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如何鉴别瓷器的年代 > 导航 >

如何从瓷器的釉面鉴定瓷器的年代

如何从瓷器的釉面鉴定瓷器的年代

如何鉴别瓷器的年代 瓷砖的釉面 怎么鉴别瓷器的年代

2020-10-28

如何鉴别瓷器的年代。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的,商朝的原始瓷到东汉,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常凝聚成芝麻点状。早期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在不断改进与优化。

白釉是从北朝才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在古瓷中较少见,一般被认为烧制较晚,但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已有偶然窑变的棕红器物。唐代至宋代的古瓷中有许多土黄釉色的器物,可能与古代方位和五行学说有关。中为土或黄,代表神权、中央、集权,所以在封建集团特别崇尚这种色调。

以上关于古瓷器釉面这种现象,反映了不同时期瓷器釉面是存在差异的,可能是颜色、釉层厚度、形状以及宗教色彩等等。那么按照此理论来说,既然不同朝代瓷器釉面有所差异,那我们应该可以通过瓷器的釉面来鉴定瓷器的年代。

但实际上,通过瓷器釉面来鉴定年代一直都是古瓷鉴定的一个难题。因为瓷器的保存、使用、流通、环境完全不同,导致了瓷器釉面的“老化”程度也完全不同,如出土的与出水的瓷器虽同属一个年代,但它们的釉面风化和被水腐蚀的程度是不同的。

因此,用瓷器釉面来准确鉴定瓷器的年代是很难的,至少用肉眼是无法判断的。但是,借助现代高科技,可以做粗略的鉴定,常见的方法有“热释光”、“元素鉴定法”。

本文简单介绍热释光鉴定法,它有叫有损鉴定。陶瓷胎中含有的不同矿物(石英、长石和方解石),其中石英含量最大,具有最强的热释光效应。热释光方法是通过测量所累积的辐射能得出矿物古剂量,古剂量除以年剂量可以得出该器件烧制后距离现在的时间,从而达到断代鉴定的目的。

另外,还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通过高倍放大镜、专用陶瓷鉴定显微镜,也可以有效的观察瓷器釉面,准确率也非常高。因为做旧只能做在外表而无法做到釉面里,所以通过自然老化痕、老化纹的层次感也可以辨别。

年代久远的釉面质变收缩会形成萎缩纹(即皱皮现象),如老人的面纹。萎缩纹在适度的光照下晃动易见,放大十倍左右效果最佳。唐至五代时期器物的萎缩纹相对明显,宋代以后已呈递减之势,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显看到此纹,乾隆瓷器的釉面大多有橘皮纹。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怎么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的真伪?


怎么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的真伪?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

釉与器物窑口鉴定

古代陶瓷生产,釉的材料来源,同胎土一样,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施釉方法、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在釉方面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唐代寿州窑瓷器以生产黄釉为主,另外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和窑变釉等。黄釉色调深浅不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色,器物积釉较厚处常呈现翠青色窑变釉。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数器物的底和圈足无釉,常有流釉现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现蜡类痕。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有时不紧密,出现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

古代瓷窑,有的虽然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但一般都以一种或几种釉色的产品而闻名。如邢窑、定窑的白釉,寿州窑的黄釉,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一些窑口釉的特征,有时甚至比胎的特征更明显。有经验的古陶瓷鉴定者,有时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断定其窑口。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定窑的蜡泪痕与竹丝刷痕、宋代耀州窑瓷器底足处的姜黄色釉等特征,这些都是鉴定瓷器窑口、乃至真伪的要点之一。

怎么从开片鉴定瓷器年代?


怎么从开片鉴定瓷器年代?瓷器表面有纹路的,叫做“开片”。分为“大开片”、“小开片”。小片细碎的,叫“鱼子纹”;大片稀疏的,叫“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都是形容其形状的。瓷器的开片是收藏鉴赏者必须了解的一种知识。

造成瓷器开片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开片,一种是自然的开片。

人为的开片,多属浆胎瓷器。所谓“浆胎”,是在制胚时,撷取浸泡过的精细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浆,制成胚胎。人为的开片,在这些浆胎制作过程中,就配好了药料。人窑烧时,必使之开片,开大片或者开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来实现。这样烧制出窑的瓷器,开片形似龟裂,开坼都在胚胎里面。

而自然的开片,则是瓷器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坼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

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瓷胎上豁然显露。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此后有仿制。哥窑是宋代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县人章氏兄弟中哥哥章生一开设的窑厂。哥窑瓷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纹。

古瓷器上牛毛纹微带黄色鱼子纹的开片,既属自然的开片。自然开片的瓷器,据传见于北周柴世宗所创柴窑瓷器中,有一种豆绿色,釉中有细纹开片。北宋定窑瓷器乃古瓷中精丽之品,其中开片者,都是柳纹。南宋景德镇粉定,则有的开片,有的不开片。宋代平阳窑又称土定,其瓷多有蛇纹开片。宋代西安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带暗花者,釉极细而带有开片。不识者往往误认为定窑。这种耀窑瓷暗花开片与定窑瓷微有不同,非鉴定行家是辨识不出来的。宋代福建建窑瓷有一种白色颇似定窑,但无开片,是二者区别之处。

