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 导航 >

罕见的汉代针刻云纹漆罐鉴藏

罕见的汉代针刻云纹漆罐鉴藏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瓷器罐的鉴别 瓷器的旋纹鉴别

2020-10-29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汉代针刻如意勾云纹漆罐

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汉代针刻如意勾云纹漆罐”于1985年在扬州邗江姚庄汉墓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批具有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的漆器100多件,这其中,以这件“针刻小漆罐”最为罕见。

针刻纹路细如毫端、形如游丝

“针刻如意勾云纹漆罐”质地为夹纻胎,通高7cm、口径4.2cm、最大腹径8cm、底径4.5cm。直口、鼓腹、平底。其上置一圆底形套盖。外髹褐漆,内髹朱漆。套盖的侧面和口沿处各有一道针刻几何纹带。罐身外刻有7层针刻纹带,肩部自上而下依次有菱形纹、斜十字纹、连续菱形纹和树状纹,腹部即壶的主体部位有如意勾云纹,罐身下部有几何纹和树状纹。每层装饰带均用弦纹间隔,装饰带最窄处仅为2毫米。针刻纹路细如毫端、形如游丝、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充分展示了汉代制漆工匠的艺术表现力。

制作工序繁复,使用者身份高贵

针刻小漆罐应是当时妇女用来装化妆品的器具,罐口的圆底形套盖为调试胭脂粉所用。从器物的用材和工艺看,表明了使用者身份高贵。据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记载当时的贵族富人斥资制作漆器的情况:“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一文杯得铜杯十”。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件绘有花纹的漆杯(即文杯),可与10件铜杯等值,制作一件漆杯,需百人的劳动来完成,制作一套屏风,则需万人的劳动。可见当时漆器价格之昂贵和制作漆器工序之繁复。扬州汉墓发现的高质量漆器充分说明了汉代扬州已是全国漆器制作的中心之一。

纹样表达汉代人对长生的企慕

漆器从胎骨看,有木胎、金属胎、皮胎、薄木卷素胎、夹纻胎等;从工艺看,有彩绘、镶嵌、针刻、描金和银扣等技法。其中,针刻工艺起自战国时期,系用针尖或尖细的刀锋在漆器上刻画花纹,其装饰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亦透出汉人的生活气息。云纹在小漆罐上被用作主体图案,在汉人的思想观念中,云纹被称为“庆云或五彩云、景云、卿云”。认为是祥瑞之气。《汉书·礼乐志》效祀歌:“甘露降,庆云集”。又《天文志》:“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芬芬,萧索轮囷,是谓庆云,喜气也”。汉人崇尚浪漫,他们用十分单纯简洁的笔触刻绘如意勾云纹来作为联系天上人间的纽带,表示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与羡慕。

针刻漆罐虽小,却通体刻绘九层繁缛的纹饰,虽然它不像汉代众多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那样,把历史故事、人世生活、原始神话等进行多层次、具体而形象的组合,但从表现题材上看,依然是对生前死后永恒延续的祈求,是企慕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愉快渴望。它区别于远古图腾和青铜饕餮的神秘威吓,也区别于后代艺术的世俗化、功利性。从画面上看,它是愉快、乐观、积极和开朗的。

体现了汉代扬州漆器工艺的精湛水平

人对世界和自我的战胜,反映在艺术形象中,则是整体造型和图形构成的“力”与“势”的视觉感受。古拙雄厚的形态和浪漫活泼的气势,是汉代艺术的基本美学风貌,针刻漆罐恰能说明这一特性。该罐通高7cm、最大腹径8cm,从立面上看基本被一正方形所切,而高较宽略小1cm,更显敦实稳重;该罐口径4.2cm、底径4.5cm,上、下“圈”基本一致,而上较下略小0.3cm,更显得重心实在。这种尺度的安排,应是汉代艺人独具匠心的非凡表现,是表现器型古拙厚重、富含潜力的最佳比例。

我们再细心地观察,在多至九层的纹饰布局上,有长线、短线、直线和弧线;有棱状、点状和圈状;有散落、有交叉、有动态、有静态。它们似乎不符常情、不守章法、自由编排,但如意云的飞扬流动,和排列有序的几何纹、长弦纹相得益彰,给人以一种气势恢宏、纷繁多姿、浑然一体的强烈视觉感受。

