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有哪些 > 导航 >

磁州窑系主要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磁州窑系主要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瓷砖有哪些 瓷砖什么好 磁州窑瓷器鉴别

2020-11-03

瓷砖有哪些。

磁州窑系以位于河北磁县境内的观台镇、鼓城镇的磁州窑为代表,是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这个窑系的窑场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南为多、为早。它们的早期历史似乎可以追溯到唐代北方烧制白瓷的诸民窑,如河南的鹤壁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的曲河窑都创烧于唐。禹县扒林窑的白地黑花,以黑彩醇厚、画笔粗放简练见长;山西介休窑的白釉黑绘划花、白釉褐彩绘花,以深浅咖啡色、黑褐色、桔红色和多变化的色调为特点。洁白的化妆土底色托起桔红色的花纹,鲜明美观、独具一格,是磁州窑系中的精绝之作。

1.修武当阳峪窑

当阳峪窑在今河南省修武县,属于磁州窑系,是北方民间瓷窑之一,烧瓷品种虽不及磁州窑丰富,但有些品种如白地釉下彩绘划花与剔花装饰,在磁州窑系中可谓名列前茅。修武当阳峪窑的代表作品是白地釉下彩绘划花,其纹饰流利洒脱、制作精美为,以强烈的黑白对比而独具一格。胎色以赭灰居多,多施用化妆土,在白土上画黑彩纹饰,再刻划轮廓及花蕊叶脉,最后再罩以透明玻璃釉,并在主题纹外剔刻方块组成的几何图案。

2.禹县扒村窑

禹县扒村窑位于河南省禹县扒村,烧造年代由唐至元,属磁州窑系,以白釉釉下黑花瓷最具代表性。主要烧釉下彩绘瓷,胎有深灰或黄白色,白釉乳黄,纹饰笔调粗放、简练,有写意画的风格。黑彩浓而醇厚,使图案更加鲜明突出。有“白如淀粉、黑如油漆”的说法。除了白地黑彩以外,也有绿地绘黑彩器,如大海瓶“绿如翠”,很鲜艳,为其他窑所不及。

3.登封曲河窑

登封曲河窑又称登封窑,位于河南登封县曲河村,始烧于唐末,北宋时为繁盛期。烧瓷品种丰富,以白釉为主,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白地黑花等。最能代表本窑特征的为珍珠地划花瓷器,在灰白胎上施一层化妆土,再戳上细密的小圆圈,就成为珍珠地,然后在珍珠地上划各种图案,罩上釉人窑烧成。珍珠地划花瓷器是我国宋代有名的装饰精美的高档瓷器。造型有瓶、罐、洗、碗、枕等,如宋代登封窑的鹿纹枕。所产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

4.介休窑

介休窑元代以后又受磁州窑影响,可纳入磁州瓷系,主烧釉下彩色,品种有:白釉釉下黑彩、褐彩、黑褐彩、桔红彩等,尤其以咖啡色、桔红色最为难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介休窑的釉下彩瓷纹饰丰富,部分画面凸其,形象生动。

5.吉州窑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也称“东昌窑”、“永和窑”,为北宋沦亡后部分磁州窑工匠迁移至此继续烧造而成。其中比较突出的成就为彩瓷烧造。有些产品源自磁州窑而又有自身的独特面目。其瓷器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艺术特色。按其釉色的不同可分为青釉瓷、乳白釉瓷、黑釉瓷、白釉彩绘瓷、绿釉瓷和瓷塑等几大类。

吉州窑釉下彩绘对景德镇青花瓷有较大影响,元后期景德镇瓷器中的蓝地白花画法和元青花、釉里红瓷器边饰回纹的画法都借鉴于吉州窑。

吉州窑的白釉彩绘瓷又是南宋时受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的影响,白釉彩绘瓷的胎质、釉色与同时期的乳白釉瓷十分相似。当时,磁州窑瓷器是在白色化妆土上用黑彩绘画,而吉州窑彩绘瓷是直接在白色或米黄色胎面用铁质涂料绘画,其纹饰题材有花卉、虫鱼、云涛、波浪、人物、动物、山水及回纹等,大多是表现吉祥如意的图案,生活气息浓郁。彩绘图样变化多姿、画工精巧、运笔酣畅、刚柔兼具、色泽鲜明,纹饰多取材于自然界,是我国传统艺术的杰作。开始时器型仅有盆、枕、鼎炉、盘、粉盒等,到元代则增加了罐、瓶、执壶、碗、杯、器盖、香熏盖等器类,产量有了很大增长。

吉州窑生产的瓷塑作品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种类很多。人像类有骑驴小人、骑牛牧童、老寿星、抱小孩的妇人、顽童,神像类有观音、罗汉、弥勒等仙佛,动物类有牛、马、犬、猫、鸭、鸡等,此外还有象棋子、瓷珠等,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创意性,形象生动、神态毕现。

6.鹤壁集窑

鹤壁集窑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烧造年代由唐至元。唐代开始烧白釉、黄釉、黑釉器物。宋、金、元时期,增加了白地黑花、白釉划花、白釉印花、内白外黑釉、钧釉、红绿彩,很多产品与磁州窑相似,以白地黑花和褐黄釉划花最具代表性。黑釉凸白竖线纹罐,即是此窑所独有的。内施褐黄釉、外施黑釉的折沿大盆也很有特色。通常在器内刻划有鹅游、莲荷、兔子等纹,在纹内施一层很薄的化妆土,然后施釉,深褐色底子上衬托出褐黄色纹样,为其他瓷窑所未见。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定瓷早期釉色主要有几种


定瓷以定窑白瓷而闻名,其实定窑瓷器早期不是从白瓷发展起来的,从定窑古窑址出土及采集的瓷片标本看,定窑瓷器釉色有黄褐色、黑色、白色等几种,而且早期的定瓷胎釉比较粗糙。介绍一下定瓷早期釉色主要有几种。

(一)黄釉瓷

碗,多数为外黄釉内白釉浅腹碗,平底或玉璧形底,胎质粗松厚重,含有大量砂粒等杂质,多为灰色或灰黄色。碗外壁上半部施黄釉,釉色以青黄为主,也有青绿或褐黄色。内壁及器口施白釉,釉色多为灰白或白中泛青色,也有少数呈乳白色。碗心均有三个支钉痕。有一种内外均施黄釉的大碗,造型与内施白釉的浅腹碗相似,只是口沿向外撇。此外还有一种数量较少的直口深腹碗,玉璧形底,胎质灰黄粗松,釉色青绿,玻璃质强,有开片,碗心有三个支钉痕。