清代郎窑产瓷有先后之分。凡瓷器里外都有开片,底足有灯草旋纹,其色深红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另一种绿郎窑瓷器,色深绿可爱,满身细碎纹片。其实这是一种明代仿弟窑之品。至于郎窑这个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视,但却又被人误解。一般瓷器商人通称的郎窑瓷,其实乃是明代祭红之宝石釉,并非都是郎窑所制。而且还有瓷商误会郎窑是雍正乾隆时代供奉内廷的外国人郎世宁所督造。其实,郎世宁从未监督造瓷。真正的“郎”应是指郎廷极,他是康熙朝监督瓷业之官,时任江西巡抚,《陶录》、《茶余客话》等笔记书中俱见记录。而瓷商口中的“郎窑”,其实是混淆了明清两代事实,且以讹传讹,相沿成习了。

正是这种习俗和风气的变化,在瓷器赏鉴上,及瓷器价格变化方面也十分明显。最初,瓷器小而开大片,以及瓷器大而开小片者,在瓷市上都价值十分昂贵。而近世以来,瓷器鉴赏界则不看重哥窑的人工开片,而以郎窑的开片为贵重。但是概而言之,瓷器开片以手扪之感觉不到痕迹者更为可贵。

如何从底足来判断瓷器年代


底足的变化是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瓷器特征的体现,鉴定底足也是对于一件瓷器进行鉴定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是从工艺特色的角度,还是瓷胎、釉料等等,不同时期的瓷器其底足可谓是相差万里,例如:在南宋时期的瓷瓶中,其底足的部分就会出现圆圈的旋纹;元朝时期的瓷器,在其底足处有旋胚的痕迹并有鸡心点;宋朝官窑烧制底足呈现为老气自然的特点,没有泥浆粉的痕迹等等。每个时期在进行烧制瓷器时,即使从外表上看没有任何的区别,但是在其细微之处会出现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对于瓷器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对于一件瓷器欣赏时的仔细程度。

首先是以进行瓷器底足修胎时,古代常常会使用竹刀来进行修改,而通过使用竹刀来进行修改之后,底足就会印出细丝状,这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现代的对于底足的修胎是使用钢锯条来进行的,留下的是粗线条,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是我们进行辨别底足的第一个方法。

其次是通过仔细观察瓷器的底足,观察其露胎之处以及风化程度造成的老化磨损等情况,真正古老的瓷器在其露胎之处会显现出干燥的形态,但是上等的瓷器会呈现出细腻、自然的形态,但是进行仿制的瓷器即使有做旧的痕迹,但是没有真品那么自然,更加的平滑、磨损较少。

瓷器的底足部分可以让我们很主观的看出一件瓷器的精美程度以及是否为真品,还有一些仿制较为高级别的瓷器,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瓷器底足部分的粘沙现象,例如:在我国的明朝时期之前的许多瓷器,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粘沙的现象,但是仿品在进行制作的时候想要它出现粘沙的现象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现在的制瓷工艺远远高于古代时期,对于瓷器的釉层进行施釉时不会出现厚薄不均的现象,更不会造型积釉的现象,所以很少出现粘沙的现象。

虽然对于底足的做法每个时期都有着属于它的特点,但是其修胎方式以及纹路都改变不了一件瓷器的收藏价值。例如:在南宋时期的瓷器就会出现旋纹的现象,明朝时期的瓷器就会出现放射状的跳刀痕的现象,不同时期经过不同的烧造工艺会形成不同的特点。

年代越久的瓷器其底足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老旧感”、“硬感”,手拉胚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旋纹会留在器物的内壁,其竹刀来进行修胎时的痕迹会留在器物的外壁以及底部,通过使用竹刀还会留下“竹刀纹”。纵观整个瓷器市场,有着大量的赝品以次充好,但是其中也不乏有真正收藏价值的瓷器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对于瓷器进行收藏,有着足够的知识了解、观察的细致程度,通过瓷器的底足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辨别瓷器的真假。

精品瓷器鉴赏及拍卖成交价格:

1:清乾隆鬪彩福寿开光题诗粉彩秋芳图扁壶,尺寸:31.8厘米,估价:HKD 12,000,000 ~ 18,000,000,成交价: HKD 14,500,000 ,成交时间:2017.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干」、「隆」印。

题诗:秋澄沙浦明如镜,满目离离芰荷胜;瘦干欹波风力斜,碧叶擎珠露华净。秾艳偏将晚节凌,苍茫更有芜葭映;寒香暗逐宿鸥飞,冷红残覆游鱼泳。泰娘老去犹余媚,倚奁妆罢明眸靓;忽然风入汉宫秋,彩女三千舞腰竞。维时有客泛波心,秋色潋潋饶幽兴;但见婵娟且耐时,谁知摇落行金令。人生得意且行乐,闲吟何必论声病;明朝短棹倘重来,平池犹有余芳剩。

