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剔刻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定窑尚食局款刻花龙纹盘赏析

宋代定窑尚食局款刻花龙纹盘赏析

剔刻花瓷器鉴别 怎么鉴别黑淘刻花瓷器 珍珠地刻花瓷器真伪鉴别

2020-10-29

剔刻花瓷器鉴别。

宋代“尚食局”款刻花龙纹盘

盘内龙纹(龙头局部放大图)

“尚食局”款

浙江桐乡 杨博瓷

这件“尚食局”款刻花龙纹盘,盘口有一条冲线,盘内刻花龙纹,盘底铭文“尚食局”,从器型和釉色上看,当为宋代定窑陈设器具。该盘口径23.8厘米,底径9.5厘米,盘口冲线长约6厘米,白釉芒口。整器胎质细腻,体薄,釉色乳白带黄,芒口无釉处呈火石红及泥沁色,底满釉,釉下刻“尚食局”铭文。

细观该盘,盘内龙纹采用刻法表现,龙势行腾,昂首张口,有二角、生须和足毛,二爪、蛇尾、鱼鳞,形态健壮势威。刀法深浅不同,斜直各异,使得龙形立体感强劲,栩栩如生。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据考古和近年发现的定窑瓷研究表明:定窑初创于唐代早期,此时生产还较粗制,到唐中期有较大提高,胎质白度较纯,至晚唐五代十国及北宋,定窑进入巅峰,并形成风格独特的白瓷窑厂,烧制的瓷器受到朝廷的喜爱,一度被选为宫廷用瓷。

尚食局创设于隋朝开皇初年,属门下省,唐时隶属于殿中省,北宋承唐制为殿中省。尚食局的职能是为宫廷负责膳食,也包括皇帝的用膳。定窑为宫廷烧的贡瓷大都刻有铭文,现在见到的有“官”、“新官”、“易定”、“奉华”等等。

定窑烧制在北宋早期采用支圈仰烧,中期因需求量大,工匠发明了覆烧工艺,此工艺在烧制时把瓷器反过来,因此器口无釉,俗称“芒口”。当时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工匠门又设计在器口沿上镶上一圈金、银或铜。但该龙纹盘已不见镶饰,个中缘由有待探究。

定窑的装饰也有时代特色,手法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其中以刻花方法最具艺术感。工匠运刀似笔,纹饰随着刻纹的粗细、宽窄、深浅变化,把图案表现得栩栩如生。此盘龙纹的刻法堪称精湛,龙势立体感强,体形矫健,仰首张牙舞爪行腾。

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有崇高的地位,并被赋予吉祥和权力的象征。在考古发掘出土或流传下来的古文物中,龙纹也一直被认为是皇权的代表。而此盘不仅有龙纹,又有官方“尚食局”的铭款,足以证明该器当为宫廷用瓷。而据笔者所查资料显示,定窑刻花龙纹盘并不多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定窑瓷器的装饰纹样:划花刻花印花


划花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印花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宋代当阳峪窑白釉剔刻花罐


1999年河南省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对淮阳县南坛湖改造工地进行的文物勘探中,发现春秋、战国、两汉、宋、金时代中小型墓葬100余座,随后派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在一座宋代中型砖室墓中,出土了一件当阳峪窑白釉剔刻花罐(见图)。现藏于周口市博物馆。

该罐通高17.9、口径9.4、底径9.3厘米。方唇直口内敛,筒形深腹稍外鼓,隐圈足。深褐色胎,坚致。乳白色釉略泛青黄,晶莹光亮。器表有很深的剔刻花纹,上下部为相对的覆仰莲瓣纹边饰,中部刻划缠枝菊花纹。

当阳峪窑是宋代北方地区著名民间瓷窑之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又称为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等。始烧于唐代,北宋后期达到高峰,金代继续繁荣,元代中期始渐衰落,是中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

