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发色鉴别瓷器 > 导航 >

康熙官窑青花瓷青花发色分几种

康熙官窑青花瓷青花发色分几种

青花发色鉴别瓷器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瓷器的鉴别

2020-11-05

青花发色鉴别瓷器。

青花瓷是我国传统釉下彩瓷器珍品之一,成熟于元代景德镇湖田窑,在此后的明清两朝一直是制瓷业的主流品种。尤其是在清康熙时期,官窑青花瓷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巅峰,不论是种类、数量、工艺还是瓷绘技艺,都领先于前朝,且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一座丰碑。因此,在古代青花瓷收藏领域,清代官窑青花瓷以其独步天下的磅礴气势,赢得了众多藏家的钟爱。

在收藏和拍卖市场上,康熙官窑青花不乏创下天价记录者,尤其是2018年5月经由中能国拍拍出的那一套清康熙-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其创造的近9.2亿元的成交价至今仍是清代青花瓷拍卖之最。康熙官青的收藏热,吸引了众多藏友的投入。但对于康熙官青的青花发色种类、分期,不少藏友还不太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些相关的问题。

1)康熙早期官窑青花瓷发色:灰暗是最大特征

根据康熙官窑青花的发展特征来区分,这里所谓的“康熙早期”指的是康熙元年至康熙19年这个时期。在这一阶段内,康熙官青的生产体系还处在重建和调整性确立中,一直到康熙19年景德镇御窑厂才真正完全恢复。因此即使是官青,在青花发色上也并没能做到始终如一。wwW.TAoCi52.CoM

康熙早期官青烧造,使用的青料以国产浙江青料为主,也有一部分江西或广东青料。这类国产青料的发色均偏灰暗,因此康熙早期官窑青花瓷的青花颜色大多都是灰蓝色,甚至有个别呈现出浓重的灰暗色乃至灰黑色。

2)康熙中期官窑青花瓷发色:康熙官青最鲜亮的一笔

康熙20~40年之间,是官窑青花瓷发展的中期。这一时期,官窑青花瓷所用青料为云南省出产的珠明料。珠明料由天然钴土矿煅烧而成,提炼非常精纯,且锰含量充足。因此,康熙中期的官青瓷器,青花发色青翠鲜蓝,明净沉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亮而不浮。

康熙中期的官窑青花瓷,发色最好的可以达到“宝石蓝”、“翠毛蓝”的面貌。同时,这一时期的官青发色还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的五个色阶层次之分,使得瓷绘的画面感、立体感、节奏感等观赏性大大提升。

3)康熙晚期官窑青花瓷发色:回归平静的淡雅

康熙官青的晚期,指的是康熙40年开始至朝代终结。这一时期,官窑青花所用青料种类不拘,珠明料、平等青、回青等均有涉及。在青花发色上,康熙晚期官瓷逐步回归平淡宁静,色彩趋于淡雅,浅色调的灰蓝出现较多,有的青花还出现晕散现象。

在康熙官窑青花三大分期的青花发色特征以外,康熙官青还有较少一部分仿明代青花发色的作品。其中,以仿宣德青花的深沉浓艳、嘉靖青花的蓝中带紫和成化青花的淡描净雅三类为主。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康熙青花瓷


今天由网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康熙年代的青花瓷。

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浅谈元青花瓷器的发色


浅谈元青花瓷器的发色

关于元青花发色问题的探讨,这是一个很敏感的学术问题,我想归根结底还是陶瓷工艺问题,不懂其工艺,单纯的谈论元青花发色,肯定不能对元青花的青花发色进行深入的探讨,更解决不了长久以来学术争论。

青花瓷的发色要求的条件很特殊,首先是胎料的配比,其次是青料配比,再是釉料的配比,最后是温度的恰当性和还原气氛的控制。明中期以后到现在烧制青花瓷,因为有成熟的胎、釉、青料配方和基本配比,所烧青花相比前期比较容易,加上窑炉的改进,窑温可控性大大增强,无论是浙江的青料,还是江西本地的青料,其发色不存在明显的地域之分别,这也就是说:青料不是决定青花瓷发色的本质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各料配比融合性和温度、还原气氛。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磁化程度不好,发黄的瓷片,其青花普遍发黑色或褐色,明代民窑为了追求产量,节省燃料和时间,所烧青花瓷器的发色基本偏淡灰。我想这就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下面一片元青花高足杯的标本,内外有绘青花纹,器外釉面白净,青花发色蓝艳,而里面釉面偏黄,其青花发色因受温度的不均匀的影响而钴料呈蓝褐色,与褐彩很类似。

