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梅花瓷器 > 导航 >

青花玲珑盒 朵朵梅花藏玄机

青花玲珑盒 朵朵梅花藏玄机

古代梅花瓷器 古代瓷器胭脂盒 青花瓷器的鉴别

2020-10-29

古代梅花瓷器。

青花玲珑盒

一位相交甚好的藏友从国外出差回来,说他在国外的古玩市场里淘回一件好宝贝,让我有空过去瞧瞧,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欣赏他淘回来的宝贝。藏友捧出一个锦盒,这只小盒高为6厘米,外径为8厘米,盒体上以六芒星的图形为底,配以朵朵梅花为点缀,盒盖上是同样的图案,五朵梅花像五片花瓣一样围绕在盖顶周围,组成了一朵大梅花。再仔细观之,盒身的梅花竟然暗藏玄机,每朵梅花的花心和花瓣处都有一个透亮的小圆点,这原来是只青花玲珑盒。wWW.TaOCi52.Com

藏友介绍说,玲珑瓷起源于宋代,当时的景德镇瓷器中有一种叫熏炉的产品,炉盖采用镂空装饰,在烧成过程中,由于釉料的高温流动性好,加之烧成温度往往控制不严,常使窑内温度过高,从而使釉料熔融后流动而将炉盖上的孔洞填平,出窑后对光一照,光亮透明。这种偶然的产品缺陷却使工匠们大受启发,开始研制玲珑瓷器,到明代永乐年间瓷工们已经能成功烧制出晶莹剔透的玲珑瓷器了。而玲珑与青花的结合,是在明中期,到清乾隆时期青花玲珑瓷进入鼎盛阶段。这只青花玲珑盒为明代民窑青花,能保留原配盒盖已很少见,再加上梅花瓣玲珑瓷工艺,风韵独具,是难得的收藏珍品。

他把小盒放在灯光下,玲珑处碧绿透亮,和淡雅青翠的青花花纹相映成趣,小盒釉面白里泛青,料色青翠欲滴,釉中有釉,花里藏花,玲珑和青花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果真是一件艺术佳品。

我欣赏良久总觉不过瘾,索性拍了几张照片保存下来,等空闲时刻,也能打开电脑,慢慢欣赏一番。如此好的宝贝,虽不是自己的物件,但能欣赏到也是收藏的一种快乐。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晚清青花红绿彩描金透雕玲珑碗


晚清瓷器已经跟清三代瓷器无论从工艺还是审美上都不能同日而语了,但是对于现在喜欢收藏瓷器的爱好者来说,晚期瓷器也算是古董了,尤其是官窑瓷器。这件青花红绿彩描金透雕碗造型优美,构思巧妙,工艺精湛,青花淡雅,纹饰生动形象,其中花瓣采用透雕填釉工艺,是研究晚清玲珑瓷制作工艺的重要实物瓷器。

晚清青花红绿彩描金透雕碗高5.4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4.2厘米,外底书“康熙年制”四字行书款,是寄托款。这是清代人饪食用的瓷器。

青花红绿彩描金透雕碗,敞口、弧腹、直圈足。碗内外满施白釉,内口沿绘草叶纹四组,间饰“工”形纹,内底双圈内绘花卉纹,外围环书描金“清白花香”四字,间书“卍”字。外口沿饰描金弦纹两道,其中绘菱形锦纹,外壁绘红绿彩花卉纹,花瓣透雕填釉,形成“米花”,胫部饰八宝纹。

古代节盒


节盒古代的实用器物,如同竹子一节节胡故名。古代节盒一般是四节的,也有五节的,但是非常少,古人妇女把节盒放细活的,也亦文人用于文房用品的。

古代节盒以磁器为主,以粉彩居多,青花瓷器的比较少,主要流行于清代中晚期。

浅绛彩节盒“官窑内造”款,整体呈圆筒式,共分四层,盖弧形平沿,似将军盔。四节盒身分别带四耳,穿铜提,便于拿放。盒身及盒盖上均以浅绛彩绘不同的花鸟纹饰,花枝招展,花朵迎风盛开,五彩斑斓的鸟儿立于枝头。画面布局舒适,画工精巧,画意充满诗情,不愧是一对集实用、吉祥、文雅于一身的浅绛彩瓷作精品。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段泥梅花壶


