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宋代仿制定窑瓷以景德镇窑较具代表性

宋代仿制定窑瓷以景德镇窑较具代表性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10-29

景德镇古代瓷器。

北宋 白釉刻莲瓣纹龙首大净瓶

定窑瓷器以其精湛的制瓷技艺、精美的花纹及彼烧方法对当时以及后世有着较大影响。有的借鉴器形,有的仿效釉色及借鉴烧制方法,形成了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并形成“土定”、“粉定、“南定”等局面,在宋、元、明清以及现代均有烧制具有定窑风格的器物。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冯小琦认为“宋代仿定以景德镇窑较具代表性”,而陶瓷专家李海说“仿制得最好的是清代乾隆时期。”

北宋 白釉孩儿枕

定窑刻“官”字款 (《马未都说收藏》)

定窑系现象算不算仿品尚存争议

定窑瓷器以其精湛的制瓷技艺、精美的花纹及彼烧方法对当时以及后世有着较大影响。有的借鉴器形,有的仿效釉色及借鉴烧制方法,形成了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南越王博物馆馆员叶丹洋介绍,“像河南的鹤壁集窑,山西的介休窑和霍窑等,都有在学习定窑的工艺,就连后来的景德镇都有仿烧过。”

据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冯小琦在《定窑瓷器与历代仿品》的文章中介绍,“宋代仿定以景德镇窑较具代表性,并有仿品传世。装饰上亦仿定窑印花、划花,素有‘南定’之称。仿定器物中,有一种小‘洗’,从造型到纹饰与定窑蟠螭纹洗十分接近。青白瓷釉色本应介于青、白之间,而此‘洗’由于是刻意仿定,釉色偏白,仅在底与壁之间的交接处有影青色,是仿定作品中较好的产品。此外,还有仿定双鱼洗、印花碗等。’”

马未都认为,景德镇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拥有高岭土。“这种土挖出来都是雪白的。”

但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莉英曾撰文强调“这种对畅销产品的模仿,应当视作瓷器工艺上的‘形式延续’,而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后朝模仿前朝名窑的制品。”

但陶瓷专家李海也认为,定窑系范围内的产品,应该理解为与定窑产品风格相类似的产品,而不应当做仿品理解。“当时就是一种跟风现象,严格来说不算仿品。”

清代官窑仿定始于康熙,雍正乾隆传世较多

虽然明朝曹昭《格古要论》有记载元朝戗金匠彭均定有仿效定瓷的行为,并被当时卖古董者称为“新定器”,同朝谷应泰《博物要览》也认为明代仿定“不减定人制法,可用乱真。”但可惜的是,这两款产品仅限于文字,并未发现有真品存世,无论是官窑、民窑,都难觅仿定白瓷的踪迹。

李海也认为,“没有见实物的情况下,难以断定是否确实存在,据我了解,目前仿定窑做得最好的时期就是清代乾隆时期,目前故宫博物馆有收藏。”

据了解,清代官窑仿定始于康熙,盛于雍正、乾隆,后二者传世较多。雍乾两朝多一般只仿釉色和刻花、印花工艺。造型和纹饰仍为本朝风貌。例如雍正时期有印、刻花三牺尊、莲蓬盒等;而乾隆仿定有天鸡瓶、牺耳尊、包袱式壶等。

现代定窑仿品釉色不如宋代沉着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县的涧滋村和东、西燕山村。它的前身即是唐代的曲阳窑。因曲阳窑县属定州管辖,入宋以后即以“定窑”称之,因此,也不难理解,在现代仿品中,曲阳县对定窑的仿制是最为成功的地区。

最早着手研究定瓷仿古工艺的是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他们通过对古代定瓷标本进行系统的化学分析与物理测定,从而为仿定找到内在的线索,经过反复试烧,他们找到了与古瓷接近的配方,上世纪八十年代烧成后色泽、质感与定窑瓷器接近的仿定窑瓷器。

冯小琦认为,只要详细比较,会发现现代仿品的釉色不如宋代的沉着,有新烧的光泽,造型规矩而显呆板,与真品相比还有细小的差别。目前看到的仿品有:仿定窑印花菊瓣盘、划花菊瓣纹碗等。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莉英也撰文分析道,从胎体方面看,现代仿制品时常出现胎体特征与时代不符(唐宋金)的现象,并且往往要比真品略重,胎体致密度较高。而从釉面方面看,仿制品大多是模仿北宋后期定窑典型的牙黄色,但真品釉面那种含蓄自然的光泽仿品很难做到。造型方面则失真,面部轮廓模糊不清。

定窑是刻“官”字最多的瓷器

定窑起源于唐代,是中国北方早期烧制白釉的窑址之一。但是在唐代,由于刑窑巩县窑极其强大,定窑尚处于初创阶段,故未有较好的产品出现,五代开始,定窑逐渐发展起来,并最终取代了刑窑的地位而成为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白釉瓷产地。定窑遗址位于曲阳县城以北约25公里的灵山盆地,这里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瓷土资源。

