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黑釉瓷器鉴别 > 导航 >

瓷中珍品——北宋黑釉油滴瓷碗

瓷中珍品——北宋黑釉油滴瓷碗

黑釉瓷器鉴别 古代黑釉瓷器 山西黑釉古代瓷器

2020-03-10

黑釉瓷器鉴别。

北宋黑釉油滴瓷碗,高9厘米、口径30.2厘米、足径11.8厘米,于陕西省蒲城县城关镇收集,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状如夜空的星辰,又似一滴滴晶莹的油珠,十分美丽。其形成机理是釉层中的氧化物经高温发生分解所致。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属结晶釉,其盛烧于北宋,衰于元末,以福建的建窑最为有名。古人盛赞油滴釉器“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映日透视,晶莹夺目”。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境界。黑瓷本是瓷器中最普遍、最单调的一种釉色,而宋人却奇迹般地创造出了结晶釉,如油滴、兔毫、曜变、鹧鸪斑,使黑釉成为一种别具风格的艺术釉。油滴釉作为其中的代表,利用铁元素在釉中产生不同形状的结晶,采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烧制工艺,创作出变化莫测的满天星斗般的油滴效果,一改黑釉的单调与平淡,为黑釉增添了光彩。

黑釉瓷器在北宋兴起,与当时宋人饮茶以及“斗茶“时尚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宋饮茶,先将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茶饼。饮茶前将茶饼碾成细碎粉末放入茶碗之中,再沏以初沸的开水。宋代茶盏有五种釉色,黑釉、修釉、青釉、青白釉和白釉,其中以黑釉盏最受欢迎,这是因为茶叶泡开后水面浮起一层白色泡沫,斗茶先斗色,以茶面泡沫为青白者胜出,灰白次之,黄白最下。黑瓷盏因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喜欢,像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

迄今所见的油滴釉器多出自建窑,胎体较厚,器型较小,而这件黑釉“油滴”瓷碗,胎体厚重,釉面漆黑。如此之大和如此之美的油滴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窑口的工艺特征,环布碗底的油滴斑点,晶莹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称瓷中珍品。

扩展阅读

建窑油滴盏鉴赏


如果说,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那么我们在鉴赏建盏时,就应该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建盏究竟美在哪里,二是制作建盏的技术难度有多大。

由于建盏只是一个茶碗,器型小且简单,所以在器型方面的技术难度不大。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分布着多姿多彩的斑纹,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为了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釉面斑纹,古今中外的陶艺家呕心沥血,试图寻找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确的烧成方法,经历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问世的优秀作品极少。因此,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纯粹的陶瓷艺术!

建盏名贵品种与名称

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仅是一个生产青釉器和酱釉器的普通窑场,后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为建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青釉→酱釉→普通黑釉→建盏釉,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其显著特点是坯与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宋代初期建盏的出现,反映出斗茶艺术对茶具的讲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宋廷重臣蔡襄(大书法家)总结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1054年)。书中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纷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炯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茶录》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茶录》问世后,斗茶文化推波助澜地在朝野传播,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文坛巨匠抒发怀讴歌的极品。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

建窑的名贵品种有兔毫、鹤鸽斑(即建窑油滴)、曜变(即毫变)。

兔毫盏都当成毫变盏。笔者认为,中国宋代所称的“毫变”、“异毫”与日本所称的“曜变”是同一品种。正确理解“毫变”这个名称,应该考虑三个问题。

(1)毫变盏是建窑宝物 中国宋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写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君漠茶录‘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祝穆是南宋歇州人,徙建宁府崇安,幼孤尝从侨居建阳的姑父朱熹学习。崇安建阳均近建窑,着意收集南宋名迹的他对建盏的情况当非常了解,这段文字清楚表明毫变盏极难得且价格昂贵,非宝莫属。

日本古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文献是《君台观左右帐记》(1511年),这本书是足利将军的朋友们对他收藏的唐物(东山御物)进行评鉴的记录。在这本书中被高度评价的唐物,是当时所能收集到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是以优美和稀少作为选择标准。而且在所谓唐物庄严的世界,只有将军家才能做到这一点。书中记载的建盏有关情况如下:暇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从中日两国古代有关记载,毫变和曜变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

