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的旋纹鉴别 > 导航 >

饕餮纹瓷器是怎么来的

饕餮纹瓷器是怎么来的

瓷器的旋纹鉴别 什么是瓷砖 古代瓷器上的凤纹

2020-10-30

瓷器的旋纹鉴别。

在瓷器纹饰中有很多种类,比如人物、花鸟,龙凤、蝙蝠、葡萄、石榴等等,这些题材不仅寓意好,且美观度比较高,因此在瓷器纹饰中比较常见。不过,除了这些纹饰题材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存在,比如饕餮纹瓷器。那么,饕餮纹瓷器是怎么来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饕餮纹瓷器是怎么来的?

据专业藏家介绍,最早的饕餮纹出现于距今五千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即良渚文化玉器上,据《吕氏春秋·先识》中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早在二里头、华夏青铜器中,饕餮纹已经存在,以鼻梁作为中线,左右对称,饕餮纹在商周两代时期最为多见,其造型也与现在的大为不同。

早期的饕餮纹看起来像龙、像虎,也有点像牛、像羊、鹿之类的动物,不仅如此,从当前了解到的饕餮纹可以看出,还有一些饕餮纹看起来像凤、鸟以及人,这些不同的造型都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饕餮的理解。

饕餮并不是古时候就有的,是随着金石学兴起由宋代人命名的。据了解,现在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公分,在美国西雅图图书馆中收藏。西周时期,饕餮纹的神秘色彩慢慢消失。后来随着瓷器的诞生,饕餮纹又应用到瓷器上,成为瓷器纹饰题材的一种。不过,早期的时候,有饕餮纹的瓷器一般用于祭祀,后期才慢慢扩大使用范围。

饕餮纹瓷器有什么特点?

饕餮纹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案庄严,凝重而又神秘,带有很强的艺术色彩。一般情况下,饕餮纹都是以动物形象存在的,它可能拥有鸟类动物的特征,也可能拥有鱼类动物的特征,亦或者是虫类动物的特征等,所以它的组成是多个部分,包括目纹、鼻纹、眉纹、口纹、角纹等,面部 结构比较简单,但非常鲜明。

正是因为饕餮纹有如此特点,才给饕餮纹瓷器带来神秘,让越来越多的人研究饕餮纹瓷器,尤其是对商代时期的饕餮纹,更是非常关注。可以说,凶猛威严的饕餮纹是青铜器装饰图案的优秀题材之一,而在瓷器中也是不可多得的题材,深受世人的喜爱。

饕餮纹瓷器是否值钱呢?由于饕餮纹瓷器的特殊性,一般的饕餮纹瓷器都是皇亲贵族或者是富贵人员用来祭祀使用的瓷器,这种瓷器无论是加工工艺、艺术美感等都是上乘的,因此市场价格比较高。不过,相应的这样的瓷器在市场中也比较少见,收藏难度也比较大一些。

饕餮纹瓷器是精品价格:

1:清乾隆粉定白釉刻饕餮纹洗口瓶,尺寸:高20.4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4,840,000 ,成交时间:2013.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刻款。

瓶洗口,长颈,折肩,外撇圈足。通体施白釉刻花纹饰。腹部饰垂叶纹一周,上托回纹。肩上饰饕餮纹,颈部正中二圈联珠纹,口下饰叶纹。近底处凸印莲瓣纹。底刻「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2:清康熙粉青釉饕餮纹贯耳瓶,尺寸:高22.5厘米,估价:HKD 3,500,000 ~ 4,500,000,成交价: HKD 4,248,000 ,成交时间:2015.04.06,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5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三行楷书款。

