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 导航 >

说说古瓷片上的“寿”字

说说古瓷片上的“寿”字

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古代瓷器上刻的字 古代瓷器上字

2020-03-12

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近日,笔者在对以往收集的古陶瓷片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带有“寿”字款识的青花瓷片,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为了弄清这些瓷片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内涵,我从中挑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十多枚,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揣摩和分析,并将自己的一管之见形成了拙文,以飨同好,并乞鉴正。

一、青花瓷片的纹饰、特征及其历史背景

为了便于对这些带有“寿”字款的青花瓷片展开研究,我首先将它们分类并拍成了照片图一、图二、图三 ,使读者可以直观的看到这些瓷片的不同特征和装饰差别。特别是在

图一 

这枚瓷片上,所绘画的老寿星图案,笔者认为,它就是一幅比较典型的艺术佳作。该图立意清新、构思巧妙,画师不惜工时,采用了文图结合的抽象和夸张手法,在一个颇有艺术性的“寿”字里,只用那么寥寥几笔,便刻画出了一位聪明伶俐、生动活泼、已返老还童的“老寿星”形象。该盘底直径为8厘米,圈足向内倾斜、底足内施釉无款,釉色白中微有泛青。根据以上诸多特征,参照有关资料说明,笔者初步判断此物应属于明朝弘治期的产品。因为弘治期的民窑图案在前朝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具有布局舒展、绘画工细的特点;且有双勾填色之作。同时,较工细的描绘也达到了民窑瓷绘的高峰。

再如图二 后两枚绘有寿星图的瓷片,虽与图一所描绘的内容主题大致相同,但明显已缺乏图一 那种造型规整、绘工细腻、设色浓淡相宜的风格。即便如此,同样也能使观者从中感受到画师们在巧做的文字游戏。所描绘的“寿星”犹如在虚无缥缈的仙境里过着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再者,我们从图二 中也不难看出,这三枚古瓷片所描绘的内容,除题材相同之外,其构图各有差异、字体也各自有别。以上足以说明“寿星”图案作为古瓷的装饰艺术,此时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为书法“寿”字也是长寿的象征。所以,明代民窑的画师们为了满足当时人们对“寿”字款青花瓷器的需求,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凭着自己纯熟的书画技法、在大量的青花瓷器上,或一丝不苟、或龙飞凤舞的写下了书体各异、变换无穷的“寿”字。

图三,现已成了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综观这些青花瓷片上的“寿”字及其特征,稍有一点瓷器鉴赏知识的同好就不难发现,这些瓷片全都是明代民窑产品。因为,民窑产品是面对庶民百姓而生产的生活用品,为了满足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需求,画师们对相同的图样又采取了繁简不同的画法,在制作精细程度上也有明显差别。但这些图样的描绘却生动异常,比较贴近生活。笔者由此认为,明代对“老寿星”的崇拜和信仰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了。而且,这种传统的信仰和风俗,作为一种特定的民族情感和思想,通过画师们精心的艺术创作之后,也就较自然的反映在了瓷器上。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康熙青花万寿字大罐


金桂飘香的九月二十六日,位于上海浦东的御承堂博物馆开馆了,其中一只高一米的康熙青花万寿字大罐最引人注目:不光是它那高大魁伟的器型和油润的包浆令人赞叹,主要是那通体的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不同的篆书寿字让人惊诧不已!查阅清宫档案,康熙四十四年,任郎廷极为景德镇御窑厂的督御官。他生性机警敏捷,擅长创新,常会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故深得皇上赏识。他从康熙四十四年任督窑官至康熙五十一年止,在短短的七年时间中,创烧出了瓷坛奇葩——郎窑红。它取法于宣红,但又更胜宣红,被古陶瓷界誉为“脱口垂足郎不流”的珍贵名品,是康熙朝后历代藏家竞相争藏的稀有品种,也有“若要穷,烧郎红”的传言,说明它的珍贵。

今天要说的不是郎窑红,而是这只全世界至今唯一发现的恢宏的通体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寿字的魁伟大罐。每一个寿字的书写都不一样。试想,单单要将一个寿字化成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不一样的篆字,不知要花费多少心思?变化完成后,找人书写,即使再优秀的书家,面对这些生疏的新字结构,稍一不慎,也会写错,而钴料又有深入胎骨的特性,一笔写错就无法擦去或修改,只有再换另一个胎体重新书写,别说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就是用现代的书写工具钢笔抄写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汉字,要一字不错也属不易。用柔软的毛笔书写,又要写得一行一行那么直,不但字与字的行直,而且行与行之间的留白也那么直,真是非鬼斧神工而莫为。

