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大汶口文化时期遗珍:陶鼓

大汶口文化时期遗珍:陶鼓

陶瓷文化 瓷砖空鼓 陶意瓷砖

2020-10-29

陶瓷文化。

中国古文献中有“鼓法天,钟法地”的记载,将钟鼓与天地并论,可见鼓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鼓作为人类较早的发明乐器之一,在中国礼乐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先秦文献中对陶鼓(在古文献中多写作土鼓)这一古老的打击乐器更是多有记载,如《世本》说:“夷作鼓,盖起于伊耆氏之土鼓”;《礼记·明堂位》载:“土鼓、蒉桴、苇龠,伊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注疏》卷二十四《春官宗伯第三》云:“龠章,掌土鼓豳龠”。到了东汉,学者郑玄注曰“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唐朝贾公彦释曰:“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郑玄注《礼运》云:土鼓,筑土为鼓也;蒯桴,桴谓击鼓之物,以土块为桴”。“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可见,学者们均认为土鼓是“以革为两面,可击”,是一种蒙上兽皮使用的陶制打击乐器,主要用于农事方面的祭祀仪式中,如春耕之始祈求风调雨顺、 “逆暑”、 “迎寒”等。

这件作为先民们重要打击乐器的陶鼓是如何做成的呢?它的制作方法为泥条盘筑法。泥条盘筑法是人类最为古老的陶艺成型方法之一。在陶器制作的初级阶段,人们通常用粘土搓成泥条,然后把泥条一圈一圈地盘筑成器皿。而且泥条粗细一致,层层盘叠垒筑,按着渐次增大或减小的规律连接在一起,形成所需形体。陶器内层用陶拍拍打压实,用手沾水将器型内外接缝处抹平,外层刷上陶衣,经过700—900摄氏度烧制而成。在这件陶鼓的内部,可以看到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因此,此件陶鼓为手制陶鼓,具有浓郁的原始特征,也代表了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及生活状态。之后,随着制陶业的不断发展,泥条盘筑法逐渐被轮制法所代替。www.taoci52.com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鼓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铜鼓、手鼓、花鼓、定音鼓等十多种。而陶鼓——这一从远古走来的打击乐器,在中国打击乐史上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钧窑遗珍:十大海外钧瓷藏品鉴赏


公元前15世纪,当西方人还在对希腊陶瓶上绘画赞叹的时候,位于东方的中国已经在陶器上施釉了,这项中国独有的发明震惊了全世界,而这一步,西方人花了3000年的时间才追赶上。

而钧瓷的出现更是成为瓷器界的至宝,特别是自清朝后期,西方收藏家趁着中国内乱或重金购买,或暴力抢夺,很过国宝级的钧瓷从此流失,当时流传“钧窑一具千重厦”,能得到一具钧瓷收藏作品,在收藏界都能轰动。

在建国初期,中国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在国际邦交上拿不出礼物,就以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钧瓷(古代钧瓷)做为礼物送给国际友人,开展外交关系。

下面为大家展示一下那些流落到海外的钧瓷藏品,各个都是镇馆之宝!

钧窑遗珍:十大海外钧瓷藏品鉴赏如下:

1、北宋钧窑月白釉钵--现藏大英博物馆

2、北宋钧窑钧釉瓶(新安沉船出土)--现藏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3、南宋-元初钧窑三足炉--现藏法国赛努奇博物馆

4、金代钧窑青釉紫斑盘--现藏英国大卫基金会

5、金代钧窑月白釉紫斑罐--现藏大英博物馆

6、金元代钧窑葵花式花盆--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

7、元代钧窑天蓝釉渣斗式花盆--现藏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8、元代钧窑天青釉紫斑碗--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

