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艺术瓷砖 > 导航 >

读图:被忽略了的波普艺术史

读图:被忽略了的波普艺术史

艺术瓷砖 古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陶瓷艺术

2020-10-29

艺术瓷砖。

出生于1932年的潮筱原是美国新达达主义创始成员,图为他的作品《女儿节》(1966)

波普艺术不仅只有安迪·沃霍尔和理查德·汉密尔顿,波普艺术不仅是关于西方的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总而言之:波普艺术并非欧美的专利。

伦敦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波普全世界”(The World Goes Pop)讲述了一个全球性的故事。从拉美到亚洲,从欧洲到中东,展览汇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球艺术风貌,展现波普艺术在不同文化和国家背景中有怎样截然不同的表现。从圣保罗到东京,艺术家同样借助大众文化的意象,创作出敏感而时具政治意味的作品。

法国艺术家Bernard Rancillac这幅1966年的作品探讨了避孕药的话题

我们曾经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一部给定的波普艺术史。那些我们误以为自己了解的东西,我们现在应该对其进行三思,”“波普全世界”的策展人杰西卡·摩根表示,在过去,由于语言障碍和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我们没有耐心去了解世界上其他地方所发生的事情。”在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这场展览中,许多作品“从1960年代创作出来之后,就一直未见天日”。

过去的学者对波普艺术有所回避。“人们以为波普是非常易懂的东西,没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批评家托马斯·克劳表示。他的新书《波普的远征:1930-1995年的艺术、音乐与设计》于今年出版。这本著作将波普运动放在了更大的语境中,并与美国的民间艺术和洛杉矶的朋克景观等联系在了一起。

艺术商则希望“波普”的标签能够帮助那些被历史埋没的艺术家们重新焕发光泽,尤其是当那些波普巨人的作品在市场上愈发难以企及的时候。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今年已经冲破了1亿美元大关,而其他大部分艺术家尚处于无人知晓的状态。除了波普史上的关键角色之外,波普艺术“已经沉寂了许久,但改变很快就会到来”,艺术顾问克里斯·布莱斯表示。

奥地利艺术家Kiki Kogelnik从女性角度诠释太空竞赛和战争,《恋爱中的炸弹》(1962)描绘了一对幸福的炸弹。

美国艺术家朱迪·芝加哥这一系列作品从1965年延续至2011年。她在汽车盖上描绘出代表男性和女性的图案。

阿根廷艺术家Delia Cancela的作品《破碎的心》(1964)

西班牙艺术组合Equipo Crónica1969年作品《战场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艺术家将迥异的艺术风格和形象并置于同一张画布上。

冰岛艺术家Erró的作品《美国室内1号》描绘了越南军队和中国解放军闯进资产阶级美国家庭

法国艺术家Nicola L created这件巨大的《红外套》可以容纳11个人,他从一个有趣的角度探讨了1970年的社区概念。

波兰艺术家Jerzy Ryszard ‘Jurry’ Zieliński利用混合材料创作了这件《没有反抗》(1970),探讨波兰身份的复杂性。

罗马尼亚艺术家Cornel Brudâscu善于创作模糊柔和的图像,例如这幅1970年的《吉他手》,在参加本次展览前他从未觉得自己是波普艺术家。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清乾隆青花耕读图胆式瓶赏析


【清乾隆青花耕读图胆式瓶】为雍乾之际景德镇窑业精进的重要见证,其型恢宏修长,高逾二尺,其因形若悬胆而得名,通体绘以青花《耕读图》,乡野间,耕作者负犁牵牛过桥,水牛似有留恋之意,止步不前,耕者回顾呼喝,神态极为生动;江畔上,读书者三人分见于亭阁上下,全神贯注阅书,一仆童煮茶于旁,江风拂面,好不惬意。画中近处嘉木葱郁,远处峰峦迭起,其间石径蜿蜒,山溪飞流。布局构图,上密下疏,以波光粼粼的空旷江面化解叠石重重的凝厚,同时更突显出“耕读”的主题涵义。其青花发色沈静典雅,分水技法纯熟,画面意境高妙,得宁静清寂意趣。纵观全图,放笔纵墨,轻盈飘逸,佳境之美得妙趣于天然。

清乾隆

青花耕读图胆式瓶

58.5cm

展开图

画中山石嶙峋、层叠多变之状,为本品独特之处,其施画技法与雍正时期宫廷绘画风格一致。其施用的小斧劈皴法深为雍正皇帝个人所喜好,同类之例遍见于雍正朝宫廷绘画作品之中,例如清宫旧藏雍正朝《胤禛行乐图》册页之“弹琴图”、“刺虎图”和雍正十二美人图之“赏牡丹”所绘饰的山石之状一如本品所绘。然而该山石绘画风格却不常见于雍乾时期的瓷器绘画之中,故谓之独特。

本品所书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不甚规整,初看写法潦草不规整,笔道间透出一股生拙之气,但又明显区别于同时期民窑写款。本品虽然明确为乾隆时期之物,但其画法流露典型的雍正朝风格,由此可以推知其烧造时间必为乾隆早期,否则不可能保存如此鲜明的雍正遗风。

清乾隆青花耕读图胆式瓶款

检视清宫旧藏,目前所见有一例【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图胆瓶】与本品最为相近,无论造型尺寸还是写款风格皆一致(图四),应该同出一人之手的器物,高58.5厘米,同属大器系列,青花发色、胎釉特点,二者相同,皆尚存雍正前朝遗风,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耿宝昌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图版119 ,页133 。所绘人物恣意生动,传神逼真,画师水平一流,绝非庸手所为。因为后者乃清宫旧藏,来源清晰,所以,可以明确认定本品乃是当年贡御之物无疑。

清宫旧藏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图胆瓶款

另外,可资参考者尚见香港苏富比2008年4月11日春季拍卖会第2830号和中国嘉德2017年秋拍第2955号【清乾隆 青花松石寿鹿图大橄榄瓶】,高68.5公分,此二者构图纹饰一样,应为配对之作(图五、图六),写款为乾隆六字篆款,亦不甚规整,与本品所书相同,应出自同一位写款人。其主题纹饰松鹿献瑞图绘画水平高超,如此忠实在瓷坯上还原出郎世宁中西合璧的画风,恐怕绝非御窑厂工匠可以胜任。因此,笔者曾推论出此二瓶的创制者的身份最有可能的是当时师从郎氏或受其影响的宫廷画师。

