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世人敬仰 巅峰宋瓷

世人敬仰 巅峰宋瓷

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3-10

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宋代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宋代无疑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巅峰时代。一说宋瓷,让人立刻联想到名震“江湖”的“汝、官、哥、钧、定”宋代五大名窑。在我国古代陶瓷中,宋瓷以器形典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独树一帜,无论是质量还是品种,都堪称我国古代陶瓷的代表和典范。它的美学追求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年来,一直无法企及和逾越。它代表了我国陶瓷的最高水平。

宋代瓷器窑系:通常我们将宋代瓷器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广义的官窑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大名窑;另一个是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即北方有钧窑、定窑、磁州窑和耀州窑四个窑系;南方有饶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和吉州窑四个窑系。 宋瓷审美趋向:宋瓷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官窑系统的五大名窑全为单色釉,民窑八大窑系中除磁州窑和吉州窑外,其余六个窑系基本以烧造单色釉瓷器为主。所以,追求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成了宋瓷审美的主要趋向。 一、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其中除定窑以外,其它四个窑均为青瓷。这代表了宋代宫廷的审美:修敛、温厚、宁静、含蓄,以器型和釉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哲学性的内在的美,注重精神至上。 [注: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很少有大器,除烧造碗盘壶杯等生活用具外,还大量烧造炉、尊、觚等仿青铜器的礼器。而且,除定窑外,很少有纹饰。] 二、民窑系统的八大窑系中,除钧窑和建窑主要以釉色表现外,无论是耀州窑和龙泉窑的青瓷,还是白瓷和青白瓷,大多注重纹饰。这代表了宋代民间的审美:世俗、实际、繁复、奔放,除部分以器型和釉色取胜外,基本注重纹饰装饰,强调直接的、外在的美,以取悦大众和市场。 [注:民窑系统虽然世俗,注重纹饰装饰,但它的总体器型一定符合宋代瓷器秀美、端巧、典雅的特征!] 三、广义的南宋官样青瓷,有别以上传统两大系统的广义划分,近年考古出土的众多最新研究表明,在作为中国具有1700年历史的“瓷都”浙江龙泉一带,存在一个烧制官样青瓷的窑群,其器型、厚釉、开片、天青釉色和黑胎均与南宋杭州官窑面貌特征一致,而且和两岸故宫博物馆旧藏中部分归类为南宋官窑的青瓷基本相同。更有甚至,在极崇唐宋文化的日本,有部分被列为重要文化财(相当于中国的一级文物)的南宋修内司官窑藏品,近年也逐步被众多权威学者证实来自龙泉官样青瓷体系,并趋向共识。这符合历史文献记载中北宋晚期的“禁庭制样须索”(即宫廷定制,南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宋宗室赵彦卫《云麓漫钞》),其审美藏鉴价值等同官窑藏品,两者极难区分,因而近年愈发为一些有远见的资深藏家所垂青。 任志录《南宋龙泉官样青瓷论稿》,叶英挺《龙泉青瓷新论》 宋瓷烧制工艺:宋瓷的烧造工艺非常讲究,尤其是广义官窑系统的五大名窑,广泛采用匣钵满釉支钉支烧、垫烧工艺,有的支钉痕细如芝麻。有的为保证釉面肥厚莹润,采取多次上釉。民窑产品也是精益求精,不少也采用匣钵满釉支钉支烧、垫烧和多次上釉工艺,以达到瓷器施釉到底或满釉,保证瓷器品质。 宋瓷造型纹饰:从造型上看,宋瓷器型比先前更为丰富多彩,碗、盘、瓶、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等,几乎无所不有。总的来说,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官、哥、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宫廷用瓷。民间用瓷的造型基本大方朴实,经济耐用。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窑和耀州窑烧制的民间瓷品。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表现手法极为丰富独特,有印、划、刻、剔、贴、镂,绘等技法,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把纹饰的神情意态与具体器型巧妙结合,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令人爱不释手。 宋瓷存世不多:宋代是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目前已在全国170个县发现了古代陶瓷遗址,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宋代的瓷器窑口虽然最多,但是宋瓷的存世量反而非常少。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从隋唐到宋代经济、文化十分繁荣,与国外交流也非常密切,大量的瓷器作为商品出口外销,尤其到了宋代,瓷器出口更加迅猛,遍及亚洲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造成国内存留的瓷器数量有限。二是宋代不象汉唐那样从上到下流行厚葬之风,瓷器随葬很少,考古人员一提起宋墓,就说“穷墓”,现今出土文物中,宋瓷并不多见。三是战乱,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一直对峙,导致易碎的瓷器大量损毁。 所以,宋瓷在整个瓷器藏界所占的比例少得可怜。有专家指出,高古瓷在整个瓷器藏界中,所占的比例仅10%左右,而宋瓷在高古瓷中的份额不到20%。宋瓷的地位与数量使它成了可遇不可求的收藏绝品。 陶瓷收藏有一个基本规律,即入门往往是从容易看的青花瓷开始,到色彩斑斓颜色亮丽的彩瓷,再到比较耐看的明清单色釉,最后才是玩颇具内涵的宋代老瓷。 “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家财万贯,不及汝瓷一片”。这些民间传言表明宋瓷之珍贵和高不可及的历史地位。宋瓷以其古朴典雅、素静简洁,含蓄高贵,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矗立起了一座让世人敬仰的丰碑!