钵,敛口,平唇或圆唇,均为平底。灰色胎粗松厚重,淡青或青黄色釉,有的有开片。

罐,直口,折肩,深腹,平底。胎质粗松。施褐黄色釉。一种圆唇,短颈,球腹,平底。胎质较细,施黄色釉,釉质较好。

盆,侈口,折沿,宽圈足。胎体厚重,呈灰黄色。外施淡青色釉,内施白釉,釉质较粗。

执壶,侈口,深腹,少数器腹由上向下渐大,颈肩之间安双泥条曲柄,肩部安圆形短流,有的在流上做出粗螺旋纹。釉色以青黄为主,光泽较好。多饰以席纹、菱纹网格或戳点纹。

三足炉,圆唇,筒腹,平底,下承三足。灰黄色胎,施黄色釉,釉面光泽较好。外壁划菱形网格纹。

(二)褐釉瓷

碗,多为外褐釉内白釉,造型与外黄釉内白釉浅腹碗相同,碗心有三个支钉痕。此外还有一种内外均施褐釉的浅腹小碗,平底微内凹,外壁施半釉。

钵,敛口,斜唇,平底,胎体粗厚,外壁施半釉。

罐,直口,深腹,平底,肩部有凸棱。胎质坚实厚重。里外满釉。一种直口,斜唇,丰肩,深腹,平底,肩安对称的双泥条系,胎体厚重,施褐绿色釉。

葫芦形瓶,瓶体呈葫芦形,有双系。胎体较坚致,施黑褐色釉。

(三)粗白瓷

粗白瓷开始了定瓷的白瓷时代,但是白瓷从胎质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胎质粗松,从断面能清晰地看到大量杂质和气孔。釉色灰白或白中泛青,有细开片,外壁仅施半釉,器型以碗为主,形状与外黄釉内白釉碗相同。

第二类胎质较细,呈浅灰或灰白色,没有明显的黑点等杂质,气孔也大大减少。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少数已近纯白。

碗,造型仍以侈口浅腹为基形,但口、底变化较多,器口有侈口、敛口、唇口。唇口又有宽窄之分,有一种宽唇口将口沿翻折过来粘合,从断面能看到明显的孔洞。底足有平底、玉璧形底和五环形底。外壁施釉大多不到底,釉色不够稳定,多为乳白或白中泛青色。

钵,直口,斜唇,唇口作锯齿形花边,圈足较宽。一种敛口,鼓腹,平底。

执壶,侈口,斜肩,长圆腹,肩部安短流,颈肩之内安双泥条曲柄,有的两侧还有对称的双泥条系,平底或圈足。施淡青色或乳白色釉。淡青色釉玻璃质强,有开片。

三足炉,直口,平唇,筒形腹,平底下承三足。周身饰弦纹。釉色淡青透明,有开片。

(四)细白瓷

细白瓷的胎质有纯白和白中泛灰两种。前者坚致细密,瓷化程度很高。后者略显粗松,断面有时能看到少量小气孔。由于胎体白度的提高,已经完全不需使用化妆土。釉色仍不稳定,有白中泛青,乳白和纯白色。

碗,造型仍以浅腹为主,器口变化更加丰富,有侈口、敛口、宽唇口、窄唇口、花口等。唇口的宽窄及作法各不相同,有的在旋胚时直接在口沿留出,一般较窄;有的是将口沿翻折过来,形成宽厚的唇口。底足有玉璧形底,玉环形底以及宽窄不等的圈足。粗瓷中常见的平底已不再用。器足处理大多不够精细,足面切削不平,棱角不清。器壁的厚薄也有较大差异,有的很薄,有的则较厚。施釉大多到底,仅少数近底部无釉。

盘,盘的数量相对比碗少,但造型富于变化,特别是各式花口盘的盘口丰富多彩,有尖瓣式、宽瓣式、双脊式。也有的仅在盘口作出很小的缺口。瓣口有三瓣、四瓣、五瓣不等,这类器型当为仿金银器造型。

盏托,有圆口和花口两种,均为浅盘式,盘心凸起一圈作为托口。花口的作法一种在盘沿削出形状、数量不等的小缺口,另一种在胎未干时用手指将盘沿向内推卷形成花口。还有一种将碗放在盏托上挂釉后一起入炉焙烧,使碗和盏托烧结成一体。

瓶,圆唇,直颈,丰肩,深腹,圈足。此外还有一类尺寸很小的长颈瓶和模仿波斯金银器造型的凤首瓶。

钵,造型与粗白瓷花口钵相同。

茶臼,浅腹,圈足,仅外壁施釉。内壁划分成四等分,错刻斜线,线内戳刻鳞纹。有的在内壁交叉划刻平行弧线,空白处加刻短平行线,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执壶,造型与粗白瓷执壶相同。

筒形带系盒,盒体修长呈直筒形,口部有子口,盒身的上下各有一对横系,圈足,底部无釉。

三足炉,造型与粗白瓷三足炉相同。

水盂,直口或敛口,鼓腹,平底,尺寸很小,似非实用品。

小玩具,均为各种造型的人物和小动物。人物中有一种盘腿坐像,其形与《记一组邢窑茶具与同出的瓷人像》中介绍的瓷人(陆羽)像十分相似。数量较多的还有一种骑马人像。以上两种瓷人像多为青白或纯白色,釉面非常光润。小动物的造型生动活泼,有羊、马、狗、兔、猴等。有些小动物的眼部或身上还点有褐色斑点。

此外,定窑古窑遗址出土、采集的标本中还有许多不能复原成形的残片以及带有“官”字款的瓷片。以上介绍的是定窑遗址出土、采集标本中的一小部分,相对于100多万平方米的遗址来说,几百平方米的发掘以及地表采集的标本不过是管中窥豹,远远代表不了定窑丰富的内涵。但通过这些有限的标本特别是发掘出具有地层关系的标本,仍能较清晰地看出早期定瓷发展变化的轨迹。