此瓶釉下模印、浅浮雕工艺清宫旧称「拱花」,为粉青、冬青釉等摹仿龙泉瓷器唯一使用的装饰手法。拱花原是晚明以来一种不着墨的印刷方法,以凸出或凹下的線条来表现花纹,根据画面物像的轮廓在平面木板上阴刻成凹形線条,用宣纸覆盖于版上,再加上毛毡,以木棍用力压印或用木槌在毛毡上轻轻敲打,刻版上的花纹就能清晰地凸现在纸面上,因此工艺达到的效果与之类近,故名。此瓶以粉青淡恬之柔美配饰古雅雄浑之造型,实收刚柔相济之妙,可见设计者独具匠心。本品之造型与此等釉水相配有如天作之合,两者相得益彰,既衬托出造型古朴端庄,又彰显出釉色柔润典雅。其成型工艺之繁複,釉色配置之微妙,恐非庸匠可详。其底款中央青花书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此款识仍受明代书法影响,用笔刚劲,类似此书写款识可见清康熙豇豆红釉瓷器以及其他顏色釉作品之上。由于此式隽品制作複杂,工序繁多,检阅当今公私典藏状况,未见与本品相同者。仅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清康熙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虽釉色不同,但造型及纹饰部分可作参考。本拍品与此尊所饰纹饰类同,皆为饕餮纹,不同之处是本拍品为减地阳花技法,而故宫之品为暗刻,相较之下本品更胜一籌。与此拍品粉青釉色相同者,不见同类装饰,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康熙粉青釉凸花海水云龙纹莱菔尊与清康熙粉青釉凸花海水云龙纹马蹄尊所饰减地起阳花剔刻技法如出一辙,可作参考。

3:清雍正粉青釉仿古饕餮纹觚,尺寸:宽14.9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2,587,500 ,成交时间:2017.12.08,拍卖公司:保利华谊(上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华谊2017上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本品撇口,长颈,鼓腹,足胫外撇。颈部与足部饰蕉叶纹,腹部饰饕餮纹。通体施粉青釉,底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系清代雍正御窑仿商周时期青铜觚而烧制的一件单色釉精品。青铜觚是商周时期一种饮酒器。《集释》引马融注云:“觚,礼器也。”据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研究,青铜觚根据器形可分为十余式,其中以上海博物馆藏商晚期臣父乙觚为代表的低体鼓腹式觚与本品在器形上最为接近。目前所见最早生产瓷质觚的窑口为南宋官窑,考古人员于修内司及郊坛下两处均找到大量标本。可知早在南宋时期,瓷质觚即已得到帝王的青睐。

4:清乾隆黄釉饕餮纹簋(一对),尺寸:高23.7厘米;宽28厘米,估价:HKD 7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1,298,000 ,成交时间:2016.10.04,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6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盖底及簋底「大清乾隆年制」阴刻六字三行篆书款。

器仿青铜簋式样,铜簋为商周盛食器,一说为礼器,是祭祀用具,饕餮为传说中的猛兽,其性贪残,食人未半而死,是古代的恐怖符号,称辟邪,饕餮纹表达了古人的禁欲思想,西周开始出现青瓷簋,此器侈口,高圈足,胫部收束,除口沿,圈足处露胎外,通施黄釉,口沿外侧至下腹饰两个对称半环形兽面耳,向下伸出垂珥,正面和背现对称饰饕餮纹,以云雷纹填地器身与钵相似,盖与器身上下各为一半,口沿饰宽回形纹,盖上附四个三角形耳,耳外侧刻有凤鸟纹,盖顶浅浮雕饰凤鸟祥云纹,盖倒置时即为支撑的足,整个器型由弧线组成,做工精湛,显得庄重、古朴。

5:清雍正甜白釉模印饕餮夔凤弦纹尊,尺寸:宽14.3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207,500 ,成交时间:2016.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尊取周代铜器造型,体态高古且气质卓然,庄重肃穆得吉金真貌。直口斜肩,鼓腹撇足。从上及下四组纹饰受青铜文化熏染,口部“蕉叶纹”排列疏密得当,肩上“变体凤纹”飘逸神秘,腹部“饕餮纹”已无狞厉之气,足部“蟠虺纹”意趣抽象。其釉质匀净莹润,犹如凝脂,纹饰清晰流畅,工艺较为复杂。档案记载:“雍正四年五月十三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太监雅图交白瓷把杯一件,交年希尧照样烧造。钦此。”此时年希尧已出任内务府造办处总管,兼理景德镇窑务。秉承雍正皇帝的旨意,对前朝名品摹制竭力钻研,对于永宣成三窑佳器更为推崇,岂止青花、彩釉诸项,白釉烧造亦斐然成趣,世称此时为“年窑”。雍正时期御窑厂集历代名品之大成,因其胤祯对宋器的钟情,又以传统文人对宋人审美的追求,一时间超尘绝俗之作旷古之未有。晚清时期蓝浦撰写的《景德镇陶录》评曰:“(年窑)选料奉造,极其清雅……琢器多卵色;圆器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锥暗花玲珑诸巧样”。