在中国的工艺美术中,雕刻是一道极其绚烂的光。几乎所有的材质和器物,都被这道艳光照耀。许多时候,因了这雕刻,器物和材质的优劣好坏,反而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工艺家的情感与思想,重塑了器物,令器物脱胎换骨,有了灵魂。其绰约风姿,仿佛是有温度和香气的,令人销魂。以刀代笔的刻,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延伸和洇化。它不仅具备了中国书画的笔墨情趣和高雅意境,就其爽利、硬朗、果断的刀风,更是软笔所不能抵达的境界。

紫砂器铭刻,古已有之。此风当代尤甚。众所周知,紫砂壶有光货、花货和筋纹类之分。雕刻往往施之于光货。本来受宠于文人的紫砂壶,因了铭刻,变得更加文人了。紫砂壶刻不易,要求刻者有较深中国画功底,深谙中国书画的笔墨意趣。非但如此,刻者还不能太过随心所欲,必须要充分尊重原绘画的风格,通过自己的再创作,扬原作之长,避原作之短。当然,刻者的高超技艺,便也在这种尊重和扬避中鲜明地传达出来。这与改编自文学名著的优秀电影是一样的道理。

沈觉初是沪上大名鼎鼎的画家,与刘海粟、王个簃、谢稚柳、唐云、来楚生、单晓天、方去疾等齐名,合称海上书画篆刻八大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竹刻和紫砂壶刻大师。他的刀刻作品,遍及紫砂壶、扇骨、臂搁、笔筒、砚台、砚木盖等。以刀代笔,挥洒自如,一派大家风范。当代壶刻,宜兴有任淦庭,上海便是沈觉初了。沪上著名书画家所作书画的紫砂名壶,其壶刻几乎都出于沈老之手。如此人物,捉刀“雕虫”,也许是大材小用。但是,雕虫雕龙,孰高孰低,许多时候真也说不清。在江湖上,沈觉初的刻名,要远大于他的画名。至少对于紫砂业而言,有无沈觉初,并非无足轻重。沈觉初是位长寿老人,一生刻壶无数。据说他90岁那年,还一下子刻了80把梅花壶。沈觉老画梅,本是一绝。因此他刻梅花壶,不打画稿,直接刻梅于壶上。刀笔老辣,游刃有余。所刻梅花或繁枝密蕊,或秀雅含羞。朵朵有神,却各不相同。万般风情,令人击节。

上海警官朱明清兄,竹刻藏品颇丰。嘉定竹刻博物馆编印的图录中有十多件古今精品,都是他的收藏。去年去他的翥云轩观赏竹刻,却意外发现一把沈觉初所刻紫砂壶,不禁垂涎。

明清兄豪放之士,爽快地将这把段泥梅花壶见让。壶为沈觉初89岁时所刻,底有“沈觉初刻,时年八十九”字样。刀笔略显颤巍,却筋骨老到。壶身刻梅花数枝,疏影横斜,苍劲灵动,似有暗香隐约,正是沈觉老刀笔。也许这把梅花壶,正是那80把之一也未可知。

乱世藏金盛世瓷 青花藏出千万身价


“乱世藏金,盛世藏瓷。”据了解,我国目前有近1亿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者,其中以“捧瓷大军”最多。在瓷器收藏品当中,专家称,收藏应首选“青花瓷”。 近年来,清三代官窑青花瓷器尤其受到市场热捧,其中珍品更可能十年价格番上千百倍。巨大的升值空间,使青花瓷成了收藏市场的“宠儿”。