扬州汉代漆器上的针刻工艺并不少见,但往往是作局部装饰用,即配合其他技法辅助使用。在如此小的漆罐上,通体地、多层次地饰以针刻纹样,实为罕见。其运针之流畅、刻画之精细、纹样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况且此漆罐胎体细薄,造型拙朴,光泽逼人,全面体现了汉代扬州漆器工艺的精湛水平,反映出汉代扬州漆器艺人的聪明才智。 张春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耀州窑八卦纹炉鉴藏


华夏收藏网讯北宋初期,统治者大力提倡道教,太宗曾赐华山道士陈搏“希夷先生”名号,又在开封、苏州等地设立道观,大规模进行道教经典作品的整理。宋人的重道思想,在耀州窑的陶瓷装饰中有突出的反映,关于道教题材的作品比比皆是。其中,八卦炉就极具代表性。八卦是道教理论的基础之一,认为事物之极即为“无极”,以八卦炉符号作为装饰,说明道教思想在广大民间影响深远。

此外,北宋时期也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在宋代陶瓷生产中独树一帜,形成了以黄堡为中心范围广大风格独特的耀州窑系。其装饰以刻花、印花为主,纹饰常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极富立体感。

此件藏品耀州窑“八卦纹”炉融合了北宋时期陶瓷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内涵,炉口沿微侈,敞口,直壁,腹部外刻“八卦纹”,下有如意形三足。器小而精致,釉面青中闪黄,胎灰白,为北宋时期瓷器装饰的典型宗教纹样之一,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自然现象。整体釉色纯美,工艺精湛,为耀州窑佳器。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鉴藏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一对)

西藏博物馆作为综合性一级博物馆,林林总总馆藏有近6万件套藏品;其中史前文物数量众多,展示了西藏地区远古历史文化;历史文物精彩纷呈,展示了藏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以及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民族文物特色鲜明,展示了藏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

博物馆担负着引领风尚、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促进稳定的重要职责。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将博物馆职能外延,究竟博物馆镇馆之宝当属何物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入手,众多藏品均可称之为镇馆之宝。鬼斧神工的竹、角、牙雕制品,美轮美奂的瓷器精品,惟妙惟肖的玉雕制品,雍容华贵的服饰,珠光宝气的饰品,端庄秀丽的造像,精美绝伦的绘画唐卡等等,皆可鉴选出镇馆之宝。这里向大家推出的是五供之一的一对青花花觚。不仅因其级别高、品相佳,而且因其背后深藏的故事之神秘。

乾隆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稳定,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瓷器制作水平也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与这三朝皇帝对瓷器生产的关心和对 瓷器的喜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督陶官制度的建立,更是有效地确保了该时期大量精美旷世之作层出不穷。其中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督造的“郎窑”、雍正时期 内务府总管年希尧督造的“年窑”和乾隆时期内务府员外郎唐英督造的“唐窑”广为人们所熟知。这一对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根据其腹部开光中的题款可以得 知,它就是由唐英所监造的“唐窑”产品,系乾隆五年唐英为北京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二道街东口观音大士殿所特制的五供之一(五供即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觚或花瓶)。据史料记载,唐英在雍正、乾隆时期前后20多年的时间里监督管理景德镇御窑厂,毕生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所督造的瓷器也因此被称为“唐窑”。这对花觚形体高大精美,青花纹饰秀丽流畅,表现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是“唐窑”中的珍品。故宫藏有一件,成对珍藏实属难得少有。这对精品之作是为北京一寺院观音大士殿特制,现因何缘由藏于西藏博物馆?五供中其余如今又藏于何处?花觚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名家论汝窑的鉴藏


清雍正哥釉贯耳弦纹大方瓶 北京保利2011秋拍夜场《中国古董珍玩夜场:清瓷颜色釉别裁》 1500万的价格落槌

纵观国际拍卖市场,关于汝窑瓷的上拍件数寥寥无几。早在1992年纽约佳士得拍卖的一件8厘米大小的汝窑小盘就以154万美元成交,创下了当时中国陶瓷拍卖的世界记录。而2012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上的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2.0786亿港元落锤成交,再次刷新了汝窑瓷的拍卖记录。

汝瓷,中国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又因其为五大名瓷之首,因此在宋代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

