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 导航 >

这只宋代白釉瓜棱葵口瓶假在何处?

这只宋代白釉瓜棱葵口瓶假在何处?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窑口 古代瓷器瓶

2020-11-09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相比于唐三彩的多姿艳丽,宋瓷是恬淡、是雅而美的,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极简美学的代表。此外,宋瓷在造型上是贴合日常生活的,比较注重瓷器的实用性,同时又兼顾质朴、优雅的审美,其所谓“无分生活瓷器与艺术瓷器”。

藏友本次带来的就是一件他认为难得一见的宋早期瓜棱葵口瓶。那么这件瓷瓶真假如何呢?

先看瓷瓶整体,它器型小巧细媚,胎薄如纸,釉色莹润,是典型的仿唐代金银器的瓷器。其瓶肚瓜棱纹透出微薄的青釉色,瓶颈与之相连处青釉色稍浓,瓶葵口有一小块残缺。最后,瓶底漏胎处呈粗黄土色。藏友认为此器虽有残缺,但釉面润泽,宝光内敛,是一件价值至少3000元的藏品。

结果十分遗憾,经过专家鉴定,这只是一件改革开放后景德镇生产的现代仿古工艺瓷。

专家解释说,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技术问题,青白瓷基本没有仿制品,这件瓷器大概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仿瓷工艺做得更好的时候出产的。

那么这件仿品暴露出的问题在哪儿呢?一个字,“过”。专家表示,如果以宋官窑的角度看,因为宋代对造型设计是非常重视旧有体制的,是仿古之先,官窑更是大量烧制仿古铜器,并且烧制的成品造型古朴典雅。所以从这里看,仿唐代金银器就仿得太近,难以转化唐代金银器浓脂艳粉的一个特征,不容易形成既凝练大气、又古朴优雅的成品。另一个问题在于,如果将它当成哥窑出产来看,其胎色灰白而薄的特点倒是有些符合,但是在釉色匀净这点上是有问题的,它的接痕处的釉色由于可能是老底新作,其釉色是无法接近的。这就是最能说明造假问题之处。

对于此器的价值,专家称作为一个日常赏玩之物,因为其残缺,价值也就几百元。但如果是宋早期真品,因其年代较远,即使是有混合窑系特征和这样一块残缺,价值也要将近万元。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五代越窑瓜棱云纹梅瓶


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瓷的釉色以青为主,青中带灰,形成特有的“艾叶色”,晶莹润泽。越窑创烧于唐朝至五代时期,烧制技术至宋朝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在当时的吴越一带,即现在浙江的余姚、上虞、诸暨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越窑古窑址,这表明了盛唐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制瓷业兴盛。从五代 公元907 960年 起,制瓷业开始设立“御窑”即“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使用,越窑瓷器作为御用的也称为秘色瓷,宋人曾慥《高斋漫录》说:“吴越秘色窑,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秘色实即还原焰经1300℃高温烧成的,釉色即所谓艾青、湖绿、翠青的“千峰翠”色。

本件藏品是一件五代越窑瓜棱云纹双系梅瓶,瓶高31厘米。梅瓶是古代的储酒器,釉色为典型的艾青色,通体施釉,圈足支烧,底部阴刻“内”字(见图),可见这件作品是当时供“内府”使用的官窑器。整件梅瓶刻有六条瓜棱线,并在瓶体上以本色釉划刻六朵飘带立云纹,瓶肩部塑二圆孔,便于穿绳系带,瓶口外卷,亭亭玉立,美不胜收。五代梅瓶与后世梅瓶稍有不同的是口颈稍长、肩腹较宽,并带有双系,这是梅瓶初创时期的特征,不过那时这种作为酒具的窑器,不称梅瓶,而叫酒经、经瓶,至晚清“梅瓶”称谓才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纳一枝梅而得名。

2005年,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秋拍,曾以46.04万美元,拍出了一件器高39厘米的五代越窑刻花带盖梅瓶,得主是台湾私人收藏家,刻花图案也是飘带立云纹。由此可见梅瓶因其精湛的工艺以及独特的人文价值,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是收藏拍卖市场的宠儿。