定窑初创时期主要生产粗胎黄釉、褐釉和白釉瓷器。胎质粗松厚重,含有大量杂质。釉质粗劣,施釉不匀,呈色极不稳定。产品主要以碗类为主,胎体厚重,造型不规整,带有明显的原始性。其中外黄釉内白釉浅腹碗是定窑早期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磁州窑系古窑有哪些


磁州窑系泛指以磁州窑为中心,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宋元时期生产化妆白瓷、彩绘瓷和化妆土剔刻花装饰瓷器的民间窑场。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成为历史瓷苑中一朵奇葩。

磁州窑系古窑

1.修武当阳峪窑

位于河南修武县城西北22公里、太行山南麓的西村乡当阳峪村,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20世纪30年代,在焦作煤矿任职的英国人R.w.Swallow曾调查过当阳峪窑址;20世纪50年代陈万里先生在窑址发现了一通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刻,碑文说明了创建窑神庙的原因及其与耀州窑的关系。及其该窑产品以白釉为主,酱釉次之,黑釉、褐釉、绞胎、绞釉、三彩、绿釉等较为少见,造型有碗、盘、钵、罐、灯、壶、花瓶、瓷枕等。白底釉下彩绘划花是当阳峪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纹饰流利洒脱而为人们所赞誉,又以强烈的黑白对比而独具一格,装饰之美居“磁州窑系”诸窑同类产品之上。当阳峪窑还以绞胎、绞釉称奇。宋金“釉下绞彩”瓷以当阳峪窑一带的产品最为丰富、精美,具有天然不琢、变化莫测的图案效果,造型有玉壶春瓶、花口瓶、带座瓶、碗、盘、炉、盒、罐、水注、水盂等。陈万里1954年在《论当阳峪窑》一文中曾指出:“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中,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外,没有一处足以与当阳相媲美。磁州的冶子窑以及安阳的观台窑终逊当阳一筹。”日本的小山富士夫也说“在北宋,没有像修武窑那样富有变化,纹样优秀、色彩丰富的窑”。根据当地人士考察,以当阳峪窑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柏山窑、西王封窑、狮涧窑等应属一个窑群。由于对当阳峪窑址一直缺少系统的考古发掘,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2.鹤壁集窑

位于河南鹤壁市北10公里的鹤壁集西部,处于羑(you)河两岸陈家、曹家、龙家、李家、邓家之间的广阔地带,面积84万平方米。当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柏灵桥碑记》载:“邑西山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经火烧,晶莹发亮,邑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1952年陈万里先生发表《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瓷窑报告》首次披露了鹤壁集窑。

该窑创始于唐,经五代、北宋、金,终于元。唐至五代产品主要有白釉碗、注子、黑釉瓶、白釉凸弦纹罐等。入宋以后烧制品种较多,有磁州窑类型的白地黑花,白釉刻花、划花、剔花,褐釉划花及加彩器等,题材内容丰富,有婴戏、人物、龙凤、喜鹊、鸳鸯、雁、鹤、鱼、鸭、鹿等,构图简练,富有生活气息;器表或器内还书、刻、印有姓氏、诗文、吉祥语等各种题款。白底绘黑花多加褐彩,与磁州、当阳峪、扒村等窑大同小异。鹤壁集窑址中一种褐黄釉折沿大盆发现较多,盆里施褐黄釉,外施黑釉,器里刻划游鹅、莲花荷叶、草间奔兔等纹饰,在纹内敷一层薄薄的白化妆土,然后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拖出褐黄色纹样,具有特殊风格,而不见于其他瓷窑。鹤壁集窑还烧制定窑风格的印花白瓷,黑釉瓷、钧瓷等。除生活用器外,鹤壁集窑址还出土有俑、马、羊、狗、猴、鸭、龟、狮子等小瓷塑及吹哨、铃铛、象棋、围棋、色子。

3.禹州扒村窑

位于河南禹州市西北13公里的浅井乡扒村,窑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北起扒村村北高地下,横跨扒村河,南到花果岗坳,总面积达170多万平方米。1950年陈万里先生来禹州调查时发现扒村窑,在《禹州之行》一文中公布后,一些专家多次来此考察,民国《禹县志>山志》载有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张克己为东张镇(今扒村)柏灵翁庙撰写的碑记:“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所由来远矣。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荣,人稠物充,几有万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1232年)兵烬之余,百不存一>>”

扒村窑流传器物很多,以白底黑花装饰为主,其次翠青底绘黑花、白釉、黑釉、宋三彩、红绿彩等时有发现。窑址采集到的标本有白釉、白底刻花、白底黑花、褐底黑花、绿釉黑花、黄釉黑花、白底划花、绿釉划花、黄釉划花、绞胎、绞釉、绞釉画花、孔雀蓝釉、黑釉刻花、黑釉酱彩、黑釉堆线、绿釉、黄釉、宋三彩、红绿彩、钧瓷、青瓷等,碗、盆居多,其次为瓶、枕、盘、壶、罐、炉、盅和人物塑像及各种动物玩具。一种折沿大盆在遗址里散布较多,又见于距此不远的白沙宋墓壁画。此大盆既可供妇女梳洗,又可供厨房洗菜洗碗,用途多种多样,需求量自然很大,为扒村窑的特色器型。扒村窑瓷器胎质疏松,釉面不甚结实,容易发生小疵或失亮、剥落现象。白地黑花瓷器釉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达到了白如雪、黑如铁的程度,装饰构图严谨而繁密,喜用花草、莲瓣、水藻、婴戏、鸟兽等纹样,笔调粗放简练,在似与不似之间,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有的精品绘画生动独特,在瓷器上表现出写意水墨画风格,为磁州窑系的新亮点。黑釉留白“正八”款龙纹瓶仅在扒村窑产品中有发现,绞釉、绞釉上加画花也是其独到之处。不少品种都与临近诸窑有密切关系,白地黑花、白底划花近似鹤壁窑、新密窑、磁州窑,黑釉凸弦纹近似鲁山窑、鹤壁窑、磁州窑,宋三彩、红绿彩近似登封窑、磁州窑。