稀世品十年价格番千百倍

青花瓷,又称“蓝花”,“白釉青花”或“釉下蓝”等,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以透明釉,再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主要特点是:瓷质细白、釉下兰色彩绘、幽青可爱、图案洁净素雅、装饰雅俗共赏。由于是釉下彩,因此色彩永不褪脱。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虽然色泽单一,但看来并不觉得单调。在绘瓷艺人的生花妙笔下,或浓抹淡施、粗细有致;或刻意求工,层次分明;或寥寥数笔,美不可言。

从最早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青花始于唐,宋时加以继承,成熟于元,而兴盛于明、清两朝。可以说青花瓷在我国瓷器史上沿袭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并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的陶瓷史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早在元朝,我国的青花瓷就销往海外,从欧洲中世纪开始至现在,收藏精美的中国古青花瓷是西方国家皇室成员及贵族富豪们相互夸耀或斗富的一种资本。在国外的大型拍卖场上,人们为了购得一件中国古青花瓷,争相竞价,千金一掷的现象屡见不新。 而在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上,青花瓷也是当前收藏和投资着们所关注的热点。近年市场情况显示,国内青花瓷行情看涨,甚至流落国外的青花瓷也有回流迹象。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资深古陶瓷鉴定、收藏专家梁戊年表示,随着陶瓷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青花瓷的收藏与投资价值,随着收藏队伍的扩大,直接带动青花瓷的价格步步走高。

2005年9月,明代青花瓷器在佳士得、苏富比秋拍中成绩斐然。正德青花阿拉伯文四方瓶,以前所未有的1374万元人民币(折合169.6万美元)成交价闯入拍卖千万阵营,昭示着明中期青花瓷市场“日照已炙”。2002年11月伦敦博汉斯拍卖行,拍过一件成化青花缠枝百合宫碗,成交价为904250英镑(约合1338万元人民币)。其造型端庄圆润,发色淡雅,腹部与内壁绘的百合花朵硕大,双勾后淡平涂,叶子也如此,正是“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写意画法。整体画面的花朵与叶子间大量留白,不去填充,是成化青花的典型特点。而这碗的卖主在1947伦敦购入此碗的价格为475英镑,50余年价值上涨两千倍,令人咋舌。

跟国外市场相比,近几年的国内市场也毫不逊色。北京翰海1996年11月拍过一件弘治官窑黄釉青花花果盘。胎质细腻,内壁绘“三多”、栀子花纹饰,古拙不失艳丽,层次感强烈。当时成交价为286万元人民币。2004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的一件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盘,直径19.5厘米,成交价118万港币。

梁戊年介绍尤其是那些存世量稀少的精品青花瓷,升值空间更是难以想象,10年前,清三代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才几千、几万元,由于市场的追捧,现在的清三代官窑瓷器已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了。十年间价格上升了不止千百倍。

青花瓷器主要以观赏性较强的花瓶、大的瓷盘、文人用器等最为名贵,其中文人用器又分稀有性与普通性,当中又尤以稀有的文人用器价格较高,升值空间更大。比如一个个头较大、市场上较少见的清康熙青花笔海,2004年售价2万元,现今至少也价值3.5万元,其收藏价值比小型笔筒要高很多,年均增值幅度达到30%以上。倘若是造型独特艺术性强的青花瓷器,则升值幅度更快,一年升好几倍都有可能。相比之下,而香炉等普通家庭用器收藏价值则逊色很多。

青花瓷收藏有讲究

青花瓷器的历史悠久,传世品数量众多。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典雅的风格,为历代收藏家所青睐。在每次拍卖会上,各时期的青花瓷器基本都可以见到,但并不是所有的品种都有高价位和热销的市场表现。

梁戊年表示,其中“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近年来尤其受到市场热捧。这首先是由于“清三代”的瓷器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加上康、雍、乾三朝帝王对瓷器的热爱,不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所以烧制出的青花瓷器堪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其次,“清三代”的御用瓷器,必须经过督窑官的精心挑选,如有瑕疵立即销毁,所以民间极少流传,存世数量并不多,具备很高的升值潜力,市场价格十分惊人。2007年初,广州艺拍迎春拍卖会上,一只康熙朝的青花八美图瓶以121万元的价格成交,一时成为广东瓷拍市场上的一大热点。此外,对于初涉收藏的投资者来说,“清三代”较其他藏品易于识别。

