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外销瓷:独具韵味的中国瓷

外销瓷:独具韵味的中国瓷

瓷砖墙面 全瓷的瓷砖 全瓷瓷砖

2020-10-27

瓷砖墙面。

外销瓷器的发展早在我国的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虽然当时并没有主要以瓷器为主,但是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发展,据现有出土瓷器资料来看,在许多国家都出土了中国唐朝时期以及五代时期的陶瓷标本,主要是以唐三彩、青瓷、白瓷以及长沙窑为主。在外销瓷的烧制中主要是以长沙窑为主,商业贸易的发展带动了瓷也的发展,特别是在沿岸的港口城市,每个时期所销出的外销瓷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每个朝代向外传播的瓷器窑厂也有着较大的区别。

外销瓷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就是唐朝时期,当时社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一片都是欣欣向荣之地,而瓷器在唐朝是一种价格昂贵的外销商品,主要是以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以及长沙窑瓷器为主,外销的数量非常之多,发展较好。好景不长,唐朝晚期外销瓷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走向了低迷时期。

宋朝时期到明朝初期是外销瓷器发展的第二个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外销瓷制造主要是以景德镇为主,瓷器的品种以及样式更加的多样,有青花瓷、青白瓷以及釉里红瓷器都是外销瓷的主流销量,瓷器的精美程度以及纹饰都比唐朝时期的瓷器要更加的精美,价格是非常高昂的,收藏欣赏价值也是非常之高的。而明朝中期到清朝初期是中国外销瓷发展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销量以及生产量都是非常之高的,精美度以及瓷器器型和造型不在是以中国流行为主,融合了大量的西方流行元素,瓷器风格有了很大的改变,销量更好。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发展之中,大量的中国陶瓷流入世界各地,虽然我们是瓷器发现最早的国家,但是传出瓷器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不仅仅使瓷器的发展更加的多样,在瓷器的纹饰上也有了较多其他国家所流行的元素,逐渐发展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足以可见当时瓷器发展的兴盛程度。

纵观瓷器外出发展的时期,元朝时期瓷器的出口量大大的增加,烧制出精美的青花瓷器独具中国文化的特色,而明朝时期则是将彩釉瓷器的发展带向了新的高度,清朝时期则是在数量、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之前朝代的发展,流传的范围更加广泛。外销瓷的发展增进了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同时将其流行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精美的瓷器当中,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而传播出去的瓷器至少有数千万件,这个数量是非常巨大的,足以可见其影响力度。taocI52.com

外销瓷欣赏及收藏价格参考:

1:清雍正外销粉彩人物大盘,尺寸:直径55厘米,估价:RMB 25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283,500 ,成交时间:2011.04.23,拍卖公司:上海拍卖行有限责任公司,拍卖专场:中华古玩网2011春季拍卖会。

胎薄质细通施泛粉白釉,人物画工及为精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且同类外销人物盘中此尺寸可以说是绝无仅有,非常可贵。

2:明万历花口五彩外销盘,尺寸:直径30.4厘米,估价:RMB 30,000 ~ 50,000,成交价: RMB 33,000 ,成交时间:2005.09.17,拍卖公司:诚铭国际拍卖(北京)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5首届拍卖会。

3:明16世纪外销葡萄牙市场青花花卉纹长颈扁瓶,尺寸:30.5厘米,估价:GBP 20,000 ~ 30,000,成交价: GBP 25,000 ,成交时间:2012.11.07,拍卖公司:伦敦蘇富比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秋季拍卖会。

4:明天启/崇祯外销日本市场青花「山水岁寒三友」纹镶银口瓶,尺寸:17.7厘米,估价:GBP 15,000 ~ 20,000,成交价: GBP 18,750 ,成交时间:2013.05.15,拍卖公司:伦敦蘇富比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春季拍卖会。

5:17世纪外销伊斯兰市场青花花卉纹盘,尺寸:50.5厘米,估价:GBP 15,000 ~ 20,000,成交价: GBP 15,000 ,成交时间:2012.05.16,拍卖公司:伦敦蘇富比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

6:清青花山水外销盘,尺寸:长35厘米,估价:无底价,成交价: RMB 8,960 ,成交时间:2008.03.1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嘉德四季第十三期拍卖会。

7:17世纪外销波斯市场青花「花鸟」纹瓶,尺寸:22.8厘米,估价:GBP 6,000 ~ 8,000,成交价: GBP 7,500 ,成交时间:2012.05.16,拍卖公司:伦敦蘇富比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

8:明万历外销葡萄牙市场青花「麒麟」纹折沿盘,尺寸:36.5厘米,估价:GBP 4,000 ~ 6,000,成交价: GBP 5,000 ,成交时间:2012.05.16,拍卖公司:伦敦蘇富比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

