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雍正瓷器鉴别 > 导航 >

雍正官窑瓷器鉴赏

雍正官窑瓷器鉴赏

雍正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鉴赏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鉴别

2020-10-29

雍正瓷器鉴别。

清雍正一朝,虽仅存13年,但制瓷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器形之美,可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相提并论,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形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雍正官窑瓷都有很高的标准。尤其是在色釉瓷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集中国古代色釉瓷之大成,创烧出数十种具有宫廷风格的色釉瓷器,釉色纯正高雅,超凡脱俗,代表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瓷器近百件,有青花、五彩、斗彩以及仿宋代五大名窑及新创的釉色品种,仿古水平极高。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瓷器作一介绍:

青花:

早期青花瓷器风格与康熙晚期相似,中期以后出现模仿明永宣青花瓷,以较浓的青料在纹饰上点染,达到永宣时青料所形成的疵斑。如青花缠枝纹贯耳瓶,高54.5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18.2厘米(图1)。长颈,颈部设一对贯耳,折肩,下腹内收,浅圈足。整器绘缠枝花卉纹。底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胎体精细,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厚薄均匀。釉面光亮莹润,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是少见的仿永宣青花大器。

青花器除了仿明永宣色调浓艳之外,还有仿明成化色调淡雅。如青花缠枝牡丹纹碗,圆唇,深弧腹,圈足。内底、外腹绘缠枝牡丹纹。足内双圈有“大青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高6.6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4.6厘米(图2)。青花色调淡雅,图案纹饰轻描淡绘,线条纤细清晰。

五彩:taocI52.cOm

五彩盛极于康熙时期,而雍正时期的五彩有其独特的面貌,色彩一变前期的浓艳为淡雅,纹饰纤细疏朗。如五彩海石榴纹碗,高6.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4.4厘米(图3)。敛口,深腹,下腹内收,圈足。碗内心与外壁绘五彩海石榴纹。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海石榴系从伊朗传入,最早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被民间视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

斗彩:

斗彩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用青花在胎上勾描出完整构图的纹饰轮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于釉上青花轮廓线内填画各种彩料完成彩色图案,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此时斗彩多为仿明成化斗彩品种,有瓶、杯、碗、盘等。如白地斗彩瓜楞直口瓶,直颈,溜肩,瓜楞腹,浅圈足。颈部绘穿花龙纹,腹部为松竹梅等花卉纹。红彩油润,绿彩莹亮明澈,图案布局简洁雅致,器形小巧玲珑。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高10.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3.4厘米(图4)。

白地斗彩八吉祥纹高足瓷碗,敞口,深腹,高圈足,圈足中部有一道凸棱。内底心为一“寿”字,口沿下为菱形图案纹,外腹绘八宝纹,近圈足处绘莲瓣纹;足上部为回纹,中间为花卉纹,下部为变体莲瓣纹。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高10.8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7.4厘米(图5)。八吉祥纹是宗教纹样之一,又称八宝,八吉祥物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结,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清代雍正官窑斗彩瓷器鉴赏


斗彩创烧于明宣德朝。先于釉下用青花勾边,再在釉上填五彩或粉彩的瓷器装饰。雍正、乾隆时期极为流行。雍正斗彩器一改明代以来釉上五彩与釉下青花相结合的工艺,将当时盛行的釉上粉彩代替釉上五彩,使斗彩瓷更加娇艳多姿,其绘制填色准确,所填彩料很少出纹饰轮廓线之外。器造型精巧玲珑,纹饰自然清晰,线条流畅,施彩丰富,色调清丽淡雅。雍正斗彩器盖盒极为少见,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清雍正斗彩寿字碗

高6.5 口13.8 底5厘米 圆唇、敞口、深腹、圈足。胎地坚致,器施白釉。外壁以青花结合红、绿、淡黄、浅紫色彩料描绘六个精美的图案化“寿”字,口沿处饰几何纹,近圈足部饰缠枝花纹,其绿彩柔和,红彩富丽,青花浓淡有致。碗内及碗底施白釉。底青花双圈内有“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楷书款。此碗纹饰精细雅致,色彩清丽和谐,具有雍正官窑斗彩之典型特点。

清雍正款斗彩牡丹蝴蝶盘

清雍正款斗彩牡丹蝴蝶盘高4.5cm,口径21cm,底径13.2cm 高4.5cm,口径21.2cm,底径13.6cm。瓷器为直口,圆腹,墩式盘。胎质坚緻细白,统体施透明釉,釉洁白滋润带微青。直圈足,修整规正,圆滑成泥鳅、蚯蚓背。器物口沿内外均有一青花蓝圈,器心在双蓝圈内用青翠色调的青花淡雅地绘画湖石,并双勾牡丹的枝、叶、花及两只翩翩的蝴蝶轮廓,再在青花轮廓内填以薄而淡雅柔丽的红、黄、赭、绿色作花、蝶、枝叶的色彩。器外壁以同一方式绘:湖石、花草、芙蓉、蝴蝶。以蓝弦装饰圈足,并在施白釉的器底双蓝圈内书写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蝶"与"耋"同意,牡丹寓意富贵,古人常以牡丹、蝶之图组成图案,赠送老年长者,取其富贵、长寿之意。本盘以双蝶翩翩于牡丹花中,寓有宝贵长寿之意。

