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 导航 >

“祭红”为什么特别珍贵?

“祭红”为什么特别珍贵?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古代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古代珍贵瓷器

2020-03-12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电影故事片"祭红"在国内外映出后,不少观众对用姑娘的鲜血能够烧成红色大花瓶而感到惊奇。当然,这仅仅是传说而已,实际上用鲜血是烧不成红瓷折。不过景德镇陶瓷名贵颜色釉品种"祭红"一词已被成千上万的观众所熟悉。自古以来,"祭红"是最难烧造的品种之一,就连影片中的那个"祭红"大花瓶,也是由于开拍前屡烧不成,才临时改用另一件"郎窑红"取而代之的。今天烧造一件合格的"祭红"瓷尚且这样困难,更何况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了。在景德镇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在明朝宣德年间,有一天皇帝穿着红衣服从白瓷祭器旁边走过,偶然发现白瓷被染成红色,鲜艳夺目。使皇帝动了心,于是皇帝祭祀天地祖先,并限期交出,误期交不出则将所有陶工投进窑内烧死,为了保命,陶工们日夜试制,屡烧不成。眼看期限已到,陶工们万分焦急。其中有一位老陶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于烈火熊熊的窑膛,以血染瓷便可成功。于是她乘人不备,竦身入窑,众人救之不及,只见一团炽热的白烟升起,突然窑门大开,满窑瓷器皆成红色,大家以孝女精神所感动,故以"祭红"纪念她。故事片《祭红》中"跳窑"的壮烈场面就是据此而来。传说如此逼真而悲壮,充分说明了历史上"祭红"来之不易,据文献记载:明代造鲜红不成是事实,。明朝初期虽然已试制成功"祭红"而且宣德"祭红"也不错,但是到了正德、嘉靖、隆庆三代封建王朝"祭红"频于失传,无法烧出。陶书曾载:"鲜红土未详出何地,烧炼做红器,正嘉间断绝,故嘉靖26年(公元1571年),诏造里外鲜红瓷器,都御史徐栈请转查改矾红例。"所以古代宫廷命造高温铜红不得成功只得改烧造低温铁红应命也是常事,由此也可以看出"祭红"为什么如此名贵。

祭红是中国传统陶瓷产品的佼佼者。是高温颜色釉中的一颗明珠,清项元汴《历代名词图谱》记道:"……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其釉面特点是红不刺目,鲜而不过,釉面不流,裂纹不出。它的别名繁多,有?quot;霁红",有称"鸡红"或"极红",其实都是一个品种。由于都是以氧化铜着色而且是一次烧成,外观也相差不太远,所以人们往往错把"郎窑红"当"祭红",正因为这点,电影《祭红》用了"郎窑红"(因清康熙江西巡抚郎廷极兼督瓷器而得名)来代替"祭红",以假乱真骗过了千百万人的眼睛,其实仔细观察"祭红"与"郎窑红"无论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烧成温度均有显著的区别,如"郎窑红"呈色极为鲜红,透明度强,具有较大片裂纹,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现象。而"祭红"的红色则较深沉安定,釉面列裂纹,无浮光也没有流淌现象,口底有都有灯蕊边,但它们的釉料组成及工艺情况却比较接近,对色釉富有经验的人可以巧妙地把一缸配好磨细?quot;祭红"釉变成"郎窑红"釉,有趣的是同时也可以把一缸配好磨细的"郎窑红"釉变成"祭红"釉。

令人更感兴趣的是古人配制"祭红"真可谓不惜工本,象珊瑚、玛瑙、寒水石、珠子、烧料……有的配方甚至真的掺入黄金,可是烧成率仍然很低,原来"祭红"的烧成仍是一门"火的艺术",也就是说即使有了好的配方如果烧成条件不行,也常有满窑器皆成废品之例。如五十年代苏联搞"社会主义大家庭技术协作"时,其中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等国专家从中国学会了配制"祭红"的工艺,可是他们回国试烧是无论如何也烧是无论如何也烧不出合格的"祭红",并非配方是假的,而是他们用火的艺术还没掌握也好而致。今天"祭红"仍有不少新的研究课题有待人们去研究解决。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清代早期祭红瓷器为什么是暗红色


祭红又称为霁红,从我国元朝时期景德镇就开始烧制了,主要用途就是一种调色剂,在1220摄氏度到128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的,在清朝的整个时期都受到极大地关注,受到宫廷的重视而且在其器的底部刻有云纹或者花卉纹,其内壁还刻有飞翔的龙,釉色大多数都艳丽而且非常的匀称,大多数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釉汁凝重,只有少量的釉质不纯,伴有黑色的小点或者是血丝状纹,这样的祭红瓷器的价格就会大大下降.

