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明朝青花手执壶

明朝青花手执壶

古代瓷器壶 明朝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毒酒子母壶

2020-11-04

古代瓷器壶。

明代青花手执壶有着扁的把手,颈较短,腹部鼓起,绘有青花图案,运用写意的手法,绘制有行云流水等众多图案,有任务与自然,在整个和谐过程中,有着人与自然的同意,天空气阔的气息扑面而来。

刻画的风格轻快自由、洒脱奔放之前以写意为主,明代后期便以写生位置,画面上很多抒情的刻画,生动有趣,明代宣德时期是青花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康熙年间的五彩青花更是将青花瓷器推向了一个巅峰时期。

明代的青花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的一个繁盛时期,它有着多种文化的气息,还有汇聚着各种风格艺术。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青花的绘画一般选用传统的手法进行点缀,各种线条的交叉渲染,但是并不会杂乱,反而一气呵成,明朗清晰,柔和的线条给瓷器增添了一丝韵味。

青花执壶是南北朝时期就有的,而明代的青花执壶更加具有了巧妙的工艺和深厚的绘画功底,灵活生动的刻画,执壶显得高贵典雅,是瓷器与青花的巧妙融合,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青花执壶的底层肥厚,四周的青花有绿色又带有一点墨黑色,线条流畅古典,整体质地坚硬,光色不散,凝聚一起,不张扬,显得青花执壶内敛的性格。

明代青花执壶的手把在壶的颈部和腹部之间,壶嘴细长,整体画工精湛,线条流畅,形态优美,青花的颜色不浓艳,晕染得当,构图自然清新,相互缠绕的枝丫并不反复,笔锋细腻,有温婉的气息,更有刚劲的笔力。水墨相宜,在壶身就能看出一股大气磅礴之气,流传大现在的明代青花执壶外表的青花已经带有黑色的斑点,或者有一些痕迹,但是图文精美,不可亵渎。

在2018英国伦敦古艺术品经典拍卖会瓷器专场上,由圣约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RMB  3,337,920拍卖了一件大明宣德的青花手执壶。可见价格不一般,是值得观赏和收藏的,依旧有着升值的空间。

瓷器作为中国的一件代表作,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古人智慧的凝聚,其中蕴含着广大精神的内涵,虽然有着华丽端庄的外表,但是其中的内涵和工艺更是不可忽视的,青花瓷器在海内外备受好评,是收藏市场上不可多得的宝物。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明朝各个时期的青花瓷特点


明代的青花瓷,官窑产品精益求精,晚期民窑以产品量大为特点。除了元代的窑场继续烧造以外,明代又兴起了许多新的窑场,著名的民窑窑场有: 瑶里、胡田、观音阁、十八渡、董家坞等处。青花瓷以其独特的优点,在明代瓷业生产中独占鳌头。这里主要考察有确切地层和纪年墓出土的青花瓷及有纪年款的瓷器鉴别。

根据不同的朝代,明代官窑青花瓷的特征各有所不同,主要从各朝的青花瓷典型器、青料、纹饰、胎釉、造型、款识等方面区分。

明洪武朝

青花瓷典型器

至今确定为洪武地层出土的器物共有三处发现。第一处是1964 年,南京明故宫(微博)出土的一批残片;第二处是1984 年夏季,北京四中出土的一批残片,第三处是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一批残片;它们虽然都不完整,但是可以作为青花瓷典型器来对照完整的传世品。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馆藏青花“春寿”云龙纹梅瓶与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为完整的青花瓷典型器。

明洪武朝的青花明显少于釉里红,完整器更少,但从大量资料的对比分析,此期青花与釉里红的纹饰和器型均相同。

青料

此朝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一的国产料,但也不排除有少数使用元代剩余进口料的情况。这一时期青料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为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处亦能表现出青花的层次;第二类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则地散布在其中,似繁星密布;第三类青花色泽泛灰,釉面呈灰白色。由于这种色料中含有较高的金属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呈现出较大斑块状的黑青色,有的亦深入胎骨,呈凹凸不平状。品种主要是白地青花。

纹饰

布局沿用元代多层装饰带和适合纹样两种。常见题材及特点如下:

主体纹饰有各种花卉和龙纹。花卉纹有缠枝牡丹、扁菊、牡丹、菊花、山茶、莲花、月季花等什锦花卉组成的缠枝花卉纹。多用于盘、碗的内外腹壁。插在山石上的什锦折枝花卉、芭蕉园景、松竹梅,多用在较大琢器的外壁和大盘的底心。龙纹: 龙的身体细长,典型的明清官窑龙纹,龙纹基本保持了元代风格,但改变了元代龙纹的矫健凶猛感,多为轮形五爪,亦有三爪、四爪的,爪与爪之间分得较开,猪形嘴,作张口伸舌状。

辅助纹饰有各式如意云、莲瓣、卷草、回纹、蕉叶、缠枝灵芝、海鸥戏水等。品字形云是明洪武瓷器的典型纹样,在多个品种上都有描绘。

胎釉

胎体洁白,瓷质缜密,但是与永乐官窑相比则显得粗厚疏松,胎体中有针眼状或细小的裂隙。瓷泥可塑性好,器物绝少塌底、夹扁的弊病。釉面肥润,白中泛青,圆器类口沿均有积釉现象,形成一圈明显的自然厚唇状。有些器物釉层较厚,可见细小釉泡攒聚密集,给人以温润柔和之感。尤其是浅淡的青花纹饰,在这种肥润的釉面下,更显幽青雅致。

