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马 > 导航 >

“马上体”源自明清:猴骑马寓意“马上封侯”【2】

“马上体”源自明清:猴骑马寓意“马上封侯”【2】

古代瓷器马 怎样鉴别明清花瓷器 明清瓷器款识鉴别诀

2020-11-02

古代瓷器马。

唐代|民风开放

女子也可以骑马

“自古以来,马被用于农耕、军事。但到了唐代,马开始渗透到其他的领域中,打马球、驯马表演、马上乐舞等,这些场景在大量出土文物中都有呈现。”胡寅介绍说,当时不仅男子可以骑马,女子也可以,她们身着胡服,骑在马上英姿飒爽,可以说是唐朝民风开放的一种直观反映。

在洛阳博物馆,记者看到了大量的唐代“马”藏品,主要有各式各样的唐三彩和骑马俑。与魏晋的骑马俑相比,唐代马背上的人物表情更为丰富:有的吹奏乐器、有的表演乐舞等。还有一人站立马前,与马“对峙”,马左前腿凌空踢抬,张口嘶吼,仿佛尽力挣脱缰绳的羁绊,这是驯马表演。

当然,提到唐代就一定绕不开唐三彩。“唐三彩对马的造型非常写实,甚至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马匹的肌肉、跟腱,非常漂亮。”胡寅介绍说,当时马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为防止马尾巴扫动灰尘,就将马尾绑起来。“因此唐三彩马的尾巴都是往上翘的。”

洛阳博物馆馆藏的唐三彩黑釉马,由于工艺复杂且难度系数大,全国目前只有两件,另一件现藏国家博物馆,而这件则成了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明清|除用于军事、农业

马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明清时期又有哪些与马有关的趣闻呢?昨日,记者走访了明清瓷器收藏家陈树威老师,在陈树威家中,记者看到了他收藏的明清瓷器。据了解,他所创办的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已获得河南省文物局的批准,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

“骏马寓意才俊,因此马的形象在明清瓷器中还是比较多的。”陈树威介绍说。随后,他取出了几件瓷器,有盘,有瓶,还有茶杯,各种形态的马,或站或卧,显得格外漂亮。

“清朝由满族统治,他们入关前属于马背上的民族,所以对马非常重视。”陈树威说,当时除了在农业、军事上的使用,马也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在一个乾隆年间的青花瓷盘上,画着一对骏马,与汉朝的飘逸、唐朝的写实相比,带有一些夸张和写意。

随后,陈树威又拿出一个清朝的青花瓷盘,上面画着马和鹿。“这是一种美好寓意,‘马上封禄’。”陈树威说,他还收藏了一对清代晚期浅绛彩帽筒,有一只猴子骑在马上,寓意“马上封侯”。“马年来临,马上背一卷人民币寓意‘马上有钱’等段子在网上很火。其实几百年前,老祖宗们就开始玩这样的寓意。”

清代晚期浅绛彩“马上封侯”帽筒

馆藏唐代骑马女俑

随着马年的到来,“马上有钱”,“马上有对象”……“马上体”受到大家的热捧。其实,“马上体”早在明清时期,老祖宗就玩过了,有一只猴子骑在马上,寓意“马上封侯”,出现在不少明清瓷器上。此外,不同时期的马各有特色,分别有不同的寓意。昨日,记者走访洛阳几家博物馆,从不同时期的瓷器、壁画、雕塑等寻找马的形象,了解两周、汉魏、隋唐、明清的“马”趣闻。

两周|天子给马举行“成人礼”

昨日,记者来到洛阳博物馆,寻找不同时代马的印迹,洛阳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胡寅告诉记者,洛阳出土先秦时期有关马的文物数量非常有限,但史料中关于马的记载信息量很大,早在两周时期就有关于马的记载。

“在两周时期,人们对马非常重视,会给马举行‘成人礼’,也就是‘执驹之礼’,当时的马非常昂贵。”胡寅介绍说,据《周礼》等文献记载,两岁的马被称为“驹”,需要与母马分开,配备马具,并接受训练。周代重视马政,“执驹礼”由天子亲自参加。1955年陕西曾出土马状盛酒器,上面的铭文讲述的就是“执驹之礼”。

此外,马匹在两周时期还是等级的标志,据《逸礼·王度记》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通过车辆使用马匹的数量,来彰显不同的身份和等级。

汉魏|有的飘逸,有的“萌呆”