祭红一开始的颜色是铜红釉殷红透亮,就像红宝石般的赏心悦目,有着“宝石红”之称,因为其釉的质地肥厚,纹饰大多都不是很清晰,所以流传至今且保存完整的较少,康熙时期的出现的祭红色釉开始普遍泛浓红色,个别的釉色较为的签单,因为暗红色的瓷器可以更好的遮挡其瑕疵,另一方面是暗红色比其正红色等其他红色更加的两眼,吸引眼球。

暗红色的祭红瓷器主要是在雍正时期出现的,有了深浅和浓淡之分,而且色泽大多都很均匀,所以当时暗红色的祭红瓷器的产量开始位居榜首,乾隆时期的祭红质量进一步的得到了提升,釉面上的橘皮纹呈现的涟漪状的小皱纹,釉色大多都非常的匀称纯净,所以在当时祭红瓷器获得了大量的追捧,拍卖的祭红瓷器也很多,而且其价格正在逐年的上升,许多收藏爱好者开始争相抢购,现在的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仿品,但是在原料的制作上以及技法和图案色彩方面都和当时的工艺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清代早期的祭红瓷器还是很受追捧而且存世量极少。

通常判断清朝早期祭红瓷器为正品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是祭红的釉面较厚而且其润泽度非常的好,第二是祭红的色彩,因为其色彩是经过高温烧制的所以颜色不易掉落,其瓷器的器口与足根处有着醒目的标志“灯草边”,但是仿制的大多其字体以及年份上有着较大的差别,第三就是祭红瓷器的釉色通体纯净,而且在其制作工艺上较为的复杂,质量非常的好,刻面的画面十分的生动有趣,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模仿的惟妙惟肖。

清代早期的祭红瓷器从色度上来看,从鲜艳的红到暗红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的波折,而且暗红色的出现使收藏爱好者更加的喜欢,因为其颜色的润度更高,透亮度也很高,其次就是暗红色可以掩盖其小黑点,做工的小瑕疵,所以工匠人非常喜欢暗红色的瓷器。现在在我国的收藏市面上,清代早期的祭红瓷器流传至今的较少,质量、色度上乘的,造型独特优美的又是少之又少,所以一经出土的祭红瓷器都会吸引大批的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其价格飞速上升,由此可见其祭红瓷器的价值。

像茶叶的瓷器为什么珍贵


中国瓷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其品貌特征而定名的,如茄皮紫釉瓷器、鳝鱼黄釉瓷器等等。而有一种貌似茶叶的瓷器,不仅有“茶叶末釉”这样蕴含着俏皮气息的美名,而且其发色剂与烧造过程也要求较高的,在拍卖场上是较为特别的存在,那么茶叶末釉瓷器为什么那么珍贵呢?

首先,茶叶末釉瓷器通体都呈现出失透的状态,凝重端庄。从釉色上来说,茶叶末釉瓷器颜色是黄绿交杂的,深黄融合墨绿,上下均匀,有颗粒感,如同新炒出的茶叶颜色,因而得名为“茶叶末釉”。其中墨绿者被称之为“茶”,深黄者被称之为“末”,间错开来,极具古朴典雅的丰韵。但这种韵味与品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因为茶叶末釉瓷器选择的是氧化铁作为呈色剂的,所以本身显色度就高一些。并且茶叶末釉瓷器烧造时需要的温度是极高的,要千度以上的还原火焰才能调动出茶叶末釉瓷器通体的深沉色泽,所以相较于其他以铁作为呈色剂的瓷器,茶叶末釉整体更为稳重、沉着,并无浮色,而且双色绿与黄的交融也是极为自然的,古色古香,艺术价值是极高的。

