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官窑瓷器 > 导航 >

为何民间会大量留存官窑瓷器

为何民间会大量留存官窑瓷器

古代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会花纹会掉吗

2020-11-10

古代官窑瓷器。

在大多数的人们的印象中,官窑里所生产的瓷器应该是送往皇宫当中的,在民间按道理说不应该有官窑瓷器的,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因为一直以来在民间就留存着大量的官窑瓷器,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官窑厂次色瓷器在民间的处理

在官窑瓷器的烧造过程中,谁也无法确定每一件瓷器的出窑都是证词,这其中难免是出现一些次品或者破损件的。对于正品瓷器其理所当然的就会被送往皇宫,而对于那些次色瓷器而言,一般先会散贮在御窑厂库房中备案或者解送京城后,在提交给皇帝后奉旨后就地变价处理以换取现银或者销毁处理。故此,在民间人们也会发现一些有瑕疵但印有皇家落款的官窑瓷器,这其中大部分是次色瓷器的变价处理而来。

二、皇宫库房里瓷器的变卖

在不同的朝代里,皇宫里众多的官窑瓷器也不一定都用得到,再赶上时代的不稳造成皇宫内经费紧张的话,皇宫便会定期的对瓷器产品进行清理,除了那些必须要留着用的之外,其他没有用途的瓷器便会变价处理。这种变价处理在清代后期更为明显,甚至还曾出现过投标竞买的变价处理方式,其中的瓷器甚至包括了明代和元代的官窑精美瓷器。

三、皇宫里赏赐的瓷器wwW.TaOci52.cOM

常在皇帝身边的官员,封疆大吏,侍卫丫鬟,王子公主,贵族命妇或者某些为朝廷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皇帝皇后往往会赏赐一些皇宫里的物件,其中最多的就是官窑瓷器,当然每次赏赐的数量从一两件到千余件,数量上多寡不一。在皇宫档案中就曾记载雍正皇帝赏赐给大臣们瓶,盘,碗和珐琅彩等瓷器,乾隆皇帝除此之外还赏赐过鼻烟壶,瓷扳指,瓷翎管等小物件,这些瓷器的赏赐很自然的也便流落在了民间。

此外,从皇宫里或者皇陵里盗取瓷器也是民间留存官窑瓷器的途径之一。即便是皇家大院守备森严,但依然存在偷盗的现象,尤其是到了晚清时期,内外勾结更是促进了皇家瓷器大量外流。这更不用说那些专业以盗墓为生的盗墓者对皇陵的盗窃,虽然陪葬的瓷器有些见不得光,但通过某些途径它依然能够在民间流传。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官窑瓷器如何流向民间?


早就听文博界的行家、前辈和民间收藏者们断言官窑瓷器由皇家垄断;皇家的瓷器几乎没有瑕疵,若有瑕疵当即毁坏,是不能出窑厂的;老百姓是根本不能用官窑器的。凡此种种观念都因为不完全知道官窑制度使然。笔者仔细研读中国陶瓷方面的论文、著作,又经多年的实物及文史资料的考证反复研究,发现皇家垄断官窑瓷只是一个神话般的愿望,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而且当利益相关时,连皇帝也会下令将官窑器出售,所以官窑瓷器完全有可能流入民间。

明清两代逐渐形成了官窑制度,在唐朝后期的邢窑产品上,始见手写“官”字,可能是从烧成的瓷器中挑选出上好的器皿送进宫内。北宋虽有固定的官窑,其制度如何,因缺乏史载而不明。而其时的汝窑、定窑、钧窑烧造的瓷器通常是先由官方(朝廷所派专员)挑选,其余的产品则由工匠上市销售。元代的官窑制度是怎样的,至今还是个谜。明朝宣德皇帝和成化皇帝重视制器,不仅创制了霁蓝、娇黄、霁红、五彩、斗彩等新品种,而且能把青花釉里之红色烧得极其鲜艳,为明代瓷器史上的两个高峰。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制度也在此时逐步形成,即在江西景德镇指定某些窑厂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而不准烧制商品瓷。这些规定其实仅为皇家的美好愿望,企图以独特、独有的日用器、礼器、赏品向人们显示独有的皇家气派,即企图垄断天下最为精美的瓷器,其实是做不到的。明朝皇帝通常派太监督管窑务,而太监专制凶狠的管理,严重地盘剥窑户窑工,其中一项做法为搭烧,即强令窑户搭烧官窑器,以完成皇家的差使。搭烧就是使民窑烧制官窑器合法化,至少民窑可以在搭烧时多做出官方所索要器皿的数量,即为了保证烧制成功一件,需做3、4个坯。由于搭烧,明代的景德镇就出现了被称为“官古”的窑户,即专门仿古官窑器的窑户。其中名噪一时的为陆子顺,他于正统元年进献瓷器5万余件,英宗命“送光禄寺充用,赐钞偿其值。” 陆氏进献的瓷器可以充用,肯定其精美程度可比官窑。此例足以说明民间确实在造官窑瓷器。