汝窑瓷亦被称作汝官瓷,因此“汝窑为魁”早已成为藏界公认的定论。

宋人欧阳修在《归田集》中对汝窑的论述:汝窑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不是天青色,而是粉翠,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翠青色。而汝瓷真正的瓷色是半瓷化作的,玻化不明显,器身不透光亮,因此不排除后人把珍品当作“陶”而丢弃,故存世甚稀。而《清波杂志》里宋人周辉对汝窑的精述,汝瓷以釉取胜,当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泛滥、纯净、温润,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钧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古玉般内蕴的光泽。当时汝瓷是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现从文献可知,汝瓷也可民用,绝非“严禁民用”之说。对自藏汝窑瓷及由此对整个汝窑作较全面简述的则是明代学者高濂的《燕闲清赏笺》中提及,“汝窑,余尝见之,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还有葱绿和天蓝等。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面可视碧玉,也不为过。所有历代青瓷应以汝窑为冠。”

“汝窑玛瑙入釉,汁水莹泽,厚如堆脂,颜色以天蓝、天青为主,釉汁中有棕眼和蟹爪,大多器底有像芝麻花的细支钉称上等佳器。器体上未上釉处,称为铜骨,由于胎土掺入小量金属,所以呈淡红色,颇似羊肝马肺。釉层很厚,往往凝结器物上部,犹似溶而不流,凝于中途的脂膏一样;有时器物釉层则溶流成腊泪痕的堆脂状,所以无釉处,常常露出像羊肝的胎骨。”此为清末著名收藏家赵汝珍论汝之精述。当时推崇这般美,窑址于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民国北大教授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同样提及汝窑瓷胎体有厚薄,而无釉之处所呈之色类似羊肝。

陶瓷鉴定家冯先铭先生对汝瓷釉的赏析认为,汝瓷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譬如氧化铁含量过高,即需在还原焰中烧成,那么也可能使着色剂还原焰不够充分,从而蓝中多有微闪绿点。冯先铭先生辩证这种例子在馆藏器中确有存在,而至于釉的感觉似玉非玉胜似玉,只能看到梨皮之感觉及其蟹爪纹,也是是鉴别汝窑得出的结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主编的《宋元瓷器鉴定》(2007年版)中提到“汝窑瓷器的胎大多数呈香灰色,俗称"香灰胎"。施过釉处微显粉红色,这是由于胎中含有微量铜所致,汝官窑瓷注重釉色本来的纯正淡雅。”书中同时还指出汝瓷以玛瑙作釉料,釉层光亮温润,鱼鳞状的开片密布器身。史树青提出的其中一个鉴定方法,是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釉中气泡周围闪现出玛瑙结晶体呈现珠状亮点,是与其他瓷器迥然不同的特征。

台湾故宫博物馆《汝窑特展简介》对汝窑描述为:汝瓷釉色、风格独特、而蓝中带绿,又微微闪着淡红色的光泽,其质感似丝绸般柔和清淡含蓄,同其他青瓷截然不同。简介中也同样提及其釉似堆脂,有似玉非玉胜似玉之美,蓝釉弥足珍贵。天青、翠青为尚,手感如玉是鉴别汝窑的基本方法。

以上种种论述均为古人及权威古瓷专家对汝窑的精述,而在新浪网收藏频道刊载的《汝窑为魁 瓷片亦珍》一文中,也提到香港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中国艺术部国际主管仇国仕对《艺术评论》表示,根据出川哲朗2009年出版的《北宋汝窑青磁——考古发掘成果展》研究,目前来源有序的官汝窑数量是79件,绝大部分馆藏于全世界各博物馆中,仅有7件被私人所藏,分别为葵花水洗1件、圆形水洗3件和浅盘3件。由此可见古代汝窑瓷器不仅是在学术派的学者论述中被认为弥足珍贵,在国际拍卖市场的专家眼中同样被公认为重量级拍品。

在这全民收藏时代的大环境上,民间艺术品交易市场混乱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玩收藏不仅须要认真学习,不断地总结,更应经常与权威人士探讨研究。特别是对于汝窑这类珍稀之物,更要综合历代文献资料和目测及科检等手段方能保证其甄别真伪的准确性。为此,笔者专程拜访了本地资深的古瓷鉴藏家何满光前辈。