即使全部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全写完,经检查一字一划未出差错,送进窑炉中还有个不以人的意志为左右的偶然因素,因此,它的成功是人工和天意的两相结合,缺一不可。据说,郎廷极自进景德镇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酝酿烧制这一大罐。他要为康熙六十大寿时献上“天下第一寿礼”,以博皇上的欢心。整整七年,几乎耗尽了他的晚年心血,终于烧制成功了这一大罐。送到宫中的那一年正是康熙五十九岁。中国历来有做九不做十的风俗,康熙内心自然异常兴奋,但他面对罐体上密密麻麻的寿字又觉得不可思议?一,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字中的每一个篆字都不一样,不可想象。二,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寿字正好通体排满,难道会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又难以想象。好奇性驱使下,下旨命五位手巧心细的官员,分头点数,足足数了七天,但最后得出的结果无二人是一样的,一个说是一万零二个,一个说是九千九百九十八个,也有说是一万零一个的……皇帝犯难了,最后还是责问郎廷极,究竟是多少?怎么数才能没差错?郎叩首奏道“陛下要一字不差地数清这罐上的寿字,只有一法,即边数边用容易擦去的丹笔作记号,数一个点去一个,这样才不会有差错。”皇上立即命下官如法炮制,果然连数三遍,均得出同一结果: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寿字。结果有了,皇上心中不免有些遗憾,既然祝我万寿无疆,为什么不再多书一个寿字?难道真的到了连再多书一字的余地都没有了吗?天子说话是从来不用顾忌的,就直截了当地将此意责问郎廷极。郎伏地胸有成竹地奏道:“皇帝陛下本身是个寿星,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寿字,加上皇上一寿星,不是正好为万寿了吗?”康熙大帝闻说,龙颜大悦——这就是万寿大罐的由来。

据查,郎廷圾当时共烧制了一对,现一只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当时国民党退守台湾前,聘专家组挑选运台藏品时,因为器型太大,有人提出如果少运这一件可多运上百件小巧的精品,此意见被采纳后才幸存下来,另一件存放圆明园的那件终于回到了故乡。

寿纹瓷片的光内光简析


开光,一种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指在瓷器的主要部位,以线条勾画出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云头形、花瓣形、扇形、蕉叶形、心形、桃形等各种形状的栏框,然后在栏框内施画图画。这种技法借鉴古建筑的“开窗”形式,以加强装饰效果。

寿,寓意长寿,常在古代瓷器上作吉语。图1所示的这块开光“寿”字纹瓷片,奇妙的是于“寿”字纹中再次开光,光内绘寿星纹,成为光内光,在开光装饰技艺中,实属少见。

南宋吉州窑、金代耀州窑、元代磁州窑、元明清景德镇瓷器的“开光”更加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俗称“斗方”。古瓷器不仅造型典雅、釉彩鲜艳晶莹,而且装饰图案也十分端庄精美。瓷器的装饰由主图、纹饰、题款三者组成,纹饰是衬托主图的辅助装饰,如绿叶之于牡丹,与主图交相辉映,达到高度和谐的审美境界。

瓷器上一般为白地开光,也有色地开光。在成型器物表面,贴上圆形或方形的湿纸,施色釉后把纸揭去,在没有釉的空白处,以色料绘花纹,干燥后即行吹釉或以其他方法施釉,高温烧成。还有一种洒蓝地开光五彩器的制作,先贴上长方形湿纸,然后用青料吹青,揭去贴纸,罩上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即为洒蓝地。再在白色开光内用五彩绘画,低温烤烧即成。

开光在景德镇的老艺人中又称“开堂子”,具有突出主体、对比强烈、以静衬动的特点。为了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留出某一形状的空间,然后在该空间里饰以山水、花纹、人物等。

笔者在藏友家中还见过一只二次开光的提梁水壶。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窑口各有不同的装饰技法和纹饰特色。明以前称为素瓷时代,所产瓷器多为素瓷,不予任何装饰,只有少数档次较高的瓷品才饰以不同的花纹。但多为暗花、浮雕之类,与瓷品同一色调,少有彩绘。明代开始进入彩绘时代,各种彩绘纹饰色彩斑斓、争奇斗艳,极大地丰富了瓷品装饰。

瓷片上墙的优缺点 2020贴瓷片技巧


装修材料有很多,相信大家在挑选的时候都会觉得非常苦恼,到底哪一种材料才是最合适自己的家呢?在墙面的装修材料中,瓷片的使用率也是比较高的,其具有一定奇幻色彩的装饰效果,也是颇具一些魅力的,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喜爱。接下来小编将要在下文中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瓷片上墙的优缺点和贴瓷片技巧的相关知识。