清雍正斗彩皮球锦碗

斗彩皮球锦碗高5.6厘米 口径10.3厘米 底径4.2厘米。右者为青花勾边的半成品,左者是填彩后的成品斗彩

清雍正斗彩缠枝花卉碗

斗彩缠枝花卉碗高5厘米 口径1 0厘米。先以釉下青花勾边,然后在釉上填粉彩图案。 此碗造型小巧,纹饰精细,绘有五彩缤纷的缠枝梅花纹。

清雍正(1723-1735)斗彩团菊纹杯

斗彩团菊纹杯敞口,深腹,圈足,通高4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8.2厘米。外壁绘开光团菊及宝相花,外底书青花双方框“大清雍正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胎釉精细,造型小巧别致。

清代雍正官窑瓷器


清三代的官窑瓷器是大清王朝瓷器发展的最鼎盛的时期,雍正朝瓷器不仅是承上启下的时期,而且是清代瓷器最严谨的时期。因为雍正皇帝对瓷器要求非常严格,对瓷器监管严格。雍正政务繁忙,平实最大的乐趣就是鉴赏瓷器,所以对瓷器烧造非常重视,这也是为什么清代瓷器以雍正朝的最好最贵的原因。

雍正粉彩博古图绣墩

雍正粉彩四妃十六子罐(一对)

雍正粉彩过枝“群芳祝寿”纹大盘

雍正粉彩福在眼前人物图盘

雍正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盖罐

雍正斗彩蝠云纹碗

雍正斗彩暗八仙纹碗

雍正瓷器青花福禄寿扁瓶

清雍正瓷器青花「穿花游龙」图大盘

雍正官窑粉彩瓷器特点


雍正粉彩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素以精巧细腻著称于世,颜色具有鲜而雅,粉而柔的特点。雍正粉彩可以说是清代粉彩瓷器工艺最好的品种,粉彩做为中国瓷器釉上彩绘的一种独特装饰方法,它在色料中掺以铅粉并加施玻璃白,有意减弱色彩的浓艳程度,用分水淡洗法涂饰花纹的层次,在彩绘上改变了五彩那种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充分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运用各种丰富的彩料,使画面风格近于写实。是唯一可以跟青花瓷媲美的瓷器釉色。到了雍正时期粉彩在烧制、胎釉、彩绘方面得以空前发展,成为釉上彩的主流。

清雍正 粉彩花鸟盘

高2.8 口14.8 底 9.5厘米

尖唇、敞口、浅腹、大径矮圈足。胎质细白,器型规整,施白釉为地,釉色微泛青。外壁施黄釉,釉质晶莹,内底粉彩洞石、花鸟、蜜蜂等图案,纹饰讲究细部处理,精美华丽,艳而不俗。底落青花 “大清雍正年制” 楷书官窑款。

清雍正 粉彩花卉大碗

高7.9 口18.7 底8.7厘米

尖唇、敞口、深腹、圈足。胎薄质坚、胎质细白。施白釉,釉质晶莹透明。腹部绘粉彩折枝牡丹、梅花、菊花图案。内底绘一折枝牡丹花。底青花双圈楷书“大清雍正年制”款。

粉彩团蝶纹碗

粉彩团蝶纹碗,高6.8cm,口径13.5cm,足径4.7cm。

碗敞口,深腹,圈足。内白釉无纹,外壁绘粉彩团蝶纹5组,每组团蝶纹由2只相异的蝴蝶与四季花卉纹构成。足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碗造型轻盈秀巧,胎质洁白细腻,釉面细润纯净,纹饰色彩丰富艳丽,画面生动逼真,体现了雍正瓷器淡雅柔丽的时代风格,是雍正粉彩瓷中的绝美瓷器。

如何鉴赏官窑瓷器?