高温黄釉瓷器都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发色与釉面都较为古朴,少了几分鲜亮,而茶叶末釉瓷器在烧造时就试图改良这一点,所以在造型与装饰上,都进行了很多革新。特别是清代的茶叶末釉瓷器,尽管色泽依然古朴,但总体而言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更注重流丽晓畅,比如清乾隆年间的茶叶末釉荸荠扁瓶,在同时代的瓷器中可谓一股清流,造型巧而雅,线条流畅婉丽,与茶叶末釉本身的古色古香相得益彰,耐人寻味。

总的来说,茶叶末釉瓷器因为其颜色黄绿交杂,深黄融合墨绿,如同新炒出的茶叶颜色,因而得名为“茶叶末釉”。因为茶叶末釉瓷器选择的氧化铁作为呈色剂,所以本身显色度就高,整体更为稳重、沉着,品貌端美、气韵古朴、装饰典雅,尤其以清乾隆年间的茶叶末釉瓷器更为特别,造型巧而雅,线条流畅婉丽,在古色古香之外多了一分创新。所以这种像茶叶的瓷器,不仅本身就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韵味,而且在拍卖场上也有好表现呢!

乾隆珐琅彩瓷器为什么珍贵?


乾隆珐琅彩瓷器为什么珍贵?珐琅是一种较软的玻璃料,若在里面加上不同的金属氢化物作为呈色剂,并用油调和,便成为珐琅彩。用珐琅彩在烧好的白瓷上绘画,再入炉二次烘烧,即成为美妙的珐琅彩瓷。这种技术源于15世纪的法国,清初传入我国。珐琅彩含大量的硼和砷,烧成后具有强烈的金属质感,色彩种类繁多,表现力极强,深受人们的喜爱。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与由法国传入的画珐琅技法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彩瓷品种。康熙时珐琅彩全由西洋进口,雍正中期国产珐琅料烧制成功。清代珐琅彩瓷器制作考究,由景德镇御窑厂按宫中御样烧制素胎,运到北京由宫中养心殿造办处的宫廷画家绘制珐琅彩,在宫中的小窑经低温二次烧成。珐琅彩瓷极费工时,成本极高,产量不多,多为小件器,全部由皇家垄断,民间没有留存

乾隆帝对珐琅彩瓷器珍爱有加,珐琅彩瓷器的烧制数量超过康雍两朝,造型更加丰富,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联瓶、葫芦瓶、双耳瓶等,茶壶、方盒、盘、碗等器皿的数量与样式都明显增多。宫中内务府珐琅作人才济济,分工更加具体,画师有专工花鸟鱼虫的余省、擅长人物花卉的金廷标等。工艺制作更加精细,正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

著名古瓷专家叶佩兰女士对珐琅彩瓷器做过如下评价,“宫廷秘藏,制作不易,传世极少,难以估量其价格”。据2012年拍卖年鉴记载,一件清乾隆蓝地珐琅彩双龙莲纹碗以人民币50,236,740.00元成交。由此可见,珐琅彩瓷的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正不断升高.

市场情况:

今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的“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刷新了康熙时期瓷器拍卖的最高价成交纪录,使得康熙瓷器实现了突破5000万元大关的进程。

据了解,珐琅彩最初由西洋传教士引进,是清代内府造办处绘施于铜、瓷及玻璃胎器的加彩技艺。造办处御制瓷胎画珐琅器产量极少,传世品多集中在北京和台北两故宫博物院。

郎红与祭红有什么区别?


郎红与祭红有什么区别?