造型

明洪武朝青花瓷的造型主要有碗、盘、菱花口盏托、执壶、玉壶春瓶、石榴形瓜棱大罐等。

口径在20 厘米左右与40 厘米左右的两种墩式碗最常见,分直口圆唇和撇口两式,深弧腹,圈足平切,釉底。

约20 厘米和45 厘米两种口径的盘子最常见。分菱花口与圆口两式。菱花口盘的造型为宽折沿,浅弧腹呈瓜瓣式凸棱,圈足平切。南京玉带河明故宫出土的青花三朵云纹盘残片无口沿,但结合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同样纹饰的完整霁红、霁蓝釉盘看,为浅腹,大圈足,圈足根内外呈斜坡状,内斜更甚,足端平切,砂底见大片窑红。

菱花口盏托 口径约20 厘米左右。宽折沿菱花口,方唇,浅弧壁,呈花瓣式凸棱,内心凸起一圈棱,用以置放杯盏,浅圈足,底无釉,见火石红。洪武时期盏托的方唇外侧多有二方连续回纹。

执壶

高度为30 厘米和20 厘米的最常见。造型为小直口,长束颈,溜肩圆腹,腹部有弯曲长流,流口部与执壶颈部连有如意云形扁宽系带。颈部与腹部相连有弯曲板状凸棱执柄。柄上端有小圆孔系,壶盖为宝塔形宝珠钮,内插式。

玉壶春瓶 有大小两种,大者高30 厘米。撇口,长束颈,溜肩圆腹,圈足,底釉。

石榴形瓜棱大罐 这种大罐是洪武时期的典型造型,有大小不同的规格,高度大者约60 厘米以上,一般为50 厘米左右。撇口,短颈丰肩,长腹下收,十二道瓜棱腹,束胫,圈足,砂底,有火石红。

梅瓶

小口圆唇,短颈,略呈上大下小状,丰肩,下腹收束,胫部外撇,环形足,平切,外侧斜削一刀,砂底,中心凸起,局部见火石红。

款识、工艺

款识仅仅见于梅瓶肩部用篆书书写“春寿”两字。工艺方面,琢器内壁见明显接痕,器物底部均见明显的火石红色,俗称“朱砂”底。

综上所述,明洪武朝青花瓷中牡丹花、扁菊花、云朵等纹饰均留有白边。缠枝牡丹、扁菊纹的叶子缺刻大,蕉叶为双茎,中间留空白; 花蕊为细方格的扁菊纹。回纹一正一反两方连续。底足平切、有窑红。

明永乐朝

青花瓷典型器

景德镇珠山御窑厂永乐地层出土的青花五龙纹玉壶春瓶、龙纹款青花云龙纹刻海水宫碗等一批器物是明永乐朝青花瓷的青花瓷典型器物。

青料

明永乐朝青花瓷所用的青料有两类,一类发色浓艳,有“铁锈疤痕”。此类经测试为高铁低锰型进口料,即“苏泥麻青”之类; 另一类,发色稍淡而雅致,其上“铁锈疤痕”比较少,此类青料未经测试。

其他特征

明永乐朝青花瓷分出土品与传世品两大类。出土品于景德镇市明御窑厂旧址永乐地层出土,以明永乐十七年(1419) 前后为线,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

明永乐三年以及以后的几年间。纹饰有折枝、缠枝、团花的牡丹纹、莲花纹,梅花纹。器型有大盖罐、菱花口折沿或圆口折沿大盘,均为细砂底。此类大型器均于明永乐初年为郑和下西洋而烧造的赏赍品或工部外销瓷。

后期

明永乐十七年前后。青花瓷典型器中五龙纹玉壶春瓶即为此期。瓶身绘五爪云龙五条,一大四小,下腹绘海涛,圈足饰朵云一周。此期器物的主要纹饰有龙纹、海水仙山云龙纹、云凤纹、海水鱼纹、海水海兽纹、宝相花纹、什锦花卉纹、莲花纹、莲瓣式轮花纹、折枝菊花纹、梵字等,边饰有卷草纹、莲瓣纹、朵云纹、连续回纹、缠枝菊纹等。画笔有实笔与勾勒渲染两种。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轻薄。造型曲线圆巧,圈足足墙内外斜坡,足墙根部宽于洪武时期的器物,足端平切。器型有玉壶春瓶、大勺和高足把盏,高足把盏有口径8 厘米和口径15 厘米两种规格,杯靶有粗短、细高、中凸一棱下外撇三式,碗有口径13 厘米和20 厘来两种。纹样多为适合纹样,于口沿、近圈足处、圈足有装饰带,改变了元青花的主体纹饰、辅助纹饰多层装饰带的布局。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五彩。釉色白中稍泛青,釉汁肥润,均为满釉。此朝历22 年,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青花瓷上均无帝王年号款,一件青花云龙纹碗的圈足内绘一条青花云龙,此为图案款,表明此碗的等级是御用品,传世品中见花样款,均开宣德朝以后圈足落款之先河。工艺上,高足杯的高足均为中空。瓶、罐类修胎工整,接胎痕不明显。勺的边缘露胎,系覆烧。