到了汉代和魏晋,与马相关的文物有很多。其中,汉代不少画像砖上就有马的形象,而魏晋时期的陪葬品中,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仪仗队伍,其中则少不了马的影子。

“汉代的马很有特点,屁股大,腿细,尤其在壁画上,其总是四蹄腾空,很飘逸。”胡寅介绍说,在博物馆收藏的东汉画像砖上,有各类马的形象,或人骑马射箭,或人物形象配着马匹、凤鸟,马的特征被勾勒得惟妙惟肖。

在洛阳博物馆,记者看到了出土于洛阳西晋墓的陶马,还有出土于偃师的东汉鎏金马等。这些马造型相对简单,看起来非常“萌呆”。而1965年出土于洛阳的北魏彩绘仪仗陶俑群,马匹、墓主人牛车、众多护卫等组成的仪仗队,声势浩大。

小编推荐

瓷器上的猴文化


猴作为灵长类动物,往往被人们喻为聪明、勇敢、活泼之兽,是智慧与灵气的象征。在中国古籍中,猴子的别称有禺、果然、独、狨等。据东汉班固《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在十二生肖中,申猴位列第九,有长久长寿之意。“古面睢盱露瘦月,鹬毛匀赋舒玄云”。猴,自古以来就属中国绘画题材中的“四灵”、“八瑞”之一。

有一种精神叫“大闹天宫”。这件彩陶为德化雕刻师创作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采用写实的手法,将孙悟空的外表特点表现得细腻而逼真,第一眼让你几乎为之惊叹。整个香炉简洁而大气,孙悟空头戴金冠,身披“战袍”,手持金箍棒,威风凛凛。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配以流云烟的效果,大闹天宫,驾云而来,淋漓尽致地展现岀“美猴王”孙悟空蔑视权威,不畏强权,除恶务尽,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有一种警世叫“猴思三不”。这件宜兴“三不猴”紫砂壶不仅造型生动活泼,还寓意着更深厚的人生哲学。葫芦上三只猴子呈蹲或坐,神态各异,或用手捂着耳朵,或用手蒙着眼睛,或用手捂住嘴巴。三只猴子代表不看,不听,不说。其源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故名为“三不猴”。把玩茶宠既可当藏品又可作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做到“三不”自然远离是非耳根清净心情舒畅,心情舒畅自然笑口常开,受人欢迎,这难道不是处世之中的一种睿智与豁达吗?

有一种启示叫“戏如人生”。这件斗彩瓷《西游记》摆件,作品描绘岀一心向佛、目秀眉清的唐僧骑着白马,火眼金睛、足智多谋的孙悟空登高远望,肥头大耳、长鼻大肚的猪八戒肩扛钉耙,心地善良、淳朴憨厚的沙僧挑着担子,师徒四人一段艰辛的取经之旅。瓷品如同一曲凝固的音乐,以美丽而雄浑的基调为我们生动叙述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把玩欣赏之余,让人从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得到启示。

白釉黑花猴鹿纹瓶(西夏)


西夏是另一个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他们生活在草原与大漠之间,汲取着中原文化的营养,又不肯完全被汉化,仍执着地保持自己的风情。但是,西北的山水毕竟与中土相连,我们仍能从它的器物中看到血脉相融的迹象。

顽猴戏鹿

此瓶是一件民间生活用瓷,瓶口外撇,短颈,丰肩,长腹,宽圈足,砂底无釉,造型挺拔秀丽。通体施白釉,釉下以黑彩勾勒纹饰,肩部绘一周变形莲瓣纹,两侧绘两组下垂的卷叶纹,腹部一面绘两只展翅飞翔的大雁盘旋于芦草上空,另一面绘一只猴与一只梅花鹿在芦草丛中跃动嬉戏,猴以一手持苇草逗鹿玩耍,鹿单腿抬起,低首抿唇,若有所动,看得出猴的顽皮与矫健,还有鹿的机灵与乘巧,整幅画面充满着运动感和节奏感,生机勃勃,活灵活现,以酣练的笔调,描绘出无尽的画意,让人说不出来,又爱不释手。

美好向往

画的主题选用猴、鹿纹,取材于中国民间的风俗,隐喻“侯(爵)”与“(俸)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官禄和长寿富贵生活的向往。非常沉重、看似模糊的理想追求以如此轻松活泼的画面表现出来,我们不知作器者何人,但愿将此瓶连同那份美好向往保存长久。

源自生活的宋瓷之美


袁媛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国人的审美追求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宋瓷则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宋瓷之美,美在收敛、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那种朴素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笔者。