6:清康熙青花仿青铜器饕餮纹“一粒珠”盖罐,尺寸:高12.8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120,000 ,成交时间:2007.12.04,拍卖公司: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青花楷书款。

罐小口,短颈,溜肩,圆鼓腹,圈足,造型新颖别致;此类造型俗称“一粒珠”,为传统器型,后多借用于紫砂壶的创作中。此器纹饰分为三层,分别在肩部、腹部及胫部,中以白釉隔开,均为仿青铜器的饕餮纹饰,工整秀丽。此罐尺寸不大,但制作精细,形体浑圆、饱满,青花发色淡雅,图案布局合理得体。款识清晰标准,为康熙晚期官窑精品。故宫博物院图录称此器新颖别致,传世品若凤毛麟角。诚为世家收藏之珍品。

7:清康熙青花饕餮纹铺首耳大尊,尺寸:高57厘米,估价:RMB 550,000 ~ 750,000,成交价: RMB 605,000 ,成交时间:2005.05.1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05春季拍卖会。

束颈敞口,鼓腹圈足。尊形壮硕。口沿、圈足饰蕉叶纹,肩部堆塑双铺首耳,腹部主题纹饰满绘饕餮纹,构图严谨,画工浓淡搭配相宜,深浅变化自如。瓷器仿铜器如此大件者,较为少见。画工如此古朴典雅者则更为少见。

8:清雍正粉青釉饕餮纹觚,尺寸:20.8厘米,估价:GBP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GBP 589,250 ,成交时间:2012.05.16,拍卖公司:伦敦蘇富比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篦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


篦纹,听起来是很陌生的一种纹饰,实际就是瓷器装饰手法中常用的点戳法留下的痕迹,在经过一系列精心布局、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纹饰。在中国瓷器乃至世界瓷器上,都是常见的纹饰。那篦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呢?

首先应当明确篦纹瓷器的成型方法,那就是使用篦状工具,提前刻划出纹饰,因为运用了工具,所以篦纹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比较稳定的。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可以看到篦纹的运用。但是篦纹瓷器的出现,却是在宋朝,因为宋朝窑口众多,有民窑、有官窑,但是都不约而同把篦纹广泛地运用于了瓷器装饰上,尤其是有名的青瓷上,为了追求典雅、简洁的效果,往往采用篦纹作为装饰,“青如天、白如镜”的青白瓷更不必说,是经常使用篦纹的。

篦纹本身也是非常富于变化的,虽然都是使用工具,但刺是一种效果、划刻又是另一种效果。戳瓷器坯体会留下细密的小孔,点缀起来非常秀逸;而如果采用划刻的方法,则可以形成精致的长条纹,或细或粗,平行规整,在瓷器表面形成微微凹下去的花纹,具有极强的立体感,两种手法结合起来,使篦纹瓷器画面丰富而端丽,历朝都有关于篦纹变化的独特规律。

同时,篦纹瓷器并不是单以篦纹作为主题的,因为篦纹往往是作为辅助纹饰出现在瓷器上的。一般来说,篦纹是与其他纹饰结合的,比如莲花瓣纹、蕉叶纹、卷草纹、牡丹纹等等,并且一般分布在瓷器颈部和底部,为整个画面增色。但无论哪种篦纹瓷器,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釉上得比较厚,肥厚的釉面晶莹剔透,使篦纹这样凹凸的花纹显得不突兀,整体瓷器呈现出柔润、细致、端丽的效果。这一点在宋末、明清时期的篦纹瓷器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总之,篦纹自商周时期诞生以来,一直是常见的瓷器纹饰,并常常作为辅助装饰来使用。虽然只是使用篦状工具进行按压、划刻、戳刺等等,却可以表现多种多样的花纹,秀逸生动,宋代的官窑与民窑常常采用这样的装饰手法,至于明清,篦纹更是常常出现在瓷器上,但往往是与其他纹饰配合起来使用的,并且重釉,以厚釉者为上,所以鉴赏篦纹瓷器,就应该从以上几点着手。

什么是皮纹砖 皮纹砖怎么清洁


砖的种类很多,如瓷砖、普通的砖等等,而皮纹砖也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款,什么是皮纹砖呢?皮纹砖怎么清洁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答案吧。

什么是皮纹砖

皮纹砖是仿动物的皮纹而研制的一款地砖,皮纹砖的出世,让喜爱皮纹的消费者有了更深一步的装饰,铺贴在家里,有了温馨、柔软、舒适的感觉,不在是面对着瓷砖,冷冰冰的感觉了。

