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欧洲瓷器 > 导航 >

欧洲瓷器展现东风西渐

欧洲瓷器展现东风西渐

古代欧洲瓷器 古代中国瓷器欧洲 古代欧洲喜欢中国瓷器

2020-11-02

古代欧洲瓷器。

俏皮可爱的小天使,雍容华贵的美妇人,古典优雅的高跟鞋,风景如画的纪念盘。“东风西渐欧洲瓷器展”正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该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与上海市歷史博物馆合办,汇集了近二百件欧洲瓷器,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杯碟、哺婴勺,到家庭装饰用的座钟玩偶,以及首饰盒、烟盒,全面地展现十六至十九世纪欧洲贵族的生活图景。

是次展览的瓷器都是由加拿大收藏家拉斯洛.帕拉克维茨(LaszloParakovits)、孙建伟夫妇从欧洲购得,并捐赠给上海市歷史博物馆。

本次展览以欧洲瓷器发展的歷史为主线,分“传播”、“融合”、“创新”和“发展”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精选出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

辽博展览包括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传播”,主要为中国元代的青花瓷,德化白瓷、康熙时期的五彩和粉彩以及宜兴紫砂等,这些瓷器对欧洲瓷器的发展影响深远。最初开始製造瓷器的欧洲人不理解中国瓷器的图案,甚至把石榴式样造成了洋?的形状;第二单元“融合”中,可见欧洲人当时的审美观点,他们最喜爱中国的“柳树纹饰”,在製造瓷器的探索过程中,不断模仿中国瓷器,形成了欧洲蓝白风格瓷器,并把中国的爱情故事和诗歌融入主题;第三单元“创新”,为欧洲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德国迈森出品的交叉双剑商标瓷盘驰名世界,酷似女神维纳斯的白瓷雕塑更引人注目,德累斯顿生产的蕾丝花边瓷器,堪称世界一绝,还有各式典雅的高跟鞋集中反映了欧洲女性的审美情趣;第四单元“发展”,欧洲的瓷器突破了装饰性的功能,开发更多实用性特质,饮茶用的金色杯碟,供纪念的风景盘,印有女皇、将军的马克杯,还有军事人物纪念品等。

众所周知,中国瓷器举世闻名,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随?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中国和欧洲的贸易迅速发展,中国瓷器大量出口欧洲,被富裕阶层购买来美化家居。这种贸易也促进了欧洲製瓷工业的诞生和迅速崛起。十八世纪,欧洲开始复製、仿造中国瓷器,并逐步结合欧洲的文化和传统,在融合与创新中生产出具有欧洲风格、不同形状、不同图案、不同颜色的欧洲瓷器产品。这一仿造、结合、创新和自成一体的瓷器工业,成为欧洲工业革命中最为重要的新兴工业之一,成就了欧洲近代约二百年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欧洲瓷器艺术。

青花“柳树纹饰”最著名

上海市歷史博物馆馆长张岚表示,“东风西渐—欧洲瓷器展”是上海、渖阳两地城市博物馆友好协作的见证,也是中西瓷文化交融发展的见证。最为重要的是,展览不仅体现出欧洲瓷器史“和而不同”的演变,更反映中国文化无远弗届的影响力。

在西方瓷器风格中,以青花“柳树纹饰”最为著名。对这种风格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一七九○年前后由乔夏.斯波德(JosiahSpode)从一种被称为“满大人”(Mandarin)的中国原始风格沿袭而来。另一种说法是一七七○年由明顿(Minton)模仿而来。但无论哪种说法,均以中国样式为蓝本,多数源自中国传统纹样中的亭台楼阁、柳树篱笆等元素。

迈森瓷器“交叉双剑”

经典的迈森瓷器“交叉双剑”商标,是全球最悠久的商标,展现了近三百年来的欧洲艺术史,且全部为手工绘製。它源于当年萨克森公国的国徽,被尊为收藏界中的经典。奥匈帝国皇后茜茜公主,当年也曾收藏几千件“Meissen迈森”瓷器。展品中一件青花商标纹大盘清晰地反映了迈森瓷“交叉双剑”商标的变迁。

作为德国德累斯顿镇生产的瓷器样式—德累斯顿瓷器,融入了十九世纪末的浪漫主义。花边瓷俑是德累斯顿生产比餐具更流行的瓷器品种。精緻的人物与人物组合小雕像至今仍在生产。最著名的德累斯顿“裙衬组合”小雕像描述了各种宫廷生活景象,比如跳舞、演奏乐器和恋爱场景。其中许多产品使用的是与餐具一样的德累斯顿蓝色皇冠商标。