近日来到高古瓷鉴赏家张玉昌先生的陶瓷艺术馆,品茗赏瓷,沉浸于神韵精绝的宋瓷之中,疲惫的心灵也在历史的积淀中渐渐温暖、平静而真实。

提到宋瓷,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存世极少、价格极高,所以不免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之说,极言传世宋瓷之珍贵,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将其视为珍宝。今天的人们还在热议生活陶瓷艺术化和艺术陶瓷生活化,殊不知,在宋代,瓷器并没有艺术瓷和生活瓷之分。在今天看来具有很高艺术性的宋瓷,在当时都是生活用瓷,并不是陈设用的艺术品。张玉昌先生有缘收藏的这些宋瓷精品,同样都是生活用瓷。也就是说,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宋瓷在其设计之初还是与日常生活零距离产生的,并且是拿来使用的实用器,并不是作为艺术品来欣赏的。

宋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宋代各地瓷窑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器,有碗、盘、碟、洗、砚滴、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熏、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都从实用出发兼顾审美的要求。它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样式,许多造型作为典范为后世追慕。

宋人的作品无不考究,意境悠深,崇尚平淡天真。宋瓷虽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还是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而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张玉昌先生认为,这或许与宋人崇尚和自然接近的青色釉缘故有关,也可能是宋人追求或推崇“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

随后,张玉昌先生精心挑选出他的几件藏品,一一介绍这些宋瓷的功能和特点。

仙人吹笙执壶

执壶多见简单的壶形状,人物状和动物状的执壶都比较少见。这件作品是“女仙吹笙”的造型,1994年安徽宿松县城东郊北宋天圣三年墓曾经出土了一件同类型的执壶。这件仙人吹笙执壶有可能是酒壶或者水壶。壶口开于人的发髻顶端,口沿饰羽冠,脑后至肩部以两根飘带并列为壶把;直流塑成笙状,笙与人嘴之间由一细管相连接,双手捧笙以固流;溜肩,人身以刻划纹勾勒成袍服为壶腹,直筒形,平底。人物面目清秀,形态生动。青白釉呈赭白色,布满小块开片,淡雅光润,施满釉;并以棕褐色彩饰发、襟和笙管等部位。人物造型刻划生动、栩栩如生。这件执壶的特殊之处在于加上了点彩,增加了美感。

湖田窑花口唾盂

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这件青白釉花口唾盂,是皇家贵族漱口用的器皿,俗称“渣斗”。其形状优美,宛如花朵,制作精良,极富圆润和韵律之美。从花瓣口至收口处,刻划出六条瓜棱竖线条纹,线条丰满圆润,富有韵律感。白胎白釉,柔和似玉。

这件藏品是湖田窑影青中很难得的一件重器,从胎、釉、形各个方面都属上品。如此大口径薄胎器,即便明、清两朝造瓷技艺发展至巅峰,也无法大规模再造。这件已经有一千年历史的藏品保存这么完整,实属难得。

吉州窑黑釉贴花香炉

吉州窑是中国古代黑釉瓷生产中心之一,而黑釉瓷又是吉州窑开放出的一朵“异彩的山花”。它利用廉价的天然釉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巧,产生变化多端的釉面与纹样,达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表现出民间的“实用艺术和朴素风格”。这件贴花香炉在黑色的釉面上贴有金色的卷草图案,美艳无比。造型、釉色、装饰均体现了一种温润、含蓄、简洁和质朴的美。这种金色规则的装饰与黑色相得益彰,进一步增添隐约朦胧的韵味,尽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美。

湖田窑镂空刻花熏炉

熏炉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宋代熏炉则更为多样。熏有盖,上有镂孔,炉内燃香,香烟袅袅飘出。这件镂空刻花熏炉不仅完整有盖,而且颜色统一,无色差。刻花熏炉工艺难度比较大,又是镂空的,在烧制时,因为有盖,要分烧,而分烧后多有变形和色差。但这件熏炉颜色统一,不仅没有变形,还严丝合缝,是一件很难得的精品。