本壶正面开光绘粉彩花卉图,妍葩自然可爱,边框描金,与背面题诗相应。花卉秀雅清新,涣明末名家恽寿平花卉绘画之风。恽寿平,号南田,「清初六大家」之一,尤擅「没骨」花卉画法,不钩轮廓,直接用色、墨渲染成形。其画法独辟新径,笔下花卉婉约柔美,若随风轻摆。恽氏师古法,重用鲜明艳色,如红、紫、明绿,将之重新融入中国绘画。雍正、乾隆二帝皆甚爱恽氏之画,康熙晚期新创粉彩,遂以恽氏花卉意韵入瓷。本壶以如意为双耳,别出心裁,可见其吉祥寓意深得乾隆圣心。壶身更以鬪彩画缠枝瑞莲及矾红彩蝠五只,寓意鸿福齐天。

2:清乾隆粉彩婴戏图罐,尺寸:高15.3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14,460,000 ,成交时间:2017.05.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

罐撇口,短颈,溜肩,圆腹,圈足。罐身外壁以釉下青花加粉彩描绘庭院婴戏图,一红衣童子头束发冠,一手持鞭,身跨竹马;一旁童子或举旗挥舞,或敲锣打鼓,形象生动活泼,场面喜气洋溢。寓意吉祥,蕴含皇室厚盼多子多福的愿景。罐小巧精致,釉彩圆润饱满,十分讨喜。以婴戏题材作为陶瓷装饰的最早记录可追溯至唐代长沙窑,到了宋代,苏汉臣等名家以婴戏为主题之画作风行,器物亦盛行以此作为装饰主题。时至明清,婴戏图达到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孩童到百多个,人物均神态活泼,场面热闹。婴戏图寓意「连生贵子」、「人寿年丰」、「百子千孙」等美好祝愿,不论于宫廷或民间均十分盛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前朝,雍正、乾隆两朝官窑瓷器上所绘制之婴戏图孩童身形比例适中,姿态多样,设色华丽,营造出热闹活泼的气息,一如本罐所描绘之氛围。

3:清乾隆青花加洋彩榴开百子小梅瓶,尺寸:高15.5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14,430,000 ,成交时间:2013.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二)。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

瓶小口微撇,短颈,溜肩,下腹敛收,圈足。通体青花加洋彩纹饰。肩及足分别饰莲瓣和蕉叶纹。器腹通景以粉彩绘两株折枝石榴,枝干舒展,花果并丽,榴实熟裂。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榴开百籽,粒粒丰满,被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本瓶造型挺秀俏丽,娇小玲珑,为乾隆朝玲珑器中之精品。传世品中有两件可以比较,第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带盖且体型较大(高32.5公分)但纹饰一样(图一),见1999年香港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珐琅彩.粉彩》,图版90号。第二件较小(高14公分),且不带款,2006 年7月12日于伦敦苏富比拍卖,拍品144号。苏富比图录中提及无款瓶与本瓶同出于二十世纪初英国一家族旧藏。

4:清雍正珐琅彩「万花锦」纹盌,尺寸:10.1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14,440,000 ,成交时间:2013.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雍正年制》蓝料款。

这盌上绘满铺盛开之菊、莲、牡丹花卉、蓓蕾及枝叶,寓意百花呈瑞。西洋多喜用「mille-fleurs」(万花)称号。然清宫之「锦地夹彩」、「万花堆」或「锦上添花」等称谓似更能表现花卉相互堆栈、不留空隙之图象布局。雍正夹彩器极之稀罕,并不常见,或许和雍正帝尚好传统古雅构图﹐多于过度华奢和复杂设计之喜好有关;也可能出于以多色彩料绘画如斯精妙细密图案时,所要求之高度准绳所致。现器应可入于此系列中少量极其成功和出色制作之一。

5:清乾隆洋彩绿地开光四季花卉御题诗灯笼瓶,尺寸:高40.2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0 ,成交时间:2019.12.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造型典雅,撇口,短颈,溜肩,长圆腹,圈足外撇,其形似灯笼,故又有灯笼尊之称。与别致的造型相比,纹饰布局设计则更显匠心独具,以缠枝锦地衬开光白地花卉并御制诗为饰。本品除腹部开光外,通体以浅绿色釉为地,并以洋彩绘各式缠枝莲纹,设色鲜妍佳妙,配以翻卷的枝蔓,洋溢出浓郁的巴罗克风格;腹部设计尤富巧思,以描金做八如意方框开光,其内施白釉,绘一面画一面诗,交融更替为饰,所绘四幅花卉皆与御制诗文相对应。

整器绘画细致工整,工艺精湛绝伦,所绘花卉绚丽盛放,风姿绰约,四种不同书体的御题诗文则内敛雅致,互为衬托,可见乾隆奢华与传统相容并蓄之艺术品位。外底通施松石绿釉为地,中心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6:清乾隆青花瑞果纹梅瓶,尺寸:高32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0 ,成交时间:2011.11.13,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7:清乾隆仿汝天青釉撇口长颈瓶,尺寸:高38.2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器型规整,口部略外撇,细长颈,丰肩,腹部浑圆,呈球形,圈足外撇,整体器形近似「赏瓶」而线条更加秀逸。全器通体施仿汝釉,釉质润泽平净,色泽沈稳静穆,富有天然韵致,尤显大气雅致、风韵隽永,堪为陈设佳器。足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且为典型乾隆早期写法,应出自唐英之作。此瓶若用于插花,其法一如郎世宁的《聚瑞图轴》所绘,各式花卉直接插入瓶口内,不需要铜胆,因此它只能适合春夏秋三季瓶花之需。「合困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词为当年乾隆皇帝为宋汝窑粉青槌瓶所写的赞赋之句,认为釉色莹润秀美的汝釉瓶,放在书斋案头即使不插花亦能予人无限之美感。

