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 导航 >

青花香炉如何鉴定真伪

青花香炉如何鉴定真伪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如何鉴别瓷器真伪 嘉靖青花瓷器鉴定鉴别

2020-10-31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青花香炉在中国有很久的历史,目前有元青花香炉、汉青花香炉,大部分是瓷质香炉,还有一些铜质香炉。在汉代就有著名的博山炉,它就是为了人们用来熏香的炉子,并且驱散蚊虫等作用。在汉代以后,香炉就是有很多的材质做成的,因此就会很杂乱,从而它存在的价值就不一样。在宋代以后,瓷质的香炉才出现,瓷质香炉的出现尤为受欢迎,由于它的美观和表面的光滑,并且人为了展示便请了专业的绘画家在上面进行绘画,画出一些美丽的图案。

前面我们说过元青花香炉价值是非常高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由于它属于青花瓷,青花瓷我们都知道是很出名的,大家都知道青花瓷,并且它的存在刷新了人们对瓷器的认知,而青花香炉可以说是青花瓷的一种,所以它也是非常值钱的。

瓷质青花香炉表面的绘画纹一般为景泰蓝,看上去深成但不失典雅,它的工艺和做法都十分的精致,所以在历史上就有了非常高的地位。近代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景泰蓝是非常著名的色彩,而有了这种色彩的香炉同样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和价值,在现在是现在不可多得的青花香炉。很多涉及到中国花鸟彩绘技术的明朝香炉会达到700万到1500万左右的价格,近几年卖出的明弘治黄地青花栀子花纹盘,元青花菊花纹玉壶春瓶等都在两千万左右,所以我们大概知道这个香炉的价格是非常高的,而它的收藏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青花香炉在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由于青花香炉的收藏价值高,所以很多有很都是假货,为了赚取利润,很多不法分子伪造青花香炉来卖给不懂的人。那在这里我们来看看青花香炉是怎么辨别真伪的,那这里辨别香炉的真假就在于我们要多做功课了,比如说每个朝代香炉的特色,比如宋代是小型香炉,明代才是青花瓷,清代为三足。

我们自己观察就可以观察出来你所看到的香炉底足的的做工是否细致精湛;然后看它的材质做法是否均匀;还有比较特别的如用手轻叩,真的会发出金石的声音;并且真品包浆是很温润的,而仿制品就很枯燥看上去和油漆一般,如果更深层次的就需要找专门的鉴定机构去鉴定。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古代陶瓷如何鉴定真伪


古代陶瓷如何鉴定真伪。

“火光”或“贼光”是鉴定者们经常挂在嘴上的词汇,是指瓷器釉面过于光亮。通过复制实验证明,在化学成分和烧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新仿器物釉面确实要比古代真品光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外界物质的侵蚀,一是釉质本身的脱玻化现象。土壤中的酸、碱、盐和空气中的紫外线,长期作用于陶瓷釉面,就会使其受到侵蚀。脱玻化是釉质本身长期自我调整的结果,年代越久脱玻化现象越严重。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使陶瓷釉面逐渐失去光泽,对仿品进行消光处理是人工作旧的首要任务。

划痕。尽管陶瓷釉质是一种较坚硬的物质,但在长期使用和流传中也会造成各种损伤。划痕是最普遍的损伤现象之一。传世古陶瓷上的自然划痕,多半是一些纷乱无序的“牛毛纹”,也会有少量的硬划伤。那些硬划伤往往呈现长短不一、方向不同、深浅有别、污旧各异的特征。我们虽然不能肯定富有变化的划痕就一定是自然旧貌,但是呆板雷同的划痕一定是人工所为。

土锈。从地下挖掘出土的陶瓷器物上会普遍存在土锈。一般来说,在光滑坚硬的陶瓷釉面上,如果没有其他介质的辅助作用,土是不可能长久牢固附着在上面的。真正的土锈是靠地下水分中的钙镁离子的长期作用,聚集结晶的结果。显微镜观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果土锈中没有碱类晶状物,或用小刀等锐器轻轻刮削釉面上的附着物,其表面泛白或刮下的土锈像刨花一样打卷,就说明有问题,属人造土锈。真正的土锈在用小刀刮削时,会成鳞片状向下剥落。