这件镂空刻花熏炉是用来烧块香或香粉的,底座是莲花的造型,应属佛家用品,盖子是镂空缠枝莲,是传统的吉祥纹样。

景德镇窑青白釉瑞鸟

这对藏品是写意的瑞鸟,造型奇特,制作精美,保存完整。鸟的身子,公鸡的冠子,孔雀的尾巴,具有吉祥的寓意。瑞鸟口含朱砂,空膛里也全是朱砂。推测其为笔架,属文房用品。这对文人把玩的文房摆件珍贵之处在于其稀有性。虽然每件宋瓷都异常名贵,但是文房类的藏品毕竟更少,也应了那句老话“物以稀为贵”。而这两只瑞鸟正是宋代文人文房摆件的缩影,成为承载历史的载体而保存下来,也为后人了解宋代文房用品打开一扇宝贵的窗口。

临汝窑荷花纹斗笠碗

临汝窑窑址在临汝县严和店一带,是著名的民间青瓷窑场。临汝窑的传世器极少,刻花、纹饰、釉色如此精美的荷花斗笠碗,比较少见。

此斗笠碗大口、深腹、小足,造型简洁,曲与直的线条,组合成优美的造型,呈现出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韵味。宋代,饮茶之风盛行,荷花纹斗笠碗在当时就是斗茶用的器皿。此碗为双层刻花图案,以佛教荷花为题材,构思巧妙,上层覆莲与下层仰莲遥相呼应。做工精细,装饰采用刻花,刀法粗细相间,流畅活泼。此碗又具有典雅质朴之美,器壁外撇,形如斗笠,体现了宋人崇尚平淡自然、简洁明朗的气韵。

张玉昌先生从事多年高古瓷鉴赏研究,认为高古瓷器的收藏,讲究的是造型优美、釉色自然、品相完好。高古瓷器多为生活用品,其造型、工艺、纹饰等暗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而在气质神韵上,高古瓷器往往质朴古拙、追求自然风雅的意境。

宋瓷比明、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因为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宋瓷,更重视瓷器本身的胚胎、形体、釉色,稍加刻划,无论造型、釉色、纹饰都追求天然完美。它典雅静谧,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集前人之大成,又为后世之经典。

从生活中走来的宋瓷,隽永端庄,以深沉高雅的造型和充满禅意的意蕴将其与自然万物融合得如此之贴切。

张玉昌先生在平淡的生活中以平常之心态赏瓷玩瓷,这本身就是一种禅意的心境,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张先生说,就是这种物我相亲的状态,契合于万物合一的宁静自然状态,才是宋瓷的独特之美。当你轻抚圆润光洁的瓷体,观赏瓷中那些犹如冬天江河里破碎冰块的纹片时,你会沉醉于这天人和谐独特审美情境之中,“虽自人工,宛如天开。”当你融入宋瓷之中,你即能体悟其道。

源自佛山陶艺的粤西吴川泥塑


源自佛山陶艺的吴川泥塑“五·一”期间将到广东佛山三水荷花世界现场表演,珠江三角洲水乡耳熟能详的民俗故事将由吴川艺人用泥塑艺术表现出来。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据史料记载,广东吴川泥塑源于唐末宋初,由吴川梅菉镇瓦窑村民兴起。唐代时期,佛山廖岭居民迁移至此,也将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传入吴川。

吴川是广东省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泥塑艺术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二十二日上午,吴川市文化馆馆长许志明带着十多名泥塑艺人来到三水荷花世界景区,开始为泥塑艺术表演和获奖作品展览作准备。

许志明对记者说,此次在三水举行的泥塑表演和展览与传统吴川泥塑作品不一样,在保留于取材古代故事《哪咤闹海》、《八仙过海》、《唐僧师徒取经》等作品外,还将岭南水乡的传统民俗和艺术如“月下赏荷”、“荷花仙子”、“渔舟唱晚”、“水乡童谣”、“龙舟说唱”等通过泥塑艺术表现出来。

据介绍,“五·一”期间游客来三水荷花世界旅游,游客可根据个人要求选择造型与形态请泥塑艺人将现场塑像,并将塑像带回家。

据了解,在吴川梅菉镇,每年的元宵节期间,泥塑艺人在大街小巷塑制一些神话传说中象征如意吉祥的泥塑造型,人物,吸引客围观,以显示着家族兴旺之意。

古时展出的泥塑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屈原、岳飞、诸葛亮、关羽、包青天、孙悟空、白素贞等。几乎所有的戏曲舞台上的人物,都吴川泥塑艺人塑造的对象作品。

泥塑的取材不仅有传统戏曲、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更有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作品,向纵深发展,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逐渐成为作品主题。