禹州城内北隅的钧台窑和禹州市西南25公里神垕(hou)镇窑也烧造磁州窑风格瓷器。1974年钧台窑发掘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也有白瓷、白釉刻花、宋三彩、宋加彩、绞胎、绞釉器等。2001年禹州神重镇刘家门钧窑遗址发掘中,在相当于蒙古到元前期的地层中发现大量白底黑花器,造型有碗、盆、罐等,另有一些红绿彩器。神垕镇北乾明山真武庙《祈雨感应之记》碑和明嘉靖《钧州志》有“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的记载。《大明会典》关于禹州烧贡瓷的记载,和近年来民间人士采集的标本都表明,直到明代中期神垕窑还大量烧造白地黑花等磁州窑风格瓷器。

4.登封曲河窑

磁州窑》》磁州窑系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东南35华里的告城镇曲河村,发现于1961年3月。窑址散布在曲河村内及村北的山坡地上,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面积约50万平方米。曲河村东一小庙内有清光绪二十一年《重修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堂碑记》载:“地名曲河,面水势也,其中风景物色,宋以前渺无可稽。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金元两代亦归淹没。”

曲河在北宋时为登封名镇之一,其南临颍河,西环石淙河,北靠风山,附近盛产瓷土原料,有瓷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窑址发现有白釉、绿釉、白釉褐彩、白釉珍珠地、白釉刻花、白釉黑花、三彩、黄釉、青釉等品种,造型有碗、盘、壶、罐、碟、盒、杯、盂、枕等。根据地层叠压和瓷片堆积可推断曲河窑址始于晚唐,兴盛于北宋,衰落在元明。曲河窑的代表品种要算珍珠地划花装饰。珍珠地划花创始于新密西关窑,曲河窑对它有了改进与发展。其珍珠地划花瓶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橄榄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细长,腹部较广;一种为小口、长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体厚重,下部划不规则莲瓣纹,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这类瓶的标本在窑址散布很多。

曲河窑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两种不同装饰,一为白釉,一为白赭二者相问,前者为先剔刻后上化妆土及釉,后者先上化妆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制作工序先后不同,产生两种不同的装饰效果。登封曲河窑作为河南唐宋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制瓷窑场,主要还是满足民间需求,但民间消费者的需求不尽相同,像珍珠地划花、剔花瓷器属于高档瓷器。

5.新密西关窑、窑沟窑

西关窑位于新密老县城西关公路桥两侧的河沟两岸,窑址长约1000米,宽约2000米。发现于1963年,同年冯先铭先生来此进行复查。发现的标本以白釉为主,黑釉、黄釉、珍珠地刻划花次之,青釉较少。从窑址残片及窑具特征推断,烧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关窑于晚唐五代首先把唐代金银器上的錾花装饰运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划花装饰,器型有珍珠地划卷枝纹花草纹碗、卷枝纹腰形圆枕、卧鹿纹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划花工艺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窑发扬光大,在磁州窑、扒村窑、鲁山窑等也有发现。

窑沟窑位于新密东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窑沟村,东起窑沟,西至大路沟,南到黑石坡,北达大庙岭,均有遗迹分布,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堆积层以大沟西岸的黄庄南沟最为集中,窑沟村一地曾现13座残窑。窑沟窑1961年冬被发现。烧造品种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绘黑花、珍珠地划花,宋三彩也有发现,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盘、瓶、灯、枕等。从采集的标本看,该窑创烧于五代,北宋时期为盛烧阶段。其珍珠地划花直接继承了西关窑的工艺,白地黑花装饰则明显受磁州窑的影响,和临近的禹州扒村窑的绘画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与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也有共同点。花卉装饰有其自身的独特风格,有菊花、牡丹、莲花、蔓卓、忍冬、梅花等,还有的以鱼藻纹或蝴蝶作映衬,以弦纹、宽带纹和花边图案衬托,有的碗心或枕面书写姓氏、吉祥语、酒令等文字。近年来窑沟窑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标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绘折枝花鸟和草叶纹,并有“王大”“范小三”等窑工名记。盆大者直径40厘米左右,饰以鱼明。曲河窑的代表品种要算珍珠地划花装饰。珍珠地划花创始于新密西关窑,曲河窑对它有了改进与发展。其珍珠地划花瓶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橄榄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细长,腹部较广;一种为小口、长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体厚重,下部划不规则莲瓣纹,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这类瓶的标本在窑址散布很多。

曲河窑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两种不同装饰,一为白釉,一为白赭二者相问,前者为先剔刻后上化妆土及釉,后者先上化妆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制作工序先后不同,产生两种不同的装饰效果。登封曲河窑作为河南唐宋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制瓷窑场,主要还是满足民间需求,但民间消费者的需求不尽相同,像珍珠地划花、剔花瓷器属于高档瓷器。

5.新密西关窑、窑沟窑

西关窑位于新密老县城西关公路桥两侧的河沟两岸,窑址长约1000米,宽约2000米。发现于1963年,同年冯先铭先生来此进行复查。发现的标本以白釉为主,黑釉、黄釉、珍珠地刻划花次之,青釉较少。从窑址残片及窑具特征推断,烧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关窑于晚唐五代首先把唐代金银器上的錾花装饰运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划花装饰,器型有珍珠地划卷枝纹花草纹碗、卷枝纹腰形圆枕、卧鹿纹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划花工艺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窑发扬光大,在磁州窑、扒村窑、鲁山窑等也有发现。

窑沟窑位于新密东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窑沟村,东起窑沟,西至大路沟,南到黑石坡,北达大庙岭,均有遗迹分布,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堆积层以大沟西岸的黄庄南沟最为集中,窑沟村一地曾现13座残窑。窑沟窑1961年冬被发现。烧造品种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绘黑花、珍珠地划花,宋三彩也有发现,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盘、瓶、灯、枕等。从采集的标本看,该窑创烧于五代,北宋时期为盛烧阶段。其珍珠地划花直接继承了西关窑的工艺,白地黑花装饰则明显受磁州窑的影响,和临近的禹州扒村窑的绘画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与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也有共同点。花卉装饰有其自身的独特风格,有菊花、牡丹、莲花、蔓卓、忍冬、梅花等,还有的以鱼藻纹或蝴蝶作映衬,以弦纹、宽带纹和花边图案衬托,有的碗心或枕面书写姓氏、吉祥语、酒令等文字。近年来窑沟窑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标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绘折枝花鸟和草叶纹,并有“王大”“范小三”等窑工名记。盆大者直径40厘米左右,饰以鱼纹、草叶纹,除白釉微黄、黑彩发暗外,形制和数量可与扒村窑同类产品比肩。