(2)要深入理解“毫变”的含义 建窑的主打产品(占98%以上)是兔毫盏,“毫变”隐义是主打产品的变异品种,也就是建窑的变异品种,这里的“毫”相当“窑”,因此,“毫变”与“窑变”同义。而“曜变”是从“窑变”过渡来的,所以中国宋代记载的“毫变”、“异毫”与日本称的“曜变”是同一品种。

(3)要识别建盏斑纹 毫变盏与兔毫盏的特征要有明显区别。如果是兔毫盏中的某一种,条纹的变异程度难以界定。“毫色异者”不单指毫纹的形状变异或色彩变异,而是指两者都变。所以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曜变。

笔者在《陶瓷学报》1998年2期发表的《论鹧鸪斑建盏》一文中对鹧鸪斑等名称问题作过详细论述,本文的重点是鉴赏,对名称问题不再赘述,但希望通过鉴赏进一步认识建盏名称。

宋 黑釉白斑 福建博物院藏

真正认识建盏斑纹,不能只观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斑纹的本质包括构成斑纹的物质和形成过程。兔毫、鹤鸽斑、曜变属于铁钙系结晶釉,其釉面斑纹是釉料在高温阶段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铁氧化物在釉表面层析晶产生的,构成斑纹的物质是铁氧化物的结晶体,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没有人工痕迹。这些建盏制作工艺难度大、艺术品位高。而黑釉白斑盏(图7)斑点的物质是后加的白瓷釉,不是氧化铁晶体,斑点的形成是靠人工装饰的,制作工艺难度小。还有铁锈斑盏(图6),虽然斑纹是由氧化铁晶体构成,但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后两者斑纹的外表很艳丽,但艺术效果显得单调呆板,谈不上奇妙自然,其本质与兔毫、鹧鸪斑、曜变不同,它们不能反映建盏独具的艺术风格和特色,称不上建盏珍品。建窑还有许多纯黑釉盏和杂色釉盏,这些建盏大都是烧制兔毫、鹤鸽斑、曜变时留下的失败的作品,没有多少惊奇之处,也无法把它们和宝物划等号。

宋金时期黑釉盏珍品欣赏


至宋代,黑釉瓷才真正进入其发展的巅峰时期。宋代与唐代茶文化美学内涵的最大不同在于唐代“青则宜茶”,而宋代则是“茶白宜黑”。

建窑黑釉银扣兔毫盏 南宋 建窑

建窑兔毫盏 北宋 建窑

建窑黑釉盏 北宋 建窑

建窑兔毫盏 南宋 建窑

建窑兔毫盏 北宋 建窑

建窑黑釉银兔毫盏 南宋 建窑

建窑兔毫盏 北宋 建窑

黑釉瓷器的蓬勃发展并非无因生成,而是有着历史、社会、地域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原料丰富,这种含铁量很高的粘土,属于低档原料,在地面上很容易找到,陶瓷工匠们就地取材用于制造黑釉瓷。

有充足制瓷原料是制瓷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或保证,在北方的许多煤田中有多层可供烧造瓷器的高岭石粘土矿存在,但原料质量不很好,加之淘洗不够纯,很难做出轻薄细腻的白瓷和青瓷。

虽然北方的邢窑、汝窑、定窑、耀州窑有很好的胎土,其精细程度并不比南宋官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差,可是毕竟生产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北方广大地区的需求。

建窑兔毫盏 北宋 建窑

建窑兔毫盏 南宋 建窑

建窑兔毫盏 南宋 建窑

建窑红兔毫盏 南宋 建窑

建窑红兔毫盏 南宋 建窑

金彩“福山寿海”黑釉盏 南宋 遇林亭窑

“湘阴”款黑釉盏 南宋

黑釉盏 北宋

宋代早期饮茶方式由煎饮变为点饮,烹点技术极为讲究,出现了“斗茶”。“斗茶”不仅是饮出茶的品质,也是一种高雅的活动。

此时,建窑、吉州窑创造性地生产出了兔毫釉、哩变釉、剪纸漏花、瑕帽釉、虎皮釉,继而北方地区也仿制生产出准妙惟肖的兔毫釉、术猖釉,还创造出了铁锈花、黑釉红绿彩和凸线纹等新品种,这一系列成就使黑釉成为铁系色釉中装饰手段最丰富的高温釉。