瓷片上墙的优缺点

瓷片上墙的优点:

1、瓷片的优点有很多,用瓷片上墙得益于它的超薄特性,在铺贴的时候相对省力,并且容易粘牢,甚至是基面没有型实的情况下,一样可以将瓷片粘贴结实。这一个特点在实用上就表现得很突出,用它来作为墙面装饰,造型可以随心所欲。

2、还有,瓷片的超薄特性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自重轻,只要铺贴上墙就不易脱落。

3、瓷片上墙是一种比较省心的装修方式,由于瓷片的光滑度好,不容易沾上污渍,在搞卫生的时候用抹布一擦就可以干净了。另外,假如家里有小孩,瓷片上墙以后,能够避免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破坏了墙面。

瓷片上墙的缺点:

瓷片作为墙面装饰的确有很多优点,但是它的缺点也相当明显:

1、首先是材质本身的缺点,瓷片的硬度比较低,它的超薄特性作为优点的同时,也成为了它明显的缺点。材质本身脆弱则容易在铺贴或者是使用过程中被损坏,增加了返修率和维护的成本。

2、遇上连续阴雨天,回南天等天气,瓷片的表面常常因为受潮而布满水珠,若是不及时处理,成股的水柱往下流会使整个客厅都变得十分潮湿。

3、瓷片虽然拥有相当好的花色优势,但是它用作独立装饰的效果并没有理想中的好,所以从应用上来看还不是很适合作为独立的墙面装饰材料,并且瓷片上墙施工难度也比较大,在做一些个性化设计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使用的范围上还是会受到限制。

贴瓷片技巧

1.应从下向上铺贴,且一面墙不能一次贴到顶,接缝一般为1~3毫米;二是铺贴前要先处理墙面的平整,处理裂缝;三是粘结材料的涂抹要中间稍高于四周,用橡胶锤敲击表面以固定,这样一来可以避免空气积存于粘结层中。同时要进行水平检测;四是粘结材料要挑和适当,一般墙面水泥与沙比例为1:4,地面水泥与沙比例为1:3;

2.地面要打平。有一些土建地面是不平的,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应该把不平的地方用水泥沙浆铺平。铺设时可以用不同的色彩的瓷片(较深色的)把周围框起来,而框内的瓷片用较浅色的。当然,厨房跟厕所的地面一定要有倾斜度,这样是为了方便排水;

3.瓷片装修另一个要注意的是防水层的处理。在厨厕之些地方的墙面更应高度注意。因为更换瓷片通常会破坏原有水泥沙桨防水层。补救办法是在贴设瓷片前先打一层沥青防水层。瓷片之间的缝填白水泥也应补好;

4.砖面要镶平,角度要准确,接口要对线;瓷片在使用前要浸水半日;厕所地面要有适当斜面,不可积水 瓷片接口扫白水泥后要用藤丝刷净白水泥,不可在砖面上留有水泥污渍;地砖铺彻完后要用纸板等覆盖砖面,并至少24小时后才能在砖面上行走;

5.先将平面扫净湿润,用1:3水泥砂浆打底,厚6毫米。墙面要略微带毛,但必须平整。要计算纵横块数,定出水平分格。打完底后隔3-4天开始粘贴瓷片。贴瓷片时要先浇水湿润墙,在最下面一层瓷片底部放好垫尺板,垫尺板必须保持水平线,并将它固定好。瓷片应预先浸透水分取出稍阴干,由垫尺板上沿着往上贴。

以上就是小编要告诉大家的瓷片上墙的优缺点和贴瓷片技巧的相关知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瓷片上墙的优缺点 墙面装修要不要贴瓷片


家居装修,墙面的材料总让人烦忧,好的材料不易找而且价格还贵,想要价廉的材料又担心质量问题。其实关于墙面装修用瓷砖还是瓷片这个问题,有许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毕竟材料已经固定的,优点和缺点也已经很明显的表现出来,选择哪一种往往就是个人所需的选择了。那么瓷片上墙的优缺点是什么,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相信对大家墙面装修材料的选择是有一些助力的。

瓷片上墙的优缺点

瓷片上墙有什么优点:

1、瓷片的优点有很多,用瓷片上墙得益于它的超薄特性,在铺贴的时候相对省力,并且容易粘牢,甚至是基面没有型实的情况下,一样可以将瓷片粘贴结实。这一个特点在实用上就表现得很突出,用它来作为墙面装饰,造型可以随心所欲。

2、还有,瓷片的超薄特性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自重轻,只要铺贴上墙就不易脱落。