9:明万历克拉克青花花鸟纹外销盘,尺寸:直径21.5厘米,估价:RMB 3,500 ~ 5,000,成交价: RMB 3,850 ,成交时间:2006.12.09,拍卖公司:北京嘉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宽板沿口,器壁浅坦,浅圈足。盘心绘花鸟纹,边沿绘锦地莲瓣式开光花卉纹。通常称这类瓷器为克拉克瓷。此器胎体较薄,釉色白中泛青,底心下塌,足边粘沙,底面跳刀痕明显。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初识明清中国外销瓷


明 青花基督纹罐  清 彩瓷欧洲仕女像  清 彩瓷葡萄牙徽章纹盖碗

1999年10月,“陕西文物精华展”的文物运抵大英博物馆后,立即进入开箱布展阶段。由于大英馆馆舍有限,就将东方部的库房作为操作现场。仓库中有一柜柜外销瓷,形制复杂,纹饰艳丽,为我前所未见,询及英方交接人员霍吉淑(Jessica Harrisoh Hall)女士,她恰好是中国外销瓷专家,给我们作了简要介绍。我才了解到这成箱成柜的外销瓷,均系明清时代产品。以后,在参观英伦许多博物馆及11月在伦敦举行的“亚洲艺术周”的各古董画廊与拍卖公司中,更是常常见到这类外销瓷,于是,我开始了对明清外销瓷的观察与研究。

明清外销瓷的历史回顾

中国古代除将丝绸输出外,瓷器在外贸中也占重要地位。从印尼雅加达的汉代低温釉陶器的出土,瓷器外销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开始了。外销瓷贸易在唐宋时期已达到一定规模,越窑、长沙窑、广东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还可能有耀瓷,均输出海外。1987年日本福冈发现鸿胪馆遗址,仅越窑瓷就出土一万多片。最早生产青花瓷是元代,元代青花大瓶以及绘有几何纹的各种器物,就是为中东专门制作的。伊斯坦布尔收藏这类器物居世界之冠,亦可想见早期外销瓷之盛况。

明清时期贸易瓷则是销往欧洲的。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拓了欧亚之间的海运事业。自此葡人最早从亚洲把瓷器引进欧洲。1513年,第一位抵达中国的葡萄牙人阿尔瓦雷兹在离广州18公里的屯门上岸。1517年,裴雷·德安德雷特带领8艘船抵达位于澳门东南面的圣约翰岛,开始了与广州的贸易,以后更扩展至福州及宁波等地。 1555年,葡人在澳门建立了殖民地,从此中国外销瓷大量运抵里斯本,至今明代外销瓷在葡萄牙还有不少数量。但这时贵族富豪只把中国瓷器用于陈列,并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明 青花瓶一组

清 粉彩纪念荷兰商船停泊中国海域纹盘

清 彩瓷广州港杯西洋商馆纹大碗

清 粉彩耶稣钉十字架图杯和托盘

清 黑釉金彩希腊神话和苏格兰徽章纹盘

清 黑釉金彩结婚图荷兰徽章纹盘

不久,荷兰人来中国,并在17世纪取代了葡人在瓷器贸易方面的领导地位。第一艘荷兰船在1727年抵达广州,并且每年以3-6艘船来装载货物,成为中国贸易的重要欧洲伙伴。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种植茶叶,这是外贸中最主要的大宗商品。1680年荷兰医生邦迪高提出日饮200杯茶能医百病的论点,逐渐使饮茶成为欧洲的时尚。当时欧洲各国与中国贸易时均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西班牙奥斯顿东印度公司以及英国的一些公司均大量采购茶叶。在返航的货轮中,因瓷器没有气味,不会影响茶叶质量,故采购瓷器垫在舱底,以防止海水和潮湿空气对茶叶的破坏,又可适应欧洲人饮茶对茶具的需要。一个船底可放200只木箱,所载瓷器可达20万-25万件,可以赚到110%的利润。当时以加橹船运输进口瓷器,故称为加橹瓷。它们均属景德镇产,模制,器足垫砂粒,底有陶轮纹,胎身薄,大部分为青花,画开光图案,饰以佛道宝物,碗、盘中央多绘山水人物或动物纹样。1625年荷兰占据台湾后,直接向景德镇订货,货物多为欧式的日常用具,如啤酒杯、芥末瓶、壶、盐尊、剃须盆、高身方形瓶等瓷器。因生产于天启、崇祯年间,欧人名其为明清交替瓷。这类瓷器身较厚,烧造严谨,釉质莹润光滑,形制独特,装饰新颖,高身瓶及壶不开光,器边多饰缠枝花卉、叶子、曲线、对称郁金香等花纹。