何满光前辈热衷于古瓷的鉴藏,现为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物艺术研究会理事,在本地收藏界被业界人士亲切称之为何伯。犹以高古瓷为强项的何伯,对汝窑瓷器的鉴藏造诣颇深。谈及汝瓷都会先说到釉色及开片,何伯认为汝瓷最值得欣赏和论道的是它的釉色特别精美另类,与同时代的青瓷截然不同。

我们在鉴藏古物的时候,应以唯物辩证法来求知事物。范围先生在《中国文物报》发表的《宋汝古瓷亲历记》中对鉴别汝窑器最为显著的特征的注释为,在器物口沿部分缩釉点比较多,而且也常能见到胎骨。相比之下,如今的仿品大都看不到那些非常自然有趣而大小不同的缩釉点。而汝州亨通汝瓷研究所所长李延怀先生认为,胎质疏松为汝官窑胎的另一特征。没有很好的烧结度,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收藏家》第77期论汝窑独特之处,最根本反映在釉面方面。汝瓷的胎质,至少需要1300度才能够致密。正缘于此,其烧制成本极其昂贵。而鉴赏家何伯也表示,似陶非陶的汝窑在烧制时,为迁就其釉,胎就不能致密化。这也正是其烧造了20年胎釉配方仍不匹配,而被汴京官窑所取代。

何伯在研究汝瓷的过程中,与文献及其他专家对于汝瓷谈及釉面的鉴别方法只说对着釉面正视和侧视所得出的效果截然不同。一些专家学者们在探究汝窑瓷器在察看时,并未说明所用某种光源照射。由于藏有实物在手中可以反复上手研究,何伯得出的鉴别经验是:不能够使用手电筒照射,只能够使用自然光照射。否则,得不到专家学者们所说的梨皮及蟹爪效果。

汝瓷,在藏界有传“十吨黄金不换”之说。因此官汝的进贡要求的标准很高,对于釉面、形制及胎的瓷化比较严格。按一般专家学者所说,能入选之器应为无任何瑕疵的完美品。但从实际的探索对比中,并非如此。即便是馆藏的汝瓷,亦有先天不足或后天破损的现象。但凡藏于馆的汝瓷都被专家称为官汝,但细察部分藏器时,不难发现确实是有部分汝瓷有流釉、缩釉、空洞等现象的瑕疵。台湾博物馆的馆藏汝瓷,就是最好的例子。

于【岳宝轩】

新浪收藏博客博主 潘才岳

博文地址:?tj=1

浅谈宣统瓷器的鉴藏


宣统粉彩九桃福寿纹纹碗·北京荣宝2013年6月23日春拍

清代晚期宣统一朝短短三年,却仍有烧制官窑瓷器。已故陶瓷鉴定泰斗庚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清档》对宣统时期的记载为:可惜品种有限,数量较少,故传世品不多,甚为珍稀。笔者喜好鉴藏陶瓷多年,但所见宣统官窑瓷器并不多。据界内前辈所言,宣统官窑瓷器过去未见到有仿品。

而随之陶瓷鉴藏热,近年已引起赝贩子所注意。宣统本朝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较为突出的特点是,真品款识书写较为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而有劲。其青花发色,鲜亮浓艳而不晕散。提及此时的器形,《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亦有对宣统时期的造型作以评析。庚宝昌先生总结为:造型与前朝规格一致,仍为传统的形制。只是胎体比以前轻薄,器形亦大比前朝规整。典型的器物有盖罐,赏瓶,玉壶春瓶等。

以笔者的鉴藏经验,其纹饰多为团鹅纹、团龙纹、双喜云龙纹等宣统时期的瓷器,在收藏界较为常见的代表器有,盖杯、盖罐及碗盘等。当然,此时的图案纹饰依然有承袭光绪以前的图案,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有、海水姜牙纹、万寿纹、喜字纹等。而此时的绘画并非所有的陶瓷画技都完全受到清政府的腐败所影响,也是有不少的器皿纹饰被绘画的十分精致,甚至可与前朝相媲美。而庚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亦有提及宣统瓷器的纹饰画意较光绪时的细腻。