同治墨彩梅花瓷板赏析:几生修得到梅花


河北 陈树群

古往今来,有无数人吟咏过梅花。从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质,也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同治、光绪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国力衰微,外敌入侵,整个社会都处于剧烈嬗变之中,人们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仍有很多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以品行高洁的梅花自勉,晚清的浅绛彩瓷画师便是这些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存世的浅绛彩瓷器中,以梅花为题材的不计其数,其中以金品卿和程友石的梅花成就为最高。二人经常以梅花为题进行创作,以梅花品格相期许。

2008年,我的一位挚友从江西买回一块墨梅瓷板,当时我上手看时心潮澎湃。因友人特别喜欢不肯割爱,心中便留下了深深的惆怅,梅花的影子也时常浮现在眼前。后来,此板被一位同样倾心的朋友收入囊中,几年中,我不断地向朋友问起这块板子,经过不懈的努力,这块日思夜想的墨梅瓷板终于来到我的家中。

瓷板高42厘米,宽32厘米,行话称为一尺四大板,背面为光板,施黄色的护胎釉,没有防止变形的胎骨筋迹,据一些老藏家讲,这样的板子当时只有御窑厂才能烧制。板子的正面用墨彩绘一株虬干横斜的老梅。更为奇绝的是,板子的正面在烧制时留下了一些铁锈斑,而画师巧妙地利用了这些铁锈斑。其中最大的一块位于树干的下部,宛如一个天然的树洞。那些细小的铁锈斑则化为暗香浮动的花朵,犹如漫天飞雪,和整个画面融为一体(图1)。

板子左上方题款为:“半窗明月影扶疏,客里情怀诗酒娱。他日有缘重到此,梅花再写两三株。同治甲戌秋日,定占先生司马大人嘱书并请再正,弟张锡祜”(图2)。题诗意境幽远:诗人客居他乡,天上明月高挂,窗外梅影扶疏。举杯邀月,对影小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中国古代的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此诗全然没有飘泊他乡的凄凉和伤感,反而说他日有缘再到此处时,再画几株梅花。是作者没有孤寂之感吗?不,是疏影横斜的梅花感染了他,此情此景,诗人的心已完全和窗外冰清玉洁的梅花融合到了一起。

瓷板的右下方绘一红色闲章“几生修得到”(图3),不仅与画面、题款相呼应,其内容更是让人心灵感到震撼。“几生修得到”出自南宋谢枋得的《武夷山中》一诗,全诗为:“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以“几生修得到”作为印章,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是一个浪漫诗人的情怀,还是一个不修边幅的瓷画家的风度?不是的,这是一个无拘无束的野逸文人发自内心的呐喊。在晚清的浅绛彩瓷画师中,能有此心境的,寥寥无几。本人藏有一只金品卿的小盘,绘一丛幽兰生长在危崖之上,题款为“素心自守”,堪与此板相比。

瓷板的赠送者张锡祜无从查考,而受赠者黄定占在浅绛彩瓷收藏界,是一个熟悉而神秘的官员。黄衍之,字定占,从司马大人的称呼看,应为四品官员。定占黄衍之的名字频频出现在金品卿、王少维、徐照等人的作品之上。金品卿在一个题款为“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墨彩大瓶和一件“渔樵问答”瓷板上均称其为定占一兄大人,口气极为谦恭。在一对赠送给饶州司马海帆大人的瓷板上,其中一块赠送者落款为“如兄定占”,而这对瓷板由王少维绘画、王凤池题款,表明海帆大人、黄衍之、王凤池这三位官员和御厂画师王少维四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黄衍之赠送甲农大人的瓷板明确写明作于珠山官厂,和另一件赠送小园仁棣大人的蒜头瓶(图4、5)都为典型的金品卿风格,一件赠送给品珊观察大人的品锅为王少维风格。这些都表明,黄衍之很可能是御窑厂的一个官员,其地位要高于身为御窑厂督捕的唐基桐。据衡水藏友李永志考证,黄衍之为江西九江修水人,这块梅花瓷板便出自江西九江白水湖畔的村庄。目前,虽无文献资料考证黄衍之的身份,但仅凭其和金品卿、王少维的关系,和有其名字的浅绛彩瓷的精美,就已经在浅绛瓷坛留下了无数的遐想。晚清在景德镇供职的官员很多,但有几人能让后人耳熟能详?王凤池是一个,唐基桐也是一个,黄衍之无疑也是一个,这已经够了。