宋汝窑器的釉色,天青色为主,釉面匀净滋润,开细小纹片,以之清淡含蓄为后世推崇,有「汝窑为魁」之说。乾隆慕古,尤喜宋汝釉。从《清档》的记载分析,乾隆一朝烧制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 此式天青釉,伴无开片例,即唐英在《陶成纪事碑》中所说的「仿铁骨无纹汝釉」。

8:清乾隆青花缠枝佛莲“福庆有余”纹象耳扁瓶,尺寸:高31厘米,估价:RMB 10,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0 ,成交时间:2018.12.05,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象耳扁瓶是乾隆皇帝御瓷的代表之作。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曾命唐英为朝廷制作难度极具挑战性和样式新颖的瓷器,往往更注重工艺的精雕细琢。在皇帝的授意下,唐英兢兢业业、力求创新,在材料和工艺上精雕细琢,从而创造出造型独特和图案繁杂的作品。此瓶造型摹自古代青铜器,以象首为耳。口沿至颈部下端勾绘五层纹饰,口沿处饰璎珞纹,其下接“双鱼”和“飞蝠”纹勾绘于瓶颈中部,颈部下端由上而下分别饰以仿古蕉叶纹、缠枝莲纹和如意纹。瓶下部从足部由下而上绘饰三层图纹与颈中下方图案相应。腹部通体则饰以极为罕见的缠枝莲花,中央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别贯穿以如意和双磬组成中线,与瓶颈中部的“双鱼”和“飞蝠”纹寓意“福庆有余”。整体绘画极具西洋巴罗克气息浓郁,线条繁密清晰,造型扁圆,并加以创新之辅以象耳装饰,可谓创造了乾隆时期青花御瓷的崭新样式,为乾隆御瓷中极其少见之器。底部满施白釉,正中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

9:元青花麒麟缠枝莲纹大碗,尺寸:直径29.5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0 ,成交时间:2019.11.30,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本品撇口深腹,体量硕大,造型端庄稳重。通体以青花料绘饰,发色浓郁,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外壁装饰分上下两层,上绘缠枝莲花,胫部绘仰莲瓣纹。口沿内侧亦绘缠枝莲纹一周,底心青花圈内饰麒麟纹,周身衬以缠枝莲纹。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和凤凰一样,也有雌雄之分。雄的称为麒,雌的称为麟,绝大部分人都使用“麒麟”这一约定俗成的统称。古人认为麒麟长有攻击性的犄角却性情温驯,是一种“贤德”的神兽。

绘有麒麟纹样的元代青花瓷器多为大型器皿,收藏比较集中于海外。主要的几件有:大英博物馆藏的青花缠枝牡丹飞凤麒麟纹螭耳罐;伊朗国家博物馆藏青花麒麟狮子花卉纹罐;土耳其托普卡帕宫的青花麒麟花果纹大盘(附图);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青花飞凤麒麟纹盘,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瓷器-上》,故宫出版社,页50)。观察上述器皿可以发现,麒麟纹样一般作为主题纹样装饰在大盘中心,或者是作为辅助纹样装饰在大罐的肩部。元青花传世数量甚为稀少,如此绘工精良、品相佳好的青花麒麟纹大碗更是难得一见,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之中的佼佼者。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此外,近年来,利用科学仪器检测技术来鉴别古陶瓷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

古瓷的底足很关键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虽然仿品也有少数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仿品的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使之极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然后,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最后,看底足的垫烧痕迹。明以前的瓷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哥窑有"跌足"等。

看各时期底足的特别之处,主要是观察各个时期瓷器底足露胎处的痕迹。如南宋瓷器有旋纹;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代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较少;清代官窑瓷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

从古瓷的底足来判断的方法比较专业,适用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收藏爱好者。

从清代瓷器的特点鉴定清朝瓷器


每个朝代的瓷器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取决于瓷器的工艺和瓷器的时代背景。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挺丰富的,不同时期有着共同风格,但又各有不同的特点。要从造型胎体釉面纹饰 款识等方面鉴定。我们主要从清三代的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的瓷器鉴赏。

1、瓷器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硬朗挺拔,雍正时的造型秀气柔和,乾隆时则显规整,工艺复杂。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例如康熙时期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如双鹿尊等,是康熙时期独有的。总体来看,雍正、乾隆时期造型创新达几十种,乾隆之后造型就没有大的创新了,基本延续前期的造型特点和风格。

2、瓷器胎体,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例如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瓷器露底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除。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底,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3、釉面,不及明代肥厚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白莹,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呈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4、瓷器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清代常常以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另外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