这是一件宣统时期的粉彩九桃福寿纹纹碗,为北京荣宝拍卖今春的拍品。该碗的外壁绘桃树一株,衬以矾红灵芝,寓意长寿。娇艳的饰彩渲染出桃果香浓欲滴的神韵,形成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的精彩效果。据陶瓷鉴藏资料记载,此式粉彩九桃纹饰为雍正时期创烧,其后便成为官窑瓷器的经典纹样。其估价为20-30万人民币,来源于2012年的及时的春拍。而笔者身边往来的一位藏家大腕师友前辈就是荣宝的常客,据其介绍荣宝的业界口碑同样如同大牌国际拍卖行佳士得一样响亮。但即便是大拍卖行的瓷器专场对于宣统瓷亦是为之甚少,由此可预计届时此瓷的碗落锤价不俗。

宣统瓷虽数量有限,但依然具有宫廷制瓷的风格特征,所以这一时期的陶瓷称为清代封建统治者奢靡生活用品的尾声,是颇具说服力的说法。

2013年6月21日 傍晚

于【岳宝轩】

博文地址:?tj=1

乾隆天青釉水洗的鉴藏


天青釉作为瓷器釉色的名词,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我国古代陶书描写的青如天,明如镜,正是这种釉色特点的形容。其创造始于宋,呈淡蓝色,釉层厚而不透明,以铁的化合物为着色剂。由于近年来古陶瓷的拍卖价格水涨船高,目前市场上关于古代的天青釉瓷器也变得十分难觅。

根据资深古董陶瓷收藏家周国光先生的介绍,天青釉在宋代的名窑中就开始出现,嗣后各代都有仿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优美的传统色釉大放异彩,除装饰陈设瓷以外,还广泛地用它装饰茶具,餐具,酒具,糖缸等日用瓷,受到广大工农兵的一致称赞。天青釉是以钴为着色,以釉果,长石作釉料,并以钙,镁质原料作溶剂,釉料应球磨至细。生坯施釉,一般多采用喷釉或浸釉与喷釉相结各的施釉方法,在1280~1300℃窑温下烧成,气氛以还原焰为主。

资深古瓷藏家周国光先生一边展示自己珍藏的清代天青釉古陶瓷水洗,一边与身边的藏友们交流起这方面的鉴藏知识。“清代景德镇仿汝窑烧制天青釉,制品以康、雍、乾三朝为佳,它采用钴作着色剂,因而釉色更偏蓝色。”周国光先生所展示的珍藏,是自己历经多年才寻觅到的一件乾隆时期的水洗。根据藏友们以及周国光先生的鉴赏结论,该水洗是一件十分开门见山的乾隆天青釉水洗。

海派青瓷祝贺杯鉴藏


海派青瓷“祝贺杯”

上海逸清轩成立五周年了。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发展中,逸清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时尚流行为特色,与海派文化相吻合,创建了沪上辰窑,成为上海海派陶瓷文化中的一枝奇葩。“祝贺杯”——竹荷杯,是为祝贺逸清轩成立五周年而特别设计制作,其由数百年前历史上传统的高足杯演变而来,器型流畅,弧线优美。

在元代,马上民族经常手握高足杯开怀畅饮来喜迎盛世,“祝贺杯”运用经典的传统器型和装饰赋予了新的创作理念。

“祝贺杯”杯身用龙泉青瓷传统的荷花瓣装饰,十瓣花瓣,蕴含着十全十美、大吉大利之意。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美德富有人格意义。在生活中,人们常以荷花代言,有着吉祥如意、和谐美满的含意。

高高的杯足用龙泉青瓷传统的弦纹装饰,简洁大方、细密有序。五条弦纹象征着事业的发展犹如竹子一样节节高升。竹与荷都是自然界中的常见高雅植物,这两种植物充满着生机和希望,蕴含着美好的未来。作品巧妙地运用竹节与荷瓣纹饰进行巧妙的结合,“竹荷”与“祝贺”谐音,意为祝贺,富有欢快、喜庆的含义。

该作品将天然的釉色与自然的植物融为一体。梅子青釉色宛如一泓清泉,清澈透亮。这种在高温中形成的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翠青色,有雨过天晴、云破日出的天然之美,让你感觉到仿佛在拥抱百花盛开的永恒春天。展现出一种低调的华丽,散发着青瓷特有的含蓄之美。青瓷其冰清玉洁的超脱形象,与荷花超凡脱俗的品格相辅相成,荷花低调中显现出的高雅,与典雅、含蓄的青瓷极为相似、意境深远。