剥釉,顾名思义即釉面剥落之意。它是古陶瓷最常见的旧貌之一,最易发生在那些胎釉结合不牢的品种上,如:汉绿釉、唐三彩、磁州窑器等。将仿制品的局部釉面进行剥釉处理,也是人们常用的作旧方法。其实,自然剥釉与人工剥釉之间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前者釉面的剥落是由里向外发生的,首先是釉与胎之间产生自然分离后才有可能剥落。而后者的作用力是由外向里,釉与胎之间并未产生分离现象。自然剥釉有两大特征,一是剥釉后的露胎处表面光滑平整,无明显凹凸现象;二是剥落后的釉面边缘与胎骨之间相互垂直。

浸色就是给胎、釉浸染各种旧色。浸色常用的材料和方法有浸墨法,即用墨汁浸染釉面,并使之进入开片的缝隙中,然后再将表面墨汁用水清洗干净,产生“铁线”效果。

蛤蜊光。所谓“蛤蜊光”就是在釉面或彩绘部位有一层透明膜状物,在光线照射下会发生散射现象,出现五颜六色的彩光,类似珍珠表面的光泽。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蛤蜊光”几乎不存在任何参考价值。

使用后加彩方法作伪者,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开始十分流行的,虽然它不属于新仿品作旧之列,但也是一种欺骗性极强的作伪方法。鉴定后加彩有一定难度,但绝大部分凭经验还是可以发现问题的。对真品而言,应当是先有彩绘后有旧貌,真彩应当在旧貌之下,与釉面浑然一体,旧貌附着在彩绘的上面。后加彩器的旧貌往往被釉上彩覆盖,彩绘纹饰盖在旧貌之上。

近几年,接底赝品越来越多,技术也日趋成熟。那么,作伪鉴定者应当如何判断接底器物呢?应从下面三方面入手。第一,足心明显高于足肩。第二,颜色釉器。如果发现有署民窑底款的颜色釉瓷器,且胎质、款识和旧貌都与真品无二,一般都是接底器或后施颜色釉器。第三,小口器。如果是瓶类器物接底,最容易露出破绽的部位就是瓶的内底。

所谓变造,就是把原本市场价位低的古陶瓷器,通过人为改造其外观,使其变成市场价位高的品种。

如何鉴定钧窑瓷器的真伪?


钧窑瓷器的生产制作自元末以后渐次衰败。明代万历年间,钧瓷的“钧”字因犯了神宗朱先生的名讳,窑场被官府封闭,此后钧瓷生产一蹶不振,陷于濒临绝境的地步,尤其是钧瓷烧制过程中自然窑变的奥秘更是技艺失传,无人知晓。直到清光绪五年(1880年),禹州神垕镇钧瓷世家中的芦天恩、芦天福、芦天增兄弟三人,由于受古董商高价收买宋钧的诱引,在小型发掘中得到启发,立志恢复钧瓷,此后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钧瓷的烧制开始有了初步的成果,并由此展开了恢复生产,烧制出了色彩单调的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宋钧“雨过天晴”器,此后又在“天晴”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抹红、飞红等新工艺,虽然这种彩斑红暗,较“宋钧”呆板,但毕竟大大前进了一步。

1907年,芦氏第二代艺人芦光东已成为一名优秀的钧瓷工匠,其作品“折沿盘”、“乳钉罐”等,被误为“宋钧”而被大英博物馆珍藏,“两个桃子”钧品青绿挂红,形象逼真,玉润晶莹,致使开封“群古斋”古玩铺以四百块银元重金买去,误作为出土宋钧珍藏。芦氏家族烧制的钧瓷精品与宋钧相比,几能乱真,因此有“芦钧”之称,在当时古董商中间还流传有“谨防芦瓷,小心上当”之说。