传世品

纹饰布局有疏朗、繁密两大类,总体特征是清楚利落,一气呵成。纹样的细线条多为实笔,粗线条与纹饰为勾勒渲染,十分规矩,不出边线。主要纹饰多见各种折枝瑞果,如荔枝、石榴、香椽、桃子等,还有缠枝莲、牡丹、苜蓿、莲瓣、莲池、云龙、藏文等纹样;边饰有莲瓣、梅朵、卷草、蕉叶、朵花等。胎质细腻洁白,小件器物胎体极薄,有分量很轻的浆胎碗——用瓷土上层的浆水沉淀后做成的碗,其釉汁肥润、匀净,白中泛青,多为极润的细砂底,亦有釉底。造型有梅瓶、扁瓶、双耳扁瓶、玉壶春瓶、僧帽壶、漏斗、花浇、直口方流壶、绶带葫芦瓶、梅瓶、无档尊、莲子碗、折沿洗、折沿碗、菱口折沿及圆口大盘、压手杯等。款识,内莲池纹外缠枝苜蓿纹碗的圈足内有雪花形款。此碗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山东曲阜孔府有藏。此类碗的纹样,有的是青花,有的为青花描金彩,款为金彩。压手杯内心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此外不见有款器物。工艺方面,瓷土淘炼得比较细,拉坯工艺高,琢器横接口不明显。

明永乐官窑青花具有“胎体轻、釉汁白、色浓艳、花纹疏”的特征。

明宣德朝

青花瓷典型器

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宣德地层出土的青花器和传世品中的有款器。

明宣德青花瓷的青料与明永乐朝青花瓷的青料相同。

其他特征。以下分出土品与传世品两大类介绍。

出土品

景德镇御窑厂明宣德地层出土,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明宣德一年至五年。出土器物有:海水瑞兽纹爵残片;篆书款“宣德年制”残片;砖残片;海水瑞兽纹大碗残片;外缠枝灵芝内折枝瑞果纹大盘残片,复原口径74 厘米、底径63 厘米、高10.9厘米;鹦鹉寿桃纹大盘残片,口径78 厘米等。

后期为宣德五年至宣德十年。御窑厂出土的器物上有扁菊纹或螭龙纹梅瓶、蓝地白花鱼藻纹高足杯、蟋蟀罐、鸟食罐、格子锦朵花纹蝶耳杯、梨式壶、双肩扁壶、海水龙纹梵文小把盏、七棱折沿花口钵以及各式花盆等。纹饰的布局、画笔与明永乐朝相同。主要纹样有葡萄、菊花、山茶、牡丹、莲花、海石榴、石竹、灵芝、折枝牡丹、柿、菊、莲、山茶、桃子、灵芝、格子锦朵花、香草龙、海水飞翼龙、穿花龙、藏文等; 边饰有大小双层莲瓣、实心莲瓣、如意云头、连续回纹、卷草、蕉叶、花瓣式曲折纹、席纹、海水、壬字云、点彩梅花、几何图案锦地纹等。品种有青花五彩、淡描青花、蓝地白花、黄地青花、青花浮雕等。小件器的胎洁白细腻,大件胎厚。底釉泛青,小器均为釉底,大器为砂底。造型有大有小,大至60 厘米高的大盖罐,小至高度4.4厘米,可把玩于手心的鸟食缸。

传世品

明宣德朝传世品青花瓷,较之永乐器,除胎稍厚,造型曲线不及永乐的优美,绝大多数有款外,其余因素基本与明永乐时期的相同。

款识

此朝历十年,绝大部分官窑器有款。砂底的罐、瓶、盘等大件及个别满釉小件,如鸟食罐,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形式有无边框的六字一行楷书横款,有边框的六字一行楷书竖款。釉底的碗、瓶、壶等在圈足内书款,形式有双圈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单圈六字二行款,双圈、无圈四字二行楷书款,双圈篆书款( 仅出二件残器)。款识特点,以“ ”字为多,“德”字的“四”与“心”紧靠,中间无一横。“ ”字中“衣”的横画不过“刂”旁,“衣”的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工艺,见个别覆烧器,小鸟食罐,通体满釉,口沿去釉以覆烧。

综上所述,明宣德朝青花瓷的特征是: 色凝重,花纹密,釉泛青,形增多,体加重,款大盛。

明永乐、宣德时期青花器物的比较。

其一,两朝器物的共同点是盘的内壁与底的交接处,用手摸,不甚圆滑,可感到有一圈微凹棱,俗称“月亮底”,此处和盘底圈足内墙根一周为淡湖绿色,为釉稍厚所致。

其二,明永乐器物的总体特征是甜白多于青花,受素瓷以造型取胜因素的影响,明永乐青花造型较宣德的秀、巧、轻、薄,前期以适应外销需要,有大件,后期大件少;而宣德青花,偏重于纹饰,不甚讲究造型,所以造型不及永乐时期的秀美。明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也大,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同样纹饰,器型的器物,明宣德朝不及永乐朝的圆巧,且胎厚,故手感重。

其三,明永乐朝器物上的款少,宣德时期的款多。明永乐青花除压手杯以外,基本无帝王年号款,仅有两例花样款,釉底器亦如此; 宣德早期地层中出土器物有四字篆款,晚期地层中出土器物全部有帝王年号款。所以传世品中,明永乐、宣德同样纹饰、器型的青花器,有无款与有款二种情况。

其四,特殊造型有:大勺、漏斗、梨式壶、扁壶、花浇直颈方颈壶、僧帽壶,这些均不是汉文化的传统器型。

其五,明宣德器物中有一批带藏文的青花器比较特殊,例如,青花藏文出戟罐,青花藏文云龙纹斗彩莲池鸳鸯纹碗,青花藏文净水碗,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西藏萨迩县萨迩寺,别处不见,藏文内容大致一致,意为“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吉祥,三宝吉祥”。这是皇室特命明宣德御窑厂为宣德五年(1430)来京的大宝法王乌斯藏尚师哈里麻举行法会而制的宗教法器,它反映了明宣德朝廷与西藏的关系。