同一片瓷片不同的发色-1(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同一片瓷片不同的发色-2(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这类元青花瓷器标本的发色,主要因釉层薄厚的影响,跟温度的不到位也有关系

元青花标本(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温度和还原气氛的不同,直接导致青花发色的效果。这个资料标本就能充分说明问题。你能说下面这标本就是褐彩吗?对元青花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显然不是。

元青花标本(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关于元代褐彩和元代青花我们首先要必不可少的谈到1975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盖罐,按照甲干算,应该是1319年下葬的。这也是学术界早先定为元青花延佑型早期青花瓷器的过度产品。但现在很多机构或学者定性为褐彩(铁为主),并不是青花料(不含钴),并把它清除出论证元青花瓷器的物证范畴,也因此引起社会上巨大的争论。

那么,1975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盖罐到底是褐彩还是钴料青花瓷呢?如果单凭检测其盖子的彩料中不含钴的元素就定性不是青花,我认为过于草率,违背元青花瓷器纹饰构图、绘画的演变规律。按照上面的标本发色特点,是不是也因为罩釉的薄厚,温度不稳定,导致烧制过程中也影响钴元素可能挥发或流失呢?从塔式罐观察,其胎的粗糙、挂釉较薄、烧制温度不均匀而偏黄(四灵以下釉偏黄,胎不白),都影响了其发色效果。再从其构图、绘画手法来看,都属于青花瓷器早期的范畴。即便是褐彩,但都不应该清排除出元青花研究的行列。起码它是元青花瓷器装饰借鉴的最早证据。文物研究首先我们在真品的前提下,要考虑他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1975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盖罐局部

1975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盖罐

1975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盖罐局部

近些年来,从湖田、落马桥、珠山、风景路、中渡口、曾家弄、戴家弄、詹家弄、薛家坞、艺术瓷厂、印刷厂以及龙头山发现采集的元青花瓷片标本来看,其发色基本有如下特征:大件瓷器如罐、梅瓶、玉壶春、大盘、大碗、碟等发色普遍都好,小件罐、壶、盘、碗、碟、(YI:缺字)、托、杯、盒等发色质量不均,有发色好的,但普遍发色偏灰青,有的成褐青色。调查发现:元代青花窑址中有几类匣,漏斗式匣称“大器”匣,底不很平;直桶形平底匣称“小器”匣,底较平。“大器”匣装的是碗、盘、碟等,多为圆器,均一匣装一器;“小器”匣装的是瓶、罐、觚、壶等,多为琢器,有的一匣装一器,有的一匣装一大件,下部插装小件,有的一匣内满装相同或相似的多器,以提高装烧密度和节省烧窑成本为目的。不同规格的产品选择大小适合的匣钵装烧,所以“大器”和“小器”匣钵也有各种大小规格。这下我们知道了,大件元青花和比较精致的器物都是单独装匣,次要的、普通的日用小件是套(插)装的,单独装匣和插装所受温度的不同,其质量和发色自然就不同了。这也给我们解开了一道困扰学术界长久的一道难题:景德镇所发现的元代瓷窑遗址中,为什么精的很精,差的很差呢?为什么元代瓷器(青花)、明早期瓷器会是官搭民烧的现象如此普遍呢?这是因为官府首先要占用民窑最好、最佳的窑位,其次才是民窑自己的产品。所以才有景德镇诸多窑址遗址中发现精美(出口、赏赐型)元青花大罐、大盘的根本原因。元代有没有真正完全由浮梁瓷局独立管理的官窑瓷场,也就是明代御窑厂那样性质的窑场,从目前景德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还没有发现。但在北京2008至2010年二环内出土的元代精品枢府釉瓷器来看,这些瓷器必然是元代专控窑精心烧制。