小编推荐

中国陶瓷巅峰之作——宋代建盏


中国陶瓷巅峰之作——宋代建盏

南宋 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 曜变天目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宋 鹧鸪斑建盏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宋 油滴天目茶碗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宋 黑釉盏 故宫藏

宋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故宫藏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故宫藏

南宋 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 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 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建盏 大都会藏

北宋 建盏 大都会藏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州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 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 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建窑的名贵品种有兔毫、鹧鸪斑(即建窑油滴)、曜变(即毫变)。

古代瓷器:中国陶瓷巅峰之作——宋代建盏


中国陶瓷巅峰之作宋代建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曜变天目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宋鹧鸪斑建盏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宋油滴天目茶碗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宋黑釉盏故宫藏

宋建阳窑黑釉兔毫盏故宫藏

宋建窑黑釉兔毫盏故宫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建盏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建盏大都会藏

北宋建盏大都会藏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州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建窑的名贵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曜变。

寄托世人内心祥和的纹饰——莲瓣纹


莲瓣纹,起源于春秋时期,出现在各种青铜器上,多采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装饰,盛行于南北朝至宋代,流行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而大量运用到陶瓷装饰上面,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佛教当时正盛行于世,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沉浸在崇佛的狂热风气中,一直到隋唐都流行莲瓣纹饰的陶瓷器物,足见人们礼佛、敬佛和渴望国泰民安的心灵寄托。

北朝铅黄釉绿彩莲瓣纹罐

佛教自东汉初年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莲瓣纹是佛教推崇的纹饰,莲花代表普度众生。到了唐代,这个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顶峰时期,万国来朝的盛世之风,使得唐人追求一种奢华、丰腴的生活享受,尤以“胖”为美,用现代人话就是“白富美”,无论是绘画还是陶瓷纹饰上都有表现,使得莲瓣纹饰变得肥腴、硕大。

唐代 越窑蕉叶纹水盂

越窑豆青釉莲瓣弦纹双系盘口瓶(晚唐至五代)

到了宋代,人们从早期的莲瓣纹形状肥硕圆胖,而随着宋人审美情趣从唐代的肥硕转为清瘦俊秀。两宋时期,五大名窑的崛起,南北方各大窑口星罗棋布,各怀绝技。浙江龙泉青瓷的各种器物外壁绘有的莲纹瓣纹饰逐渐从圆胖形转变为尖瘦形,环绕壁外的莲瓣也由最初的八瓣、十瓣、十二瓣发展到越来越多瓣。宋代沿用了自唐代以来刻划和模印的主要瓣纹装饰手法。尤其是定窑、耀州窑的佛教用品净瓶,器身刻有多层莲瓣纹,刀法犀利,匀净利落。

北宋 汝窑莲瓣碗

北宋 建宁窑莲瓣执壶

北宋 汝窑四足莲瓣洗

北宋 越窑莲瓣水盂

南宋 龙泉窑莲瓣碗

元代以来,莲瓣纹开始不再作为陶瓷器物的主题纹饰,多用作为口沿、肩、胫部和底足的辅助花纹出现,装饰技法改为绘画。这种莲瓣纹以变形的仰莲或者覆莲连续排列重复出现,作为青花主题纹饰的衬托纹饰。