1、郎红釉面玻璃光泽强烈,清澈透明;祭红的釉面凝厚莹润,浓郁呈失透状。

2、郎红釉流动性大,口沿下因此显露出白色胎体,此“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再则,底足有一环深褐色的积釉,称“垂釉”,但流釉一般不过足,故郎红瓷独具“脱口垂足郎不流”之风貌;祭红基本是色不脱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积釉较薄、规整,亦明显有别于郎红),器口与足根处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灯草边”。

3、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活泼,灵动,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其近底足处又常因积釉过厚呈按红色或黑褐色;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5毫米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2毫米。

4、永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分布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个大,大的凭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5、郎红的釉层内开大纹片,祭红无纹。

6、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橘皮纹现象偶尔会有之;祭红大部分有橘釉现象,明代橘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橘皮皱纹则较乾隆大。

3、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活泼,灵动,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其近底足处又常因积釉过厚呈按红色或黑褐色;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5毫米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2毫米。

4、永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分布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个大,大的凭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5、郎红的釉层内开大纹片,祭红无纹。

6、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橘皮纹现象偶尔会有之;祭红大部分有橘釉现象,明代橘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橘皮皱纹则较乾隆大。

郎红与祭红


通体高温铜红釉瓷器的制作始于元代景德镇窑。到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才真正掌握了鲜红釉的烧制技术,一批釉色纯正鲜艳的红釉器相继问世。这一时期所烧的铜红釉釉色之美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深受世人喜爱,被冠以鲜红、宝石红、鸡红、霁红、积红、祭红等雅称。特别是永乐的红釉器,因其釉下常有暗云龙纹装饰,尤为名贵,在《景德镇陶录》上有“永器鲜红最贵”记载。

然而宣德以后,鲜红釉器制作日渐式微。弘治、正德年间,除偶有几件釉水与色泽稍好,大多是些不成功的制品。嘉靖晚期,祭红贡品已长期陷于“釉欠润、色灰暗”的境地,明初显赫一时的铜红釉烧制技术至此已基本失传。万历时,尽管朝廷多次催索鲜红器,可鲜红釉仍无崛起之望,万般无奈之下,署理景德镇窑事的江西巡抚陈有年不得不于万历十四年八月,以“鲜红等项瓷皿从来烧无一成”为由,奏请朝廷准予以矾红代替。矾红是一种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低温红釉,由于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又名铁红。铁红的釉色红中微泛黑、若红枣之皮,外观虽然没有高温铜红釉纯正鲜艳,却比铜红釉呈色稳定、易于掌握。但它需二次烧成,且色泽远不及铜红釉光亮华贵。

直到100多年后的清康熙朝,掌管景德镇御窑事务的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效仿明代宣德祭红宝石釉时烧出郎窑红,才结束了明中期以后铜红釉瓷的衰退局面。

郎窑红的产生

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而一些名贵品种的初来乍到往往非出“人算”,而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巧合及一些偶然因素造就,“郎窑红釉”便是这样诞生的。

不少专家认为,郎红釉的烧制难度在于得让窑内诸多不确定因素出现神奇的逆转。于是在300年前的康熙朝,人算的祭红(宝石红),阴差阳错地变成了郎红。“从配合、工艺、烧成等情况推测,当时并不是有意识地创造此种色釉,很有可能是仿明代祭红之宝石釉,只因釉料配合、釉层厚度及烧成温度控制不当,以致形成了另一种流动性甚大,具有大片裂纹、色调最为鲜艳的郎窑红釉,因它别具风格才不惜工本地大量制作,其中当有不少好的产品,因而更加获得了人们的赞赏,并称之为宝石红。”“种豆得瓜”,这就是郎窑红釉的由来。换言之,郎红是铜红釉中不可多得的一个变种。

冯先铭等编纂的《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亦明明白白地谈到郎窑红釉是“清康熙时期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所烧的一种红釉。因康熙时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仿烧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称郎红。

郎廷极的郎红釉是颜色釉瓷生产的一个里程碑,康熙晚期,由于郎窑红、豇豆红、胭脂红、珊瑚红等一批红釉新品种的诞生,从而使颜色釉瓷美不胜收。一时间,郎窑红、豇豆红、祭红、胭脂红、珊瑚红、祭蓝、天蓝、洒蓝、孔雀蓝、瓜皮绿、豆青、粉青、仿定白釉、乌金釉等各种色釉瓷争奇斗艳、交相辉映,开创了颜色釉瓷绚烂多彩的新天地。在中国陶瓷史上,以工匠或督陶官的姓氏命名瓷釉的,郎红釉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郎红的特征

