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哥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故宫博物院馆藏哥窑精品赏析

故宫博物院馆藏哥窑精品赏析

哥窑瓷器鉴别 古代哥窑瓷器 鉴别哥窑瓷器

2020-03-10

哥窑瓷器鉴别。

除“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两个众所周知的特点之外,哥窑还以釉色取胜,它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马未都将哥窑冰裂纹这一显著特征概括为神奇的残缺美,哥窑的缺陷美后被文人充分发掘,推至审美最高层次,与官窑一道代表了宋代官方最高的审美标准。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水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而哥窑窑址也一直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宋,高7.8厘米,口横14.6厘米,口纵11.8厘米,底横11厘米,底纵8.5厘米。 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直口微撇,出沿,斜壁,平底,下承四如意云头形足。里心有5个支钉烧痕。里外施灰青色釉,足底边无釉,呈黑色。釉面开片,外壁釉面开片较大,为冰裂纹,盆内釉面则开细碎片纹,称鱼子纹。片纹纵横交织,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宋代花盆以钧窑产品传世较多,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多见,花盆则较为少见。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高14.9厘米,口径4.6-3.7厘米,足径4.8-6.4厘米。 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哥窑青釉鱼耳炉

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此件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哥窑八方碗

高4.2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2.8厘米。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胆式瓶

高14.2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5.4厘米。 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葵花洗

高3.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8.8厘米。 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哥窑青釉贯耳瓶

高11.5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4.2厘米。 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口沿两侧对称置贯耳。通体施米黄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铜礼器。口耳相连的曲线增加了口部力度,与扁圆形腹部上下呼应,构成视觉上的均衡,给人以稳重之感。通身细碎开片,静穆、优美。

哥窑青釉弦纹瓶

高20.1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9.7厘米。 撇口,口沿隐现酱紫色,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4道。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釉面开“金丝铁线”片纹,底足露胎处呈酱褐色。 此瓶颈部细长,腹部虽鼓而不显臃肿,整体具有一种纯朴、典雅的艺术效果。 弦纹瓶是典型的哥窑产品,造型端庄秀美,“金丝铁线”片纹和器身凸起的4道弦纹使单一色釉增添了起伏变化,更具韵律感。哥窑瓷器传世不多,现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瓷器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因其胎体中氧化铁含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熔融垂流,釉层变薄,遂隐现酱紫色胎骨。

哥窑碗

高7.5厘米,口径19.8厘米,足径5.6厘米。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高4.1厘米,口径20.2厘米,足径7.5厘米。 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此盘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哥窑的代表作品。 岁月的流逝带走了太多东西,所以当我们得以从那些传世的古玩身上隐约窥见一星半点的历史时,那种凝视总是显得特别珍贵。在流传至今的宋代瓷器中,哥窑的瓷器大概要算是引起人们最多遐想的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收藏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已知有记载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于个别哥窑瓷器破损的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圆洗底部的破损残片。哥窑瓷器之名贵,由此可见一斑。

小编推荐

明清瓷器:故宫博物院馆藏白瓷欣赏


宋代白釉刻花蟠螭洗

明永乐甜白釉罐

明永乐甜白釉缠枝莲纹梅瓶

明宣德甜白釉暗花绶带耳葫芦式扁瓶

明代德化窑扁壶

明弘德白釉碗

明万历白釉暗龙纹盘

明嘉靖白釉暗凤纹尊

明代德化窑印花兽面纹四足炉

清雍正仿定窑双鱼瓶

清代德化窑狮耳炉

清康熙白釉刻花笔筒

宋代定窑白釉盏托

唐代白釉弦纹匜

中国陶瓷馆“故宫馆藏白瓷”精品展


白釉暗龙纹盘(明万历 1572-1619)白釉暗凤纹尊(明嘉靖 1521-1566)白釉出戟水丞(宋 960-1279)白釉带盖唾壶(唐 618-907)白釉多足圆砚(唐 618-907)淄博中国陶瓷馆"故宫馆藏白瓷"精品展白釉刻“官”字凸连瓣盖罐(五代 907-960)白釉刻花笔筒(清康熙 1661-1722)白釉刻花蟠螭洗(宋 960-1279)白釉里外刻花直口碗(宋 960-1279)白釉蟠螭灯(唐 618-907)白釉双龙耳尊(唐 618-907)白釉碗(明弘治 1487-1505)白釉弦纹匜(唐 618-907)白釉印花三角形盘(五代 907-960)邢窑白釉执壶(唐 618-907)白釉圆盒(唐 618-907)德化窑白釉观音坐佛(明 1368-1644)德化窑扁壶(明 1368-1644)德化窑狮耳炉(清 1644-1911)德化窑印花兽面纹四足炉(明 1368-1644)定窑八方四系瓶 (宋 960-1279)定窑白釉刻花凸云龙盘(宋 960-1279)定窑白釉盏托(宋 960-1279)仿定窑白釉方盖炉(清乾隆 1735-1795)仿定窑双鱼瓶(清雍正 1722-1735)枢府釉缠枝莲纹碗(元 1271-1368)甜白釉暗缠枝莲纹梅瓶(明永乐 1402-1424)甜白釉暗花绶带耳葫芦式扁瓶(明宣德 1425-1435)甜白釉罐(明永乐1402-1424)邢窑白釉碗(唐 618-907)

