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道光粉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道光粉彩将军罐鉴赏

清道光粉彩将军罐鉴赏

道光粉彩瓷器鉴别 将军瓷砖 古代瓷器鉴赏

2020-10-29

道光粉彩瓷器鉴别。

这款道光粉彩百子闹春图将军罐采用传统题材,布局大气,人物众多,紧而不乱,层次分明,盖子疑为老后配,罐体为道光至咸丰时期,但盖子画片釉面与器身有明显差别,盖子画片风格像是同治时期,年龄相差20年左右。除盖子下方有一小磕皮外,余全品相。高42.5厘米,器型硕大,胎体厚重,色彩艳丽而沉着,器身通体绘百子戏婴图,构图错落有致,人物众多。场景山石、树木及孩童衣着款式颜色多变,童子生动活泼,形体饱满,做各种游戏,场面热闹非凡,充满欢乐气氛。百子图为传统吉祥图案,产生于明清两代,有祈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之意,其题材还有百子闹龙灯、麒麟送子等。百子图纹饰,大器不多,如此完整者更为少见。此罐现珍藏于九江市博物馆内。

将军罐这种瓷器器型并不古老,据有关专著介绍,它创烧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见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有清一代各朝皆有烧造,直到民国时期仍流行于市。但究其用途和名称,前后却有天壤之别。

明末的将军罐器型较为矮、拙,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将军罐造型受人喜爱,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广大百姓的认同。

明嘉、万初创时期,此种罐形属佛教寺院为装殓僧尼圆寂火化后所遗骨灰订烧的专用骨灰罐,到明末时因其器型高大挺拔、丰硕俊美,器物外壁又可以用青花、五彩等多种手法进行装饰,遂被制成摆置观赏的陈设器。清后期至民国,将军罐更大量生产,其粉彩、单色釉及青花双喜字罐甚至为婚礼嫁妆所必备。因其罐盖呈半球状凸起,盖顶球珠高耸,极像古代将军所戴头盔,故取名将军罐。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清道光粉彩西厢记套杯瓷器鉴赏


粉彩西厢记套杯瓷器尺寸通高6厘米、最大口径11厘米、最大足径6.5厘米,套杯撇口,敛腹,平底,口沿处包金。器倒置如同马蹄,故有马蹄杯之称。大小十个为一套,依次套叠合为一体。此套粉彩西厢记套杯年代稍晚,为道光年间的作品,但描绘更为精致。可见该类型故事与装饰手法以及套杯的组合的魅力所在,有多个不同粉本流传于世。套杯以粉彩绘《西厢记》,由大至小的前九个绘故事于外壁,内底白釉无图,最小的一个绘故事于内壁。套杯选取《西厢记》中的典型场景,各杯构图相似,均有人物、屋宇,但所绘内容又各不相同,表现了故事的不同情节。将杯由小至大取出的过程中,故事一幕幕展开,如同观看连环画,构思十分精巧。

套杯的特点在于可以渐次套装和分散自如,单件杯子的尺寸大小、造型轮廓、胎体厚薄都极为关键,制作过程需要极为细心。清代套杯十分流行,一套少则3至5件,多可达20余件。在《红楼梦》等清代文学作品中常有对这种充满趣味的器物的描绘。现存实物同样体现出套杯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偶得清道光粉彩花鸟纹碗


最近,偶得一件粉彩碗,口径21.5厘米,底足径9.2厘米,高7.5厘米,器形大气端庄。笔者被其绚丽多彩、精美细腻的粉彩花鸟纹饰所吸引,闲暇时常把玩,对其爱不释手。独乐不如众乐,现与读者同赏。

该碗全身披粉白釉、系白地粉彩,绘牡丹、菊花、竹、红果、雉鸡及太湖石等,画工精细,画面彩饰秀雅、精致富丽,艳而不俗。纹饰过渡层次清晰,显示雍容华贵、幸福美满之意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该碗底足处理为滚圆的泥鳅背,涩胎处白净细洁,但同前清三代相比,胎质略感疏松。该器表釉面呈水波似的小皱纹,业内称“波浪釉”或“浪荡釉”,此现象自乾隆后期开始,到道光时期最为突出,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这虽说是当时制瓷工艺方面出现的不足,却是我们认识其为真品的重要依据。