高安博物馆藏元青花瓷

那么元代有褐彩吗?答案肯定有。景德镇元代褐彩与宋代褐彩有很连贯的传承性,景德镇周边地区很多出土的墓葬中,解放以来发现了许多褐彩瓷器,主要都是褐斑点彩人物俑瓷,褐斑点彩仓谷瓷、褐斑点彩盖罐、褐斑点彩枕和小型罐、盘、碗、杯。褐彩绘制的瓷器仅有少量发现,但都是极其简单的纹饰。而且作为陪葬的塔罐的盖塔,与元代形制有很大区别。

元代少数民族入驻中原,统一了中国南北东西地区,忽必烈主持六盘山论佛道,佛教作为国教在全国推行。北方墓葬浓郁的佛教文化以及墓葬形式逐渐影响到南方地区。塔式砖墓、随葬的塔式盖罐也随之在南方地区流行。塔式罐又叫塔形罐,是唐代北方新出现的一种明器。一般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因似佛教中的窣堵坡而得名。塔式罐以陶质为多,图案主要有宝相花、卷云、仰覆莲等,有的还堆塑莲瓣、兽首、铺首衔环等图案,或直接在器表压印凹弦纹为饰。唐代塔式罐亦即五谷仓,是中国传统丧葬观念与外来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功用在于帮助亡人在冥界的饮食及来世超生。1972年,位于耀州窑遗址区内的黄堡镇新村偶然发现了一座唐墓,出土一件唐代黑釉塔式盖罐;1992年12月,巩义市北窑湾十八号唐墓出土的三彩莲花座塔式盖罐;2004年4月30日,河北蔚县一中西侧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发现一座唐代墓葬,出土绿釉塔形罐1件;2008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市上街区的一处考古工地上,在一座墓中出土的两件唐代青花塔形罐。两罐形状相同,由盖、罐、底座三部分组成,白瓷胎。器盖呈塔刹状,刹座为一覆碟刹身。罐身饰有万字符号、牡丹、“曲棍球”等图案

元代时期的南北地区不仅继承了唐宋塔式盖罐(瓶)随葬的墓葬习俗,有的迁移到东南地区的贵族,甚至,把坟墓外观也用石材砌成“塔式盖瓶”的样子。如:1992年正式发掘山东烟台牟平区北头村北的元代到明初墓群,中有有迁葬人骨,随葬器物为白瓷碗、褐彩四系瓶、酱釉瓶等少量瓷器。墓群中规格高的在地上还建有墓塔。这种墓俗称“丘子坟”、“模子坟”,在元代和明代前期流行于胶东半岛。可见元代塔式形制的器物在墓葬习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如上反映出,湖北延佑六年(1319年)墓葬出土的塔式盖罐,如果从褐彩绘制的构图、绘画的手法、云头纹和牡丹缠枝纹、莲瓣纹等整个布局均不接近宋代褐彩纹饰的设计。而是与后期大多数元青花瓷器的纹饰极其类似。在说以后再也没有出土过这种类型的褐彩瓷器的器物。难道它是横空出世的吗?显然不是,起码它是在元代青花初期,构图已经相对成熟的实验期阶段。否则就无法解释图案构成的基本特性。宋元褐彩所构成的图案,因褐彩本身的料性特点,并不适宜追求笔墨和笔触的效果,因为它烧结后聚集的浓重的大块铁斑,导致笔触的效果极其不雅(如图1),只有青花钴料因为它的晕散性和浓淡性,铁斑聚集较小,多形成散点分布,不影响其画面效果,最适宜表现笔墨的特征。

元褐彩粉盒标本(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元代褐彩绘制的器物。注意:主要表现画面而不是笔墨、笔触效果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女士:158-0057-6484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wxgzh0501名称:马春燕

康熙官窑青花瓷鉴定要点


2018年5月,中能国拍(北京)拍出了一组康熙款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是康熙时期宫廷用物,其最终以近9.2亿元的价格落槌成交,创下清代青花瓷器拍卖的历史之最。青花瓷是我国传统瓷器品种,也是目前古瓷收藏界的主流之一。青花瓷属于高温釉下彩瓷,以青花料绘各式纹样图案,端庄典雅、明润大气。对于青花瓷的发展来说,清代康熙时期是公认的烧造巅峰,其质与量堪称青花瓷历史双绝。