上海博物馆馆藏龙泉窑青瓷精品


上海博物馆(Shanghai Museum)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

龙泉窑青釉贴花龙凤纹盖罐

灰白色胎,底足露胎无釉,泛显火石红色。施粉青釉,釉层匀厚,色泽莹润。在拉坯成型的同时,结合雕塑装饰,生动、典雅,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

龙泉窑堆塑蟠龙盖瓶

盖呈荷叶形,全器端庄敦厚。通体施青绿釉,釉面肥厚莹润。主题纹样贴花而成,在器腹饰云龙戏珠纹,器盖饰云凤纹。无釉处呈赭红色。

龙泉窑青釉坐龛观音像

塑像由观音与佛龛组成。观音坐式,神态端庄。龛以如意云纹堆塑而成,善财、龙女侍立左右。以海水浪花纹装饰底座。座内中空,龛背有上下两圆孔,为烧造时防胎裂的排气孔。

龙泉窑青釉褐斑环耳瓶

在龙泉窑青釉上点加褐斑的装饰始见于元代。从传世品看,彩斑主要饰在制作颇精的小件,如瓶、碗、杯类器物上,高大制品上少见褐斑,而此瓶则为特殊的一例。

古代瓷器:上海博物馆馆藏龙泉窑青瓷精品


上海博物馆(ShanghaiMuseum)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

龙泉窑青釉贴花龙凤纹盖罐

灰白色胎,底足露胎无釉,泛显火石红色。施粉青釉,釉层匀厚,色泽莹润。在拉坯成型的同时,结合雕塑装饰,生动、典雅,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

龙泉窑堆塑蟠龙盖瓶

盖呈荷叶形,全器端庄敦厚。通体施青绿釉,釉面肥厚莹润。主题纹样贴花而成,在器腹饰云龙戏珠纹,器盖饰云凤纹。无釉处呈赭红色。

龙泉窑青釉坐龛观音像

塑像由观音与佛龛组成。观音坐式,神态端庄。龛以如意云纹堆塑而成,善财、龙女侍立左右。以海水浪花纹装饰底座。座内中空,龛背有上下两圆孔,为烧造时防胎裂的排气孔。

龙泉窑青釉褐斑环耳瓶

在龙泉窑青釉上点加褐斑的装饰始见于元代。从传世品看,彩斑主要饰在制作颇精的小件,如瓶、碗、杯类器物上,高大制品上少见褐斑,而此瓶则为特殊的一例。

衢州博物馆藏品


衢州博物馆坐落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衢州市新桥街98号。西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氏南宗家庙,南面是风景秀丽的府山公园。博物馆总投资60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9400平方米,由广场、主体建筑和附房三部分组成,主楼外观飘逸、气势宏伟。外墙为钢挂花岗岩,屋顶采用钢网架结构。既有现代气势,又有传统建筑文化的风韵,是一座反映衢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博物馆展区面积3000平方米,分六个展厅。

图1、春秋原始瓷印变体云雷纹双系罐

此藏品为春秋时期的瓷器。高31.5厘米,腹围29厘米,口22厘米,底20厘米。束口,无颈,折肩,直筒形深腹,平底。内外修整不平,施釉不均匀。肩至腹部饰1对称绞索耳,外肩至底通体印变体云雷纹。青黄色釉,灰白胎。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2、三国青瓷谷仓

此藏品为三国时期的瓷器。高46厘米,腹径27厘米,底15厘米。该器物从造型上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三层,上层中央置一大罐,中空盘底;中层置四小罐;下层前后两面为二层四阿顶门楼,四角有阙,右侧有拱手跽坐人像四人,左侧三人。在罐、楼、阙周围散落飞鸟三十余只,气氛活跃和谐。器下部为罐形,肩部起沿,椭圆渠腹,平底。上腹部饰贴塑三组:上组为一佛、凤、六瑞兽;中组为一佛、六骑士;下组为大尾游鱼。器物通体施青灰色釉,胎质细洁,呈灰白色,腹部近底处露胎呈暗红色。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3、汉青铜鼎

此藏品为汉代时期的青铜器。覆盖扁圆体附耳圜底,矮足式。通高18.5厘米,口径15厘米,足高6厘米。盖与器合成一个扁圆体,盖上有三个玖形钮,两附耳微曲,兽蹄足上段肥大。此类器形为战国中期以后至汉代最流行的式样之一。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4、南宋玉荷叶形杯

此藏品为南宋时期的玉器。长11.5厘米,宽9.8厘米,高3厘米。白玉质,正面刻成二片荷叶,大片为杯身,小片为杯把。顶饰线刻叶脉,背面略同,并附浮雕莲花、莲叶,其茎卷曲成杯把,造型生动。1974年11月,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与继配杨氏合葬墓中出土。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5、南宋金娃娃

此藏品为南宋时期的金器。长2厘米,重6克。金质裸体小孩(金娃娃),作匍匐状,右手执一环,左手握莲枝负手背,举手凝视,神态生动。金娃娃在宋代被奉为吉祥物的“摩睺罗”。 1974年11月,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与继 配杨氏合葬墓中出土,出土时置于银丝盒内。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6、南宋银丝盒

此藏品为南宋时期的银器。高2.5厘米,直径7.5厘米。圆形夹层银质盒。内层为银片打制,上下为子母口;外层为银丝编织图案花纹。盖面饰以编织精细的六角菱花。1974年11月,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与继配杨氏合葬墓中出土,出土时内盛一金娃娃。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