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艺术瓷砖 > 导航 >

上海君道艺术:宣德款青花花卉象耳尊赏析

上海君道艺术:宣德款青花花卉象耳尊赏析

艺术瓷砖 宣德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尊

2020-11-02

艺术瓷砖。

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其中尊极雅致华贵。宣德官窑青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和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

宣德青花象耳尊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宣德官窑青花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上海君道艺术展览有限公司藏家奉上的宣德款青花花卉象耳尊整体风格雄伟浑厚,庄重古朴;为大件器皿,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底部书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六字竖款,款识字体结构布局规整,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

上海君道艺术:宣德款青花花卉象耳尊赏析

此象耳尊口径7cm,高18.2cm;盘口,长颈,瘦腹,圈足,颈部两侧各附一象首环耳。形制高大魁伟。器身青花花卉纹饰层次清晰,繁而不乱。此瓶共有一对,为现存重要的、有确切纪年的典型宣德青花瓷器。此尊象首上两扇张开的大耳朵是分别捏塑成形的,面首、眼睛形象逼真,肩腹部呈棱形,底为深圈足,内底无釉。其胎质细密,釉色温润,器身青花靓丽、鲜而不浮,在观赏中更能感受到古老质朴的意境,呈现华贵美感。该对象耳尊是胎质成型、捏塑、绘画三种工艺较高审美趣味的结合,弥足珍贵,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

相关阅读

蒋蓉大师紫砂壶:象真、艺术之说


紫砂艺术源于生活又高天生活。蒋蓉大师多年的新实践不满足于“象真”,觉得应该从无数源于生活和具体形象中抽出高于生活的艺术典型。例如获至宝壶的蛤蟆,放在架空的玻璃罩里饲养。喂它饭粒,它硬是不吃,却招来了苍蝇,蛤蟆看到了飞进罩里的苍蝇,顿时来了精神,“噗”地跳起捕食了。这一举动,是那么敏捷,那么勇猛,蛤蟆还爱吃喽咕,于是捉来喽咕,还配着个小水罐盛上水,供蛤蟆食用,蛤蟆有了对胃口的食物,十分活跃,一会儿爬上水罐饮水,一会抬头瞪视着仓皇逃亡的蝼蛄,一会儿又猛扑过去捕食……。这些难得的形象,蒋蓉大师随笔勾出草图。不久形成蛤蟆捕虫水盂,蛤蟆石榴树桩壶等一件件紫砂壶作品的创作。在这些作品中,有的蛤蟆一腿伸直,蹬在下面的树桩上,一腿弯曲着攀钩住上面的树枝,溜圆的双眼天真好奇地盯着树椿的红石榴……就像那人人喊打的老鼠被提炼风靡世界的“米老鼠”一样,丑陋不堪令人讨厌的癞蛤蟆也有了崭新的形象,或疾恶如仇,或天真稚拙,真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鉴证。让我们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师法造化,博采多长,就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紫砂壶工艺品。

当蒋蓉大师再次来到藕池边时,一只小青蛙从荷叶上急速跳入水中,水微微荡漾开去,才露尖角的小荷叶,轻轻摇起来,才出水的嫩叶卷起,刚好是壶嘴的造型,决定那青蛙做“钮”,让莲蓬壶盖上伏一只青蛙,多有情趣。静思默想捉来一只小青蛙罩在泥凳边的玻璃杯里……壶做好了。团团花瓣簇拥着莲蓬,米黄的底色,朱红的花。墨绿的莲房内镶嵌着粒粒活动的莲子,青青的荷叶,荷梗。碧绿的青蛙,还有充作平衡壶底的红菱,白藕,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天成!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蒋蓉大师这把《荷花壶》在1956年全国的陶瓷工艺会议上被评为特种紫砂工艺品。从《荷花壶》的创新悟出,生活的创作的源泉。所以常常猎生活中千奇百怪的自然形象,巧运匠心,能创制出一件件艺术品。例如凶猛的狮虎,调皮的松鼠,温驯的大象,蹦跳的蚱蜢,飞舞在蝴蝶,还有苍劲的古松,甜美的枇杷,水灵的红菱,白藕,荸莽……,天上,地下,山颠,水底,大自然的一花一叶都会引起浓厚的创作兴趣,都能交织进五光十色的创作意境之中,各种本色的陶土,蒋蓉大师经过精心的配比搓揉,幻化出缤纷的色彩,又通过师法造化的捏塑,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宣德青花的历史与审美