3、瓷片上墙是一种比较省心的装修方式,由于瓷片的光滑度好,不容易沾上污渍,在搞卫生的时候用抹布一擦就可以干净了。另外,假如家里有小孩,瓷片上墙以后,能够避免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破坏了墙面。

瓷片上墙有什么缺点:

瓷片作为墙面装饰的确有很多优点,但是它的缺点也相当明显:

1、首先是材质本身的缺点,瓷片的硬度比较低,它的超薄特性作为优点的同时,也成为了它明显的缺点。材质本身脆弱则容易在铺贴或者是使用过程中被损坏,增加了返修率和维护的成本。

2、遇上连续阴雨天,回南天等天气,瓷片的表面常常因为受潮而布满水珠,若是不及时处理,成股的水柱往下流会使整个客厅都变得十分潮湿。

3、瓷片虽然拥有相当好的花色优势,但是它用作独立装饰的效果并没有理想中的好,所以从应用上来看还不是很适合作为独立的墙面装饰材料,并且瓷片上墙施工难度也比较大,在做一些个性化设计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使用的范围上还是会受到限制。

上面列举了一些瓷片上墙的优缺点,为大家选择墙面装修材料时作为参考,不管是哪一种材料,在拥有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缺点,我们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能够做到尽量趋利避害是最好的了。

浅说古白瓷的起源


浅说古白瓷的起源。

唐玄宗因梅妃爱白而定邢窑为官窑

单色釉的白瓷最早出现在汉,湖南长沙东汉墓出土的就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原始白瓷。到了隋朝,白瓷生产已经成熟,可从陕西西安郊区李静训墓(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出土的白瓷得到见证,此时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泛黄或泛青的现象,当时生产白瓷不局限于陕西西安一带,附近很大范围均有生产。到了唐代,白瓷生产更是遍地开花,窑口林立,有史料可查的就不下于几十种窑口,如河南的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耀州窑、安徽萧窑等等。

当然,唐代以邢窑为代表,始列唐代官窑,即“大邢库”的贡瓷。唐代以白瓷作官窑,据史料记载,唐玄宗一生最倾心三位女人:武惠妃、梅妃和杨贵妃。贵妃杨玉环名闻天下,却少有人知道玄宗帝王生涯中,长长的十年都与白衣天使般的梅妃江采萍朝夕相伴的故事。

最早被玄宗宠幸的妃子武惠妃过世后,玄宗伤心至极,终日不思朝政,精神恍惚,高力士为解皇上之忧,跑遍大江南北,终于在福建莆田物色到姿色超群,才压群芳的妙龄少女江采萍。玄宗一见采萍,恨晚相见,从此精神倍增,采萍也确不负圣恩,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还能写一手清丽隽怡的好散文,更爱素雅脱俗的白色,整日白衣白裙,宛如凌波仙子,还随身携带一支白如羊脂的玉笛,兴来之时就吹奏一曲,常把玄宗送入飘忽如仙幻境中。她更喜白梅,说自己是白梅转世,所以,她闺房中的瓶子必须是白色,插上一枝怒放的白梅,玉笛声悠悠,白衣裙飘飘,是何等的圣洁。为此,玄宗赐她为“梅妃”,为博得采萍一笑,即钦定类雪似银的邢窑为大唐官窑!

传说如此,我信,因中国封建时代,往往由独尊天下的皇帝嗜好决定了那个时代审美标准,皇帝喜爱白色,那普天之下即以白为国色。例如宋徽宗喜青色,宋朝官窑即以天青为主色调。其实,邢窑在隋代的河北内丘、临城县的祁村一带,已大量烧造,现在该地均先后发现隋代的邢窑遗址,只是到了唐朝,宫廷将它钦定为御用品而已,加强了管理和人力财力的投入,开创历史上皇家督烧的先例。从出土的器物来看,以底划书“盈”字款为代表,以釉色“类银”、“类雪”著称于世。故宫博物院的吕成龙老师曾专门对传世和出土的底书“盈”字和“翰林”款的邢窑白瓷做过研究。认为书“盈”字款者与唐代皇宫大明宫内的“大盈库”有关,“翰林”款与唐设置的“翰林院”有关,两者均为“大盈库”和“翰林院”烧造的贡品,常被皇帝用来赏赐大臣。

“邢窑”不但是开创皇家御用瓷先例,它最大的历史价值还在于为后世历代青花瓷、彩绘瓷的发展提供了最良好的载体基础,犹如书画家得到了最好的白色宣纸一样,只有在白色的底幕上才能书画出最醒目最动人的画页。当时,两分天下的是南方的越窑青瓷和北方的邢窑白瓷,素有“南青北白”之美誉。