胆瓶为古代瓷器典雅之式样,臻于宋代,盛于后世,乾隆皇帝对其优雅之形颇为欣赏,曾多次赋诗题赞,并在诗注中说明:“胆瓶、纸槌瓶皆瓶式之最佳者。”如《宋瓷胆瓶》中即赞咏:“恰似白描吴道子,观音妙相手中持。”(见《御制诗二集》卷之三十七)。作为花器,胆瓶更是深得宋明文人所推崇,明末《瓶花谱》记曰:“瓷器以各式古壶、胆瓶、尊、觚、一枝瓶为书室中妙品。”乾隆皇帝追求文人之风雅,亦好宋明花道,对此当然也极为认同,清宫旧藏《弘历古装像图》之中,乾隆皇帝一手执笔,若有所思地坐在案前,左侧矮几上置放素雅胆瓶,插以横欹二枝梅花,极见逸趣。除了对古胆瓶仰慕以外,乾隆皇帝还积极选择自己喜爱的纹饰和色釉品类,命御窑厂依胆瓶式样烧造,艺术水平非凡多姿,比如乾隆早期的挚爱御瓷——洋彩之中就不乏胆瓶之例,而且数量不少,多达六对,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华丽彩瓷——乾隆洋彩》页142-152,图45-50)。相关档案记载可见于清宫档案记载,如《造办处活计档》乾隆二年载:“五月十一日:首领吴书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著做瓶样画些呈览,准时交与唐英,将填白瓶烧造些来。钦此。

于本月十三日,画得胆瓶纸样一张,双环蒜头瓶纸样一张……玉环纸锤瓶纸样一张,小胆瓶纸样一张,天盘口纸锤瓶纸样一张,首领吴书持进,交太监胡世杰,高玉呈览。奉旨:准照样发去烧造。”档案所说“填白”瓶当是专烧制为珐琅彩所用白釉素胎瓶。目前常见乾隆御瓷胆瓶高度多为一尺之内,唯独本品与北京故宫所藏者为乾隆胆瓶尺幅最大的实例,高近二尺。

清乾隆 青花耕读图胆式瓶另一面

本品与故宫所藏者,在绘画题材的蕴意上相互呼应,前者为耕读,后者为琴棋书画,皆古代文人精致惬意生活的基本内容。耕与读则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人生境界的向往。“耕”即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古之耕读包含多种含义。首先是指躬耕读书,即勤于耕作,发奋读书。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古人认为耕田与耕书同为一理,只有耕作才会有收获。耕读也可以指开化蒙昧、教化民众。在耕作之余,读点圣贤书,潜移默化地接受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学习做人的道理,移风易俗。“劝化风俗,务以耕读为业。”耕读还可以是一种思想境界或归隐情怀。古代有不少有文化而不愿做官或不能做官的人,他们“耕读自怡”、“耕读自乐,不求闻知于人”。

耕读传家观念在社会士人阶层当中广泛传播,与北宋仁宗时颁布的一项影响深远的劝耕劝读政策攸关。耕读文化由于科举制度的演进而得到改造与加强。北宋仁宗皇帝的几条科举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耕读文化的发展:一是规定士子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使各地普设各类学校;二是在各科进士榜的人数上,给南方各省规定了优惠的最低配额:三是规定工商业者和他们的子弟都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准许士、农子弟参加。这大大地激发了普通人家对科举入仕的兴趣,连农家子弟也看到了读书入仕、光耀门楣的希望。自仁宗朝始,鼓励士人、农家出身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且只能在本乡本土读书应试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如此便将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前景,同朝为田舍郎的乡土背景紧密地维系到了一起。

宋代以后的江南人家,亦耕亦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方面同步得到积累,相辅相成,最终实现耕读传家的理想生活图景,成为小康之家一种实惠的持家方略。于是,山清水秀的江南成为耕读社会的理想境地,士风日盛,人才之美一时甲于东南。而一些世家大族,如南渡前为赵宋宗室,后自南宋到清初先后流寓浙江绍兴、归安、上虞和杭州一带的赵氏,江苏常熟的钱氏,以及山东新城(今桓台)的王氏等,也均以此为保持家族文化、经济和社会名望的秘诀。诗书之泽,衣冠之望,非积之不可。

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里,“耕读传家”既是小康农家,也是众多仕宦之家的精神追求。《孟子,尽心上》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就是选择一种脱离现实政治,归隐田园,农耕种地与吟诗作文并行不悖的,可以从容进退的生活方式。而保持“耕读传家”的传统,进则可以出仕荣身,兼济天下;退则居家耕读,尚有独善自身的地步。

陶渊明《归田园居》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读山海经》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和郭主簿》诗: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凡此种种,似已预制了一幅幅“独善其身”的乡居图景,为后世文人学士选择亦耕亦读的生活方式,输送着源头活水般的精神养分。

动人的收藏故事变“活”了


清朱耷《墨荷图》

唐长沙窑绿彩写意壶

“上海2010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最为吸引公众的项目《京沪收藏家藏品邀请展》,昨天下午在上海展览中心西二馆举行了只有一个小时的预展,让许多参观者意犹未尽。该展今起向公众开放。

听收藏传说

昨天下午,应邀前来的宾客站满了展馆前的广场。2008年首届收藏家大会上,专家、藏家与学者坐而论道,与会人士觉得不太过瘾,希望藏家打开自家雅室的大门,晒一晒自己的收藏。展览是今年新增的项目,北京和上海的部分藏家慷慨亮宝。

“你看,这件瓷碗我在拍卖行看到过,当时价佃不算贵。”“这算啥……当时我怕眼光不准。10年前,人家300元给我我没要,现在卖掉房子也买不起了。”“侬不要看那个先生穿得不哪能,屋里东西搬出来勿要太结棍哦!”和证券交易所、房产交易市场一样,追悔声、艳羡声、崇拜声充满了整个收藏品展览区。大资金在拍卖场上的博弈,在福佑路古玩地摊上的捡漏,或者多财巨贾和清贫艺术家的患难之交……站在实物跟前,一个个收藏故事在参观者口中变得“活”起来。参观者三五成群聆听真假莫辨的传说,也颇得几分趣味。

侃收藏门道

八大山人朱耷的《竹鸟图》《水仙图》《墨荷图》《佛手香橼图》“并肩”现身展馆现场,令不少参观者啧啧称赞:“这才是大开门的八大啊!”其中数《佛手香橼图》最为珍奇,莫非是已故画家唐云珍藏的那幅?过去只有研究“朱耷画的香橼为何物”的文章见诸报端,实物从未露面。细看这幅画,果然在画作左下发现印章“杭郡唐云鉴之真迹”。一位年长的参观者边看边跟朋友说:“这几幅画本来是挂在唐云先生的书房里。”