皮纹砖克服了传统瓷砖的坚硬、冰冷的材质局限,从视觉和触觉上可以体验到皮的质感。其纹理凹凸,质感柔和,让瓷砖不再冰冷、坚硬。

另外,皮纹砖在色泽、触感上都做到了有很大突破,无论是视觉、触觉都给消费者深深的震撼。皮纹砖属于瓷砖类的一种产品,是时下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瓷皮纹石有着皮革质感与肌理,有着皮革制品的缝线、收口、磨边,让消费者更深的提要到皮纹的自然真实性。

皮纹砖怎么清洁

1、瓷砖表面的皮质纹理凸凹不平,因此在清洁上不是很容易。建议用专业的瓷砖清理液来清理。水里漂白粉太多了 ,擦地时湿的时候颜色是深的。干了颜色泛白。所以擦地之前把水沉淀一会 加点地砖清洁液 湿擦一遍后干擦一遍 光亮如新

2、皮纹砖,顾名思义,是仿动物原生态皮纹的瓷砖。皮纹砖克服了瓷砖的坚硬、冰冷的材质局限,从视觉和触觉上可以体验到皮的质感。其凹凸的纹理,柔和的质感,让瓷砖不再冰冷、坚硬。皮纹砖属于瓷砖类的一种产品,是时下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瓷皮纹石有着皮革质感与肌理,有着皮革制品的缝线、收口、磨边,让喜好皮革的追慕者在居家装饰中实现温馨、舒适、柔软的梦想。

3、这款瓷砖具有高硬度、高耐磨、吸水率低等优点,可以说具备了瓷砖的各项优良性能。瓷砖适宜铺贴在客厅、卫生间、公共走廊或装饰背景墙使用,充分的满足了现代家庭的需要。不过,瓷砖的价位较高,普通消费者只能望洋兴叹。

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什么是皮纹砖以及皮纹砖怎么清洁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继续关注吧。

莲花纹瓷器是怎么发展的


莲花,花形优美、品格高洁,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君子形象”的代表。因此,莲花纹作为一种装饰花纹,也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瓷器中的莲花纹饰、典雅、秀逸、大方,颇具特色,那么,中国莲花纹瓷器是怎么发展的,又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莲花纹瓷器也是由于佛教的传入与兴起而在中国瓷器纹饰上大放异彩的。一开始,莲花纹主要运用在瓷器佛像、佛教器物上,庄重典雅,与佛光之圣洁交相呼应。但随着莲花纹饰发展的成熟,在南北朝末期,开始被广泛运用于瓷器上。因为莲花纹形态优美、端庄典雅,更兼莲花品性高洁、寓意美好,所以人们又赋予了莲花纹丰富的变化,使莲花纹瓷器在端庄之外,多了几分灵动。

莲花纹瓷器最大的的特点就是器型往往圆润、饱满,与莲花的形态交相呼应,比较常见的有杯、盘、盏、碗等造型的莲花纹瓷器。一般来说,莲花纹或者绘制在瓷器内底部,花心定点、花瓣层层叠上瓷器边缘;或者在瓷器外部由底部向上绘制,或者辅之以划刻手法,使花瓣参差有变化,灵动有韵致,无论是哪一种,都非常注重莲花纹本身的富丽、饱满、盛开的形态,甚至会在莲花纹的边缘进一步绘制叠瓣,使瓷器纹饰更加丰满。

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瓷器中,莲花纹开始与其他的瓷器纹饰组合,比如仙气缥缈的蓬莱纹、生动诙谐的动物纹等等。宋代是莲花纹瓷器的一个发展转折点,这一时期的莲花纹开始逐渐成为一种辅助的瓷器纹饰,较之以往的主题纹饰地位有下降。但随着清瓷的兴起,莲花纹瓷器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此时的莲花纹有了更丰富的变化——比如衍生而出的缠枝莲纹饰、把莲纹饰等,在莲花纹之外,还往往加入水鸟、金鱼、荷塘等场景纹饰,使清代的莲花纹瓷器更为生动、华美,一直是收藏的热门。

总之,莲花纹虽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时发端的,但随后在瓷器装饰中发挥了其更大的魅力,其端丽典雅、雍容不俗的形态为瓷器增色不少,盛唐莲花纹瓷器富丽、饱满,画面丰富,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进入宋后,莲花纹渐成辅助纹饰;但在明清时期,又重新受到重视,富于变化、加之鱼鸟,使瓷器更为生动、精美,也是收藏之佳品。

瓷器的缩釉缺陷是怎么形成的?


