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宋定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影青莲瓣香薰赏析

宋影青莲瓣香薰赏析

宋定窑瓷器鉴别 古代莲瓣花纹瓷器 宋老瓷器鉴别

2020-03-10

宋定窑瓷器鉴别。

影青莲瓣镂空香薰

江苏省姜堰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影青莲瓣镂空香薰。该香薰为北宋景德镇窑制品,施青白色釉,薰盒盖为镂空缠枝花卉纹,盒身设子母口,上下两体,下体印莲瓣纹;通高9.4厘米,最大径9.3厘米,重247克,胎质细腻,造型端庄,镂空纹饰工整,釉色莹润纯正,为北宋影青镂雕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香薰为汉晋时焚香用的器皿,用以薰香,净化空气。它是由古代祭祀焚香用的器具香炉演变而来,后渐以其功能区分,凡用于祭祀无盖者谓之香炉,而用于香化净化空气有盖者则称香薰或叫薰炉。汉晋时,有竹节形长柄薰炉,有短柄龙座薰炉,最常见的是所谓“博山炉”。博山炉一般炉体为半球形,上有盖,盖镂空雕成山形,以便香烟泄出缭绕。

姜堰市博物馆藏的这件香薰,下件为压印莲瓣纹。显得清雅端庄,上件(盖)为镂空透雕缠枝花卉纹,更显巧妙自然。其透雕技法娴熟、刀工老辣,镂空与花卉纹布局合理,章法井然,上下体纹饰协调和谐,浑然天成。上下件以子母口盖合,十分规整;上下口端留有小孔可用线绳相联,以减少滑落破损几率,可见古人考虑是十分缜密的。

该香薰1980年于姜堰市腰庄一纪年墓出土。墓主陈钦止,名天若,泰州海陵人,为一介书生,卒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墓为土坑竖穴木棺墓,发现时棺木已朽,尸骨尚存。墓志称姜堰为蒲津乡,墓主之父陈护“六世同堂,百口无间”,曾获徽宗旌表。可见,陈钦止生前对这件香薰也是爱不释手的,死后还不弃不离。(据姜堰市博物馆官方网站)

小编推荐

南宋影青莲瓣纹折沿碗


这件南宋影青莲瓣纹折沿碗是沪上著名收藏家胡平先生的藏品。整器高8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5厘米。器表施青白釉,釉层较厚,釉层间气泡较多。胎白坚致,扣之声音清越。器表有莲瓣刻花装饰,刀法自然灵动,质朴大气。内底简笔刻划两水禽,类鸳鸯,作悠闲戏水状。口沿斜折,使造型变化富韵味。值得一提的是这件碗的釉色是真正典型的青白色(也称影青),而且器表施釉均匀,青白釉呈色稳定,具有温润如玉的艺术效果,而这正是确定它制造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南宋景德镇窑的突出成就就是熟练掌握了强还原焰技术,这也是烧制出典型青白釉瓷器的关键条件。据了解,此碗业经国内著名文物鉴赏家李知宴、维莲和唐恺上手鉴定,他们也确认为是南宋至元初的景德镇产品,并依据此碗的工艺水平认为它是并不多见的典型的青白釉瓷器。

笔者细观此碗的造型、纹饰和施釉,结合过去欣赏过的林林总总的南宋青白釉同类瓷器,感到此碗在工艺上确有独特性,在审美上也和一般的制品有较大差异。首先,斜折的口沿在当时同类器物中并不多见,我们从传世品和地下出土的瓷片中可以看到大量直口、斜壁口沿和各种唇口造型的南宋至元初的瓷碗,但如此碗口沿斜折的却很少遇见。其次,此碗的外壁装饰双层莲瓣纹,但仔细观察这些剔刻的纹饰却并不严谨,刀法有点率意,这与此碗造型的规整和施釉的讲究似乎并不协调,但正是刀法的“散逸”与纹饰布列的“整齐”这一装饰特点给欣赏者以清新自然的美感和灵动的体验。最后,从釉层较厚的特点来分析,此碗在施釉时可能采用了多层施釉的技法,而这正是当时南宋官窑瓷器的铁证。因而导致在烧制过程中易形成大量细微气泡,这使我们上手欣赏时既能感受到它的厚重和丰富的层次,又增大了我们审美的空间想象力。需要指出的是,此碗内底之鸳鸯戏水图多见于南宋及元代瓷器装饰纹样,就青白瓷这一品种来说,此类纹样在北宋的同类产品中是很罕见的。因此结合纹饰和造型、胎骨、釉层进行综合判断,把这件青白瓷碗的烧制年代定于南宋无疑是比较妥当的。