一幅落款为唐伯虎的扇面《幽蕙兰香图》引起了一些内行的参观者的争论。在洒金的金笺扇片上,寥寥数笔,只见空谷幽兰,大气且幽雅。据唐寅的题字可知,是一位叫“石庵”的朋友送给他蕙兰,他画了此扇回报。扇面上还有文彭、王宠、朱应登、徐尚德等人的题款。但有细心人发现这件扇面的中央上部有题词落款被抹去的痕迹,上面尚留有依稀字迹。而且为什么没有唐寅的印章?一同欣赏的另一位观众则反对他的质疑,认为这扇面的字和画俱佳。一时得不到答案,双方约定以后请教专家。

赏珍贵藏品

收藏家、世华艺术馆馆长赵月汀巡走在自家藏品的展区,热心地为同行和记者做“讲解员”,介绍自己的古陶瓷珍藏。他手指“五代北宋年间的越窑秘色瓷刻团花纹壶”自豪地说:“这把壶世界上仅存4件,数我的收藏最美观最精致。”

这场展览分成三个部分:北京“十墨山房书画藏品”、上海“曹王李白雅集”藏品和“海上收藏家藏品”。许多收藏家都拿出了镇宅之宝。在展出的书画、瓷器、犀角、铜镜、钟表、古玩、家具等400余件藏品中,不乏价值连城的珍品。其中,“十墨山房书画藏品”计80件,重点展示20世纪的近代书画,包括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等31位大师名家的精品力作。(记者 林明杰 乐梦融 实习生 严琦)

龙泉青瓷发展史


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龙泉窑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窑址在今浙江西南部山区。

龙泉青瓷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工艺上,具有多次施釉,厚釉,玻璃光感很强等特点。 龙泉窑在南宋时达到黄金时期。北宋灭亡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这种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两类。同时,龙泉青瓷就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当时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烧制技艺质量不断提高。 宋代龙泉窑有两类产品:一类是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赫红色,俗称“朱砂底”。其典型器物是粉青、梅子青,有人认为这就是习惯称的弟窑器。粉青色正是铁还原的标准色。由于釉药下注,往往在转折部分釉药较薄,露出白色胎骨,成一条白线,即就是所谓的“出筋”;这种出筋,也往往出现在凸雕的花纹上。弟窑还有翠青色,浓淡不一;豆绿色,颜色与汝窑器大致相同,往往不易分辨。另一类是黑胎青瓷,属龙泉仿官窑。 龙泉窑分为哥窑和弟窑。

在南宋,龙泉窑占得了一席之地,特别是哥窑,位列“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其一。在这里,我们按照釉色和胎体对哥窑和弟窑进行甄别。哥窑梅子青釉,釉面多开裂,俗称“冰裂纹”,胎体铁黑,风格古朴,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之称。作为哥窑的兄弟窑,弟窑白胎厚釉,色泽柔和,温润如玉,青翠欲滴,烧造质量略逊于哥窑一筹,但总体水平仍领先于国内其他窑口。

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在我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

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传承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的。人们在审视这些玲珑隽秀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时不免要发出惊叹,它们身上带着太多官窑器的影子。

是什么因素造就了宋瓷的辉煌


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流传至今的瓷器价值连城。

宋瓷: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微博)春季拍卖中,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形笔洗以2.786亿港元成交,激发了国内外藏家们对宋瓷的好奇和渴望。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宋瓷的艺术和市场价值不可估量。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宋瓷将追求自然风韵的审美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宋瓷的秀美远近闻名,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

宋瓷之美,美在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那种朴实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世人。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也有收藏,各大博物馆都以收藏“五大名窑”瓷器为荣。在业内有种说法:博物馆的等级以收藏“五大名窑”的数量和品质论英雄。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国和美国居多,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日本对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僧人对于建阳窑天目釉茶碗的迷恋。今天日本博物馆里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数量,在中国之外可能是最多的,并且涵盖了众多窑口。日本博物馆尤其热衷于建阳窑、吉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定窑和磁州窑器的收藏。东京文化厅、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有上等的建阳窑和吉州窑茶碗,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救世热海美术馆则有定窑藏品。

大都会博物馆目前陈列的宋代瓷器是2012年夏末重新整理、展出的中国陶瓷馆中的一部分。这个陶瓷馆占据了整个二楼的开放式回廊,展品涵盖了从汉代至清末的中国陶瓷,此前的陈列在过去30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动过。以往的陈列品中以明清瓷器、中国出口瓷为主;重新整理过的展品中,虽然明清瓷器仍然占比很大,但宋代的瓷器增加了不少,在300多件展品中占据大约1/3的分量。陶瓷馆另外增设了一个当代部分,收藏当今世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意在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进行比照,既突显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位置,又体现了陶瓷艺术在当今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的延续性。

提到宋瓷,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存世极少、价格极高,所以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之说,极言传世宋瓷之珍贵。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瓷,历来是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藏项之一。

这其中,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之说。时至今日,汝窑瓷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不过,尽管价格不菲,在拍卖市场上能够流通的汝窑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窑”瓷器都是凤毛麟角。乾隆皇帝很喜欢“五大名窑”的瓷器,但从乾隆那时起,“五大名窑”瓷器便极为少见。为此,乾隆到处收集。正因凤毛麟角,“五大名窑”瓷器成为拍场宠儿。198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只官窑洗,成交价为2200万港元。该官窑洗此前为日本藏家收藏,后被香港知名收藏家斥重金收入囊中。

说到宋瓷,就会让人想到与之谐音的宋词。宋瓷更像宋词中的婉约派,典雅委婉。宋瓷诸窑虽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均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而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无论从比例、尺度、色泽,还是形状上反复推敲,宋瓷都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含蓄典雅的内在美。如果对其形状做任何一点改动似乎都会破坏它的美,这种精确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它有一种精妙的柔婉之美。

宋瓷多为青色和白色。青瓷的色泽像翡翠,“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白瓷的色泽像光洁的玉,“既质玉之质,复白雪之白”。宋瓷比明瓷、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宋瓷,更重视瓷器本身的胚胎、形体、釉色,稍加雕琢,无论造型、釉色、纹饰都追求天然完美。宋瓷表面细腻华润、轻薄易碎,需要像对孩童般的呵护。与彩陶相比,虽少了几分色彩,但简简单单,给人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它典雅静谧,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集前人之大成,又为后世之经典。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小说“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这是指语言文字自然淳朴,在平淡冷静的叙述下蕴含着作者敏锐而深邃的思考,使作品不知不觉拨动读者心弦。宋瓷也是如此,它不张扬、不虚华的个性使人联想到翩翩的君子,沉稳却不失个性;它的内敛又好似江南女子的风姿卓韵、典雅含蓄,让人难以忘怀。

诸多因素造就瓷器辉煌

宋代瓷业达到如此境界,绝非偶然。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由于受到唐末五代军事集团割据混战、政权频繁交替的影响,宋初实行了“抑武修文”政策,一方面努力削弱军人的权威,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促进文化的发展。“抑武”导致了军事的匮弱,每每发生战争,宋朝都无力抵抗;而“修文”导致文化的空前高涨,文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人们的读书热情激增,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北宋的经济繁荣,为制作高水平的瓷器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样的社会氛围造就了宋瓷清新秀丽、典雅优美的艺术风格,成为宋代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品种。