展品中有两件华美的十九世纪德累斯顿瓷器,一件“彩绘堆塑小天使托盘”由四个小天使合力背起,托盘周围装饰了大量的树叶和花朵,融入了十九世纪末期的浪漫主义情愫,为典型的“洛可可復兴”风格。另一件“彩绘堆塑人物”可说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德累斯顿花边”展品。

如今生活中常见的马克杯,是从英文mug而来,意为“有柄的杯子”。此次展出的一组“皇家纪念马克杯”使用了精巧复杂的微缩画的工艺技术表现这些地位极高的人物。在椭圆形的纪念章里描绘的是英国皇室成员,杯子不大,白地彩绘。这种彩绘是一八○○年前后的瓷器特徵。上下一般粗的杯子、角度分明的杯把,充分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亦是新古典主义时代倍受人们喜爱的器形。

该展览将展至五月二十五日。

小编推荐

瓷器是怎么去的欧洲?


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潜伏”景德镇七年,探得了瓷器制造的秘密,并在1712年写成报告寄回了欧洲,从此瓷器的制作就没什么秘密可言了。图为法国的瓷器厂。(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柏林现存最大的宫殿是夏洛腾堡宫(CharlottenburgPalace),这个宫殿以有一个用共计六吨琥珀装饰起来的、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琥珀房(AmberRoom)”而闻名,其实这个宫殿里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房间叫瓷器阁(Porcelaincabinet,room95),里面收藏着大量来自中国和日本的东方瓷器,经过了多次战火,现在瓷器阁里还有2700件藏品,其中收藏的中国瓷器大多数为康熙年间的。

一般都说造纸、指南针、火药和雕版印刷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其实除了造纸之外,其他三种都还存在着一些争议,真正不存在任何争议的中国原创是瓷器和丝绸,特别是瓷器,比丝绸更加珍贵。在古时候中国以外的地方,拥有一件瓷器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因为这种看着漂亮但却碰不得的娇嫩玩意是从千万里之外的中国运来的。

顺便说一句,千万不能拿外国人管瓷器叫“china”来作为瓷器是中国原创的证据,外国人管漆器叫什么知道吗?叫“japan”,可是漆器也是中国的原创,只不过日本产的漆器的品质更佳,受到欧洲人的欢迎,而得到了“japan”这个别名。

洁白的瓷器在欧洲当时干脆就被叫做“白色的黄金(whitegold)”,这是因为在当时的世界上,欧洲最穷,几乎拿不出什么可以和别人进行交换的东西,所以一开始在欧洲找瓷器比较容易的地方除了威尼斯共和国就是荷兰了,因为这两个国家是做买卖的,买卖人有钱。

这就是夏洛腾堡宫的历代主人们热衷于收集来自东方的瓷器的原因。

瓷器在当时的中国是普通的日用品,但在欧洲还是绝对的奢侈品,当然在现在的欧洲也成了日用品,这种从奢侈品到日用品的转换的动力其实是来自咖啡。

德国人是最早知道咖啡的欧洲人,一位奥格斯堡(Augsburg)的医生和植物学家荷沃夫(LeonhartRauwolff)早在1573年去美索不达米亚一带的东方旅行时就知道了咖啡,在1582出版的《荷沃夫游记》(Rauwolf"sTravels)里,荷沃夫就已经告诉了欧洲人这种盛在瓷器杯里端出来的饮料。但德国人真正开始喝这种传说中的饮料,是很久很久之后。这个“很久很久”到底有多久呢?在同为欧洲人的英国人、法国人、奥地利人已经喝了一百多年咖啡之后的18世纪初!

当然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高铁,也没有高速公路,信息和物流都不太通畅,但就算是从法国或者奥地利爬着去德国,也用不着一百多年啊!德国人喝不上咖啡并不是因为当时交通物流和信息系统的落后,真正的原因是,当时的德国人很穷,喝不起。

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皇威廉二世有一句很愤青的名言:“当别人在忙着瓜分陆地和海洋时,我们只是在仰望着蔚蓝的天空。”就像俗话说的那样,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还没有从殖民地抢过东西的德国,比起有殖民地的国家,显得穷酸多了。

这不,德国人刚开始喝咖啡,德皇腓特烈二世,也就是被后人尊为腓特烈大帝的那位就开始紧张了。伟大的腓特烈大帝在面对咖啡时没有了“大帝”的风度,甚至还有点狗屁倒灶,没办法,所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嘛。咖啡是一种古怪的饮料,曾经的开罗当局出于虚无缥缈的意识形态,曾经的奥斯曼帝国出于“维稳”的考量,曾经的中国出于反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立场,都禁过咖啡,但腓特烈大帝禁咖啡的理由则与众不同:德国太穷了,没有闲钱给人瞎糟蹋来喝那种古怪饮料。德国不出产咖啡,那是要花硬通货去买的。