宋青花小酒盅赏析


宋青花小酒盅青花是中国瓷器制造技术中的一种工艺手法,原始青花于唐宋已见端倪,元代景德镇湖田窑出现成熟青花。今以景德镇出产的最为著名。历史上带有穆斯林风格花纹的瓷器称为“回青”,属于外销瓷。

青花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中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蕴含天然矿物钴。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中国各朝代的青花瓷有其自身的特点。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宋青花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宋朝出土的青花瓷也并不多,左图是难得的宋青花小酒盅。

两宋青白瓷赏析


景德镇自古以来水土宜陶,有着悠久的陶瓷历史。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是在五代白瓷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是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

北宋 青白瓷葵口碟

北宋 青白瓷盘口双系执壶

北宋 青白瓷花口瓜棱瓶

北宋 青白瓷带盖三足炉

北宋 青白瓷四系盖罐

北宋早期的青白瓷,尚属草创期,其胎质粗糙,质地疏松,青白釉色不纯,釉面开有细小纹片,釉层稀薄,且施釉多不及底。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瓷的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装饰方法刻花和印花为主,多在碗、盘的内壁。

南宋 青白瓷鼓钉纽斗

南宋 青白瓷八卦方耳三足炉

南宋 涩胎玄武(左)和青龙(右)

南宋 青白瓷蒜头瓶

南宋时期的景德镇青白瓷,也经历了南宋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历程。早期是青白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具有典型的青白瓷的审美特征;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造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装饰手法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为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北宋和南宋时期的青白瓷,具有不同的历史风貌和风格特征,但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和共同的审美风格和魅力,它是整个宋代审美思想、审美观念的折射与反映,是宋代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适应和满足了宋代社会审美的和实用的需要,是宋代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

古代瓷器:宋青花小酒盅赏析


宋青花小酒盅青花是中国瓷器制造技术中的一种工艺手法,原始青花于唐宋已见端倪,元代景德镇湖田窑出现成熟青花。今以景德镇出产的最为著名。历史上带有穆斯林风格花纹的瓷器称为回青,属于外销瓷。

青花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中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蕴含天然矿物钴。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中国各朝代的青花瓷有其自身的特点。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宋青花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宋朝出土的青花瓷也并不多,左图是难得的宋青花小酒盅。

古代瓷器:宋 影青加彩观音像


宋影青加彩观音像

高25.6厘米

南宋:景德镇窑。胎质洁白,衣襟、袖口及部分璎珞处施青白釉,釉面光润。面部、手、冠、衣、裙等部皆涩胎无釉,用胎色来表达观音的脸和手,以使更接近肤色。冠、衣及裙等露胎处则加绘红、蓝等色彩或贴金,因未经焙烧,大多剥落。观音端坐,头戴发冠,右臂曲肘,掌心向上,左手抚膝,穿左衽袒胸宽袖长衣,着裙。胸前及手腕饰璎珞,形象沉静肃穆。底墨书大宋淳祐十一年辛亥楷款。现藏上海博物馆。

宋、金、元磁州窑瓷枕赏析


狭义磁州窑,邯郸的观台和彭城为中心的窑场。磁州窑的各种瓷器,给人的印象是不同于青、白瓷的温润细腻,不同于青花瓷的端庄秀雅,它有一种古朴、奔放、粗狂的美。 磁州窑的发展可以分成4个阶段: 第一期以五代后期或北宋初年,为创烧期,中心窑厂是观台,是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仿北方发展比较成熟的定窑、耀州窑,生产日用瓷器。 第二期以北宋晚期,磁州窑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白地黑花,黑白色差强烈对比,独树一帜,其实,从这时候开始,唐宋以来崇尚的单色釉的审美情趣开始发生了变化。 第三期为金代,是观台窑发展、繁荣时期。不仅生产日常生活用瓷,还生产陈设器、宗教用瓷和建筑用瓷。其多彩的釉色和多样的装饰技法,种类繁多的纹饰图案。 第四期为元代,元代末年严重的水患使得以观台镇为中心的窑场衰落,烧瓷中心转移到滏阳河流域的彭城镇,装饰风格粗犷,主要生产大型器,造型厚重,如酒坛、酒缸等,明清时期以彭城镇为烧造中心。 宋代磁州窑瓷枕 主要有叶形枕、豆形枕、腰形枕、银锭形枕等。装饰技法有剔花、刻花、白地釉下黑彩剔划花、珍珠地划花、蓖划花等,白地绘黑花的装饰纹饰在北宋末期才出现。这一时期瓷枕上的主要主体纹饰有婴戏纹、熊戏纹、团花和花瓣纹、虎纹、龙凤纹、文字等。枕墙上常装饰卷草纹、忍冬纹及变形草叶纹等,也有素面不装饰的。