整件作品风韵独特,充分发挥了青瓷艺术的想象力,通过面与线的变异、转换,用传统的技法,融合现代的创意元素,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完美体现了逸清轩5周年喜庆活动意义,也折射出了逸清轩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一件将传统青瓷文化与逸清轩发展经历相融合的艺术精品。 夏龙

古代仿生瓷器鉴藏


素烧石榴

三国两晋时期的牛头罐首

三彩柠檬

从四川邛窑的植物果实类仿生陶瓷说起

有说法认为,古代仿生瓷器起源于越窑,浙江上虞的牛头罐等就曾令世人惊叹。如果说,大量的以动物为对象的仿生瓷器最早出现在两晋的青瓷系窑口,那么,大量的以植物果实为对象的仿生瓷器则最早出现在唐代四川的彩釉瓷器上。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唐、五代时期,釉色计有深浅不同的色彩三十几种,加之模制、雕刻、镂空、捏塑等技术成熟,催生了大量的“荔枝、核桃、石榴和橘子”。

古代仿生瓷器起源于越窑 三国两晋的虎头罐牛头罐“前所未见”

仿生瓷也叫象生瓷,是指仿制生物形态的瓷器,或是貌似某种生物形态的瓷器。

这类的瓷器究竟起源于何时?

2006年11月,考古人员对位于浙江上虞东山边的尼姑婆山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三国两晋时期的虎头罐、鸡头罐、牛头罐、马头罐、鹿头罐等仿生瓷器,瓷罐上的各种动物头首的形态逼真,活灵活现,“前所未见”。这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最多的一批仿生瓷。浙江上虞作为越窑青瓷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之一,制瓷历史从东汉至宋代长达1000余年,在东汉及唐以前的越窑发展早期,上虞占据了制瓷业的统领地位。在三国西晋时,曹娥江两旁有160多处窑址,尼姑婆山窑址也是其中之一。因此,认定古代仿生瓷器起源于越窑是有一定道理的。

事实上,至少在东晋时期,东南沿海的江、浙、闽,长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赣,都相继设立瓷窑,著名的越窑、固驿窑、青羊宫窑、德清窑、洪州窑、瓯窑等先后出现,均生产了以鸡首壶为典型代表的仿生瓷器。

制作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釉 四川邛窑有首创之功

如果说,大量的以动物为对象的仿生瓷器最早出现在两晋的青瓷系窑口的话,那么,大量的以植物果实为对象的仿生瓷器则最早出现在唐代四川的彩釉瓷器上。

在2001年4月召开的中国邛窑古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上,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说:“唐代邛窑在制作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瓷器方面有首创之功”;对邛窑遗址考察研究长达数十年的陈丽琼教授说:“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彩绘瓷的故乡”,是中国陶瓷制作史上的“一朵奇葩”;南京博物馆研究员张浦生先生说:“邛窑在着色用料上品种俱全,除常见的酱色、绿色外,还有铜红、钴蓝”;故宫博物院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认为:“高低温釉下彩、三彩是邛窑的代表作品,均较早烧制成功。”

大量实物证据表明:邛窑最早烧制成功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釉,到唐、五代时期,釉色计有青绿、青黄、青灰、绿、深绿、浅绿、油绿灰白、乳白、蓝色、酱褐、黑、黄、米黄、茶黄、茶子黄等,深浅不同的色彩三十几种。据史料记载:“黄者如金,黑者如漆,绿者如玉,青绿苍翠可爱最为贵重,棕釉而有花纹,或釉彩如窑变者最难得,其釉水无美不备。”

在中国陶瓷史上,用铜着色的高温釉彩品种中,最少见的是乳浊绿釉。中国古代掌握乳浊绿釉生产技术的只有邛窑和长沙窑,但乳浊绿釉是邛窑在南朝时首先烧制成功的。此外,邛窑还烧制出了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

“高温铜红釉”也是四川邛窑和湖南长沙窑最早创烧的,至今在古陶瓷研究界对此还没有不同意见。

素胎类仿生水果或供百姓祭祀 彩釉类则多供上层人士享用

四川邛峡窑是古代著名瓷窑,因邛峡在唐代属于邛州,故而也成为邛窑。邛窑在唐宋时期就烧制出了颜色种类各异的单一颜色瓷器和多彩瓷器,加之制瓷的模制、雕刻、镂空、捏塑、堆贴、刻划等工艺技术相当成熟,于是大量以植物果实为对象的仿生瓷应运而生。