广义的当阳峪窑,指当阳峪窑及同处于太行山南麓、生产同类型制品的所有窑场,这些窑场以当阳峪窑为中心,包括当阳峪、艾曲、东交口、洞弯、洼村等窑。当阳峪窑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

当阳峪窑烧造品种以生活用品为主,主要有碗、盘、盏、钵、罐、炉、瓶、灯等,亦有动物、人物俑、文房用品等。纹饰复杂、考究,但以剔刻花纹和绞胎最为著名。

剔刻花是先在胎上施黑釉,次加白釉,再在白釉上罩青釉,上一层绿釉,然后用尖锐器具刻、划花纹,剔出所需多种色彩。图案中以缠枝牧丹为最多。纹饰流利洒脱,又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

绞胎是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组成与羽毛相似的纹理,制作技巧高超,亦成为其著名的品种。

当阳峪窑无论是剔刻花或是绞胎,均技法熟练,线条流畅,纹饰挺拔,主题突出,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淮阳出土这件当阳峪窑白釉剔刻花罐,保存完好,釉色明亮匀净,纹饰精美流畅,布局合理,繁而不乱,工艺精湛,比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同类瓷罐更为精美,当为当阳峪的代表之作,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为研究中国瓷器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绝世珍品“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赏析


藏品高:28.4cm,口径:7.5cm底径:10.4cm

绝世珍品“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

绝世珍品“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

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中国也被誉为“瓷器之乡”,足见精美绝伦的瓷器在历史上的地位。多姿多彩的瓷器的发明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创举之一,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历代皇帝精心收藏的一件件瓷器珍品中也不乏看见龙纹瓷器,中国人把对龙的崇拜一笔一笔描绘在瓷器身上,可知瓷器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龙文化的代表。

我国瓷器品类繁多,造型各异,各个朝代的瓷器都有着其自身显然易见的特色。从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元明清时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国瓷器。

元代的历史前后不过百年,由于战乱纷纷和年代久远,流传至今的元代瓷器也很少,可见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珍贵性,堪称汉民族陶瓷艺术的瑰宝。元瓷器作为中国特产奢侈品之一,千百年来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会被视作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古瓷在交易场上屡创新高,但价格动辄上百万元。因此,藏界的目光渐渐转移到当代名家瓷器上,推动了当代名家瓷器近年来价格稳步上涨。一些瓷器价格平均年涨幅达30%,还有一些名家作品的价格甚至一年上涨了3倍。就近日倍受业内关注的一只“清乾隆粉青釉浮雕龙纹罐”交易出9420万港元惊人天价,打破了清单色釉瓷器交易纪录。

天价频传,吸引了更多藏家为瓷器驻足。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藏瓷”,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瓷器这一中国独创的艺术品的价值也水涨船高,保持着每年20%的涨幅。在瓷器收藏领域,明清古瓷如今已不再独步天下,元代瓷器的价格上涨速度远超过其他瓷器,几乎是一年增值一倍,成了收藏市场新的“宠儿”。

本公司最近有幸征集到一款绝世奇珍的“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藏品高:28.4cm,口径:7.5cm底径:10.4cm。经过国际考古物理研究会香港检测中心的权威鉴定,认定此藏品是稀罕真品。藏品花口瓶,细颈,双耳,球形腹,圈足,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透青灰,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间,釉轮下沉扩散,浓处锈斑凝聚,釉质充满历史过渡性。

藏品上的装饰繁缛细腻,造型优美,画作精细入微,图案逼真。其花口刻着三朵火珠纹,瓶颈刻有匀称的芭蕉图案,肩平处刻着一圈如意祥云;最妙处就是腹部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的神龙。龙身修长而显矫健之气,尾端作圆球火焰状,腿长有力,爪坚而利线条遒劲、自由奔放,浓淡有致、粗细得当。神龙气宇轩昂、体态轻盈、屈躯蟠舞、呼之欲出,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身披火焰纹,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历代帝王的精神支柱,龙的形象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智慧。藏品瓶身绘一条追云蹈光的游龙,笔法自由,勾捺晕点,运用自如;龙纹须发腿毛飘动,云彩光势更加强了龙的动感,蓝白相映,别有一种率真洒脱的神韵,反映了元代瓷匠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娴熟的工艺技巧。