督陶官的营私舞弊也是使官窑器流向民间的一条途径。宣德时太监张善督陶,“贪黩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官窑瓷器多以分馈其同列,事闻,上命斩于都市,枭首以徇。”张善犯有两大罪状,其一便是把官窑瓷器分赠同列,可知此为官窑瓷器走到民间的一条途径。本来督陶官以职务之便送几件瓷器给同僚是平常事,可是这个张善做得太过分,再加之“酷虐下人”,引起了民愤,才两罪并罚而至处斩、枭首示众。其后的督陶官还会不会把官器送给同僚、亲友,应该还是禁而不止的,不过做得隐晦、适当一些罢了。唐英在乾隆八年二月二日的奏章中说:“故厂造成供御之瓷,则有黄器及锥拱彩绘、五爪龙等件。此等器皿,非奉赏赐,凡在臣下不敢珍藏擅用,以滋违制之戾。”唐英为督陶官确实谨慎勤敬,不敢擅用和珍藏御用瓷器(专指黄器、珐琅彩瓷和绘有五爪龙之器),那么,唐英的前后任怎样,则不得而知。然而在唐英辩白的背后,却说明了皇帝知道督陶官有把御瓷外赠之事。再说锥拱彩绘、黄器、五爪龙以外的瓷器又怎样,其或有流传至民间,当无疑问。

装箱、运输中的纰漏致使官窑瓷器品质降低、流向民间时或有之。乾隆6年5月,怡亲王谕字唐英:“烧造上色瓷器甚糙,釉不好,瓷器内亦有破的”。唐英上奏作了言辞恳切的辩解。乾隆阅读奏疏后,作朱批:“不但去年,数年以来所烧者,远逊雍正年间所烧者,且汝从未奏销,旨到,可将雍正10、11、12、13等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乾隆元年至五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逐一查明,造册奏闻备查,仍缮清单奏闻。”唐英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做成报销清单,结果却是“以所造瓷器釉水、花纹远逊从前,又破损过多,因分条核减,共银2164两5钱5分3厘3丝5忽2微,奏令赔补。”说实在的,这一处罚是很轻的,因为参与审核和奏议的和硕怡亲王、果毅公讷等都知道有些责任不该由唐英来负。唐英“实有鞭长莫及之势”,在出窑、挑选、装箱、运输诸环节都可能出纰漏。这也是官窑器流向民间的一条途径。

更有甚者,乾隆皇帝曾下旨将不符宫廷御用器的作品在景德镇公开销售。用土窑烧造瓷器较难保证质量。康熙、雍正两朝选剩之件向无解交之例,随散贮厂署,听人匠使用。唐英因要奉旨造清单奏销,于是要设法让乾隆皇帝知道落选之次色瓷与正选的上色瓷的比例:上色瓷十中难得四五;有时他又说次色脚货及破损等数几与全美之件数等。大概上色瓷仅得三到四成,难得五成,次色瓷也是如此,其余的是破损变形者。唐英以黄器、五爪龙等为理由,欲将次色瓷全部运抵京城,交朝廷处置。乾隆的朱批为“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所谓黄器,指单色釉娇黄瓷器及外黄里粉彩之瓷。所谓“仍照原议行”,即可将次色瓷在当地销售,包括绘有五爪龙图案的次色瓷。此例一开,官窑生产的次色瓷就合法地出现于市场,而且数量很大,还有可能夹杂着一些上色瓷。到光绪时,皇家干脆在景德镇创建了销售瓷器的公司。这是一条官窑瓷器流向民间的合法途径。