影青瓷瓜棱形执壶


影青瓷其实就是青白瓷。首先我们可以想见影青瓷是一种质地坚实,且具有一定的透明感的瓷器,所上之釉也是一种玻璃质感很强的带青绿色的透明釉。陶工们在制作器皿时一般的多会将坯体修得极薄,线条轻盈优雅,有时加上一些花草鱼鸟刻纹或印纹作为装饰。经高温1200℃以上烧制,成为一种晶莹剔透、白中泛青、青中透白的瓷器。在器物的刻纹处或是器型的突出处由于釉的流动露出胎体的白色,凹陷处由于积釉厚而使得颜色变深呈青绿色,成为一种以单纯的青与白相对比作为装饰的格调高雅的瓷器。所以人们习惯地叫作青白瓷,但也美其名曰“影青瓷”。

影青瓷的烧造以宋代的江西为主要的生产地,而江西的诸多窑口中尤以湖田窑为最。湖田窑瓷在数量上及质量上都高于其他的窑口,因此可以说湖田窑是宋代影青瓷的代表。这里所说的湖田窑的窑址也就是今天的景德镇。青白瓷在宋代盛况空前、经久不衰且影响深远。究其发祥,一种说法是北宋时受到北方定窑、汝窑系作品风格的影响,是定窑与汝窑的仿作。从湖田窑作品的工艺上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效仿痕迹,如大量的刻画、印花以及芒口(器皿的口部不施釉),这些都是北方定窑常用的工艺;但也有人认为由于北方地区连年战乱,骑马民族的入侵使得北方地区的陶工大量南迁,因此早期的影青瓷正是由定窑等北方窑系南迁的陶工所创造的。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确切的,那就是湖田窑的青白瓷或者说影青瓷是的雏形,因为此后出现的在元、明、清三代大行其道的青花瓷,就是在技术稳定的影青瓷的坯釉上加上了用青花颜料(化学名氧化钴)的绘画而已。具有阿拉伯风格的青花瓷器很快在海内外大为流行,以至于昌河之南的名扬海内外,西方传教士们遂将这一美丽的产自昌南景德镇的瓷器,也简称为“昌南”,这一瓷器的产地名词被西方人音译成“CHINA”,当然这个东方的制造这种神奇的瓷器的国度也就以这一译音为名了。这一说法有待考证,而且这应该是另立话题了。

今天介绍的瓜棱形执壶就是宋代湖田窑的一件非常精彩的代表之作,就其功用而言是一件酒具。釉色呈淡青绿色,极薄而透明,并且微微地带点暖暖的米黄色调,使之不像其他的影青瓷那样一味的冷绿,而是更加让人感到柔软和亲切。执壶丰腴饱满的壶体上很轻松地用手指在极薄的坯体上勒出六道筋纹,使之呈六棱瓜形。细而修长的颈向上渐渐放大直到呈喇叭形的口部为止,与此同时宽而薄的壶把从口部画一道圆弧后直垂而下,并搭至肩上,细而修长的壶嘴自壶肩部如玉笋出泥不偏不倚直出到口部相平。器物整体以一道细薄的圈足托起,嘴与把所延伸出的虚空间和壶身的实体虚实相生,形成对比,使整体灵动起来。尤其在细部的处理上,壶口的薄而细的边缘,近乎锋利的壶嘴,壶执手的缘线都给人以极致的精细的美感,而肥硕的壶身上看似不经意的一细道横线立刻使人与前者联系起来,并让壶身减轻许多分量。还与执手背面的细刻线、口部隐约的细线联系了起来,加强了整体感。虽然壶盖已经失落,但丝毫无损形体的完整。

从实用性来讲,此壶虽属珍贵之物,但笔者有幸将之注水一试,令人惊讶叫绝的是,出水流畅之极,水流如圆润的玉柱,提至两尺高处落入杯中仍不泛不沸,水流仿佛像油一样有了粘性。更为高妙的是,此壶对流的掌控,竟然可以达到以一滴为限。斟酒时,多一滴少一滴也可斟酌自然。功能上的讲究不能不说是叹为观止了。