清 彩瓷中国人物徽章纹水注

清 描金仿欧银器台架

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渐成为给欧洲人提供中国日用瓷器的主要供应商。现存1737年订单中列有茶具、餐具、茶盒、糖盒、奶罐、污水碗、泸水器、剃须盆、便壶、痰盂、壁炉装饰、手杖柄等,中国外销瓷已进入欧洲平常人家生活之中。这时许多人开始对中国瓷器外形、纹样有了一定要求。1729-1794年,常有商人被派到中国采购专门制作的瓷器,订单上都写有明确的数量、价钱及种类。运抵欧洲后也有瓷器品种及数量的记录,这类瓷器就是所谓“订烧瓷”。随着订单,对订烧的瓷器之外形及花纹的画稿也同船运来,以确保所购瓷器迎合欧人的品味。荷兰人在中国主要先购青花瓷、伊万里瓷(中国仿日本瓷)及珐琅彩瓷。其中珐琅彩瓷比青花瓷价格高出一倍。当船只在8-9月间抵达广州后,采购瓷器就开始了。从商人手中购买存货,或者把订单送往景德镇。那时有专门从事外销瓷生产的陶工及画师,他们很熟悉这类加工订货的工作,能够依照客人所提供的绘画或实物,准确地摹仿所需要的形制和图案,在数月之间完成“订烧瓷”的任务。第二年早春运往广州,当下一批船到达时,上批船的订烧瓷作为茶叶的底垫,就可装入舱内运回欧洲。除了荷、英、葡、西等国进行瓷器贸易外,瑞典也于1731-1813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在1766- 1786年间有超过1100多万件中国瓷器运往瑞典,可见当时外贸瓷交易额之大了。

明清外销瓷的样式题材

运往欧洲各国的瓷器,多数绘有同样内容的图案。但另有一个显著特点是,订烧瓷通常绘有纹章盾徽,或者购买者的姓名字母缩写;也有依欧洲流行版画绘制的,更有为欧洲各皇家、贵族订烧的。

康蕊君(1951年生,德籍,慕尼黑大学硕士)、霍吉淑 (1965年生,英籍,爱丁堡大学硕士)把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中国明清外销瓷划分为:明青花瓷(1520-1644)、早清青花和彩瓷(1644-1722)、盛清瓷(1723-1800)、欧洲填彩中国贸易瓷。其中盛清瓷又分为:欧洲风格瓷器、英国风景、宗教题材、古希腊罗马神话系列、洛可可纹饰、器形和技法源自欧洲器物、英国贵族餐具、欧洲贵族餐具等9类。

所谓欧洲风格瓷器大多是从外形上摹仿欧洲木器、玻璃器或陶器而烧造成的。从明代晚期已开始生产,如烛台、酒瓶、盐瓶、芥末瓶等,这些欧洲风格瓷器的输入,因清人入关暂停了一段,直到康熙朝才恢复。欧洲订烧大量成批成套的瓷器,每套少则80件,多则600件。由于订烧器形不断更新,有人统计提供给中国图样约数千幅之多,可惜只有小部分保留下来。

清 黑釉描金英国徽章纹盖杯一对

18世纪早期,中国画工摹仿西方图样(如英国风景等)的办法,是将外来画稿刺上小孔,如同粉本,然后以炭粉或其他彩色通过小孔在素胎上定出轮廓,再勾勒填彩。粉彩及珐琅彩也是在 18世纪初期出现的,原先只在景德镇生产,但由于要求复制及上色的准确性非常严格,加上订烧数量大增,所以就把在景德镇烧好的素净瓷器直接运往广州,由熟练工在订制者的指导、监督下,准确地绘制欧洲人士所需要的纹饰,确保了按时交货。但广州只能烧低温的珐琅彩,青花瓷之绘制仍在景德镇。

宗教题材多为描写圣经内容,这在订烧瓷中是常见的,大部分题材来自《新约》,主要绘在茶具上而不见于餐具。使用基督受难的瓷器进食,肯定被视为不敬。这些产品大都运往基督教国家,应用于宗教场合,只是装饰,一般不做实用。

希腊、罗马神话题材源远流长。主要绘制女神、仙女。所绘半裸体之美女,略带色情味道,但作为社交礼品,在欧洲颇受欢迎。

所谓洛可可风格即是曾由洛可可号运来的中国外销瓷,而其内容多是与表达爱欲有关的绘画题材,在订烧瓷中非常流行。如新婚夫妇的纪念品、婚礼寓言、誓言等等。也有直接绘制的裸露的村女或塑烧的裸体贵妇,装饰性超过了实用性。