粉彩出现于清代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直至清代晚期仍继续生产,成为釉上彩瓷生产的主流品种。粉彩瓷器在艺术效果上独树一帜,装饰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以淡雅柔丽为特色,以粉润柔和见长,具有纸面绘画艺术效果,从感觉上看要比五彩(俗称“硬彩”)柔和细腻,因此又有“软粉”之称。仔细观察器身,各种粉彩的玻璃白上都出现蝉翅网状的细微开片(也称蛛网纹)和白釉柔和的酥光,这都是时间老人的杰作,是该器从烧造至今历经久远年代的印记。

该碗器底圈足内“大清道光年制”篆款,工整秀丽,清晰规范。

综上所述,这件白地粉彩花鸟纹碗,应是道光粉彩器中的精美之作,是一件兼具观赏和把玩的收藏品,值得收藏和投资。

清道光御用瓷与慎德堂款鉴识


道光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王朝已在衰落,国家日趋贫弱,危机四伏,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也日趋萎缩,因此道光时期的制品除延续传统造型外,创新产品已很难看到。而属道光皇帝御用的瓷器中,最能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当属署有慎德堂款的瓷器精品。

圆明园与慎德堂

慎德堂是建于圆明园九洲清晏中的一组建筑。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包括圆明、长春、绮春(后改为万春)三园,占地约5200多亩,历经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等朝不断的增建、扩建和改建,形成了一座世界上罕见的宫苑。九州清晏是圆明园最早建成的园区之一,属园庭内园。九州清晏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岛上,由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及九州清晏殿构成其中轴线,岛与岸基之间由如意桥和南大桥相通。第三进殿的九州清晏殿,殿内设有东、西暖阁,建有仙楼,是慎德堂建成前历代皇帝在圆明园居住的主要寝宫。

慎德堂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成,位于三大殿的西边,是由乾隆皇帝的书房“乐安和”、清晖阁及乐安和北侧的鱼池改建而成的。慎德堂为三卷式建筑,分为前层、中层和后层,殿内设有书屋及寝宫,殿内的养正书屋为皇帝读书、习字之所。慎德堂建成后,道光皇帝经常居住于此,道光二十年后更是成为其主要生活场所,并于道光三十年驾崩于此。

力行节俭是道光帝的主要执政思想,也是他的行为准则。1831年在慎德堂建成之际,道光皇帝发表了《慎德堂记》,文章将节俭、修身、图治联系起来,阐述了节俭、修身、图治的关系,表达了他的治政方针,强调了其修建慎德堂的目的。由于道光皇帝长期居住于此,一些政令即出自于此,就连立奕宁为皇太子这样的大事也是在慎德堂进行的。

署“慎德堂”款瓷器的造型、品种及纹饰

慎德堂作为生活场所,堂前屋后及生活中必定需要大量的陈设品及日常用品,瓷器作为生活必需品曾大量生产。从清宫档案及故宫点查报告看,不仅圆明园的一些殿堂内摆放着署有慎德堂款的器物,在故宫的一些殿堂中也陈设着署有慎德堂款的陈设品。

器物造型?多为日用器皿,有少量的陈设器。主要有碗、盖碗、盘、瓶、羹匙、渣斗、鸟食罐、罐、花盆、盆、花插、器物座等。

碗作为日常用品用途广泛,历朝历代都大量烧造,署有“慎德堂”款的瓷器中,碗的数量最多。其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大小尺寸、釉色和装饰图案不同,大多为敞口、弧壁、圈足,极个别的为撇口、深腹。有的造型、装饰图案均相同,如藏于北京故宫(微博)的黄地红绿彩干支碗,就分大小两种规格,其造型及纹饰完全相同,碗内施白釉,外壁以黄釉为地,以红绿彩满书三组上下相对的干支纪年,以红彩书“丙申”,特别标注其烧造年代。中国传统上将蓝、黄、红、白四色作为祭祀天、地、日、月的色彩基调,祭祀时所用的器皿和皇帝穿的祭服各因其色,黄色用以祭土,推测此类器物应是特意为防三大殿火灾而烧造的祭祀用瓷。据故宫博物院点查报告,该碗在清室缮后委员会核查时放于斋宫,斋宫位于故宫东六宫南,仁祥门内,“雍正九年(1731年)建,凡南北郊及祈榖、常雩大祀,皇帝致斋于此”。乾隆皇帝在此斋居时曾作诗数首,其中一首写于戊寅年(1758年),表达了乾隆皇帝祈雨的心情。雨与水同,水能克火,将此碗放于斋宫中,可能也有祈求宫中不再遭受火灾之意。