据了解,吴川泥塑艺术是没有功利性的民间节庆民俗活动,采取的是现场制作的方式,展出空间大,泥塑与真人等大,又能与彩绘和谐地结合起来,技艺专业,艺术质量高,艺人队伍庞大,群众观赏踊跃,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许志明说,吴川泥塑艺术源于佛山陶艺,与佛山陶艺在艺术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次来到佛山表演和展览就是为了加强两地文化艺术交流,共同将中国陶瓷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康熙青花群猴嬉戏凤尾瓶的鉴定与经营


1931年,在下野督军王占元公馆客厅,摆着一件康熙青花群猴嬉戏凤尾瓶。这凤尾大瓶是康熙官窑还是民窑生产的?古玩界人士有不同的见解,大部分人认为没年款就是民窑货,而有人则说.没“大清康熙年制”的款,也不见得不是官窑烧造的。从造型、胎质、釉色、青花的颜色和绘画的图案来看,这是件官窑器。这件凤尾瓶是不是官窑器?东西是怎么到王占元手的?这里边还包含着有趣的人和物的故事,我们今天把它挖掘了出来。

凤尾瓶的主人

“九·一八事变”前,天津英租界地住着位寓公王占元,字子春,河北馆陶人。他为人和气豪爽,但仍有旧军人习气。他行伍出身.自幼当兵,很有来历。光绪年间他入天津武备学堂。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民国二年他当了北洋军第二师师长兼豫南剿匪总司令,镇压白朗起义,后升任湖北军务帮办。民国九年他出任两湖巡阅使兼湖北督军,第二年便被吴佩孚的联合湘军把他驱出湖北。民国十五年他出任孙传芳的训练总监,联络张作霖、张宗昌,企图共同抗拒北伐军,失败后逃入天津英租界地,盖洋楼修花园当了寓公。

那个年头,失败和下台的军阀官僚,大部分人住进天津租界地,就是吴佩孚不住租界地,他还有点骨气。他们有了洋楼花园,就要装饰,大量购买硬木雕花家具和仿古瓷器。天津锅店街同泰祥细瓷店就是做这些人的买卖而发财致富的。同泰祥先派人去帮助布置设计,花园里摆绣墩、鱼缸、花盆。客厅里摆瓶尊砚洗……主人喜爱什么,他们根据主人的喜爱出主意.让他们购买大量的仿官窑瓷器。

王占元客厅里的大凤尾瓶不是从同泰祥买来的,是天津的一位古董商卖给他的。

青花群猴嬉戏引人注目

王占元客厅中央摆的大凤尾瓶.瓶高二尺四(80厘米),口大而外撇,腰腹鼓圆,底部外撇小于口部。配上紫檀雕花大座。放在红木八仙桌上,壮观气派!

引人注目的是大凤尾瓶上的青花群猴嬉戏图案。这瓶上的青花颜色纯蓝鲜艳.又有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特点是出于绘画、填彩工匠运用多种浓淡不同的青料,有意造成多种不同深浅层次色调,给人以层次分明的感受。甚至一笔之中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用这种颜色典雅而一笔多变的青花绘画。绘制出的《群猴嬉戏图》生动活泼,耐人寻味。

凤尾瓶上画沧江断峡,枯藤缠络群松上.景物幽绝。有大小不一的81只猴穿插在绝妙的景物中。群猴姿态各异:行走坐卧,立跪倒悬、滚地爬石、攀树食果、相扑相抱、嬉笑打闹、扳危石自崖下跌、母乳子于怀、寂坐洞中、自捉虱、为他猴捉虱、自上往下走、自下往上爬、婉姿相亲昵。喁喁似对语、四猴抬一巨猴、执竿而舞……千幻万态,有的姿态笔墨是难以形容的。

奇妙之处在于瓶的上端青山石嘴上长一斜松.一猴以一爪攀松干,另一爪握另一猴爪,13只猴各以爪握爪,垂入沧江之中。观之若飞龙翔空,如修绠之汲,下临巨浸。此图案取意“饮水之猿,千臂相接”,又有“短绠难汲深,众志可成城”之深远寓意。

还有更妙的画面:江溪之中绘有一猴立水中抬头竦顾,看另一猴攀跻而坠下,若从天空飞来;竦顾之猴为其担忧的情貌被刻画得出神入化,二猴之形态神色可称绝妙!传说,有位秀才到王占元家作客,观赏凤尾瓶,见到瓶上这个画面时.大发感慨曰:“关切之心,猴皆有之,何况人乎?!”