唐英是一位甚得窑工窑户爱戴的督陶官,可他也不得不感叹:“工匠之弊,又不胜防也。”工匠为了过日子、过好日子,就会想方设法占有自己所烧造的官窑瓷器,甚至占有最上等的器皿。这也是一条官窑瓷器流向民间的途径。

在明确了上述官窑瓷器流向民间的途径后,收藏家有可能持有连博物馆都没有的官窑瓷器,博物馆所藏官窑,收藏家完全有可能持有。

古代官窑瓷器只有宫廷能用,为何后来却常在民间被发现?


瓷器作为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器物,因其独有的特性而成为收藏界的宠儿。但是,在古代,官窑瓷器是只供宫廷使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官窑瓷器却多是民间发现的呢?这就涉及到瓷器发现源流和历史了,下面将为您一一讲解。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任何产业的发展过程,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瓷器业也同样是这样。因为中国古代的瓷器一直以来随着历史发展,工艺精进有加,质量与产量都有提升。也正是因为产量提高了,原本珍贵稀少,专供皇室的瓷器,便随着改朝换代,逐渐在民间开始出现。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瓷器从御用到民用的一个转变,体现的正是瓷器业几千年的发展与繁荣的历史。

不过总的来说,宫庭设立的窑场,无论是人工还是财力,都非普通窑口可比。最早开始设立官窑,可以追溯到唐代。因为唐代的繁盛,瓷器制造业也大规模发展,比如河北的邢窑白瓷,天青月明,瓷器有明净通透之感,是白瓷中的翘楚。同时南方也有浙江的越窑青瓷,青翠如玉,清凉妩媚,也是青瓷中难得的,总体就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这是最早的官窑瓷器。

唐代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了官窑。比如宋“汝窑”,开封“官窑”,河北“定窑”,以及名声在外的“哥窑”,“钧窑”等等。都曾经出过极多的优质瓷器,在拍卖价格上居高不下。甚至于到了明清两朝,把官窑设立于后来名声赫赫的景德镇,专为宫庭烧造瓷器。景德镇所出瓷器,设计优美,工艺一流,烧造技术先进,所以所出瓷器颇受好评。甚至在清代烧造珐琅彩与粉彩时,都必须从景德镇挑选上好的白瓷胎入京,二次烧造,可见官窑实力。

而民间所藏的官窑瓷器一般都来自何处呢?怎样的来源渠道是靠谱的?一般来说,一代官窑在没落之际,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除了御用专供的瓷器,一部分有瑕疵的瓷器,就会被卖掉;同时进贡进宫的的瓷器,也有一部分会被皇帝赏赐给王侯功臣,朝代更迭,自然流落民间。更何况在战乱时期,有大量的官窑瓷器流落民间。基于这些原因,原本古代官窑瓷器只有宫廷能用,后来就常在民间被发现了。

古代官窑瓷器精品图片及价格参考:

1: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描金折枝四季花卉盖罐(一对),尺寸:高41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20,125,000 ,成交时间:2015-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此件盖罐一对,于乾隆官窑之中堪称别致,其形尊贵秀挺,装饰雍容华丽,口沿于盖沿均描金,通体施松石绿釉为地,腹部与罐盖通绘轮廓描金粉彩四季花卉纹饰,花卉包括山茶、梅花、水仙、天竺、木兰花、秋海棠、绣球花、菊花、剪秋、栀子花、蜀葵、荷花、月季、梨花、鸡冠花等等,其所绘花卉造型准确,逼真生动,可与自然界百花一一对应。绘手非同寻常,与一般工匠绘制西番莲、宝相花等规矩装饰图案不同,应由受郎世宁等传教士画家、或画珐琅的宫廷绘画高手提供画稿,再于御窑场精细烧制完成的。底部施松石绿釉,中央以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年号篆款,工致端庄。其绘画细致工整,工艺精湛绝伦,松石绿釉匀净厚润,金彩璀璨辉煌,诸彩绚丽浓妍。本品摹仿掐丝珐琅主要体现在色彩和纹饰方面,以松石绿釉摹仿铜胎掐丝珐琅之色地,以金彩勾勒替换掐丝,红黄绿三彩质感硬朗深沉尤见掐丝珐琅之本色。而粉彩晕染,层次丰富,过渡柔和,予花卉之神韵质感。