9、明代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现藏英国大卫基金会

10、明代钧窑六方带托盘花盆--现藏英国大卫基金会

以上就是整理的十大海外钧瓷藏品,更多钧瓷鉴赏请点击:禹州钧瓷

丝路遗珍:元青花云凤纹高足碗


1976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阿力麻里古城遗址出土了一件元青花云凤纹高足碗(见图),高11.2、口径15.9、足径6.5厘米,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截至目前,新疆出土的元青花瓷器不多,最著名的除了这件高足碗外,还有一件元青花执壶。

此高足碗大口微敛,弧形壁,竹节状高足中空,与元代甚为流行的撇口、圆腹、高足的样式相比,此器形制比较少见。碗内外满绘纹样,内里饰一对穿梭于云间的凤凰,一雄一雌,一凤一凰,雄凤头顶一只孔雀羽翎,翩翩起舞;雌凰与其遥望,头部无羽翎,尾部为三羽纹饰。主题图案流畅自然,生动而有情趣,四周绘缠枝牡丹纹;外壁画缠枝牡丹、莲花纹,近底处绘一周变体莲瓣纹。通体釉色白中闪青,色料浓淡不匀,青色中有黑斑点,有自然晕散现象,具有“苏泥勃青”的特点。在入窑烧造过程中,可能由于青色颜料不能适应过高的火候,碗口内壁形成锯齿状的“冰挂”,造成青花的晕散严重,纹样略显模糊,但碗内的双凤纹仍不失精美流畅之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高足碗、杯的装饰一般注重外壁,内底纹饰多装饰在底心,像此器这样内里满绘图案的甚为珍稀。1979年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湖田窑北岸元后期地层也出土过一件青花莲池鸳鸯纹高足碗,形制与此件十分相似,很大可能是在同一地方烧制的。

高足碗、杯是元代开始流行的器型,明清各朝均有烧造。从传世与出土的景德镇窑制品看,元代高足碗、杯的制作工艺与明清有明显的区别,元代的器身与高足采用泥胎相接,故足内顶端无釉处留有呈乳钉状凸起的粘接痕,明清的器身与高足采用釉料接胎,故高足内顶端光滑平整。

阿力麻里古城是当时新疆乃至中亚的大城市之一,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国际都会,被誉为“中亚乐园”,西方人称为“中央帝国之城”,也是中原和中亚联系的一个重要枢纽。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件青花凤纹高足碗可能是元朝宫廷给西域诸王的赐物,反映了阿力麻里察合台汗王与元朝政府的密切关系。

传世遗珍之“黑地人物将军罐”


藏品高:43cm,口径:13.5cm

美如画卷的将军罐

传世遗珍,价值难以言喻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制造和使用了陶器,瓷器则更是我们中国的发明,尤其瓷器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将军罐的出现。虽然将军罐制作极其困难,但是将军罐极为美观,各代皇帝更是爱不释手,将军罐是古代“具有故事的瓷器”崛起的契机,瓷器渐渐为世人所钟爱!

虽然将军罐在古代极为受欢迎,但是由于制作异常困难,所以至今存世量极为稀少。对于藏家来说,拥有一件真正的将军罐足以自傲,据了解,目前真正的将军罐基本上都藏于博物馆和个别大藏家手中,市场上真品几乎绝迹。

将军罐瓷器价值无法估量,2009年在香港一个清代将军罐出了70万,2012年当这个清代将军罐再次出现在香港,让人意外的是,众多收藏家竟然激烈争夺,最终以215万定锤。仅仅隔了3年,升值了3倍有多。学者认为215万的价格在今天或许是高价,若干年后,这个价格只能说“捡漏”了,因为清代将军罐存世量极为稀少,且都是精品,深受历代皇帝万般喜爱。

本公司最近有幸征集了一件传世遗珍“黑地人物将军罐”,藏品高:43cm,口径:13.5cm。藏品保存极为完好,将军罐外观图案极为瑰丽,黑地锦纹上剔刻的庭院,数位人杰、小孩,人物表情生动,树木、花草甚至将军罐壁纹饰等细微之处皆刻划得一丝不苟,工艺极为精湛。布局疏密得当,是上品佳作。“黑地人物将军罐”价值难以言喻。