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

青花瓷典型器

此三朝历29 年,社会动荡,官窑基本停烧,故古陶瓷界曾经认为此三朝没有瓷业生产,而将此三朝统称为“空白期”。随着出土资料的不断被发现,古陶瓷界虽然认定此三朝有瓷器生产,但是,以“空白期”作为此三朝的统称,已经是古陶瓷界约定俗成的。从景德镇御窑厂此期地层出土的器物着,此期虽然不“空白”,但是瓷器确实不多。比较典型的器物有缠枝花四棱双耳瓶、缠枝莲托八宝纹侈口碗、九龙纹直腹碗、海涛纹侈口碗、白龙海涛纹侈口盘、瑞兽莲池纹盘、海马纹四铺首器座、海涛纹高足杯、青花斗彩莲池鸳鸯纹侈口碗、云龙纹大缸。在传世品中,有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景泰元年青花奉天勅命牌,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天顺七年款阿拉伯文筒式三足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天顺年款筒式三足炉。

明成化朝

青花瓷典型器

天字罐、斗彩鸡缸杯为明成化朝名品。明代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成化地层中出

土的青花瓷残片,胎体轻薄,釉色莹润,是深入研究明成化时期青花瓷不可多得

的资料。出土的青花瓷器与传世品在器型、青料、纹样、工艺等方面大体相当,仅仅是由于不符合御窑厂的出厂质量而被打破销毁的。

青料

明成化朝青花用平等青青料绘画,呈色稳定,发色蓝中泛青灰色。明成化时期多淡描青花,故更给人以成化青花瓷发色淡雅的印象。但是实际上,画三果、三友、九秋纹一类的盘子,也有发色比较浓重,有小铁锈斑的一类。品种有白地蓝花、淡描青花、孔雀绿地青花、斗彩、青花红彩、青花绿彩、黄釉青花等。

纹饰

前期布局疏朗,后期比较繁密。笔画线条纤细,多用勾勒渲染。纹饰多见婴戏图、高士图、贯套纹、龙穿花、桃子花,还有秋葵、金盏菊、苇枝等组成的秋色图。纹饰特点:花叶作手掌状撑开;叶子多为齿边,无阴阳正反,山石无凸凹,作平铺的钥匙状;不讲究边饰,碗的口沿、圈足仅用弦纹。

胎釉

胎细腻、洁白,釉极温润,稍发青,手抚有玉质感。内、外、底三面釉一致。成化釉历来为世人称道,底釉也是历代最好的。

造型

成化朝青花瓷的造型有梅瓶、洗、盏托及各式罐、碗、杯、盘等。“天”字罐多为斗彩器,因底有青花“天”字而得名。有的盖罐造型与天字罐一样,但是底部署“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清代有后仿,有些是清唐英督窑时期仿制的,署本朝款,也有旧仿加新盖的。明成化天字罐的盖是凸起的,而清仿的盖是平的。

款识

此朝历23 年。有“天”字款,“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或单行横书款,六字二行款有外加双方框和双圈两种,无“成化年制”、“成化年造”款。款字特征:“大”字出头不高,为尖头或圆头;“成”字第三划角直,带勾或无勾,第五划生硬。“化”,字“乚”呈直角;“ ”字上丰下敛,“衣”的横不过“刂”。成化款在历代官窑款中比较突出,一方面字体很硬,历代后仿款很多,但是画笔都比较软;另一方面,款字小,且圈框紧挨着字,缩于圈心,有“大底小款,小底大款”之说。出现无款官窑器,仿永乐、宣德器,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了成化书宣德款的器物。

明弘治期

青花瓷典型器

为“大明弘治年制”款折枝花果纹盘、云龙纹碗及一批有帝王年号款器物。此期官窑曾一度停烧,故器物较少。

青料

大体与成化朝的相同,仍然用平等青料,色泽比较淡雅。后期则发色灰蓝,与正德色调街接。

纹饰、胎釉、造型

纹饰有折枝花果、云龙纹、龙穿花、鱼纹、梵文等。胎釉、造型,前期与成化时期的相仿,甚至比成化朝的更加纤巧、柔和,后期的则接近于正德朝。

款识

此朝历18 年。弘治纪年款不太多,主要有六字二行、四字二行楷书款。书款柔和秀气,笔道均匀,款式淡雅稳定。款字特征:“弘”字,第二划出头,“厶”旁较高,“治”字最后一划向右出头者多。落青花帝王年号款的白釉盘、碗比较多,清代、民国时期,古董商常用来做彩器。鉴定时要注意观察釉面的划痕是否被彩所断,以此判断是否为后加彩。

工艺

修胎规整。碗、盘稍有塌底现象,圈足边露胎处见窑红。

明正德朝

青花瓷典型器

有“大明正德年制”和流传有序的青花器。

青料

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料,呈色多闪灰蓝色,晚期改用回青料,发色泛紫。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黄地绿彩、黄地青花、青花五彩等。

纹饰

纹饰布局繁密,笔法双钩平涂、一笔点划均有。宗教色彩图案多。除常见的缠枝纹、折枝花卉纹以外,穿花龙纹、飞翼龙纹和回纹为常见纹饰,以阿拉伯文作装饰纹样较历代为多。

胎釉

后期胎质不及前期的细腻。釉汁肥腴,白中闪青灰色,但多气泡。

造型

后期大件渐渐增多,且造型浑厚,带座器较多。除一般圆器以外,多见各式烛台、花觚、香炉等供器,各式带耳瓶、洗、奁、盒及插屏。

款识

此朝历16 年。有六字二行“大明正德年制”楷款,多“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款,款字结构松,很规矩。款字特征:“明”字日、月上半部近于平行;“正”字三横平行,底横长;“德”字“十”小“心”宽,“四”、“心”不紧凑;“年”字上面一横最短,写法有好几种;“ ”字“衣”的横很少超过“刂”。