邛窑生产的以植物果实为对象的仿生陶瓷有以单一果实为创作对象的,也有以多个果实的集合体为对象的,主要分为两大类:素胎类和彩釉类。如荔枝、干核桃和石榴果就是以灰胎、深灰胎和红胎为基本色烧制的素胎类仿生瓷。这类瓷器制作工艺简约,造型朴实无华,成本低,想来是适应普通百姓供奉祭祀所用。另一类是供社会统治阶级和上层人士享用的彩釉仿生瓷,工艺比较讲究,除了素胎类仿生瓷必需的工艺过程外。还必须根据果实颜色、质感的不同,运用素胎类仿生瓷所没有的配釉、施釉、加彩等工艺技术。毫无疑问,彩釉类仿生瓷的烧制体现了邛窑高超的彩瓷烧制水平,如带叶桃子和集束状带叶橘子就是明证。

邛窑两类仿生瓷器共同的特点是灵活运用模制、雕刻、镂空、捏塑、堆贴、刻划和彩绘等工艺加工制作,形态逼真,造型生动。这里笔者将多年来收集的邛窑仿生瓷器公之于众,以助藏友鉴赏、研究。

延伸阅读

浙江上虞仿生瓷衰败之谜

北方望族迁至上虞 封山占水使窑址荒芜

2006年,浙江上虞尼姑婆山窑址曾发现一批三国两晋时期的虎头罐、鸡头罐、牛头罐、马头罐、鹿头罐等仿生瓷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队郑嘉励就此曾对媒体说,考古人员从该窑址中发现了刻有隶书“朱君”两字的器物,估计这是姓朱的一个地方豪族的产业,可见当时制瓷盛极一时。后来到东晋南朝时,曹娥江两岸却只有14处。这些窑址为何急剧减少?据郑嘉励解释,东晋初,大批北方士族,如王羲之、谢安等望族都迁到上虞、绍兴一带,这些士族在政治上有特权,每到一地,便封山占水。“谢安东山再起的东山,就在不远处。”这些士族没有制瓷的传统。很多窑址处于这些贵族的领地上,当地地方豪族没有发展瓷器的空间,也就从此荒芜了。

【编后】

这批四川民间收藏的素烧和彩釉果实类雕塑较为难得,从胎质看,有些为红陶胎,釉质与宋代四川釉陶俑比较近似,或属釉陶类,年代是否均属唐宋,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版图文来自《收藏》、《钱江晚报》、新华社