有的圆状光点装饰。综上,本品以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必为世人所珍爱。成双成对,纹饰对称镜像,极富乾隆皇帝所追求的喜庆吉祥风格和趣味。

2:元青花龙凤花卉纹兽耳罐,尺寸:高38厘米,估价:RMB 13,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18,975,000 ,成交时间:2015-11-2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秋季拍卖会。

本件青花罐为洗口,溜肩,下收敛,造型稳重大气。肩部装饰双狮耳,左右对称,狮口大张,极具立体感。通身上下六层纹饰,本品器身从上自下有回纹,卷草纹,缠枝花卉纹,凤穿牡丹纹,赶珠云龙纹和莲瓣纹,虽然构图繁复,但层次分明,繁而不乱,观之赏心悦目。包罗元代瓷器典型纹饰,如缠枝牡丹,游龙,莲瓣,凤凰纹等,其设计配搭独特,独树一格,不见他例。罐上二龙身躯修长,突睛翘鼻,目光炯炯有神,笔触继而由刚转柔,描绘凤凰于牡丹花间飞舞之姿,为构图增添一份祥和气息。此罐青花发色深而蓝,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胎体厚重,器底露胎,明显留有制胎时螺旋纹痕迹。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清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特征。纵观全器,口部虽有缺釉之瑕疵,然不掩其蒙元盛世所特有的雄健之风。

3: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纹双螭耳抱月瓶,尺寸:高49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18,580,000 ,成交时间:2010-12-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瓶。直口,短颈,颈、肩相交处饰对称螭龙耳,扁圆腹,圈足外撇。通体青花纹饰,口沿下及瓶腹边沿绘回纹一周,颈、足墙饰灵芝纹。腹两面中心凸起,上饰团状灵芝纹;外环绘八瓣莲瓣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法轮,法螺,宝伞,华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吉祥图案。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此瓶圆若满月,故称「抱月瓶」或「宝月瓶」。其胎体洁白,青花发色亮丽,造型古朴端庄,充分表现了乾隆帝好雅慕古之文化内涵。八吉祥,又称佛教八宝,由西藏喇嘛教流入中原,是佛家常用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为典型的含有宗教意义的瓷器装饰图案,也是乾隆帝喜爱的纹饰,由此表现了乾隆皇帝热衷于藏传佛教,满清皇族与蒙藏权贵礼尚往来,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4:明嘉靖青花群仙祝寿大葫芦瓶,尺寸:高56厘米,估价:RMB 16,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18,400,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5: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纹如意耳扁壶,尺寸:28.9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HKD 18,080,000 ,成交时间:2016-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6:清乾隆青花山茶花纹太平有象瓶,尺寸:高27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8,000,000,成交价: RMB 16,240,000 ,成交时间:2010-11-20,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本品器型隽秀别致,化裁于观音尊,颈部细长,贴饰象首为耳,寓太平有象之意。检阅公私收藏数据,乾隆一朝未见有相同之器,本品设色淡雅,应为乾隆后期御窑仿成化风格的珍稀佳作,因而在装饰风格和表现技法方面均有别于传统面貌,展现后期官窑的新姿采。

本品整体构图,疏密相宜,气息清新,青花淡雅鲜亮,绘画尤称独特,全器纹饰自口沿而下,细分七层,其中颈之下部茶花叶取代常见的蕉叶纹竖列装饰,茶花苞蕾穿缀肩部一周,分隔颈腹上下空间,极为特殊,应是配合主题纹饰—缠枝茶花图案进行的创新设计。所绘缠枝茶花,风姿绰约,或妍放盛开,或含苞吐萼,花瓣以线描手法绘就,边沿留白更突显花朵之三维效果。花叶深浅相间,展示阴阳反侧之姿,更能映衬出画面的层次感,可谓匠心独具。阳面叶脉留白,新颖别致,如此技法始见明万历后期的民窑青花瓷器,具体做法是在钴料绘出花叶,待晾干之后,以细竹签在上面剔出叶脉,露出胎土,覆施白釉,入烧遂成。该青花装饰手法在清代官窑之中极少出现,因此本品堪称孤例。