北宋的手工业有官营、民办和家庭副业等形式,其中以官营规模最大。北宋官府手工业专业分工之细为前代所未有。朝廷少府监所辖有绫锦院、内染院、文绣院、文思院,其中仅文思院即领有42种不同的作业班子,包括锦、绣、金、银、犀、象、珠、玉、金彩、绘素、装钿等工艺品种。官府作坊的工匠皆来自民间,其分工之细也反映了民间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人们所说“五大名窑”,足以代表宋代瓷器的技艺水平。此外,玉器的“巧作”技艺也始于宋代。宋人龙大渊著有《古玉图谱》一书,就是研究宋代玉器的书。始于唐而盛于宋的雕漆工艺,在宋代叫“剔红”。宋代剔红漆层厚、漆色艳、刀法精,图案花纹具有浮雕感,其艺术风格颇似耀州窑的刻花装饰。宋代盛行缂丝工艺,有许许多多擅长缂丝的能工巧匠。他们的作品形象逼真,除人物、花鸟外,还把书法家的作品表现在缂丝作品中。据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证:“定窑印花纹饰来源于缂丝,把库丝图案局部地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纹饰题材构图都比较成熟。”总而言之,宋代各种工艺美术的普遍发展,促进了瓷器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其实,当今天的人们还在热议生活陶瓷艺术化和艺术陶瓷生活化时,殊不知,在宋代,瓷器并没有艺术瓷和生活瓷之分。在今天看来具有很高艺术性的宋瓷,在当时都是生活用瓷,并不是陈设用的艺术品。

宋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宋代各地瓷窑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器,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都从实用出发兼顾审美的要求。它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样式,许多造型作为典范为后世追慕效仿。

北宋初年,南方的吴越向宋称臣,每年大量供奉越窑生产的秘色瓷。以金银装饰的瓷器,华贵富丽,宋朝君臣十分喜爱,使瓷器身价倍增,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之物,这就刺激了各地窑业努力创制精品瓷器。上层社会的提倡,使各阶层的人都趋向使用瓷器,出现瓷器的大普及。茶肆酒楼以悬挂名人字画、陈设瓷器精品为时髦。而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所以对名贵瓷盏(如建窑的“兔毫盏”)竞相追求,各地瓷窑也竞相仿制、创新,以致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手法、新的烧造工艺层出不穷,完全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单调局面,这就使得宋代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成就。宋代的瓷器一改唐代华贵富丽之风,向沉静素雅、蕴藉隽永的风格演变。其造型、釉色、装饰,给人们留下观赏不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宋瓷的釉色出现了创新且丰富多彩的局面。这时,不仅改进了石灰釉的配方,还发明了可以使釉层浓厚的石灰碱釉。景德镇窑的影青瓷,汝窑的青瓷,龙泉窑的梅子青瓷,使瓷器真正达到了“如冰似玉”的境界。至于钧窑的乳光釉、哥窑的炒米黄色釉、定窑的紫釉、绿釉和红釉,建窑的乳浊黑釉等,使釉色使用空前丰富。

宋瓷的器型有大量创新。以瓶为例,当时出现了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葫芦瓶、双耳瓶、五孔瓶、瓜棱瓶、胆瓶、琮瓶等,让人目不暇接。

宋瓷的装饰手法远远超过唐代。除利用釉色来装饰外,还大量运用了印花、刻花、剔花、划花、画花、剪纸漏花等技术,使纹饰富于变化。

宋代无论南北方都出了很多窑场。经过激烈竞争,逐渐形成了以一些名窑为中心的“窑系”。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受其所在地区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又受当时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共同性。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色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瓷胎则以白色或浅灰白色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名窑传奇:“五大名窑”竞光辉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虽然,有人认为,把这五大窑定为宋代的“五大名窑”是不确切的,但这五大窑的确以自身的艺术特色和美感受到爱瓷者的推崇。当时,各地的民间窑场,如北方著名的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等各有佳作问世,都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就。这里的瓷器风格清新质朴,有的甚至可以与“五大名窑”的作品相媲美,颇受人们的喜爱。

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境内,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据说,宋徽宗“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苛刻要求,就是汝窑的巧匠实现的。可惜因为宋金战乱不息,汝窑前后兴盛不足20年,传世作品不足百件,所以弥足珍贵。

汝窑由于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痕迹留下。器物本身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器形则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

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润泽莹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

官窑是宋徽宗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年——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以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的确切窑场至今还没有发现,起源来历只有从历史传说中得出的模糊信息。传说宋朝时,在浙江龙泉有两个烧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两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不过,哥哥的技术要比弟弟的好,于是弟弟便生嫉妒之心,偷偷往哥哥的釉料里加了很多草木灰,结果哥哥烧出来的瓷器带着各式各样的裂痕,像冰裂,像鱼仔纹,却另有一番天然情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也被推到极高的地位,这就是哥窑。其实弟弟烧的瓷器也不差,是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两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据《浙江通志》等记载:“有弟兄两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精美盖绝当世。”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多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也有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影响深刻,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成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随心所欲控制,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

钧瓷分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之所以会这样美丽,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产生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确定的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制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亲自下令恢复宋瓷的生产,汝窑和钧窑都是重点恢复对象。但是,经过一番努力,汝窑和钧窑的恢复都没能成功,只有少量成品,堪称国宝。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普及以后,钧窑和汝窑都得到了充分的再现,但是现代的仿品,无论是高级仿品还是国礼级别的礼品,和宋代的瓷器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风格迥异的官窑和民窑

宋瓷有官窑、民窑之分,又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窑即国家政府办的窑,为皇宫、王室生产专用瓷;民窑即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还包括御窑,比如宋徽宗就开办了御窑厂。北宋灭亡后,宋皇室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后,在凤凰山下也设立官窑。

北宋以前,官方贡器与民间用具只有粗细之别,并无文野之分,至北宋则发生了明显转变——一个朝着清雅、华贵的方向发展,一个朝着粗犷、豪放的道路前进,彼此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早期它们都是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但是自从为皇室烧造贡瓷之后,便脱颖而出,其工艺之精湛令各地民窑望尘莫及。其中,钧瓷的生产最具代表性,当初它仅是河南地区一座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后来被宋徽宗看中,下令在河南禹州一带建立官窑窑场,并调集民间窑业的优秀工匠,专门为宫廷烧造此种釉色的产品。