6.山西介休窑

位于山西省介休县洪山镇,是上世纪50年代山西省最早发现的一处古瓷窑址。洪山镇附近源神庙内的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源神庙碑阴题名有“瓷窑税务任韬”“前瓷窑税务武忠”字样。据调查,该窑创烧于北宋,历经金、元、明、清数代。早期以烧白瓷为主,中期开始烧制具有定窑及磁州窑风格的瓷器,窑址遗存的瓷片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褐彩,造型有盘、碗、罐、盖碗、盆、洗等。其釉下彩绘多画折枝叶纹,纹饰外罩透明玻璃釉,胎上敷有洁白的化妆土。其白底红花与磁州窑、当阳峪窑的白釉釉下黑彩划花装饰极为相似,但色彩更加鲜艳漂亮,为介休窑的绝佳作品。介休窑金代黑酱釉碗有细线条印花,青黄釉印花大盘上装饰有孩童荡舟于莲池的纹饰。金代黑釉剔花产品多以卷草、鱼莲为装饰,造型有瓶、壶、坛等。山西省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窑址还有位于霍州陈村一带、创于金盛于元的霍窑,位于长治八义镇、在金代以烧造白釉红绿彩闻名的长治窑。

7.山东淄博窑

原名博山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磁村、坡地、华严寺一带。近代《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中曾记载。上世纪7D年代调查,1976年山东省发掘了磁村窑址,证明磁村窑创始于唐而终于元。磁村窑唐代时烧造黑釉,宋以后烧造白瓷,装饰技法有剔花、划花等,造型有碗、盘、瓶、罐、盏托等。金元时期仍以白釉占多数,黑釉占有一定比例,装饰除剔花、划花外,出现了篦划、绞胎、黑釉凸线、白底黑花、白釉红绿彩等新品种。磁村窑产品中的黑釉凸白线纹器(当地人称之为粉杠),是金代瓷器中最富特色的品种之一,这种装饰与河南鹤壁窑、新密窑、登封窑同类产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白线纹多呈黄色,线条较细,器内壁一般无釉或半釉,而磁村窑的这类产品白线纹色白而粗,器内满釉。磁村窑还烧造一种加彩器,过去称之为“宋加彩”,现在统称红绿彩,磁州窑和河南、山西的不少窑址均有烧造,磁村窑的红绿彩雕塑人像栩栩如生,艺术造诣很高。

8.安徽萧县窑

位于安徽省萧县白土镇,又称萧窑。1960年被发现。调查表明萧县窑创于唐代,碗形、釉色与寿州窑相似。窑址出土白瓷有明显的定窑遗风,黑白釉瓷则有磁州窑风格,还有白釉黑花、黄釉等。器物多为白釉,造型主要是碗,另有枕、双耳罐以及马、牛、鸡、蛙小件瓷塑动物等,应为宋金时期产品。1954年江苏省文管会在萧县白土镇窑址征集到一件白瓷瓶,瓶身刻“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字样,说明萧县窑的下限应为金代。皇统元年为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是年宋金双方议和,南疆划淮水为界。《清波杂志》记载金代以仿定瓷为主要特色的宿州窑和泗州窑在萧县窑的南面与东南面,与萧县窑接壤并存。靖康之变以后中原地区窑工大量南逃,金代萧县窑、宿州窑和泗州窑具有定窑和磁州窑产品的风格,应是南逃窑工将中原制瓷工艺传播过去的结果。

宋代磁州窑的特点有哪些


磁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与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那么,宋代磁州窑的特点有哪些?

1、胎质有二,一为细胎,质地坚硬,细腻滋润,色白,以白釉制品为多。一为粗胎,厚重粗松,断面有砂粒,多为赫灰、灰白、米黄、黄褐等色。多施化妆土,以便釉面光滑。或作白胎底子用黑彩绘图案,施透明釉高温烧成;或在白色化妆土上再施黑色化妆土,用刀按图案剔刻,再施透明釉烧成白地黑彩效果。

2、早期垫烧,中期以后支烧,有3至5枚支钉,支钉呈条形,到金代有支圈和三角形支钉。

3、器型豪放质朴,线条自然。宋金时代主要流行碟、盘、碗、罐、盒、壶、瓶、炉以及盏托、水注和各种雕件式样也较丰富,如枕有腰圆、叶型、如意和孩儿枕之分,瓶有长颈花口、葫芦形和小口半肩之分,盘有圆足和高足之分,罐有瓜冷和圆腹之分。至元代,风格变化很大,逐渐向白底黑花过渡,开始流行硕大、浑圆、厚重的器皿。如大盘、大罐、梅瓶、长方枕、和老虎枕等,纹样一云龙、云凤、云雁等为主,也有墨书诗句,流行“张家造”、“古相张家造”等作坊戳印记。

4、装饰手法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白底黑花釉下彩,在胚胎上用黑笔绘黑釉画。较刻花、堆花更为自由活泼。笔法简练豪放,纹样则以花鸟、婴戏故事、诗词曲牌和书法为主,也曾流行过半刻半画、多彩剔花、刻花填色、戳印珍珠等装饰方法,具有剪纸贴花的装饰效果,线条稚趣,生动夸张。白底划花也是磁州窑重要的装饰方法,还有白地剔花,纹样以牡丹、缠枝荷花、卷叶、宝相花为常见。

5、磁州窑也生产低温三彩陶器,这是唐三彩的继续,但又不同,流行刻花、划花传世作品有枕、盘、碗等。

磁州窑装饰纹饰有哪些


磁州窑虽然是北宋的民窑,但是起精美的纹饰和朴素的釉色深深的影响着北方陶瓷发展,磁州窑装饰纹饰有婴戏纹、花鸟鱼虫、龙凤鹿马、市侩景物、童叟仕宦、诗歌词赋、儿歌词曲等三十多种装饰,无所不绘真可谓是一部历史民俗图象。