从梅花的画法和印章的风格分析,瓷板应为金品卿所作。但是不是金品卿所作已不重要。一幅瓷画,能够让人心灵震撼、久久回味,便是一件不朽的作品。群芳之中,卓尔不群。斗雪吐艳,凌寒留香。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呢?也许这正是作者没有留下名款的一个原因吧!

乾隆青花古瓷的鉴藏


讯清代乾隆一朝共有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业界资深人士周国光先生表示,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民窑青花种类丰富,色彩亮丽,画面多样,造型新奇。

早在不久之前,资深古董收藏家周国光先生前往拍卖行去鉴赏藏品。其中一件乾隆时期的青花云龙纹案缸被周先生拿在手中品鉴的时候,他感觉其手感非常适中。他评论道,那是一件非常开门的真品无疑。当时的起拍估价为120-180万元人民币,但周国光先生认为这样的价格并不算是天价。由于乾隆时期的官窑级别古董陶瓷已经是可遇不可求了,周先生表示即便是在拍卖行研究也是需要十分认真。

此外,周国光还解释道:“乾隆青花既有继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样,也有仿制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式样,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还有创新式样,造型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周先生对于乾隆时期的青花之创意追求精、奇、巧的特征进行解说。他表示,乾隆时期的浑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华夏收藏新闻部文字记者:朱妙婵、摄影记者:陈雪雯)

民间藏家:唐青花不止6件


唐青花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曾经表示,从考古发掘来看,全世界完整的唐青花瓷器只有6件: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打捞上来的一条唐代沉船曾经出水了3件,中国、伊朗等地各有1件。然而,这仅仅是公布出来的数字,在中国民间收藏家的手中藏有大量完整的唐青花,记者在收藏家刘景宏手中就亲眼见识了一件唐青花蓝彩飞鸽葫芦瓶。

20年前偶得完整唐青花

据刘景宏介绍,这件唐青花蓝彩飞鸽葫芦瓶是他20多年前去河南出差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起初并不知道它是唐青花,后来经过了多方面研究、考证才证实了它的唐青花身份。

20多年前,刘景宏去河南出差,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家农户家中发现了一个非常精美的葫芦瓶,酷爱收藏的他对这个葫芦瓶爱不释手,于是准备将其买下。刘景宏试探性地向农户主人出价,农户主人以家中祖传为由拒绝了他。回到家中的刘景宏满脑子都是精美的葫芦瓶,寝食难安。于是,他很快就又抽空来到了河南农户的家中,准备说服主人将这个葫芦瓶卖给他。经过了反复几次,农户主人终于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将这个葫芦瓶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卖让给了他。

刘景宏把这个葫芦瓶拿回家中,除了精美、古朴外,整个葫芦瓶很像一个倒扣的杯子。经过了多年的总结以及考古发现,刘景宏证明了这个葫芦瓶就是河南巩义窑出产的唐青花,也是青花瓷器早期的雏形。

青花瓷器起源及演变

随着对青花瓷器研究的不断深入,截至目前关于青花瓷器的起源共有三种说法。

一、“青花元代说”。这是关于青花的最早说法,这一说法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对于青花瓷器的研究中国起步很晚,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多喜欢青瓷或白瓷,而不喜欢花瓷。他们认为,青花瓷器太花哨,很俗气。所以,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关于青花瓷器的文献记载很少,而最早开始研究中国青花瓷器的却是美国人。