5、款识,清官窑多署皇帝年号款,多六字、四字的,如“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例如康熙楷多篆少,前期字体宽大,笔画粗重而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渐趋清秀。雍正时期楷,篆并用,款识己定为专人书写,故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基本一致。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是早期流行的款识,款的书法一般写得柔弱略草,也有少数款写得工整有力。六字两行围有双圈或方框竖写的,时间略晚,字体工整秀丽。乾隆以后篆多楷少,大多书写规整,笔道严谨,根平竖直,书法生动。嘉庆瓷器款识基本承袭乾隆款识特点:以篆书六字三行为主。官窑款字体工整,结构严谨。多用青花书写,也有红彩、金彩及刻款。还有少量楷书款。道光时期多篆书,少有楷书。篆款书体为铁线篆,行笔圆润流畅;楷书款,圆润工整,篆书款,六字三行横排的,无圈栏;六字一行横排的,多数落于器外口沿下或中腰。楷书款,多六字三行横式排列,围以双圈环,有青花、金彩、红彩款及刻款。白釉器青花款与刻款兼有,刻款为六字楷书两行竖式。窑变釉、茶叶末釉及炉钧釉器是刻款,为篆书六字三行横式。

咸丰以后又开始重视楷书,咸丰官窑楷书款,字体工整秀丽,但显板滞,不及康熙、雍正款字秀丽中藏刚劲。晚期同治官款以楷书六字两行为主。楷书字体工整,布局严谨,但运笔拘束,缺少生气。光绪时的款识,官窑款楷篆并用,以楷为主。楷书字体修长,工整中略显清秀。款式多为六字二行。青花写款的色泽有深有浅,深者略多。宣统官窑款仅见楷书,六字双行,以青花书写,字体工整秀丽,青花色泽明快,无圈栏。民窑款识,大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如何鉴定珐琅彩瓷器的真假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有特色、釉上彩中最为精美、清代的代表性瓷器之一的瓷器,在雍正时期开始创烧,到雍正、乾隆的发展,每一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也将珐琅这一彩料彩瓷器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也是珐琅彩发展的巅峰时期。在康熙晚期皇帝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在瓷胎上创造出了新的彩瓷品种,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以及蓝色最为常见,还有一些宜兴的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有诗、书、画等相结合的艺术品,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瓷器不仅实用性能较好,也有着较高的视觉审美性。

珐琅彩的工艺尤为的讲究,从瓷器的底胎、画工、图案、色彩要求的非常严格,选胎要求其胎壁较薄,画工要求极为的规整、图案色彩的搭配要紧密结合以及胎质要求较为细腻,做工工艺较为复杂且烧成率较低,有着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清代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黄、红、蓝、绿等色为主,内容多以缠枝牡丹、缠枝秋葵、花卉等,色彩、绘画以及款式都贴合了当时瓷器烧造的特点。我们在进行购买的时候主要注意其显著特征,如:所有的色彩以及绘画都在器物外面,内壁较为洁白、底部有圈足、深弧壁,制作工艺较为精湛,不会出现质地不平的情况。例如:以康熙时期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色泽以蓝色为主,光润度较高,加上牡丹等花卉的衬托,使其碗的层次更加的丰富。从其碗内看,做工较为的精细且内部施加的釉色工艺较好。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延续了康熙时期的珐琅瓷彩绘,但是最为特殊的就是通过“勾”、“画”、“染”等工艺,对纹饰的细节刻画以及生动性上有了更加深层次的展现,特别是芙蓉鸳鸯、牡丹、麻雀、八哥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融入其中,贴合了当时的社会风情,雍正水墨珐琅彩以及蓝彩山水珐琅瓷器都是非常著名的瓷器。我们可以通过观其工艺以及细节之处的刻画、纹饰花样来进行判别。

乾隆时期的虽然在烧制量上较少,主要对绘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更加注意颜色以及配景,所以我们在进行辨别时,要注意圈足外墙的纹饰、形态。现今的珐琅彩瓷器深受大众的喜爱,一方面是它的色彩、另一方面是做工,康熙时期的色彩浓重、雍正时期的清新淡雅以及乾隆时期的精美复杂的纹饰都是我们进行鉴定的方式。

珐琅彩瓷器鉴赏及成交价格参考:

1:清雍正珊瑚红地珐琅彩牡丹纹碗,尺寸:直径12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RMB 4,424,000 ,成交时间:2013-12-15,拍卖公司: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雍正年制”,本朝官窑。

此碗以珊瑚红为地,上绘蓝彩对角牡丹三朵,花瓣边缘以黄白二色渲染,衬托出阴阳反侧之态,四周辅以绿彩枝叶,翻卷自如。底为青花双方框“雍正年制”四字楷款,色泽淡雅,章法规整。制作工艺、纹饰均沿袭康熙朝,绘画技法、纹饰风格摹自西洋,符合康雍时期宫廷对西洋艺术追求的历史背景。款识与前朝风格一脉相承,是极为尊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此类彩瓷为雍正朝颇为独特之种类,宫中此类碗在清代乾隆时期所配制的木制匣盒上称为珐琅彩瓷器。同类之作尚见巴黎吉美博物馆有藏。

2:清康熙珊瑚红地珐琅彩九秋同庆小碗,尺寸:直径10.8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4,370,000 ,成交时间:2011-11-13,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四字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雍干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创始于康熙朝,是在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故在当时也称作“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它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无论用料、绘工,皆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故其一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