黑釉盏 北宋

兔毫盏 北宋

黑釉花口碗 宋

黑釉酱斑花口碗 北宋 耀州窑

黑釉酱斑盏 北宋 耀州窑

白釉盏北宋介休窑/黑釉酱斑托 北宋 耀州窑

黑釉白覆伦碗 北宋

黑釉白覆伦碗 北宋-金

黑釉白覆伦高足杯 北宋-金

红油滴碗 金 山西窑场

一般来说,青釉和白釉瓷器需要对胎土进行较细致的加工,生产成本自然较高。而黑釉瓷器对胎土质量要求不高,生产成本低。作为普通百姓,在物质较为医乏的古代,生活需要精打细算,购买生活用品也通常选择实用和价格便宜的,其次才是美观。在瓷器的销售市场上,黑釉瓷器无疑在价格卜占有绝对优势。

红油滴碗 金 山西窑场

红油滴碗 金 山西窑场

红油滴碗 金 山西窑场

银油滴盏 金 山西窑场

银油滴盘 金

银油滴碗 金 山西窑场

红油滴盏 金 山西窑场

红油滴盏与盏托 金 山西

红油滴盏与盏托 金 山西

红油滴盏与盏托 金 山西

红油滴盏与盏托 金 山西

红油滴盏 金 山西

红油滴盏 金

红兔豪盏 金 山西

古代瓷器:建窑油滴盏鉴赏


,这本书是足利将军的朋友们对他收藏的唐物进行评鉴的记录。在这本书中被高度评价的唐物,是当时所能收集到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是以优美和稀少作为选择标准。而且在所谓唐物庄严的世界,只有将军家才能做到这一点。书中记载的建盏有关情况如下:暇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从中日两国古代有关记载,毫变和曜变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

是兔毫盏,毫变隐义是主打产品的变异品种,也就是建窑的变异品种,这里的毫相当窑,因此,毫变与窑变同义。而曜变是从窑变过渡来的,所以中国宋代记载的毫变、异毫与日本称的曜变是同一品种。

(3)要识别建盏斑纹毫变盏与兔毫盏的特征要有明显区别。如果是兔毫盏中的某一种,条纹的变异程度难以界定。毫色异者不单指毫纹的形状变异或色彩变异,而是指两者都变。所以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曜变。

笔者在《陶瓷学报》1998年2期发表的《论鹧鸪斑建盏》一文中对鹧鸪斑等名称问题作过详细论述,本文的重点是鉴赏,对名称问题不再赘述,但希望通过鉴赏进一步认识建盏名称。

宋黑釉白斑福建博物院藏

真正认识建盏斑纹,不能只观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斑纹的本质包括构成斑纹的物质和形成过程。兔毫、鹤鸽斑、曜变属于铁钙系结晶釉,其釉面斑纹是釉料在高温阶段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铁氧化物在釉表面层析晶产生的,构成斑纹的物质是铁氧化物的结晶体,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没有人工痕迹。这些建盏制作工艺难度大、艺术品位高。而黑釉白斑盏(图7)斑点的物质是后加的白瓷釉,不是氧化铁晶体,斑点的形成是靠人工装饰的,制作工艺难度小。还有铁锈斑盏(图6),虽然斑纹是由氧化铁晶体构成,但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后两者斑纹的外表很艳丽,但艺术效果显得单调呆板,谈不上奇妙自然,其本质与兔毫、鹧鸪斑、曜变不同,它们不能反映建盏独具的艺术风格和特色,称不上建盏珍品。建窑还有许多纯黑釉盏和杂色釉盏,这些建盏大都是烧制兔毫、鹤鸽斑、曜变时留下的失败的作品,没有多少惊奇之处,也无法把它们和宝物划等号。

古代瓷器:宋金时期黑釉盏珍品欣赏


建窑黑釉银兔毫盏南宋建窑

建窑兔毫盏北宋建窑

黑釉瓷器的蓬勃发展并非无因生成,而是有着历史、社会、地域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原料丰富,这种含铁量很高的粘土,属于低档原料,在地面上很容易找到,陶瓷工匠们就地取材用于制造黑釉瓷。