中西瓷艺的交流与互动

欧洲到18世纪早期才能生产真正的瓷器。因此,17世纪以前中国瓷器大量输入欧洲。但从17世纪下半叶起,因明朝抵抗清人入关,中国瓷器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输出欧洲的中国瓷器稀少,刺激了欧人对代替器的需求。这时欧洲一些地方生产仿制的中国瓷叫费恩斯瓷。它是一种薄胎的陶器,敷以锡白釉和蓝彩,绘画中国纹样,但并非瓷器。1708年任职于德累斯顿奥古都斯大帝皇廷的约翰·弗列特利殊·波格终于发现了瓷器的“秘密”。他利用当地含有高岭土成分的瓷土,在迈斯森瓷器作坊烧造出真正的瓷器。为了与中国外销瓷竞争,采用了贺努特设计的“中国风格”的纹样,后来也画带有欧洲风格的港口与市场纹样,人们开始把目光由中国瓷器转向德国瓷器上来。而中国在自己生产的外销瓷中,也仿制德国的迈斯森瓷器,一到欧洲就被视为“真品”,受到市场的欢迎。

清 彩瓷仿欧瓷欧式脸谱罐

清 荷兰填彩中国瓷杯

17世纪晚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订烧瓷器的主要客户是公司职员、商人及贵族所需的纹章盾徽的套装盘碟。这类瓷器需求量日益增大。许多原先地位低而没有特定纹章的富贵人家,开始创造自己的纹章盾徽。最初景德镇只制作青花纹章瓷器,到18世纪上半叶,珐琅彩章开始出现,这种风尚迅速在欧洲传播,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期。大英博物馆藏有许多苏格兰、丹麦、瑞典、俄罗斯、普鲁士、荷兰、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地区皇室、个人的徽章瓷器。单在英国市场上所见的徽章纹即有4000多种。

出于对花纹的特殊要求,18世纪到19世纪晚期,欧洲还从景德镇进口许多素烧瓷器,然后在荷兰、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或欧洲其他地方填彩绘画。至今研究中国外销瓷的专家还可明确指出这类填彩瓷为何国何人所绘制。如大英博物馆藏的德国填彩的中国瓷杯及托盘,他们指明是景德镇素瓷,在德国由波希米亚的瓷器画工普瑞斯勒填彩完成的。有一组10件的英国填彩中国茶具,则注明是伦敦地坎序镇詹姆斯·吉尔工作室的杰佛利·欧尼尔描绘完成的。国外对外销瓷研究水平由此可见一斑了。

并非结语

欧洲及亚洲许多国家,对中国外销瓷极重视,研究成果卓著,人才辈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曾先后在香港、新加坡、东京、大阪、广岛、松山、北九洲、雅加达、台北举办过中国古代贸易瓷展览。中国内地因缺少明清外销瓷标本,涉足研究者较少。但外销瓷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同时又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中西贸易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因此,对中国外销瓷的研究,应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课题,希望我们能尽早改变这种“文归海外,物在他邦”的局面,使明清外销瓷的收藏与研究迎头赶上。

外销瓷怎么断代?


外销瓷怎么断代?诚如美国学者甘雪丽(SHIRLEYGANSE)所说,中国外销瓷,作为一个经济领域的概念和文物考古的概念,在国内和国际,其内涵都处于模糊状态,有待厘清(甘雪丽《中国外销瓷》2011)。

中国外销瓷的概念,不应局限在克拉克瓷、欧洲皇室来样订烧的纯外国样式等类的出口瓷这样狭小的范围内。这是不科学的,人为切割了一个宏大而又漫长的历史事件,会给开展深入研究制造诸多障碍。

中国外销瓷的历史,是以先进的制瓷技术和高级的物质文化产品作为物质载体,为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进步提供巨量的动力的历史,所以,这个载体中的文化特征,在前、中期必然是完全的中国式样的。把这部分排除在外销瓷概念之外,显然是不可以的。

中国外销瓷的历史,又是遵循中外优秀文化相互融合、从陌生到共鸣、从相异到趋同的历史法则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交错的,是双方因素互相影响的过程,而不是一道命令那样明了可断。

中国外销瓷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敞开胸襟、广纳百川去吮吸世界优秀科学文化、丰富和提升自我的历史。这也是外销瓷这一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国,应该更加重视和继承。

探究和判定中国外销瓷的历史价值,不应停留在创汇层面,不应停留在对外传播先进科学文化层面,不应停留在完成人家的来样加工订单后,我们赚取劳动和资源代价的层面。这样的研究结果过于浅薄和局部,远未进入内里。

凡是以贸易形式输往国外的所有瓷器产品,都应视为外销瓷范畴。在此概念之下,再区分不同时期、不同窑系、不同国别、不同样式以及不同用途的出口产品的各自路径和评价,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通畅的理论模型。这项工作,显然要有赖于中外人士共襄合作方能完成——这是历史规律注定的:事情是大家各自的前辈们一起做的,那就还得要我们后人回过头去一起溯源完成。

中国古代瓷器的断代大多凭眼睛看,先确定一个标准件。这个标准件大致可以分为:胎土的颜色和火石红等感觉、彩绘的特点、釉面以及颜色的特征,以及用手摸的触觉感,釉面的气孔,等等。外销瓷因为是在明清时期直接销往西方的,所以外国的学者在断代的问题上不是凭眼学而是靠资料,所以形成了和我们的断代方式截然不同的一套方法。