定窑和枢府釉瓷是白瓷的高峰

到了宋代,发展成了鼎立瓷坛的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其实,明朝是排为六大名窑的,即“柴、汝、哥、官、定、钧”,只是柴窑之色被千年误读,成了“世不一见”的稀罕之物,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五代名窑几乎全是以单色釉著称,除了钧窑的窑变紫斑之外,都以素雅、沉静、极简见长,最具一脉相承的当数“定窑”,与邢窑相比,定窑的胎质更白更细,还增添了诸多的划花、刻花、印花等工艺,使白瓷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到了元朝,元枢府釉白瓷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宋定窑的烧制工艺,特别是在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讲到的“饶窑”更是与北方的定窑相似,无论从胎、釉的精细度都不输给定窑。饶窑还增添了用青花和釉里红绘制的内画工艺。清代的琉璃鼻烟壶内画工艺即继承了元饶窑的特点。遗憾的是饶窑较少,历来价高,世上难以见到。所以,元代除了军事上强悍,在艺术上也屡创高峰,元曲是历史上的顶峰期,元瓷同样在中国古陶瓷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元枢府白瓷、元青花、元彩绘瓷等均有惊世骇俗之作。因为有枢府釉的精美白瓷,才创造出了青白相映的元青花的迷人境界。

出身于游牧民族的元统治者,世世代代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的茫茫大草原,碧绿无垠的草地上镶嵌着点点白色的蒙古包,蓝白相映,绿白相见的色彩深深地根植他们心底,他们灵魂深处喜欢白,酷爱蓝和绿。因此,钟情于枢府釉的白,迷恋于青花瓷的蓝白映衬和蓝釉白龙梅瓶的蓝白色泽是情理中的事。封建时代,统治者的审美情结是造就那时代艺术成就主要推动力。那种乳白色和蒙古包颜色十分接近的枢府釉瓷自然成了元统治追慕的对象,树立了单色釉白瓷的又一高峰。

永乐甜白釉瓷和德化窑白瓷堪称绝妙

到了明代,单色白瓷发展的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以甜美内敛著称的永乐甜白釉瓷了。

永乐甜白釉可以说是集历代各白釉瓷众长于一炉,无论釉色,胎体,造型及制作工艺上的精细度都别具一格:刻、划、堆、塑等手法兼备。特别是那柔和温润的甜白色泽,真的会深深地沁入观者心底。无疑,永乐甜白釉瓷是单色白瓷发展的又一高峰,是古陶瓷史上树起的一块丰碑。如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宣德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胜”,那么,永乐绝对以“甜白胜”。其实说到“成窑”,并非五彩瓷一枝独秀。成化的脱胎暗刻纹白瓷也是独步瓷坛的。

我常常独自冥想:在薄如卵翼的白胎上如何刻上那么栩栩如生的动物纹饰的?仿佛吹之欲破的胎体怎么承受得了针尖的刻划,而且线条极为流畅!更奇的是,不迎光照映,根本发现不了纯净的釉色下还有生动的刻划画面。

这里必须一提的是产自福建的德化窑白瓷,自宋至清末一直在烧造,且大量外销,属民窑,但烧制的精品颇有定窑的神韵,特别是出自何朝宗之手的人物塑像,更是神韵独绝,虽是民窑,但少数精品不输给官窑。清代出现了很多仿成化窑的官窑佳器,其中单色釉白瓷是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品类。雍正时仿得最好,但很少有超过成化窑的。乾隆时也不乏仿得好的成功之作,我曾见过一件六棱型的素面开光的观音尊,每个开光的面全是无纹无饰的素面,素面之间的间隙中剔刻了极为精细的纹饰,有万字纹、回纹、如意纹、福在眼前纹等。虽众多纹饰,但通体极为协调,像一位仪态沉静、典雅的贵夫人。这也是唐英留给后世的一件“瓷魂”式的作品。

三代以后,单色釉白瓷就无甚可书的了。

总之,单色釉白瓷初创于北方,到了元代就移师南方,成为景德镇御窑的主要产品之一,一直延续到清三代。

​以上是由搜集整理的“浅说古白瓷的起源”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相关的知识,请持续关注

说说带狮子的瓷器


瓷器的种类很多,瓷器的形状也很多,瓷器的花纹色彩雕文也是不胜枚举。这里我要说一个跟狮子有关的瓷器,这也叫带狮子的瓷器。当然,带狮子的瓷器也分为两种,一种为有瓷器雕刻而形成的狮子瓷器,另一种为在瓷器上用颜料进行刻画而形成的带有狮子图案的瓷器。