叶型枕珍珠地篦画划画 这里的珍珠地和璧划装饰有一个传承关系,两者的装饰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填在主体的图案的留白处,衬托主体图案.而壁画明显比珍珠制作要简单,从观台窑考古分期报告看,叶型枕是观台窑的典型器,珍珠地流行的年代是五代到北宋中晚期,而壁纹出现在北宋中期,晚于珍珠地,中期时两种装饰工艺并存,到北宋末金初,珍珠地逐渐被蓖划所取代,蓖划可以看成珍珠地的简化或替代品。 卧狮枕 文字枕 这类文字枕出现在北宋晚期,看起来像磁州窑典型白地黑花装饰,实际上与传统我们认为的白地黑花装饰是有区别的,这类文字枕是釉上装饰,文字写在透明釉之上,手摸上去发涩,辣手,并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白地黑花釉下彩。(上手过,翟金禄的立身之本,行孝为先,与人有义,不右神天。感觉很奇怪,后来查资料,这一时期的这类文字枕的确是这样)白地黑花枕,年代定为北宋末年,主要是宋墓出土,比较准 宋末金初 总的来说,北宋以叶型枕、银锭枕、椭圆枕居多,文饰以刻划花、剔花和珍珠地,文字为主,广泛的用于民间日常生活,其装饰特点上迎合大众口味,造型古朴圆润、纹饰内容贴近民间生活,其装饰性是为实用性服务的。 那为什么宋磁州枕是怎样的装饰形式呢? 北宋是磁州窑风格最初形成时期,在官窑空前发展背景下,民窑只能针对平民百姓的喜好进行生产。观台窑主要模仿其他成熟窑口的工艺技术,此时的北方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所代表的是当时陶瓷文化中的主流,与磁州窑最接近的就是定窑。所以磁州窑大量出现模仿定窑装饰风格的的瓷枕。主要是这些剔刻划的,珍珠地主要应该是借鉴了金银器錾刻装饰。 金代磁州窑枕头 磁州窑在金代的发展达到了鼎盛,磁州窑瓷枕在这一时期生产数量增加,造型多样化,主要有八角形、如意形、腰形、扇形、长方形等。到了金代,磁州窑独具特色的白地绘黑花装饰风格已发展成熟,主要装饰技法有白地绘黑花、白地绘划花、同时绿釉黑彩、绿釉划花、黑釉铁绘、三彩、浮雕式模印花等装饰风格大量出现。明显是受到了金人的审美情趣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此时,磁州窑瓷枕在纹饰上依然具有很强的民俗风格,笔绘技法的婴戏纹依然流行,笔绘花鸟纹饰在瓷枕上出现,并袭北宋工笔写实的画院之风。 宋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宋陈宗训的《秋庭婴戏图》 宋末金初形成的黑绘枕。此时也正是北宋风俗画大发展的时期,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对婴戏纹描绘上。如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宋陈宗训的《秋庭戏婴图》中孩童的描绘与此时期瓷枕上婴戏纹的发饰、服饰、体态、动作有一致之处。 花鸟枕花鸟枕 花鸟纹饰在这一时期的特点较明显,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形式自由,内容丰富、风格也存在多样化,这是磁州窑民间审美趣味所主导的,多出了一些乡野间的意境,但是从笔法、构图确实袭北宋院体画中花鸟画的画风 绿釉三彩类,金代是彩瓷大发展的时代,绿釉,三彩、红绿彩,但磁州窑的红绿彩枕头见到的很少,河南窑口相对较多,比较来说,河南窑口的三彩、绿釉、红绿彩很丰富。 文字枕 金代文字枕文字内容以短语、短诗、对句为主,长篇诗文不多。 总的来说,金代以如意型、八角型、豆型为主,文饰以白地黑花、三彩装饰居多;枕面随型开光,开光内为主体纹饰,大小多在30厘米左右,面积相对较小,主体绘画多为小景式,枕侧面多为卷草纹。 为什么金代瓷枕出现了大发展?总结下来,可能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 (1)外因主要指北宋和金朝代更替了,但政治、经济和文化却有很强的连续性。金代沿袭了北宋的政治、经济制度,金海陵王迁都燕京后,燕京城布局与北宋汴京相同,甚至宫殿名也相同,地方也设镇市,商品交易自由。金代也实行铜禁,所以政策上的延续,使磁州窑在宋金战乱之后迅速恢复,同时那些与朝廷关系密切的汝窑等因政权更迭和战火而一蹶不振。 