定窑从晚唐开始出现“官”“新官”款铭文,入宋以后又出现了“尚食局”、“尚药局”、“定州公用”以及“龙”、“花”、“朝真”“乔位”“东宫”等几十种铭文。

马未都撰文写道,我们能看到的北宋定窑,大量底下刻一个“官”字,表示是官方制造的,都是北宋前期的。“定窑是底下刻‘官’字最多的瓷器”。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莉英也认为“从器形看,‘尚食局’款皆为饮食器,‘尚药局’款皆为盛放药品的盒子,用途与名款完全相符,应属北宋时期为宫廷定烧的贡瓷。”

鉴赏

定窑瓷器鉴赏要点

第一,定窑,白胎白釉,胎很细,细腻紧密,很薄,五大名窑中最薄,釉白光亮。

第二,在唐末五代到北宋时,定窑主要烧柴,采用“还原焰”烧法烧制,含铁偏重,这时期的定窑瓷器会有一点点偏青色。到了南宋,则烧煤为主,用“氧化焰”烧法烧制,含铁量则偏少,定窑瓷略微有一点点偏黄。

第三,定窑的胎在做成之后,在没有完全干透的时候,工匠会用一种竹刷进行修复,把器物刷平,所以器物内外都可能会有竹丝的痕迹,而且由于釉比较薄,所以在看定窑器的时候,还能透过那层釉看到那些竹丝痕。

第四,很多定窑的釉都会有泪痕,主要呈现在器物外表,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泪痕都是自上而下的。除此之外,定窑白瓷釉面有数点极小的黑色杂质颗粒,即使宫中收藏品亦不例外,而伪品则没有这种杂质。

第五,定器施釉在近足部及足部往往又多处露胎,仿品无此现象。

第六,定器足边棱角清晰,却不是整齐划一,足边往往不平并有多处小小的缺口,而仿品足边处理绝对整齐划一。

(本文参考《定瓷》、《定窑瓷鉴定与鉴赏》、《马未都说收藏、》《定窑瓷器与历代仿品》,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定窑瓷鉴定与鉴赏》)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常见器形和特点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常见器形和特点。

1、碗。碗是一种生活器皿,非常常见。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点是口很大、深腹,小足。有圆底,圈足,平底,实足之分。

2、盒。和碗一样,盒也是一种生活器皿。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盒是由器身和器盖两个部分所组成的,盖子大多是微微鼓起来的,器身和盖子的高度是十分近似的。盒也有很多造型也有很多用途,如果按照造型分类,可以分为圆形、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瓜形、果形、花形等等……而按照用途进行分类的话就可以分成镜盒、药盒、油盒、香盒、奁盒等等……

3、罐。罐是青白瓷的一个常见器形,它具有平底、圈足、深腹、广口的特征。对于罐来说,有的是配有盖子的,而有的是没有盖子的,纹饰比较简单。

4、瓶。瓶既可以作为陈设品,也可以作为贮存的器皿。一般来说,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瓶的体型十分修长,口小,深腹、底是平的或者是尖的,圈足矮。

景德镇青白瓷主要盛行于宋代,元代前期的青白瓷工艺已经开始下降了,到了元代后期,由于青花瓷的出现以及青白瓷的废品率高等原因,景德镇青白瓷渐渐地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在明朝初期,青白瓷虽然还有生产,但是在当时五彩瓷创烧了,使得青白瓷慢慢地退出了大量生产的行列中,只是作为高档艺术瓷或者仿古瓷来给少数人赏玩。

老窑瓷:宋代定窑瓷辨识鉴定全攻略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我国北方的一个着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誉鹊起。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这个地方,在唐宋时属定州,定窑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

宋代定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所谓黑定、紫定、绿定、红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种。这些彩釉品种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而烧成。

定窑的瓷胎特征是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书载有红定一说,但至今尚未见到实物,所见残片上也只是在酱釉上有红斑而已。因此如在市场见有红定出现,须特别小心对待。北宋早期采用正烧法,因而盘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为了美观,在一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所谓“金装定器”。这是定窑创烧的一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仿品通常采用硬器将口沿敲毛,再涂以污垢做旧,冒充“芒口”;或者在没有“芒口”的盘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仔细观察,容易鉴别。

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从胎釉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定窑到金代,胎釉和工艺上有一些变化。虽然胎质仍洁白细腻,但釉色多呈乳白色。工艺上虽承接了“覆烧法”,但在工艺上又有所变化。即在许多盘碗的内心刮去一层釉,露出胎骨,然后叠烧,这露胎处通常称为“涩圈”。