官窑严格按照宫廷要求进行生产,在工艺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可谓“千中选十,百中选一”。即便是成品后还要再行挑选,产品属于非商品性质,并严禁民间使用。其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民窑生产则与之相反,它不受任何束缚,工匠来自民间,生产者要考虑成本,看重的是实用价值,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生产随心所欲,产品均供应大众的日常生活所需。这些瓷器虽不免粗糙,但也是情趣别样的艺术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其实,北宋瓷器的发展,还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宋徽宗。“五大名窑”有三个都是他开辟的。

宋徽宗热爱艺术,热爱美。他热衷于色彩,更热衷于自然的意境。对于当时宫廷内比较常见的定窑、柴窑的瓷器,宋徽宗非常不满。于是,他开始广泛搜集天下宝物和各种技术,并在首都东京开辟了官窑。后来,宋徽宗看到汝州烧造的进贡瓷器后很是高兴,就在宫廷内开辟了一处窑口。在原产地的瓷器,叫做汝窑,在宫廷内的这个窑口则叫做汝官窑,也有学者认为,汝官窑就是官窑。

钧窑有官钧窑、民钧窑之分。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又一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当时,禹州有一种彩瓷,颜色艳丽,而且上有“窑变”形成的火焰纹,入窑时,器物都是一个颜色,出来以后则万紫千红,绝没有一件重复的。宋徽宗听了甚是满意,又在宫内模仿禹州彩瓷,修建了官烧钧窑。后来的“黄金万两不及钧瓷一件”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宫廷的钧瓷。

险被“沉海”的瓷器 值钱了


精美瓷器一直让顶级藏家趋之若鹜,更是海内外一流博物馆不可或缺的镇馆之宝,在拍卖会上屡屡创出天价。时至今日,普通百姓还能问津瓷器的收藏和投资吗?

能。上世纪60-80年代的粉彩日用瓷器,就是一个价值渐被发现但价格尚处洼地的宝藏。

走进虹桥古玩城的“稻房”,但见满屋子是上世纪60-80年代景德镇生产的粉彩日用瓷器,虽时光已逝数十年,这些碗盏盆碟依然姹紫嫣红富丽堂皇。令人意久的是,这么精美绝伦的瓷器却险被“沉海”。“大难不死”后作为新中国陶瓷的一个代表,它们正成为收藏投资新宠。

因为可惜而收藏

稻房主人张先生是个资深收藏家,1986年3月,正在香港的他得知一个消息:香港市场决定不再进口景德镇生产的出口粉彩日用瓷器,所有库存瓷器将直接沉海销毁。

导致这个决定的是景德镇生产的粉彩瓷器中铅镉溶量超标,而铅镉却是粉彩瓷色彩是否艳丽的一个关键因素。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所谓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其特点是色彩鲜明而突出,富有立体感;彩饰的图案、纹饰、山水、人物、花鸟绚烂多姿,别具一格。粉彩瓷一经问世即备受追捧,流行不衰。

凭直觉,张先生觉得如果库存瓷器一旦“沉海”了,不仅销毁了一批精美的瓷器,还可能沉掉中国制瓷业一段珍贵的历史,于是倾囊数千万元买下了库存的粉彩日用瓷器。时光荏苒,现今收藏家都把乾隆后的分为四个板块,一是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民国新粉彩瓷;二是7501毛瓷;三是近代名人大师作品;四是新中国陶瓷,俗称“厂瓷”,“厂瓷”以60-80年代产品为鼎盛时期,无论器形品种、套器配备、图案纹饰等都远远多于以往,工艺成熟尤胜乾隆时期。“厂瓷”的代表产品之一就是粉彩日用瓷。

这批险被沉海的粉彩日用瓷早就被张先生遗忘,在仓库的角落里一躺将近30年。最近,张先生无意中想起这批瓷器,讶然发现:当年便宜买进,如今竟成宝贵财富。

集体创作史无前例

瓷器按胎瓷造型可分为日用瓷和陈设瓷,花瓶、瓷板、文房、薄胎瓷等属于陈设瓷。碗、盘、杯、碟、盅、盏、壶、罐、缸、匙、筒、盆及成套的餐茶器等属于日用瓷,日用瓷器的烧造水平,代表着制瓷业的整体水平。

以往粉彩瓷大多用于陈设瓷上,上世纪60-80年代,为多创外汇,出口海外的日用瓷器开始采用中国传统的粉彩瓷装饰,这使得普通的日用瓷器立即身价倍增,不仅可日常使用,而且可当装饰品,陈设于墙上柜上,使家居熠熠生辉。

但日用器都是小件为多,如何在小件的日用器上创作出不逊于陈设瓷的效果呢?在当时的举国体制下,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集体创作,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的艺术家们联合景德镇各大瓷厂的传统瓷研究所、设计室、试验组,共同开发设计,如青绿山水、雪景山水图案为邓必浩等擅绘山水老艺人设计;龙纹、麒麟等瑞兽为叶冬青设计;各种边角纹饰、三朵、八仙、洋莲等纹饰为夏时义设计,从而生产出众多实用与装饰兼具的日用瓷器。

比如青绿山水十五头餐茶具就是邓必浩担任主设计的,入眼清新雅致,每个茶碗、每个碟子上都有一幅完整的山水图,疏朗开阔;而整套摆放时,又呈现出远景、中景和近景相结合的一幅通景,没有一丝的间断,既突出单个物件的美感,又顾及整体的布局。由于这套青绿山水图案对设色要求较高,因此没有大批量生产,绝大部分用于出口而留在国外,国内鲜见。又如“雪景大王”余文襄设计的雪景山水六头餐茶具,布局自然,主次分明,极富诗意。

据了解,上世纪60-80年代,国外高端市场心慕康乾盛世的瓷器器形和纹饰,为满足这种消费需求,景德镇在继承传统的纹饰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进,增加了适合国外下午茶的糖缸、奶缸等器形,并使得图案纹饰能够与器形、瓷胎等工艺完美结合。比如色地万花源于乾隆朝,“文革”后,艺术瓷厂组织汪以俊、章仕宝、邓肖禹等名家进行再创作设计,色彩姹紫嫣红富丽堂皇,绘工精制线条流畅,丝毫不逊于乾隆朝的工艺。同样源于乾隆朝的金地万花因其色彩浓郁繁花似锦,广受高端市场青睐,“文革”后,艺术瓷厂组织名家创作设计,并参照宋庆龄的嫁妆—金地百菊咖啡具的纹饰图案,设计出新的金地百菊餐茶具,以赤金描绘点彩,色彩丰富而饱满,被誉为粉彩餐茶具之冠。

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仅开发图案和试制样品,就是一项巨大工程,而制作环节更是不敢懈怠。作为外贸任务,更是倾多方之力,不惜工本,描图、天色、洗染和结“果”,每一个步骤,都按照传统官窑粉彩瓷手工制作工序进行。