工艺

渐显粗糙,修胎渐草率,罐腹接痕明显,盘多塌底,露胎处多见火石红。

明嘉靖朝

青花瓷典型器

有嘉靖帝王年号款的官窑器,如明嘉靖青花龙纹盖罐,明嘉靖青花群仙祝寿盘、明嘉靖青花山水人物带盖梅瓶等。

青料

此朝烧瓷时间比较长,青料发色不一。最具特点的是回青料,呈色紫艳,有别于其他各朝。品种有青花五彩、黄釉青花加红彩、黄釉青花、青花矾红彩、蓝地白花。

纹饰

除传统纹饰以外,道教色彩纹饰增多,有云鹤纹,许多器物都用来做边饰,还有松竹梅纹、缨珞纹、八卦纹、八仙纹、花组字纹及树枝组字纹、折枝花托八吉祥纹等,都比历朝为多,其中花组字纹为独具特色的纹饰,婴戏图纹、高士图纹、鱼藻图纹被广泛采用。

胎釉、造型

小件胎极细,釉极润。但大件胎较粗,釉亦不及小件润泽。多大件,如大盖罐、大缸、大葫芦瓶、大碗、大盘等。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云龙纹大盘,口径73 厘米、底径49.3 厘米、高9 厘米;双凤穿花纹大盘口径71 厘米、底径50 厘米、高6.4 厘米,造型均为浅腹,圈足平切,外斜削一刀,砂底,满布窑红。异形造型多,多见八棱、四方、六焦、上圆下方葫芦式造型。朝珠盒造型十分少见。

款识

此朝历45 年,款式比较杂。底款为六字二行、四字二行双圈竖楷款,多六字一行边额款,多用“制”字,少用“造”字。字体瘦长,布局往往斜行不齐。款字特征: “大”字常见撇捺平开,“靖”的“立”旁位于“月”上。

工艺

琢器腹部见接痕。大件工艺显得粗糙,不够规正。底见火石红刷痕,大盘为圈足平切。

明隆庆朝

青花瓷典型器

“大明隆庆年造”款团龙纹四格方盒等有帝王年号款的造型规正的器物。此朝器物比较少,但是较嘉靖朝的质量高。

青料

用回青料,但因炼制得好,发色为用回青料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最悦目的,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品种有青花红绿彩、青花红彩、黄釉青花。

纹饰

题材大都承嘉靖旧制,但画意较前朝的潇洒,人物身材修长,姿态飘逸。纹饰特点是常以蟠螭龙纹做主题纹饰与边饰,常见团龙、团凤图案。

胎釉及造型

胎坚致细密。釉面白中闪青,光亮,肥腴。造型的总体特征是器物较矮扁。各式盖盒、提梁壶为此朝新品种,有卧足碗。小件造型多承前制,大件极少。

款识

此朝历6 年,款少。多见“大明隆庆年造”六字二行双圆款,也见“隆庆年造”四字二行楷款。与其他朝代官窑款不同的是不用“制”宇,而用“造”字,且有“隆”字右下不用“生”字,而用“正”字的情况,有个别大器的一行字款书于器物口沿内。

工艺

小器胎薄,器型工整,制作精细。

明万历朝

青花瓷典型器

明万历朝青花瓷青花瓷典型器有“大明万历年制”官窑款的正规的器物。此朝器物较多,所用的日常用品和陈设器都可见到青花瓷,大器尤以梅瓶为佳。

青料

早期用回料,发色同嘉靖,晚期用石子青料及浙料,呈色淡,发灰,一直延续到天启时期。品种多淡描青花,还有白地蓝花、蓝地白花、青花紫彩、青花绿彩、青花红彩、红地青花等。

纹饰

布局繁密,主题庞杂。锦地开光是本朝纹饰特点之一。锦地纹饰多借鉴于云锦,“卍字不到头”为常用锦地纹饰。另一特点是福禄寿的内容多,画面多讲寓意,此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

胎釉、造型

胎质较前为粗,釉白中泛青。此万历朝造型是历朝中最多的,大件较嘉靖明显减少,多棱器较多。壁瓶为新出现的器型。莲花洗为此朝的特殊器型,别的朝代少见。

款识

此朝历48 年,带款器较多。琢器多见六字一行单框款,圆器多见六字二行、四字二行双圈款,楷书严谨规矩。款字特点:“大”字撇短捺长;“萬”字草字头、羊字头皆有;“制”字“衣”的第四划、第五划相连。

工艺

小件质量尚好,但明显不如中期。活环瓶的活环工艺及镂空工艺很有特点。

明泰昌、天启朝

泰昌朝历30天即亡,所见泰昌款期均为后仿。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以后,朝廷就没有下令再造官窑器的记载,景德镇御窑厂萧条冷清,逐渐歇业停产。天启帝王年号器物非常少见。款识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器物。

明朝的青花瓷多少钱


众所周知,中国的陶瓷文化以及陶瓷工艺在世界上都是享誉盛名的。我国的陶瓷艺术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在工艺上可谓能够达到目前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而作为陶瓷中独具魅力的青花瓷,更是历经八百年而不衰,其市场和收藏价值都是极具潜力的。