此碗胎体细薄坚致,内壁施白釉,温润莹美,外壁施珊瑚红彩为地,色泽匀净浓妍,以诸色彩料绘就牡丹、秋葵、菊花、兰花、罂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药、栀子花等九种秋天盛开的花卉,构成九秋图。图中花枝招展,风姿绰约,妍美妩媚之态在秋日华光之下一展无遗。绘画技巧高超,以彩料之浓淡的变化来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突出花卉的立体感。布局繁密有致,自带清疏之气。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遂集九种秋草于一图,寓意九秋同庆,共贺丰收。底以青花双方框内书“康熙御制”四字款。整器隽秀娇巧,堪称收藏绝品。

3:清雍正蓝地珐琅彩花卉"万寿长春"字盌,尺寸:直径11.7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4,034,100 ,成交时间:2002-10-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秋季拍卖会。

4:清康熙黄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碗,尺寸:直径13厘米,估价:RMB 1,800,000 ~ 2,600,000,成交价: RMB 3,190,000 ,成交时间:2004-06-07,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春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楷书款。

碗地子为明黄色,以衬托四朵黑粉二色花瓣的莲花,绘者用绿、紫、蓝等色绘莲花的卷叶,并用丰富的色彩描绘细微之处,图案生动,形态逼真。绘者运用了康熙皇帝所喜爱的西洋透视法,色彩浓淡处理适度,赋予画面生动的立体感。同时,多姿多彩的颜色增添了欢快的色调。表面晶莹剔透的釉质,与画面浑然一体。

5:清雍正御制珐琅彩月季海棠图盌?,尺寸:直径12.7厘米,估价:HKD 1,8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2,880,000 ,成交时间:2007-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方框蓝料《雍正年制》楷书款。

口微撇,深腹,圈足。胎体轻薄,内壁光素无纹饰,外壁绘嫩黄色月季和粉红海棠,诗题朱庆余的《题蔷薇花》:「粉着蜂须腻 光凝蝶翅明」,「佳丽」迎首,下钤「金成」、「旭映」红料印,底蓝料双方框《雍正年制》楷书款。在雍正皇朝短短的十三年中,把粉彩工艺推到了高峰,如此?绘月季、海棠,意境清幽,色彩绚丽,幽姿淑态,互相辉映,正如《陶雅》曰:「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

6:清雍正珐琅彩白地轧道牡丹玉兰花卉瓶,尺寸:高23厘米,估价:RMB 1,800,000 ,成交价: RMB 2,016,000 ,成交时间:2008-10-11,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8金秋(第63期)拍卖会。

7:清雍正珐琅彩红地西番莲纹茶碗,尺寸:直径11.6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 ,成交时间:2013-11-17,拍卖公司: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雍正御制”四字二行双方框楷书款。

此品碗形较浅,外壁以浓艳的红彩为地,绘三组西番莲纹,花叶翻转自然,以不同彩料区别阴阳向背,富有立体感。胎体坚致轻盈,釉面莹洁温润,填彩准确,色料鲜亮妍丽,为雍正时期彩瓷之精品。

8:清乾隆珐琅彩万花锦碗,尺寸:直径10.3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1,365,000 ,成交时间:2000-10-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0年秋季拍卖会。

9:乾隆年制珐琅彩花鸟瓶(一对),尺寸:高17.8厘米,估价:RMB 35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1,035,000 ,成交时间:2013-07-12,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铭文:高邮。秀擢三秋干,奇分五色葩。碧,露。款识:乾隆年制。

凝固烽火年代的抗战瓷器


一级文物——陪都防空瓷水壶

蒋介石、宋美龄像瓷盘

“铁血救国 抗战到底”盘

2005年8月15日,建川博物馆聚落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开放,其抗战主题的正面战场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等均填补了国内抗战博物馆的空白。在建川博物馆庞大的抗战文物系列收藏中,瓷器收藏颇为壮观——这也是抗战瓷器最大的收藏地。

在抗战系列之中流砥柱馆中,有一方珍贵的瓷砚。瓷砚正面绘山水,山谷间小桥流水,青松凉亭。在这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色中,题写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慷慨激昂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是那个年代中华儿女的一致心声。从落款看,瓷砚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七周年烧制的。

1937年7月1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庐山发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政府对于芦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当时,每位与会将领获赠一把清代瓷壶。国民革命军第36师师长宋希濂将军(1907-1993年)的瓷壶,底款为“大清光绪年制”,壶身有“庐山受训纪念,二十六年七月”字样,落款处有刮除痕迹。宋希濂将军的外侄冷豫民先生在捐赠时介绍,刮掉的字为“蒋中正赠”。刮掉这四个字实属情非得已,否则此壶无法保存至今。如今,这把历经晚清、抗战、“文革”的瓷壶静静地在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之“正面战场馆”中讲述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

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中国军队精锐尽出,投入75个师和9个旅计75余万人,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约30余万人。是役以中国军队失败告终,但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想,并从上海等地转移了大批工厂、机器及战略物资,尤为重要的是迫使日军调整战略部署,进攻轴线由自北向南转为自东向西,并削弱了日军攻势,并最终在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地带形成长期对峙,使日本陷于全面被动。川军也参加了这场血战。第21军146师师长刘雨亭率军一度从日军手中夺回泗安。为表彰此功,21军军需官郭叔皋特制一套瓷盘赠刘雨亭将军。盘中绘一条五爪火龙,象征抗日军人的军威,并亲笔题字“雨亭师长泗安胜倭纪念”。刘雨亭将军还有一组五件套瓷器,都有相同款识:“珠江瓷业誉满环球,余长一四六师经理,转战江浙皖赣者四年。辛巳秋奉调驻浮爱,制此以作纪念。止开题于长江军次,文侯敬绘。”

