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镇馆之宝: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镇馆之宝: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0-03-10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编者按

南京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500年的建城史、1700年的建都史,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坐落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0万余件,藏品上溯远古,下迄民国,其中,南京人头骨化石、青釉羽人纹盘口壶、青瓷莲花尊、“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七宝阿育王塔等一批国宝级文物蜚声中外,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本报将从今日推出《南京国宝档案》栏目,带领读者走近南京的文物珍品,感受博大精深的古都文明。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出土于将军山的明代黔宁王沐英墓。自上世纪50年代出土以来,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一直是市博的镇馆之宝,也是足以留名中国陶瓷艺术史的一件杰作。

梅瓶最早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元、明之际,是我国古代一种盛酒用具,因其口部小巧只能插入梅枝而得名。梅瓶以小口、短颈、丰肩、长胫,上部丰满、下部颀长的造型在瓷器中独具一格。市博珍藏的这件梅瓶高44.1厘米,肩部绘有珊瑚、灵芝和缠枝莲花等吉祥纹饰,下部为卷草纹和宝莲纹,瓷器腹部则以较大篇幅描绘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

据市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件梅瓶的绝妙之处,在于成功地将水墨画技法运用到瓷器绘画当中。工匠用苏泥勃青釉料为墨,以白瓷胎为底,凭借娴熟的勾、皴、点、染的笔法,在干涩的瓷胎上尽情挥洒,巧妙地运用了青花所特有的清冷意境来表现月光如水的夜晚,浓淡晕染相宜,纹饰主次分明。作者的构思布局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故事中三个不同空间的人物,用连环画的结构展现出来。画面中,萧何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韩信急于负气出走的灰心落寞,艄公不急不慢、悠闲自得,这些心态细节,均在艺人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传神。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博物馆收藏的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只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另有200多件。在此之中,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少之又少,因此世界上许多大型博物馆都将元青花作为艺术珍品收藏。专家表示,这件青花梅瓶在制胎、绘画、烧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现今存世的元青花中未见相同者,加上以历史故事为装饰题材的元青花瓷器在绘制和烧造上难度很大,堪称“稀世珍瓷”。2005年,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微博)拍卖会上拍出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成交价的世界纪录。而“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一直被视作市博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外界流传有“十亿不卖”的说法,其珍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本报记者 朱凯

小编推荐

十亿不卖稀世珍瓷: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


编者按

南京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500年的建城史、1700年的建都史,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坐落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0万余件,藏品上溯远古,下迄民国,其中,南京人头骨化石、青釉羽人纹盘口壶、青瓷莲花尊、“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七宝阿育王塔等一批国宝级文物蜚声中外,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本报将从今日推出《南京国宝档案》栏目,带领读者走近南京的文物珍品,感受博大精深的古都文明。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出土于将军山的明代黔宁王沐英墓。自上世纪50年代出土以来,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一直是市博的镇馆之宝,也是足以留名中国陶瓷艺术史的一件杰作。

梅瓶最早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元、明之际,是我国古代一种盛酒用具,因其口部小巧只能插入梅枝而得名。梅瓶以小口、短颈、丰肩、长胫,上部丰满、下部颀长的造型在瓷器中独具一格。市博珍藏的这件梅瓶高44.1厘米,肩部绘有珊瑚、灵芝和缠枝莲花等吉祥纹饰,下部为卷草纹和宝莲纹,瓷器腹部则以较大篇幅描绘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

据市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件梅瓶的绝妙之处,在于成功地将水墨画技法运用到瓷器绘画当中。工匠用苏泥勃青釉料为墨,以白瓷胎为底,凭借娴熟的勾、皴、点、染的笔法,在干涩的瓷胎上尽情挥洒,巧妙地运用了青花所特有的清冷意境来表现月光如水的夜晚,浓淡晕染相宜,纹饰主次分明。作者的构思布局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故事中三个不同空间的人物,用连环画的结构展现出来。画面中,萧何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韩信急于负气出走的灰心落寞,艄公不急不慢、悠闲自得,这些心态细节,均在艺人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传神。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博物馆收藏的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只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另有200多件。在此之中,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少之又少,因此世界上许多大型博物馆都将元青花作为艺术珍品收藏。专家表示,这件青花梅瓶在制胎、绘画、烧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现今存世的元青花中未见相同者,加上以历史故事为装饰题材的元青花瓷器在绘制和烧造上难度很大,堪称“稀世珍瓷”。2005年,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成交价的世界纪录。而“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一直被视作市博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外界流传有“十亿不卖”的说法,其珍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本报记者朱凯

南京国宝档案

名称:“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

年代:元代中晚期

体形: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3厘米

展览地点: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精品展厅

扬州镇馆之宝梅瓶“出镜”


2000年,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中国,本来首站是在上海,可他却执意要先到扬州。希拉克非常钟情东方文化,尤其痴迷于中国文化。当时,他提出了一个希望,那就是一定要亲眼看一看扬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举世闻名的瓷器。那么,这是一件什么样的瓷器呢?本期节目,我们就带您探秘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赏国宝

缓步走进扬州博物馆偌大的国宝展厅,只见空旷的展厅里,只陈列着一个展柜,几束金色的光晕集中在这个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上,一抹耀眼而动人心魄的深蓝,直入我们的眼帘:它,就是我们要找寻的、也是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经仔细观赏过的中国国宝——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这只梅瓶不仅釉色极富艺术感染力,而且高达43.5厘米的高度,也同样给人以震撼,可以说它是瓷器艺术里的一朵奇葩。

最吸引人的是梅瓶的装饰纹样:只见白龙环绕瓶身一周。中国古人将龙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而白龙更显高贵圣洁。