清代乾隆珐琅彩鎏金壶。本报记者夏婧见习记者杨晨市价超过50亿元的元明清官窑瓷器哪些最有看头?它们又该如何鉴赏?昨日,专家特意精选出三个朝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件展品,进行了讲解。元塔式瓶器深得贵族青睐在本次展品中,有一件高98厘米的元代釉里红双龙耳龙纹瓶,是所有展品中最高的一件宝贝。精致的祥云遍布瓶身,红褐色的纹饰点缀瓶口,远远看去古朴典雅,端稳大气,给人一种凛然之感。专家表示,关于元釉中红瓷的鉴定,主要是年代的归属问题,那么如何判定这件宝贝来自元代?“瓶身‘暗刻’的龙爪其实就暗藏玄机。”该藏品的收藏者、中石国际集团副董事长赵大伟告诉记者,元代龙纹饰只有“三爪”,而明、清时期龙爪才增至“四爪”、“五爪”。此外,瓶身的颜色也含有元代釉的重要特征,“元代窑烧制的釉里红器物极为稀少,元釉的红色也并不纯正,多呈灰红或红中带褐。”赵大伟说。记者注意到,该双耳瓶胫足外撇,颈部上半段贴有龙头双耳,颈部下半段凸塑一小一大重叠的圆棱边,形同两层塔檐结构。“此塔式瓶器的形状也是元瓷中特有的造型,在元代颇得上层贵族青睐。”赵大伟介绍,其瓶口可以看到盐分氧化所导致的陈旧感,纯手工技艺的痕迹更体现其珍稀价值。明甜白釉中藏着龙与凤明代永乐窑出品的瓷器中,最著名的要属甜白釉。本次展览正好有这样一件珍宝—明代永乐甜白釉瓶。莹润的白釉,流畅的线条,让观者无不惊叹。“甜白釉极为莹润,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单国强介绍,永乐白釉的脱胎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大约需要几十道工序。据考证,甜白釉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由于胎体很薄,故格外莹润,给人一种“甜”的感受。因其在《陶录》中被释为甜净之意,故名“甜白”,其中以碗、盘、小壶、高足杯、梅瓶最为多见。恍眼一看现场这尊白釉瓶,纯净透白,几乎能照见人影。但靠近仔细端详,一条蜿蜒盘旋的龙在瓶身处若隐若现。顺势往下看,一只涅槃的凤凰又会映入眼帘。“这种在薄胎上‘暗刻’的龙凤纹饰是甜白釉中最珍贵的。”单国强说。清珐琅彩瓷像个顽皮的小人儿“哇!这个水壶好萌啊!”市民萧梦妮指着展柜内的鎏金壶发出惊叹。记者看到,该壶高约46厘米,其形态像个搔首弄姿的小人,壶身仿佛人的身体,壶把和壶嘴好似两只小手,一只插在腰间,一只高举过头,“萌”态可掬。“这壶可不是普通的水壶,它是皇帝斟酒用的。”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从云称,鎏金壶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其属于“珐琅彩”—清代宫廷御用的一种极为精细的瓷器装饰工艺。据文献记载,“珐琅彩”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匠师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盛行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其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雷从云介绍,瓶身上缠枝莲花、菊花等纹饰有吉祥之意,而瓶身上细腻的“匝道”纹也是清代独有的特殊工艺,目前已经无人能仿造出这种神韵。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鉴赏


这只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1-图3),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肥厚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线条略有晕散。整体纹饰极其规整,但细看运笔灵动。款识为“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双圈款,为典型的馆阁体。艺术成就不亚于永宣,冠绝古今,堪称最为精美的雍正官窑御用瓷之一。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1)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得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2、图3)

推荐阅读:

清三代官窑展露帝王心性

鉴定清代雍正乾隆墨彩瓷浅谈

这只小碗可以肯定是雍正帝亲自参与设计的,这纹饰的涵义完全表达了帝王的情怀。整个碗的纹饰分三层装饰,最底层是变体海水纹和仰莲纹,并设计成佛龛和莲台的样式(图4),这与雍正皇帝笃信佛教有关。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身为天子,却起两个法号,自号圆明居士和破尘居士。深通禅宗心法,融法王兼人王之尊于一身。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中唯一一个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并在雍正11年刊行了最权威的禅宗语录集--《雍正御选语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体现佛教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佛教的影响,对于御用的饭碗,每天捧在手里,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可以说,他是手中捧佛,眼里看佛,心中有佛。而“佛龛”中并没有佛的形象。一圈的仰莲形成一个莲台的样子,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而这莲台上同样没有佛的形象。

第二层纹饰是海水纹(图5),分为基础纹饰与主题纹饰。佛是长生的,佛也是没有具象的,海水纹自是无形的、永生的。福山寿海,当然也是所有帝王孜孜追求的。

第三层纹饰是主体图案(图6),画的是缠枝芭蕉。《杂阿含经》卷十中有以下的譬喻: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叶,佣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锋,叶叶次剥,都无坚实。因此,芭蕉在佛教中常比喻空虚无有。而佛教追求的就是“四大皆空”。但是作为封建帝王,他能“目空一切”吗?显然不能,他有江山社稷,有黎民百姓。君舟也,民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需要和谐稳定。芭蕉结子一条心。因此用芭蕉来表达他的心愿,就是君臣联手,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大清江山!因而,绘画缠枝芭蕉于饭碗之上,足见他用心良苦。另外,芭蕉叶振摇的形态也被用来形容心中的忧虑不安,那么雍正皇帝他忧虑什么呢?那自然就是饭碗里装的食物了。如果百姓都能丰衣足食,他自然可以高枕无忧了。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4、图5、图6)