 越南巧遇宣德青花砚滴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现担任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山东地区分会会长的陈玉泉,常去国外淘古玩。2007年1月,他在越南胡志明市一家古玩店发现了一件青花鸳鸯砚滴,陈先生拿起砚滴在手中把玩了许久,发现无论从胎质、造型工艺还是青花发色上看,均符合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特点,且应是官窑之作,但他心里也犯嘀咕,“怎么没有款呢?”。

陈玉泉认为,从专业角度看,凡是明朝宣德年间官窑出产的瓷器,都应写有款识,所谓“款识”就是瓷器上应该写有当朝皇帝的年号的标记,鉴定经验又告诉他,宣德年间的瓷器通常落款较为随意,有“宣德器款遍全身”之说。于是他看了好多遍,仍未发现有款识。

通过咨询得知,这件器物为当地一收藏家旧藏,藏家去世后,店主从其家人处购得,也没发现此器上的款识,现开价800美金,陈玉泉觉得要真是宣德的东西不该这么便宜,因为在几年前的苏富比(微博)拍卖会上,宣德官窑的砚滴曾拍出百万身价,他将信将疑地跟老板砍价,但这老板倔得很,硬是分文不降,陈玉泉赌气之下就走了。之后陈玉泉又多次去往胡志明市,每次都去看那个物件,但老板依旧不还价。

就这样僵持到当年年底,陈玉泉又再次前往此间古玩店。他刚推门进店,就瞧见两个欧洲人正拿着那个砚滴观看,说来也巧,由于光线和角度的问题,他猛地看出“鸳鸯”翅膀底隐约有类似款识的文字。于是趁着欧洲人放下砚滴的空档,他一把拿过砚滴,借着阳光仔细一瞧,“大明宣德年制”的官窑款隐约可见。

陈玉泉先生这次没再还价,立即付款把宝贝纳入自己囊中。

珍贵的宣德官窑青花瓷

陈玉泉近日在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山东分会接受记者采访时,把这件鸳鸯砚滴拿给记者看。

“这个一看就是明早期典型进口钴料。”陈玉泉所指的进口钴料便是烧制青花瓷的矿料——苏麻离青,这种矿料非常稀少,由于其发色浓艳、沉稳,曾在阿富汗、印度地区曾经用来做佛头发髻的染色之用,“明朝早期烧制官窑青花瓷用的进口钴料多为郑和下西洋时从国外买来,这种颜料的使用大多用于明成化之前,到正德朝也偶有出现,之后便绝迹了。”

这只青花鸳鸯砚滴体积很小,长度仅九厘米,在翅膀处隐约有类似字迹的线条,陈玉泉介绍说,这是青花瓷的晕散效果所致,在明朝洪武皇帝之前中国是没有真生意义专为皇家烧制瓷器的官窑贡瓷,大都是“有命则烧,无命则止”,所以落官窑款识极少,大部分都是“金玉满堂”之类的吉语款。目前学术界公认官窑款识真正出现是明朝永乐时期,但极不成熟,此种写年代款识的制度确立并大量出现是在宣德年间,但是这个时期官窑瓷器有“器款遍全身”的特点,无论底部、腹部、颈部,哪都能写,直到明朝成化年间款识习惯才形成,虽器身还有继续写款的现象出现,但绝大多数都固定写在器物底部,逐后便形成定式。

陈玉泉说,全世界当时出产青花瓷的地方只有江西景德镇,以及云南的玉溪窑及建水窑。元末明初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用兵三年,把景德镇的窑全部毁坏了,部分窑厂和工匠迁移到了越南,在明景泰年间渐渐形成了另一窑场安南窑。