于是,当威尼斯人、法国人、英国人、奥地利人等几乎所有欧洲人都在悠闲地品尝咖啡的时候,苦逼的德国人却在易北河边离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不远的一个叫“迈森”(Meissen)的地方辛勤劳动,别人喝咖啡,德国人做别人喝咖啡的杯子卖。

欧洲人开始喝咖啡之后就发现了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拿什么来喝呢?东方的阿拉伯世界也好,君士但丁堡也好,人家都是用一种从更加东方的一个叫“中国”的地方运来的“瓷器”在喝,欧洲人怎么办?

喝酒或者可可,随便找个不漏的东西就行,但喝咖啡或者茶这些来自文明的东方的饮料,则一定要用瓷器,与其说这是一种习惯,不如说是一种信仰,一种对文明的致敬。但是那比黄金还要珍贵的瓷器又不是任何人都能置备的,所以欧洲人立志要想法子自己做瓷器。

一开始,欧洲人也没有把制造瓷器看成一件多大的事,虽然那时的欧洲不出产瓷器,但并不是说不出产其他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器皿,比如陶器、玻璃和琉璃什么的,欧洲人都能够制造,在欧洲人看来,做瓷器也就是多试几次的事情罢了。于是从16世纪开始,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开始了制造瓷器的尝试,但出乎欧洲人的意料,怎么试也试不成,因为他们当时还不知道烧制瓷器一定要高岭土。

除了中国人之外,朝鲜人和日本人那时候也已经会烧制瓷器了。制瓷技术在宋朝先传到了朝鲜半岛,后来在16世纪末期的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半岛,绑回去了一大堆各行各业的工匠,其中就包括了一位会烧瓷器的李参平,日本人给李参平起了一个“金江三兵卫”的日本名,逼着他教日本人烧制瓷器。李参平在日本九州岛现在的佐贺县有田一带找到了高岭土,于17世纪初成功地烧制出了瓷器,这就是日本“伊万里”瓷器的由来,一直到现在,朝鲜半岛的人说起日本从朝鲜抢去了烧制陶瓷的技术这一段历史,还恨得牙痒痒。

日本和葡萄牙人有生意往来,葡萄牙人知道日本人也会做瓷器之后,也来买点捎回去,顺便也讨教烧制的秘诀。本身这门技术得来就没有费功夫的日本人,也没把什么高岭土秘诀当回事,或者根本就不知道高岭土是秘诀,随随便便地就告诉了葡萄牙人。葡萄牙人把高岭土的样品带回了欧洲,这样,欧洲人才知道原来并不是随随便便挖团泥土就可以烧制瓷器的,于是才开始寻找高岭土,高岭土在欧洲被称为Kaolinite——就是高岭土。

最后,德国人终于在萨克森州的科尔迪茨(Colditz)地方找到了高岭土,但是高岭土还只是烧制瓷器的起点,烧制瓷器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比如配方、窑温、时间等等,这些技术只能自己从无到有地去摸索,当时在摸索的欧洲人不少,但成功的是德国人,萨克森的德国人。原因很可能是德国人更适应这种筛选工艺的寂寞,现在德国人在制造业上的成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德国人率先在欧洲制造出了瓷器,图为迈森地方出产的茶具,约1720年。(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至于第一位成功地烧制出了瓷器的德国人到底是一位叫契恩豪斯(EhrenfriedWalthervonTschirnhaus)的物理学家,还是一位叫波特格(JohannFriedrichBttger)的炼金术士,一直有争论。现在一般都认为是契恩豪斯的证据更加充分一些,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是为萨克森选侯奥古斯特二世服务的,反正萨克森人在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在1708年烧制出了真正的坚硬、洁白、富有光泽的瓷器这一点是不会错的。

当然,也有英国人宣称他们早在1683年就已经制造成功了瓷器,但是那种说法没有被广泛认可,因为迈森从1708年开始就成规模地生产瓷器,英国人要到18世纪中期之后才这样生产瓷器。

德国人知道他们成功的价值,大家都知道全欧洲都在寻求如何制造瓷器的技术,所以他们对制造瓷器的秘密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但是在1735年,有个叫耶稣会(SocietyofJesus)的天主教会向全世界公布了制造瓷器的方法,使得德国人的保密措施成了一个笑话。

中国人应该对这个“耶稣会”不陌生,这是一个保守的原教旨主义的天主教会派。明朝万历年间来华的利玛窦,就是耶稣会传教士。辫子军入关之后,顺治、康熙皇帝继续重用耶稣会的传教士,像服务于历局和钦天监的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都是耶稣会的。