在瓷器上雕刻而形成的狮子瓷器,我们不难想象,它肯定需要顶级的雕刻师对其进行精修。这种瓷器的价值在瓷器中是属于非常珍贵的瓷器,它有白色和黄色等颜色之分,可以清清楚楚的展示了狮子的每个细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虽是瓷,但不一定可以称为器,将它叫作收藏品或者装饰品更加恰当。狮子乃百兽之王,狮子瓷器放在屋子中显得更加恢弘,就像现在很多地方门口的石狮子都那么惊艳,别说更加有珍贵的瓷器材料而雕刻成的狮子瓷器。狮子类的瓷器收藏品一般都很小,所以雕刻的难度比较大,这就展现了雕刻师技术的精湛纯熟,所以一般狮子收藏品的瓷器用的瓷都是十分珍贵,至高的雕刻技术和稀有的瓷器材料结合而成形成的狮子瓷器的收藏价值难以估量。

再说说另一种狮子瓷器,这种就是在瓷器上用颜料朱砂的材料刻画在瓷器上的狮子图案。这种狮子瓷器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更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所绘瓷器纹饰也叫做狮子纹,这是中国瓷器装饰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纹样,把狮子文化和陶瓷文化很好的相结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思想的演变,人类的审美和内涵也越来越高,狮子图案形成的各有不同,画工绘画出各种各样随心所想的狮子图案,从而通过这些图案把自己的心情、向往表现出来,形成了一副美轮美奂的画卷。同时狮子乃百兽之王,其十分的威武凶猛,同时优美健硕的形态让人心生敬畏。并且在古代,人们认为狮子有驱邪避妖,防止不好的事情发生的寓意,也象征着无上的权利和至高的荣耀,很多朝堂之上的官员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利和保佑自己加官进爵,都会选择收藏此等瓷器。

综合来说,现代社会的狮子瓷器雕刻收藏品是相当少的。虽然带狮子纹的瓷器普遍存在,但是由于年份久远,其收藏价值不可小觑。我们不妨从博物馆或者各种大型展览会种了解更多狮子瓷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说说日本瓷器


日本瓷器的发展自应永年到昭和共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烧瓷行业在不断地发展,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有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日本瓷的釉色有青釉、白釉、大红釉、蓝釉、金色釉、珊瑚釉等,釉料在加工的过程中比较纯净,釉面和胎体结合得比较紧密,施釉薄而均匀,有光亮感。胎质坚硬细密。

在历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制瓷业也不例外,有些造型与中国瓷器相仿相近,但也有明显的日本民族风格。日本的瓷瓶类主要包括米酒瓶、棱口兽耳瓶、梅瓶、灯笼瓶、花瓶、人物花瓶背壶式扁瓶、葫芦瓶。米酒瓶腹大、口小、颈短,瓶身画有树枝,枝上有两把与草相似的线条下垂,这种瓶型和纹饰都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棱口兽耳瓶的兽耳衔环是椭圆形的,而中国的兽耳衔环是圆形的。日本的人物花瓶在中国称鱼篓尊或罐。日本讲究茶道,因此日本的茶壶自然有自己的特色,日本茶壶包括葡萄酒壶、京都茶壶、咖啡壶端把壶、桶子壶和提梁壶等造型。日本罐的造型与中国罐区别不大,但画法与中国不同,比较有特点的是日本罐两侧有系,大口圆盖,施满彩;日本水罐造型多为桶形;日本的茶叶罐有的罐体上心形开光,罐盖顶部也有六角形开光图案。日本的大缸与中国有很多不同,日本缸的口部有平沿的、圆沿的,内壁往里抠,呈逗号形,不仅用来当容器,还用来做取暖器。日本的隔盒有圆形的、方形的,有三层的,也有多层的,在造型上与中国有所不同,中国的隔盒小,日本的隔盒大,在盒与盒的连接处,日本的隔盒是外口的,中国的隔盒是里口的,两者正好相反。

日本瓷器图案和画面颜色比较明快,多大红大绿、黑白相间,同时日本的茶杯、酒杯、碗、碟子等食用器边沿多有金色釉。

说说大明开国的洪武瓷器


朱元璋灭元后建立了国号为“明”,年号为“洪武”的王朝。洪武初期的制瓷业只为适用于国内日用急需而产生的,没有很好地延续元代的工艺技术,烧造较马虎。这时的器物只是去应付人们被战事破坏而补充日常使用而已,多以实用、少以审美的要求去生产瓷器,对其造形与纹饰也只是延伸元代的特点或粗略改动些,这也不是绝对的,这个时候也有一些时代特征明显的上乘之.