瓷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象征,积淀着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底蕴,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向前的精神追求。古瓷是物化的历史,是先进文化与文明的证明。无论古今中外,中国瓷器都拥有众多的收藏爱好者,拥有一件珍稀罕见的瓷器珍宝,是每个收藏家梦寐以求的事情。

精美的瓷器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收藏价值,受到收藏者的追捧,所以它的市场空间特别大。古瓷精致高雅,人见人爱,观赏性好,易于收藏。这款绝世奇珍的“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为大元年制不可多得的瓷器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如今价值连城的“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横空出世,各大收藏家你们准备好这场“争夺之战”了吗?

宋代繁昌窑藏品牡丹刻花青花执壶赏析


藏品“牡丹刻花执壶”

繁昌窑坐落在皖南繁昌县城南一个名叫柯家村的山冲之间。相传五代时由柯氏两兄弟创建,故此这个窑烧制的产品中也有“柯大、柯二”之说,因宋时繁昌曾隶属宣 州,而史料中又有“宣州窑”的记载,所以学术界将其列为“古宣州窑址”。近年来随着芜湖、宣州、泾县、绩溪等古宣州辖区内大批古窑址被发现和考证,可能是 怕因窑名而混淆产品,人们不得不又以地名来冠以“繁昌窑”之名,而当地的老百姓却仍习惯称之为“柯家冲窑”。

繁昌窑是一个以烧制碗、盏、 壶、注、杯、钵、盒等青白瓷生活用品为主的民窑,所烧器物素雅青白、古朴大方,有较浓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繁昌窑早期产品多泛豆黄色,呈鱼籽开片,晚期 釉色泛翠,呈冰纹开片。藏品“牡丹刻花执壶”,壶高22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14厘米,喇叭型小盘口,长流直升微弯,酷似天鹅之颈项,壶肩捏有两 系,釉水丰润肥厚,白中泛翠,开片呈冰纹,壶腹用双线一分为四,并刻划有四朵仰俯有致、花叶对生的牡丹,壶足与底露胎,足圈积浓釉处开片,在光照下闪烁出 淡绿光彩,曲柄宽扁并刻划四线装饰,手感如执玉带。宋白瓷素有“涕泪者佳,牡丹划花者最佳”之说,此壶线条流畅、古气盎然、特征俱符,是繁昌窑宋中后期烧 制的上品。

繁昌窑约起烧于五代,兴盛于宋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虽然此后再无烟火,但它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却留下了自己的一页。

宋哥窑盘赏析


宋哥窑盘赏析(图)

明代《宣德鼎彝谱》载:“宣德三年,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汝、官、哥、钧、定。 但哥窑至今窑址尚未发现。哥窑一直是考古学家、古陶瓷学家和收藏家重视、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哥窑瓷器非常珍贵,传世稀少,据统计全世界仅有一百余件,比元青花数量还少。

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高3.2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5.6厘米。胎骨呈土黄色,米黄色釉,布满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开片纹,“金丝铁线”纹路清晰。釉质纯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盘内外釉点明显,是气泡破裂所致,为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如今发现的真正谈到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

传世哥窑以仿三代铜器造型为主,常见的有胆式瓶、贯耳长颈瓶、弦纹瓶、八方贯耳瓶、葵花口盘、葵花口洗、双鱼耳炉、三足炉、菊瓣口盘和圆口碗、盘等。仅收藏在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传世哥窑胎体较厚,胎质细腻,胎呈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青黄和米黄。釉质肥润,有油酥光和缩釉小坑。釉面开裂有不规则的细碎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浅黄色的为“金丝”,深黑色的为“铁线”,俗称“金丝铁线”。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上述特征明显,是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作者系天津博物馆器物研究部研究馆员)