康熙青花瓷有“独步天下”的美誉,不仅在当时成为外销瓷的主力,更是现代藏家争相竞逐的对象,尤其是景德镇官窑青花,动辄即达百万乃至千万的拍卖价格,实在令人折服。康熙青花瓷以其精美无双而广受世人赞誉,光绪年间官窑还专门仿烧,用料用工无不精细,有“小康”之称。

同时,现在市面上也出现很大一批康熙官窑青花瓷的仿冒品,这给很多藏友都造成了困扰。尤其是一些仿冒品打着外销瓷回流的名号,掩盖自己在仿烧上的缺陷,企图蒙混过关。因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业内人士及老藏友们对康熙官窑青花瓷的鉴定,都总结了哪些要点,可以供大家参考呢?

①看造型:康熙官窑青花器物种类繁多,器型多样,但是总体可以归为琢器和圆器2类。康熙官青除宫廷御用花盆外,大件器物比较少,特别是大型的瓶罐一类,以中小器物多见,如摇铃尊、凤尾尊、各式盘、壶及文房具等。

康熙官窑青花的造型,不论圆器还是琢器,重心都普遍偏低。圆器造型比较注重平稳感,口径与高度的比例非常精确。琢器造型相比康熙以后的朝代,总体显得更加瘦高。两者造型上的线条都比较硬朗流畅,风格严谨大方,豪放且不笨拙。

②看胎釉:康熙官青胎体最典型的特征是糯米糕状,致密细腻,早期胎体厚重,中期以后厚薄适中。其釉质硬,釉面可见桔皮或棕眼,肥润光洁。釉色早期白中闪青,中期白度较纯,晚期以亮青釉居多。另有一层酱釉往往刷在器物口部。

③看底足:康熙官窑青花底足露胎,修胎很规整,大盘为“双圈底”,琢器有“二层台”特征,文房具可见“玉璧底”。康熙早期,官青圈足俗称“鲫鱼背”,成向两边倾斜的尖削状;中期以后俗称“泥鳅背”,变得平滑圆润。

④看青花发色:康熙官青最显著的特色是“色分五阶”,即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5种。青花发色共计4种,以翠毛蓝为典型,出现在中期及以后;另有灰蓝色,黑蓝色及淡蓝色,其中灰蓝色见于康熙早期,黑蓝色多为仿宣德青花瓷器,淡蓝色多为仿成化青花瓷器。

⑤看纹饰:康熙官窑青花瓷的纹饰,题材丰富,山水人物及长篇文字装饰比较盛行,人物纹图案以刀马人物为代表。除外销瓷纹饰很满以外,其余器物图案留白边均较其他朝明显。在技法上,康熙官青早期沿袭明代单线平涂,中期以后多以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并且借鉴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淡、层次相当明朗。

青花发色与呈色的区别


发色是青料在焙烧过程的化学变化,呈色是青料烧成后所呈现的直观感受。

呈色的色调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第一是发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 釉里面的胎子,胎子发黄,发白,松软与坚硬都对青花有一定影响。釉子质量的好坏、颜色和厚薄都对呈色有影响。 发色的制约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术,第三是焙烧温度。施用技术就是在画的时候,画功怎么样。如果蘸 的颜料都一样,画线用力均匀,青花烧出来后就是一个颜色,否则青花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再一个是焙烧温度,应该是1260度。同样的青料,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发黑;温度过低,有点发绿。

还有一点特殊的情况,就是单纯的青花瓷,它的发色、呈色都一样时,如果经过二次焙烧,即再进一次炉后,颜色要比没进二次炉的深,像后来的青花红绿彩、豆彩等。再说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响,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纯,第三是配制。

成分主要是氧化钴,它发出的颜色是蓝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锰,还有一种三氧化二铁,简称氧化铁。钴的含量越高,蓝色就越正,含量少就发灰。锰含量高时,青花就蓝中泛紫或蓝中泛红。氧化铁含量高时青花的发色就发黑。