7:清乾隆青花莲纹梵文兽钮钟,尺寸:高14.3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HKD 15,550,000 ,成交时间:2013-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二)。

钤印款识:四字篆书款。钟圆顶,直腹,撇沿,双首瑞兽钮。通体青花纹饰。自钟顶至口沿环饰三层缠枝莲、花卉纹,间以二行梵文。沿边饰仙鹤瑞云纹。顶孔周围青花书「乾隆年制」篆书款。

8:明宣德(1426-1435年)青花缠枝花卉菊瓣纹花浇,尺寸:高13.4厘米,估价:RMB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5,525,000 ,成交时间:2018-12-0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唇口,直颈,颈侧饰有曲柄,溜肩,圆腹下垂,卧足。器腹中部接胎,肩颈结合部凸出,有明显接胎痕。圈足内露胎,胎体呈米汤色。外壁通体以青花装饰,唇部两圈弦纹,颈部及肩部切削成多棱面,棱面上绘饰菊瓣纹,富立体感。腹部主题绘缠枝花卉,花叶旖旎,花型娇柔可爱。宣德青花以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绘制,青花发色青翠沉稳,深浓处多黑褐色结晶斑。结晶斑系钴料中窜出,或浮于器表,或下陷于胎骨,使宣德青花更加妙不可言。腹上留白处书青花六字单行款“大明宣德年制”。

9:清雍正青花如意耳荔枝纹抱月瓶,尺寸:高26.5厘米,估价:HKD 7,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HKD 14,160,000 ,成交时间:2018-10-02,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8秋季拍卖会。

本瓶器型端庄隽秀,壶细口,直颈,扁圆形腹,椭圆形圈足,平砂底无釉,釉汁匀净淡雅,细腻莹润。肩部饰对称的如意形双耳,许之衡称为「口际飘双带」。口沿青花花纹装饰,颈饰蕉叶纹,肩与底部皆绘海水纹,主题纹饰的折枝荔枝亦是以永窑为范,谐音「利吉」。

为何说官窑哥窑瓷器不分家


哥窑盘

“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中,官窑被排在首位,这是因为官窑是皇家官府直接营建的。 官窑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北宋汴京的官窑青瓷,其形制、釉色、工艺等均与汝窑有共同之处。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种色调,釉质匀润莹亮,大纹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满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钉痕。

哥窑瓷器和官窑共同之处。如:都开片,都是金丝铁线,都是支钉和垫砂两种烧法,以支钉为主,都是紫口铁足,都是古朴典雅。

那么它们的区别呢?如:哥窑看起来有出汗感觉、哥窑器口比官窑厚。 官、哥两窑在鉴别上是可以区别的。这要认真、细心是可以鉴别的。如:官窑器看起来上扬,而哥窑不是这样,哥窑厚重,官窑口薄等。这些都是区别的依据。

这要反复的认识实践才可以练出眼力,感性经验是需要长期实践的。 官哥区分型和釉,也看器口和厚重。紫口铁足官哥有,官窑口薄釉竖用。 器形古朴口上扬,胎薄是官确坚重。 哥窑出汗线左旋,胎体不薄确厚重。 器口釉凸有水渍,官窑釉亮哥出汗。

对官窑哥窑要抓住几个主要的区别点。官窑的器形多数是由青铜器发展来的,哥窑不是单从釉上也可看出,但哥官窑两窑的瓷器都出现紫口、铁足,也都开片,都是灰胎,这是共性,但有几个重要的不同点:

1. 口:官薄、口釉淌、竖向水渍,口上扬;哥口厚、釉厚有横向水渍。

2. 釉:官釉亮;哥釉有出汗相,官没有汗相。

3.开片:官竖线长、横线短、线方向不定,横线根粗稍细;哥竖线长、横线短、竖线多左旋。

4. 胎:官薄,但坚重;哥厚,没有官坚密重。

哥窑明显金丝和铁线。 鱼籽蟹爪百圾碎,胎体厚薄都可见。 粉青月白米黄色,釉面光泽如肤汗。 注解: 哥窑金丝铁线明显,泡似小小鱼籽、有蟹爪纹、俗称百圾碎、胎厚薄都有,色粉青、月白、米黄都有。釉面有肤出汗的感观。这是哥窑的最大特点,近些年有报道说窑址在浙江省乌龟山。