盖碗为饮茶器具,最早见于宋代青白瓷之中。到了清朝,宫廷饮茶之风日渐兴盛,宫廷内专门设有茶库,说明宫廷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皇帝会在许多大型活动中赐茶给王公大臣,即所谓“御殿庆贺,例有赐茶之典”(见于《大清会典》)。因此各式茶碗、茶壶、茶盘、茶托等饮茶器皿大量出现。慎德堂款的盖碗均制作精美,如一件粉彩开光折枝梅花盖碗,盖为覆盘式、圈形抓钮,盖大于器身,碗直口、直壁。盖面与器身以粉彩绘怒放的粉色及白色梅花,碗口沿及盖口沿以绿釉为底绘如意云头纹一周。盖底及器底书同样的款。署慎德堂款的盖碗制作精美,它不仅是道光皇帝的御用之瓷,而且也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皇帝珍爱。

慎德堂款瓷盘,以大盘为主,有些大盘的口径达29厘米,如粉彩外折枝花卉里五蝠捧寿盘、粉彩描金蓝蝠寿盘、粉彩描金红蝠团寿盘等,这类盘器壁较厚,显得笨重。所绘图案大同小异,盘内大多为各种釉色的“五蝠捧寿”,盘外绘缠枝花或折枝花。形体较小的盘,其外壁纹饰较之大盘则更为丰富,有八宝、暗八宝、开光内绘花卉等,基本上件件可见蝙蝠及各种形式的寿字,釉色以黄釉为最多。

渣斗的造型完全相同,只是釉色不同,有黄釉、青花白地勾莲纹及绿釉白里渣斗等。

慎德堂款瓷器中瓶类少见,“慎德瓶类近极罕见,有之则价值甚昂”,此为清人对署有慎德堂款瓶的评价,说明清时署有慎德堂款的瓷瓶就已十分罕见。在所有瓷器制品中,瓶的质量最高,纹饰图案及造型最为丰富。慎德瓶以白地粉彩居多,兼有绿地粉彩、紫地粉彩及蓝地粉彩等,造型有圆瓶、扁瓶、长方瓶、四方瓶等,纹饰图案有山水、人物、动物、花卉等等。以山水人物为主要题材的图案,画面上的人物多表现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如一对白釉粉彩山水人物纹瓶,其腹部以粉彩绘一童子在前,一老者随后,两人谈笑于山间,勾画出一幅逍遥自在的画面。而一些以花卉、动物为主要题材的图案上则大多具有某种祈福求祥的色彩,洞石、灵芝、蓝天竺、兰花、八仙、三羊等,是常见的吉祥纹饰。

品种?有彩瓷和颜色釉之分。彩瓷分为粉彩、斗彩和青花瓷,粉彩器为其主流,有白地粉彩、黄地粉彩、绿地粉彩、紫地粉彩、酱釉粉彩、抹红地粉彩,只有少量的青花和斗彩。粉彩器中以白地粉彩和黄地粉彩为最多。颜色釉有红釉、黄釉、绿釉、酱釉、霁蓝釉等。