元青花 缠枝牡丹纹双耳大罐

元青花 荷塘莲池鸳鸯纹玉壶春瓶

明清时期,装饰在陶瓷上的莲瓣纹有所变化,有繁琐复杂和简化抽象两种表现方式,作为辅助纹样烘托主题纹饰,此时的莲瓣纹最终脱离了佛教的影响,完全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世俗化审美的装饰纹饰。

钧窑天蓝釉莲瓣洗(元-明初)

清乾隆款 莲瓣纹粉彩花口大碗

明初,瓷器的装饰风格开始由元代的繁复向疏朗、简练转变。洪武时期的莲瓣纹既有元代遗风,又不乏自己的特点。首先莲瓣纹的装饰范围开始缩小,一般用于器腹的下部。莲瓣外廓仍由外粗内细两条线构成,但肩部的画法已由勾勒生硬变为行笔圆润。瓣与瓣之间的排列也发生了变化,除极少数仍和元代一样互相留有空隙外,绝大多数已经连在一起。瓣内图案趋向简单、抽象,较常见的有如意云纹和宝相团花两种。洪武时期莲瓣内的任意云纹较大,垂弧由一组组逐渐缩小的圆涡线组成。

明洪武 釉里红玉壶春瓶

明洪武 青花瓷缠枝牡丹纹大碗

明永乐 青花莲瓣纹鸡心碗

永宣时期的莲瓣纹已经明显趋于自然写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莲瓣内的装饰简单。元代莲瓣形体较大,适合在莲瓣内加绘比较复杂的图案。永宣莲瓣明显变小,瓣内图案也随之变得简单,一般只有几条简单的弧线圆点,有的干脆用青料将瓣内涂满。但莲瓣的结构仍有明显的元代痕迹,例如加绘如意云纹的莲瓣,只是瓣内的如意云较元代变得小而圆润,垂弧也由三重减为两重而已。

2.以青托白。以青花为地留出白花的技法元代已经流行,许多元青花大盘在盘心交替使用白地青花和青花地白花,形成色调上的反差,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永宣时期青花地白花主要用于边饰,如常见的莲瓣纹、蕉叶纹、海滔纹等都大量采用这种方法。深色的带状边饰与白地青花的主题纹饰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

3.莲瓣形状及排列结构丰富多彩。永宣莲瓣的形状多种多样,既有肩部圆润瓣尖凸起的传统莲瓣,也有瓣尖向内凹的莲瓣。还有一种瓣内涂满青料的莲瓣,瓣体狭长,顶部为圆弧形,没有凸起的瓣尖。在排列机构上,有的各自分开留有间隙,有的互借边线连在一起。此外,单层莲瓣和双层莲瓣也都兼而有之。

明永乐 青花莲瓣纹漏斗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明代中期,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由前期的洒脱豪放转变为清秀淡雅,构图层次大大减少,边饰的使用远远不如前期。永宣青花中流行的双层莲瓣仍大量使用,但很少采用“以青托白”的手法。一种大莲瓣之间夹小莲瓣的单层莲瓣纹开始盛行。这种莲瓣的排列方式与永宣时期那种外层莲瓣之间露出里层瓣尖的双层莲瓣不同,直接在两个大莲瓣之间加画一个瘦长的小莲瓣。大莲瓣内的图案精美复杂,小莲瓣则较简单。

明中期 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

明嘉靖 五彩鱼藻纹罐

万历时期景德镇官窑烧制数量很大,青花传世品数量较多。这个时期,作为辅助纹饰的莲瓣纹常饰于器物的肩部和腹部下方,变体莲瓣纹种类繁多,风格与前期不同。主要的莲瓣纹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为呈几何形的竖线条和卷曲的圆圈式组合;第二种为外轮廓为双线勾勒,花瓣尖呈凹形,内部饰青料填满的如意云纹;第三种为变形后的一大一小的花瓣组合,以细线条勾勒,内部纹饰为缠枝卷曲花纹吊珠。此外,这个时期装饰在蒜头瓶口的莲瓣纹,尚有前期遗风(莲瓣尖凹于花瓣内),但花瓣内以青料填满,内绘蓝底白花变形如意云纹。明末的莲瓣纹除继续延用中期的式样外,总趋势是向图案化发展。有的经过变形处理后已完全失去了莲瓣的自然形态,作为边饰的辅助纹饰莲瓣纹处于纹饰的从属地位,成为一种纯几何图形的连续组合。