可雍正皇帝心中的佛到底在哪里呢?民以食为天,君只是天子而已,因此在他眼里,众生皆有佛性,碗中之物就是天,黎民百姓就是佛,因此每餐捧起饭碗之时,也就是他对天、对佛进行虔诚供养之时。古时天子尚且如此,如今太平盛世,我等自然更应对天、对佛心存敬畏了。

参考阅读:

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清雍正)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

乾隆官窑多孔瓷器鉴赏


乾隆官窑多孔瓷器

清代乾隆时期,虽然瓷业鼎盛,品种亦多不胜数,但中期以后,趋向华丽和花纹繁缛;后期愈显庸俗,艺术感不强,可说工巧规整有余,却欠高雅隽美。

乾隆初期至中期,青花、珐琅彩、粉彩与釉里红等官窑瓷器精品,素来受收藏家及艺术品投资人士注目;其实那时有些创新性的色釉及独特造型官瓷,也值得玩赏。例如上图,为乾官窑烧造的霁青描金花卉七孔瓷花插。其造型与别不同,可以每孔插不同种类花卉。纵使不用作插花,也可当作陈设品欣赏,甚富趣味性。

乾隆时创烧了各种多口瓷瓶。笔者曾见过一件渐变釉金银彩花卉六莲瓷瓶,六个瓶身互相毗连,分别烧六口,口型与附图七孔者大同小异,十分瞩目。乾隆时,甚喜在瓷器上描金或作金银彩,极尽妍丽炫目之能事。

此外,亦曾见乾隆官瓷珐琅彩绘西洋人物双孔合欢瓶,开光外饰胭脂红番莲纹,画工精细如西洋油画;但色彩娇艳,与康熙时珐琅彩最早出现胭脂红之“黄金红”(进口红色料)迥异,康熙时较高贵细润。另有三孔葫芦形霁红瓷瓶,亦为乾隆官窑较独特者。那时期霁红与上述霁青(蓝)相类似,釉面如橘皮;后者属含钴之失透釉。

清代雍正青花瓷器鉴赏


雍正朝的官窑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时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具有本朝特点,青花色调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类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永乐、宣德两朝青花上的黑色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一部分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其釉子光润,仿永乐、成化时的瓷器釉面洁白,仿宣德时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闪青(但这时的棕眼气泡此宜德时的要小),仿嘉靖、万历瓷的釉面则是亮青釉。此时青花纹饰的总风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皮球花、过枝花(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也叫过墙花)、过墙龙、八桃、蝠桃(取福寿意)等纹饰是这一时期开始或流行的。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文字中用梵文装饰,有时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满饰器面,亦是此时独有。总体看,雍正青花构图疏朗,简洁明快,人物面目洁秀,花卉则细腻纤巧。

雍正青花瓷器造型很多,除仿永乐、宣德等前朝的器型,还有一些具有本朝风格的器型,这时盘、碗的口面、底足都比较大(在清代一朝中,只有雍正、道光时的盘和碗有这一特点)。雍正青花瓷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雍正青花官窑瓷器的款,字体基本一样,应是一人所写,楷款、篆款全有,字体洁秀规矩,六字二行、三行款都有。双圈画得很规矩,几乎看不出起落笔。

清雍正官窑豇豆红小盘比康熙官窑瓷器差很多


豇豆红小盘尺寸高3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7厘米,豇豆红瓷器表面釉常常呈色不均,出现深浅不一的斑点。豇豆红釉色灰暗,这件瓷器正是雍正时期的豇豆红,跟康熙时期比还是差了一个档次。

豇豆红小盘敞口,弧壁,圈足。内外壁均施釉,口沿及圈足内为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豇豆红釉色泽鲜亮,釉色深浅不一。此件小盘即为雍正年间所烧造的瓷器。

“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豇豆红其釉色在视觉上的惊艳。豇豆红是康熙朝单色釉的创新品种,十分名贵。因为烧成难度大,一般没有大件器。豇豆红以颜色似豇豆得名,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南窑笔记》记载的一种名为“吹红”的瓷器即豇豆红。“吹红”的名称体现其制作工艺,以吹釉法施釉。豇豆红烧成难度大主要因为它是高温铜红釉,铜元素在高温下极易挥发,窑室内的温度与氧化还原时气氛的变化,以及铜元素在釉中的含量多少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呈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