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钧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钧窑名品赏析

钧窑名品赏析

钧窑瓷器鉴别 钧窑瓷器真假鉴别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2020-03-10

钧窑瓷器鉴别。

【钧窑月白出戟尊】 造型仿古铜器尊,口沿外敞,喇叭状长颈接鼓腹,足胫外撇而下,矮圈足。因此器外颈、腹、足胫各装饰突出的方棱四道,故称为【出戟尊】。此件【出戟尊】,通体罩施月白色釉,釉质乳浊,釉表气泡稯眼十分明显。施釉至足际,口沿及扉棱边缘釉薄处,皆呈土黄色。底涂赭色护胎汁,足内弧形釉面莹亮,局部出现篮彩,并刻有数目字【五】。

【钧窑丁香紫出戟尊】 通体罩施丁香紫釉,紫色釉层间杂蓝彩,釉面莹亮,釉表气泡稯眼十分明显。施釉至足际,口沿及扉棱的土黄色边,在深紫色釉的衬托下,分外鲜明。凹圆底施天蓝色釉,并刻有数目字【六】,刻痕内加填朱砂,足底缘涂褐色护胎釉。

【钧窑葡萄紫出戟尊】 通体罩施葡萄紫釉,釉面莹亮,釉色深浅不一,淡彩处微现玫瑰红色。施釉至足际,口沿及扉棱皆呈土黄边,凹圆底釉呈天蓝色,釉面明亮,开灰色纹片。刻有数目字【八】,刻痕内加填朱砂,足底缘涂褐色护胎釉。

【钧窑天蓝丁香紫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侈口外敞,长颈,扁圆腹,底挖五孔,矮圈足。胎厚釉浓,釉表光亮明艳,釉色里外不一。器外丁香紫釉于颈部渗出蓝色的条斑,腹部有一周淡紫色的釉彩。器内天蓝釉面屡见蚯蚓走泥纹。口沿呈褐色边,施釉至足际,足边修釉痕清晰可见。底缘修饰平整,露胎处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一】。

【钧窑天蓝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胎厚釉浓,釉面气泡稯眼明显,釉色光彩夺目。器外部釉层中蓝色、月白与粉绿釉彩穿插交融,器里釉色逐渐由蓝转成紫,口沿一道褐色边,足边流釉积垂,底印数目字【二】。钧窑瓷器在烧造过程中,要经历多次素烧、施釉的步骤,加上釉本身乳浊黏稠、流动缓慢,故上下加叠色彩不同的釉,极易在烧制过程形成穿流、交织的现象。钧釉的特色,透过此件作品丰富的釉色,具体的呈现出来。

【钧窑天蓝玫瑰紫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口沿削去一段,加镶铜扣,扁圆腹,底挖五孔,矮圈足。胎厚釉浓,釉面色彩绚丽,器外颈腹衔接处,粉蓝釉层中出现紫红色的彩斑,腹部大片玫瑰红釉层中又跳跃着蓝紫色的彩斑,足胫紫蓝色。器里呈天蓝色。施釉至足际,修釉边清晰可见,足底缘修饰平整,露胎处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三】。

【钧窑丁香紫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侈口外敞,长颈、扁圆腹,底挖五孔,矮圈足。通体罩施丁香紫釉,胎厚釉浓,釉面莹澈光亮。釉色浓淡深浅,变化有序。施釉至足际,口沿呈褐色边,足边修釉精整,底、足缘加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五】,刻线细而浅,并由清宫所刻【养心殿东暖阁楼下用】的款记。

【钧窑月白渣斗式花盆】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通体罩施月白色釉,釉色泛青,胎厚釉浓,釉面清澈明亮。颈部釉面布蚯蚓走泥纹,口沿呈褐色边。施釉至足际,足胫修釉边。足底缘修饰平整,露胎处加涂酱色护胎釉。底刻数目字【六】,并有清宫所刻【建福宫敬腾斋楼下用】的款记。