难得收藏渐入佳境

如今,当收藏界渐渐意识到这些粉彩日用瓷的收藏价值时,却发现:成套成系列粉彩日用瓷器难得。

上世纪60-80年代生产的粉彩日用瓷,主旨是出口创汇,质量最上乘的瓷器都到了境外,出口转内销的则是三四级产品和等外品,因此国内市场上难觅完美无瑕的粉彩日用瓷器。1986年后,景德镇开始研制低铅粉彩日用瓷器,但因为减少了设色的关键元素,此后制作的同类日用器,远远不及早期的粉彩色彩艳丽、饱满动人,陈设效果大减。

而在境外市场上,成套成系列的粉彩日用瓷同样难觅。因为碗盏盆碟使用中,难免不磕边摔破,一套92件的餐具中哪怕少个汤匙,都不成套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能够找到的成套瓷器已经寥寥无几。要想把当年烧制的各种纹饰图案、各种器型成系列搜集完整,更是不可想像。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粉彩日用瓷器已不可再生。一方面国内缺少高档瓷器的消费主力,另一方面我国也已实行粉彩日用瓷铅镉溶量的限定,各大瓷厂也不再烧制这类粉彩日用瓷器。而且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当年的瓷器厂大多倒闭,上世纪60-80年代景德镇生产的粉彩瓷大多资料缺失,实物缺损,完成保留下来的极少,致使很多博物馆也没有馆藏。

专家认为,上世纪60-80年代的粉彩日用瓷虽然失去了实用功能,但是其装饰陈设功能依然存在。当年参与粉彩日用瓷主要设计工作的老艺人和艺术家们,如今身价暴涨,作品在一级市场上售价均为数十万元甚至超过百万元。而当年的设计都是名家集体创作,在传承的基础上合理改进,完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由于上世纪60-80年代生产的景德镇粉彩日用瓷时代特征明显、不可再生、真伪无争议,其收藏价值正逐步攀升,已经成为收藏市场追逐的新宠,其市场价格也开始上涨,比如余文襄设计的雪景茶具,3年前的价格还在5000元/套,今年市价已经超过3万元。而“万寿无疆”的红地万寿茶杯、绿地万寿茶杯等,也已经涨到2000元/个了。

但专家认为,这个板块还处于启蒙阶段,有不少“捡漏”的机会。有意收藏者可以先从单件、小件着手,比如茶杯等;资金稍富裕些,可进而收藏成套成系列的餐具和茶具,比如青绿山水、雪景山水等餐茶具。资金雄厚者,可以着眼于成系列的餐茶具,比如92件金地百菊餐茶具。但作为一个新兴的收藏板块,收藏者必须去除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妨学学“稻房”主人张先生,收藏后“遗忘”,才可能获得好的回报。

《杨妃上马图》:浓缩的红颜薄命史


《杨妃上马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著名题材,许多画家画过它。现存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杨贵妃上马图》,元代钱选所作,是这类题材的代表。钱选的画中有14个人物,除了杨贵妃,还有唐玄宗、护驾随从、随侍宫女等。相比起来,图1瓷画只有两个人物,只能算是省略版的《杨妃上马图》。但两个人物也已经把“杨妃上马”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出来。

《杨妃上马图》的基本特征就是使用凳子。传说中的杨贵妃是个胖美人,所以想象起来她骑马应该有些困难,需要借助凳子才能上马。钱选的画和图1瓷画都着力表现了这一特征,区别在于:钱选画的杨妃在侍女和仆从的帮助下,已经踩在一只凳子上正奋力往马背上爬;而图1瓷画上则是仆人远远地端着凳子正在给杨妃送过来。显然,瓷画更加突出地表现凳子在“杨妃上马”题材中的作用。

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她身上发生了许多传奇故事。她“天生丽质难自弃”,最初被选为唐玄宗儿子寿王之妃。不料她又被玄宗看上,一番折腾后册封为玄宗的“贵妃”。玄宗对杨贵妃倒是宠爱有加,两人世界过得有滋有味。不成想天宝年间遭遇安史之乱,玄宗携杨贵妃仓皇出逃。逃至马嵬坡时,士兵哗变,迫使玄宗将杨贵妃赐死,死时只有38岁。这大起大落的一生,使杨贵妃成了后人议论不断的历史人物。

从各种史料看,杨贵妃其实并非是一个以骑马见长的女性。比如洗个澡,白居易的《长恨歌》里说她“侍儿扶起娇无力”;陈鸿的《长恨歌传》说她“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这显然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但为什么画家们却热衷于用“杨妃上马”这样的题材来刻画杨贵妃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钱选在其《杨贵妃上马图》上题有一首诗:“玉勒雕鞍宠太真,年年秋后幸华清。开元四十万疋马,何事骑骡蜀道行。”从此诗前两句可以看出,画中杨妃上马是要跟唐玄宗去华清池。“华清池”是唐代以温泉出名的皇家行宫,杨贵妃去那里沐浴是她与唐玄宗好上后的著名佳话。但钱选作此画的用意显然在诗的后两句:开元盛世有四十万匹马,为什么最后落得骑骡出逃四川的下场? 这个设问是要引导大家反思大唐衰落的原因,暗示杨贵妃是有责任的。

宋代的楼钥在观赏一幅相同题材画作时,也写了一首《又题杨妃上马图》的诗:“金鞍欲上故徐徐,想见华清被宠初。后日延秋门下路,不应有暇作踟蹰。”诗的前两句说的也是画中的杨贵妃上马是要去华清池。第三句中的“延秋门”是唐代皇宫的西门,安禄山起兵叛乱,唐玄宗由此门出长安赴蜀避难。所以后两句又跳到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出逃一事上来。全诗以杨妃当初被宠时上马的“故徐徐”和日后出逃时的无暇“踟蹰”对比,来暗指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皆因红颜祸水而起。

元代郑元祐也写过一首名为《杨妃上马图》的长诗,这首诗的起首几句是:“华萼楼前上马时,君王忘是寿王妃。龙颜含笑待持鞚,海棠睡美春风吹……”诗中的“华萼楼”是唐代开元年间在京城修建的一座名楼,与皇宫相近,因周围是诸王的府第,玄宗取古诗“棠棣”赞美兄弟之情的诗意,给楼起名“花萼相辉”。郑元祐把“杨妃上马”的地点设定在“花萼楼”前,并点出唐玄宗、寿王与杨贵妃之间的三角关系,更加直白地认为:“杨妃上马”是杨贵妃悲剧人生的起点,也是大唐王朝气运的转折点。

由上述题诗可知,《杨妃上马图》的基本立意不在美人,而在国运。画家们是想通过这一幅画来反思君王与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提醒治国者要避免沉缅于享乐,误国误己。所以,这是一幅政治意涵深远的杰作。