北宋官窑仿青铜

哥窑看泡线型口 小泡密乱不太均,大泡均称浅层守。 哥窑水渍支钉有,水渍顺着口沿走。 细碎纹片鱼籽纹,紫口铁足汗光瞅。 口釉外沿有凸感,胎釉厚重超过汝。 哥窑釉厚胎灰色,灰胎施釉粉红有。 还要观察线走向,假的釉子过于厚。 区别需要多过手,铁线多向左旋走。 大线多黑上下行,小线横行短小走。 开片大小粗细清,内反线迹小钉钮。 大线小线分两色,各条都对别离手。

哥窑小件比较多,杯盘洗瓶确都有。 小泡零乱不太均,大泡均匀浅层守。

注解: 哥窑的器件口上大多数有水渍,水渍顺着口沿走,存在着显白色的水渍。(水渍:即口沿在高温下釉熔化的流淌痕迹。)有细碎纹片、紫口铁足,有皮肤出汗一样表层的釉光,这是最明显的,口沿外釉有凸感,支钉烧造,器件厚和重都超过汝窑,胎显香灰色,多数铁线由上而下显现出向左旋的裂痕,痕迹小的线多横行的是,短的小线,断线不长。有支钉是隐现的印迹,有支钉的件不一定是铁足。而垫圈的出铁足的多、哥窑是裹足,但是裹圈足立圈(即:足壁)不裹圈底的也有。大线左旋和窑车旋转方向及火走方向、胎、釉裂等因素有关,通过大小线、器件的器口也可区别官哥窑的器件。

哥窑观泡 哥窑气泡像官窑,区别层上把泡瞧。泡大层浅变化小,均匀不深认哥窑。

哥窑五足香炉

注解 :哥窑的釉泡像官窑,不同点是大泡层浅变化小,均匀。 官哥互比 竖官横哥看水渍,官大哥小来观器。 薄胎厚釉是官窑,相比双薄哥窑毕。 玉质滑润是官窑,薄釉出汗哥窑遇。 官线短毛不横穿,金线根粗尖确细。 注解 官窑的口上水渍竖着淌,哥窑水渍横向走,胎釉厚是官窑,特别是口上扬而薄,而哥窑胎厚釉厚,口厚不上扬,玉质滑润是官窑的特别之处,釉相比哥窑比官薄,但哥釉显出汗,官窑金线几乎不穿竖线,金线短,根粗稍细像牛毛纹。

南宋官窑,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南宋早期的青瓷器,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质细,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为主,兼有青灰、青黄和炒米黄等色调,釉层薄而润泽,有纹片,满釉支钉装烧,器底有圆形支钉痕,工精质高。 南宋后期官窑青瓷的烧造追求玉石质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二次烧成的厚釉工艺,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蟹爪纹片或层层叠错的冰裂纹片,有说不尽的奥妙。厚釉工艺的具体做法是先低温素烧坯,后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经高温成器,一般釉层厚在2毫米以上。 和官窑相比,哥窑排在第二位,也历来受到宫廷、达官贵人、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的重视和关注,但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仅有一百余件,主要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著名博物馆,数量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明代就已经难以见到,故后世所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由于哥窑的窑址至今尚未发现,目前仍无法揭开其神秘面纱,可以说,哥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最为神秘的。

民间人士“挖”出明代官窑


一位是丽水的企业人士,一位是杭州市旅委的办公室主任,这两位似乎和文物、考古新发现挂不上钩的民间人士,经过10年的调查考证,近日却对外宣布:龙泉发现明代处州官窑窑址,和景德镇官窑同等地位。这一轰动国内陶瓷界的结论,昨天得到众多权威专家的认同。

从古玩市场到龙泉窑遗址

人物:两个爱好“淘宝”的老百姓

叶英挺:从一名教师到商人,20多年来一直潜心收藏与研究青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华雨农:杭州市旅委办公室主任,业余时间担任浙江省收藏协会副秘书长、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顾问。这几年来,他一直专注于青瓷研究,还被民间公认是南宋修内司官窑(老虎洞)的发现者。