定窑在宋代时就有仿烧。仿烧的窑口,无论北方或南方各窑的产品,与定窑相比,都是大同而小异的。北方定窑系诸窑虽仿制定窑的制瓷风格,但一般都不采用覆烧工艺。特别是宋王朝南迁之后,一部分定窑工匠也跟着南迁。于是在景德镇等窑口也纷纷仿烧定窑瓷,出现了“南定”、“粉定”、“土定”等诸多仿烧的品种。但这些仿烧品种,由于地域和烧造条件的不同,南方诸定还是有自己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景德镇的仿定釉色如粉,所以被称之为“粉定”;“土定”的胎土较粗,胎骨偏厚,釉色偏黄,釉面有纹片;“南定”烧结温度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较强,釉色也在白中闪出青色。所有的仿定瓷品,在胎釉特征上,几乎都不见北定的“象牙白”釉、“蜡泪痕”和“竹丝刷痕”三大基本胎釉特征。根据以上的一些特点,可以把真定和仿定区别开来。

定窑器除黑釉器外多数都有花纹装饰。装饰手法从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后有划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种。早期划花系用竹签类工具在瓷胎上划成。所划线条比较细,坡度很小,图像自然豪放。刻花法比划花法出现稍晚。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还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线较宽,坡度大,图像刚劲有力。有时候划花和刻花也常出现在同一器物上。刻划的花纹早期有莲瓣纹、缠枝菊纹和蕉叶纹、回纹等,稍后又出现花果、莲鸭、鱼水、云龙等纹饰,而且在图案一侧常划一细线,以凸出图像的立体感。印花装饰是用模子在胎上模印而成,始见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定窑所印的图案都是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繁而不乱的。主要题材以花卉为主,以牡丹、莲花为多,次之为菊花。有缠枝也有折枝的。图案讲究对称。此外,鱼水纹、龙凤纹和各种禽鸟纹也不少。花卉纹常见与动物纹相组合。仿品当然也可仿造印刻上述各种图案,但常见进刀迟疑,线条呆滞,图像木讷。印花的则是形象模糊,章法混乱。真品刻划一气呵成,图像有一种流畅之美,仔细审察,不难识破。

定窑之器中,有极少数是有款识的,如“尚食局”、“五王府”等,还有带“官”、“新官”字样的款,这些都是入窑烧制前刻划在胎的底足上的,一般用楷书体,虽写得不大规正美观,但却表现得自然有力。还有一些和宫廷建筑有关的款,是送到宫里后由宫中玉工后刻上去的,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等。

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宋代仿造,其风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时代的一些时代特征。近年按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工艺均难以到位,无论胎质、釉色、分量和工艺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相比拟。了解了定窑的胎釉、工艺和装饰特点,反复对照真品去审察,是不难将赝品剔除出来的。

景德镇仿古瓷揭密


景德镇自五代至今,历代产瓷不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制瓷史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灿烂与辉煌,为中外古今的陶瓷爱好者所折服、倾倒。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的制瓷来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不少大中型的国营瓷厂由产品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技术设备落后,成本高;体制问题不顺,管理不善;人才外流,负债累累……,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一人个厂子不得不相继改组,分割承包,甚至倒闭,其处境十分苦涩。而制瓷的乡镇企业和私人作坊却渐渐地多了起来,并替代了大厂的销路,填补了市场的缺口,他们由于是手工作坊,“船小好调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社会需求什么他们很快就生产什么,当社会上兴起玩古与收藏风时,景德镇的大街小巷手工作坊就兴起了制作仿古瓷,不胫而走地摆到了全国各地文物旧货市场的货架上,摆进了爱好者或收藏者的家中,使不少人为之高兴,为之懊悔……

景德镇现在制作仿古瓷始于80年代,在当时是正常有序规规矩矩的,属景德镇瓷业产生的开发项目,其产品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景德镇艺术瓷厂(系有1000人以上职工的老厂)生产的260多件仿清代同治皇帝婚礼瓷,为黄地粉彩绘嶂琊海水五爪龙凤纹,料好工细,制作精良,为同治期的官窑器。当时厂方很是重视,曾派技术人员赴故宫描样、绘图、打色稿,回景德镇试烧,攻破道道难关,终于烧制成功。其产品在广交会和外贸出口中,销路很好,供不应求。这不能不说是当时艺术瓷厂制作仿古瓷的成功之举。他们在制作技术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销售上以新仿品售人,开门见山,没有做旧,没有欺诈,卖者坦然,买者称心,虽然价格不菲,但订货者仍源源不断。当时除艺术瓷厂外,景德镇其他几个瓷厂都生产出不少精良的仿古瓷精品,在国内外陶瓷界都有一定影响,这种生产、销售和影响是其他陶瓷产地所无法替代的。