芦氏仿宋钧是近代最早、也是较为成功的仿伪之作,对恢复钧瓷的生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精品之作虽已达到了真假难分的程度,但还是有较为明显的破绽。如仿宋钧釉绝无“蚯蚓走泥纹”,窑变红斑发暗,且内外各半,自成片段,不及宋钧自然。这与当时人们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对钧瓷窑变釉的呈色机理和烧制过程中釉面出现的各种复杂变化还不能充分认识有很大关系。

钧窑瓷器仿制品的大量出现应该是近几年来的事,这是受到收藏之风日甚于日、古董市场日趋活跃以及作伪者趋时牟利等多方面的影响。由于钧窑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纹装饰,故其作伪者主要是伪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

1、鉴定钧窑瓷器的真伪,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1)科学技术手段 如“热释光”和“火化种子分析”,这两种方法误差较小,测定古瓷的烧制年代准确率较高,但在测试时均需在器物上的钻孔,取出少量的样本,会对器物产生损害。

(2)凭借经验 这种方法虽然带有主观因素,但其简便易行,不受其它条件的限制,所以目前鉴定瓷器的真伪大多采用这种办法。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经验”,不仅指的是要了解钧瓷作伪的方法,更要了解钧窑瓷器在不同时期的造型、釉色的变化及烧制情况,有时还需要用“推理”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辨别真伪。例如,现在我们在古董市场及某些私人的藏品中时不时地可以看到北宋钧窑的“官钧”产品,有盆托、鼓钉洗之类的,其制作还说的过去,并且底部还刻有证实其官钧“身份”的数字号码,这对于一些连钧瓷真品都很少有机会上手的陶瓷收藏者来讲,无疑是个“机会”。但买到手后,请专家一鉴定,才知又交了“学费”。其实鉴定北宋钧瓷官窑产品的真伪应该是一个最简单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常见问题:北宋朝廷设立官窑生产钧瓷是专供御用的,严禁民间使用,凡是烧坏的一律砸碎深埋。70年代禹州钧台窑全面发掘时,钧瓷官窑产品一件完整的都未得到,由此可知官钧的使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它不可能流散于民间。所以现在我们在市面上接触到的宋官钧瓷器基本上都是假的。

现代仿钧的产地一般还是源于禹州的神垕镇,这里不仅有烧制钧瓷的优良传统,而且还集中了一批当今最优秀的钧瓷制作高手。神垕镇的钧瓷制作近几年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釉色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它也面临着产品的销路问题。笔者所熟识的几位钧瓷艺人就曾抱怨:现在的收藏者不喜欢新货,有些厚古薄今。在这种情况下,神垕钧瓷也开始生产仿古瓷,如尊、瓶、炉、钵、碗、盘等,其造型一般是仿宋、金、元时期的民窑器形,制作工艺和斑彩装饰也力求与之相似。仿古瓷的制作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人为地将之做旧,充斥于古玩市场,不仅会对古钧瓷的形象有所损害,而且也容易使古玩市场产生混乱。

2、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看其制作工艺。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现代仿钧瓷器有些是批量生产,它采用某种材料作成模具,然后用“注浆法”灌注成型。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匀,份量较轻,更有粗制滥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这是作伪者最拙劣的一种作法,聪明一些的则在器物的内部,如瓶类的瓶体内,人们不易察觉的部位,人为地粘些其它物质(如水泥)以达到古钧瓷厚重的感觉。或者在“注浆法”成型的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但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与真正“手拉坯”均匀的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轮指痕不仅粗糙,而且每一圈与每一圈的轮指痕分布极不均匀。

其次,看其釉色和釉质。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虽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由于中原地区地下水含量较少,土壤中的含碱量适中,所以无论是墓葬,还是窑藏出土的钧瓷,都很少有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其釉质往往产生出类拔萃的钧瓷,令人赏心悦目。现代仿钧器不管是仿宋钧的造型,还是仿金、元时期的钧瓷的特征,其釉色多为天蓝,很少有天青、月白釉。而且为了达到与出土钧瓷相近的釉质,刻意伪造土锈或作去浮光的处理,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釉色发乌,不自然,看上去极不舒服。