1.婴戏纹

在磁州窑器物当中,以婴戏为题材的很多,如池塘赶鸭、打陀螺、蹴球、骑马、钓鱼、放炮竹等。瓷枕亦如此,不论是做游戏,玩莲或赶鸭,均寥寥数笔,就把孩儿天真、可爱的童趣表现出来。即如此枕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

2.题写诗文做器物的装饰,这种装饰风格最初始于唐代长沙窑,而磁州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书写方法无一定规格,非常随意。

宋早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产生时期。宋早期磁州窑纹饰由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植物和简单的花鸟图案构成。几何图案一般为组合点图案、线条图案;植物图案一般为麦穗、竹子;花鸟一般为折枝缠枝、花卉和喜鹊等飞禽。至此,磁州窑匠师开始像中国书画家用笔在宣纸上书画一样在瓷器上书画,使中国陶瓷由釉装饰向彩装饰转变,开创了中国陶瓷釉下彩的新纪元。装饰手法为白地黑花。

金元时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辉煌时期。金元时期磁州窑可以看出该阶段磁州窑纹饰已发展成熟。由简单的几何图案、植物图案发展成为完备的花鸟禽兽、山水、人物画。花卉题材以牡丹、莲花、竹子居多;禽兽以龙、凤、虎、鱼、鹤、鸭、鸳鸯居多;人物以婴戏、杂技、故事居多。值得注意的是从此以后,大量的诗词、歌赋和谚语、俗语警句,通过书法装饰在器物上。文字装饰不仅有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还有双钩体、飞白书等,林林总总,蔚然壮观。至此,磁州窑纹饰已经完全具备了中国书画的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瓷画艺术。装饰手法除白地黑花外,又增加了红绿彩。

明代至清中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低潮期。该阶段磁州窑装饰纹饰已趋向简约,题材内容虽然也有花鸟人物,但大多情节简单,以单个人物或禽兽为主。至此,磁州窑纹饰告别了金元时期恢宏繁缛的豪华装饰,步入了清新简朴的“小品画”装饰的低潮期。装饰手法除保留了金元时期的白地黑花、红绿彩外,这一阶段又发展了白地黑花褐彩。

晚清至民国时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复兴期。该阶段磁州窑纹饰,已走出明清时期的低谷。纹饰的内容,既有山水楼阁、历史故事,又有戏剧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水纹饰除反映传统的“潇湘山水”景色外,更多表现的是太行山那种雄浑壮观的景象;花卉中的牡丹、荷花、菊花图案是宋代以来,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装饰纹样;历史戏剧人物以三国宋元时期的英雄故事比较多见。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宋,高10.4cm,长29.9cm,宽22.5cm。

枕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白釉,枕面及枕侧以黑彩绘婴戏纹。枕面外周以双线勾勒如意形开光及双弦纹,开光与弦纹间饰四组卷枝纹。枕侧绘简单的花草纹。枕面主题纹饰画笔简练,描写两个婴孩玩耍,其中一孩儿头上落一只小鸟,孩儿惊愕不已,另一孩儿作兴奋状,欲上前捕捉小鸟。

康熙时期瓷器的主要特点


康熙瓷,清康熙朝(1662-1722)景德镇生产的瓷器。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康熙时始把景德镇窑恢复,并派专员监造,专员有藏应选、郎廷极。不论在造型,色彩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仿制历代名器。同时首创了缸豆红、珐琅彩。康熙瓷釉是浆白釉,釉厚有小棕眼。色彩有五彩(无粉),素三彩(绿、黄、淡紫、茄紫),珐琅彩(就是料彩),一道釉祭红、郎窑红、宝石兰、宝石绿、缸豆红、素黄的东西也是有名的。

康熙瓷不仅新品辈出,且在传承中国古陶瓷的精髓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国古陶瓷在17世纪经历转变期,清康熙一朝60年,前36年恰逢转变期的后期,在这期间,瓷器风格已从明代形质古雅、釉质肥腴转变为气度高贵、釉质清丽的清代风格,瓷器书款工整,许多产品形成定制,为后代的必烧之器。康熙瓷器承上启下,在工艺、纹样、型制等方面的创新上表现得尤为充分。

青花瓷的分水画法

康熙朝青花瓷将分水画法演绎得愈加完美。分水画法又称混水,从绘瓷工艺分析,青花尤以山水纹最具特色,虽然仅用青料一色,但因有浓淡色阶而具丹青之韵。混水所用的毛笔头比一般的毛笔大,以便于含水。绘画时,笔尖不沾瓷坯,而是拥着一汪青花料游走,青料的浓淡程度不同,烧成后就有了浓淡的色阶。制釉原料是不透明的白浆水,在高温下它才会变得透明无色,所以青花瓷在烧成后才能看到效果,这于绘画技法上无疑难度颇高。

实际上,少数元青花的青花发色就有浓淡之别,显现出一定的层次感。但是,元代到明嘉靖以前的大多数青花瓷上,淡的地方多用渲染的笔法,色阶层次少。至康熙朝,分水技法才大量出现,浓淡过渡自然,色阶层次多,淡处近似水痕,青花瓷由此更加具有水墨丹青之韵。

单色釉形成系列

东汉时期烧制的青瓷、白瓷和黑瓷是最早的瓷器品种,在之后的千余年岁月中,单色釉瓷没有太大的发展,一直到元代,才烧制成蓝釉瓷和红釉瓷。明代永乐、宣德官窑成功地烧制出黑釉瓷、茄皮紫釉瓷、瓜皮绿釉和天青釉瓷等品种,但是釉色不匀,烧成率低,而有些品种,在晚明时期断烧。清康熙官窑,形成了红釉瓷、黄釉瓷、绿釉瓷、蓝釉瓷、紫釉瓷、黑釉瓷和仿宋代名窑系列的单色釉瓷,每个系列的单色釉瓷又自成体例。它们成为每朝官窑瓷的必烧品种,清雍正、乾隆官窑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