【钧窑天蓝玫瑰紫仰钟式花盆】 形如仰放的挂钟,椭圆口、口沿外敞、深弧壁、上丰下敛,矮圈足,底挖五个渗水孔。周壁胎较薄,底足渐厚。通体罩施浓釉,釉色里外不一,器外口沿呈褐色边,口沿以下一周蓝色釉,釉面间杂紫色彩斑,由上而下,釉色由蓝色逐渐转成深玫瑰紫色,器内蓝、紫釉色相间。施釉至足际,足边修釉痕清晰可见,足底缘修饰端整,露胎处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一】。

【钧窑天蓝葡萄紫莲花式花盆】 此器作六瓣莲花形,胎骨丰厚,侈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深腹、上丰下敛,外壁依随莲花之形,作鼓起、凹进的变化。平底挖五孔,矮圈足,足圈对应折沿亦呈莲花形。通体罩施浓釉,外壁葡萄紫局部天蓝釉色;内壁则蓝、紫釉色相间。施釉至足际,足底刻数目字【七】,并有清宫所刻【养心殿隨安室用】的款记。

【钧窑天蓝葡萄紫长方花盆】 花盆作长方形,广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深腹、上丰下敛,平底挖五孔,底接四云头形足。形制端正,胎骨坚致,通体罩施蓝紫色釉,釉彩浓稠,釉表气泡稯眼明显。盆外蓝、紫釉色交错相间,并现蚯蚓走泥纹;盆内釉色天蓝。盆底涂褐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四枚,刻数目字【十】及清宫所刻【建福宫凝晖堂用】的款记。

【钧窑月白鼓钉洗】 敛圆口、浅腹、腹形如鼓,平底,三云头形足。口沿、腹壁各饰弦纹一道,鼓腹按饰鼓钉纹两周,上缘二十二枚,下缘十八枚。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月白色釉,器内釉色均匀,并有数道蚯蚓走泥纹。器外弦纹边可见流釉痕,边棱皆呈米黄色。施釉至底足,外底涂褐色护胎汁,周边有支烧痕十九枚。底刻数目字【一】,并有清宫所刻【瀛台香扆殿用】的款记。

图17-18.【钧窑海棠红莲花式盆托】 此盆托作六瓣莲花形,圆口出沿,沿边作细棱一道。浅壁,壁面依随莲花形作拱起、凹进的变化,平底、三云头形足。整体而言,胎骨厚重、庄重典雅。通体罩施红釉,釉色绚丽深浓。器外紫红釉色中间杂褐彩,至内周壁转成紫褐色;底部褐、紫、蓝釉色交融,呈色千变万化。施釉至底足,外底涂褐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八枚,底刻数目字【二】。

【钧窑天蓝丁香紫葵花式盆托】 此盆托作六瓣葵花形,圆口出沿,沿边凸起细棱一道。浅壁,壁面依随葵花形作拱起、凹进的变化。平底、三云头形足。器型端整、厚胎釉浓,线条分明。通体罩施天蓝、丁香紫釉。器内天蓝釉面并现深蓝斑点与蚯蚓走泥纹;外壁淡紫、深紫交融的釉色与蚯蚓走泥纹,宛如抽象的图画。棱边皆呈褐色,施釉至底足,外底涂褐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七枚,底刻数目字【四】,并有清宫所刻【重华宫芝兰室用】的款记。

【钧窑天蓝葡萄紫海棠式盆托】 此盆托作四瓣海棠花形,广口折沿,口沿凸起一道细棱。浅壁依随海棠花形,呈拱起、凹进的变化。平底,四云头形足。造型端正,胎厚釉浓,通体罩施蓝、紫釉色,施釉至底足,足底露灰色胎,外底涂褐黄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二枚,底刻数目字【一】,并有清宫所刻【重华宫漱芳斋用】的款记。

【钧窑天青葡萄紫六方盆托】 此盆托作六方形,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浅壁、平底,下承六足。造型规矩,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浓釉,釉质乳浊具光泽,釉表气泡稯眼明显。器内天青釉色泛蓝,器外紫色间杂蓝色彩斑及蚯蚓走泥纹。施釉至底足,足边积垂厚釉,外底涂褐黄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八枚,底刻数目字【七】,后为人涂掉,露出灰色胎骨,有清宫所刻【养心殿明窗用】的款记。