其作旧及辨别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其浮光的效果。虽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无数平行的摩擦痕。

(2)将新仿的钧瓷放入含有酸性等带有腐蚀性的溶液中浸泡,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伤痕。

(3)作伪者有时也意识到了上述方法给钧瓷釉面带来的损害,所以也采用含有油类的软布进行抛打,同样可以使釉面产生出柔润的效果,但是与真品釉面光滑细腻的手感明显不同,作伪处理过的钧瓷釉面触摸时有油质感。

(4)在酸性物中浸泡之后,马上以土覆之,作出人为的土锈,且这种土锈渗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骗上当。其实根据近几年来北方出土的钧瓷,以及在钧台窑发掘所获得的大量钧瓷标本来看,钧窑瓷器面上的土锈很少,出现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更为少见,大都呈现出一种光洁细腻的效果。有些作伪者以粘合剂作出的土锈粘结假象,实为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之举。

(5)人为剥釉现象。作伪者有时故意在钧瓷的底足部分剥去一部分釉层,露出胎质,以期达到给人以年代久远之感觉。由于现代仿钧与古代钧瓷真品的制胎原料源于同一产地,故其胎色十分接近。但是与真品的自然剥釉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伪品的破绽:真品的剥釉断面基本上是直茬,伪品的剥釉断面是斜茬。

对于钧窑瓷器的辨别,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钧瓷真品釉面上的块状窑变斑为紫红色;仿品的窑变斑不是偏浅就是过深。仿品的胎色较之真品稍浅,同时由于古代胎泥淘练的工序繁复,所以胎质细腻致密,而现代钧瓷的胎泥淘练较为简单,胎质断面有时有杂质或产生孔隙。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钧瓷生产的观察发现,现代仿钧瓷器大部分都达不到宋钧制作工整、釉色玉润晶莹的工艺效果,大多仿品只是比较接近于金、元时期的钧瓷风格,但胎、釉与金、元时期相比又显得较单薄。

总之,钧瓷真伪的辨别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彻底掌握的学问,它需要日积月累地不断学习、观察和揣摩,更需要经常了解现代钧瓷的发展状况及仿钧生产工艺变化的新动向。

如何通过外表特征鉴定彩陶真伪


如何通过外表特征鉴定彩陶真伪。

一、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陶瓷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加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

二、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

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

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三、自然草根纹鉴别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图5、6)

四、胎质鉴别

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图7、8)

五、色彩鉴别

真品陶瓷的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图9~11)

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办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

元青花如何鉴定?


元青花如何鉴定?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20%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① 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

② 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

③ 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制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④ 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黄色,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并非瓷胎本色。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黄色的。

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黄色。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黄色。这就是窑红。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多种特征:

(1) 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浓重的。

(2) 火石红较浅淡的。

(3) 露胎和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的。

(4) 没有火石红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真假元青花。

火石红表现多样,是与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决定的。

(1)当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点。

(2)当胎凉晒不够彻底时,胎土中所含的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在露胎表面显出火石红。

(3)表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

(4)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为真元青花既有有火石红的,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而现代制品,也有仿制火石红的。因此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是不是真元青花就会进入误区,引起失误。

看火石红应该重点看是真正的古窑火石红,还是现代仿制的假火石红,而不是以它论真假。

一般来说,多数假窑红是从外部涂抹上的。真窑红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很容易区分。但是,几年前在窑中烧制高仿窑红已试验成功。这种仿古窑红如果没有作旧,一般比较鲜艳,出不来几百年的沉旧痕迹,比较好认。如果作旧作的好的,就难认了。因为它也是烧制出来自然形成。特别是新仿一线窑红,围绕釉边露出一线红,很能迷惑人。怎样区分呢?真正的元青花一线窑红不仅有经历数百年的陈迹,周围露胎的地方,还往往伴随产生一些由于胎土中含铁元素聚集成斑而形成的黑芝麻(000716,股吧)点。新仿窑红的胎土与古胎土不相同。因此虽然新仿出了一线窑红,但周围露胎处一般没有黑芝麻点,比较干净。这就区别开了新老窑红。当然这种现象的区别只是对今天的仿古窑红来说的。仿古与鉴别总是相斗争而存在的。我们点出如何区分,仿古者就会研究对策,他们今后也会研究出比较像的窑红和黑芝麻点来。我们的鉴别也要不断提高才行。