我们凭眼学标准件来断代,具有一些局限性。比如说:康熙瓷器瓷质比较坚硬,青花色泽翠丽层次丰富,等等,而康熙朝长达六十年,能否时间定位再准确一点就完全凭经验了。但是外销瓷依靠它生产时的一些相关资料,就可以把它的时间定位的误差前后不过三年。如果我们把这些相对临近年代的瓷器放在一起来比较的话,我们发现在相对集中的一些时间里面,某一些边饰会比较流行。我在美国收藏外销瓷,开始直觉上很快地感觉到边饰和断代有关,具体要研究某一段时期的流行边饰,那就要花相当多的时间了。后来,英国的HowardAngela也和我谈到这个问题。我发现她对边饰断代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我们不一样,她找到一些确定的纹样,而不是像我那样把整个的边饰去笼统地归类。

边饰的断代主要是从纹章瓷开始。由于纹章瓷上面的纹章很多是因为结婚而订做的,从西方的一些城市婚姻记录上可以查到该家族这个人结婚的年代,我们通常的纹章瓷断代就是这样来的。我们在把相同时期的纹章瓷放在一起,发现了边饰的流行问题;通过这一些流行的边饰,再结合我们通常知道的不同时期的瓷器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对于清代的瓷器进行较为准确的断代。这些时代的流行特征如果与官窑瓷器进行比较,也许能够把我们对官窑瓷的断代做得更加细致一些。

以下的外销瓷边饰就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断代原理去组合的。比如说:迈森风格的边饰,雍正中晚期开始出现白色粉彩画在白瓷胎上的精美边饰;在1740年左右这种边饰又和三个开光结合在一起,这个开光的样式有如意型等不同的形状。到了1745年,这种边饰的开光又变成了四个,所以我们看到四个开光的样式在白色粉彩的纹样边饰上时,一般都是1745到1750年之间的瓷器。

边饰不光是边缘上大的纹饰,还包括一些线状的小的纹样样式。如像一个个箭头一样的花纹,就是流行在康熙晚期1690年到雍正早期1730年之间的。这种小的线状边饰流行的时间一般会长点,而一些大的图案边饰流行的时间相应会短一些,大多在十几年。外销瓷典型边饰数量较大,作为杂志不胜枚举,以下提供少量具有清晰断代的边饰个例,使读者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雍正乾隆时期,有许多的中国历史故事被画在外销瓷中,比如出自《汉书》的“张敞画眉”就是其中的一个。张敞是西汉人,宣帝时为京兆尹。他和太太感情很好。因为太太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画眉后,才去上班,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汉宣帝。一次,汉宣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对张敞问起这件事。张敞就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后来,人们也用“张敞画眉”来比喻夫妇恩爱之情。该盘边饰为典型的迈森纹样。

这件盘子图案目前仅有英国鲍威尔·克顿(Powell-Cotton)私人博物馆收藏,全球其他地方还没有资料显示有谁拥有。盘子外沿白、蓝色图案来自德国的瓷区迈森,这是最早的白色粉彩边饰的迈森纹样。到1740年左右,在这种纹样上面就会加上三个开光的图案;1745年以后,在中国绘制的这种迈森边饰又成了四个上下左右对称的开光图案。这个盘子前景画的是一座花园在江边上,是雍正时期广州的一座私家花园;远处的两艘船是东印度公司的货船,在后面画的是广州的长洲岛(也叫琵琶岛)上的长洲塔。长洲岛是东印度公司离开的船舶都要停泊的地方。对于东印度公司和它的船员们,这个岛有特别的意义。

画面表现的是1690年8月发生的鹿特丹起义。考斯特曼因拒绝缴纳不合理的货物税,而与蛮横无理的税吏发生肢体冲突,导致税吏死亡,结果考斯特曼被判处斩首。这事激怒了鹿特丹民众,他们发起暴动,推倒了法院大楼,抗议不公正的判决。这个青花的背后有“大明成化年制”的六字款。

如何识别外销瓷


综观全球古陶瓷艺术品,如果以质量、档次而言,无疑都是中国的最好。我的这一点见解大家都不会反对吧!过去,中国陶瓷产品因使用者的身份而分为官窑、民窑精品、一般民窑几类;外销瓷当然也不例外。

“外销瓷”这一名称,很多人都熟悉,但是分辨实物就不太容易了。我曾经接触过不少收藏家,他们的藏品素质都算不错,其中外销瓷也占相当比例,可能受到“外销瓷是大量订制及粗糙的”这一传统意识的影响,而误将自藏的外销瓷看作内销民窑精品。作为一个收藏者首先要分清楚各类物品,才能掌握好购入瓷器的市场价格。