在产瓷的历朝代中,明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明朝在宋朝、元朝的基础上,瓷器烧制的技术得到了充分地提高,取得显著成果。尤其是产于景德镇的瓷器,几乎占据了中国主要的市场。

明初时期,陶瓷被高度重视,主要以青花为主。这个时期的青花改进了元代瓷器层次过多、花纹冗杂的效果,较多采用清新淡雅的风格。当然,每个时期在用料上也是有差别的。

永乐到宣德年间,青花采用了进口的古波斯“苏麻离青”钴料来烧制,胎釉精细、纹饰优美;成化到弘治、正德年间,青花采用国产平等青料,胎薄釉白、青色淡雅;嘉靖到万历年间,青花蓝中泛紫,艳丽浓重,其青料是将回青、回青与石子青混合使用的,多为大件;万历年后期直到明末期间,青花蓝中泛灰,青料采用的国产浙料。

在明朝这些朝代烧制的青花瓷中,数永乐、宣德两朝烧造的青花瓷最为珍贵,甚至整个青花瓷烧造历史当值中,都堪称数一数二的稀世珍品。它拥有异域风格的造型、浓厚艳丽的色彩、清新脱俗的纹饰,古未有之的魅力。

其中,永乐年制的“青花缠枝莲扁平大卧壶”是这个时期特有的、极罕见的代表作。器身圆形如龟状壶,两耳,小壶口;壶背面为素胎,中心一凹圈。壶的正面是隆起的;釉色光洁青白,青花浓翠。现目前,在北京故宫博物有收藏一件该精品壶,与永乐年制的各方面非常符合。由于民间极为稀少,价格昂贵,所以想要前往博物馆一睹其真容的爱好者和学者们非常多。

在国际市场上,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多为三百万以上的价值。在2009年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宣德年制的“青花藏文高足盌”以2306万元成交;2012年,一件永乐年制的“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更以1.41亿元港币成交。诸如此类的高价明青花还有许多,但是能够真正喜得如此珍品,还是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

明朝时期青花盖罐工艺有哪些特征


罐,大口,鼓腹,用以储物、储水,既然是储存的用途,原应有盖,故名盖罐。但因使用频率高,盖易损毁,今天存世的明代盖罐多有罐身,而缺器盖。这里介绍几件保存完好的青花盖罐,是20世纪70年代安徽省安庆市市郊出土的,时代皆为明代中期,纹饰有夔龙纹、花卉纹、人物纹,具有时代特色。

明成化青花夔龙纹盖罐(图1)

明成化青花夔龙纹盖罐(图1),通高19.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5厘米。盖顶为宝珠顶钮,盖面饰联珠纹、弦纹等装饰。盖罐靠近颈的肩部饰一圈连弧纹,这是成化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连弧纹下方接一周如意云头纹,胫部的辅纹则是螺丝靥形莲瓣纹。中间主纹饰绘两条夔龙,夔龙嘴里常含一根香草,故又称“香草龙”,据《龙经》记载:“夔龙为群龙之主,饮食有节,不游浊土,不饮温泉,所谓饮于清,游于清者。”这件青花罐上的夔龙足爪粗壮,两翼伸展,上颚高昂,张嘴吐舌,口含香草,尾作卷草状,形象威猛,是明代瓷器中的常见装饰纹样。

明正德青花花鸟纹盖罐(图2)

明正德青花花鸟纹盖罐(图2),通高13.5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5.8厘米。器盖呈覆盆状,盖面有如意云头纹及蕉叶纹装饰,瓷罐肩部饰一周覆莲瓣纹,莲瓣内绘各类花卉,瓷罐腹部饰折枝花及鸟纹,笔法清新淡雅。

明正德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图3)

明正德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图3),通高12.4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6.6厘米。器型小巧,青花发色淡雅,瓷罐肩部饰一周覆莲瓣纹,主纹饰以山水、花卉为背景,又绘一执杖而行的儒者,其穿着为典型的明代服饰。

明嘉靖青花壬字云纹盖罐(图4)

明嘉靖青花壬字云纹盖罐(图4),通高13.5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5.8厘米。此罐肩部饰如意云头纹,腹部主纹饰绘壬字云纹,底部青花双圈,内书“富贵佳器”四字款。“富贵佳器”款瓷器最早即见于明代嘉靖朝,类似的款识还有“玉堂佳器”、“上品佳器”、“长春佳器”、“玉堂美器”等,这类佳器款,流行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有的延续到清初的顺治—康熙年间,雍正以后的瓷器几乎未见此类佳器款的。因此,依据“佳器款”可以判断它们为明代中晚期的产品。

综观4件青花盖罐,制作虽不及官窑瓷器的精细,但器型较为规整,绘画工整熟练,当属明代民窑瓷器中的上品,它们器型都很小巧,青花发色以淡雅为主,具有显著的明代中期青花瓷风格。

明代自宣德以后,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近三十年的时间,瓷器史上称之为“空白期”,所生产的官窑、民窑瓷器都非常少。至成化年间,景德镇瓷器的烧造风格与永宣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这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体细润晶莹,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语)从成化朝开始,经弘治,至正德,青花多用“平等青”原料,呈色灰蓝,轻淡柔和,色泽稳定,本文所介绍的前三件青花盖罐,应属于这一类。而从正德朝后期开始,至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青花色料改用回青料,色调蓝中泛紫,本文介绍的后一件则属于这一时期。

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後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青花釉红

青花釉红的搭配相植,也制造出一些创新的作品。

斗彩

成化瓷采用斗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轮廓,釉烧之後,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艳丽,极为有名,成为後世争相仿制的对象。正德年间采用回青,淡而暗,胎质也欠洁白较不如成化碗盘之类较多,渣斗是其独特的地方。