郎红在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焰中烧成,是一种明亮鲜艳的深红色釉。它的外观特征非常明显,从实物上能清晰地看到如下几个特点:一、釉层清澈明快、透亮见地,局部处有雾气般的朦胧现象。二、釉色鲜红,犹如初凝的牛血,釉面上有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的流动性大,口沿部位的釉汁向下垂流,致瓶口釉薄处色泽浅淡、隐露胎色(呈一环不规整的淡青转浅红色的露白),即所谓“脱口”。器底近足处囤积有一周不过足的垂釉,釉厚,呈黑褐色,故郎窑红又有“郎不流”之称。三、器身釉面开有纵向长、横向短的交错纹片,纹片细长若牛毛、且紧贴胎体,故侧视釉表,并不见有明显纹裂,说明纹片开在釉内。四、釉内气泡极其细小、疏朗,釉汁中有肉眼可见的小白点,有些小白点还拖有垂直的丝条状长尾。五、底足内所施白釉莹亮泛青,内墙角釉厚处泛青绿色,这便是俗称的“苹果青底”或施“淡苹果青釉”。六、器里白釉坚致,但色泽与康熙通常的透明釉有别,而是呈炒米黄,且开有蝉翼般的无色细碎纹,即所谓“米汤釉”。

此件康熙郎窑红观音尊1989年余得自上海东华拍卖行,因当时无人竞争,以50元到手,只相当于那时瓷器店里现代三等品钧红价之半。18年来,余在文物市场居然没碰到一件红得相似或者因具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三要点和“苹果青”“米汤釉”特征而能被称得上是“郎红”的器物。这件高24.2厘米的铜红釉瓶,胎体采用分段衔接,内腹的中上部显露出横向接胎痕。二层台圈足,足端平切,棱角略圆,此为郎红器最多见的足式,意在让流动性大的铜红釉在此打住,形成“垂足”。圈足的里、外墙均微泛火石红色。不管从造型、工艺,还是从胎釉上看,这件器物都带着明显的康熙瓷特征。而它的釉色猩红如初凝之牛血,这也是郎红器固有的特征。

但是,这件价廉物美的郎红瓷仍有让人抱憾之处,其口端的“灯草边”早已荡然无存,并露出了胎骨。原因何在?原来,表面上看,“郎窑红的口与足,也有与明代宣德红釉相似的那种‘灯草边’;不过,宣德时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时则是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这是郎红同祭红的重大差异之一。而且,郎窑红“器口的粉白釉,由于釉质疏松,常造成口沿处的漏釉与破泡,又由于干裂的破泡孔内易于藏垢,而形成器口的片片黄斑”。所以,康熙郎红的这层极易藏污纳垢的“灯草边”时至今日能保持原貌者甚少。而那些流落于民间的郎红由于保存环境通常较差,其“灯草边”大多已很不雅观,有的则被打磨掉。鉴于此,“灯草边”的形态及模样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区分郎红与祭红的依据,是鉴定时不可疏忽的一个重要细节。

祭红概况

祭红又称霁红,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系以铜为着色剂,经1220~1280℃左右高温,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的高温红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红釉品种。为区别于明永、宣时期的红釉及康熙朝的郎窑红,后人习惯上称之为祭红或霁红。

祭红瓷的生产历来受到宫廷重视。永乐的红釉器多为盘或碗,在器内壁的釉下还往往模印有行龙,而器的内底则加刻云纹或者花卉纹。釉色多数艳丽而匀润,釉汁凝重,少数釉质不纯,伴有黑色小点或血丝状纹。

宣德时期的铜红釉殷红透亮,如红宝石般悦目,故被誉为“宝石红”,为宣德红釉的代表品种。宣德红釉的器里釉有红白两种,也有的于内壁的白釉下加刻云龙纹,因釉质肥厚,纹饰大多不够清晰。永乐、宣德红釉器的口边及底部都有一环白口,系高温下自然形成,俗称“灯草口”或“灯草边”。换言之,“灯草边”的成因在于:焙烧过程中,红釉因流动变薄,加上口部和底足胎釉交汇之处的釉汁原本就较薄,而铜分子在高温下又容易挥发和氧化,从而形成一条宽度约2~5毫米的白边。