有充足制瓷原料是制瓷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或保证,在北方的许多煤田中有多层可供烧造瓷器的高岭石粘土矿存在,但原料质量不很好,加之淘洗不够纯,很难做出轻薄细腻的白瓷和青瓷。

虽然北方的邢窑、汝窑、定窑、耀州窑有很好的胎土,其精细程度并不比南宋官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差,可是毕竟生产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北方广大地区的需求。

12345下一页

元代黑釉瓷器珍品欣赏


油滴玉壶春瓶 元 山西窑场

油滴玉壶春瓶 元 山西窑场

红油滴茶罐 元

黑釉剔花填白卷草纹嘟噜瓶 元

褐釉剔花卷草纹嘟噜瓶 元

黑釉剔花缠枝花纹玉壶春瓶 元

黑釉刻划莲荷纹梅瓶 元

茶叶末釉剔花卷草纹梅瓶 元

黑釉剔花卷草纹梅瓶 元

随着两宋王朝的远去,斗茶文化、饮茶方式的改变,黑釉瓷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且又因为元、明、清时期,中国瓷业的中心转移到了景德镇后,素雅沉静的青花和五色斑斓的彩瓷,独领风骚、一统了中国瓷器的江湖。黑釉瓷也就离中国瓷器的主流越来越远,并最终从中国瓷器史的嫡系中悄无声息退出了。

黑釉剔划莲荷诗文罐 元

黑釉刻划花卉纹梅瓶 金-元

黑釉刻划莲纹梅瓶 元

黑釉酱彩花卉纹嘟噜瓶 元

黑釉白覆伦银斑碗 元

黑釉酱斑嘟噜瓶 元

黑釉酱斑罐 元

黑釉酱斑梅瓶 元

黑釉酱彩鸟形花嘟噜瓶 元

黑釉银彩鸟形花嘟噜瓶 元

褐釉酱彩花卉纹玉壶春瓶 元

黑釉轴头等一组(同出于黄褐釉糊斗内)元

定瓷中的黑天鹅——黑定


这批民间新面世的宋代黑定标本,在深圳博物馆举办的“玄色之美”特展中展出,丰富了我们对文献记载与窑址出土的黑定种类的认识。黑定是一个重要的宋瓷品种,其中带有油滴、曜变、金银彩装饰的品种尤其珍贵。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制瓷始于唐,盛于宋,失于元,是受邻近邢窑的影响而以白瓷为主要产品的名窑。其地点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一带,此地宋代时属定州,其窑因此得名定窑,所产瓷器亦称定瓷。

宋定窑以白瓷著称,但也烧造高质量的黑釉瓷器,称为“黑定”。黑定的胎与白瓷胎一样,均为白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窑器论》提及“古定窑”时,记载有“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如白定,俱出定州。”北宋时期,定州为边关重镇,是抗辽的第一线,当时就有“天下十八道,唯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军唯定州最要”之说,司马光、韩琦、薛向、苏轼等名臣相继到定州任职,可见当时定州在北宋的重要性。

笔者这些年收集的黑定标本基本都来自定州,多数出自寺庙遗址的工地,一部分就来自定州开元寺塔(也叫定州塔)周围基建。中国的茶文化历来就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所以这些黑瓷标本来自这里也不足为奇。

从收集的标本看,大多数标本和残器都与“茶”有着密切的联系。两宋时期,黑瓷的文化和美学内涵大多是通过茶文化体现出来的。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宋代书法家蔡襄也说:“茶色白,宜黑盏。”可见,黑瓷所具有的古穆、庄严、沉寂的内涵,深藏着无法估量的价值,让人回味无穷(图2)。

从迄今面世的黑定标本的器型、胎质、釉面上看,黑定有以下特色:1.器型主要有盏、碗、瓶、罐、钵等。2.胎质主要是白胎,白度高,质地精细,胎壁薄。3.釉面平整光亮,有的足外壁因流釉不整齐而出现不规则的露胎现象。

从装饰技法上看,可以把黑定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纯黑色,釉面漆黑光亮,光可鉴人,正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所称“有墨定,色黑如漆”。此类残片的胎质洁白,瓷化程度较高,断面气孔很少,可见烧结温度较高(图3);第二类釉面中带有“窑变”色,或者带有(金、银色)兔毫,或者带有油滴,或者带着铁锈斑点,甚至还有像曜变一般的奇妙窑变等等,但是整体还是以黑色为主题(图4、5、6);第三类采用金彩装饰,富丽而庄重(图7、8)。