明朝成化青花瓷和斗彩瓷的特点


热衷于明清瓷器收藏的朋友一定听过这么一句话: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说的就是明朝成化时期生产的瓷器要比明朝其他时期生产的瓷器更加优秀,明朝成化瓷器烧制于明朝成化年间景德镇窑。明代成化时期是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生产的瓷器主要有两个品种:青花和斗彩。

明朝成化时期烧制的青花瓷,以它独具特色的风格,征服了一众古董瓷器收藏爱好者的欢迎。从胎子的角度来看,明朝成化瓷器的胎子非常细致白净,并无白中泛青的现象;从釉质的角度来看,明朝成化青花瓷厚润通透;从青花用料的角度来看,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在明朝成化时期已经所剩无几,因此这个时期的青花瓷都是使用国产平等青。平等青含铁量不多,含锰量却不少,使用平等青烧制而成的青花瓷呈现蓝中泛青的现象,铁锈红不复存在,发色比较稳定,具有素雅温和的特点,并且在这一时期,青花瓷的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釉色从浓郁渐渐变得素雅,这主要是因为烧制青花瓷的色料由苏麻离青换成了平等青。;从款识的角度来看,明朝成化瓷器底部题款一般都是六字楷书:大明成化年制,现在市场上凡是底款为成化年造的瓷器,统统都是后世伪作。

明朝成化瓷器中能与青花瓷平分秋色的也只有斗彩瓷了,并且明朝成化瓷器最突出的成就,是成功创制了明朝成化斗彩瓷。这一阶段的瓷器的造型非常别致,流传于世的明朝成化瓷器的大小基本上都在一尺以内,宣德时期的大器十分罕见。在这个时期官窑瓷器的质量非常优秀,民窑瓷器也十分精致。在瓷器表面的纹饰精妙绝伦,笔法工细,恬淡雅致。明朝成化斗彩瓷器的胎质轻薄,釉色晶莹纯粹,色泽鲜明亮丽,造型丰富多样,譬如说:鸡缸杯、高士杯、天字罐、婴戏杯、葡萄杯......无不精妙绝伦。

总而言之,无乱世明朝成化官窑瓷器还是明朝成化民窑瓷器,基本上都是珍品。我们在鉴别的时候,需要从瓷器的胎子、釉色、器型、图案、款识、画工、色泽等多个方面去看。笔者在这里也要提醒一下各位藏友,现在市场上的伪作赝品并不少,大家在购买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心。

“明朝粉彩”是否存在


专家坦言“明朝粉彩”、“明朝赏瓶”、“元代直身帽筒”,这些根本不存在的瓷器往往把瓷器收藏新手骗得团团转。

事实上,粉彩创烧于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明朝并未出现这个品种;赏瓶是清雍正时期才出现的器型,明代根本不可能出现;嘉庆之前的帽筒放帽处是球形的,之后才出现“直身”的帽筒。

广州市文物总店叶洁瑜认为,重要是多数初学者一开始为利所动,没有重视书本知识和实物上手的结合。一个新手入门一开始要看中国陶瓷发展史,了解不同的品种如青花、粉彩、釉里红、青釉等出现在什么时代,不同的器型在什么时代创烧,避免被低级赝品“忽悠”。在书本上看到不同品种和器型的时代和特征,往往难以清晰记住,因此要靠实物上手来加强印象。

只有对中国历代陶瓷特点印象深刻,才具备下手买实物的条件,但要避免“眼低手高”,新手们只能从最普通的器物开始入手,如民国时期的瓷器、普通民窑,投入资金最好控制在300~1000元/件之间。虽然这些普通器物的升值潜力小,但可作为学习的资料并可保值。

明朝文化陶瓷历史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从洪武帝创建大明到崇祯帝上吊殉国,明王朝经历了267年的兴衰。在此期间,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自唐宋以降,瓷器已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到明代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为前代所不及。当时,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日益繁荣,大量生产御用器皿和民用瓷器,以质量高、销路广,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有较为详细地描述。其产品以青花、五彩为主流,在元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陶瓷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地。

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变革始于明。建国伊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巩固政权,安定局面,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加强扶植手工业和工商业。洪武年间,太祖下旨仍沿用景德镇窑场为皇家御窑,承担宫廷御器和政府对内对外赐赠和交换的全部官窑器的烧造。洪武二年,建御窑二十座,专制御器,往往是“千里择一”,不计费用多寡,只求精品。《明史·食货志》中记载了朝廷派官督烧的情况,虽说此举劳民伤财,却在重压下着实给后人留下了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

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这种半脱胎瓷器胎壁极薄,釉面莹净。也叫“填白”,是指在白瓷上可填绘彩饰,以薄胎而有暗花者最为杰出。以后历朝皆有烧制,但都比不上永乐时期的产品,到清代亦有仿制,更非永乐甜白可比。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器形是“压手杯”,敞口折腰,沙足滑底,一般在底部标有“大明永乐年制”或“永乐年制”字样,字体小篆。

到宣德年间,技术上又有所改进,据说御窑厂扩增至五十八座之多。这一时期生产的青花瓷器,以胎釉精细而闻名,所用青花料主要从国外进口的“苏麻离青”。由于这种原料中含铁量较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色斑点,与浓艳的青蓝色相融一体,也使后世极难仿制。此外,宣德釉黑红在元代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所制釉里红鱼纹高足杯在当时就已盛名天下了。宣德瓷器的另一个特点是落款部位很多,不仅出现于底部,也有书写在口、肩、腰、足等部位的,因此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说。