元青花的釉料配制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复杂,有影青釉、青花白釉、卵白釉、兰釉、红釉等多种颜色釉。在一些地方窑口烧制的元青花中还有灰青釉。

元代景德镇使用的较多的是青花白釉。这种釉是在原影青釉的基础上改善而来。其中减少了釉灰的比例(约占10%左右),增加了釉果的比例,因此釉层中A2O3的成分增加,CaO成份降低。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元青花如何鉴定?”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如何鉴定清代雍正珐琅彩瓷器真伪


说起这瓷器,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清代的珐琅彩,珐琅彩瓷器是清朝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有特色的,珐琅彩绘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50年代欧洲佛朗德斯地区。在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大量涌入中国,西洋珐琅彩从此进入中国市场。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珐琅彩在工艺和色彩的选择上也上融合了中国元素,从清初色彩上的素净淡雅到清中期的雍容华贵,庄重威严,这都于当时的执政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珐琅彩的收藏价值极高,也正是因为它的收藏价值使得世上有许多以假乱真仿品在市场上浑水摸鱼。今天就来教大家如何辨别雍正珐琅彩的真伪。

一、首先看瓶子的形状

我们在看一个瓶子的形状时,首先要了解瓶子出现的历史阶段,对瓶子当时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型的流行趋势及烧瓷的工艺都要有所了解,因为这些是可以鲜明的了解当时的文化特色,民风民俗。随着时代的进步烧瓷工艺及形态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素雅到华丽的阶段。我们不说唐宋就以元、明、清这三个时期为代表、元代瓷器大多高大笨重,早期以古朴浑厚后期以秀美飘逸为造型特点,清代瓶子造型多种多样。

二、其次看纹路和色彩

从绘画的纹路和色彩方面来看,陶瓷器上绘画的纹路及对色彩的搭配同瓷器的形状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会随着绘画原料的变化,烧瓷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地变化。不论是在其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还是题材内容的选择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代表性。所有的绘画技术也都是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单纯绘画到增加雕刻技术、由清静素雅到雍容华贵的色彩搭配,就以雍正年间的珐琅彩为例,这个时期的珐琅彩用色鲜艳温柔,极少用纯色,大都以七八种颜色搭配,有时候多达十多种颜色。所以看绘画纹路及色彩的搭配也就成了辨别真伪的有力证据。

三、最后看落款

时至今日,由于珐琅彩的收藏价值极高,市面上也流窜着不少的仿品来以假乱真。我们在辨别珐琅彩的时候,首先应注意落款,由于每一个人的书法不同,写作方式不同,在笔法的运用上也是不同的。珐琅彩大多都是官窑,写官窑落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严格选择上要选择有一定书法水平的人来写,就是为了防止做赝品的人仿照着临摹。但是由于书写人过于小心谨慎,就难免会有因为紧张而造成的细小失误,使得字迹僵硬不自然。然而就是这细小的美中不足之处,为鉴定珐琅彩提供了有效线索。

以上三种方法就是初步辨别珐琅彩的简单方法,必要时还必须结合其他方法来辨别真假。

陶瓷文化:如何鉴定钧窑瓷器的真伪?