明洪武 红釉双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洪武釉里红有小开片,纹饰像元,但画五爪龙,涂抹红釉中间色泛灰,边沿确红,绘画中的线绘、拔白、涂绘三法已成熟,明代因釉厚、泡亮,泡也就比元代的泡多,但没有温度计不好控制,有飞红现象,底有的有护胎釉,釉呈红色的,有明显的刷迹,有的是糙底。釉厚处有黑绿色斑迹。洪武的画工以元为基础,朱元璋虽定都南京,占领景德镇,但是工艺匠、窑工没有随政治上的改变而改变,但工艺匠、窑工在正常的技艺中是发展的,所以在用料、瓷土、和釉料上有发展。洪武时期釉色显灰色,青花釉里红带微黑色,有一小块小块的黑青色,白釉部分也有虾青色,气泡大小不一。釉里红显肥亮,肥润。小泡较多但都在底层,用三四十倍放大镜仔细看釉面开片,泡密集排列整齐,白釉部分白中泛青。纹饰多数用元代纹饰,有的纹饰局部是明代的,但型、釉是元代的。洪武瓷釉面显微灰,青花纹饰发黑灰,也有发蓝微灰的青花釉,釉下用镜看大小泡都有,泡色显黑色,洪武红釉和青蓝釉跑显肥润,小泡在周围密齐、匀,在釉最低层,贴胎面。洪武器件有款的极少,釉里红多晕散,莲瓣纹饰的画法是联体,元代则是分开的,细看底部和器件的接点是能看出来,元代有四接五块之说法,元代多数是多层纹饰。白釉部分显虾青色。元代和洪武是一样的,洪武釉里红有开片,口底元代和洪武有的器件已很明显是不一样,如:削刀的精度,口的形状,是梯形还是唇口型。洪武瓷器传世量不是非常大,但是却是造假业的宠儿,能收藏一件已是幸运之极。要多注意细节,多上手,多看真的,逐渐提高自己的收藏水平。

故宫博物院 明代御窑瓷器展

洪武初期的瓷器,在其器形及纹饰上都比较单调,彩料也比较单一,元代存下点滴的苏麻离青花钴料,在早期还有继续使用。洪武中晚期青花钴料苏麻离青因断了进口来源,青花瓷在元代那种发色沉稳、色泽翠艳的观感少有出现。洪武瓷器上的青花着彩效果对比元代,只有下滑并没有提高,青花瓷的烧制工艺没有在元朝青花瓷的烧制基础上向更高的顶峰爬攀,工艺品质反而向下滑,这与当时的特殊时代有关。洪武时代是战争刚结束的时代,战争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物质生活秩序,生活物貭缺乏而急需补充,优良的物貭资源供应缺乏,进口的和好的国产青花钴料来源同样缺乏。洪武皇帝朱元璋又是个只重于权势而生活俭朴之统治者。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藏

故此,粗制滥造是战后的洪武时代日用品生产的特点。大部分青花瓷器的青花呈色多出现了变异,没有保持元青花的那种深沉、翠艳的色感,而是独树一种青花的滑稽色。青花呈色不蓝不艳,蓝浅灰浓。但应注意,这不等于全个时代的青花器青花呈色都如此,部分青花器青花呈色还是很翠艳的,器型也很规整。洪武朝喜欢红色,红色瓷器上的红釉运用虽未超越元代的效果。然而,釉里红在工艺技术上已有新的建树。元末明初约二十年的混战,至明朝建立,于洪武二年(1369年)景德镇官用御窑厂正式成立。一说成立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一说成立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建文四年)。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 故宫博物院藏

“军持”其名为梵文音译,原是僧侣或伊斯兰教徒从事宗教活动时,用以净手或储水的器具。东南亚出土过大量元末明初釉里红及其他品种的军持。

从元末到明初这段时间,瓷器的各自朝代特征是不明显的!除青花呈色有明显不同外,从器型、釉色、纹饰及红彩料呈色都没有太大区别,多是模糊边缘器。如纹饰,元代蕉叶纹饰中的蕉叶纹,中脉是一条纹饰,而明代始用两条纹饰,洪武时与元代无明显的时代不同的区分,而且延续时间较长。御窑厂建立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洪武器才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 洪武初期胎土多为江西本地瓷土,淘炼不精,粗细都有,故胎质表现各异。官窑器,烧造比较细致,因而坚致,较细白,有厚重感。