明万历 青花梵文福字莲瓣盘

明万历 五彩开光花卉纹玉棱瓶

明万历 青花高士图盖罐

清代的莲瓣纹处辅助纹饰处于从属地位,康雍乾三朝是制瓷工艺的极盛时期,代表着清代制瓷业的最高艺术成就。期间,青花瓷不再作为主要的烧造品类,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器等瓷器品类增多。清代康熙年间,青花瓷纹饰多为仿清初“四王吴恽”的绘画风格,画面清晰干净、层次清楚、题材广泛、画面宏大。因其构图形式改变,器物边饰不再表现出程式化的特点,因此莲瓣纹运用更为减少。在清代仿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朝的青花瓷器物上,可以粗略看到莲瓣纹的运用。清代乾隆的莲瓣纹器物,器身绘制变形莲瓣纹覆莲,花瓣画法仿明代中期风格,花瓣间不留空白,内饰清代风格的特有纹饰。乾隆后期,瓷器生产开始走向于器物腹部博形莲瓣纹衰退,远不如前期精美,其莲瓣尖呈凹形,内物博的影响,也可纹风格相对于、绘画风格博物格,莲瓣尖呈前朝有所变化。

清康熙 青花莲瓣梵文盘

清乾隆 胭脂红地粉彩缠枝莲纹绶带如意耳葫芦瓶

清道光 粉彩莲瓣盖碗

莲瓣纹,曾经作为佛教吉祥纹饰在中国流行了一千多年时间,逐渐世俗化,脱离了宗教的藩篱,由划刻花纹演变为绘画纹样。背后的文化含义是支撑这一纹饰发展的主要动力,常寓意为文人士大夫的人格写照。社会风气中将莲花作人格化的比拟,使莲纹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有利于佛教莲纹向世俗化转变,在民间以更切合民俗生活的新形式广泛流传。直到现在,我们时常仍然能在陶瓷上见到她的身影,或是以主题纹饰出现,或是以辅助纹饰出现在人们面前,带给大家妙曼的形韵美感。

古代瓷器:清代宫廷瓷器中的巅峰——雍正瓷


清雍正菊瓣盘大英博物馆馆藏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除开勤勉政事以外,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审美趣味也令人称赞。事实上,不仅仅是康雍乾三代,纵观整个清朝,雍正的品味也是能脱颖而出的。尤其是雍正时期的瓷器,简直堪称屹立于审美巅峰的奇迹。纵向比可能没什么感觉,我们可以将其与西方的艺术设计思潮变革期所产生的器皿外形风格进行简要的对比。

在西方,摆脱巴洛克洛可可这种繁复缀余风格的标志是工艺美术运动,该运动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而以包豪斯思潮为代表的现代功能主义风格则兴起于20世纪初期,我们现代的主流审美正是沿袭于此。雍正时期的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单色釉高贵彩瓷风雅,此种审美趣味与工艺美术运动和包豪斯思潮十分之类似。不过,雍正皇帝生活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远早于西方的艺术审美革命思潮。

雍正瓷器的釉色

雍正皇帝性格严谨有序,审美趣味极高,据说素雅高贵的单色釉正是他最喜欢的瓷器品类。雍正年间的单色釉瓷器颜色较之康熙时期更加精致和柔美,暗纹的绘制也更加的轻巧纤细,且注意构黄釉和青釉。红釉是在康熙时期进行改制烧至巅峰的品类、黄釉和蓝釉则可能更接近于雍正自身的审美趣味。

清雍正胭脂红釉盘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雍正淡黄釉梅瓶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窑变釉双螭耳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清雍正时期彩瓷通常包括了五彩、粉彩和斗彩等传统彩瓷,而我们如今看到的珐琅彩一类在当时则被称为洋彩。不过在雍正时期,五彩并不流行,而粉彩倒是十分鼎盛。同时雍正时期的珐琅彩也十分有名,不过时至今日已存世不多。在雍正时期的彩瓷并未没落,而是在雍正精益求精的性格中蓬勃发展起来。相比于简洁素淡的单色釉,在富丽堂皇的粉彩瓷器上雍正皇帝自身的特征就更加明显。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绚烂和堆砌,雍正时期的彩瓷梅瓶、软棒槌瓶、赏瓶、葫芦瓶、天球瓶、橄榄瓶、弦纹瓶、云耳瓶、观音瓶等等。无论是瓷瓶、瓷碗还是壶、樽、罐乃至文房用具等,均是器态优美秀巧玲珑。