影青瓷六棱瓜形执壶集形之妙,用之极。我们所能看到的触摸到的体会到的一切皆出自一双灵巧的陶工之手,其工艺之难仅举一例为证。壶嘴是以钢针捅压的方法制成的,瓷泥竟然如此听话地在他手中均匀地展成一根薄薄的细管,泥的状态即使是实心的也是极难拿捏的,再切成需要的形状,对接在壶身上,而此时只是成功了一半,还要经过火的洗礼,高温烧成很容易就将壶嘴烧歪斜,烧裂。而此壶之嘴竟毫不偏离,周正之极。

其他部分也有技术上相当的难度,可以让人细细体会。但是总而言之,此壶整体来看造型上清新优雅,细致高贵,功能上究极精妙,非同一般,工艺上难度高超,匠心独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都藏在看似不经意的行云流水的手工之中,这就使作品有了不事雕琢的气息。中国陶瓷美哉!宋代陶工大哉!

明宣德青花鱼藻一束莲纹葵口十棱碗


明代沈德符所书的《敝帚轩剩语•瓷器》:“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可见眀宣德青花瓷地位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的地位。

此青花鱼藻一束莲纹葵口十棱碗,器型端正大气,胎釉肥厚,犹如堆脂。深壁外撇,绘饰卓绝悦目,柔光温蔼,沦肌浃髓。青花浓艳苍翠,晕染自然。鱼藻纹绘画风格浑厚凝重,奔放豪迈,生动传神。虽然经过几百年的传承,至今仍完美无损,实属难能可贵。

鱼藻纹在中国的瓷器样式上是常见的饰样,但归功于宣德朝的经济推动下,宣德朝的纹饰画工而非常讲究。宣德青花在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

碗身呈十瓣花式,犹如荷叶之态。碗上绘有游鱼四尾,两两相对,在水藻池莲之间游水嬉戏、栩栩如生,图案寓意品德清白廉洁。

碗心绘莲花、莲蓬、浮萍等水生植物,两条游鱼随着水流动的波纹轻轻荡漾。青花发色明艳,画意幽雅。纹饰线条流丽自由,游鱼悠然自得,穿梭莲草之间,予观者自在无拘之感,为中国历代御瓷少见罕例,底书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款识结构布局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

同款的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碗,于香港苏富比2017春季拍卖会中以2.29亿港元成交。同类的宣德青花鱼藻纹碗台北故宫亦有收藏。

湖田窑葵口花瓶鉴赏


这是一件南宋湖田窑的花瓶,它高15厘米,口宽约9厘米。葵形瓶口如翻云舒展,瓶颈与瓜楞形瓶肚接得妥帖,恰如其分,整个瓶体大气,花瓶的釉面虽更显牙白,但像涂了一层油脂似的滋润,放在手中摩挲把玩,有一种手执美玉赏心悦目之感。

据史书记载,宋景德年间(1004年)朝廷在江西景德镇派出“监镇一员,以奉御董造”。清乾隆时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督造官唐英,他给乾隆奏折中称“御窑坊自宋景德中”。可见,宋代景德镇的湖田瓷窑,曾是官窑瓷的生产工厂。

但是,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人们讲起宋代瓷器,几乎都一致称颂五大瓷,而将湖田窑产品排斥在外,就其原因我想无非这样几条,北宋在景德镇设御窑工厂,但是,运输十分不方便。从江西经昌江鄱阳湖运往开封,这条运输通道水路旱路需要来回倒换,瓷器是易碎产品,人力担运,驴马背驮,难免受损。皇家贡品,谁都担当不起丁点闪失。为躲避责任,于是,督造者,监制者,发货者都舍此选择。第二,由于景德镇造瓷条件好,它拥有最好的高岭土,东部低山与丘陵中,森林茂密,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烧瓷木材。于是,湖田设御窑后,一时景德镇制瓷业蜂拥而起,宋末已达三百多家。大规模的生产,难免鱼沙齐下,量多质次,由此影响到宋代湖田窑瓷器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再说,古瓷的评价,历来有物以稀为贵,宋代汝窑器受收藏家追捧,因为它历经动荡,存世仅百件。三百多只景德镇窑烧白瓷、青白瓷,其问世数量足以让人目瞪口呆,还有什么稀罕之讲。

已是御窑的上好的湖田瓷器,却因运输不便,劣品干扰,最后被人们踢出宋代名瓷行列,淹没在历史的尘土中,这一岁月埋金的故事十分有趣,它给今天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收藏的启迪。

宋代哥窑瓷器妙在何处?