钧窑瓷器的生产制作自元末以后渐次衰败。明代万历年间,钧瓷的“钧”字因犯了神宗朱先生的名讳,窑场被官府封闭,此后钧瓷生产一蹶不振,陷于濒临绝境的地步,尤其是钧瓷烧制过程中自然窑变的奥秘更是技艺失传,无人知晓。直到清光绪五年(1880年),禹州神垕镇钧瓷世家中的芦天恩、芦天福、芦天增兄弟三人,由于受古董商高价收买宋钧的诱引,在小型发掘中得到启发,立志恢复钧瓷,此后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钧瓷的烧制开始有了初步的成果,并由此展开了恢复生产,烧制出了色彩单调的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宋钧“雨过天晴”器,此后又在“天晴”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抹红、飞红等新工艺,虽然这种彩斑红暗,较“宋钧”呆板,但毕竟大大前进了一步。1907年,芦氏第二代艺人芦光东已成为一名优秀的钧瓷工匠,其作品“折沿盘”、“乳钉罐”等,被误为“宋钧”而被大英博物馆珍藏,“两个桃子”钧品青绿挂红,形象逼真,玉润晶莹,致使开封“群古斋”古玩铺以四百块银元重金买去,误作为出土宋钧珍藏。芦氏家族烧制的钧瓷精品与宋钧相比,几能乱真,因此有“芦钧”之称,在当时古董商中间还流传有“谨防芦瓷,小心上当”之说。

芦氏仿宋钧是近代最早、也是较为成功的仿伪之作,对恢复钧瓷的生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精品之作虽已达到了真假难分的程度,但还是有较为明显的破绽。如仿宋钧釉绝无“蚯蚓走泥纹”,窑变红斑发暗,且内外各半,自成片段,不及宋钧自然。这与当时人们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对钧瓷窑变釉的呈色机理和烧制过程中釉面出现的各种复杂变化还不能充分认识有很大关系。

钧窑瓷器仿制品的大量出现应该是近几年来的事,这是受到收藏之风日甚于日、古董市场日趋活跃以及作伪者趋时牟利等多方面的影响。由于钧窑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纹装饰,故其作伪者主要是伪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

1、鉴定钧窑瓷器的真伪,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1)科学技术手段如“热释光”和“火化种子分析”,这两种方法误差较小,测定古瓷的烧制年代准确率较高,但在测试时均需在器物上的钻孔,取出少量的样本,会对器物产生损害。

(2)凭借经验这种方法虽然带有主观因素,但其简便易行,不受其它条件的限制,所以目前鉴定瓷器的真伪大多采用这种办法。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经验”,不仅指的是要了解钧瓷作伪的方法,更要了解钧窑瓷器在不同时期的造型、釉色的变化及烧制情况,有时还需要用“推理”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辨别真伪。例如,现在我们在古董市场及某些私人的藏品中时不时地可以看到北宋钧窑的“官钧”产品,有盆托、鼓钉洗之类的,其制作还说的过去,并且底部还刻有证实其官钧“身份”的数字号码,这对于一些连钧瓷真品都很少有机会上手的陶瓷收藏者来讲,无疑是个“机会”。但买到手后,请专家一鉴定,才知又交了“学费”。其实鉴定北宋钧瓷官窑产品的真伪应该是一个最简单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常见问题:北宋朝廷设立官窑生产钧瓷是专供御用的,严禁民间使用,凡是烧坏的一律砸碎深埋。70年代禹州钧台窑全面发掘时,钧瓷官窑产品一件完整的都未得到,由此可知官钧的使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它不可能流散于民间。所以现在我们在市面上接触到的宋官钧瓷器基本上都是假的。

现代仿钧的产地一般还是源于禹州的神垕镇,这里不仅有烧制钧瓷的优良传统,而且还集中了一批当今最优秀的钧瓷制作高手。神垕镇的钧瓷制作近几年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釉色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它也面临着产品的销路问题。笔者所熟识的几位钧瓷艺人就曾抱怨:现在的收藏者不喜欢新货,有些厚古薄今。在这种情况下,神垕钧瓷也开始生产仿古瓷,如尊、瓶、炉、钵、碗、盘等,其造型一般是仿宋、金、元时期的民窑器形,制作工艺和斑彩装饰也力求与之相似。仿古瓷的制作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人为地将之做旧,充斥于古玩市场,不仅会对古钧瓷的形象有所损害,而且也容易使古玩市场产生混乱。