“黑地人物将军罐”造型轻盈而不失稳重,体态修长而颇具风雅。古朴端庄而厚实,颇具典雅的儒风。极为瑰丽,罐中图案犹豫真实世界,栩栩如生,意境之美,让人如痴如醉,看上去让人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宁静、端详、舒适,仿佛进入了一个的世外桃源,让人流年忘返。

将军罐在竞卖会上,每次出现,必定轰动全场。如今存世量极为稀少的“黑地人物将军罐”闪耀登场,难以想象将会引起何等波澜,一场来自众多大收藏家激烈争夺的大戏,将要来临。

明清瓷器: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成化时期是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有句话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意思就是成华瓷器在明朝各代中是拔尖的成华时期瓷器有2个主要品种,一个是青花,一个是斗彩。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眼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淡。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成化瓷是汉族瓷器烧制的稀世珍品。其最重要的成就,是斗彩的烧制成功。成化斗彩瓷胎薄体轻,釉脂莹润,色彩鲜艳,画面清澹雅逸,代表作如鸡缸杯、成化斗彩三秋纹碗、高士杯、葡萄杯、婴戏杯、天字罐等,均为绝代精品。成化时的官窑产品质量极其讲究,民窑产品也很精细。青花瓷在成化时风格为之一变,其呈色由浓艳变淡雅,成化青花被推为明代八大时期之冠,淡描五彩精雅绝伦。

成化鸡缸杯曾于1980年及1999年两次出现在拍场上,均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尤其是1999年,香港拍卖的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港元的天价。

尽管目前存世的“成化斗彩”大多为康熙、雍正时期仿烧的,但也价值不菲。清初朱彝尊所著的《曝书亭集》中就曾提到,“至鸡缸杯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一镒在古代是20两,一个鸡缸杯的价格相当于100-120两白银。当时清代宫廷造办处一名画匠的年薪不过2两银子,一只鸡缸杯市值上百两白银,在当时已属“天价”。

世界上现存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北京故宫藏有2件,台北故宫藏有11件(日常展出其中6件,两岸故宫所藏皆为清宫旧藏),另外,日本、英国、美国、瑞士4国的著名博物馆或私人手中各有1件,加上此次拍卖的“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其总数不超过20件。香港苏富比称,除本拍品外,存世的鸡缸杯仅有三件为私人收藏。此次估价2亿至3亿港元的鸡缸杯,正是这场拍卖中估价最高的中国古代瓷器拍品

来自广州的“海贸遗珍”将亮相新疆博物馆


象牙雕人物纹名片盒十九世纪

中国传统的牙雕工艺和西方贸易常用的名片盒相结合,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海贸遗珍——古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将于本月中旬登陆自治区博物馆,98件(套)来自广州博物馆的文物珍品将和首府观众亲密接触,它们将真实反映18、19世纪广州“一口通商”的繁荣盛况,呈现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汇流的奇丽景象。

广州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曾派船队到达东南亚、印度东南海岸和斯里兰卡等地。隋唐时期,造船技术的提高与海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使广州成为唐代“通海夷道”的起点,进出口贸易空前繁荣。广州成为唐代市舶贸易的重要口岸,也是中央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被时人誉为“天子南库”。市舶制度延续了1000多年。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至1841年八十余年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关闭江、浙、闽海关,只留粤海关对外通商。广州凭“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一枝独秀,跃升为东西方商品交流的重要门户。当时,广州出口的商品有茶叶、陶瓷、牙雕、丝绸、漆器、药材等。大量的“中国制造”随商船流入欧洲,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广州手工艺人根据欧美市场需求,创作出中西合璧的外销艺术品,无论是刺绣、牙雕还是制瓷,都自成一派,深受海外人士的喜爱,成为广州出口创汇的“先驱”,也是传播中华文明重要载体。此次展出的文物中既有精美的陶瓷制品,也有巧夺天工的刺绣服装,中西文化交融是这些文物精品上最迷人的风景。