另外,笔者猜想古代的画家、文人之所以频繁使用“杨妃上马”题材或许还有另一层用意,即通过“上马”来暗示杨贵妃最终“上马嵬坡”被赐死的结局。关于马嵬坡,《长恨歌》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句;《长恨歌传》有“六军徘徊,持戟不进。从官郎吏伏上马前,请诛晁错以谢天下”的描述。唐代诗人郑畋的《马嵬坡》有“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的诗句。这么多作品里都提到马,似乎与“杨妃上马”题材存在着呼应关系。真是如此,一幅《杨妃上马图》就将杨贵妃“一朝选在君王侧”的春风得意,到马嵬坡的香消玉殒,以及唐朝的由盛转衰都串联了起来,称得上是一部浓缩的红颜薄命史。

不过无论是绘画还是瓷画的《杨妃上马图》,着重表现的是杨贵妃上马的动作,对她当时的内心世界缺乏细致的刻画,这是一个明显不足。图2是明代中期另一幅有关杨贵妃骑马的瓷画。这幅图画的不是杨贵妃“上马”,而是“下马”,显然是从《杨妃上马图》延伸出来的新创作。画面上,杨妃已经下马,正被两名侍女簇拥着向一幢建筑物走去。这幢建筑物应是行宫华清池的象征,也是杨妃成为皇帝新宠的象征。此图较好地表现了杨妃此时的心态:那匹将杨妃载送进宫的马匹可理解为是寿王府的马,从杨妃扭头回望那匹马的神态可以看出,她此时的内心其实充满着对寿王的留恋!这个细节十分重要,意在表明杨妃其实是个有情义的女子,进宫并非是她的主动追求。由此联想到杨贵妃后来的所作所为,应该也是身不由己造成的。所以这幅瓷画对杨贵妃作出了另一种评价,是对她的悲剧命运深表同情。

买了“官窑” 交足了学费


一瓷买官窑的经历

大凡搞艺术品投资的。不论是收藏家、店铺老板、摆地摊的商贩,还是做“说客”的中间商,绝少有不走眼购进假货的。

暴露自己的弱点,把自己吃亏上当的前因后果告诉朋友和初涉此行的新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把怎样受骗买进“官窑”的经过以及投资收藏者的心态向诸位藏友讲述一番,与大家共勉。

数年前,我热情地接待了一位由朋友介绍来的山西省文物贩子。此人三十几岁,西装革履 ,一表人才,谈吐文雅。他自称手里有几件“官窑”瓷器,本来是给一个‘大明星”送去的,正赶上“大明星”有急事出国,买卖没做成;其父是山西省某地区文物考古队队长,面临着退休,就想来北京卖几件瓷器,日后好留些积蓄(那个“大明星”就是他的父亲的好朋友)。征得父亲的同意后,他决定把几件东西就地卖掉,以免在回去的路上出问题。(这些谎言编造得并不太高明,可我却坚信不疑。)那人见我很高兴,又拿出了几张省级专家的鉴定证书,我认真地看了那证书及几件“官窑”瓷器,心想:“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多少年寻不见的“宝物”竟然从天而降。”可巧那天来了一个多年玩瓷的老朋友,说不要听那人的一派胡言,他哪里有那么多“官窑”并一再地劝阻我,可我像鬼迷了心窍一样,居然对朋友的忠言也听不进去了。为了保险起见,双方商议到我家交易。(我对他是“引狼入室”,而他对我则是“请君入瓮”。)

那人拎着一个精致的手提箱到了我家。稍坐片刻,他打开了神秘的提箱,里面有十几个大小不等的精美盒子,竟然全是青花、五彩带年号款的“官窑”,一对斗彩鸡缸杯让我爱不释手,还有一件钧瓷洗子,土迹斑斑,像是刚刚出土的。这真让我眼花缭乱,不知从何下手了。最后我选了一件“大明万历年制”款的青花云龙大碗,一件“大明万历年制”款的钟形绿彩婴戏罐。那碗和罐敲起来的声音悠扬悦耳,浑厚清脆,画工精细,栩栩如生;脱骨质坚缜密;釉色温润如玉。迎光侧视器底,橘皮纹忽隐忽现。我的心一阵狂跳,多年的学习没白费,机遇终于让我抓住了。

经过几番讨价还价,那件青花碗一万元,钟形罐定8000元,由我交给他一万元保证金并负责上拍卖公司,所以利润先付对方本金,所余部分按四六分成。(果真如此,拍卖行也该关张倒闭了。)事后,热情款待,酒足饭饱,双方皆大欢喜。他并表示要建立长久的关系,打通山西和北京的货源和销售渠道,形成一个网络。(一双慧眼识真宝,有缘交个好朋友,这是我当时的心态。那位年青人在庆幸自己轻而易举得到万元之后,一定在嘲笑我的贪婪与无知,“天下真有如此的傻瓜!”)

送走那人以后,我手捧两件“大官窑”爱不释手,一边得意地用手弹击,一边听着那荡人魂魄、发古人之幽思的声音,陶醉其中。两个小时之后,给这位朋友打电话问候一下是否到站了,结果音讯查无。这时我在仔细审视两件宝物,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唉,原先让我心动的“官窑”现出了作假的原形!我意识到他逃之夭夭了。

后来,那两件曾使我心跳的“官窑”一直摆放在我的收藏室里。每天看着并依然弹击它几下,很长一段时间,心情不能平静下来,痛苦、悔恨、烦躁种种思绪不时索扰着我。对家人无法交帐,同朋友们无言以对。“一失足成千古恨,赔了夫人又折了兵”,这滋味偏偏叫我尝到了,我一边吞噬着苦水,一边深刻的反思,终于悟出了一些道理,投资收藏的成功与失败无一不由心态使然。良好的心态结果是其乐无穷,稳操胜券,反之则一溃千里,不可收拾。

贪图便宜是投资收藏的大忌

吃小亏占大便宜的事儿总是有的,而以最低的代价换取最高的收益,像“捡漏”之类也不乏其例,然而这种机会微乎其微,例如,一古董商人巧遇某地一老农家猫食盘子,花几块钱搞了个“清三代”的大珍品,某人在古玩摊上花200元买了一张唐伯虎的山水画真迹;还有人杀猪从其肚子里发现了两枚某皇帝生辰金币。

我有许多古玩界的朋友,有的家里堆满了瓷器,什么五大名窑、唐三彩、明清五彩、青花,比比皆是。那件花了2000元,这件花了1000元,都是便宜货。有的搞玉件收藏的朋友和我说:“我这些玉件有几十件是红山文化的,还有十几件是汉代的玉佩,总共花了5000元从潘家园地摊上撮回来的。”好家伙,我真为其“高兴”,捡了天漏了!可是各位朋友想一想,这种事情又怎么可能发生呢?