二、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浙江的一支考古队在一个宋代的考古工地现场发掘出一堆青花瓷片和几个青花碗,于是“青花宋代说”便由此产生。但这一说法只限于浙江考古界内部,经过国家考古研究鉴定发现,这几件出土的青花瓷器属于明朝。所以,“青花宋代说”应该基本被否定。

三、上世纪70年代中期和1983年,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在扬州的唐城遗址发掘出了几件残破的青花瓷器,这次考古发现促成了“青花唐代说”的形成。

唐青花价值几何

这个唐青花蓝彩飞鸽葫芦瓶高16.5cm、宽11.5cm、上口4cm、底足6cm,为净水器,纹饰为和平鸽。刘景宏表示,从这个和平鸽的飘逸、洒脱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唐代以丰腴为美,从这只鸽子的丰满程度也可看出其是唐代的作品。

唐代的青花瓷器为陶胎,釉层较薄,破碎之后釉层易剥落,所以很难见到完整瓷器。据刘景宏介绍,唐青花以点蓝为主,本身带纹饰的就很少,像这种带花鸟等主题绘画的可以说极其罕见,完整的同类瓷器几乎没有,其珍惜程度堪比汝窑瓷器,其价值不可估量。

定瓷文房雅器之五——印泥盒


一幅书画作品的形成大致需要提笔、创作、盖章的过程,前两个环节是宣纸和毛笔之间的亲密接触,最后的盖章环节就是手起印章落的尘埃落定,一副作者苦心孤诣的作品从此横空出世。

当大红的印记向世人宣示其著作权的时候,承载着印泥的印泥盒静默的等待着主人将它盖好,神圣的使命业已完成,作为文房雅器之一的印泥盒仿佛只是给了世人惊鸿一瞥的机会。

印泥盒是伴随着印泥的产生而产生的,用来储存印泥,目的是防止油料的挥发,材质有玉石、玛瑙、象牙、木材、铜质、瓷质等,前人有“印色池,惟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铜锡有锈。玉与水晶及烧料俱有潮湿之弊,大害印色。近有以石为之,亦不适用”的说法,从上述文字,我们不难理解,在众多材质中,以瓷质为最佳,因为瓷质有着不吸油的特质。

从造型来看,印泥盒分盖和底两部分,有圆有方,也有椭圆、桃子等异型,可以说造型各异,千变万化。

定瓷新品印泥盒呈圆形,盖和底严丝合缝,通体洁白,釉色均匀。盖中间刻有盛开的荷花,花瓣纹路清晰可见,层层叠叠向外伸展,体现出精湛的雕刻技巧。荷叶连连,自然向外弯曲蔓延,水波荡漾之间,荷花被衬托得尤为清新脱俗。

印泥盒作为一幅书画作品大功告成的见证者,经历了或短或长的等待,很大程度上达成了书画家庄重落款的仪式感。除了书画作者以外,很多书画鉴赏者和收藏者看到心爱的作品也忍不住盖上一方印。我们熟知的乾隆皇帝就有这样的嗜好。乾隆帝文采风流,对书画作品的热爱就体现在他收藏作品的各个印章上,这也许是他比较特殊的收藏技巧吧——172方印章在印泥盒里一次次落下提起,这样的“涂鸦”可以说是非常随心所欲了,不知道书画作者看到自己的作品上满是“十全老人”“乾隆御览之宝”等看似宣示主权的印记,会作何感想?

乾隆的任性自不必提,但一方方精致的印章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文人墨客对书画作品、对中华文化的态度。作为见证者,印泥盒是文人墨客证明自己心血和实力的最佳伙伴。

笔筒是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是古代文人墨客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印泥盒是一幅书画作品大功告成的见证者,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书画家庄重落款的仪式感。如今,这两样精美的文房用具早巳成为收藏市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接下来的这个收藏故事,主人公因对瓷器没有研究,加之轻敌,与价值连城的几件笔筒、印泥盒等古瓷器失之交臂,悔之晚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