《海贸遗珍——古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是自治区博物馆引进的第一个大型文物展览。“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南北两条丝路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文化特征。‘海贸遗珍’可以让首府市民开阔眼界,对中华文明的博大有更深刻的深识。”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侯世新说。

东汉陶船(复制品)

原件于1954年广州沙河顶出土,已调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是一艘内河或沿海航行的客货两用船,分前中后三舱。船尾有望楼,船前系锚,后有舵。船头两边安插浆架三根,舱内横架梁担八条,以加强船体结构的牢固及加深吃水量。“舵”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造船史的一大贡献。1958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为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访华,在广州博物馆意外发现了这艘东汉陶船,惊喜万分。此陶船证实了李约瑟之前提出的伟大推想:中国在公元三世纪或更早时期就发明了船尾舵,比欧洲早了近一千年,此结论随后被李约瑟写入《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者赵婷)

仰韶时期尖底红陶瓶


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类型,距今有5000~7000年的历史,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长久,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成为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一枝主干。仰韶时期的陶器表现了高超的技艺,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闪烁着原始人智慧的光芒。

在河南省巩义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仰韶时期的尖底红陶瓶。这件尖底红陶瓶直口、方唇,上腹近直,下腹稍鼓急收至尖底。泥质红陶,陶质较细,使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内壁有拍捏痕迹。口沿下有几周弦纹,近口处有六组捏制而成的附加堆纹,划纹布满整器,从一侧斜下盘旋至底,感觉犹如一个水中的漩涡。腹中部有一系,系上面有一不规则的圆孔,一侧有一刻划的倒“曰”字。

据专家们考证,这是仰韶时期较为常见的汲水器,它巧妙地利用了重心原理和平衡原理。使用时将尖底瓶放置于水中,等水自口流满时,尖底瓶会自动竖起。瓶身有一系,可系绳,倒“曰”字刻划文应为族徽,是氏族部落之间相互区分的标志。

在我们发现这个尖底红陶瓶时,里面有幼小的人类尸骨。这件器物除实用外,口沿处盖一鼎或盆可做葬具,这就是当时流行的瓮棺葬。据说,夭折的婴孩放在此瓶中,埋在父母住处的房基下,寓意骨肉不分离,瓶身上的圆孔用来供灵魂自由出入。

北大前任文博学院院长、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曾到巩义博物馆考察,对此瓶产生浓厚的兴趣,要求我们提供资料共同研究。这件尖底红陶瓶有助于我们研究仰韶时期的制陶技术,折射出原始人强烈的情感、思想和宗教观念。

明清时期的广窑瓷器窑口指的是哪里


广窑瓷器窑口一般都认为是石湾窑,但是坊间传广窑有三种含义,

一是泛指广东地区的瓷窑;

二是以广彩讹为广窑;

三是指石湾窑。

石湾窑有三个,一是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山石湾窑,

二是宋代阳江的石湾窑,

三是明代博罗的石湾窑。其中佛山石湾窑最为著名,明清两代盛极一时,其产品善于仿钧窑釉色,世称“广钧”,亦称“泥钧”。其釉色富于变化,在蓝釉中流淌雨点及丝纹状的葱白斑点,气象万千,耐人寻味。其品种主要有盘、碟、罐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器皿及笔洗、花盆、仿古花瓶类的陈设品以及瓦脊等建筑用材和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陶塑。其陶塑作品形神兼备,为石湾窑的现代陶塑开创了先河。

广窑荷叶式洗

广窑荷叶式洗,高4cm,口径10.4cm。洗作荷叶舒卷式,卷沿深腹,造型别致。瓷器胎体厚实,器身施天青釉,釉色莹润,通体开片,且纹片大小不一,纹理自然,体现了文房用具的清新雅致。