王占元说这位秀才是穷酸,念书人就会胡诌!他说“我看这大瓶上的画.把猴都画活了,又活泼又热闹,看着舒坦!别的没那么多说道。”

八十一岁要“封侯”

王占元买这瓶时,却有说道。他不懂瓶的画面里的诗情画意,更不知其中的寓意。卖瓶的古董商也不懂。但他们却编出另一个说道,令人啼笑皆非。

买瓶的那一年,王占元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寓居天津十来年。天津古董商摸到了他的底,琢磨这位老人的心。老年人怀旧的多,而他戎马生涯、叱咤风云大半生,当到督军便窝了回去,老来时他的心理不可能那么平静,有所寄托才能保持平衡。这位古董商卖给王占元凤尾瓶时,有段对话,在古玩行人中传说:

某古董商拿去青花凤尾瓶给王占元看时说:“请您看看这瓶子上画的猴,个个都活!这不是《西游记》水帘洞里的猴,这猴是另有说道。”王占元说;“要是真有这么多活猴,把我家都要闹翻。猴就是猴,还有什么说道?”“您数数,这瓶上画着81只猴,这隐含着人活到81岁时,还会封侯挂帅!”古董商说完这话,给王占元作个揖,又说:“预祝您老人家封侯、挂帅再出山!”

王占元笑了说:“好噢!老子打了一辈子仗,当过督军,没封侯。”

“您活到81岁时,准能封侯。”

“借你吉言,这瓶子我要了,摆在客厅,我天天看猴。等到猴年马月,我去封侯。”

可是,王占元没活到81岁。他在74岁那年就去世了。那年是1934年.死后就没人再提起他。但是在天津古玩行、瓷器行里的老人,到今天还在说他这段故事。

瓶子是仿制的

王占元买康熙青花群猴嬉戏凤尾瓶六十年后,才弄清这瓶子既不是康熙官窑,也不是康熙民窑,而是民国十年前后仿制的。

1991年清明节,作者返故里扫墓,同84岁的叔父闲谈。他说;“我看你写的《古玩史话与鉴赏》里有段康窑群猴大凤尾瓶,怎么只写物,没写人和故事?这瓶我可见过。”作者告诉他,只见书中有这件东西的记载,还没听说和这件东西有关的人和故事。他说:“你不早问我,我知道啊!”

于是,他向作者叙述了前面文中写的这段故事。这件凤尾瓶的真品也没“大清康熙年制”的款识,是古物陈列所里的收藏品。北京德泰细瓷店拿到景德镇仿制的,据说只伤了一件。由于德泰刘勉之请了两位名手,一位画师、—位是填彩的师傅,加上选的青料好,据说是由广州来的青料,所以绘画出的《群猴嬉戏图》达到“假赛真”。

天津劝业场里的一位古董商从德泰花两干元买到手,转手卖给王占元上万元。所以,招来平、津、沪古董商去王占元家观赏,出现了不同见解,是官窑还是民窑?那时,刘勉之不说谁也不知道是仿制品。后来,刘勉之跟李春生说了,同泰祥才知道。六十年过后,康熙青花群猴嬉戏凤尾瓶的真面目才揭露。这件东西今日落到何方?就是仿制品也是有价值的珍贵文物了,特别是《群猴嬉戏图》绘画精良,堪称上乘!

运河遗址出土宋代瓷塑:力证蹴鞠源自中国


大运河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包罗万象。

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和通济渠泗县段都进行了不止一次考古发掘,两地累计出土近万件文物。淮北市博物馆因为展陈着柳孜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更名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近日,记者走进该博物馆,寻找运河遗珍的故事。

唐代漕运船身首异处

柳孜遗址共出土9艘唐代沉船,其中两艘独木舟,其余均为平板木底船。不过,经过岁月的冲刷,埋在河底多年的木船已经千疮百孔。

其中,最长的一艘船体长27米,可载重38吨。尾舵像大扫把一样的货船在我国造船史上也有重要研究价值。出土时,这艘货船只剩部分船身。而这种介于原始手握舵和垂直转向舵之间的过渡性船舵也被古船研究专家称为“淮北舵”,在我国首次出土。

9艘沉船中,完整的并不多。官府漕运船歇艎支江船在柳孜遗址被发现时只有船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的船体竟然在江苏扬州施桥出土,“身首”相距近400公里。

宋代就有了蹴鞠瓷塑

柳孜遗址两次考古,共发掘出土文物7000多件。在出土文物中,一对宋代孩童抱球的瓷塑很是精致。孩童怀中的球纹理清晰,就是唐宋盛行的运动“蹴鞠”,这也证明了“蹴鞠”源于中国的结论。