浙江西湖之秀美、黄酒之醇美、哥窑瓷器之幽美,向来是为人所称道的。而哥窑在名窑林立的宋代拥有这么大的名气,它妙在何处呢?这就要回到千年前的宋朝,去探究其中奥妙了。

1.哥窑赏瓶,成交价格RMB6,185,984。口径5.5cm;底径6.2cm;高14.6cm。

历史悠久的浙江龙泉,向来是有制瓷的基础与条件的,所以自宋而始,龙泉哥窑的青瓷,无论是日常的碗罐瓶杯,还是专用的香炉盘器,都是藏家的心头好。而哥窑瓷器之器型,也确实非流俗之辈,不仅是造型“端而雅”、很脱俗,譬如琮式瓶之优雅、贯耳瓶之奇特、鬲式炉之古拙、莲瓣碗之精美……更在器形之外,多了几分历史感,端庄而不至于沉闷,精致而不流于浮华,这也正是一方水土的沉淀在哥窑瓷器形上的体现。

2.哥窑双兽耳方扁瓶,成交价格RMB1,174,100。高:22.3cm。

哥窑瓷器有名,还在于其所出的器物装饰非凡。除了刻划、拉线、堆塑等常见的装饰外,哥窑瓷器的色彩本身就是最夺目的装饰。层层叠加施釉的方法是很多瓷器会用到的,但哥窑瓷器的工艺更好,所以出来的成品也更让人惊艳。哥窑瓷器青釉是那样浓而不沉、深而不僵的青色,如山水深处的青翠,也如夜雨袭竹的苍绿,更兼有几分诗人王维“空翠湿人衣”的意境。这青色是极幽深极有古韵的色彩,而在这绝美的青色之上,又创造性地继续出了温婉的粉青、悠然的梅子青等釉色,这一批顶级釉色的出现,不仅是哥窑瓷器的骄傲,更可以说是青瓷的骄傲了。

3.哥窑菊纹碗,成交价格RMB4,605,750。口径12cm;底径5.5cm;通高9cm。

而除了器形、装饰和色彩上的美之外,哥窑瓷器还有特别之处。一般来说,烧窑时都要避免釉面的开裂,保持光亮明洁,而哥窑瓷器就奇在此处——哥窑瓷器的釉面仍是光洁的,但会有细碎而优美的开片,被后来的爱好者们称之为“百圾碎”,最细小的纹路甚至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这就是“鱼子纹”,收藏家们偏爱的纹理。或许从某些层面上来说,釉面的开片是缺点,但哥窑瓷的开片却如此浑然天成、宛如天赐的肌理,只有经过哥窑的高温才肯展示给大家。这是一个时期陶瓷技艺发展的最好证明——如果制作哥窑瓷器的工匠们没有掌握开片的规律、没有各个步骤间的完美契合、没有精密的计算与安排,何以能够人为去制造“开片”的效果呢?所以哥窑瓷器也美在此处,不仅是造物之神秀,亦是工匠们智慧之结晶啊。

4.修内司哥窑八方贯耳瓶 ,成交价格RMB3,815,010。口径8.7cm;底径7.3cm;高22.1cm,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层开片自然。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造型优雅大方,保存完好,实为现代收藏不可多得之珍贵藏品。

名窑有五,哥窑处其间而不减其光辉,在陶瓷史上,可谓长明之星,也可谓收藏家们永远珍视的“天青色”。

5.宋哥窑三足炉,成交价格RMB3,168,373。口径11cm;高7.8cm。

6.哥窑八棱小瓶,成交价格RMB3,058,880。口径3.4cm;高9.6cm。

7.宋哥窑水丞,成交价格RMB3,055,500。宽10cm。

8.哥窑青瓷高足碗,成交价格RMB21,172,320。高10.4cm;直径13cm。

9.元哥窑海棠式洗,成交价格RMB2,702,500。宽9.8cm,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黄金时代,宋瓷虽没有唐代之恢宏气势,然优美高雅则过之。清丽潇洒而不失挺秀,于静谧中散发出不饰粉黛、洗去铅华之自然之美,正如宋人所体现出的优雅秀美的艺术风格一样,追求轻松灵动的美感。宋瓷从造型到纹饰,抒情而写意,图案流动率意,富于韵律。虽多为单色釉,但其色泽恬美自然,柔和纯凈,是古人尚玉之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