这些耶稣会传教士中有一个叫FrancoisXavierd"Entrecolles的法国人,和其他在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一样,他也有一个中国名字叫殷弘绪,为了弄到瓷器制造的秘密,他在中国景德镇住了七年。据说他通过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关系给康熙皇上进献了法国葡萄酒,康熙一得意,下面也就没有人去追究他老在陶瓷作坊和窑厂传教有什么古怪了。他在1712年,将在景德镇探得的瓷器制造细节,写成报告寄回了耶稣教会,这样一来瓷器的制作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就殷弘绪的行为来说,是不折不扣的产业间谍,除了瓷器的制造技术之外,他还得到了养蚕、制造绢花、珍珠养殖的技术,托殷弘绪的福,中国的瓷器出口日渐减少,到乾隆末年时,瓷器就几乎不再是出口商品了,这就是殷弘绪对中国造成的损害,但复杂的是,耶稣会公开了所得到的产业机密,并不是单纯地用来为自己获利,这就使得对殷弘绪的评价有点困难。

1759年,英国人乔赛亚·韦奇伍德通过在原料中添加动物骨粉的方法研制硬质瓷器获得成功。这种晶莹剔透、质地坚硬的产品即是著名的韦奇伍德骨瓷(Bonechina),成为了餐具中知名度最高的品牌。他在斯坦福德郡创办以自己姓氏Wedgwood命名的陶瓷厂。产品做工精致,风格简练优雅,受到维多利亚女皇青睐,成为皇家“御用瓷器”。1793年英国使团曾把韦奇伍德瓷器作为国礼回赠给大清乾隆皇帝。这是一件很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宣告了这么一个事实:虽然瓷器(porcelain)依旧被称作“china”,但是能够生产瓷器甚至顶级瓷器的国家已经不只是中国了。

瓷器是怎么去的欧洲


在古时候中国以外的地方,拥有一件瓷器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因为这种看着漂亮但却碰不得的娇嫩玩意是从千万里之外的中国运来的。洁白的瓷器在欧洲当时干脆就被叫做“白色的黄金(white gold)”。瓷器在当时的中国是普通的日用品,但在欧洲还是绝对的奢侈品,当然在现在的欧洲也成了日用品,这种从奢侈品到日用品的转换的动力其实是来自咖啡。

陶瓷咖啡具

欧洲人开始喝咖啡之后就发现了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拿什么来喝呢?东方的阿拉伯世界也好,君士但丁堡也好,人家都是用一种从更加东方的一个叫“中国”的地方运来的“瓷器”在喝,欧洲人怎么办?

喝酒或者可可,随便找个不漏的东西就行,但喝咖啡或者茶这些来自文明的东方的饮料,则一定要用瓷器,与其说这是一种习惯,不如说是一种信仰,一种对文明的致敬。但是那比黄金还要珍贵的瓷器又不是任何人都能置备的,所以欧洲人立志要想法子自己做瓷器。

一开始,欧洲人也没有把制造瓷器看成一件多大的事,从16世纪开始,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开始了制造瓷器的尝试,但出乎欧洲人的意料,怎么试也试不成,因为他们当时还不知道烧制瓷器一定要高岭土。

除了中国人之外,朝鲜人和日本人那时候也已经会烧制瓷器了。制瓷技术在宋朝先传到了朝鲜半岛,后来在16世纪末期的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半岛,绑回去了一大堆各行各业的工匠,其中就包括了一位会烧瓷器的李参平,日本人给李参平起了一个“金江三兵卫”的日本名,逼着他教日本人烧制瓷器。李参平在日本九州岛现在的佐贺县有田一带找到了高岭土,于17世纪初成功地烧制出了瓷器,这就是日本“伊万里”瓷器的由来,一直到现在,朝鲜半岛的人说起日本从朝鲜抢去了烧制陶瓷的技术这一段历史,还恨得牙痒痒。

日本和葡萄牙人有生意往来,葡萄牙人知道日本人也会做瓷器之后,也来买点捎回去,顺便也讨教烧制的秘诀。本身这门技术得来就没有费功夫的日本人,也没把什么高岭土秘诀当回事,或者根本就不知道高岭土是秘诀,随随便便地就告诉了葡萄牙人。葡萄牙人把高岭土的样品带回了欧洲,这样,欧洲人才知道原来并不是随随便便挖团泥土就可以烧制瓷器的,于是才开始寻找高岭土,高岭土在欧洲被称为Kaolinite——就是高岭土。