广窑塑贴螭虎纹方瓶

广窑塑贴螭虎纹方瓶,明,高14.6cm,口径6.8cm×6.7cm,足径5.1cm×5.0cm。

瓶呈四方体形,唇口,直颈,腹部略鼓,腹下渐收,方圈足。通体施釉,釉色光润而细腻,釉面有细碎开片纹,足露黑胎。瓶身两侧各饰一凸螭虎纹,显得颇有气势。无款识。

广窑楸叶式洗

广窑楸叶式洗,明,高6.7cm,长26.3cm,宽18.9cm。

洗通体仿楸叶形,内外雕刻凹凸的叶脉,叶边堆贴4朵盛开的花,并刻出7枚花蕾。胎体厚重,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斑。此洗造型新颖,窑变花釉挥洒自如,卷曲的叶边仿佛被微风吹动,颇有天然韵致。

广窑狮耳炉

广窑狮耳炉,清,口径24cm,底径19.2cm,高14cm。

广窑虽然是地方窑口,但是瓷器釉色和开片异常精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瓷胎不够细腻,显着比较粗燥。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葵口碗瓷器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青瓷大发展时期,陶瓷史上将其与同时期的北方邢窑白瓷称之为“南青北白”,其葵口碗成为当时饮茶之风盛行时人们崇尚的茶具之一。

五代 越窑青瓷葵口碗

高8.1 口19.4 底7.8厘米

圆唇、口沿外侈、葵口、深腹,腹壁内凹五道直线如出筋纹,圈足,足壁略外撇。器物内外均施艾青釉,并可见足端留有12个泥珠支烧痕。釉水青中泛灰,有细小冰裂开片。此碗为五代越窑典型器物。

景德镇窑青白釉葵瓣碗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高7.9、口径16、底径6.4厘米

1973年江苏常州市石油化工厂宋井出土

胎体较重,釉色白中泛黄。口沿呈五瓣花状外撇,碗内壁顺花口沿有五道凸筋至底,内底与碗壁分界呈折腰状,圈足壁外高内浅。圈足内有旋胎纹一圈,内有墨书。

定窑白釉葵口碗

定窑白釉葵口碗,北宋,高6cm,口径16.3cm,足径5.9cm。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五瓣葵花式,口沿外有宽约1cm左右的涩边,深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外壁有垂釉痕。

北宋定窑装烧方法与以前相比有所变化,此碗采用支圈挂烧法, 或称支圈正烧法。即把碗、盘口沿架于支圈上, 若干个按一定间隔放在一起置于匣钵中烧造, 其产品特征是口沿外撇,胎体普遍较薄, 内壁施满釉, 外壁在口沿处因与支圈接触形成一周约1cm宽的无釉涩胎痕。

定窑白釉刻花葵瓣碗

金(公元1115-1234年)

高6.9厘米 口径18.4厘米 底径10厘米

北京通州石宗璧墓出土。金代定窑持续了北宋的繁荣,此碗之精致不输于宋代定窑。

白釉葵花口碗

陈设品

高6.4厘米 口径20.1厘米 足径6.2厘米

碗撇口,口沿呈六葵瓣形,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甜白釉。制作精湛,白釉温润如玉,有恬静柔润之感,器壁极薄,为脱胎制品。

脱胎瓷,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脱胎一种,其薄类于鸡卵之壳,故又谓之卵幕,纯乎见有釉不见有胎者也。映日光照之,表里能见手影。……此等制器,始于永乐,仿于康雍,乾隆以后遂不能仿,盖夺造化之天工,极制作之能事矣。”

永乐脱胎瓷器或光素或刻划纹样,有龙纹、凤纹、缠枝花卉纹等,有些器物铭刻或印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造型有碗、杯、高足碗、高足杯类,器轻盈秀丽,有“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之感,为白釉瓷中的绝品。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赞叹道:“质薄如纸,花纹精细如发,此鬼工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