进入90年代,景德镇的国营瓷厂由于种种原因举步维艰,个体瓷业蓬勃兴起,不少私营者以家庭为主体,业主一般开始时不太懂制瓷专业,更不懂古瓷鉴赏,他们没有什么制作仿古瓷的标准,但凭低价雇来的成型和彩绘的师傅制作,做成什么样就认可什么样,所以一时间,景德镇瓷器市场到处都有“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嘉靖年制”、“万历年制”、“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甚至“至正某某年制”等款识的各种瓷器,怪诞不已。更有甚者(到后来发展成普遍使用),有的用泥土调胶糊于仿古瓷的器表器里,将它扮装成出土器物;有的用氢氟酸、草酸、高锰酸钾、机油、沥青等调和对瓷器作表面轻度腐蚀,以除去新瓷的光泽,达到懵人或者“促销”的目的。今天景德镇生产的仿古瓷以这类大路货占大多数,粗制滥造,所仿无据,乔装丑扮,令人望而生厌。这类“仿古瓷”由于相对售价不高,还有一批人靠肩扛手提将这类瓷器贩卖到全国各地,摆摊设点,对顾客有的连哄带骗,有的钱赚就脱手。他们经常往返于景德镇,成为推销这类仿古类的“常规军”。所以,这类瓷器虽然制作无度,不伦不类,但销路却一直不衰。

比生产上述大路货仿古瓷业主高出一两个档次的是另类业主,他们有一定的资金和实力,还有一定的制瓷知识和古瓷鉴赏能力,他们会注意到仿古瓷的大致时代特征,其产品比较细路和规整,而且会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制瓷的水准。但为了“节约”成本,他们亦会做出不少使购买者意想不到的事情来。比如仿一支民国粉彩“居仁堂”的人物瓶,他们用高价请高级画师绘主要人物的头像,而衣纹和背景则雇一般价位的画工绘制,烧出来的产品使人幌一看好像高师绘制,如再做旧,在外面就充是“民国”货了。但懂美术的行家细细一看便能分出经纬来了,而对一般未入门的爱好者来说就难免会上当受骗。

再一类就是有的文物商店,由于货源枯竭,他们会在库房里挑出一些晚清和民国民窑精品的有损瓷器到景德镇瓷厂或作坊去照样定烧定做,并在专业行家的指导下,限额专利生产(一般一件仿制10件或20件),作坊不得自行外销。这类仿古瓷尽量做到从胎、釉、彩料、纹饰、外型等处处到位,不得马虎。在销售时亦说明是新仿,不搞所谓的作旧,不搞假冒欺骗,明买明卖,不高抬价位,这类仿古瓷质量较好,销路也不错,不少收藏者愿意购买。

最为“尖端”的是有的私营或合伙坊和私厂,他们瓷金雄厚,高薪聘用专业人材,秘密专仿明、清官窑瓷器,从陶土、胎釉、成型、彩绘、原料、窑火等都一一进行研究,甚至用景德镇珠山龙珠阁出土的明、清官窑各式破残瓷片实物作对比试验,再行生产,直至满意为止,真正做到“假冒不伪劣”。烧成的产品亦进行严格的挑选,以十选一或几十选一的作法,落选者亦决不示人和入市。选中者再进行人工的、化学的、机械的作旧处理,其手法当然比前所述的作旧法要“先进”、“科学”得多,也保密得多,有的还会在其口部、底部做出“旧的”伤口来,以示该器的岁月沧桑。待所有手脚做完后,始出“闺门”密而售人。由于成本高,其售价刀就可想而知。更为逗人的是将这类打扮好的瓷器由外地人秘密带出,几经辗转就成为某某的藏品,再转入一些拍卖行成为拍品,并屡屡拍出天价。对这种不惜工本由“系统工程”制作的仿古瓷,其鉴别的难度的就非同一般的了。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应该说景德镇所生产的各类陶瓷,不论是日用瓷,还是陈设瓷、现代瓷还是仿古瓷,从广义上讲都是一种艺术品,一种陶瓷文化,当然也包括陶瓷的传统文化在内,它们在生产无论是大是小,是粗是精都应有它的特性,有它的品味,有它的文化内涵,有它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应该有制作者的匠心、才华及水准,正因为这样景德镇的瓷器(包括仿古瓷)才会人见人爱,流传久远。制造艺术品要是掺杂着不良的商业抄作,不讲商业道德,伪劣假冒,弄虚作假,坑人害人,那将是对艺术的亵渎,这样在人们心目中一直看得很重的景德镇陶瓷便会失去它的份量。几年前一位日本朋友曾对笔者说:“我们对中国景德镇古代陶瓷是跪着读的;对景德镇现在产的瓷器是昂着头瞅的。”话虽苟刻,但……

景德镇的产瓷业对此不知做何感想?