另一方面,由于越南曾经是中国的附属国,中国当时一直派遣官员驻扎当地,所以在越南能买到许多当时官员私藏的瓷器,品相非常好,基本上都是仿中国的龙泉窑,仿青花五彩。所以行家们经常会去越南淘宝。

陈玉泉介绍说,这个青花鸳鸯砚滴之所以稀有,还在于它是宣德年间的官窑之作。“鸳鸯图案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一些瓷器上,到了元代人们特别喜欢鸳鸯,但立体造型的鸳鸯从明朝宣德年间才出现。另外,明代官窑和清代不同,明代官窑生产的瓷器残品是不许出厂的,要就地砸掉掩埋,而清代官窑出产的瓷器在皇室挑选之后,剩下的都可以做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所以宣德年间的官窑瓷器尤其罕见。”

鉴别青花瓷要三看

陈玉泉介绍说,分辨青花瓷的真伪,首先要看瓷胎。“一般底部都不上釉,最多刷一层浆,是护胎用的。宣德年间景德镇的瓷器底一般是细沙底,如果底部落款就可能有釉,因为瓷胎用的是官土——麻仓土,所以应该非常洁白细腻,具有油脂性,胎质极其细腻。”

第二点是看釉面,他说:“宣德年间生产的青花瓷釉面,从侧面看是有橘皮纹的,脂分很肥厚,表面有少许晕散,而且青花一定要高洼不平,个别有锡光现象,外面要有一层亮光,而且应该泛蓝较多,泛绿色和铁斑较少。”

陈玉泉表示,使用进口料和国产料的青花瓷发色有很大区别,“进口料青花高钴、高铁、低锰,所以发色泛蓝,而国产料高锰、高铁、低钴,所以泛铁斑多、泛绿多,泛蓝少”。虽然现代化学配方也可以将色料的化学成分配比得与进口料非常接近,但陈玉泉认为,由于仿制品没有脂分,缺少蜡质光泽,外表会有一层玻璃亮光,橘皮纹也比较生硬,而且青花高洼不平,发色显得很死,没有像水墨画中的色彩渲染过渡。

为何仿制品会出现这些缺陷?陈玉泉介绍说,古代窑厂烧瓷器都是用木柴,把要烧制的瓷器用匣钵罩住,然后放进窑里烧。这样烧的话要花费3到5天,时间很长,而且古代烧制瓷器是用减火发,就是往窑内续柴量越来越少,以此来降温,通过逐渐的降温来使青花颜料中锰、铁、钴、铅等微量元素发生化学反应,这是个还原过程,只有这样青花的颜色才能出来。而且这样烧出的瓷器具有很强的油脂性,不像新烧的瓷器出现“贼光”,现代瓷器烧得都比较急,用电烧,温度一下子就烧得很高,这样烧把瓷器里面的气泡都烧没了,没有气泡就没有折射了,油脂似的光泽就出不来了。

另外,要看造型是否准确,陈玉泉认为老的东西近看不是很细腻,但从远处看感觉特别好,“线条流畅自然,很舒展。而假的是越看越不美,远看不传神,因为在制作的过程中掺杂了太多模仿的痕迹,所谓“相由心生”,一件艺术品与它的作者的心是相通的。而且真的东西上往往有传世痕,就是玻璃质老化的痕迹。”

明早期青花之宣德蟋蟀罐


明初青花一说就是永宣,按照一般人的思路,都会认为永宣是父子关系—永乐宣德。实际上,永宣是祖孙关系,中间还有一个洪熙。宣德的父亲仁宗在位只有一年,年号洪熙,因为时间短暂,所以一般不学历史的人很容易忽略这段。

一般的说法是“永宣不分”,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非常接近,尤其不带年款的,不是专家分不清楚,看着都差不多。专业人员很容易把永宣瓷器分清楚,但非专业的人没有必要分清它,知道是明代早期的青花足够了。