宋代定窑怎么瓷器鉴定


宋代定窑瓷器起源于唐代,以白瓷为主,在唐宋时期中国瓷器有南青北白之说,而白瓷指的就是定窑瓷器,可见宋代定窑瓷器在当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宋代定窑瓷器窑址位子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

宋代定窑瓷器烧造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度失传,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得以恢复,那么宋代定窑怎么瓷器鉴定?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宋代瓷器的晚期器物的特点是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从釉色鉴定宋代定窑瓷器 

定窑瓷器多为白胎,尤其宋代产品,几乎都是白瓷胎,胎质十分坚硬。这是因为原料中含氧化铝量较高。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

定窑白瓷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宋代时虽仍以烧造白瓷为主,但另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及白釉剔花器,这些工艺导致了最后定窑瓷器会呈现偏白色、偏黄色、偏青色、偏紫色以及黑色如漆的特点。

从竹丝刷痕工艺上鉴定窑瓷器

鉴定宋代定窑瓷器,断代的主要依据就是瓷器上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瓷器古法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

宋代定窑瓷器鉴定技巧之泪痕

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无论是正烧,还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尤其要仔细观察的重要特征。

瓷器的质感

任何文物都有时代的特征,宋代定窑瓷器有玉质感,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的,这是宋代定窑瓷器的珍贵所在,也是鉴定宋代定窑瓷器的标准之一。

定窑瓷器的地域鉴别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湖田窑刻花梅瓶(宋)


湖田窑刻花梅瓶(宋朝) 高35厘米

景德镇著名古窑场是我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窑场中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启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田古窑遗址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旅游点。《南窑笔记》、《陶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均有记载。始于五代,终于明。五代时烧制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宋代创烧了著名的青白瓷,俗称“影青”。青白瓷釉层透明度高,光泽度强,釉中气泡大而疏,多用刻花装饰,线条流畅、灵活;刻线深处釉厚,呈青色,釉层薄处色淡泛白,釉色和纹样互相烘托,艺术效果极佳,为湖田窑青白瓷独特成功之处。元代创制了釉里红和卵白釉器(枢府器)等著名品种,并是青花的重要产地。明代只见青花和白瓷两种。青花多以“苏麻离青”为彩料,早期器皿多大盘,纹饰繁缛华丽,多为蓝地白花;晚期纹饰简洁、疏朗,器皿有折腰碗、高足杯等。

刻花豆青釉请您来鉴定


南昌新闻网讯 “这两件瓷器是我从乡下老人手里收来的,也不知是不是好东西,希望有专家或是瓷器爱好者帮我鉴定看看。”昨日,市民陈女士兴致冲冲地带着自己十分喜爱的两件瓷器来到本报,希望通过本报找到研究瓷器的专家,对瓷器进行鉴定。

记者看到,陈女士带来的瓷器一青一白。淡青色的瓷器表面光滑剔透,能够清楚看到瓷器上浅浅的淡雅花纹。而白色的瓷器体型类似将军罐,全身雪白没有任何花纹。可能是由于保存不当,瓶身处能够看到摩擦后产生的淡黄色痕迹。

据陈女士介绍,她是去年开始爱上收藏瓷器等古玩的,这两件瓷器就是她去年从南昌县泾口街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中收购来的。“当时看到那只淡青色的瓷器我就很喜欢,觉得特别好看。”陈女士表示,这两件瓷器都是老人家中世代流传下来的,淡青色的瓷器形似香炉,从外观上看可能是清朝晚期的豆青釉。“这只白色的将军罐可能年代不久,估计是民国时期的东西。”陈女士说到,“不过我收藏瓷器的时间不长,所以还是希望有专家能来鉴定一下。”

如果您对瓷器有一定的研究,或者对豆青釉非常了解,可以拨打86865119联系本报,帮助陈女士鉴定这两件瓷器的年代与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