瓷器的缩釉缺陷是怎么形成的?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即缩釉。那么形成缩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形成缩釉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釉料时,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

唐代的瓷器风格是怎么样的?


唐代是中国开始出口陶瓷的开端,可谓是为之后中国瓷器发展开辟了道路,我们一谈到唐代时,就会首先想到杨贵妃这样的美人,其实唐代瓷器也是质量上乘、工艺精美的。唐代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青”是以越窑瓷器为代表的,“北白”是以邢窑瓷器为代表的,唐代时期是越窑发展的兴盛时期,特别是越窑烧制的青瓷,代表了越窑烧制青瓷的最高水平。

而邢窑白瓷则是北方尤为著名的瓷器品种,釉色可谓是白中透露出青色,大多都是日常生活的用器,装饰纹饰较少,两个鲜明且独具风格的瓷器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欣赏者。唐代作为我国瓷器发展壮大的一个时期,其瓷器的制作可以说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由生疏到熟练的一个过程,这一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风格古朴雅致、光润度较高,展现出了独属于中国文化的魅力。

越窑青瓷可以说是唐代时期的代表瓷器之一,在器物的美感、质感、光泽度上都是非常上乘的,但是发展时间较短,流传至今的瓷器较少,弥足珍贵。例如:越窑青瓷奓斗,呈现为大盘口、短细颈、小圆腹的形态,在造型上有着较大的突破,该瓷器在整体上没有一丝装饰物,凭借着其瓷器的釉色而得名,釉色莹润度较高,“类玉”、“类冰”的称赞就足以展现它的收藏价值,现收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同类的瓷器在2013年秋季一场拍卖会中,拍卖最终成交价格高达两百五十六万元,加上其做工难度较大,耗时较长,导致其数量较少,保存完整的瓷器就更少了,所以其收藏价值以及价格之高是非常正常的。

除了青瓷之外,还有邢窑的白瓷较为的著名,凭借着釉色白洁如玉,给观赏者一种白璧无瑕、洁白不染的视觉效果,装饰的纹饰较少,崇尚着简洁明了的制瓷风格,与后世的华丽瓷器有着鲜明的对比,将瓷器的天然特性展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

例如:邢窑白釉罐,这件瓷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整体的造型呈现为壶提包式,上部分较窄、下部分较宽,与古人佩戴的袋囊形状非常相似,从其做工上看,通体施满了白釉,仅仅用线条作为装饰,简单大气是邢窑白瓷的特点,收藏价值较高。唐代瓷器除了青瓷和白瓷之外,还有著名的唐三彩,大多是以黄、绿、紫、蓝等较为常见,在色泽的呈现上以及造型上都具有较强的鲜明性特征,由于市面上流通较少,所以唐代瓷器价格都较高。

唐代瓷器图片及价格:

1:唐-五代·定窑四系穿带壶,尺寸:高16厘米,估价:RMB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862,500 ,成交时间:2017.12.23,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定窑素以精美的白瓷著称于世,自晚唐至宋代,白釉一直是其最主要的品种。由于瓷质精良,釉色洁净,纹饰秀美,一度被选为宫廷用瓷。穿带壶外翻唇口,直颈、折肩、长圆形扁腹,肩、下腹各安放穿带孔两个,大圈足。通体施白釉,胎体细白,釉层匀净。此器制作规整,形制浑厚稳重,胎体洁白细润,是定窑白瓷精品。穿带壶又称穿带瓶、背壶、背水壶、携壶等,因瓶两侧有穿带绳索的环耳、沟槽而得名。瓷质穿带壶为仿唐代波斯金银器制品,唐宋时期多个窑口烧制,如北方的定窑邢窑、唐三彩,南方的越窑等,为世家贵族的高等级用瓷。

2:唐(618-907)巩县窑绿釉绞胎镶嵌如意形「杜家花枕」,尺寸:长24厘米;宽16厘米;高11厘米,估价:HKD 20,000 ~ 50,000,成交价: HKD 849,600 ,成交时间:2016.11.29,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6年秋季拍卖会。