景德镇窑影青瓷器


之前介绍一个景德镇窑影青花口盏,很多瓷器藏友说太少了,看的不是很过瘾,今天分享两件景德镇窑影青瓷器。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景德镇湖田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釉色品种。因青白釉的釉质中含有微量的铁质,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具有温润如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影青瓷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白中闪青,青中闪白,故名青白瓷。因其质感如青白玉,胎质细洁,釉色青莹,光照见影,故晚清以后又称之为“影青”。

景德镇窑影青刻花水波纹碗

景德镇窑影青刻花水波纹碗内外满施青白釉,足底无釉,釉质透明如水,花纹迎光若隐若现,胎质坚硬。 通高5.9、口径17.7、底径5.4cm,敞口,弧腹,矮圏足。碗内底刻水波纹。

景德镇窑影青瓜棱花口瓶

景德镇窑影青瓜棱花口瓶花口,束颈,腹部有比例适中的条沟,圈足外撇。通体施青白釉,釉色晶莹,胎薄,造型别致。景德镇窑影青瓜棱花口瓶通高15.4,口径13.6,底径7.6厘米,应该是出土的瓷器,瓷器表面有泥土比较脏。

老窑瓷:宋代定窑瓷辨识 鉴别定窑瓷的三大法宝


宋代定窑黄釉印花碗

“象牙白”釉、“蜡泪痕”、“竹丝刷痕”鉴别定窑瓷的三大法宝。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誉鹊起。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这个地方,在唐宋时属定州,定窑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

宋代定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所谓黑定、紫定、绿定、红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种。这些彩釉品种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而烧成。

定窑的瓷胎特征是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书载有红定一说,但至今尚未见到实物,所见残片上也只是在酱釉上有红斑而已。因此如在市场见有红定出现,须特别小心对待。北宋早期采用正烧法,因而盘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为了美观,在一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所谓“金装定器”。这是定窑创烧的一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仿品通常采用硬器将口沿敲毛,再涂以污垢做旧,冒充“芒口”;或者在没有“芒口”的盘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仔细观察,容易鉴别。

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从胎釉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定窑到金代,胎釉和工艺上有一些变化。虽然胎质仍洁白细腻,但釉色多呈乳白色。工艺上虽承接了“覆烧法”,但在工艺上又有所变化。即在许多盘碗的内心刮去一层釉,露出胎骨,然后叠烧,这露胎处通常称为“涩圈”。

定窑在宋代时就有仿烧。仿烧的窑口,无论北方或南方各窑的产品,与定窑相比,都是大同而小异的。北方定窑系诸窑虽仿制定窑的制瓷风格,但一般都不采用覆烧工艺。特别是宋王朝南迁之后,一部分定窑工匠也跟着南迁。于是在景德镇等窑口也纷纷仿烧定窑瓷,出现了“南定”、“粉定”、“土定”等诸多仿烧的品种。但这些仿烧品种,由于地域和烧造条件的不同,南方诸定还是有自己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景德镇的仿定釉色如粉,所以被称之为“粉定”;“土定”的胎土较粗,胎骨偏厚,釉色偏黄,釉面有纹片;“南定”烧结温度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较强,釉色也在白中闪出青色。所有的仿定瓷品,在胎釉特征上,几乎都不见北定的“象牙白”釉、“蜡泪痕”和“竹丝刷痕”三大基本胎釉特征。根据以上的一些特点,可以把真定和仿定区别开来。

定窑器除黑釉器外多数都有花纹装饰。装饰手法从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后有划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种。早期划花系用竹签类工具在瓷胎上划成。所划线条比较细,坡度很小,图像自然豪放。刻花法比划花法出现稍晚。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还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线较宽,坡度大,图像刚劲有力。有时候划花和刻花也常出现在同一器物上。刻划的花纹早期有莲瓣纹、缠枝菊纹和蕉叶纹、回纹等,稍后又出现花果、莲鸭、鱼水、云龙等纹饰,而且在图案一侧常划一细线,以凸出图像的立体感。印花装饰是用模子在胎上模印而成,始见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定窑所印的图案都是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繁而不乱的。主要题材以花卉为主,以牡丹、莲花为多,次之为菊花。有缠枝也有折枝的。图案讲究对称。此外,鱼水纹、龙凤纹和各种禽鸟纹也不少。花卉纹常见与动物纹相组合。仿品当然也可仿造印刻上述各种图案,但常见进刀迟疑,线条呆滞,图像木讷。印花的则是形象模糊,章法混乱。真品刻划一气呵成,图像有一种流畅之美,仔细审察,不难识破。

定窑之器中,有极少数是有款识的,如“尚食局”、“五王府”等,还有带“官”、“新官”字样的款,这些都是入窑烧制前刻划在胎的底足上的,一般用楷书体,虽写得不大规正美观,但却表现得自然有力。还有一些和宫廷建筑有关的款,是送到宫里后由宫中玉工后刻上去的,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等。

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宋代仿造,其风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时代的一些时代特征。近年按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工艺均难以到位,无论胎质、釉色、分量和工艺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相比拟。了解了定窑的胎釉、工艺和装饰特点,反复对照真品去审察,是不难将赝品剔除出来的。

宋代定窑白瓷鉴别要点


定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宋代定窑白瓷鉴别要点

定窑以白瓷为主,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黄。定窑瓷器特别讲究器具内外的花纹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数种,到北宋中晚期,刻花技术更趋成熟。

