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清代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代瓷器上的阴阳之道

清代瓷器上的阴阳之道

清代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瓷砖上的胶

2020-10-29

清代瓷器鉴别。

清代对《周易》的研究、注释是历史上三个高峰之一,另外两时期分别为汉代和宋代。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出版业的发达,清代学者对“汉易”多有辑录,注家蜂起。由于《四书》《五经》为元明清的钦定教科书,明代又是立朱熹学说为国教的朝代,凡是朱熹评注过的《四书》《五经》都成了科举必备。对《周易》深有研究的程颐、朱熹的“程朱学派”严重影响着元明清三朝。以至清代对周易研究“呈一时之盛著作甚丰”。有人初步统计,解易之书达150余种1700多卷,但清人的成绩主要是在对“汉易”“宋易”的整理、校勘考据上。

在清代景德镇瓷器上多有《周易》内容的太极阴阳鱼图案(见图),佐证《周易》在清代已经深入民间。今人亦会说《周易》是一本占噬、算命的书。

乾隆时期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关于算命神算的事例:清乾隆年间,在河北献县留福庄有一个木匠,由于家境欠佳,一直未能娶妻,有一次他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算下几时开婚运。先生测算后对他说:你从留福庄向西南方走100多里路,有一位某甲,今天要死了,他的妻子命中注定将来要嫁给你。这木匠对先生的话将信将疑,但还是照听,上路一试。到目的地后在一旅店住下,碰到一个本地人,向他打听某甲的住处,那人问他找某甲何事,木匠便把自己的来意告诉这个人。没想到“冤家对头凑热”,此人正是某甲,听到木匠这样的胡言乱语,勃然大怒,抽出腰间的佩刀要杀木匠。“三十六计逃为上”,见势不妙的木匠急忙跑到旅店的后院,翻墙而去。

某甲追到后院,找不到木匠,以为被店主藏起来,要闯进店主内室搜查。店主当然不依,两人发生争斗,刚好在气头上的某甲一刀结果了店主的性命,自己也被官府捕而杀之。因找不到百里之外的木匠,此事就此搁下。

事过后一年,有一位老夫人和一男一女路过献县,那男的是老夫人的小儿子,那女的是男的寡嫂。那老夫人突然暴病而去,一男一女无钱埋葬,小叔子准备卖嫂葬母,那女的无奈,只能勉强从之。

当时那位木匠尚未婚配,有好事者从中撮合。娶了这位寡嫂为妻。婚后,木匠打听起妇人的前夫和家况,原来她的原夫就是算命者所说的某甲。如此妙算,如此姻缘,连纪晓岚都连连感叹。

清代阮元编辑《十三经注疏》将《周易》排在第一位,清代乾隆时期编撰的《四库全书》同样将《周易》列为第一部经书。正如《四库全书·经济·易类小序》说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它是上古时代古人思想的真实反映,不仅包含古代农牧渔、手工业等方面的生活内容,而且包含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内容。正因如此,历代学者面对这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曾终其一生,孜孜以求,探索解疑,为后人留下不朽之著。清代著名学者皮锡瑞感慨“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少。”由于《周易》内容高深、博大、宽广,可以说是“学易者如牛毛,学成者如牛角”,以致被今人以迷信玄者之学而一票否决。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它是唯一一本被儒家、道家都信奉,佛家也借助它解释自己理论的著作。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清代雍正时期瓷器上云纹的种类


清代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朝代,无论从烧造工艺上还是从瓷器种类上、以前瓷器颜色纹饰上都是历代之最。而清代瓷器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就是雍正时期,因为清代雍正皇帝做事严谨,而雍正时期的瓷器烧造也很严谨一丝不苟,在继承中创新,今天介绍一下清代雍正时期瓷器的云纹纹饰的种类和特点。

云纹常跟帝王权利象征的图腾龙纹一期出现,也有瑞兽和云纹纹饰组合,雍正时期瓷器上的云纹根本形状比康熙时期瓷器上云纹根本形状更为多样,主要的云纹纹饰有“一”字云纹、“山字”云纹、“壬”字云纹、“王”字云纹、“工”字云纹、天然云纹方式、团云纹以及“叠云纹”等。

1.图画式的“一”字云纹

雍正时期的陶瓷上的“一”字云纹是作为辅佐纹饰装点,“一”字云纹呈图画式,它以简化了的“云头”和云纹,结构组合,呈现出简练的特征。如雍正青花戏珠龙纹尊云纹部分。

2.丰厚的“山字”云纹

雍正时期瓷器上的“山”字云纹方式丰厚,是经过变形,删繁就简,在保留了云纹的“山”字外形基础上,将云纹方式加以简化、概括,使形象短小精悍,特征杰出,呈现出概括的造型,故在全体方式上看上去有别于前面两种云纹的形状。