所谓“外销瓷”,顾名思义,就是销往中国境外之瓷器。外销瓷概括为两大类:第一类由境外的订购者根据自己设计款式或自备颜料、规格等,来到中国订制的瓷器;第二类则是由境外专程来中国的外国人或者已在中国境内的外国要员,到中国市场购买专为对外贸易所烧制出售的运回国的瓷器。第二类瓷器一般盛行于18 世纪后,例如有一定数量的Yen Yen瓶(即凤尾瓶)、五彩瓷器等等。

现试举两个实例与读者共赏 :

第一例是3个青花盖罐、2个觚为一组的青花陈设品(图1),通高44cm,绘画风景花卉,现在的市场参考价大约3万英磅。此类陈设品所绘题材是很广泛的,当时经营陶瓷的商业市场和今天的商业市场有相同的一面,陶瓷商人为了多接一些订单,而各出奇谋。例如:在陶瓷画上不同的图案,特别是中国民间故事、战将故事(或称刀马人)、八仙人物、缠枝花草及风景等等,这些图案都使洋人回味无穷。当时输出的外销瓷总量很多,依照着色划分,除青花以外,还有粉彩、五彩、广彩及描金等等。规格由10cm高至60cm高的都有。此类陈设品,因时间久远,现存的大多都破缺不成套装,一般只能见得到单一花觚或者单一遗失了盖子的罐子。即便这样,仍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亦成为现今市场上比较难求的藏品。

第二例是“克拉克”瓷盆。此类瓷器都是葡萄牙人订购的。“克拉克”本是葡萄牙一种商船的船名“Kraak”译音,澳门习惯称“加佬瓷”,这只是翻译成普通话和粤语的分别。葡萄牙从16世纪已开始在中国海域同中国商船进行海贸(笔者注:当时中国境内禁止对外通商,所以外国商船只能在中国沿海海域与中国商船私下交易),当时的中国商人已给了他们一个很有信用的印象。据记载,葡萄牙船长乔治·卡布拉尔首次在中国南部海域向不熟悉的中国商船订购了一批瓷器,准备献给当时的葡萄牙王,但被对方要求预付全部货款,而交货期却是1年后。因为当时他一定要购得瓷器回国,只好抱着赌博的心态,向对方预付了全数金额,并约定一年后交货。令葡萄牙人惊讶的是,中国帆船商人果然准时无误地如约到达该海域交货,用诚信取得了良好信誉。自此,外国商船便很放心地与中国商船展开频繁的交易。可见,自古至今,生意之道,首要信誉良好;鉴古证今,无论收藏界业者还是收藏者之间的交流,亦不能例外,诚信及信誉是首要的。

浅议外销瓷青花碗


笔者藏品中有一件青花碗,其绘画风格与国内青花器风格截然不同,感觉怪怪的。读了《中国收藏》总第15期中云阳先生《出水瓷——中国外销瓷的冰山一角》一文后受益匪浅,作者论述了中国外销瓷的历史状况,对收藏家培芝先生在海外收藏的清早期外销青花瓷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此前人们忽视的历史上的外销瓷做了挖掘和探讨,使广大收藏爱好者对外销瓷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众所周知,外销瓷是景德镇专门对外制作和销售的,不在内地流通,国内是否还遗存有没被发现的外销瓷呢?

笔者这件青花碗为青花留白花纹,青白釉,青花色泽为纯蓝色,直径19.2厘米,高10.1厘米,足径7.7厘米,也属大海碗一类。该碗外壁底为一周莲瓣纹,青花地留白“X”花纹,以8条花纹作8个圆弧状花口,花朵的4片花瓣内由弹簧状青花曲线连接,内壁沿口青花纹与外壁相同。碗心为菊花纹。

该碗底有一窑裂,后又在裂缝处内外补釉复烧,圈足切削工整宽厚,内有“五良太甫吴祥瑞造”6字双行青花楷书款。该碗画风豪放,色彩对比强烈。云阳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培芝先生的大海碗不是传统的冰梅纹。而笔者这件青花碗在碗心处能辨识出冰梅的过渡现象,青花不是涂抹,而是有规律的一层一层表现,由于主张青料色彩浓艳而使过渡不明显,与国内冰梅鲜明的层次感区别较大,这一现象说明清代的外销瓷虽然朝着适应外销瓷风格转变,但仍遗存内地瓷的绘画技法,内外壁青花实地面小的地方却无法辨别。笔者认为,该碗具备外销瓷的特征和风格,属于清早期外销瓷。

“外销瓷”京城现强势


10月8日至11日,第七届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在京举行。记者从博览会组委会获悉,有62家港澳台商和来自瑞典、英国的公司在博览会上开设展台。200多家国内古董商参展。在本次博览会上,瑞典古董商带来的“外销瓷”被参观者争相抢购,原先并不被收藏者青睐的“外销瓷”显现出强劲的热销势头。