康熙青花瓷鉴别要点


在清朝康熙皇帝执政时,经济贸易发达,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当时的青花瓷器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而官窑烧制的青花瓷器更是精妙绝伦。那么,我们在收藏一件青花瓷器的时候,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康熙时期的呢?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究竟有什么显著的特征呢?以下是康熙时期青花瓷的几个鉴别要点,下面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一、康熙青花瓷的画工

康熙青花瓷的画工独具特色,皴法像我们的国画一般,它不像过去明代元代那样勾勒线条之后再去填色。所谓色分五彩,就是说用钴蓝作为青花料,它有深浅变化,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这是康熙青花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二、康熙时期的翠麻蓝

很多刚入门的瓷器收藏爱好者还不太了解康熙时期的麻翠蓝是什么样子,但是非常有必要了解什么是翠麻蓝。虽然翠麻蓝的颜色并不偏灰,蓝得比较纯粹,但是也非常沉着,它不像有些仿品,青花是浮在上面的,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而且这与它使用的钴料有关,只有康熙一朝用的是云南的珠明料,因此翠麻蓝也只有康熙这一朝,才能烧制出来。

三、康熙时期特殊的釉色

康熙时期青花瓷的白面被人们称为“硬亮青釉”,硬亮青釉指的是它有一层酥光,很润而且并不刺眼,触感非常光滑,这也是康熙青花瓷重要的特征。

四、康熙时期的糯米胎

康熙时期瓷器的瓷胎和其他时候的瓷器都不一样,人们通常将它称之为“糯米胎”。康熙时期瓷器的瓷胎采用的瓷土非常紧密,烧制出来就像是煮熟的糯米一样,透明而又富有粘性,大家使用放大镜就可以观察到这一点。这种瓷胎的瓷器有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康熙时期的器物与它同类的大小、厚薄一样的器物相比,它的手感更加重。所以我们判断康熙的瓷器真伪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

刚刚给大家陈述了康熙时期青花瓷的几个鉴别要点,希望对各位瓷器收藏爱好者们有所帮助,我们在判断康熙时期青花瓷真伪的时候,一定要记住牢牢抓住这几个特征,如果有一项不符合的话,就很有可能是仿品哟。

康熙民窑青花瓷


青花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生坯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瓷器。氧化钴在釉下呈现出鲜艳的蓝色,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青花”或“蓝花瓷器”。清代是中国瓷器的顶峰时期,数量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当属青花。

元代以后,青花以鲜艳稳定的色彩、丰富多彩的纹饰以及釉下彩永不褪色的特点,逐渐取代其他品种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主流。入清以后,景德镇民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产品质量日臻精细。至康熙时,青花的艺术水平已达高峰,其中许多精品完全可以与官窑媲美。康熙民窑青花的色泽差异很大,早期以灰蓝或蓝黑为主,色泽深沉浓重;中期青翠艳丽,层次分明;晚期以灰蓝色为主,颜色浅淡灰暗。其中以色泽明快的中期青花最具代表性。

康熙青花除了以色泽艳丽明快著称外,独特的“分水”技法更是空前绝后,令人叹为观止。“分水”是青花瓷器借鉴中国水墨“皴法”用笔创造出的一种渲染技巧,明代末期已经出现,康熙时达到高峰。其方法是利用不同的料水对画面进行渲染,使画面呈现出明暗、浓淡等不同的色调效果,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一只康熙中期民窑山水纹盘,其口径为27.8厘米,底径17厘米,高约6厘米。边纹是两枚青翠的竹子图纹,盘内是一幅气势宏伟的山水画。远近的山峰层次分明,树木郁郁葱葱,颜色艳丽。两山之间有一条宽宽的河流,两岸住有乡民。河中央一条小船正在划过,右岸的几棵大树底下,坐着一位悠闲自得的垂钓者。整幅图画结构合理,画风纯朴,具有典型的清康熙时代特征。

如何辨识康熙青花瓷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以其制作精良,发色明丽,层次丰富而博得了大家的喜爱。又因自康熙朝以降,青花瓷的烧造每况愈下,而且由于时间久远,存世的康熙瓷已越来越少,所以,康熙瓷在市场上就显得十分珍贵。于是,仿制品便乘虚而入,收藏者须十分小心,注意鉴识。那么,如何去辨识呢?