宋代定窑白瓷在匣钵中往往覆烧,北宋中期以后因采用覆烧工艺,其盘、碗、碟等产品口沿无釉,被称为“芒口”,故镶有铜釦,以遮盖盘口的毛刺。

宋代定窑瓷器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定窑白釉划花鱼纹碗

高10.5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2.5厘米

小敞口,弧腹,短斜足。以铜镶口。通体施象牙白釉,碗心划鱼藻纹,此碗形制硕大,为宋定窑作品中少见之作。

北宋定窑划花萱草葵瓣口碗

高6.1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6.6厘米

。北宋定窑划花萱草葵瓣口碗碗内以流畅的刀法刻划出折枝萱草纹样,并以粗细两种刀锋同时刻划,形成主要花纹轮廓的另一侧有细线相衬,使花纹富有立体感,是北宋后期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北宋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老窑瓷:景德镇的先声——八义瓷器


八义红绿瓷碗

世人皆知长平之战的故事。

但不知有多少人还知晓长平之战时曾有个八义士谏赵的故事。

战国时,秦赵长平大战之前,秦使反间计换掉了赵国名将廉颇,由纸上谈兵的赵括率40万大军盲目出击,当时,有个深通谋略、文武全才的老人叫史正,他看出赵括轻举妄动,搞军事冒险,心里万分焦急,便把自己的意见写在简册上,带着七个徒弟去向赵括进谏。赵括看完简册,扔在地上,满目骄色,一腔傲气,把他们轰了出去。接着,便率部出发,准备与秦军决战。队伍行至一村,忽然被一群百姓拦住去路,赵括一看,正是史正和他的七个徒弟,赵括问:“你是来饯行的吗?”老人大声说:“不是饯行,而是送葬”。赵括大怒,“嗖”地拔出宝剑,竟挥剑将八人尽皆杀死。

长平一战,终因赵括的轻举妄动而失败,兵败后,当地百姓将史正师徒合葬,立起石碑,碑上刻着“八义士谏赵处”,并将村子改名为八义,一直沿用到今。

到了宋朝,八义却因一座座瓷窑而举世闻名。

在上党地区的民间,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北宋时期,潞州的八义瓷窑曾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瓷窑之一。后来金兵南侵,宋高宗由汴梁(开封)迁到临安(杭州),北方的文化也随之南迁,尔今声名显赫的景德镇就是八义瓷窑在南方安家落户的结果。此说是否确实,由于缺乏证据,不敢妄断,但长治县八义窑的瓷器确实有过一段令人自豪的历史。据《中国陶瓷史》记载,宋朝时,国内的瓷窑大体上分为两大体系,而磁州窑系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在当时的制瓷工艺中,有一种“白釉釉上红绿彩器是宋瓷装饰中比较珍贵的品种,窑址中出土数量不多……,山西长治八义窑,在窑址采集到了一些红绿黄彩绘碗的标本,纹饰都画在碗的里部,纹饰布局具有地区特色,以花卉为主,多数画折枝花,里口红彩画粗细线纹二至三道,线纹之间点以绿彩点饰,分布在四面,外部露胎处是浅紫红色,圈足稍宽而矮,足上有五个支钉……”

这是从瓷器专家的角度对长治县八义窑外部工艺的描绘,而且肯定了八义窑的这种瓷器在宋瓷中属于珍品。从这里可以看出,远在宋朝的时候,长治县八义窑的瓷器就已经是当时中国瓷器工业中的佼佼者了,它给后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宋朝瓷器文化价值研究的宝贵资料,而且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八义瓷窑的兴盛和规模。

人类使用陶瓷的历史已很久远,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陶瓷的发明使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又经过数千年的岁月,时间到了千余年前的北宋时期,在古上党潞州的八义镇,人类在陶瓷制作史上的又一标志性进步诞生了,以红、绿、黄低温釉为主色调的“红绿彩”瓷器,一件件由潞州运销到四面八方。金代“红绿彩”瓷器成为她的成熟和鼎盛期,这里出产的瓷器不仅是广大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具,由于彩瓷烧制的精美适用、做工考究,也曾一度成为上贡金朝廷的御用品。但遗憾的是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洗礼,八义瓷窑完整的“红绿彩”瓷器实物如今只能在美国、日本和国内一两处国家级的博物馆见到。物以稀为贵,由此可见“红绿彩”瓷器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研究地位的重要作用。它的出现以及在民间的广泛使用开创了我国五彩瓷器之先河,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的是重重的一笔。

“红绿彩”瓷器是我国磁州窑系继剔花、白地黑花等装饰技法之后,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它在高温白釉或白釉釉下黑彩瓷烧成之后,再在白釉之上以红、绿、黄等彩勾画或填涂出纹饰,第二次入窑以低温烧成的瓷器。北京大学秦大树副教授将这种装饰艺术也称为“宋(朝)加彩”或“金(朝)加彩”,一个加字体现了这类瓷器二次烧成的特点。