259年前出口到瑞典的中国瓷器,被瑞典古董商BiornGrelmer先生再度带回中国,在第七届古玩博览会上,引来藏家和古玩商人们争相抢购。1745年9月,哥德堡1号商船从广州启程,满载着700多吨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将要驶进瑞典哥德堡市海港时,也同样引来期待的人群。

“他们早就有过估算,这些瓷器和茶叶等中国商品,如果拍卖的话,能拍出2.5亿到2.7亿元的好价钱。但遗憾的是,当船行至离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时,人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它沉入了大海。但正是这些沉船,给我们这些古董商们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随着对哥德堡1号沉船的打捞,成千上万的中国瓷器出现了。这些当年的外销瓷在国外多了起来,但在中国国内,历经战乱,留下来的同时期瓷器却越来越少,所以中国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市场。”BiornGrelmer先生告诉记者,他很兴奋,因为刚开展两天,他带来的上百件瓷器已经出售大半。

的确,记者10月10日来到北京古玩城即将启用的书画城(古玩博览会主展厅),从下午2点30分开始,在古尔曼古董店的展位前等待采访,看到BiornGrelmer和他的3个助手,一件一件地拿着瓷器、谈着价钱、讲着每一件瓷器的工艺,买家将展位里外围了两三圈,里面的人走出来,外面的人立即就围了上去。一直到下午5点钟展览将结束,BiornGrelmer先生才空闲下来。

一件直径大约10厘米的明代青花小盘和一件与之相配的小碗,标价是4000元。这样一套青花瓷器,一模一样的展柜后面还放了十几套。一件品相完好、烧制精美的明代小碗,在国内古玩市场上并不多见,但此时BiornGrelmer先生却像瓷器批发商一样,“批发”这些瓷器。

来自加拿大的古董商刘文惠先生对记者说:“从沉船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在国外成千上万件,也有人称为‘打捞瓷’。这些外销瓷一般都是生活用瓷,而且一般都是专门为外国人订制的,图案多色彩艳丽、浅显,很多藏家认为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随着国内明清瓷器逐渐消耗,这些外销瓷精良的工艺和完好的品质显露出来。现在明清的官窑瓷器价格已经被炒得很高,普通收藏者难以涉足的情况下,一些精丽的外销瓷,价格便宜、瓷质精美,正在被国内的藏家看好。”

4000元,虽然在国外恐怕连这个价钱的一半都卖不出去,但在国内,这个价钱并不贵。另外,回流的外销瓷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很多外销瓷精品仍在国外。此次BiornGrelmer先生带来的最好瓷器,是一件约四五十厘米高的清中期粉彩花瓶,标价15万元。刘先生说:“这件花瓶的粉彩釉色鲜亮,这种品相在国内很少见。现在买回去,明年20万元出手应该不成问题。”

覆烧定窑瓷独具魅力


宋代将瓷器生产技术推向一个高峰,名窑倍出,争奇斗妍。其中定窑以盛产白瓷著称,产品风靡一时,因瓷质细腻洁白,纹饰秀美,被宋代皇家宫廷选为贡品。

为了适应朝廷贡瓷及民间用瓷大量生产的需要,定窑工匠们发明了覆烧工艺。其优点是:一、节省空间,因为一器一匣,匣钵占了很大空间,采用覆烧工艺产量成倍增长,满足贵族及人民日常用瓷。二、能充分利用热效,节约燃料。三、由于覆烧时器口紧贴垫圈,瓷坯支撑范围大,重心稳,焙烧时收缩均匀,故不易变形。四、底心满釉。但覆烧也存在诸多弊端,因烧制时器口紧贴垫圈,口部不能挂釉,而露出一线胎骨成为“芒口”。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瓷匠们发挥聪明才智,巧夺天工,口沿包镶金、银、铜、锡等金属作为装饰,其身价顿显高贵。据《吴越备史》记载,宋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南方吴越王钱氏在崇敬殿向宋太宗敬献“金装定器”两千件作为朝廷贡品。

定州窑以烧白瓷闻名天下,国内一家博物馆藏有金代定窑刻花葵瓣碗,碗心刻荷叶花纹,质细胎薄,釉色莹润洁白,属金代贵族用瓷,有“芒口”,但底足内未见有“官”、“易定”、“尚食局”等字款。定州窑除烧白瓷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等品种。定窑酱釉烧造数量少,因而备受收藏家重视。

宋代诗人陆游对定窑口沿无釉瓷器嗤之以鼻,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在《老学庵笔记》中回忆“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宋代《坦斋笔衡》也很不客气地记述了“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北宋末年,其他窑系的崛起,宋徽宗率先“弃定”瓷选汝青瓷,一时间对定窑白釉、酱釉、黑釉瓷难定轩轾,遂被打入“冷宫”,售价一落千丈。但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却对“黑定”推崇备至,认为“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