宣德在位10年,38岁的时候去世。他在位时是明朝的盛世。宣德皇帝雅好艺术,喜欢绘画,大名鼎鼎的宣德炉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因为有雅好艺术的宣德皇帝,才有了宣德瓷器的辉煌成就。乾隆皇帝就非常欣赏宣德瓷器。比如有一件极为特殊的青花瓷器,是御用的礼器,佛教做道场的时候使用,瓷器上面写着古印度的梵文,还有“大德吉祥场”五个汉字,意思是消灾去难,吉祥如意。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这件宣德青花,他让宫廷画师丁观鹏画了一幅《鉴古图》,把这件宣德青花画在图上,搁在自己身旁,表明他对这件东西的酷爱。

宣德皇帝有点儿小毛病,喜欢玩。宣德的政权来得比较容易,到了他这儿,不需要再创业,守着就可以了,所以他非常喜欢玩。史书记载他“雅好词翰”,“精于绘事”,“酷好促织之戏”。前两条大家都不怀疑,因为宣德有很多画作存世,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有,画得虽然幼稚,但看着很有意思。那么最后一条呢,很多人不信。“促织”就是蟋蟀。宣德皇帝酷爱斗蟋蟀,出于晚明笔记,所以便出现了蟋蟀罐。

宣德青花蟋蟀罐的传世品非常罕见,过去见到时,还不知道是蟋蟀罐,全世界只有零星几个。据说宣德死后,他母亲张太后当场下令,把他所有玩儿的东西全砸了。明人李贤在《天顺日录》中有明确记载。台北“故宫”有1000多件宣德青花瓷器,是全世界收藏最多的地方,可一个蟋蟀罐都没有。

结果还是有人来揭开这个谜底,就是我们的考古专家。1993年,景德镇出土了一窝青花残片,把这些残片攒起来,就是宣德时期的蟋蟀罐,一共21件,一看就是故意砸的。蟋蟀罐的成堆出土,证明史书记载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宣德青花蟋蟀罐现在在收藏品市场上可谓价值连城。

明宣德青花瓷的特点


经过了明永乐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宣德朝成为明代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宣德时政局也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天下较为富足,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加上宣德帝本身喜爱艺术,擅长书画,在他的倡导下,艺术风气激荡,对青花瓷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器形

宣德青花瓷的造型凝重敦厚,制作精致。底足多为圈足,以浅圈足为多,盘、碗等器的底足多有棱边感。后仿者底足处理的过于圆滑,足端滚圆,无棱边感。

纹饰

宣德青花瓷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画意豪放生动,笔法遒劲甜畅,内容题材丰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尤以龙纹威猛雄健,为明清两代之最。还有一些特征性画法,例如笔画相连的回纹;蕉叶中经用较粗双线勾成,不到叶间相聚成三角形状;莲瓣边框不填色,而莲瓣满色等。现代仿品多笔法呆拙,全无自然豪放甜畅之感。

胎体

胎体坚致细白,大器多为厚胎,盘底为光滑无釉的白砂底,没有旋痕。后仿器的胎体处理生硬而显得娇柔造作,砂底处常见清晰的旋纹。琢器的胎体一般分段横接而成,虽然制作精细,仔细观看仍然能看出衔接痕迹。清代所仿扁壶则采用对开模制,前后台模而成,因此在器身两侧可见或摸到拼缝痕迹。现代仿品的器身则没有横向的衔接痕。

釉面

多橘皮纹是宣德青花瓷的突出特征,釉质肥厚细润,釉面多白中泛青,在器身器足的边际、棱角等转折处,常有呈水绿色的积釉。有的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呈乳浊状。琢器的器里釉汁流淌不均,可见垂流痕。清代仿宣德器中,特别多乳浊现象。雍正时仿宣德器最多,但釉色青中泛白,釉泡大小一致而无层次,橘皮纹过于规整,也不自然,现代仿器的釉色过深,釉层却薄,有的没有橘皮纹。