2、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看其制作工艺。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现代仿钧瓷器有些是批量生产,它采用某种材料作成模具,然后用“注浆法”灌注成型。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匀,份量较轻,更有粗制滥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这是作伪者最拙劣的一种作法,聪明一些的则在器物的内部,如瓶类的瓶体内,人们不易察觉的部位,人为地粘些其它物质(如水泥)以达到古钧瓷厚重的感觉。或者在“注浆法”成型的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但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与真正“手拉坯”均匀的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轮指痕不仅粗糙,而且每一圈与每一圈的轮指痕分布极不均匀。

其次,看其釉色和釉质。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虽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由于中原地区地下水含量较少,土壤中的含碱量适中,所以无论是墓葬,还是窑藏出土的钧瓷,都很少有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其釉质往往产生出类拔萃的钧瓷,令人赏心悦目。现代仿钧器不管是仿宋钧的造型,还是仿金、元时期的钧瓷的特征,其釉色多为天蓝,很少有天青、月白釉。而且为了达到与出土钧瓷相近的釉质,刻意伪造土锈或作去浮光的处理,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釉色发乌,不自然,看上去极不舒服。

其作旧及辨别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其浮光的效果。虽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无数平行的摩擦痕。

(2)将新仿的钧瓷放入含有酸性等带有腐蚀性的溶液中浸泡,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伤痕。

(3)作伪者有时也意识到了上述方法给钧瓷釉面带来的损害,所以也采用含有油类的软布进行抛打,同样可以使釉面产生出柔润的效果,但是与真品釉面光滑细腻的手感明显不同,作伪处理过的钧瓷釉面触摸时有油质感。

(4)在酸性物中浸泡之后,马上以土覆之,作出人为的土锈,且这种土锈渗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骗上当。其实根据近几年来北方出土的钧瓷,以及在钧台窑发掘所获得的大量钧瓷标本来看,钧窑瓷器面上的土锈很少,出现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更为少见,大都呈现出一种光洁细腻的效果。有些作伪者以粘合剂作出的土锈粘结假象,实为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之举。

(5)人为剥釉现象。作伪者有时故意在钧瓷的底足部分剥去一部分釉层,露出胎质,以期达到给人以年代久远之感觉。由于现代仿钧与古代钧瓷真品的制胎原料源于同一产地,故其胎色十分接近。但是与真品的自然剥釉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伪品的破绽:真品的剥釉断面基本上是直茬,伪品的剥釉断面是斜茬。

对于钧窑瓷器的辨别,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钧瓷真品釉面上的块状窑变斑为紫红色;仿品的窑变斑不是偏浅就是过深。仿品的胎色较之真品稍浅,同时由于古代胎泥淘练的工序繁复,所以胎质细腻致密,而现代钧瓷的胎泥淘练较为简单,胎质断面有时有杂质或产生孔隙。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钧瓷生产的观察发现,现代仿钧瓷器大部分都达不到宋钧制作工整、釉色玉润晶莹的工艺效果,大多仿品只是比较接近于金、元时期的钧瓷风格,但胎、釉与金、元时期相比又显得较单薄。

总之,钧瓷真伪的辨别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彻底掌握的学问,它需要日积月累地不断学习、观察和揣摩,更需要经常了解现代钧瓷的发展状况及仿钧生产工艺变化的新动向。

清顺治青花瓷盘如何鉴别真伪


不少刚入门的藏友都会将青花缠枝花盘当成一个碗,但实际上碗和盘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碗的口沿比较深一些,所以青花缠枝花盘还是一个类似于用来装水果的果盘之类的容器。

p1清朝顺治青花盘

这是一件清代早期的青花瓷盘,我们一般把清代顺治、康熙时期称为清代早期,这个瓷盘是属于顺治时期的,为什么说它烧制于顺治时期呢?如何鉴别烧制于顺治时期的青花瓷盘呢?下面请诸位藏友跟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点,清代顺治时期的瓷器的白釉底色偏青,它不是那种特别白的,而是往后走就原来越白,这件青花瓷盘的白釉就是发青的,符合顺治瓷器白釉的特点。