采用上好的胎质和上好釉料,可以说定窑的黑釉瓷把胎和釉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从开始一味追求纯黑,到后来丰富的装饰技法,体现了黑釉瓷器的独特魅力。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油滴釉属于结晶釉,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在该处密集,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过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从而形成“油滴”斑。油滴釉创烧于宋代。建窑、定窑、山西窑场、淄博窑等均有烧制。

唐代陶瓷中的珍品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通高12.5cm,口径2.2cm,底径12.5cm 壶提包式,上窄下宽,形似袋囊。顶端一侧为短直小流,中间有一曲柄,另一侧饰一曲尾。袋囊的转折处饰有凸起的摺线纹,中间亦饰凸线一道。此壶通体施白釉,在有装饰线的积釉处,釉泛青白色。平砂底,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徐六师记”四字。此壶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银器,具有稳重、大方、实用的特点。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个系统,可与青瓷分庭抗礼,陆羽在《茶经》中以“类银”、“类雪”赞美其釉色之白。它不以纹饰取胜,而注重造型与釉色的相互衬托。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产最负盛名。这件精雕细琢并带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彩烛台 高29.8cm,口径7cm,足径12cm

烛台分上、下两部分,上盘小,下盘大,中间承以起弦圆柱,圈足外撇,上盘中心立杯形烛座;通体施蓝、黄、绿、白彩釉,底素胎无釉。

烛台的使用早见于春秋时代,《楚辞》中引“室中之观多珍怪,兰高明烛华容备。”战国时已有各式精制的铜烛台,至三国、两晋时,青瓷烛台便已出现,造型颇多。这件唐三彩烛台造型实用古朴,施釉均匀,色彩深沉雅致,又在三彩中点以蓝彩,更增添了器物的华贵韵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青釉凤首龙柄壶 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

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壶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 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口沿、颈、肩及胫部饰以联珠纹、莲瓣、卷叶或垂叶纹。各组纹饰间以弦纹相隔。此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玻璃质感强,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其装饰纹样繁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六朝至唐代,我国与西亚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波斯的一种鸟首壶传到我国,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这件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鲁山窑花瓷腰鼓 长58.9cm,鼓面直径22.2cm

腰鼓广口,纤腰,鼓身凸起弦纹7道。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显现出片片蓝白色斑块,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

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木腔乐器,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不仅被吸收进唐乐,且又烧制成陶瓷腰鼓,别具特色。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根据唐人南卓撰《羯鼓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赴河南鲁山调查窑址,发现了黑釉花瓷腰鼓残片,其特征与传世腰鼓完全一致,从而证实了这件黑釉花瓷腰鼓确系河南鲁山窑制品。

此腰鼓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蓝白色釉斑相互衬托,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很强,堪称传世唐代瓷器中的精品。

三彩马 高76.5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此件展品由郑振铎先生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

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 高10.8cm,底边长6.3cm

唐代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此件白釉子母狮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唐代瓷塑艺术的一件杰作。母狮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

母狮两前腿间有一小狮趴卧。狮身皆施白釉,母子双狮眼睛及母狮腿部均点以褐彩。台为正方体形,四周施褐色釉,浓重处呈黑色。

古代瓷器:元代黑釉瓷器珍品欣赏


油滴玉壶春瓶元山西窑场

油滴玉壶春瓶元山西窑场

红油滴茶罐元

黑釉剔花填白卷草纹嘟噜瓶元

褐釉剔花卷草纹嘟噜瓶元

黑釉剔花缠枝花纹玉壶春瓶元

黑釉刻划莲荷纹梅瓶元

茶叶末釉剔花卷草纹梅瓶元

黑釉剔花卷草纹梅瓶元

随着两宋王朝的远去,斗茶文化、饮茶方式的改变,黑釉瓷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且又因为元、明、清时期,中国瓷业的中心转移到了景德镇后,素雅沉静的青花和五色斑斓的彩瓷,独领风骚、一统了中国瓷器的江湖。黑釉瓷也就离中国瓷器的主流越来越远,并最终从中国瓷器史的嫡系中悄无声息退出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