康熙时期的祭红釉普遍泛浓红色,个别釉色较为浅淡,若桃花般粉红鲜丽,釉面平滑。有的祭红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

雍正时期祭红比康熙时更为成熟,釉色有深浅、浓淡之分,且色泽大多很均匀。釉面有平静和细橘皮皱纹两种,并以有橘皮皱纹现象的釉面为多见。

乾隆时期的祭红质量进一步稳定,釉面上之橘皮纹呈涟漪状小皱纹,釉色大多匀净。当时的生产量想必骤增,因为传世之祭红官窑器以乾隆瓷较多见,而进入拍卖市场的也数乾隆祭红最多。

此外,除御窑品,乾隆的民窑祭红瓷也开始多见了起来。说明祭红釉的制作民窑亦已掌握。乾隆时期的“陶户”中已出现不少精通“造霁红”的“专家”,有些祭红品的釉色和釉质可与官窑媲美。至于成品率,不管是官窑还是属民窑的“官古户”,估计都高不了。因为受技术条件制约,直到上世纪50年代,祭红的正品率依旧极低。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潘文锦于1985年发表的《浅谈名贵颜色釉的发展》一文,对于1954年至1955年间的景德镇中德(前东德)技术合作工作曾有过一番回顾。他讲道:“一年里,就把多种色釉的质量稳定提高了不少,如祭红的一级品率就由原来的0.5%提高到25%,其他品种的一级品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豆青、天青、钧红等的成品率已由5%~10%提高到80%以上,另外并创制了蓝窑变、仿宋钧等新品种色釉。”从上文中的20世纪中叶祭红的0.5%一级品率,即每200件有1件为一级品,可推断18世纪祭红的一级品率(即官窑品)大抵不会太高,亦应是百十件里得一吧。

郎红瓷的烧造肯定比祭红更加艰难,康熙时的民谚“若要穷,烧郎红”便是证明。由此还可联想到,郎红瓷上的不落款实属不得已。否则,出窑一件砸一件,岂不是在诅咒皇上!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瓷器上可以大大咧咧地落上各式明代寄托款,却一律不准书写本朝年号款,内中奥妙大概就在于此。

郎红与祭红的外观差别

1、郎红釉面玻璃光泽强烈,清澈透明;祭红的釉面凝厚莹润,浓郁呈失透状。

2、郎红釉流动性大,口沿下因此显露出白色胎体,此“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再则,底足有一环深褐色的积釉,称“垂釉”,但流釉一般不过足,故郎红瓷独具“脱口垂足郎不流”之风貌;祭红基本是色不脱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积釉较薄、规整,亦明显有别于郎红),器口与足根处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灯草边”。

3、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活泼,灵动,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其近底足处又常因积釉过厚呈按红色或黑褐色;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5毫米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2毫米。

4、永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分布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个大,大的凭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5、郎红的釉层内开大纹片,祭红无纹。

6、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橘皮纹现象偶尔会有之;祭红大部分有橘釉现象,明代橘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橘皮皱纹则较乾隆大。

7、郎红的底足与器内,或呈米黄色,或呈浅绿色,俗称“米汤釉”与“苹果青釉”,也有少数底为本色的红釉底;而祭红的器内器外均无此特征。

另外,郎红釉的器型以瓶和尊为主,祭红釉习见壶、碗、盘、洗、钵、瓶(梅瓶和玉壶春瓶),器型上的这一差异在甄别时亦不能不察。

郎红和祭红的区别是什么?


郎红,即郎窑红,完全按照明朝永乐、宣德的红釉来制作的,即追求红宝石般艳丽温润格调。郎红和祭红的区别是什么?