从整体上看,主体纹饰白龙和火焰宝珠与辅助纹饰四朵火焰形云,相映成趣。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好似威武、悍猛的巨龙叱咤于万里蓝天之中,以蓝釉点缀的眼珠,在青白釉的衬托下,尤为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探国宝

然而,在这风光无限的镇馆之宝背后,还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1976年唐山大地震过后,扬州也被防震、抗震的紧张气氛笼罩着。一个名叫朱立横的年轻人,把家里祖传的一只瓷瓶,卖给了扬州文物商店。当时负责收购的兰福华师傅认为这是一件线上的文物(以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界线,乾隆及其以上年份的文物不能出口),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仅以18元成交,结束了它在朱家尘封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文物局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在扬州设立了华东文物培训中心。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先生被邀请到陶瓷鉴定班授课。冯先生在扬州工作期间,文物界的同行请冯先生到博物馆、文物商店看东西,解决“疑难杂症”。白龙梅瓶便是文物商店的首选,自打它收购回来,有关断代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看清中期,有人看明前期……

冯先铭当年见到白龙梅瓶,犹如伯乐见到了千里马,他凝神屏气从上到下仔细端详了一番,又翻过来看底足,情不自禁地不断点头赞叹:沙底,火石红,龙的形态,钴蓝釉……真是好东西啊!原来,根据他多年鉴定瓷器的经验,他认定:这根本就不是明清时期的器物,而是年代更早的元代景德镇的产品;不仅如此,这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的稀世珍宝。为什么这么说呢?

元代陶瓷史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创烧出了无与伦比的青花,釉里红,宝石蓝釉……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国内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凤毛麟角,馆藏稀缺,民间难寻,人们一度忽视了元代瓷器的重要价值。而这件偶然发现于民间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恰好正是冯先铭努力寻找的元代蓝釉白花瓷器的典型器。因此,它的发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回到北京之后,冯先铭先生一气呵成把他对白龙梅瓶的研究心得写成文章发表出来,这件稀世珍宝终于名闻天下。

不能出口的线上文物,店里不便流通的商品成为国宝之后,扬州文物商店慷慨作出决定,在结束了六百年的颠沛流离之后,这件闪耀着特殊光彩的元代霁蓝釉大梅瓶,正式入藏扬州博物馆。从18块钱,到三个亿,从默默无闻,到惊艳于世,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的传奇故事和它的价值,给人们带来了说不尽的赞美和感叹。

古代瓷器:扬州镇馆之宝梅瓶“出镜”


2000年,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中国,本来首站是在上海,可他却执意要先到扬州。希拉克非常钟情东方文化,尤其痴迷于中国文化。当时,他提出了一个希望,那就是一定要亲眼看一看扬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举世闻名的瓷器。那么,这是一件什么样的瓷器呢?本期节目,我们就带您探秘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赏国宝

缓步走进扬州博物馆偌大的国宝展厅,只见空旷的展厅里,只陈列着一个展柜,几束金色的光晕集中在这个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上,一抹耀眼而动人心魄的深蓝,直入我们的眼帘:它,就是我们要找寻的、也是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经仔细观赏过的中国国宝——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这只梅瓶不仅釉色极富艺术感染力,而且高达43.5厘米的高度,也同样给人以震撼,可以说它是瓷器艺术里的一朵奇葩。

最吸引人的是梅瓶的装饰纹样:只见白龙环绕瓶身一周。中国古人将龙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而白龙更显高贵圣洁。

从整体上看,主体纹饰白龙和火焰宝珠与辅助纹饰四朵火焰形云,相映成趣。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好似威武、悍猛的巨龙叱咤于万里蓝天之中,以蓝釉点缀的眼珠,在青白釉的衬托下,尤为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探国宝

然而,在这风光无限的镇馆之宝背后,还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1976年唐山大地震过后,扬州也被防震、抗震的紧张气氛笼罩着。一个名叫朱立横的年轻人,把家里祖传的一只瓷瓶,卖给了扬州文物商店。当时负责收购的兰福华师傅认为这是一件线上的文物为界线,乾隆及其以上年份的文物不能出口),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仅以18元成交,结束了它在朱家尘封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文物局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在扬州设立了华东文物培训中心。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先生被邀请到陶瓷鉴定班授课。冯先生在扬州工作期间,文物界的同行请冯先生到博物馆、文物商店看东西,解决“疑难杂症”。白龙梅瓶便是文物商店的首选,自打它收购回来,有关断代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看清中期,有人看明前期……

冯先铭当年见到白龙梅瓶,犹如伯乐见到了千里马,他凝神屏气从上到下仔细端详了一番,又翻过来看底足,情不自禁地不断点头赞叹:沙底,火石红,龙的形态,钴蓝釉……真是好东西啊!原来,根据他多年鉴定瓷器的经验,他认定:这根本就不是明清时期的器物,而是年代更早的元代景德镇的产品;不仅如此,这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的稀世珍宝。为什么这么说呢?

元代陶瓷史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创烧出了无与伦比的青花,釉里红,宝石蓝釉……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国内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凤毛麟角,馆藏稀缺,民间难寻,人们一度忽视了元代瓷器的重要价值。而这件偶然发现于民间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恰好正是冯先铭努力寻找的元代蓝釉白花瓷器的典型器。因此,它的发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回到北京之后,冯先铭先生一气呵成把他对白龙梅瓶的研究心得写成文章发表出来,这件稀世珍宝终于名闻天下。

不能出口的线上文物,店里不便流通的商品成为国宝之后,扬州文物商店慷慨作出决定,在结束了六百年的颠沛流离之后,这件闪耀着特殊光彩的元代霁蓝釉大梅瓶,正式入藏扬州博物馆。从18块钱,到三个亿,从默默无闻,到惊艳于世,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的传奇故事和它的价值,给人们带来了说不尽的赞美和感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