八义窑址,坐落在如今的长治县八义、东山两村之间的大片地带,距长治县城9公里。山岭绵延,沟壑纵横,淘清河自南向北潺潺涓涓蜿蜒流了多少个春秋。村子周围烧造瓷器用的高磷土、煤炭、水等资源异常丰厚,为千余年前八义镇的烧瓷工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也成为宋朝时磁州窑系的一处重要产瓷基地。“官庶皆用其瓷器”。20世纪30年代,村里的百姓修房建屋时陆续发现有70余处烧瓷窑址。我国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五十年代考察八义窑后,在其著述中多处提及这里彩瓷的研究价值。50年代和90年代,国家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在此处考古,又发掘30余处烧瓷窑址,共有瓷窑遗址108座。发现的“红绿彩”瓷片标本更是不计其数。八义瓷窑“红绿彩”瓷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陶瓷界的极大关注,许多陶瓷专著对此多有记载。

《中国古陶瓷图典》说:

红绿彩,瓷器釉上彩之一,是北方磁州窑系所开创的一种装饰方法。彩料有红、绿、黄以及金、银彩等,多在白釉碗、碟上加绘红、绿等彩的花鸟纹,在宋、金窑址中出土比较丰富,以往的窑址调查中宋、金地层不分,因此白釉红绿彩旧称宋加彩。

《中国名瓷欣赏与收藏》说:

从传世的宋代彩色釉瓷器看,其色泽除绿、黄、褐、黑、白外尚有红彩,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属五彩瓷的先声。

《古陶瓷》说:

我国五彩瓷器起源于宋元时期的磁州窑系的红绿彩瓷。

《山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华》也说:

长治八义窑烧制的红绿彩瓷,色泽鲜颜,笔意豪放,充溢着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是磁州窑系中名贵品种,为后世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八义村南北纵向1公里范围内,古窑址区已全部被村民的房屋所压盖,除有个别地点因故深挖取土,暴露出烧窑遗迹外,地表看不到窑址痕迹。在村的北头,高丘之上,坐北向南有一处大庙,村里的百姓都叫它“龙虎庙”。据说是为纪念宋金时期八义村为朝廷烧造“龙床虎枕”而建庙祭典,历代维护修葺,至今香火不断。“龙床虎枕”即用龙的形状烧造龙瓷床、用虎的形状烧造虎瓷枕,专供应宫廷。龙瓷床到目前没见有实物传世,虎瓷枕倒是在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有珍藏,且《中国文物报》、《考古》、《文物》许多专业报刊杂志有磁州窑系“虎枕”发现的报道。据八义村中的老人口述,村里以往曾经常发现能代表八义窑烧瓷水平的“红绿彩瓷器”,如今完整的实物已无迹可寻,但村里地表零散能见到古时装瓷胎的匣钵和碎瓷片。庙的西南方100米处有一通山西省人民政府1965年设立的“八义窑址”文物保护标志,经风雨剥蚀,如今也已给人一种沧桑之感。

八义村外南行三、五里路,即到达东山村。顺着村中的羊肠小道向东南行进,此时你会惊奇的发现,被雨水冲刷过的路面,星星点点、大大小小的碎瓷片目不暇接。用手轻轻一抠,一片红绿彩瓷片就会破土而出。片片碎瓷,组成了千余年来陶瓷工匠一段段拉胚、成型、上釉、烧窑、再上色、再烧窑的历史。

红色、绿色、褐色组成了花草、鱼虫、人物、文字。瓷片图案争奇斗妍,绚丽多彩,异彩纷呈。就在该村的南坡,一农户新建房屋山墙的背后,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宋金时期烧窑时,装瓷胎的匣钵和烧过的煤灰坑、破损的窑砖。根据器物的时代特征,通过对碎瓷片的初步整理,可以看出,“八义窑址”宋金元三个朝代一直都在烧造白釉“红绿彩”瓷和白釉黑花彩瓷。器物有碗、盘、瓶、钵、盒、碟、盏、彩釉小人、动物、玩具等等。有的器物做工非常精细、考究,有实物瓷片为证;但有的器物较笨拙、粗糙,这一现象说明了八义窑的瓷器产品“官庶皆用”,优劣不等。

东山村西有处古宅院,杂草丛生,横石挡道,大门紧锁了不知多少个春秋。大门门眉之上雕刻有三字,字体古怪,模糊不清,村里的百姓也叫它“烧瓷城”。就在这座紧锁着的院子里藏着一个八义瓷窑烧造“红绿彩”瓷器的古老传说。

北宋末年,金兀术率兵攻进潞州,闻八义烧造的“红绿彩”瓷器天下有名,为讨好皇帝,即命令八义的窑工为金朝太宗皇帝完颜晟宫里烧造御用实用器物,这是八义瓷器进入宫廷的开始。时间大约在公元1130年左右。随着金朝对北方统治的不断加强,潞州的地方官给金朝廷的献媚也不断加深。有一年,潞州州官突然要求八义的窑工为金朝廷烧造瓷器“龙床虎枕”,龙床要求能躺皇上,虎枕要求能舒服入眠。几年光景,八义窑的虎枕烧出很多,个个红黄黑色彩相间,朝廷、王宫、大臣、地方官用去不少。但是龙床却屡烧屡败。在潞州官员的逼迫下,为烧出龙床,窑工们不得不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烧出的龙床还是东倒西歪没有成功。老窑工被杀了头,无奈老窑工的徒弟还得继续师傅的未尽事宜。又是多少次的失败,终于有一天徒弟发明出窑中“支点法”,将龙床的瓷胎在窑中支持平稳再点火生炉,烈火再大,器物也不会变形,龙床终于烧制成功了。