在正面战场馆的抗战空军展厅,有见证空军将士喋血长空的物证,也有反映那段历史的陶瓷杯、碗、罐等。这些寻常之物,从民间的视角记录着抗战中国空军的豪情和悲情。抗战时期,美军、日军装备的制式铝制、铁制水壶是中国军队所不敢奢望的。1941年6月,重庆“陪都空袭服务总队”发给防校高射班士兵曾维学的是一只有“防空水壶”字样的陶瓷水壶。而以破釜沉舟的“沉船”战法阻隔日本海军溯长江而上的中国海军也没有被人们忘记。

在那个“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年代,各式各样抒发中华民族抗争热情的瓷器数不胜数。虽然绝大多数在后来的风风雨雨中香消玉殒,但是人们还是能在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馆中不经意地遇见。“精忠报国”彩瓷墨盒,上书“精忠报国伯弗表叔清玩一九三八年侄刘崧生制赠于彭县国防建设区”。1938年是川军出川抗日的年代,刘崧生以这样一件墨盒送给或许是身为军人的表叔,希望他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在景德镇烧制的整套题写“铁血救国,抗战到底”的瓷器,湛,彰显出其主人直面抗战的豪情。题写“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新生活 整齐清洁 简单朴素”的瓷壶、瓷杯,表现出当年直面强敌时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抗战必胜”的双手柄瓷壶和“渴饮倭奴血”的酒杯,更是道出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

而一件美国上世纪40年代初生产的瓷盘部分地注解了那个特殊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瓷盘绘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画像。蒋介石一身戎装,宋美龄身着旗袍,背后是蒋介石老家浙江奉化溪口、宋美龄母校美国威尔斯利学院的风光。瓷盘背面题有英文,其中说到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不断抗争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盟国非常有幸能够联合到这样一个坚定的盟友。

如今,距离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已隔66个春秋了,而一件件主题鲜明的抗战瓷器,凝固了那个年代的不同瞬间,穿越时空,默默警示后人:珍爱和平,捍卫和平。

如何鉴定钧窑瓷器的真伪?


钧窑瓷器的生产制作自元末以后渐次衰败。明代万历年间,钧瓷的“钧”字因犯了神宗朱先生的名讳,窑场被官府封闭,此后钧瓷生产一蹶不振,陷于濒临绝境的地步,尤其是钧瓷烧制过程中自然窑变的奥秘更是技艺失传,无人知晓。直到清光绪五年(1880年),禹州神垕镇钧瓷世家中的芦天恩、芦天福、芦天增兄弟三人,由于受古董商高价收买宋钧的诱引,在小型发掘中得到启发,立志恢复钧瓷,此后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钧瓷的烧制开始有了初步的成果,并由此展开了恢复生产,烧制出了色彩单调的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宋钧“雨过天晴”器,此后又在“天晴”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抹红、飞红等新工艺,虽然这种彩斑红暗,较“宋钧”呆板,但毕竟大大前进了一步。

1907年,芦氏第二代艺人芦光东已成为一名优秀的钧瓷工匠,其作品“折沿盘”、“乳钉罐”等,被误为“宋钧”而被大英博物馆珍藏,“两个桃子”钧品青绿挂红,形象逼真,玉润晶莹,致使开封“群古斋”古玩铺以四百块银元重金买去,误作为出土宋钧珍藏。芦氏家族烧制的钧瓷精品与宋钧相比,几能乱真,因此有“芦钧”之称,在当时古董商中间还流传有“谨防芦瓷,小心上当”之说。

芦氏仿宋钧是近代最早、也是较为成功的仿伪之作,对恢复钧瓷的生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精品之作虽已达到了真假难分的程度,但还是有较为明显的破绽。如仿宋钧釉绝无“蚯蚓走泥纹”,窑变红斑发暗,且内外各半,自成片段,不及宋钧自然。这与当时人们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对钧瓷窑变釉的呈色机理和烧制过程中釉面出现的各种复杂变化还不能充分认识有很大关系。

钧窑瓷器仿制品的大量出现应该是近几年来的事,这是受到收藏之风日甚于日、古董市场日趋活跃以及作伪者趋时牟利等多方面的影响。由于钧窑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纹装饰,故其作伪者主要是伪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

1、鉴定钧窑瓷器的真伪,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1)科学技术手段 如“热释光”和“火化种子分析”,这两种方法误差较小,测定古瓷的烧制年代准确率较高,但在测试时均需在器物上的钻孔,取出少量的样本,会对器物产生损害。