瓷枕如意云头形,造型周正圆润,枕面前低后高,中间微凹,背部中央靠上有通气孔。通体满施绿釉,底部可见小支钉痕。釉层见细密开片,釉面柔和光亮。米白色细陶胎,粉质感。此枕的装饰风格独具,采用绞胎、镶嵌、刻划的工艺,繁复异常,费时费工,且成品率低。

枕面的主题纹饰以绞胎贴片方式完成,中间一朵五瓣团花,下方左右两侧各一朵蘑菇状花纹,上方左右两侧各一圆形。空隙处密布三角形、拱形、圆圈等各式几何图形排列组合而成的图案,都是通过戳印、填嵌异色化妆土的工艺实现的。枕墙一周密布的放射性小太阳花,亦如此。底部满饰短促的篦划纹,不同方向,相交相背,中间刻划「杜家花枕」。

绞胎制器难度大,存世少,如此件又结合镶嵌工艺,更是稀罕。胎釉上乘,品相完整,艺术效果奇特,具视觉冲击感,虽为唐宋制器,但装饰效果颇具现代感,表现力丰富至极,代表着唐宋人审美的极高标准。

3:唐越窑秘色瓷碗,尺寸:高6.2厘米;直径17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747,500 ,成交时间:2019.07.06,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碗广口,斜腹壁微内收,玉璧底。通体满施青釉,釉薄均匀,半透明状。足部露胎,有支烧痕迹,胎壁轻薄,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色。玉璧底碗盛行于唐代中晚期,越窑、邢窑、定窑等均有烧造,且样式基本相同,事实上它就是《茶经》述及的专用于饮茶的瓯。陆羽《茶经》中云:“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秘色釉为晚唐以来较为高档的青釉品种,故而秘色瓷常为全素装饰以彰显釉质精纯。玉璧底亦为晚唐越窑常见制式,时代特征明显,易为断代。

4:唐邢窑刻花穿带壶,尺寸:高22厘米,估价:HKD 450,000 ~ 650,000,成交价: HKD 517,500 ,成交时间:2014.10.07,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4秋季拍卖会。

邢窑是唐代著名瓷窑,窑址位于今河北省临城、内丘境内,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窑白瓷中有精粗之分,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赞颂“邢瓷类银”、“邢瓷类雪”,即为其中精品。李肇《国史补》中又有“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评语,可见邢瓷在唐人心目中的位置。邢窑产品以造型规整,制作精致,胎质坚硬,釉色洁白为主要特征。器类以碗、盘、盒居多,瓶、壶类器物较少,本品白釉穿带壶,是邢窑中较为少见的器形。穿带壶又称背壶,因壶的两侧有穿带的系或沟槽而得名,流行于宋辽时期。此瓶器身硕长,敞口、直颈微束,溜肩,弧形扁腹,下腹内收,下呈宽大圈足,圈足较高、略微外撇。双肩及下腹各对称置两桥形系,上下系之间又各两条竖向凸棱,中间形成沟槽,是为穿入绳索或皮带之用,便于在身上或马上携带奶、酒和水等液体饮料,这种穿带壶应当是当时适用于马上活动的水器。腹部两面各刻有一朵四瓣花卉纹,线条简洁随意。器底中央刻划行楷“盈”字款,是为入奉唐朝“大盈库”的贡瓷标记。本瓶整体造型古雅,表现出鲜明的游牧民族特征,既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也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5:唐(618-907)巩县窑白釉盖罐,尺寸:口径12.4厘米;底径14.7厘米;高32.7厘米,估价:HKD 280,000 ~ 350,000,成交价: HKD 495,600 ,成交时间:2016.11.29,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6年秋季拍卖会。

此品造型浑圆饱满,端庄丰盈,虽无华丽色彩及丰富纹饰,盛唐气度自来。原盖一并保存,极为不易,堪为珍品。此式罐的造型为唐代经典样式,唇口外撇,短束颈,丰肩,鼓腹,向下渐敛出平底。上置原装盖,宽平沿,盖面隆起近倒三角状,盖顶置宝珠钮。器里满釉,外壁一直施釉至底边沿,截釉的切面平齐规整,显控釉能力之精湛,从切面可见薄釉及釉下的白色化妆土。釉层显现细碎开片,釉面见刷丝痕及垂釉。釉光半木光,色泽乳白,柔和沉稳,宝光内敛。器底平坦涩胎,垫烧糊底痕迹不明显,为匣钵正烧而成。胎色米白,紧密结实。