若手里有点闲钱,不管那东西真假买来当个摆设无可厚非。真是投资收藏就决不可贪便宜而为之。前面提到的大明成化云龙碗和万历钟形罐少说也值几十万元吧!这天大的好事怎么让我遇上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侥幸撞大运,捡漏、找便宜的心理在作怪。“便宜是当”,这是投资收藏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而贪图便宜的心态是投资收藏者之大忌!

“自以为是”是投资收藏大敌

收藏投资者的知识大体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书本上;二是实践。现代化的印刷技术、科学的检测手段和仪器、先进的媒体影视传播等为投资收藏者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产业的的飞速发展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流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然而,投资收藏领域的真赝之争也愈演愈烈。这边拍出了一个天价“元青花”,市场就会有一批等你去光顾;君不见徐悲鸿的马儿,黄胄的驴儿四处狂奔么! #p#分页标题#e#

盛世兴收藏,艺术市场现在异军突起。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似乎老祖宗留下的珍宝俯拾即是,巨大的利益在诱惑着人们。做为投资收藏者对目前的大气候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良好的心态,借以把握形势。了解市场,抓住机遇。

书本的知识一定要学,但必须和实物相结合。没见过真器,何以知其为假?过去玻璃厂店铺老板大多数来源于农村,其实他们书读得并不多,就是勤于实践,接触真东西多,再加细心揣摩,炼就了火眼金晴。北京市文物鉴定专家华义武先生最近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讲话,他说:“一些专家说,有些高仿的东西连专家都看不出来。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你没见过,你没学到家,所以你看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东西,你不可能都见过,人家就找你没见过的东西仿,你怎么办?现在大家都买钧窑、汝窑、哥窑,就说哥窑,我干文物鉴定42年了,看过的瓷器少说也有三、四十万件了,但哥窑我只见过一件,如今市场上大量出现了,这真假是不是就得打问号了?你看华老师说得多 么坦率!42年的鉴定生涯,过手几十万件瓷器,只见过一件真哥窑,我那两件“官窑”还不是只看了几本书,几件假官窑就自以为是地盲目购进,现在真是追悔莫及!

收藏领域品类极多,每一类都有其深层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这就要求从事投资收藏事业的有志者知识面要广博,专业知识要精深。“知识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投资收藏者万万不可有“自以为是”的心态。一旦你感觉“自以为非”了,投资收藏事业将硕果累累!

平静似水是投资收藏者之重宝

平静似水的良好心态首先要做到:不为利益和金钱所动。投资收藏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今天买了一件,明天就想倒出去,那叫什么收藏?那叫生意人或贩子。谁坚持了长线投资的原则,不为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谁就是最后的赢家。俗话说,等待是金钱,耐心是财富。

平静似水的良好心态还是做到:随缘而定。在获得时不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失去时不忧愁满腹,悲观失望。怡然自得地去从事研究、赏玩和投资。只有心情保持平静,就不会失去理性而坐失良机或走进投资的误区。

总之,投资收藏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但成败得失无不由心态所决定。

上海史贤国际讲解骗子瓷器造假的手段


当前的文物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瓷器作为一项收藏大类,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这些年,伴随着瓷器收藏热的不断升温,一些骗子于是用大量的仿品、假货堂而皇之地在市场的各个角落兜售。热衷于收藏瓷器的藏友们,大多也都有过“打眼”的痛苦经历,不仅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对于其收藏信心也是一种不小的打击。

上海史贤国际为广大收藏爱好者讲解常见的几种瓷器造假手段,防止上当受骗。如今市场上的瓷器造假手段多种多样,浸色、打磨、酸腐、后挂彩、后挂釉、后接底这六种现在市场上是最为常见的造假手段,上海史贤国际将为藏友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上海史贤国际讲解骗子瓷器造假的手段

浸色: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瓷器上都会有一些红色的斑,胎子上、釉面上都有,给人以一种年头很长的感觉。其实,这是用高锰酸钾涂在瓷器的胎釉上面所形成的人为做旧效果。除了这种浸色方法以外,有些造假者还会用茶叶水将瓷器放在锅里煮,以增强其色彩陈旧之感,这些均属于浸色的范畴。

打磨:

新烧成的瓷器,火气比较重,表面往往会有一层过于明亮的浮光,俗称“贼光”。为了去掉这些“贼光”,有些造假者就采用打磨的方法。他们一般是用一些粗糙的皮子或者最细号的砂纸在瓷器表面来回进行打磨。类似这种经过人为打磨的瓷器,表面通常会呈现出明显不自然的“亚光”效果,釉面或者彩面上还会出现许多平行的划伤。

酸腐:

为了使新做的瓷器呈现出古旧的效果,除了之前所提到的浸色和打磨以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旧方法就是酸腐。造假者一般会直接使用氢氟酸涂在瓷釉表面,然后立刻将其冲洗掉,这样就会使瓷釉表面出现轻度的腐蚀,从而达到去“贼光”的效果。还有的造假者将氢氟酸与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稀释,然后再把瓷器放入稀释后的氢氟酸溶液中进行慢腐蚀,十多天后再拿出来,也可使“贼光”尽去。经过这种方式进行做旧处理的瓷器,表面往往黯淡无光,呈现出如粗制塑料一般质感。

后挂彩:

后挂彩也是瓷器造假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段。比如经常有那种纯白釉的老瓷器,与彩瓷相比市场价格并不高,于是造假者就在上面画上五彩图案及花纹,以求在市场上卖出更高的价格。因为这种瓷器的胎和釉本身都是老的,只是后加的彩,所以相对来说更容易迷惑购买者的双眼。一般来说,后加彩的瓷器彩面上会出现一些微小的气泡,甚至是一些黑色的小气泡,就像小黑痱子一样。

后挂釉:

后挂釉就是在原有的普通瓷釉基础上再加上一层名贵的釉。比如,雍正白釉瓷器的价钱相对并不太高,造假者就把雍正白釉瓷器上再加一层低温的黄釉,因为雍正黄釉名气比较大,又属于皇家专享的官窑品种,所以可以卖出更贵的价格。与后挂彩类似,如果发现一件瓷器的瓷釉上面有微小的气泡,就要琢磨一下是不是有后挂釉的可能性。

后接底:

由于瓷器的底部在鉴定中非常重要,有时候一看瓷器的底部往往就能知道一件瓷器的具体年代。所以,很多造假者都会试图找一个带款的老瓷器底,尤其是带有官窑款的底,然后接在一个新做的器身上。如果有机会去古玩市场上转一转就会发现,带有官窑款的瓷片价格通常都是非常贵的,尤其是那些带有知名底款的瓷片,价钱能达到几千甚至上万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