早在2003年,泗县城区便出土了大量瓷器残片和唐宋古钱。“去年我们又发现了一块漕运残碑,碑上残留有108个字。”泗县申遗办张伟说,根据碑文初步认定,当时清廷为革除漕运陋习,确保京师粮食安全而颁布的警戒文告。“这不仅证明大运河泗县段为古运河,主运漕米,也证明到清代,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还没有完全丧失漕运功能。”

因为是活遗址,通济渠泗县段的考古挖掘不像柳孜遗址那样彻底。还有更多未知的宝藏埋藏在水下,等待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景德镇瓷器纹饰上的吉祥寓意


景德镇瓷器美名享誉海内外,它以“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的特点深受历代帝王的喜爱。景德镇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明清官窑的所在地。景德镇瓷器的美不仅体现在瓷质上,更体现在其丰富的陶瓷纹饰上。中国人都是追求人生、热爱生活的。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不是纵欲主义者,也不是寡欲主义者,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高尚的、健康的、吉祥的、顺心如意的、和谐的美好人生,我们可以从对陶瓷艺术的解析中看到这一点。艺术大师们在艺术创作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手段,赋予了画面美好的寓意,表现出了许多祥瑞题材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经常表现在景德镇瓷器的几种吉祥寓意。寓意婚姻幸福的纹饰如“鸾凤和鸣”绘雌雄两只凤凰,寓意夫妻和谐,幸福美满。再如“和和美美”,绘荷花、梅花,以“荷”偕和,以梅偕美。如果画白头鸟和牡丹,则寓意富贵到白头。此外常见的还有和合二仙、鸳鸯戏水等等。象征长寿的纹饰“南极仙翁”画中绘寿星手捧寿桃,拄龙头拐杖,鹤发童颜。“麻姑献寿”绘容貌秀美麻姑手捧仙桃,为祝寿之意。“富贵耄耋”绘玩耍的小猫和蝴蝶、牡丹,以牡丹寓富贵,猫、蝶寓“耄耋”。常见的还有“代代寿仙”,绘绶带鸟和水仙。“贵寿无极”,绘桂花和桃花。此外还有“瑶池集庆”、“东方朔捧桃”、“松鹤常春”、“群仙贺寿”等等。表示祈福辟邪的纹饰“刘海戏金蝉”绘一道士手拿铜钱和一三足金蝉嬉戏,寓发福生财。“文武财神”绘中国传说中的财神像,如比干、赵公明、范蠡、关羽以求财运。“钟馗”关于钟馗的传说很多,一直作为人们辟邪祈福的神灵,是正义的化身。“福、禄、寿”画中绘福星、禄星、寿星,寓幸福、官运、长寿。“三多九如”以寿桃、佛手、石榴和如意来寓多幅、多寿、多子,事事如意。此外还有“兰桂齐芳”、“九世同居”等等……美的事物总是让人向往的。透过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我们看到了人们寄予生活的各种美好愿望及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陶瓷上的猴子形象竟寓意丰富


【中国】

中国陶瓷承载了众多蕴意美好的艺术形象,其中猴子造型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笔者以四件陶瓷为例,向大家阐释猴子造型的四种寓意。

其二,“背负猴”寓意升官发财以及母慈子孝。这件“辈辈封侯”作品是瓷雕中难得一见的佳作。瓷作中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背上,“背”与“辈”谐音,“猴”与“侯”谐音,“侯”为中国古代爵位,寓“辈辈封侯为官”。此外,“背负猴”的图案还蕴含着“母慈子孝”的道德观。在《太平御览》中有引周景式《孝子传》说:“余尝至绥安县,逢徒逐猴。猴母负子而没水。水虽深而清,以戟刺之,自胁以下中断,脊尚连。抄着舡中,子随其母傍,以手扪子而死。”意思是说作者遇见猎人捕猎猴子,看到一只母猴背着小猴跳入水中,猎人紧追不舍,用戟刺中母猴并将其挑入船中,之后小猴便依偎在受伤的母猴身边,母猴则抚摸着小猴死去。

其四,猴思三不。这件宜兴“三不猴”紫砂壶不仅造型生动活泼,还寓意着更深厚的人生哲学。葫芦上三只猴子呈蹲或坐姿势,神态各异,它们或用手捂着耳朵,或用手蒙着眼睛,或用手捂住嘴巴。三只猴子代表不看、不听、不说。其源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即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顾名“三不猴”。