(2)凭借经验 这种方法虽然带有主观因素,但其简便易行,不受其它条件的限制,所以目前鉴定瓷器的真伪大多采用这种办法。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经验”,不仅指的是要了解钧瓷作伪的方法,更要了解钧窑瓷器在不同时期的造型、釉色的变化及烧制情况,有时还需要用“推理”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辨别真伪。例如,现在我们在古董市场及某些私人的藏品中时不时地可以看到北宋钧窑的“官钧”产品,有盆托、鼓钉洗之类的,其制作还说的过去,并且底部还刻有证实其官钧“身份”的数字号码,这对于一些连钧瓷真品都很少有机会上手的陶瓷收藏者来讲,无疑是个“机会”。但买到手后,请专家一鉴定,才知又交了“学费”。其实鉴定北宋钧瓷官窑产品的真伪应该是一个最简单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常见问题:北宋朝廷设立官窑生产钧瓷是专供御用的,严禁民间使用,凡是烧坏的一律砸碎深埋。70年代禹州钧台窑全面发掘时,钧瓷官窑产品一件完整的都未得到,由此可知官钧的使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它不可能流散于民间。所以现在我们在市面上接触到的宋官钧瓷器基本上都是假的。

现代仿钧的产地一般还是源于禹州的神垕镇,这里不仅有烧制钧瓷的优良传统,而且还集中了一批当今最优秀的钧瓷制作高手。神垕镇的钧瓷制作近几年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釉色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它也面临着产品的销路问题。笔者所熟识的几位钧瓷艺人就曾抱怨:现在的收藏者不喜欢新货,有些厚古薄今。在这种情况下,神垕钧瓷也开始生产仿古瓷,如尊、瓶、炉、钵、碗、盘等,其造型一般是仿宋、金、元时期的民窑器形,制作工艺和斑彩装饰也力求与之相似。仿古瓷的制作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人为地将之做旧,充斥于古玩市场,不仅会对古钧瓷的形象有所损害,而且也容易使古玩市场产生混乱。

2、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看其制作工艺。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现代仿钧瓷器有些是批量生产,它采用某种材料作成模具,然后用“注浆法”灌注成型。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匀,份量较轻,更有粗制滥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这是作伪者最拙劣的一种作法,聪明一些的则在器物的内部,如瓶类的瓶体内,人们不易察觉的部位,人为地粘些其它物质(如水泥)以达到古钧瓷厚重的感觉。或者在“注浆法”成型的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但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与真正“手拉坯”均匀的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轮指痕不仅粗糙,而且每一圈与每一圈的轮指痕分布极不均匀。

其次,看其釉色和釉质。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虽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由于中原地区地下水含量较少,土壤中的含碱量适中,所以无论是墓葬,还是窑藏出土的钧瓷,都很少有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其釉质往往产生出类拔萃的钧瓷,令人赏心悦目。现代仿钧器不管是仿宋钧的造型,还是仿金、元时期的钧瓷的特征,其釉色多为天蓝,很少有天青、月白釉。而且为了达到与出土钧瓷相近的釉质,刻意伪造土锈或作去浮光的处理,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釉色发乌,不自然,看上去极不舒服。

其作旧及辨别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其浮光的效果。虽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无数平行的摩擦痕。

(2)将新仿的钧瓷放入含有酸性等带有腐蚀性的溶液中浸泡,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伤痕。

(3)作伪者有时也意识到了上述方法给钧瓷釉面带来的损害,所以也采用含有油类的软布进行抛打,同样可以使釉面产生出柔润的效果,但是与真品釉面光滑细腻的手感明显不同,作伪处理过的钧瓷釉面触摸时有油质感。

(4)在酸性物中浸泡之后,马上以土覆之,作出人为的土锈,且这种土锈渗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骗上当。其实根据近几年来北方出土的钧瓷,以及在钧台窑发掘所获得的大量钧瓷标本来看,钧窑瓷器面上的土锈很少,出现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更为少见,大都呈现出一种光洁细腻的效果。有些作伪者以粘合剂作出的土锈粘结假象,实为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之举。

(5)人为剥釉现象。作伪者有时故意在钧瓷的底足部分剥去一部分釉层,露出胎质,以期达到给人以年代久远之感觉。由于现代仿钧与古代钧瓷真品的制胎原料源于同一产地,故其胎色十分接近。但是与真品的自然剥釉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伪品的破绽:真品的剥釉断面基本上是直茬,伪品的剥釉断面是斜茬。

对于钧窑瓷器的辨别,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钧瓷真品釉面上的块状窑变斑为紫红色;仿品的窑变斑不是偏浅就是过深。仿品的胎色较之真品稍浅,同时由于古代胎泥淘练的工序繁复,所以胎质细腻致密,而现代钧瓷的胎泥淘练较为简单,胎质断面有时有杂质或产生孔隙。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钧瓷生产的观察发现,现代仿钧瓷器大部分都达不到宋钧制作工整、釉色玉润晶莹的工艺效果,大多仿品只是比较接近于金、元时期的钧瓷风格,但胎、釉与金、元时期相比又显得较单薄。

总之,钧瓷真伪的辨别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彻底掌握的学问,它需要日积月累地不断学习、观察和揣摩,更需要经常了解现代钧瓷的发展状况及仿钧生产工艺变化的新动向。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如何从瓷器的釉面鉴定瓷器的年代》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如何从瓷器的釉面鉴定瓷器的年代》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如何鉴别瓷器的年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