在文化上宋金更替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宋代沿袭南唐画院之制,为了满足皇室审美的需要,设立翰林图画院,画家的地位和素养得到提高,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尤其到宋徽宗时期发展达到的鼎盛。作为宋金更替的“靖康之变”发生的十分突然,社会没有经历一个明显的衰落期就直接进行了朝代的更迭。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上看,王朝的更替往往由于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导致社会动荡,人口锐减、生产力下降,社会政治、经济出现大倒退,再经过长年的战乱后所完成的。因此,在政治上的更替完成后,在文化上则需要一个长时期的恢复期,并且这样的文化与前代文化在发展上经历过断层,其在文化特点上就更具个性,而非共性。但1127年,金灭北宋,在这之前北宋处在宋徽宗的统治时期,正是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因此在文化上宋金时一期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磁州地区沦为金朝统治区域下,恢复社会生产。 白地绘黑花的装饰风格是从北宋末期形成的,在其还没有来得及尽情发挥的时候,就经历了朝代的更迭,所幸的是,这种装饰风格不仅没有因为社会动荡消失,反而更加发展起来,从金代磁州窑瓷枕纹饰上就可以看出其深受宋代院体画的影响。 (2)磁州窑兴盛的内因,磁州窑是民窑,不受朝廷束缚,能根据市场开发特色产品,种类繁多,适合不同阶层需求,白地黑花,彩釉瓷迎合了当时的审美使用情趣。 元代磁州窑瓷枕 元代磁州窑瓷枕造型统一,基本为长方形。元代瓷枕给人的第一印象,大—画的满。这时枕的尺寸多在30多公分、40多公分。瓷枕的装饰面增加为五个,装饰基本为白地黑花技法。枕面,沿枕面形状勾勒出多条边框,边框内做菱形开光,开光内为纹饰主体,主要有山水画、花鸟画及文字、人物故事画、等,边框与开光之间的四角空白处用菊花纹、葵花纹、荷花纹等填满。枕的前立面和后立面画面布局与枕面相同,主要纹饰图案为墨竹、花鸟,后立面装饰。有的5个面均为人物故事,像连环画一样。 这一时期的山水花鸟图案大有元代文人的写意风格。 文字枕 : 元代文字枕上多写诗词、歌赋,篇幅长,所写字体多样规整,篆书、行书、草书、楷书都有,多表现的曲牌(醉中天、山坡羊、朝天子、红袖鞋等),文字内容上多表现出文人隐逸思想,抒发感慨。人物故事纹,题材多是名人典故、元杂剧场景、佛道教题材故事等 王羲之爱鹅图(元 马元) 李白观瀑布(宋 夏娃 ) 昭君出塞姜太公钓鱼江革行佣供母24孝故事道人与鹿 僧稠降二虎元杂剧人物 五女图(五个面均有人物故事,围绕一个主题,连环画) 总的来说,元代以大长方枕为主,纹饰主要是白地黑花。 瓷枕的装饰内容较前代则更多地表现了故事性和思想性,人物故事、元杂剧场景、长篇诗词歌赋表现其上,其内在是更多地表达匠人或消费群体的思想意识。宋金时期瓷枕上的婴戏纹在这一时期很少出现,花鸟纹饰不再作为瓷枕的枕面的主体纹饰,而是在瓷枕的侧面进行装饰,枕的正面多装饰白地绘黑花的人物故事图案、山水画和诗词曲赋等。表现文人清雅、孤高、隐逸思想的内容增多,如墨竹图,山水等。 元代磁州窑瓷枕绘画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一般认为是元代文人直接参与了瓷枕的装饰制作,是与元代文人画的同步发展 元代虽结束了宋金的分裂与战乱,但统治者的分族而治,却也把汉族文人士大夫阶级埋葬了,传统的世家大族被颠覆,文人步入仕途的传统道路被改变,文人不钻营政治了,便将经历放在了文学创作上,话本、杂剧、南戏盛行,再加上外族的统治使得大批有志文人不屑入仕,纷纷归隐、避世,因此汉族文人中隐逸思想盛行,以示品节的清高。但文人的无奈、不甘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情则从当时的文学、书画作品中表达出来,而作为日常的生活用具,元代磁州窑瓷枕的画面也更多体现的思想性和故事性,从纹饰内容,绘画,文字表述等多个方面都可以体现元代磁州窑装饰艺术深受文人思想的影响。元代瓷枕,有文人直接参与制作,并在瓷枕的装饰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使元代瓷枕实用价值弱化,变成文人士大夫追求出世隐逸思想的载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