3.不同方式的“壬”字云纹

“壬”字形云纹为常见的云纹形状,中心以对称的云纹方式,以青花勾边留白画法;云纹是在“壬”字云纹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在云纹形象中的四方添加具有特征和代表性的云勾,使之适合构图的装饰特色,使“壬”字云纹形象更明显,赋有艺术感染力。这种方式的描绘技法与雍正时期的“一”字云纹的绘画办法相同,均为前朝所无。

4.多种方式的“王”字云纹

“王”字云纹为根本骨骼组成,三根云纹均一样长,两头除第三根云纹右侧略带飘逸云尾外,其它的两头均为丰满的云朵形,云纹形以青花深勾线,中心为平涂。

5.外形明晰的“工”字云纹

云纹方式以“工”字概括云纹的外形,以根本形为结构,上面以左右对称式,云尾适中向两头飘起。云纹在不失掉主特征的前提下,经过云纹根本结构方式的结合办法,奇妙的将云纹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云纹形状。

6.天然云纹方式

天然云纹的形状万千,在雍正时期的天然云纹将本来已有的曲线形状,引进更为松懈的格局中作更自在随意的演绎。如曲水弯曲,若虫蛇游走、似烟云升腾的长长短短的s形流线汇成。

7.团和气的团云纹

团云纹因形状多呈团团状,故得其名。典型团云款式:将若干“云头”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密布的中心。依据“云头”、“云尾”的数量组合联系。

8.烘托主纹饰的“叠云纹”

在团云纹的基础上,叠云纹以均匀的细密的曲折曲线、层叠重复的弧旋勾卷和自在多变、源源不断的组合方式,加以形状上的开展构成自身的特色。与团云纹比较,日益精致和杂乱的云纹方式推出了铺陈、繁复的叠云纹。叠云纹的形状既坚持着平面化结构,又表露出对“厚度”的寻求,它体现在从内向外涟漪般层层推移扩张的同形重复。这种方式的处理,奇妙地赋予图画化的云纹以叠加般的“立体感”。

云纹广泛运用在雍正时期瓷器的装饰中,寓有吉利,包含丰厚的“祥”的含义,这些丰厚的装饰云纹方式,一方面见证了雍正朝对装饰纹样的独特奉献,另一方面丰厚了我国装饰纹样的形状,成为雍正时期陶瓷装饰中常见的辅佐装饰纹样。

现当代陶瓷的收藏之道


常言道:“乱世藏金,盛世收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追求已经从温饱转向了对精神领域的满足上,投资也变得更趋文化氛围了,这也是当今艺术品市场投资群体日渐增多的原因。但是,已经起步的收藏市场,各类收藏品种日趋成熟,真正的古玩收藏品出现在市场已经是凤毛麟角,于是不少人将投资的眼光转向年代较近的艺术品。

现代收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有收藏字画的,有收藏陶瓷的,也有收藏玉器、古铜器、古钱币以及各类票证的。投资艺术品收藏,全因个人爱好、知识素养、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定。

众所周知,景德镇是“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一千多年来,景德镇的能工巧匠们创造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的独特瓷器风格,而且装饰方法丰富多姿,富有“东方宝彩”之称。而当代艺术,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悠久的传统技艺,还创造了许多新技术、新画面和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制作出许多技艺精湛的艺术精品,也涌现出如张松茂、王锡良、秦锡麟、李进、戴荣华、王隆夫等一批技艺高超、德艺双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些著名工艺家,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拥有很高的名望,其艺术创造,都分别具有一定的特色,因此,这些当代艺术大师的陶瓷艺术品具有较大的收藏潜力。