巩县窑创烧于隋代,白瓷始烧于初唐,盛唐鼎盛,开元时期一度为宫廷烧造贡瓷。本件此品,无论品质、气质,必为巩县窑鼎盛时期的作品。

6:唐三彩刻花三足盘,尺寸:口径29.5厘米,估价:HKD 400,000 ~ 500,000,成交价: HKD 448,500 ,成交时间:1994.05.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1994年春季拍卖会。

7:唐邢窑白瓷盖罐,尺寸:高33厘米,估价:HKD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HKD 354,000 ,成交时间:2015.10.06,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5秋季拍卖会。

整器施白釉,光亮润泽。本品造型或为太白罐的原始雏形,又名太白坛,传为摹仿诗仙李太白的酒坛,后世造酒器,多托名附会,故有太白罐传世。为唐代传世不多的名品,极为难得。该器造型为唇口,短颈,丰肩,腹部渐收,平底,通体施白釉,肥厚光润,纯净无杂呈乳白色。整器造型规整,釉面滋润,颇为难得。整体满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如象牙之色,胎质坚硬细腻,呈微生烧状态,这是邢窑胎质的典型特征。拍卖市场上邢窑白瓷罐大多盖已迭,最为难得之处在于本品盖罐完整,甚为少见。邢窑是唐代北方最富盛名的白瓷窑厂,与南方越窑并重,其产品有类雪类冰之美誉。唐代邢窑主要生产日常生活器皿,完整传世器极为少见,主要收藏在各大博物馆中。

8:唐邢窑 白瓷 渣斗,尺寸:高12厘米;直径14.5厘米,估价:HKD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HKD 354,000 ,成交时间:2015.04.06,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5年春季拍卖会。

唐代的制瓷业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呈现出大发展的局面,大量瓷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所有的窑口中,以邢窑和越窑最受人们推崇。邢窑白瓷与南方的越窑青瓷南北对峙,共同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准,皮日休有《茶瓯诗》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李肇《国史补》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又可见邢窑白瓷生产规模之大,影响之远。此外,邢窑白瓷也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根据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邢窑窑址在今天河北省的内丘与临城县,其产品以造型规整,制作精致、胎质坚硬、釉色洁白为主要特征。

9:唐蓝釉三彩莲纹三足盘,尺寸:直径19厘米,估价:HKD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HKD 330,4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盘子成型规矩,体量稍小,盘口板沿式,沿面边缘起线,外底平而微弧,出三个外撇的短兽蹄足。一般唐三彩器以黄、绿、白、褐色为主,加蓝釉者稀少而名贵。此盘内口沿、内壁、盘心花纹等大面积使用蓝色,鲜明夺目,贵气自来。盘心刻印四枝莲荷纹,花苞、莲叶相间而饰,从盘心向外伸展而出,排列有序,具装饰性。刻纹内填彩精准,蓝、绿、褐色交替更迭,纹饰立体感强。外壁施黄褐色釉不到底。唐三彩盘可见一定传世器,但尺寸、纹样各异,本品莲纹式样少见,新颖别致。

鸟纹是如何演变的?


鸟纹是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广义上可包含由鸟纹与其他内容组合而成的纹饰,如花鸟纹;狭义上则仅指纯粹鸟纹或以鸟纹为主体的纹饰。神话性质的凤纹或其他瑞禽纹也可归在鸟纹类属。常见于青铜器、玉器和陶瓷器的表面。

表现方式有刻划、彩绘、模印、堆塑等。鸟纹最早出现于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期,遗存彩陶蒜头壶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彩陶也有鸟纹的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陶器上已有简化鸟纹,商周时期北方青铜文化、辛店文化陶器上的鸟纹仍很简单。战国时期已出现彩绘鸟纹。魏晋时期,鸟纹多贴塑在器物上,如谷仓罐上觅食的小鸟等。唐宋以后,受中国画影响,鸟纹多与花卉纹组合绘画称为花鸟纹。唐长沙窑住壶的鸟纹绘画生动形象,宋代吉州窑、磁州窑鸟纹民间生活气息浓郁。明清时期花鸟纹形式多样,有绶带鸟、鹧鸪、喜鹊等,表现方式,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及描金等。

鸟纹还有其他的形式,如立鸟纹、团鸟纹、变形鸟纹等,他们都是青铜器纹饰。立鸟纹的鸟作飞翔形站立状,有的站立如人形。这种飞翔状立鸟纹,是春秋战国铜器装饰的显明特色,商和西周铜器上的鸟纹,都作静止形构成,未见有飞翔状立鸟纹。而团鸟纹外框呈圆形,鸟作圆形适合,昂首、尾上卷,以云雷纹为饰,通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变形鸟纹其状象鸟形,作一正一反排列,头尾特征较明显,中填其他纹饰,盛行于战国时期。

现代,鸟纹这种传统纹样仍然被广泛应用着,尤其大多数应用于家居饰品中。另外,也常应用于各种浮雕和透雕之中。

什么是凤纹?