清雍正粉彩抱月瓶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粉彩葫芦瓶大英博物馆馆藏

这些瓷器大多古而有之,但独有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往往胎薄体轻,整体隽秀尔雅、小巧玲珑。这些瓷器形体比例协调观感柔和,被称为曲线美。雍正瓷器的外观线条美到什么程度呢?有人这样形容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并且,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通常都富于规律性和韵律感,具有几何形态的审美趣味。例如流行于雍正时期的折腰碗、菊瓣盘等,都非常符合现代的美学构成规律。此中趣味与我们如今的现代主义审美不谋而合。

雍正瓷器的纹饰

纹饰主要是指彩瓷上的瓷面装饰。雍正时期的瓷面装饰以绘画为主流,兼之以刻、印、划、堆塑和镂雕等工艺。受到没骨画法的影响,当时的瓷面竹木题字等。

清康熙青花瓷盘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青花瓷盘大英博物馆馆藏

在纹饰的主题选择上,雍正瓷器似乎格外青睐花卉,牡丹、桃花、海棠、菊花、虞美人等均有入画。同时,盘、碗的纹饰由内延伸至外侧的过墙龙式纹样也在雍正时期兴起。而在康熙年间兴起的虞美人纹样和皮球花纹样,也在雍正手下达到了巅峰状态。据说,当时的督陶官唐英十分仰慕项羽,并对项羽和虞姬的故事十分敬佩,因此而偏爱虞美人花。曾有文学家考证,在景德镇御窑厂所在的珠山上,清代曾遍植虞美人花。因此在雍正年间的瓷器上,虞美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纹样主题。

清雍正虞美人过墙龙瓷碗大英博物馆馆藏

当然,无论是什么纹样,真正让雍正时期瓷器在众多瓷器中脱颖而出的还是绘制纹样的手法和技巧。素雅浅淡的纹样颜色,错落有致的瓷面构图,纤细柔美的笔触线条,都使得雍正瓷器成为清代宫廷瓷器中的审美巅峰。

宋瓷中的官窑系统


宋瓷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官窑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还有一个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我们先从宋代的官窑系统,也就是宋代五大名窑讲起。

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作为老大,有“汝窑为魁”之称。

宋代的五大名窑和民窑的八大系统,只有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方式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窑口地址作为命名的依据。“官窑”是一个特定的称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至于哥窑的名称来历,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各窑之一。汝窑不用说了,就是宋代汝州所烧的窑;过去汝窑的窑址不明,直到20世纪80年代,汝窑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被发现,我们才确切知道这个窑口的位置。定窑,就是定州所烧的窑。

名窑之魁--汝窑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的魁首,是老大。汝窑名气很大,自古以来流传甚广。南宋人叶(音置)在《坦斋笔衡》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古人的这些记载,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称汝窑。

汝窑非常稀少,原因是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来年。今天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汝窑业非常珍贵,史书上也有记载,《清波杂志》里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提出汝窑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宋代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加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光泽跟其他瓷器不一样。

汝窑是宋徽宗在位期间烧造的瓷器,烧制这种青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徽宗的追求。当时*臣蔡京和各种道士都在撺掇宋徽宗信奉道教,导致宋徽宗后来笃信道教,他大力推行道教,称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而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

大同小异--官窑、哥窑

官窑颜色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更青绿一些。今天官窑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明清官窑,带有明确朝代纪年的瓷器。实际历史上的官窑,从宋代宫廷就有烧造。官窑是北宋定的主调。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窑址不明。

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当时为了区分,北宋官窑就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宋代的官窑,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因为它跟社会背景发生了冲突,元代人不欣赏这种青色的宋瓷。直到清代,皇宫才开始主动地去临摹。了解这些社会背景,对瓷器鉴定会有好处。

哥窑是与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非常接近。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开片。哥窑和官窑的接近程度,有时候连专家都分辨不清。哥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尤其五大名窑中疑团最多的窑口。因为史书上的记载都不太详细,哥窑的窑址至今不明。

特立独行--钧窑、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仅从颜色就可以辨识。从科学上讲,钧窑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非常多。

钧窑主要的烧造时期是宋金元时期,它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它是从北宋的徽宗时期开始烧造的,有人认为是“汝停钧代”,即汝窑停止烧造以后,钧窑就出现了。汝窑和钧窑有些外部特征很接近,工艺也比较接近。钧窑的工艺中有一点不同,它是乳浊釉,一种不透明的釉。官窑、哥窑都属于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钧窑、汝窑不是玻璃釉,是乳浊釉。