康熙彩釉瓷鉴藏要点


在一部中国的陶瓷史中,康熙朝的瓷器烧造是享有盛誉的一个朝代。不仅其青花的分水法着色能分出多至七八个层次,成为历朝青花分色之首,代表着青花瓷的最高水平;在彩釉瓷的烧造上,其品种之多,烧造成就之高,也是为历朝所不及。如何区别康熙朝与其他朝代彩釉瓷的不同,下面介绍一些简易的鉴识要领。要识康熙彩釉瓷,首先要看得懂康熙瓷。康熙朝的瓷、胎和制作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它的胎质与明代有很大不同,除极少量的浆胎瓷器外,一般的康熙瓷胎质均是坚硬精细,胎体厚重,少杂质,含铁成分非常少,所以,胎色非常洁白,官窑瓷尤甚。但因属手工淘胎,不可能细如粉状,因此,细察仍可见颗粒状以及底部有点点黑色铁质沉淀和缩釉点。这也是鉴识康熙瓷的一个重要特征;康熙瓷的釉质非常坚密,釉胎的结合特别好,釉面极其光润。康熙朝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是一致的;在制作上,凡康熙瓷的器底均能见到明显的旋纹痕;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个时期圈足的特定作法,比如,早期制品的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数有缺损;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凡有两层台的器物,其折角处都极为挺直,等等。到康熙朝时,一道釉器出现了不少新的品种,向着色彩多样的方向发展了。在一种釉色中,又可以分出几种色调,因此,品种十分丰富。主要有白釉、祭红釉、豇豆红釉、郎窑红釉、霁蓝釉、洒蓝釉、天蓝釉、茄表蓝釉,和黄釉、绿釉、酱釉、黑釉、豆青釉、茄皮紫釉等。现择其要者而分述之。豇豆红釉这是本朝红釉器中最名贵品种之一,因其釉色如豇豆而名。它在高温铜红釉中烧成难度极大,故少有大件器。一般器内为白釉,外壁由工匠用吹釉法,以竹管蒙上细纱,分几次将釉料均匀地吹于器物外壁后高温烧成。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和烧成焰性的影响,釉面必将出现水渍般的现象以及有点点绿斑。这既点缀了器物之美,又成了鉴识的一个特征。豇豆红仿制极难,雍正时已不纯正。清末、民国初的仿品,均未能达真品的幽雅娇艳,往往偏于灰暗,水渍斑刻板,且少见绿色苔点。郎窑红在康熙红釉中,除了淡雅的豇豆红外,数深艳的郎窑红最为名贵了。此类瓷器釉质肥厚,色泽浓艳奔放,多大件器,多见瓶类器。其特征是釉面光亮,器物内外均有开片;口沿因流釉下垂,有轮状白线,洁白整齐,俗称“灯草边”,底足旋削十分讲究,保证流釉不过足,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底部为透明的米黄色或苹果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绿底”,偶有本色红釉底,但绝无白底;凡郎窑红器,均无款,凡有款者,即非郎窑器。后仿者不能做到所有特征都到位,仔细观察,可看出破绽。霁红又称祭红、鲜红,此类釉器,大都系官窑祭器。其釉色,不像郎窑红的浓艳透亮,也不似豇豆红的柔润淡雅,而是失透深沉,呈色均匀,釉如橘皮。底为白色,且大都有款,上以青花书写“大清康熙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双圈楷书款。现代仿品较难仿出橘皮釉纹,这是辨别要领。当代高仿品的字体和釉色可以貎似,但青花料非古代呈色,且红釉色调发飘,另有作旧之痕,仔细辨认,可以鉴别。洒蓝此种釉器系仿宣德的品种,是将以钴为着色剂的洒蓝釉喷吹在坯体上,犹如洒落的水点(因而也叫“鱼子蓝”),再罩以透明釉,以高温烧成。除少数有官窑款外,多系民窑无款。多数辅以描金装饰,尤以洒蓝开光描金为多,但描金部分常因时间久远而剥落褪脱,致使文字和图案模糊不清。因烧造容易,后世仿品较多,但可从其器形、图案纹饰和制作特点来加以鉴别。有的有补描金彩的现象,仔细观察,可发现所描有不能吻合之处。天蓝釉呈晴天蓝空之色,呈色浅淡,而雍正略深,乾隆时在积釉处微泛淡黄绿。大多是官窑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且无大器。后仿品在胎、釉上与真品有较大差距;霁蓝釉器也是釉呈失透,釉面如橘皮,色泽匀润稳定。多官窑制品。碗、瓶类器内壁施透明釉,外壁施蓝釉,唯盘类器有里外均施蓝釉的;康熙黄釉器均属官窑,以仿宣德、弘治为多,但在造型上有区别,只要能把握时代特征,不难鉴别。此外,康熙黄釉较弘治偏深。釉上彩和斗彩康熙朝的釉上彩除了明代使用的红、绿、黄三色以外,已能成熟地运用釉上蓝彩。康熙的五彩已不再借助于釉下青花,而纯粹用釉上彩表达,色彩已多达红、绿、黄、蓝、紫、黑、金等七八种。康熙粉彩属发轫期,品种尚不多,通常能见的有两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上加有胭脂红彩。康熙素三彩多见在黄、绿、紫三色搭配,此外更增加了釉上蓝彩。康熙斗彩以官窑小件器为多见,大多有官窑款识。民窑器较少,一般无款。康熙斗彩青花线条粗犷,填色凝厚艳丽,部分色彩表面有小黑点。斗彩加暗花为康熙朝所独有。由于年代久远,在釉上的绿、黄、蓝彩上一般均有明显“蛤蜊光”出现,这是判断是否康熙瓷的一个重要特征。后仿的釉上彩器除了在重量上常显得偏轻外,并无“蛤蜊光”。伪造的“蛤蜊光”不仅浮于表面,而且常不自然,显得板滞,缺乏灵动之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