多方面情况显示,当代景德镇艺术瓷的收藏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收藏前景却是十分宽广,藏品的市场价格也在不断攀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当代景德镇艺术陶瓷的艺术精品,尤其是名家精品,市场价格一直是呈直线上升态势。比如张松茂、王锡良的一件100件花瓶,1994年的价格一般在1万元上下,2004年的均价已升至10万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张松茂、王锡良的一件一般作品在北京拍卖,均以20多万元的价格成交,更不用说他们的大件作品和代表作品。李进、戴荣华等人的一件100件花瓶,1994年只不过3000至5000千元左右,到2004年的成交价也上升到了3至5万元。其他一大批少壮派、后起之秀艺术家的陶瓷作品,近年来的市场价格也在节节攀高,如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王昌虎、余刚、王秋霞、吴国兴等人的作品,1994年他们的一件作品均在500至1000元之间,现如今也已翻了近十番之多,吴国兴的艺术精品瓷在北京、上海等地拍卖均以数万元成交。当然,艺术品本身有着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并不能仅仅以价格的高低来认定其艺术价值。但是,从艺术品的投资发展前景来看,艺术精品仍然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当代陶瓷艺术大师的作品上涨的潜力可从多方面来分析,首先,他们的作品与其他艺术品价格相比,精品的市场价格仍然偏低。如同为1988年被国家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顾景舟大师制作的一把紫砂壶,目前市场最低价格都在20万元以上,而张松茂、秦锡麟的精品价格却还有存在不少的差距。这些大师的艺术精品和西方国家的国家级艺术家的艺术品价值相比,差距就更大了。此外,景德镇的少数陶瓷经营者和小作坊业主,用一些低档瓷、劣质瓷冒充“精品”,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展销,致使部分藏友误认为艺术水平远不如以前,既挫伤了收藏信心和积极性,也损害了的形象和声誉。

收藏当代艺术瓷,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选择藏品的档次。对经济实力强的,当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和部分已故著名陶瓷美术家的绝品为首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张松茂、王锡良、秦锡麟和李进、王隆夫、戴荣华、王恩怀等;已故著名陶瓷美术家如王步、毕渊明、赵惠民、章鉴、余文襄等。对中收入的藏家而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及老一辈的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和部分教授的作品是收藏的首选。如汪桂英、陆如、黄卖九、徐亚凤、田慧棣、舒惠娟、何叔水、刘平、章文超、李菊生、朱乐耕等人的作品,目前市场价格平均每件在万元左右,价格比较适中,适宜中收入者收藏。另外,还有一批技艺拔尖的中青年艺术家,包括已获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如王昌虎、余刚、吴国兴、王秋霞等,可以说他们代表着艺术的未来,发展前景不可低估,也是藏家们不可忽视的一个艺术群体。

瓷器上的古代才女


这些出类拔萃的古代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

“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100多年以来,经过无数女权主义者的争取,妇女的地位和权力逐渐与男子同等,无论在商界还是政坛,都出现了许多呼风唤雨的女强人。在古代的一些瓷器上,也曾留下一些旷世才女的倩影。

清代无双谱人物罐班昭,瓷色洁白,光亮细腻。班昭一身素净的衣裳,西瓜红长裙,坐在一张印花的靠椅上,手里捧着一本书,表情宁静平和。图案的左边写着“班惠班”,右边写着“曹大家”。汉朝的班昭,字惠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在其兄班固死后,奉旨入宫续写《汉书》并得到汉和帝的赏识,成为皇后和贵人们的老师,号称“大家”,因其丈夫姓曹,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刻瓷才女上官婉儿,磁盘上的她身材修长,衣裙淡雅,略施粉黛,面容秀丽,发型高耸,乌黑如云。细长的手指一手执一把圆扇,一手握一卷书,目光低垂,仿佛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在她身后的假山上,是一丛盛开的牡丹,大气而富贵。唐代的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饱读诗书,才思敏捷,13岁即为才人,14岁被武则天召见并重用,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有“巾帼宰相”之称。

虽然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十分卑微,但是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中国女权史册上,书写了自己的励志人生。

瓷器上的花押款


以青花绘出云纹和海水纹,以釉里红绘出龙纹和火珠纹,画面中的红蓝两色交相辉映,显得格外艳丽。在足底用青花绘出一支和一块银锭,并围以双圈,此种款识为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必(笔)定(锭)意”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图片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广为流行。清初民窑瓷器上很少书写年号款,却流行花押款,这应该与当时官方的规定有关,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

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

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

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

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

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

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经理:159-6266-9577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mjj199312名称:时间里有价值

浅谈高古瓷的收藏之道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这句在收藏圈内流传了数百年的名言,说明了宋瓷在中国收藏界中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以唐宋为代表的高古瓷,在收藏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5年前买的耀州窑、磁州窑等瓷器,如今已经涨价至少10倍以上,高古瓷到底魅力何在?本刊记者走访了著名瓷器鉴定家、古道美术馆馆长宋涛。