钧窑对中国陶瓷史有个巨大的贡献。它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也是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这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辉煌的。

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与其他四窑不同,它是白瓷,那四个都是青瓷。那四大名窑里,除了极个别的以外,都不动雕工。只有定窑是以纹饰作为表现形式。直接原因是因为定窑的釉面非常薄,而其他四窑的釉面非常厚,所以定窑可以用刀来雕刻,体现它的纹饰之美。

宋代的审美观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宋代的宫廷审美,它代表着官方和贵族的利益。青瓷的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内心的一种感受。青瓷受到宋徽宗个人的喜好而提倡,这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学的一个写照,注重精神至上。

神韵精绝说宋瓷


宋代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香港苏富比2012年春季拍卖会近日落幕。拍品中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2.786亿港元天价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中国陶瓷史》一书中说道:“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

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型较前朝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如碗、盘、壶、罐、盒、炉、枕、砚、水注等等。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当时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

宋瓷的魅力就在其朴素与内敛,“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此天造之物说的是被后人尊为五窑之魁的汝瓷。据说,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远处天空呈天青色,醒后他要求造瓷“雨过天晴云破处”,发誓要让工匠烧制出这样令其着迷的瓷器。汝州工匠技高一筹,从此,世上多了一种传世瓷器――汝窑瓷器,天青色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全世界有记录的汝窑瓷器仅65件,其中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藏23件,北京故宫藏17件,上海博物院藏8件,英国大维德爵士基金会藏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院和私人典藏的约10件。每有新的汝瓷出现,总能引起一阵市场骚动。2002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以汝窑瓷器为题材的邮票――《中国陶瓷――汝窑瓷器》,可谓中国古陶瓷界的一件盛事。该套邮票以中国故宫博物院传世珍品北宋弦纹三足樽、北宋三足洗、北宋碗和北宋盘为素材,展示了汝窑瓷器独特的魅力。在拍卖市场上,能够被业界公认的成交记录并不多,其中,1940年在尤摩弗帕勒斯旧藏瓷器的专场拍卖会上,一件北宋汝窑圆洗成交价达到了900英镑(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而当时永乐篆书款压手杯的成交价只有345英镑。1992年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曾以154万美元拍出过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

清代宫廷瓷器中的巅峰——雍正瓷


清雍正·菊瓣盘 大英博物馆馆藏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除开勤勉政事以外,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审美趣味也令人称赞。事实上,不仅仅是康雍乾三代,纵观整个清朝,雍正的品味也是能脱颖而出的。尤其是雍正时期的瓷器,简直堪称屹立于审美巅峰的奇迹。纵向比可能没什么感觉,我们可以将其与西方的艺术设计思潮变革期所产生的器皿外形风格进行简要的对比。

在西方,摆脱巴洛克洛可可这种繁复缀余风格的标志是工艺美术运动,该运动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而以包豪斯思潮为代表的现代功能主义风格则兴起于20世纪初期,我们现代的主流审美正是沿袭于此。雍正时期的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单色釉高贵彩瓷风雅,此种审美趣味与工艺美术运动(甚至包括其后的新艺术运动)和包豪斯思潮十分之类似。不过,雍正皇帝生活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远早于西方的艺术审美革命思潮。

雍正瓷器的釉色

雍正皇帝性格严谨有序,审美趣味极高,据说素雅高贵的单色釉(颜色釉)正是他最喜欢的瓷器品类。雍正年间的单色釉瓷器颜色较之康熙时期更加精致和柔美,暗纹的绘制也更加的轻巧纤细,且注意构图,有密集有留白,甚至还有规律的几何形韵律纹饰。宫廷瓷器功能各有不同,例如蓝色釉就往往被用于祭祀活动。而根据遗留下来的瓷器来看,雍正在位期间最常见的单色釉釉色应该是红釉、黄釉和青釉。红釉是在康熙时期进行改制烧至巅峰的品类、黄釉和蓝釉则可能更接近于雍正自身的审美趣味。