最后,德国人终于在萨克森州的科尔迪茨(Colditz)地方找到了高岭土,但是高岭土还只是烧制瓷器的起点,烧制瓷器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比如配方、窑温、时间等等,这些技术只能自己从无到有地去摸索,当时在摸索的欧洲人不少,但成功的是德国人,萨克森的德国人。

德国人知道他们成功的价值,大家都知道全欧洲都在寻求如何制造瓷器的技术,所以他们对制造瓷器的秘密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但是在1735年,有个叫耶稣会的天主教会向全世界公布了制造瓷器的方法。

明朝万历年间来华的利玛窦,就是耶稣会传教士。辫子军入关之后,顺治、康熙皇帝继续重用耶稣会的传教士,像服务于历局和钦天监的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都是耶稣会的。这些耶稣会传教士中有一个法国人,和其他在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一样,他也有一个中国名字叫殷弘绪,为了弄到瓷器制造的秘密,他在中国景德镇住了七年。他在1712年,将在景德镇探得的瓷器制造细节,写成报告寄回了耶稣教会,这样一来瓷器的制作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就殷弘绪的行为来说,是不折不扣的产业间谍,除了瓷器的制造技术之外,他还得到了养蚕、制造绢花、珍珠养殖的技术,托殷弘绪的福,中国的瓷器出口日渐减少,到乾隆末年时,瓷器就几乎不再是出口商品了,这就是殷弘绪对中国造成的损害。

1759年,英国人乔赛亚·韦奇伍德通过在原料中添加动物骨粉的方法研制硬质瓷器获得成功。这种晶莹剔透、质地坚硬的产品即是著名的韦奇伍德骨瓷(Bone china),成了餐具中知名度最高的品牌。他在斯坦福德郡创办以自己姓氏Wedgwood命名的陶瓷厂。产品做工精致,风格简练优雅,受到维多利亚女皇青睐,成为皇家“御用瓷器”。1793年英国使团曾把韦奇伍德瓷器作为国礼回赠给大清乾隆皇帝。这是一件很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宣告了这么一个事实:虽然瓷器(porcelain)依旧被称作“china”,但是能够生产瓷器甚至顶级瓷器的国家已经不只是中国了。

瓷器的魔力:欧洲君主为什么痴迷中国瓷器?


 网络配图

直到16世纪,欧洲葡萄牙和荷兰才开辟商道,正式与远东通商,引得大批东方制品流入,市场一片繁荣景象。在这些制品中,瓷器独由中国出产。当时,只要描述好样式,下了订单,就能期待中国优质的瓷器进入西方。

一碟清式瓷盘,中部绘制着耶稣受洗礼的场景,背景是郁郁葱葱的木兰树,边缘上绘制着几个跳舞的天使。一只镶着金边的瓷壶,表面勾勒出乔治·华盛顿的面孔,栩栩如生,这把壶制造于18世纪到20世纪间。直到今天,西方人仍在惊叹瓷器的精美和技艺的繁复。

烧制

倘若欧洲人能在本土制成瓷器,价格将更为便宜,购买也更为容易,同时也会减少装运时的破损和差错。但在长达500多年时间,欧洲人对瓷器的制造束手无策。

马克·波罗对制作工艺的显然无法找到要领,“瓷器由沙土或黏土制成,土从地下挖出,堆成土丘,露天放置30到40天,接受风吹、雨淋及日光照射,由此,土得到提纯,加工制成的瓷器也呈现更明亮的色泽。”

1550年,又有人认为,“瓷器由地下某种液体加工制成,这种液体为东方独有”,1557年有人提出了更加似是而非的假设,“将蛋壳或鱼鳞研磨至粉状,与清水搅拌,放入模具中,埋入地底。一百年后,再将其取出,成形后的制品便是瓷器。”

这些说法均不准确。瓷器最核心的成分其实是高岭土和瓷石。直到18世纪初,传教士昂特雷科莱以信件方式描述了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中国的瓷器之谜才开始在欧洲揭开面纱

导读:瓷器在欧洲被称得上是“白色黄金”,它精美绝伦,耐久性强,发源于中国。然而欧洲人为何会如此痴迷于瓷器呢?据说,首件欧洲瓷器是出自一位名叫波特格的德国人之手。波特格是位炼金术士,自称知道将铅变成黄金的诀窍。14世纪,旅行家马克·波罗首次将瓷器从中国带回欧洲。那是一个精致小巧的茶壶,表面带着灰绿两色文理。除瓷器之外,他还带回了绸缎、香料和散着麝香气味的小香炉等。

导读:瓷器在欧洲被称得上是“白色黄金”,它精美绝伦,耐久性强,发源于中国。然而欧洲人为何会如此痴迷于瓷器呢?