明中期的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为另一个陶瓷史上的辉煌时期,在这短短三代五十六年当中,宫廷和民间艺术匠师们创造了一大批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着“成化以五彩上”,在以后相距不及百年的隆庆、万历几代,仿制成窑已成风气,地道的成化瓷器商品价值就以“万”计,可见其水平之高。

此一时期的青花用料以国产为主,指浙江、云南一带出产的“土青”,也有称“平等青”的。明五彩的形式有“斗彩”、“点彩”、“加彩”、“填彩”等等,大同小异,性质一样,都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完善了在素胎上直接施色釉的工艺,创制出素三彩,成为正德朝的著名品种。正德朝后期青花料使用进口“回青”,颜色纯正,价格昂贵,过于黄金。

嘉靖一朝的官窑瓷器,产量巨大,是明朝烧造量最大的一个时期。青花料是用进口料与国产“石子青”配合使用的,所以呈现出一种蓝中泛红紫的鲜艳色泽。由于铜红釉的烧成难度较大,自嘉靖朝起改用低温铁红,因此,这一时期的矾红制作极为发达。另外,当时的民窑制品已相当精细,出现了以仿宣德、成化窑器而著称的“崔公窑”。 隆庆朝年份较短,所以传世器物很少。延续嘉靖和前代旧制,继续使用“回青”料。器物造型更加丰富。

万历中期以后,进口回青料断绝,改用浙江出产的浙料,色彩沉静。彩瓷以青花五彩为主,图案花纹布满全器,效果华丽浓艳。民间窑更加发达,其产品精细程度可与官窑相比美,并大量远销至欧洲。

天启、崇祯时期,明朝统治急速走向衰落,御器厂的生产几近停止,今天很少见到官窑款的产品。此一时期民窑生产日益发达,以烧造青花瓷为主,装饰纹样丰富多彩,不受官窑式样规格化的束缚,写意山水、动物人物、诗词书法、几何图形等,造型活泼,画法随意。

在景德镇官窑以外,各地民窑也在蓬勃发展,如福建窑、江西横峰窑、广东广窑、浙江处窑、江苏瓯窑等等。其中以江苏所产的紫砂为最有特色。

紫砂这一品种的出现,上溯可能很早,各种说法不能一致。真正以紫砂壶的完整形象出现,是从明代正德朝以后。

紫砂壶的原料,产于江苏宜兴,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五百年间,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见新,工艺愈加精美,成为海内外著名的陶瓷品种。

紫砂壶的出现,与饮茶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明人已不再时兴“斗茶”,改烹茶为沏茶,对茶具的要求相对提高。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紫砂壶泡茶味道仪表隽永醇厚,而且壶体能吸收部分茶汁,使用愈常,泡出的茶味越好。加之陶质的紫砂壶无釉无彩,正适合文人雅士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从此便风行天下,制壶高手们也应运而生。

明代正德至万历年间,被认为是紫砂早期鼎盛时期,供春(龚春)、时大彬、李仲芬、徐友泉等人为知名手,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已经很珍贵,现存极少。这时的作品在造型上吸收了铜器的造型特点,并与当时的家具风格相一致。外形简洁、线条凝重、体积浑厚、比例协调,泥质颗粒较粗,更显质朴大方。

明朝瓷器有什么特点


瓷器是我国历史发展中一项重要的产物,它的出现与广泛的应用让人们的生活有了重大的改变。明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朝代之一,它同样也是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此时的瓷器已经遍布了生活,建筑,文艺作品等各个行业里。伴随着明朝制瓷工艺技术的提升以及“官搭民烧”制度的实施,瓷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了,此阶段里的青花,五彩,斗彩瓷成为了瓷器的生产主流。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文玩爱好者对明朝瓷器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这我们就需要来了解一下明朝瓷器的特征了。

青花瓷的特征

据资料显示,明朝瓷器的生产与烧制沿袭了前代的工艺优点并且进行了优良改造,青花瓷的制作选料精致,胎体厚重,烧制成品的质地坚密,声响清脆。在瓷器表面的绘画图上,其题材广泛,写意较多,摆脱了传统的写实风格它更讲究创新,例如孩童图画的大头小身子,龙咀较长且草率,但其龙爪却又雄壮有力。在不同时代里,瓷器绘图有它自己的八宝图案,在明朝阶段里,八宝图案的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罐、长,画风明显与前朝有较大的区别。在纹饰上多有云龙,云凤,缠枝花卉以及人物故事,飞禽走兽为主。在青花瓷的用料方面,它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是以永乐宣德为代表的苏泥勃清料,它给人以浓重绚丽鲜艳之感,中期是成化待表表的平等清料,给人的感觉是淡雅幽静,晚期是嘉靖万历时期的回青料,蓝中带紫的色彩给人以尊贵感。

明代五彩瓷的特征

明代初期,五彩瓷制品数量较少,即便少量的五彩瓷也多为民窑所烧制。但即便如此,民窑所烧制的五彩瓷制品即便是物件较小,但其图案纹理的布局依然非常的合理,瓷器的胎壁均匀,对光投映。此时期的五彩瓷制品多以盘,碗以及各种盒制品为主。明朝后期,五彩瓷制作工艺得以提升,其釉质晶莹,釉面闪青,具有柔和的光泽以及自然的使用痕迹和氧化皮层,其主题纹饰多花鸟,人物故事,绘画技法古朴,画工彰显豪放,笔法写意。

总之,明朝瓷器代表了我国瓷器时代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具有其他时代所不具有的特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朝青花手执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朝青花手执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