纹饰?整体上看,慎德堂瓷器保持了官窑瓷器工整细致的特点,构图疏朗,用笔纤细,几乎每件器物上都使用了金彩作为装饰,但整个画面缺乏活力,花卉描画不甚活泼。

瓶、盘、碗等器物大多以各种色地粉彩勾连开光装饰,开光内绘山水人物或寓意吉祥内容的画面,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即指此而言。此风气在道光时以至晚清尤盛,这应该与道光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道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山河破碎,劳动人民贫苦万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人们所能做到的就是祈求社会平安,所以这种趋利避邪的吉祥图案便充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一件粉彩绿地开光博古碗,腹部以金彩开四组开光,开光内以粉彩绘象征平安的如意、瓶、鹌鹑,象征吉祥的龙,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圣洁的玉兰,象征多福的佛手等,它们与柿子相连,意寓太平有象、事事平安等。而人物纹则以耕织图、龙舟竞渡、婴戏为最多。耕织图最早于康熙时期出现在瓷器的装饰上,后代均有此类图案出现。龙舟竞渡最初为南方地区的一种水上活动,后来流行于黄河流域。到明清时期,宫廷也开始仿照此习俗。在慎德堂款瓷器中的盘、碗、瓶等器物上,龙舟竞渡图均有出现。龙舟竞渡图自乾隆时期出现后,一直延续至晚清,在道光时期最为盛行。婴戏图案自唐宋时期开始一直是瓷器上的主要装饰题材,在道光慎德堂款瓷器中,同样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动物纹主要是各色的蝙蝠,及少量的龙、大象、狮子、马、飞鹤、飞鸟、鸳鸯、喜鹊、燕子、蝴蝶、蝈蝈等;植物纹最多,表现四季平安的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出现在各品种、各类造型的器物上。以文字形式装饰的器物很是多见,装饰文字主要是“万”“寿”二字。

古文献记载中的慎德堂款瓷

清人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中对于堂名款瓷器有如下论述:“瓷款之堂名、斋名者,大抵皆用楷书。制品之人有四类,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达官者,一为雅将良工也。有清仁庙、纯庙两代君主好讲理学,故所命堂名多理学语。康熙则有‘静惕堂’‘中和堂’,乾隆则有‘静镜’‘养和’‘敬慎’诸堂,皆内府堂名也。由是亲贵诸王亦趋重理学,成为风气,如‘拙存斋’‘绍闻堂’在康熙朝,‘敬畏堂’‘正谊书屋’在乾隆间,‘宁静’‘宁晋’‘宁远’‘德成’诸斋在乾隆间,‘慎德堂’‘植本堂’‘有恒堂’均在嘉道,大抵多属亲贵诸王之制。寂园所著《陶雅》中写道:‘慎德堂系道光官窑,而价侔雍乾之高品,亦一时风尚使然’,又将其定为官窑制品。”

从上述文献和实物可知,作为道光皇帝的御用瓷器,这批署有慎德堂款的瓷器,无论从慎德堂所处的地位还是从瓷器的精美程度而言,都是极其珍贵的。

清道光时青花瓷器鉴定技巧


清代青花瓷器是青花瓷器的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器更青花瓷器史上最有名气的,也是收藏圈里的朋友们喜欢收藏的,收藏圈里把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叫做清三代。青花瓷器发展到道光时期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有很大的退步。那么清道光时期青花瓷器鉴定的要点是什么呢?

第一,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纹饰。道光时期青花瓷器总体青花发色淡雅,不够沉稳,有一种浮在器表的感觉。淡描是道光时期常用的方法,用道描的方法画勾莲纹,也叫勾子莲。和康、雍、乾时期青花瓷器的缠枝莲简化了很多。线条比较弱,大瓶、大罐上常用双“喜”字,奇怪的是盘子碗上缺没有喜子。常见的纹饰还有:鸳鸯莲花、菊花、石榴、山果、山水风景、婴戏、八仙、云龙纹、八宝、鱼藻、博古等等。

第二,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比较丰富,在道光时期青花瓷器出现了冬瓜罐,形状像个冬瓜,有盖子,盖子就是冬瓜的蒂,非常的形象。另外还有花口盘、盖碗、笔筒、墩式碗、将军罐、赏瓶、灯笼瓶、玉壶春瓶、梅瓶、锥把瓶、鱼缸、花觚等等。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胎质比较细腻坚致,大的器件胎体比较厚重,小器件青花瓷器较精细。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釉面白中闪青,釉面有微微的起伏状,有的釉面像芥麦地,我们把这种釉面现象叫做波浪釉,波浪釉和乾隆时期青花瓷器的橘皮釉是有质的区别的,一定要分清楚的。总体造型和清三代比较笨重。

第三,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款识。道光时期官窑青花瓷器的款识大多是“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楷书款。要注意的是不画双圈,笔法有力度,写的非常规整。这个时期还比较流行堂名款,最有名气的堂款是“慎德堂制”,因为“慎德堂制”堂名款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款。虽然是堂名款,仍然是官窑瓷器,并且是最好的官窑瓷器。谢谢阅读!请评论!