据说,首件欧洲瓷器是出自一位名叫波特格的德国人之手。波特格是位炼金术士,自称知道将铅变成黄金的诀窍。14世纪,旅行家马克·波罗首次将瓷器从中国带回欧洲。那是一个精致小巧的茶壶,表面带着灰绿两色文理。除瓷器之外,他还带回了绸缎、香料和散着麝香气味的小香炉等。

中国古代瓷器影响了欧洲并且带动了整个欧洲的瓷业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发明了瓷器,比欧洲早两千多年。17世纪,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欧洲,引起了欧洲各国的仿制热潮。

这是一个可悲的现象,不少人提起英国威基伍德瓷器时,不停地赞美,并以购买、使用之为时尚。但殊不知,英国瓷器的制作比中国晚了两千年,而且英国瓷器的发端、发展,完全跟随着中国瓷器的脚步。

四百年之前,中国瓷器等艺术品影响了欧洲,带动了整个欧洲的瓷业生产。中国瓷器影响欧洲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传播到中东,然后,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把中国瓷器带到了欧洲,如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受中国瓷器的启发,意大利发展了自己的锡釉陶器。随后,意大利的制陶技术影响到法国,法国影响到荷兰与英国。可见,英国受中国瓷器影响较晚。

17世纪上半叶,英国人约翰·德威特发明了炻器(介于瓷与陶之间的器物)。但许多资料介绍,中世纪末,德意志莱茵河畔曾烧制炻器,之后,德国与荷兰的陶工到达英国,把技术也带去了,影响了当地的炻器生产。炻器的烧造过程不同于一般的陶瓷:炉温在1200度,把食盐撒在器物上,食盐中的钠分子变成硅酸苏打,再与器物中的氧化铝化合,形成玻璃质的釉覆盖器物表面,多呈棕色、黄褐色或灰蓝色。之后英国发展了锡釉陶生产,这是受荷兰代尔夫特窑的影响,而代尔夫特窑的瓷器生产是模仿中国青花瓷,可见英国的锡釉陶生产源头又来自中国瓷器的影响。

不过,尽管英国各类陶瓷生产都受益于中国瓷器,但威基伍德、德威特等人力图摆脱中国的影响,研制自己的产品。德威特在1672年4月向国王查尔斯二世提出辞呈,辞呈上说:“英国的陶瓷器,无法与闻名世界的中国瓷器、帕提亚(波斯)陶器,以至一般称为科隆陶器的炻器相比……”此信看上去反映了这个艺术家的失望,其实委婉表达了他的雄心。事实上,他流露的失望,正是欧洲许多国家所担心的,因为中国瓷器等艺术品长时间出口欧洲,欧洲各国因银子大量流失,而十分恐慌,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在研究中国瓷器生产的秘密,德威特、威基伍德等人就是这样,最终经过刻苦努力,生产出自己的产品。那些最初的产品都带有中国青花瓷的特征,即白地蓝花的图案、中国风情的题材等。其中,比较知名的是一种柳叶图案,大量生产,当时英国几乎家家户户都用这类瓷盆,而且英国人还假想中国人的爱情故事都发生在这类背景下的,以致这类图案反复出现在瓷器的装饰中。

中国瓷器成就欧洲200年经济发展


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列为世界三大盛会的世博会,是世界各地展示文明精华的盛宴。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是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正在武汉博物馆展出的《欧洲瓷器历史展》上,一件特殊展品引起观众兴趣:这是一套印有19世纪英国装饰图案的壶碗组合,是专门为第一届世博会烧制的纪念瓷。它为今天的中国人讲述了一个特别的故事。

近日,记者在市博物馆展厅内看到了这组特殊的壶碗组合,瓷碗的形状和中国传统碗外形一致,而壶的外形却更接近西方奶壶的外形。瓷器上所绘制的图案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既有具中国特色的手工花鸟,也有西方古城堡的风景图案。

中国丝绸、旗袍、茶叶参展“水晶宫”

据史料记载,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的鼎盛时期,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欧洲的头号强国,殖民主义的扩张使英国自诩为“日不落帝国”,因为强大而带来的巨大号召力使英国成功地举办了这次盛会。由艾尔伯特亲王领衔的一个特别委员会指定著名的海德公园作为博览会场地,用招标形式建造的大型展馆壮丽辉煌,后人将此称为“水晶宫”。

首届世博会上约有1.8万名商人展出了他们带来的约10万件产品。这些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蒸汽机、农业机械、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像力。组委会为5000多位参展商颁了奖,其中中国送展的丝绸、旗袍、茶叶等获得了各种不同的奖项。

中国瓷器曾为欧洲创造巨大财富

外国人举办的首届世博会,缘何英国人会烧制中国瓷器作为盛会的纪念品?