陶瓷文化:紫砂“秦权壶”寓意及来历


秦权壶的寓意:秦权,有王者风范,不怒自威,犹如六合在握,稳守金汤,实乃壶之王者;秦权,俗称秤砣,既实实在在,又有分量,承担着检测分量轻重的标准权。

将古代的秦权与紫砂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设计了充满霸气的秦权壶。《汉书》称:权者,株、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权,然后知轻重。又衍生出权衡、权利、权时、权威、权柄、权贵,甚至权术。而秦权,更比古往今来所有的权更有衡器之外的历史、文化内涵。

最早秦权壶采用的是环耳形把手。后来不知何人所为,改成了龙形把手。龙之于中华文化,有着数不尽的故事。《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禹的父亲鲧,为了给百姓治水,私自窃取了上天的息壤,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终年不见天日,只有叫做烛龙的神龙,口衔蜡烛,带来一线光明。

秦一致六国后,一致度量衡,给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少的便当,衡器是其时的计量用具,又称权,后指称砣。秦权壶是以仿照秤砣的外型而构思的紫砂壶。

颈、肩、腹、足,顺势而下,似乎一个有诚笃而自傲的商人,安坐店肆之内,想像于千里之外。市人往来于贩子,南边的小舟,春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它带给人的是富有诗意的遥想。嘴稍平代表买卖对等,把浑圆代表有刚强的经济后台,壶身老成持重代表为震四方。秦权壶即以此外型而得名。

以上就是关于秦权壶是什么寓意以及秦权壶的来历这两个方面的详细介绍,想必大家看完已经被秦权壶的魅力所折服。秦权为壶,气度泰然,刚正不阿,这便是如今秦权壶广受热捧的主要原因之一。

紫砂壶器创造力,源自其产生和发展


宜兴,古名荆溪,因荆溪河得名。秦始皇灭楚,改名阳羡。晋惠帝为表彰周[王己],改阳羡为义兴。北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兴迄今沿用。宜兴盛产陶土,颜色多为绛紫,通称紫砂,亦有红、绿、黄、白等色,故又被誉为“五色土”。所做茶具,多通称紫砂器。紫砂壶器的创始,有文字的记载,始见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名:“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器泛春华”(《宛陵集》)。其次,欧阳修也有“喜若紫瓯呤且,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欧阳文忠公集》)。1976年,在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时间为北宋中期,这也是紫砂壶器始于北宋时期的佐证。

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兴起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而且还有较可靠的文字记载。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对紫砂壶器的记载始见万历十五年许次纡的《茶疏》:“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所作,颇极精之。”其后,在各时期的茶书中对紫砂器具的专门描述和记载陆续增多,并有系统阐述紫砂壶器的专著问世,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系》和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是其中最著名的二种。

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所产“国山[艹舛]茶”始于三国孙吴时期,著称于江南。唐代上元年部,阳羡茶更为“芬芳冠入他境”名列贡茶。诗人卢仝有诗为赞:“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全唐诗》)饮茶须好水,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同时,据考古表明,自母系氏族社会起,宜兴就有制陶业存世,并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大规模生产。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造就出紫砂技艺,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紫砂艺术新的文化情趣。

明代初期,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鉴于连年战乱、泰世初平,为体恤民情、减轻贡役出发,下诏废除团茶,改制叶茶(散茶)。朱元璋的这措施不但减轻了广大茶农为造团茶所付出的繁重苦役,也带动了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茶的品饮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茶器具的构造也应运变异,使紫砂器异军突起,发展达到高潮,奠定了以后数百年至今不变的茶饮文化程式。

紫砂壶器受到人们珍视,还在于它具有与品饮散茶相适应的物理特性和实用的艺术价值。近人南海“百壶山馆”主人李景康和顺德“碧山壶馆”主人张虹在其合著的《阳羡砂壶图考》中总结了紫砂壶器的这一独有特性:“茗壶为日用必需之品,阳羡砂制,端宜论茗,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而善蕴茗香,适于实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索奇,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旁及花果,偶肖动物,或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二也。历人文人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镌以花卉,或锓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虽景德名瓷价逾钜万,然每出以匠工之手,响鲜文翰习观,乏斯雅趣,也。”紫砂器的蕴香特征,至今没有任务物品能够替代。它的外形艺术创作,也至今不衰,仍然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