清道光时期堂号款民窑瓷器


清代道光瓷器已经走下坡路了,没有康乾盛世时期瓷器那么优质了,但是道光时期流行一些堂号款瓷器质量堪比官窑瓷器,是介于官窑和民窑之间的瓷器,值得收藏。

清道光 粉彩蝠桃盘

高2.5 口13 底7.9厘米

圆唇、直口、浅腹、圈足。器型规整,胎质细白轻薄。盘施白釉,内壁绘粉彩折枝蟠桃和一只红彩蝙蝠,外壁绘饰四只红彩蝙蝠,喻之“五福”。盘底用红彩书“嶰竹主人造”篆体印章款。“嶰竹主人造”是道光年间的著名堂号款,产品多细腻洁净。

清道光 五彩花卉洞石盘

高4.1 口21.1 底13厘米

清道光五彩花卉洞石盘 圆唇、直口、大圈足。胎细白厚重。盘内口沿及盘内底各有两道青花弦纹,盘底绘五彩山石花草,盘外绘三组五彩洞石花草,青花呈色艳兰。底红彩楷书“退思堂制”四字款。

道光时盛行“堂名款”,“退思堂”是睿亲王端恩的府邸堂号,此盘应是皇室王族定烧的瓷器。

清道光黄地素三彩双龙纹盘


素三彩是明清景德镇生产的彩瓷品种之一,以黄、绿、紫三色装饰彩料为主,有时还加少许白彩和黑彩,因无红彩,色调冷艳、素雅,故称为“素三彩”。素三彩器始烧于明代,清代延烧。其中的黄地素三彩品种创烧于康熙朝,一直延续至清末。其制作方法,先在素胎上刻出纹饰的轮廓线,再填上各种低温彩为纹饰,罩黄釉为地,再入窑烧造而成。黄地素三彩在素胎上刻出纹饰的轮廓线,采用的是雕瓷工艺。雕瓷是陶瓷装饰技法之一,通过圆雕、镂雕,浮雕等雕刻技法在瓷器上刻出纹饰来凸现立体图案。清代晚期雕瓷艺术极为盛行。

如图所示是一只清道光黄地素三彩双龙纹盘(图1),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该盘高2.7、口径10.7、足径6.8厘米,敞口,浅弧壁,圈足,圈足内施黄釉,有青花篆体“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图2),青花釉料因黄釉的衬托呈现为蓝黑色。盘内底双围栏内绘双龙戏珠纹,紫、绿两条龙一升一降相对舞动。内弧壁间饰六朵花果纹。外弧壁同样以紫(图3)、绿(图4)绘两条游龙。

这件清道光黄地素三彩双龙纹盘,盘心采用刻划填彩的方式,使图案产生浅浮雕的视觉效果,盘外壁纹样则采用平涂的方式。这种制式龙盘为清代官窑传统样式,有清一代均有延烧,直至宣统,唯龙纹所刻愈早愈精,愈晚愈拙。