武汉博物馆馆长刘庆平研究员介绍,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瓷器曾在近代西方经济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影响到西方工业革命。

从17世纪开始,中国和欧洲的贸易迅速发展,中国瓷器大量外销。对于仍使用铁制品的欧洲人来说,中国瓷器的轻巧、美丽、干净和实用令西方人惊叹。从18世纪下半叶起,在欧洲制造的瓷器中,有了复制、仿制或参考中国风格创作的做法,由纯粹仿制中国瓷器,到逐步结合欧洲的文化和传统生产出有欧洲风格、不同形状、不同图案、不同颜色的欧洲瓷器产品。这一仿造、结合、创新和自成一体的瓷器工业成为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最为重要的工业之一,成就了欧洲近代约200年的经济发展,在为欧洲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形成了辉煌的欧洲瓷器艺术。而中国元素能直接浸入欧洲的工艺创作,结出绚丽的智慧之花,堪称中西交融、创新的佳话。

纪念瓷壶碗彪炳其在西方所处重要地位

在首届世博会上,英国人将融合了西方元素的中国瓷烧制成纪念品,发放给了与会者,也彪炳了瓷器工业在当时西方所处的重要地位。

据了解,正在市博展出的200余件西方古瓷精品,均是加拿大收藏家拉斯洛帕拉克维茨、孙建伟夫妇捐赠给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珍品。帕拉克维茨的夫人孙建伟出生于上海,21年前赴加拿大留学定居,现为加籍学者,主要从事中西人文咨询和教育工作。

帕拉克维茨夫妇通过多年研究,了解到中国瓷器曾在西方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产生过重要影响。鉴于长期以来,很少有欧洲瓷器在中国展出,帕拉克维茨夫妇慷慨将多年收集珍藏的西方古瓷捐给中国,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西方瓷器、了解中国瓷器促进欧洲经济发展的历史

中秋节礼品瓷器盛行,市场渐热


又逢中秋节,花好月圆、家人团聚之时,很多人都面临着选择礼品的难题。礼品选择似乎很难去挑选,其原因就在于礼品要不仅体其价值和作用,还要能体现其内涵。但随着近年来传统古典文化的回归,市场上的“复古”风潮也越来越盛行,中秋节礼品瓷器的盛行,送礼难的问题慢慢就被解决了。

中国瓷器不仅承载厚重的历史文明,而且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它功能上的实用美与造型、色泽上的形式美是统一的。因此,近年来,瓷器也成为了收藏品家投资的首选,在礼品市场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绿色健康的骨瓷、象征喜庆的中国红瓷、素净清雅的青花瓷、温润如玉的青瓷、绚丽而永不褪色的釉下五彩瓷等多类瓷器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在此,小编也为大家节日送礼出谋划策,精选了一系列瓷器产品,以供礼品之选择。

中秋节礼品骨瓷:骨瓷的瓷质细腻、白度柔和、透光性强,呈现出与普通瓷器不一样的质感和亮度,浑身散发着纯净光洁的气质。此外,骨瓷多是低铅或无铅产品,可保障人体不通过食用器皿涉及到铅元素,是瓷器中的“绿色”产品。以娇艳欲滴的牡丹花配以清新的绿叶,与洁净温润的瓷质完美结合,既有着“花开富贵”的美好寓意,更有着对家庭幸福美满的祝福。

中秋节礼品红瓷:在众多色彩斑斓的瓷器中,最为中国人喜爱的要数象征吉祥、喜庆大红色瓷。红瓷色彩绚烂、光亮莹润、造型秀丽、雍容典雅、富于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喜庆色彩。红瓷不仅有着红瓷本身的亮丽喜庆,更结合独特的技术优势,例如在表面配以梅花图案,使梅花的清雅与红瓷的艳丽相得益彰,传达着浓厚的喜庆气息。

中秋节礼品青花瓷:青花瓷器因它独特的素雅风格为众人所追捧,更是有诗曰“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来太极生。”通体以青花为饰,纹饰饱满繁密。花瓶腹部绘缠枝牡丹纹,寓意吉庆。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纹饰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上下更是衬以变形莲瓣纹,加上布局严谨,绘工精细,线条生动流畅,极具美感,既具有观赏性,更具有收藏价值,显示出青花瓷是精美的工艺品。

送礼送文化,如果实用与文化能够完美结合,岂不更妙?中秋节礼品陶瓷灯饰,将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既涵括了大气高雅的古典文化,又有着明丽的色彩,艳而不俗,集装饰感和高品位于一身,给人清朗明快、耳目一新之感,是送工艺品礼品的佳作。