造型尽显盛世风采

清康熙瓷的瓷胎比重大,手感重,高大造型的器物所占比例比较大,各式观音尊、凤尾尊、棒槌瓶、大花盆是其特色造型。最具代表的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万寿纹尊。尊无款,传承有序,当时专为庆贺康熙帝60大寿而作。胎体厚重,从内壁可以看到肩、腹部各有一道接痕。万寿纹尊以青花书整整一万个寿字,排列横平竖直,字的大小随着造型直径的变化而变化,字体有大篆、小篆、鸟虫篆、金文、殳书等,计有二三千种不同字体的寿字,且笔画清晰。万寿纹尊将皇帝的威严,臣子的虔诚,窑工的智慧集于一器,体现出康熙官窑高超的烧瓷水平,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纹样饱含人文意蕴

清康熙朝的纹样受版画、书画、青铜、家具等其他工艺品的影响,多绘富有人文意蕴的博古纹、刀马人物和山水纹样,这在康熙朝之前是极少见的。在清康熙官窑中还有一些其他官窑中少见的传统人物纹样。在一件清康熙官窑斗彩人物纹花盆上便可看见这样的纹饰。此花盆整体造型为两面对称的六棱式,沿面为菱花口式,平砂底。腹部绘传说人物纹。花盆的正面绘和合二仙图,寒山、拾得两位僧人,怀抱寿桃,手持荷花,笑口大开,满心欢喜溢于画外,令观者感怀。侧面的戏金蟾纹,人物形象生动俏皮,溢满笑意的眼神,红红的笑口,手舞足蹈的姿态,这一切都以劲挺的青花线条勾勒,极富艺术感染力。这样的纹饰是在以前官窑器纹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独特意蕴引导陶瓷向意韵深远,气质清丽风格发展。

雍正青花瓷器主要特点


雍正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光亮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花,带有明代风格。

二、青料。采用我国浙江产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炼。从颜色上看可分两种:一种是色泽幽静匀润,发色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没有太多的深浅浓淡的色阶,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或仿明嘉靖青花的蓝中泛紫,淡描青花经常出现在一些小件器皿上,用笔纤细,淡雅宜人。另一种是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系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风格,由于是用国产料代替进口料加以描绘,只能采取人工浓色堆点的方法,来体现黑色斑点及晕散,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死板一些,缺少永、宣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如故宫博物馆藏雍正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盖罐、青花釉里红三果纹双耳扁瓶等,即为此类器的代表性作品。

三、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康熙青花中广为流行的棒槌瓶、凤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现,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

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天球瓶有细砂底和釉底两种。

尊类:造型古朴,多是皇室的大型陈设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双螭耳尊、灯笼尊、蒜头大尊、撇口圆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雍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工艺,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从仿烧的青花来看,有的不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纹饰色彩描绘逼真,这是因为以宫中真品为摹本去仿烧,所以有时是真假难辨,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

总体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

四、纹饰。雍正青花非常注重纹饰布局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能够按照器物的形体,配以适当的构图。用笔精细纤柔,构图疏朗、明快,纹饰简洁清晰,强调主题突出。官窑青花以绘龙凤及缠枝莲花为代表,画风工丽,花式一致。民窑青花不拘一格,运笔熟练,追求自然随意的画风,具有很强的民间风格。

雍正青花的装饰题材十分丰富,有植物花纹、动物纹、人物纹、吉祥图案等,总体上看,雍正青花绘画技术法多样化,纹饰中大量使用团花、皮球花、过枝花,非常新颖独特。图案整体感强,规矩中富于变化,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五、款识。雍正青花的款识主要是在器物底足内写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其次是六字篆书款和四字篆书款。四字楷书款少。从故宫博物院藏品看,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书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写楷书款,个别也写篆书款。仿明代款识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但也有仿明代器物写本朝官款,有的写仿款,有的不写款,对于这种不写年款的仿品要仔细研究分析,如仿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就有这三种情况。另外比较特殊的是青花四连瓶,在每一个瓶底分写一字,加在一起正好是“雍正年制”四字款。青花六连瓶是在中间小瓶的足内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雍正本朝官款一般字体清晰、秀丽、工整,是典型的宋体小楷,字与字之间排列要比康熙官款紧密得多。

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与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阁制”、“敬恩堂”、“椒声馆”、“庆宜堂”、“养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

元代磁州窑陶瓷酒具造型、装饰特点


元代磁州窑曾为宫廷提供御用瓷器,酒具便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元代磁州窑陶瓷酒具的造型、装饰等方面的诸多特点。

元宫廷会在过春节时举办全年宴,酒为重要饮品。蒙古人保留浓厚的游牧生活习俗,行骑马,住帐篷,戴斗笠帽等,此生活习俗对元代的陶瓷酒具产生深刻影响。

元代磁州窑酒具有梅瓶、龙凤坛、四系瓶、玉壶春瓶、马上杯等。龙凤坛是元代主要酒具。造型特征为圆唇,直口,鼓腹,收底,圈足,造型体现为一个圆球体,最大限度增大容积,减少许多不必要造型因素,降低高度,增加器物稳定感。蒙古人住帐篷的习俗,均席地而坐,坛体上的纹饰正好适宜俯视角度。

磁州窑白地黑花"元家酒瓶"纹四系罐

元代磁州窑酒具有刻花、黑釉、饴釉、三彩、翠蓝釉等装饰。尤以笔绘白地赭彩为主,绘画或书法,笔锋雄健、草率,体现出雄浑大气、不拘一格的内在气质。酒具文字书法多为唐诗、宋词、元曲,诸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名句,以及“风花雪月”、“沉醉东风”、“一枝花”、“一半儿”、“金盏儿”、“蝶恋花”、“江天暮雪”、“烟寺晚钟”等,表现出很高的文学修养与艺术境界。有的在酒坛、酒壶画以龙凤、牡丹、菊花、花鸟、水禽、鱼纹等。还有写“无深巷”、“梨花白”、“金波玉液”、“竹叶青”及“羊羔酒”等酒名,这些名酒均产自北方,酒具在彭城订制。有的酒具用行书或草书写有“酒”、“酒海”、“酒盆儿”、“一色好酒”、“好酒江来”、“一醉解千愁”、“三杯和万事”等丰富酒令、酒语,以此表现对酒的赞颂与人的情感。

元代磁州窑系酒瓶

元代磁州彭城窑生产的酒具有黑、白釉“内府”瓶。黑釉刻“内府”字款式应为供御酒瓶。因为它们与20世纪70年代北京故宫出土的“内府\"瓷片相同,说明磁州窑为元宫廷生产的御用瓷器。元代瓷器酒具使用高温釉上彩装饰,受窑内还原气氛影响,白地黑彩常变成赭彩,很显然这是为了适应快速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结果。