【钧窑粉青碗】 元代,此碗敛圆口,深弧壁,平底,矮圈足。通体罩施不透明青釉,釉质匀净,釉表开浅棕色纹片,施釉至足际,圈足外壁、足底缘及内周壁无釉处皆露赭褐色胎。此件作品即所谓之绿钧,与临汝窑的青釉瓷器略有区别,钧釉为不透明的乳浊釉,即使颜色偏绿,其浓稠的釉质不变。

【钧窑天蓝碗】 元代,此碗敛圆口,深弧壁,尖底,矮圈足,足壁微外撇。通体罩施天蓝色釉,施釉不到底,釉层上薄下丰,口沿釉薄呈现出一道褐色边,釉流于碗壁垂悬呈两滴釉滴,趣味横生。圈足无釉,露出褐色胎。

精选阅读

古代瓷器:宋代钧窑精品赏析


器型仿青铜器式样,为渣斗型。口沿外撇,直颈且颈部较长,鼓腹,宽圈足,里外通体施釉,但各部分的釉色又不相同。口沿以下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底色调,上面晕散着几道玫瑰红色釉,宛如蓝天中飘浮的几缕晚霞,给人一种自然柔和的美感;腹部的釉色又以玫瑰红色为主,烘托出明亮艳丽的气氛,足部为酱色釉。器里口沿处为玫瑰紫色釉和天蓝色釉各半,内部则为蓝、紫相间的窑变釉。此尊器型完整,整件器物造型端庄、规整,色调柔和、典雅,器物内外蓝紫相间、交错变化的釉色给人一种变幻莫测、扑朔迷离之感,颈部上呈现的蚯蚓走泥纹更增添了器物自然天成的美感,为宋代传世器物中的精品。

洗板沿口,器壁矮,呈孤形,矮圈足,里外施天蓝釉,缀以紫红斑,口边及器里壁釉薄处微露胎色,底有三支钉烧痕。此器为民窑烧制的作品,造型独特,通体的天蓝色釉凝厚滋润,清新淡雅,不失为民钧中的上乘佳作。

钧窑与钧窑系简介


收藏品投资市场近几年持续火爆,高收益吸引投资者加入收藏大军,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高档艺术品。瓷器收藏作为三大收藏重器之一,一直备受关注。钧瓷是五大名窑瓷之首,藏家以拥有一件钧瓷为荣,本文为大家介绍钧窑和钧窑系的起源与历史。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分析:钧窑的烧造历史始于晚唐、全盛于北宋、遗续于金元,前后达700余年,以河南省禹县(古称钧州)为中心,向四周扩展。钧窑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以神重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也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才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火遍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问,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1955午,钧瓷才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 被世人所称颂的宋代五大名瓷,发展到元代,其中的汝窑瓷器、官窑瓷器、哥窑瓷器、定窑瓷器已销声匿迹,唯独钧窑生命力极强,自成窑系。元代末期,钧窑的生产在北方已逐渐衰落,但由于其历史的影响,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仿钧又悄然兴起,并在仿烧中创出新的釉色品种,如江苏的宜兴、江西省的景德镇以及广东省的石湾窑等。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已经走向衰弱,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仍在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陕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略粗,有大气泡和棕眼。颜色一般是月白色后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釉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采用模具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三个小尖足或兽足。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要多,但其价值与宋钧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元代钧窑继续生产宋钧的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和蓝釉红斑器,以月白色釉为主,此时已不见玫瑰紫釉和海棠红釉;造型多为民间生活用具,已不见陈设用具;装饰则采用色釉、堆帖花和镂雕三种技法。 北宋时钧窑已影响河南省内一些瓷窑,金元时期影响面更为扩大,不仅今河南省内烧钧窑的瓷窑有了显著增加,而且影响及至今河北、山西两省,形成了一个钧窑系。但是钧瓷的早期历史仍然很不清楚,一些唐代遗址只是提示钧窑早期与唐代花瓷有关。钧窑形成窑系在北方诸窑中是最晚的,时间延续到元以后。 1.河南临汝东沟窑 临汝窑窑址共发现八处,其中:宋代三处,元代五处。宋代三处窑址分布在大峪店区的有东沟及陈家庄。东沟窑所烧的青瓷既具有汝窑特征,又具有钧窑特色,可以看出两窑的影响。东沟窑的扳沿洗,具有典型宋钧窑的特征。洗底轮旋有凹入的浅圆窝,在天蓝釉地里带几块玫瑰紫色斑点。这种洗也有通体施青绿色釉的,釉色介于钧、汝之间,釉质纯粹滋润,可说烧制得恰到好处。这种洗都是里外施满釉,洗底留有支钉烧痕,也具有两窑共有的支烧特色。 2.宜兴窑(欧窑)、景德镇窑(炉钧)、石湾窑(广钧)仿钧 江苏宜兴窑仿钧始于明代,仿钧作品有“宜钧”之称。以明代后期欧子明的作品最为成功,也称欧窑器。江西景德镇仿钧最早始于明成化时期,盛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其仿钧作品被称之为“炉钧”。广东石湾窑仿钧始于明代后期,清代仿钧成风,素有“广钧”之称。釉以蓝色为基调,错问白、红、紫诸色。有一种蓝釉,由于流淌,有“雨淋墙”之称。