民窑器烧造马虎较粗糙,-些器物有火力不足之缺,部分器物胎骨有碎块状开片,类似浆胎的松软现象。多数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黄白或灰白色,致使把青白釉汁在釉面映衬成灰青色,或白灰色,断面胎貭有呈土黄色,轻含杂质,但大多数仍为白色泛浅灰。官窑器釉面较为青白,较民窑器光润肥厚,有的釉面有细碎的自然开片纹,有被沁色的、也有刚开裂未被沁色,属无色。釉面润,釉厚薄都有,泛青白色、青灰色及灰白色是洪武瓷器釉面特征,各器有所差异,青白浓淡程度不同,官窑民窑都如此。因为洪武时期官用瓷器没有习惯题款识,官、民器难以分别,只从器物的精致与粗糙而分。釉接近玻璃貭感,部分釉色混浊如元代枢府釉;底足多数刷有釉浆,显厚实棕色的火石红,光泽感不强。釉薄处泛黄,呈乳白或青色。部分瓷器底足细砂底,见不到火石红。洪武早期纹饰图案多有戏曲人物故事,大多简练生动,运笔豪放流畅。官窑与民窑发展并进。官窑器的纹饰较精细,是偏于元代风格。而民窑的器物纹饰则自然流畅。洪武官窑的典型纹饰,多以龙纹为主题,龙纹具有元、明两代龙纹的近似特点,其形象不如元的龙纹凶猛,爪为五爪。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花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民窑器也常用龙为纹饰,但多为四爪或三爪龙; 流云的云脚粗短(元代的较长)。而盘、碗中心的朶流云多呈“品”字形排列。这种呈品字形排列的如意状云纹,至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都在引用,并无大的差异。嘉靖、万历时才有较大的变化。洪武时,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叶尖大都呈螺丝形,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似葫芦形。元时为大花大叶,叶形较大,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洪武菊花纹饰呈椭圆形;元与洪武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成为各自朝代的风格。洪武的纹饰从元代逐步延变成明代的具有特征。元代瓷器上的那种一面绘画,另一面用模凸印工艺,洪武时代继续承袭,工艺图案有所变化。无论官窑、民窑一些器物的边饰也和元代纹饰一样,多用莲瓣纹图案。元代的莲瓣内常画八宝及如意云花之类,画八宝为多,如意云花较少。而洪武时则多绘如意朵花图案。圆器碗、盘类中,多画缠枝莲、如意状飘带云、火云等纹饰。

明洪武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大盘 故宫博物院藏

民窑器内底心位置,多草书“寿”、“福”字,也有绘松、竹、梅、兰、水藻、缠枝莲、及动物、人物等。主题纹饰常用云龙、梅、兰、树、花鸟、缠枝花等,而边饰则多为二方连续回纹、缠枝花、变形蕉叶、仰莲纹。青花器图案纹饰运笔以“一笔点划”,用笔熟练、老到,多为大笔写意,着意渲染。以刻画自然为主,朴实无华。青花着色比较稳定,少有淌散现象。但发色并不浓艳,多趋于淡灰蓝,而能较好地衬托出纹饰内意。也有少部分青花器,青花发色似元代进口苏离青料-样蓝艳。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栏目组征集海选报名壹叁伍肆玖陆陆柒零玖壹。洪武部分瓷器底足中心也有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底足特征的遗风。可谓当时的时代标志。各种制型的圈足也同时兴起,种类繁多。常见到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裹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及平底足等。青花碗一类,底面则无上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元末、明初两时代瓷器的砂底,有部分露胎处可见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一为胎土本身含有铁元素,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其二为工匠着意涂刷护底釉酱而生成的。

明洪武 青花湖石牡丹纹大盘 故宫博物院藏

洪武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成因有两,一为胎土本身的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红;另一为工匠有意涂刷而成。一般来说,火石红越浓,年代越早。下面标本的底足上有的是火石红有的是有意涂刷釉面特点洪武瓷器的釉面大多呈青白色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厚青白釉汁映衬,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

明洪武 青花云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明洪武 青花竹石石榴花纹大盘 故宫博物院藏

明洪武 青花缠枝花纹大碗

明洪武青花瓷器数量较少,且不同器物的烧成效果区别较大——青花小盘多呈色鲜艳。青花大盘上则多泛灰色,甚至呈现褐色或黑色,以致于学界一度认为洪武青花使用的是国产青料。但经由近年的科学检测探明,洪武时期仍采用进口青料。其呈色不如元青花及永乐青花般明丽,或由于烧成温度、气氛及釉面配方等方面不稳定所致。或许因为明太祖的个人经历,以及明初百废待兴之态,洪武朝瓷器既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无精致的做工。但无论釉里红还是青花瓷,它们自有一种朴实厚拙之美,大器稳重,恣意地绽放着别样的光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说说古瓷片上的“寿”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说说古瓷片上的“寿”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