关于磁州窑知识扩展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因地属磁州而得名,是宋金时期北方民间瓷窑之一,所烧瓷器一般供邻近地区民众使用,部分销往海外,磁州窑主要代表器物是白地黑(褐)花瓷器,影响所及河南、山西等地,形成了宋金时期北方的一个窑系,并沿续到元代。

磁州窑系瓷器胎釉较厚,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画风朴拙粗犷,题材包括山水、花卉、鸟兽、人物等,线条流畅,为一般城乡民众所喜闻乐见。龙凤纹是磁州窑瓷罐的常见装饰,在北京元大都遗址、内蒙古翁牛特旗等地都出土过龙凤纹罐,辽宁绥中沉船也发现过这类器物,可能是销往海外的。磁州窑系瓷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器物上题字,字数多少不一,少则一字,多则数十以至上百字,内容涵盖诗词、记事、格言、用途等等。

磁州窑系瓷器广泛用于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是白釉褐花盘、碗、碟等。磁州窑系瓷碗除了用作餐具、酒具外,还被当作浮针航海。1964年甘井子区营城子对门沟元代墓葬中出土的内底绘有一线相穿3个褐点的瓷碗,经着名文物专家王振铎研究,为指南针碗,底部图案形象地表现了水浮法指南针的使用方法,是重要的古代科技文物,曾远赴加拿大等国展出。

陶瓷器上“系”的来源和特点


现在的瓷器,用“系”的难以看见。为什么少用“系”,原因很简单:如今的生活再也不需要把盛装在陶瓷器皿中的酒水、食品、杂物等吊挂起来或提移于他处。

陶瓷器皿上的系,在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牷系,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而且为人类的艺术添色加彩。远在新石器时期,陶器已出现在当时的人类生活之中。

进入阶级社会后,陶器在人类生活中的利用价值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作为日常生活器皿,陶器对社会生活有了全方位的参与。还是由于那种盛装于高处和提移于它处的原因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陶器之上的系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越来越富有变化。

陶器上出现系,其来源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来源于陶器中的残破器;残破器器壁上的空洞引发了注意,而穿绳于陶器壁上的空洞便可以将这件陶器提起来。这种对空洞的利用使人得到了启发,于是在陶器壁上有人为地戳出来的洞,以便让陶器的使用空间扩大化。

其二是用作炊具的陶器,为避免烫手在陶器上安装把柄,而后固定的把柄逐步成了陶器中的一部分。系设置的位置一般处在陶器的肩部,而立于地面陶器的肩部正是人们席地而坐时视线所及之处。

陶器肩部的系,以满足生活的需要从而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以自身如此的引人注目从而得到人们的青睐。系在陶器上的位置分布,越是符合力学原理越是呈现出不凡的艺术品位;系的位置与系的数量、形状在各个历史时间段中都有了变化,都是朝着艺术化不断发展的足迹。

系在陶瓷器上的数量,一开始只有两个;一般是对立、对称排列。而后系在陶器和以后的瓷器上逐渐增多数量,多至八个以上者到魏晋时期也很常见。

系的数量变多但没有影响系的分布排列牷依旧保持着对立并且对称的传统。系的形状在系的变化中不仅变异速率最快,而且变换样式最多。

用于陶瓷器之上的系,其位置、其形状与耳、钮相差不大,故而在判断上时有混淆。其实,系与耳、钮在功能使用上是有差别的;用于穿绳者才有资格称之为系。

作为炊具的陶器,一般只有一对系。这种安装在炊器之上的系,形似耳;而且系身粗、系空也大,这种形状的系有利于将炊器进行悬挂。

而安装在盛装器上的系,一般为多组并且成双。这种安装在盛装器上的系,形似钮;而且系身细,系空也小。这种形状的系有利于穿绳从而将盛装器进行提移或吊挂。

系的形状,的确难以计量;常见的鼻形、环形、半环形、乳钉形、耳形、桥形等。

在大部分的系身之上,施有纹饰。而纹饰的种类,同样也是难以计数;常见的有弦纹、绳纹、齿纹、勾连云纹、斜点纹、方格纹、水波纹、曲折纹、回字纹、云雷纹、羽状纹和复合纹等,有些系身之上还有彩绘和点彩装饰。

系的形状、纹饰、釉色的变化,是艺术的写真;而每一次或每一项艺术的写真都是一种诉说。

不同形状、不同纹饰和不同釉色的系诉说着与之相应时代里的时间段,诉说着与之相应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诉说着与之相应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趋向。

青釉盘口瓷壶是东汉、三国东吴至唐代盛行的瓷制品。其之上的系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由环形演变到桥形,再由桥形演变为条形。东汉时出现的横向系一改竖向系的固有传统。

自东汉起,采用横竖系的搭配一直延续下来。东晋时的瓷罐系的形状也由西晋的半环形变成为桥形;于是,半环形系就成了西晋的标志,而桥形系也就成为东晋时期的代表样式。

瓷罐的系由桥形变成了条形,那么这种瓷罐的年代就应该是南朝或者是南朝以后的瓷制产品。

隋唐时期,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社会条件的改善,盛装食杂的瓷器可以放进柜橱之中,于是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将食杂物进行吊挂、提移举止减少后,逐步变小,并且还逐步将自身的实用功能退让出来,从而在陶瓷器上成为了一种装饰符号。

在隋唐时期以前,就有将细小的系安装在器物口沿部位上的示例;如此细小的系与庞大的器物容量构成了巨大的反差,无法承受器物本身的重量便可以断定这种系在这种器物上仅是一种点缀而已。

系在功能使用中的弱化并没有使系在陶瓷器上的消失,在后代的岁月里依然可以见到它的存在;在有些壶盖和壶身上都安有小小的圆系,再用绳串联以免倒注时壶盖摔落破碎,如今所用水壶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设计。

系与人类的生活一直有着联系,这种联系是系存在的前提。系从远古发展而来,确实给人带来了不少生活上的便利和精神上的享受;应该留意和关注在陶瓷器上那些不起眼的系,因为它们既是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也能将生动的历史予以细细地诉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