凤凰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题材之一,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作为一种现实与理想结合的飞禽形象,凤凰成为驱邪禳灾、纳福迎祥的祥瑞之鸟。以凤凰的形象为模本的装饰图案——凤纹,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纹样。原始社会已出现鸟纹,但尚无凤纹的名称。凤纹是在商代后期出土的,比鸟纹更加华美,头上有长冠,垂于颈后甚至背部;有的是花冠,呈花朵状;有的是多齿冠,呈羽毛状。卷曲的羽冠有的显出孔雀翎眼,有的已和体干分开,形态十分优美。

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美丽的纹饰。它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凤纹有别于鸟纹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扬飞舞的羽翼。

凤,这种美丽而又神奇的巨鸟,尽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虚拟的生物,却一直是中国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人们认为她能带来光明,让祥瑞降临于世;她又是「百鸟之王」,美丽动人。她的出现,预兆天下太平,人们能生活得更加美满幸福。故而,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凤看作是美丽和幸福的化身。

凤鸟既然是美丽神灵的物类,人们在衣、食、住、行的多个方面,便都喜爱用凤鸟作装饰纹样。凤鸟题材常常应用于宫廷、民间的各种各样的工艺美术品上;历代工匠画师、民间艺人以极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刻画力,创造性地描绘出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凤鸟纹样。艺术家集天下鸟类之美丽于凤鸟一身,遂使她的形象更加完美无瑕。在中国装饰艺术史上,凤纹以其独特的民族形式和艺术魅力,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一,当之无愧。

什么是弦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为细且长的线条状,水平展开并环绕器物周匝。弦纹的出现于原始制陶中轮制方法的产生有关,旋刻出来的弦纹又称旋纹。旋纹在马家窑类型中即已出现,很快便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纹饰。也是半山时期的主要纹饰之一。旋纹一般是以四个旋心为中心,个别的有六个或更多,旋纹均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半山时期,旋纹成为主要花纹,发展得更为成熟。旋心由多道黑色锯齿带与红带相间线条或宽带连接,组成二方连续的图案,更增加了视觉的旋动效果。若俯视这些旋纹,能使人产生一种眩晕感,器物的口部又鯈一个大的旋涡。这种以流畅的线条绘出的动感强烈的旋纹,像千姿百态的黄河浪涛,凝聚在奔流不息的旋动中。

因使用工具及处理方法的不同,形状也不尽相同,有凹凸、粗细、尖圆等不同形状,还有单线与复线之分。表现手法有彩绘、堆贴等。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均有弦纹为纹饰,无论是作为主题纹饰还是辅助纹饰均极为常见,在时间上贯穿整个陶瓷史。

马家窑早期的弦纹,旋心很小,多四方连续,无附加纹饰,结构简单,旋心内饰圆。多半是用来储藏食物,如储藏酒水的酒壶、食物与种子等等。

半山早期的旋心较小,旋心之间有2—3条旋线连接。半山中期旋心扩大,旋心中饰有十字纹、三角纹、圆点纹等花纹。半山晚期的旋纹,层次变得复杂,以4个旋心为中心,旋线简单,旋心变得更大,内饰各种精细、复杂的花纹,有斜十字纹、网纹、圆点纹、叶形纹、斜方格纹、米字纹等。到晚期以四大圈为旋心的旋纹,逐渐发展为马厂类型的四大圆圈纹,连接四大圆圈之间的旋纹消失。半山与马厂主体旋纹的区别仅在于有无旋线连接叫大旋心。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出那个时期马家窑多半是以陶瓷作为日常生活的普遍性工具。

旋纹一般装饰在大型器物(酒壶、罐)的主要部位(肩到腹部),有的盆、钵内彩也装饰此纹。旋纹有简有繁,有的仅画一组二方连续的单线条旋纹。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饕餮纹瓷器是怎么来的》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饕餮纹瓷器是怎么来的》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的旋纹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