就在龙床烧好停火出窑的头天晚上,徒弟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心中只有累积起来的劳顿和悲愤。他偷偷跑到师傅的坟上大哭了一场,然后挖了一个大坑,将龙床埋了起来,趁夜南下,默默远走江西景德镇。

于是,就让人感到流传于民间的八义瓷窑与景德镇瓷窑的那种渊源关系的传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可信性,如果此说能够成立的话,那将是对上党优秀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和十分有力的证据。

《中国陶瓷史》这样认为:

景德镇的元青花作品是否有北方磁州窑系画工的劳绩,是一个值得注意和探究的问题。

《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也说:

彩瓷首创于北方,后来陆续传到景德镇等南方窑厂,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吸收了北方的工艺技术,并加以综合、改进和提高。

龙床的传说在当地流传了上千年,人们也挖掘了上千年,却无一例外都一个个失望而归。到了清朝末年,村里的人们还依据祖辈们讲下的故事,不时的寻觅。有位农汉虽然没有寻见龙床,但刨出了一窑“红绿彩”碗,虽破碎的居多,但凭着破碎中仅有的几个完整之碗,取道京城出卖,就捐了个县令。故事传的有鼻子有眼,致使“红绿彩”瓷器的价值历代不菲,多少收藏家都梦寐以求。

故事并没有因此结束,据八义镇东山村的胡老汉说,明清时期,村里不断有人觅宝。一天,有人真的找到了为当年为金国皇帝烧制的龙床,因器物过大,精妙绝伦,此人无法下手处理,更怕引来杀身之祸,于是花重金买了此处的地皮,在上面修建了这坐“烧瓷城”。一住几代,地下的事情代代密不示人。一直到解放初期,“城”中出了个南下干部,恐于战争年代有所不测,埋没了这段隐秘的历史,南下时告诉了一位远房亲戚,此事便被传开。“烧瓷城”至今还保存完好,城下是否有龙床?不得而知。可能在月高天黑之夜,也曾有人偷偷跳进“城”去挖掘过,大概总也是空手而归了吧!

八义古瓷窑的瓷片并不是只有八义古镇才有,就是在长治市的东大街、英雄南路、石头街、梅辉巷、炉坊巷等多处建筑工地的基土中也有大量发现。这些同八义窑烧制风格相同“红绿彩”瓷片中具有立体形状的人物瓷器让人们倍受关注,特别是人物的脸部刻画,做工非常精细、考究,非同一般。

根据长治市区出土的这些“红绿彩”瓷片及分布情况分析,这里面有两种事实存在,一是当时潞州城边周围也在烧造“红绿彩”瓷器,而且同八义窑为一个窑系,所以瓷器风格相同;二是八义窑的烧制的瓷器也要靠商品流通、贩运集中在潞州买卖交易、使用和消费到本地区及相邻地区,为此潞州的南城墙上特开有“八义门”建有“八义楼”,八义到潞州有一条专门通道,宽畅便捷。烧窑及买卖交易后,破碎之器日积月累集中处理,形成了今天“红绿彩”瓷片一窝一窝的在长治市区多处基建工地出土露面情景。

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中最伟大的发明,英语中的“china”就是用“瓷器”的含义而作了“中国”的代名词。而八义的红绿彩瓷当是中国瓷器中最珍稀最美丽的瑰宝。

宋代定窑白瓷孩儿枕


定窑白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白瓷一度成为宋代宫廷指定瓷器,在宋徽宗时期定窑逐渐被青瓷取代而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定窑白瓷孩儿枕是宋代定窑白瓷的代表,北京故宫也有孩儿枕。

宋代定窑白瓷孩儿枕成都地区出土,此件定窑白瓷孩儿枕下部为一个侧卧在榻上的男孩,左手枕着头,右手自然搭在胸前,头朝上,身着花肚兜,双脚相叠,正呼呼大睡,其上支出一小截做枕面。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始创于隋代,流行于唐、宋、元间,“孩儿枕”是瓷枕的一种样式,以定窑、景德镇窑烧制的最为精美。定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今天的河北省曲阳县,以白瓷为主,也烧制其他的品种,它的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这件定窑白瓷孩儿枕人物雕塑栩栩如生,神情状貌表现得恰到好处,男孩天庭饱满,两颊丰腴,表情自然安定,加上瓷胎细腻,釉色白中发暖,整体给人以柔和温馨的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