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雍正·淡黄釉梅瓶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窑变釉双螭耳尊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清雍正时期彩瓷通常包括了五彩、粉彩和斗彩等传统彩瓷,而我们如今看到的珐琅彩一类在当时则被称为“洋彩”。不过在雍正时期,五彩并不流行,而粉彩倒是十分鼎盛。同时雍正时期的珐琅彩也十分有名,不过时至今日已存世不多。在雍正时期的彩瓷并未没落,而是在雍正精益求精的性格中蓬勃发展起来。相比于简洁素淡的单色釉,在富丽堂皇的粉彩瓷器上雍正皇帝自身的特征就更加明显。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绚烂和堆砌,雍正时期的彩瓷图案明显有收敛之态,器身上绘制的人景花鸟均有明显的缩小和聚拢特征,纹饰绘制的笔触也更加纤细,这使得瓷面上的图画更加紧凑和错落有致,富于立体感。同时,雍正时期的彩瓷用色也相对比较淡雅,颜色柔和不艳,彩中带素。

清雍正·粉彩瓷碗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粉彩瓷碗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珐琅彩瓷碗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珐琅彩兰石纹碗 故宫博物院馆藏

雍正瓷器的器形

在雍正之前的康熙时期,瓷器的器形往往非常敦厚古拙,有浑厚敦实之感。雍正之后的乾隆时期,瓷器器形往往新奇有趣,风格华丽,但敦厚不如康熙时期的瓷器,秀美不及雍正时期的瓷器。雍正年间,瓷器器形的主流是胎薄体轻,工美妩媚。甚至连各类常见的生活用瓷的大小也有精致小巧的特征。当时的器形品类众多,单说瓷瓶就有抱月瓶、梅瓶、软棒槌瓶、赏瓶、葫芦瓶、天球瓶、橄榄瓶、弦纹瓶、云耳瓶、观音瓶等等。无论是瓷瓶、瓷碗还是壶、樽、罐乃至文房用具等,均是器态优美秀巧玲珑。

清雍正·粉彩抱月瓶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粉彩葫芦瓶 大英博物馆馆藏

这些瓷器大多古而有之,但独有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往往胎薄体轻,整体隽秀尔雅、小巧玲珑。这些瓷器形体比例协调观感柔和,被称为“曲线美”。雍正瓷器的外观线条美到什么程度呢?有人这样形容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并且,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形通常都富于规律性和韵律感,具有几何形态的审美趣味。例如流行于雍正时期的折腰碗、菊瓣盘等,都非常符合现代的美学构成规律。此中趣味与我们如今的现代主义审美不谋而合。

雍正瓷器的纹饰

纹饰主要是指彩瓷上的瓷面装饰(当然单色釉上也存在朴素的暗纹)。雍正时期的瓷面装饰以绘画为主流,兼之以刻、印、划、堆塑和镂雕等工艺。受到“没骨画法”的影响,当时的瓷面图样风格清妍娟秀,气韵具足,设色相比康熙时期也更为淡雅秀丽,运笔勾勒相对比较精致细密,甚至连人物的体态也画的略显清瘦修长。当然,雍正时期的纹饰也有很多沿袭了康熙时期,例如龙凤图案、竹木题字等。

清康熙·青花瓷盘 大英博物馆馆藏

清雍正·青花瓷盘 大英博物馆馆藏

在纹饰的主题选择上,雍正瓷器似乎格外青睐花卉,牡丹、桃花、海棠、菊花、虞美人等均有入画。同时,盘、碗的纹饰由内延伸至外侧的“过墙龙”式纹样也在雍正时期兴起。而在康熙年间兴起的虞美人纹样和皮球花纹样,也在雍正手下达到了巅峰状态。据说,当时的督陶官唐英十分仰慕项羽,并对项羽和虞姬的故事十分敬佩,因此而偏爱虞美人花。曾有文学家考证,在景德镇御窑厂所在的珠山上,清代曾遍植虞美人花。因此在雍正年间的瓷器上,虞美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纹样主题。

清雍正·虞美人“过墙龙”瓷碗 大英博物馆馆藏

当然,无论是什么纹样,真正让雍正时期瓷器在众多瓷器中脱颖而出的还是绘制纹样的手法和技巧。素雅浅淡的纹样颜色,错落有致的瓷面构图,纤细柔美的笔触线条,都使得雍正瓷器成为清代宫廷瓷器中的审美巅峰。

古代瓷器:故宫陶瓷馆宋瓷精品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

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陶瓷发展的巅峰地位。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哥窑令人玩味无穷;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亦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宋代瓷器追踪自然天成的风韵,被世人誉为奇珍异宝,获得历代人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美,享誉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