1、郎红釉面玻璃光泽强烈,清澈透明;祭红的釉面凝厚莹润,浓郁呈失透状。

2、郎红釉流动性大,口沿下因此显露出白色胎体,此“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再则,底足有一环深褐色的积釉,称“垂釉”,但流釉一般不过足,故郎红瓷独具“脱口垂足郎不流”之风貌;祭红基本是色不脱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积釉较薄、规整,亦明显有别于郎红),器口与足根处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灯草边”。

3、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活泼,灵动,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其近底足处又常因积釉过厚呈按红色或黑褐色;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5毫米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2毫米。

4、永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分布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个大,大的凭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5、郎红的釉层内开大纹片,祭红无纹。

6、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橘皮纹现象偶尔会有之;祭红大部分有橘釉现象,明代橘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橘皮皱纹则较乾隆大。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郎红和祭红的区别是什么?”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郎窑红与祭红有什么区别?


郎窑红与祭红有什么区别,郎窑红与祭红在外观上的各自特征为:

1 郎红釉面玻璃光泽强烈,釉子清澈透明,光亮夺目;祭红的釉面凝厚莹润,釉子浓郁呈失透状。

2 郎红釉流动性大,口沿下因此显露出白色胎体,此“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再则,底足有一环深褐色的积釉,称“垂足”,但流釉一般不过足,故所以郎红瓷独具“脱口垂足郎不流”之风貌;祭红基本是色不脱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积釉现象,由于积釉较薄、规整,亦明显有别于郎红。祭红的另一特征是器口与足根处,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灯草边”;而郎红器要么没有“灯草边”( 单层釉),要么系“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 双层釉);3 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显得活泼、灵动、多姿:器物口沿下露白,器身越往下色泽越浓重,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非常美妙。这艳丽的釉色,被看成一代绝品,是郎窑瓷的代表作。其近底足处又常因积釉过厚呈暗红色或黑褐色,且会出现一环呈羽翅状的黑色纹理(俗称野鸡翅),又非常奇特;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5毫米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2毫米左右。

4 用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既细小又稀疏;清代祭红的釉泡相对较大、较稠密,而永宣祭红釉的气泡分布,则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却个子大,大得凭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5 郎红的釉层内开有大小纹片,祭红无纹。

6 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桔皮纹现象偶尔有之(早期康熙仿明的釉面多有棕眼、桔皮纹);祭红大部分有桔釉现象,对比之下可见,明代的桔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桔皮纹则较乾隆朝大。

7 郎红的底足与器内,或呈米黄色或呈浅绿色,俗称米汤釉与苹果青釉,也有少数底为本色的红釉底;而祭红的器内器外,均无此特征(指米汤釉或苹果青釉或红釉底特征)。

8 康熙的官窑器自康熙十九年起大多带上款识,但郎红器均无款;而祭红器通常署有官款。 另外,郎红釉的器型以瓶与尊为主,祭红釉习见壶、碗、盘、洗、钵和瓶,瓶多为梅瓶与玉壶春瓶。器型上的这一差异,在甄别时亦不能不察。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郎窑红与祭红有什么区别”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郎红与祭红的区别是什么?


郎红与祭红的区别是什么?

1、郎红釉面玻璃光泽强烈,清澈透明;祭红的釉面凝厚莹润,浓郁呈失透状。

2、郎红釉流动性大,口沿下因此显露出白色胎体,此“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再则,底足有一环深褐色的积釉,称“垂釉”,但流釉一般不过足,故郎红瓷独具“脱口垂足郎不流”之风貌;祭红基本是色不脱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积釉较薄、规整,亦明显有别于郎红),器口与足根处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灯草边”。

3、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活泼,灵动,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其近底足处又常因积釉过厚呈按红色或黑褐色;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5毫米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2毫米。

4、永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分布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个大,大的凭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5、郎红的釉层内开大纹片,祭红无纹。

6、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橘皮纹现象偶尔会有之;祭红大部分有橘釉现象,明代橘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橘皮皱纹则较乾隆大。

3、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活泼,灵动,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其近底足处又常因积釉过厚呈按红色或黑褐色;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5毫米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2毫米。

4、永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分布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个大,大的凭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5、郎红的釉层内开大纹片,祭红无纹。

6、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橘皮纹现象偶尔会有之;祭红大部分有橘釉现象,明代橘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橘皮皱纹则较乾隆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祭红”为什么特别珍贵?》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祭红”为什么特别珍贵?》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