钧窑概述


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当时窑场林立,名窑众多,最为著名约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它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为中国瓷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申在釉色的运用上,最具创新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当属钧窑瓷器。

源于唐代的钧窑瓷器其基本釉色大多为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深的称为天蓝,较淡的称为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自,色泽有如青玛瑙和蓝宝石一般的美丽。及至北宋中晚期,古钧窑的艺匠们在“唐钧”大块斑彩装饰的启发下,又创造性地以氧化铜作着色剂,成功地烧造出了蓝、红、紫诸色错综掩映的高温窑变釉,五彩综纷,艳丽绝伦,为其它窑口的产品所不及。其中最为驰名的窑变釉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梅子青、胭脂红、鹦哥绿、火焰红等10余种,加之天青、月白、天蓝、米黄诸色,真可谓琳琅满目,相映成辉。钧瓷窑变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各种色彩融乳交织,色彩纷呈。而且随着人们丰富的想像力,这些自然天成的釉变还幻化成为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仙山琼阁、峡谷飞瀑、月夜星辰,更有的如彩虹闪现,焰火怒放,令人拍手称奇,叹为观止。古人曾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生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以及“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等诗句来形容钧瓷窑变色彩的繁多和神奇微妙之美。

钧窑瓷器对中国制瓷工艺最大的突破还在于铜红釉的稳定成功烧制,这也是它之所以能够产生出匠心独具、艳丽绝伦的窑变釉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钧瓷铜红釉的稳定烧成,改变了以往我国陶瓷生产中只有高温青釉和黑、白釉的单色釉格调,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在陶瓷装饰艺术方面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这种制瓷技术上的显著进步,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而且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钧窑小碗(宋)


宋 钧窑小碗

规格:口径8.9cm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禹县,古代属均州,钧(均)窑因此而得名。钧窑创烧于北宋,宋末是它的鼎盛期。钧窑历代都为宫廷烧制过瓷器。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列,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突破。

它在釉中加入微量的铜,在还原的高温气氛下,使釉烧成青中带红的紫红色釉,如云霞般变幻不定、美妙灿烂,这种釉色就是著名的钧红。但它不是纯正的红色,里面有着程度不同的紫色。钧红的品种有海棠红、玫瑰紫,还有一种因为烧得不理想而成为红中带黑或带灰的叫“骡肝马肺”,这一技法在陶瓷史上还是第一次,意义重大。钧窑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从而成为宋代著名的窑场。

使钧窑瓷有着与众不同风格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在釉中掺有锡,使得钧釉成为乳浊釉。这是一种蓝色的乳光釉,按照颜色的深浅,还有月白、天青、天蓝等的区别。

这件钧窑小碗口沿内收,有紫色斑点,这就是所谓的钧紫,系红釉和蓝釉相融合而产生,这是因为制作时在蓝色的釉上涂了一层铜红的缘故。钧釉中存有大量的气泡,这使钧窑釉中红、白、蓝、紫多种色彩互相混合,产生出许多绚丽多彩的流纹,这就是窑变现象。在蓝、紫、白的背景色上有蓝白相错、紫红交织、红蓝相融,使得钧窑的釉色显得特别神秘莫测和高雅多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