首先从青花料入手。康熙时所用的青料系国产的浙江青,中期多用云南珠明料。在康熙朝的六十年间,青花色调有些变化,早期为灰蓝色偏深,中期为翠蓝色,晚期青花蓝色浅淡。康熙青花用“分水”法将青钴料调制成不同浓度,因而能绘出深浅不同的色泽,人称“青花五彩”,层次多的达七至九层。这是其他朝的青花瓷所不能企及的。另外,康熙青花瓷在青花部位由于凃抹方法之故,常有指纹印出现,这也是鉴识的一个特征。由于时代久远,鉴识康熙青花,不仅要看其发色层次,更要观察其发色是否下沉,同时它又不是死板的,迎光应可看到其青花发色是灵动明亮的。凡青花发色干枯呆滞而毫无生气者,十有八九是仿品无疑。

再看胎质。康熙瓷的胎质十分坚硬精细,所使用的是既洁白细密又含铁等杂质很少的麻仓土。这是一种优质瓷土。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康熙瓷的器底仍能见到点点黑疵。这种既洁白精细、坚硬紧密,又在器底能见铁质黑疵者,才是康熙瓷胎质特点的典型表现。另,康熙朝的瓶、碗、盘、罐由于制胎的方法所致,器底均有明显的旋纹痕。凡器底不见旋痕又光洁无一黑疵者,须小心对待。在鉴识时必须仔细观察上述所有的特征。早期康熙瓷胎釉间少见火石红。

三看瓷釉。康熙时制瓷,除了当时的一种浆胎瓷(数量很少)外,釉质都是非常紧密的,釉面极其光润,胎釉结合十分密致。康熙的釉色多系青白色,器物的内外釉色应是一致的。由于单色釉和釉上彩的发展,在当时,除了青花加彩外,也多见豆青、天蓝、洒蓝、黄釉、绿釉等釉色和浆胎器上加上青花的新品种。

此外,也应考察其形制和纹饰。当然,这其中,诸如在形制上笔筒有束腰感,早期器物足壁内外常斜削呈尖状,二层台底的器物折角须是直角;在纹饰上绘画呈规矩化,出现“刀马人”等故事图案,人物画法仿照陈老莲风格,早中期山水画风从南宋画院画风等等,这些在考察时均须仔细识别。然而,形制和纹饰都是可以仿制的,因此,这些是必要参考因素,然又不是最终判定依据。更主要的是除了上述几点以外,还是要仔细观察器物有否真正的老气,千万不要被人工伪造的“老气”、“旧气”所蒙蔽。

成化官窑青花瓷特点


成化官窑产品造型中青花瓷大件少见,胎釉洁白,胎体轻薄,半透明度很高,迎光透视,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其釉质独特,白润如凝脂,给人以细腻温润之感,故前人常用“如脂似玉’’形容其釉色,足见其感人之处。成化时期的这种釉色,后人仿制十分困难。

成化官窑青花料有浓淡之分,浓者多勾勒纹饰线条,淡者则平涂上色,使图案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夔龙也称草龙,是成化时出现的一种抽象变形的图案化的龙纹。成化官窑青花底部有带釉与砂底两种,带釉者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这种类似火石红的“米糊底”用手摸时,没有粗糙之感,仍感细润,这是成化官窑青花特有的风格。成化青花瓷器凡饰有青花边线的,双边线均十分规整,靠近足根无釉处的那条圈线,青花颜色深重,上面的圈线则显淡,这可能是制作时先画下面,后画上面所致。

从观赏的角度来看,成化与永乐青花、宣德青花相比也自有特点。永、宣青花浓艳,带黑色斑点,成化青花色泽淡雅,有水墨画风格;永、宣青花中有部分瓷器作品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画彩,而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尚有部分产品可能仍用进口青料绘彩外,后期的制品绘彩主要用江西乐平地区开采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且所绘风格与永、宣青花明显不同。永、宣青花着色都用小笔触,因而烧成后有浓淡的层次。成化青花主要用双钩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因而,烧成作品大多数浅淡雅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康熙官窑青花瓷青花发色分几种》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康熙官窑青花瓷青花发色分几种》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发色鉴别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