中秋节礼品青瓷:青瓷以瓷质细腻,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是“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唐代诗人曾用“九秋玉露越窑开,博得千峰翠色来”来赞美青瓷。青瓷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秀丽,雅致而大方,装饰性强,素为文人雅士所珍爱。

中秋节礼品釉下五彩瓷:釉下五彩瓷以其五彩缤纷的色调,精致巧妙的工艺技法,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驰名中外,享誉世界。同时,因为釉下五彩瓷表面覆盖的釉层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耐磨损,所以可以永保花色清晰、鲜艳、明亮。五彩瓷表面加以佛点金装饰,以各色玫瑰,色彩缤纷、浓而不俗,给人静中有动的感觉,美中藏秀,光影闪动,令人惊艳。

同时,专家也提醒消费者,市场上的瓷器品类繁多,鱼目混珠,艺术价值、工艺水准参差不齐,在购买时需要谨慎选择。

借文改东风 复兴“陶正官窑”


“中国最早的陶瓷制作遗址在淄博,中国最早的官窑雏形——陶正官窑在淄博发扬光大……”

“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让我们文化从业者振奋的消息”。从注册蹴鞠和足球起源地商标开始而投身于文化产业的于剑已经把文化作为他终身事业,如今他又找到了新的动力和源泉。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注重知识产权的获取和保护,不能局限于还原复古,更要服务现实,要改变重有形产品、轻无形产品,重企业实体、轻商业模式的传统思维,创新商业模式才能创造市场价值。”虽然只是文化产业的新兵,但于剑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作为淄博人,最有义务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从2004年注册蹴鞠到2011年注册“陶正官窑”,于剑的文化视野逐步扩大,但都没有离开淄博这方热土。随着市委、市政府打造“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品牌以来,燕山大学硅酸盐专业的于剑又回归了他的老本行。

“淄博地区的陶器烧造跨越4000余年,有着完整的发展序列。早在一万年前,沂源‘扁扁洞’的先民们拉开了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历史的帷幕,8000年前的临淄‘后李遗址’也出土了多件陶器。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官窑的始祖——周朝负责陶器生产的官员‘陶正’是在临淄发扬光大的。因时局动荡,周朝的陶正——陈完逃到齐国,被齐桓公重用从事筑窑烧陶工作。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陈完烧造的陶器工艺精湛、质地优良,专供齐国国君及供奉周朝之用。此人去世后谥号‘敬仲’,是现在临淄区敬仲镇的最早出处。”

为了深入挖掘陶正这一本土文化资源,于剑不仅注册了“陶正官窑”品牌,更与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合作,开发了鲁青瓷、蹴鞠瓷等产品,使得“陶正官窑”形神兼备。

为什么选择鲁青瓷作为“陶正官窑”的代言?鲁青瓷是史上最早的瓷器,是世界四大青瓷之首,其发色采用独特的窑变工艺,需经过三次烧制才形成最后的神奇之色。于剑告诉记者,“陶正官窑”的鲁青瓷玉质感强,2010年荣获第三届山东省文博会金奖。

欧洲的咖啡具文化


在欧洲,咖啡具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化形式了,从咖啡进入这块大陆,到欧洲第一家咖啡馆的出现,咖啡文化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显示了极为旺盛的生命活力。

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咖啡与音乐、华尔兹舞并称“维也纳三宝”,可见咖啡文化的意义深远。

在意大利有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强劲又充满热情!”把男人等同于咖啡,这是何等的非比寻常。

意大利人对咖啡情有独钟,咖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了。在起床后,意大利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煮上一杯咖啡。不论男女,几乎从早到晚咖啡杯不离手。

在法国,如果没有咖啡就像没有葡萄酒一样不可思议,简直可以说是世界的末日到了。据说历史上有一个时期,法国由于咖啡供应紧张而导致许多法国人整日无精打采,大大影响了这个国家正常的生活。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法国人担心战争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影响,纷纷跑到超级市场抢购商品,当电视台的采访记者把摄像机对准抢购商品的民众时,镜头里显示的却是顾客们手中大量的咖啡和方糖,一时传为笑谈。

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不是咖啡本身的品质和味道,而注重饮用咖啡的环境和情调,表现出来的是优雅的情趣、浪漫的格调和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就像卢浮宫中那些精美动人的艺术作品一般。

从咖啡传入法国的那一天开始,法国的文化艺术中就时时可见咖啡的影响和影子。17世纪开始,在法国,尤其是在法国的上流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因为品饮咖啡而形成的文化艺术沙龙。在这些沙龙中,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们在咖啡的振奋下,舒展着他们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无数的文艺精品,为世界留下了一批瑰丽的文化珍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