清乾隆青花龙寿纹螭耳六方瓶


清乾隆青花龙寿纹螭耳六方瓶是乾隆皇帝喜爱之物,曾传旨称赞:“此尊花样,款式甚好”。它高57.4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15厘米。瓶呈六方形,撇口,直颈饰对称螭耳,敛腹,圈足外撇。青花纹饰,口沿饰回纹,颈上下对称饰如意云头及变形莲纹,中间写篆书“寿”字,腹绘正面龙抱篆书“寿”字宝珠,肩、足墙皆饰回纹,近足处绘变形蝉纹、螭纹和联珠纹。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乾隆时期各种瓷器加工工艺已臻成熟,由于皇帝自身的喜爱,皇宫内务府造办处更是严加督办。这一时期烧制的官窑瓷器无论是品种还是器型都很丰富,陈设于宫殿之上和后宫嫔妃处的瓷器珍品可谓琳琅满目,各种异形瓶都开了历朝之先河。尤其是当时的督陶官唐英长期亲临景德镇官窑瓷厂,他不仅严加督促,还亲力、亲为参与设计画样,此瓶为当时督陶官唐英亲自画样,其造型新颖,青花艳丽,纹饰含祝寿之意。

此瓶烧制极为不易,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和景德镇瓷艺大师经反复研究,终于使烧制出的高仿品不会变形,再现了原物的艺术神韵,特向社会限量发行,满足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鉴赏需求。

青花嫦娥奔月图盘赏析


在广东省博物馆众多的陶瓷藏品中,有一件“景德镇窑青花嫦娥奔月图盘”,年代为明隆庆(1567—1572年)时期,该盘高3厘米,口径15.2厘米,为八角形,敞口、八角形圈足。内口沿绘如意云头纹为边饰,盘心绘嫦娥与玉兔。在月宫中,嫦娥忧伤地眺望远方,怅然若失,似在思念尚留在人间的丈夫后羿,又或在思念人间的温情,玉兔乖巧地伴随在她身旁。外壁绘相间的折枝花卉和如意云共八组。底书“隆庆年造”方框青花楷书款。胎质洁白细腻,釉质亮洁莹润稍泛青,青花发色稍现蓝紫。

隆庆一朝时间较短,景德镇窑瓷器遗留传世的器物并不多,以小件器为主,少见大器,胎、釉较细腻。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但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佛道内容较多。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带年款的器物甚少,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字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和赞颂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富贵佳器”等。因此,这件带年款的八角盘虽为民窑器,但也弥足珍贵。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其影响甚至扩展至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嫦娥,相传本作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是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相传为帝尧时期的人。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元明以来也有以此为题材的戏剧。在道教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古代文献《淮南子》中的《外八篇》和《览冥训》均有所记载。其内容与民间传说稍有出入。

《淮南子·外八篇》载: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嫦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淮南子·览冥训》载:

“譬若羿请不死之药於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倡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东汉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关于嫦娥这一神话人物的身份目前尚有争论,有说是一村姑,有说是帝喾(kù)的女儿。至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时,始指为后羿之妻,此说延续至今。

民间传说的故事内容也有多个不同的版本。有的说美丽的村姑嫦娥,因拒绝河神河伯的调戏而不得已吃下仙药升天。有的说嫦娥不堪忍受人间生活的清苦,偷吃仙药奔月而去。其中流传最广的,基本与《淮南子·外八篇》的内容一致,但是增加了月饼供嫦娥的内容:嫦娥因广寒宫中清凉寂寞,向丈夫倾诉懊悔后说:“平时我没法下来,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后羿按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然由月中飞来,夫妻团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由此形成。这一情节的增加,反映了人们渴望美好团圆,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但是无论哪一个版本都有一个相同的结局,就是嫦娥因“广寒寂寥,怅然有丧”而后悔莫及。唐代诗人李商隐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看来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历代文人,都提到了一个相同的哲学命题:我们的生命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真的需要长生不老吗?与其在月宫中面对没有亲人、没有温情的长生不老,还不如人世间温暖而平凡的生活。

何似在人间!这正是这件青花盘的真实写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