第二点,清代顺治时期的青花瓷盘上面有一个类似于仿金的金边口,并不是真金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浅酱釉,又被人们称之为仿金釉。而这件青花瓷盘上面就有一个金边口。这个特征,也符合判断顺治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第三点,现在仿制青花瓷器的画工一般看上去比较粗劣,总是画不像,反复用笔描画,越描线条就越生硬,很容易露出破绽。其实这种器物就像是师傅教徒弟画画,徒弟再照着师父的画,因此每朝每代都是这样画的,并没有想要用它卖出大价钱,而是当时的实用品,所以画得非常的随意。如果画得非常严谨而又生硬,那往往就是仿品。这件青花瓷盘的画工比较精湛,线条比较流畅,不像现在仿的青花瓷盘那样生硬,故而是清朝顺治青花瓷盘真品。

综上所述就是鉴别顺治青花瓷盘真伪的几个要点,希望对各位藏友们有所帮助,以下是其他清青花瓷盘欣赏!

p2清青花过墙龙纹瓷盘

这件瓷器名为:清青花过墙龙纹瓷盘,目前被收藏于新乡市博物馆。它的尺寸为:高6.5cm,口径28.6cm。这件瓷盘中间描绘了一条体魄强劲有力的苍龙,被流云所环绕。苍龙的须发非常细腻,鳞片分布均匀,体态非常饱满,龙的尾巴延展到了器物之外,俗称“过墙”。此件瓷盘的器型比较规整,胎质坚硬细密,白釉底色泛青,青花色泽比较浅淡,晕染层次比较分明,线条比较流畅,称得上是民窑精品。

如何鉴定明代大明弘治黄釉瓷器真伪


自从隋唐以来,黄色作为皇帝的御用颜色广泛使用于象征皇权的一切物品之中,如朝服、瓷器,就连宫墙都是由黄色和红色渲染的,就比如明代黄釉瓷器,它就是皇权的一种象征,始终代表着皇帝的至上地位,至今都拥有着丰厚的历史价值,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收藏,但由于明代黄釉瓷器历史久远,并且难以完整保存,所以十分罕见,也难免会有人作假,下面这篇文章就来帮助大家学一学鉴定明代大明弘治黄釉瓷器真伪的方法。

第一、根据黄釉瓷器造型判断

明代大明弘治黄釉瓷器作为御用器物,造型定然会十分规整精致,讲究单色釉瓷的素雅之美,一些玉壶春和梅瓶的八棱常常更改为荷口,并加以瑞兽附耳贴首,寓意着臣民的安居乐业,举国太平安稳,并且瓷胎精细整洁,瓶罐类的瓷器浅圈平修足,外部及口面精修施釉,琢器内洁白无釉。

第二、根据胎土判断真伪

由于黄釉瓷器属于皇帝的御用瓷器,因此制作原材料和制作工艺都属于上成品,一般明代的黄釉瓷器使用麻仓土制胎,土质细腻,烧制而成的胎体灰白致密,色泽范灰白色。

第三、根据釉色辨别

大明弘治黄釉瓷器所呈现的釉色是辨别瓷器真伪的最主要依据,通常情况下,弘治黄釉瓷表面色泽光亮温润,类似于动物油的光泽,部分暗刻花纹处会呈现出深褐色光泽,由于明代弘治黄釉瓷器保存完整的真品十分罕见,因此鉴定专家们对于釉体的色泽描述各不相同,光泽或浅或深,或明或暗,众说纷纭,参照博物馆的珍藏黄釉瓷色泽来说,基本上叫大多数人都认可的颜色为浅色似鹅黄,表面油润、透亮,有迎光色泽变换的特点,无光或者光泽无变换即为赝品。

第四、根据落款辨别

只要是皇室用品一般都会有明确的落款,“大明弘治年制”是黄釉瓷器最为标准的款字,这是毋庸置疑的,以双行竖排排列,用馆阁体书写。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大明弘治黄釉瓷器的鉴别方法已经心里有谱了,其实无论您鉴别那种器物,都要先去了解一下它的历史,知道它是何时何地何人制造,又为谁制作,用于何处,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了解黄釉瓷器,才能对其真伪做出准确的判断。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花香炉如何鉴定真伪》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花香炉如何鉴定真伪》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