10.哥窑花口洗,成交价格RMB877,800,成交时间。高6.5cm 口径16cm。

【陶瓷文化】湖田窑葵口花瓶鉴赏


这是一件南宋湖田窑的花瓶,它高15厘米,口宽约9厘米。葵形瓶口如翻云舒展,瓶颈与瓜楞形瓶肚接得妥帖,恰如其分,整个瓶体大气,花瓶的釉面虽更显牙白,但像涂了一层油脂似的滋润,放在手中摩挲把玩,有一种手执美玉赏心悦目之感。

据史书记载,宋景德年间(1004年)朝廷在江西景德镇派出“监镇一员,以奉御董造”。清乾隆时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督造官唐英,他给乾隆奏折中称“御窑坊自宋景德中”。可见,宋代景德镇的湖田瓷窑,曾是官窑瓷的生产工厂。

但是,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人们讲起宋代瓷器,几乎都一致称颂五大瓷,而将湖田窑产品排斥在外,就其原因我想无非这样几条,北宋在景德镇设御窑工厂,但是,运输十分不方便。从江西经昌江鄱阳湖运往开封,这条运输通道水路旱路需要来回倒换,瓷器是易碎产品,人力担运,驴马背驮,难免受损。皇家贡品,谁都担当不起丁点闪失。为躲避责任,于是,督造者,监制者,发货者都舍此选择。第二,由于景德镇造瓷条件好,它拥有最好的高岭土,东部低山与丘陵中,森林茂密,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烧瓷木材。于是,湖田设御窑后,一时景德镇制瓷业蜂拥而起,宋末已达三百多家。大规模的生产,难免鱼沙齐下,量多质次,由此影响到宋代湖田窑瓷器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再说,古瓷的评价,历来有物以稀为贵,宋代汝窑器受收藏家追捧,因为它历经动荡,存世仅百件。三百多只景德镇窑烧白瓷、青白瓷,其问世数量足以让人目瞪口呆,还有什么稀罕之讲。

已是御窑的上好的湖田瓷器,却因运输不便,劣品干扰,最后被人们踢出宋代名瓷行列,淹没在历史的尘土中,这一岁月埋金的故事十分有趣,它给今天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收藏的启迪。

《红釉葵口赏盘》 专家推荐 绝世珍品


郎窑红,是中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

郎窑红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宫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郎红与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 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十分相近,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种不仅都能烧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由于有一个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酷爱艺术,在他的倡导下,郎红器比康熙更成熟和多有极精的产品问世。另有,乾隆时期郎红中的薄釉器,色如牛血,称为“牛血红”;釉层较厚,色彩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称为“牛血红”。郎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高温烧成。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因此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所以郎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

但是古代郎红以铜为着色,与现代的铜元素为着色有着很大的差别,化工原料跟原矿原料完全是两种概念。以原矿材料烧成的郎红,颜色与肌理中会有细节的体现,如俗称的牛毛与兔毫,颜色更深,化工原料烧出的虽然也红,但层次难以凸显。

郎窑红是模仿明宣德时期宝石红釉特征烧制的。釉凝厚,玻璃感强,佳品呈鲜红色。传世品以瓶较多,常见的有观音瓶、棒棰瓶(棰口直颈者为硬棒棰,撇口圆肩者为软棒棰)、直颈扁腹瓶;盘碗也为数不少,有通体呈菊瓣形的。郎窑红器皿的口部多为白色,与宣德红釉瓷器的灯草口特征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黄色者称为米汤底,浅绿色者称为苹果绿。郎窑红瓷器底部书写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两种,但数量不多

怎么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


怎么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从胎釉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

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宋代仿造,其风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时代的一些时代特征。近年按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工艺均难以到位,无论胎质、釉色、分量和工艺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相比拟。了解了定窑的胎釉、工艺和装饰特点,反复对照真品去审察,是不难将赝品剔除出来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这只宋代白釉瓜棱葵口瓶假在何处?》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这只宋代白釉瓜棱葵口瓶假在何处?》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