清代青花将军罐鉴赏


军罐,是因其体形硕大、造型饱满、气魄雄伟酷似一位头顶缨盔的将军而得名。从元代由短颈大腹的无盖大罐到明代的荷叶盖罐逐渐演变形成,从存世的实物来考证,真正成熟的将军罐是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开始,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官窑、民窑大量烧造。清代中后期更是备受推崇。将军罐也由实用器皿逐渐发展为用来陈设装饰、供奉避邪的艺术品。图中这对清代中期的缠枝花青花将军罐高45厘米,直口、丰肩圆胸,腹部渐收,器型饱满,整体就像两位戴盔披甲壮年的将军,器型稳重挺拔,威猛刚健。青花图案自上而下共分七层,盖子顶是蓝色的围棋钮,往下用青花绘出2朵枝条纤细修长、花朵丰满的缠枝花,在盖子的折沿上用泼墨留白的手法绘出半隐半现的梅花,花朵分内外两圈。罐子的颈部是连续的如意纹,肩部用青花绘制的如意头花边披肩。作者在罐子的胸部与腹部巧妙地运用写意的线描手法绘满了浓淡相间的缠枝花,委婉流畅的曲线将花朵与叶子表现得婀娜轻巧。腰部以下是变形的回纹。这种庄严威武的造型与浪漫娟秀纹饰巧妙的配合,逐渐成为了大众非常喜爱的风格,这也是从清代乾隆开始一直到清末青花瓷上较为流行的典型纹饰。在对大量的新旧陶瓷标本分析中发现,新瓷的表面光泽与旧瓷的光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古陶瓷的光泽由强到弱(逐渐切弱),虽然显得暗淡,但过渡逐渐,比较自然。这对青花将军罐的青花发色凝重、淡雅,图案的边缘比较朦胧、柔和。因为在上百年的岁月里,釉子因不可避免受到磨损、风化、侵蚀而发生老化,釉子表面与内部的老化与劣化改变了釉子的光学性能,釉子表面的光泽降低内部的光泽加强,清晰度与透明度不断下降,最后变成了一层毛化膜层,在毛化膜层的作用下,古陶瓷釉下的图案也会变得柔美、凝重、典雅。特别是图案的边缘比较朦胧、柔和。而那些新仿瓷釉下的图案就显得清晰、单薄,缺少立体感,特别是图案笔画的边缘比较锐利、清新。在这对青花将军罐盖子的钮上能看到比较明显的磨损,损伤是多年自然使用的痕迹,这个与人的使用习惯和器型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使用时人手经常摸触的地方以及放置时陶瓷与放置经常接触的地方往往磨损比较严重。凡是人手经常触摸的地方多是陶瓷器型凸起的外沿的“峰部”,触摸较少的地方常是陶瓷器型凹陷的内缩的“谷”或“沟”部。“峰部”越突出,凸起就越常受到磨损其光泽就越暗;无论新瓷经过怎样人为的打磨、去光,破坏的多是外部和外表,只是造成了表面的粗糙,它里面没有被破坏的地方发光还是很亮。而古陶瓷的表面结构的破坏和改变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它遭受到的破坏是长期的。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的火爆,将军罐成了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目标,但与花瓶等其他古玩不同,将军罐是由罐子与盖子两部分组成,在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大多数身首异处,特别在文革“破四旧”的年代又因体积太大难以藏身而大量被毁,完整的传世品较少,所以这一对原配的、完整无缺的清代缠枝花青花将军罐更是稀有,弥足珍贵。

皇宫中瓷器将军罐—神秘将军罐的来历


宫中瓷器将军罐的来历:

最早在古代战乱时期,各大将军战死场,只有将军死后才能用将军罐装他的骨灰,而且都是亲定的,可想他是多么大的象征,后面就慢慢转变为观赏品了,将军罐它的价值就是应此而得名的。

明清时期罐器之一,其盖颇似将军的头盔,故而得名。将军罐始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顺治之气基本定型,盛行于康熙朝。其器形体高大,各朝其形略有不同。常见品种为青花、五彩器,此外还有黄釉、茄皮紫釉、三彩等。

将军罐的器型出现于明末,明末的将军罐,器型较为矮、拙。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由于将军罐的造型受人喜爱,因此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地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广大百姓的认同。

最大罐器

河南商报报道:高2.4米,最大腹径1.3米的将军罐你见过吗?这可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郑州市桐柏路与航海路附近的帝湖花园广场,一对"巨型"青花将军罐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球。

将军罐表面光滑,上面绘有维摩传教图,顶部有个帽子似的盖子,盖子顶端蹲着一只小狮子。将军罐的主人汪先生来自景德镇,"一年多,我烧了14件就成了这一对,它脚小肚大,烧制过程中,很容易爆裂或变形"。

这对青花将军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将军罐,但它460万元的标价,让市民不敢问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