何谓“高古瓷”,或许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答案。在市场上,有人将“高古瓷”划定为宋元朝,有人将它定为宋朝以前,还有人将唐宋时期烧成的瓷器列为“高古瓷”。不过,无论怎么划分,它往往是相对于明清瓷器而言。由于年代久远,不少“高古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比如宋时的汝窑瓷。目前,汝窑传世品仅60余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24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7件,上海博物馆收藏8件,英国戴维特基金收藏7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7件,美国圣路易美术馆收藏1件,天津博物馆收藏1件,另有3件在私人手中。也就是说,全世界现存的汝窑数量十分有限,而且绝大多数在博物馆中。

高古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跨度年限大,是中国陶瓷史上辉煌的一页,重要的一环。郭沫若曾说过,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新发现的窑址或者瓷片都有可能填补陶瓷史上的一项空白,世界上绝大部分博物馆,都没有一套系统的、完整的中国高古瓷的收藏,这也就是说,博物馆需要高古瓷去添补。陶瓷是时代的产物,高古瓷的研究,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生产工艺及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艺术的角度看,高古瓷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含蓄、内敛的美,它不像明清瓷器通过图案色彩等直观元素去表现美感。高古瓷的艺术美感是超越了工艺的美感。它散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美丽和诱惑。就拿宋代的青瓷来说,单一的釉色,朴素的质感,它并不张扬华丽,体现出的却是内在的美,体现出宋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意境,是能让人深思、感叹的美。这种内在、含蓄的美相比直观上的美,更让人回味无穷。而高古瓷这种含蓄、内敛的美感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价值的,含蓄而不尚外露,自然而不尚雕琢,质朴而不尚奢华,和谐而不尚冲突。

高古瓷的收藏门槛要高于明清瓷器,对藏家的专业知识、眼界、经验的要求也更高。在学术界,高古瓷的研究远不如明清瓷发达,即便是钧窑这样的品种,很多传世器的断代也存在一些疑问和争论。例如,有些明代的官钧前些年被某些顶尖拍卖行当作宋钧拍卖。钧窑自宋代兴盛于河南以来,不但皇家烧造,民间也烧造,绵延数百年,窑口遍布全国各地。如果想收藏钧窑瓷器,必然要对这数百年全国各地的窑口进行一番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但是,收藏高古瓷的乐趣,也不是收藏明清瓷可以比拟的。赏玩新瓷者,总是先被新瓷上的彩绘图案所吸引,当藏家赏玩到元明清青花之后,就会感觉到明清官窑、民窑彩瓷太喧闹,即青花比五彩、粉彩、斗彩清静。而当藏家赏玩到宋五大名窑、宋龙泉窑、耀州窑青瓷、宋建窑、吉州窑里瓷、唐三彩、三国魏晋越窑青瓷之后,你又会感觉到宋代及以前的单色釉青瓷、白瓷、黑瓷,比元明清青花深沉,唐三彩恢弘的造型和浓烈的颜色,远比明清瓷更具吸引力。

在高古瓷中,特别是北宋汝官窑在国际拍卖场上极为罕见,1992年苏富比拍卖行在纽约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仅8厘米的汝窑小盘曾以154万美元成交。宋瓷本身存世的数量就很少,进入市场中的数量就更少。2005年9月21日在纽约苏富比的“白马轩藏中国陶瓷专拍”推出了55件白马轩主人收藏的唐宋陶瓷名品。这也是近年来中国陶瓷市场出现宋瓷拍品最多的一次。这样的专拍可以使宋瓷市场的透明度加大,提高宋瓷的市场地位。

进入2008年后,高古瓷的价格更是一路上扬。在2008年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件五代北宋时期的耀州窑刻牡丹花纹水注以18.1万美元的价格成交。3月19日纽约佳士得推出的一件宋代龙泉窑青瓷双耳瓶以228.1万美元成交,这是迄今所知全球范围内成交价格最高的龙泉瓷,一举打破了龙泉瓷器拍卖成交的千万元大关。国内在今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南宋官窑青瓷粉青釉纸槌瓶以6752.75万港元落槌,拍出了全球范围内宋瓷的最高成交价。

宋瓷精品的天价成交,得益于其存世量的稀少。以汝窑瓷为例,有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汝窑传世品仅60余件,其中台北故宫收藏24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7件,上海博物馆收藏8件,英国戴维特基金会藏有7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1件,美国圣路易美术馆1件,天津博物馆1件,另有两三件在私人手中收藏。也许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汝窑瓷器存世,但数量也多不到哪里去。稀缺性,决定了以宋瓷为代表的高古瓷未来的升值潜力,在这个市场尚未全面启动之前出手,是百年难遇的良机。