如何识别外销瓷(一)


综观全球古陶瓷艺术品,如果以质量、档次而言,无疑都是中国的最好。我的这一点见解大家都不会反对吧!过去,中国陶瓷产品因使用者的身份而分为官窑、民窑精品、一般民窑几类;外销瓷当然也不例外。

“外销瓷”这一名称,很多人都熟悉,但是分辨实物就不太容易了。我曾经接触过不少收藏家,他们的藏品素质都算不错,其中外销瓷也占相当比例,可能受到“外销瓷是大量订制及粗糙的”这一传统意识的影响,而误将自藏的外销瓷看作内销民窑精品。作为一个收藏者首先要分清楚各类物品,才能掌握好购入瓷器的市场价格。

所谓“外销瓷”,顾名思义,就是销往中国境外之瓷器。外销瓷概括为两大类:第一类由境外的订购者根据自己设计款式或自备颜料、规格等,来到中国订制的瓷器;第二类则是由境外专程来中国的外国人或者已在中国境内的外国要员,到中国市场购买专为对外贸易所烧制出售的运回国的瓷器。第二类瓷器一般盛行于18世纪后,例如有一定数量的Yen Yen瓶(即凤尾瓶)、五彩瓷器等等。

现试举两个实例与读者共赏 :

第一例是3个青花盖罐、2个觚为一组的青花陈设品(图1),通高44cm,绘画风景花卉,现在的市场参考价大约3万英磅。此类陈设品所绘题材是很广泛的,当时经营陶瓷的商业市场和今天的商业市场有相同的一面,陶瓷商人为了多接一些订单,而各出奇谋。例如:在陶瓷画上不同的图案,特别是中国民间故事、战将故事(或称刀马人)、八仙人物、缠枝花草及风景等等,这些图案都使洋人回味无穷。当时输出的外销瓷总量很多,依照着色划分,除青花以外,还有粉彩、五彩、广彩及描金等等。规格由10cm高至60cm高的都有。此类陈设品,因时间久远,现存的大多都破缺不成套装,一般只能见得到单一花觚或者单一遗失了盖子的罐子。即便这样,仍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亦成为现今市场上比较难求的藏品。

第二例是“克拉克”瓷盆。此类瓷器都是葡萄牙人订购的。“克拉克”本是葡萄牙一种商船的船名“Kraak”译音,澳门习惯称“加佬瓷”,这只是翻译成普通话和粤语的分别。葡萄牙从16世纪已开始在中国海域同中国商船进行海贸(笔者注:当时中国境内禁止对外通商,所以外国商船只能在中国沿海海域与中国商船私下交易),当时的中国商人已给了他们一个很有信用的印象。据记载,葡萄牙船长乔治·卡布拉尔首次在中国南部海域向不熟悉的中国商船订购了一批瓷器,准备献给当时的葡萄牙王,但被对方要求预付全部货款,而交货期却是1年后。因为当时他一定要购得瓷器回国,只好抱着赌博的心态,向对方预付了全数金额,并约定一年后交货。令葡萄牙人惊讶的是,中国帆船商人果然准时无误地如约到达该海域交货,用诚信取得了良好信誉。自此,外国商船便很放心地与中国商船展开频繁的交易。可见,自古至今,生意之道,首要信誉良好;鉴古证今,无论收藏界业者还是收藏者之间的交流,亦不能例外,诚信及信誉是首要的。

有哪些值得收藏的外销瓷?


有哪些值得收藏的外销瓷?值得收藏的外销瓷通常有这几类:

一类是明清时期西方需求者委托贸易商到中国特别定烧的纹章瓷,这类瓷器数量稀少,设计制作精细,历来有外销瓷中的官窑瓷之誉,甚至可以说代表了外销烧制的最高水平,也是收藏市场层位较高的一类瓷器,拍卖价格也较高。

第二类是表现西方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一类的艺术性较强的瓷器,这类瓷器的数量也不多,但品类丰富,表现内容多姿多彩,价格也不低。

第三类是普通外销瓷中的精品之作,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用于装饰、陈设用瓷,其中以瓶、罐一类的立件行情最好,绘制有人物纹饰的精美盘、碗近年价格大涨。

纹章瓷国内不受重视按外销瓷在市场上常见的数量多少来排列,依次是:明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明清彩绘瓷(明代外销五彩瓷较少)、广彩瓷、色釉瓷、纹章瓷等等几类,后三类多见清代制品。实际上,欧美市场清代粉彩瓷器最多,明清青花瓷、色釉瓷、广彩瓷、德化白瓷亦不少。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距,纹章瓷在中国市场很少受到重视,少有人专门收藏,而在西方备受推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外销瓷:独具韵味的中国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外销瓷:独具韵味的中国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