清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1、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硬朗挺拔,雍正时的造型秀气柔和,乾隆时则显规整,工艺复杂。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例如康熙时期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如双鹿尊等,是康熙时期独有的。总体来看,雍正、乾隆时期造型创新达几十种,乾隆之后造型就没有大的创新了,基本延续前期的造型特点和风格。

2、胎体,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例如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瓷器露底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除。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底,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3、釉面,不及明代肥厚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白莹,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呈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4、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清代常常以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另外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

5、款识,清官窑多署皇帝年号款,多六字、四字的,如“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例如康熙楷多篆少,前期字体宽大,笔画粗重而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渐趋清秀。雍正时期楷,篆并用,款识己定为专人书写,故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基本一致。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是早期流行的款识,款的书法一般写得柔弱略草,也有少数款写得工整有力。六字两行围有双圈或方框竖写的,时间略晚,字体工整秀丽。乾隆以后篆多楷少,大多书写规整,笔道严谨,根平竖直,书法生动。嘉庆瓷器款识基本承袭乾隆款识特点:以篆书六字三行为主。官窑款字体工整,结构严谨。多用青花书写,也有红彩、金彩及刻款。还有少量楷书款。道光时期多篆书,少有楷书。篆款书体为铁线篆,行笔圆润流畅;楷书款,圆润工整,篆书款,六字三行横排的,无圈栏;六字一行横排的,多数落于器外口沿下或中腰。楷书款,多六字三行横式排列,围以双圈环,有青花、金彩、红彩款及刻款。白釉器青花款与刻款兼有,刻款为六字楷书两行竖式。窑变釉、茶叶末釉及炉钧釉器是刻款,为篆书六字三行横式。

清代奇形怪状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都中规中矩,这决定中国古代的制度礼数,没有方圆不成规矩,但是到了清代瓷器无论是釉色还是工艺都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康乾盛世的清代喜欢创新,不免出现了另类的瓷器,下面样子收藏介绍一下奇形怪状的瓷器造型。

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

青花果树纹双管瓶这是一件造型独特的外销瓷,双口联体,器腹隔断不通,可同时盛放两种液体,其出现可能与十六世纪一种意大利的油醋罐有关系。这件瓷器是典型的订烧作品。明末清初,外销瓷贸易兴盛,出现了很多来样加工的器物,尤以餐饮器为多,这件器物可能就是为荷兰市场特别烧制的。

清代乾隆款粉青釉三孔葫芦形瓷花插

粉青釉三孔葫芦形瓷花插高20.2厘米,腹围13.1厘米,口径1.6厘米,白瓷胎,厚重。三瓣葫芦瓶式,上小下大,束腰相连。所施粉青釉较厚,滋润,通体开大片,上面三孔均等,底浅圈足为三瓣圆弧型,“大清乾隆年制”篆书青花款。

虽然瓷器造型奇怪,但是都不开功能二字,都是应用于生活中,陈设瓷器就比这漂亮端庄多了。

清朝瓷器上的龙纹变化


清朝,由于皇帝的偏好,瓷器工艺发展迅速,各种彩绘瓷器应运而生,龙纹装饰也成为陶瓷的流行元素,然而随着环境的变迁以及帝王的喜好,陶瓷上的龙纹装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清初,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例如,顺治时期,龙为张牙舞爪,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如意状鼻,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上向竖。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时期,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咀”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康熙时龙口形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雍乾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明代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这时的头毛细密成蓬(康熙时还有向后斜冲,后期则向后垂或向两侧分向),为了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龙的眼睛,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其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

这时所绘的衬托云纹,其朵云的尾云不大清楚,呈长长的块状,或在尾中长出几大块,一头三尾的,给人印象是两条尾成了两翼。或把几个朵云画在一起,成一枝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

雍正以后各朝,仿明代龙纹也有,但仅在龙咀绘成猪咀,其它则是清代形态。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体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有腰体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

清末龙纹喜欢衬以火宝珠、火焰纹、朵云、花卉等。朵云也由过去的一头几尾变成二头一尾、三头一层;或在尾中长一头、二头。纹饰设计到描绘都显得简单粗糙,工艺大不如前。

充满智慧的古人把他们对龙的这种信仰用各种形式来体现,无论是在古建筑、玉器、青铜、陶瓷、家具还是绘画等古器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龙的形象。了解龙纹的演变,对正确判断历代陶瓷器物年代将会有大的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