线索:古玩市场淘到了“国宝”

由于志同道合,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青瓷,交流经验。今年四月份的一天,两人在杭州二百大古玩市场看到了一批瓷片,这些瓷片器形庞大,胎质洁白,釉色肥润,刻花尤其精美规整。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些瓷片与他们早在十年之前就开始关注的一批明初精品龙泉窑瓷十分吻合。

明初精品龙泉窑瓷的存世量十分稀少,在民间几乎找不到一件完整器,就连瓷片也见不到一片,只偶尔在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及国际大拍卖行能看到几件。凭着多年的收藏和研究经验,他们认为这些难得一见的瓷片绝非普通的民窑器。

遗址:顺藤摸瓜到龙泉

经过打探后证实,这些残片是出自龙泉大窑的。在龙泉市领导的帮助下,他们在位于大窑片中的岙底一带靠近垟岙头的地方,找到了遗址。当地村民称此处为“峰洞岩”,也有人叫“高坞”。大窑村村民在种植农作物挖地时偶然掘到这些瓷片,由于厚重块头大、数量多,当时被堆弃在田边,随后陆续流散到杭州、上海等地的收藏品市场。

龙泉窑属官窑的铁证

铁证一:残片上的“五爪龙纹”

此后处州青瓷博物馆对这批瓷片在全国各古玩市场进行抢救性征集。丽水市文物主管部门也对遗址进行了保护。

从各地“抢”回的大量瓷片来看,做工非常精湛,都是普通的龙泉窑民窑器无法相比的。

更重要的是有几块残片上还刻着两角五爪龙纹,这种图案在元明时候被定为是皇帝个人的专用纹样,而且与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形神兼似。这一现象也印证了元明官窑器是由“内府定夺样制”烧造的。此后叶英挺将从上海、香港等地拍来两角五爪龙纹盘与之对比。这些明显具有御用器特征的实物更印证了龙泉窑的性质。

铁证二:两部历史文献的记载

两位发现者介绍,根据《大明会典》、《明实录》等历史文献和宫廷档案中的相关记载,明代龙泉曾为朝廷烧造过“贡器”,《明宪宗实录》中成化皇帝的即位诏书还指出派内官任督窑官监烧瓷器,江西景德镇、浙江处州龙泉当时是处于同等地位的,当然也同属于官窑性质。

从《大明会典》的相关记载来看,有一点还可肯定,当时皇家祭祀要求法天象地,以强化自己的“天子”身份,因青色与昊天对应,祭天是用青瓷的。此外,与同时期景德镇官窑器无论在器形、纹饰上都很相似,并有器形、纹饰完全相同的实例。

官方说法被颠覆

民间观点已著书立说

一直以来,龙泉窑被普遍认为属于民窑,只是在某个时期为朝廷烧造过“贡器”。当然,也有一些意见认为在龙泉窑的发展史上,确曾设立过官窑,也就是南宋晚期——龙泉窑的鼎盛时期。但到了明代,龙泉窑则已没落,而“明代龙泉设立官窑”一说,不仅前人没有提出过,甚至是具有颠覆性的。

目前,这一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已被著录成书——《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书中详细阐述了发现处州龙泉官窑的整个过程,并以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大量瓷片实物为依据,展开多方面论证,同时也对大明处州龙泉官窑青瓷作了梳理。

考古专家肯定龙泉窑应姓“官”

这一发现成果也得到了国内权威专家的认可,他们在参观了“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专题展厅后都非常震惊。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陶瓷专家朱伯谦先生肯定了这批瓷器的断代问题,并认为把它定为官窑是很正确的。故宫博物院的叶佩兰女士认为“许多品种和故宫旧藏青花瓷器相对证”,江西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先生则指出龙泉窑在元至正年间就已有官窑,他认为处州青瓷博物馆目前整理出的这些残器当时应是外销的,是郑和下西洋馈赠给外国的礼品。耀州窑博物馆馆长薛东星先生对叶英挺先生抢救保护这批珍贵残器的“义举”大为赞赏,他认为一个民营博物馆能作出这样一个成果是非常不容易的。

崇祯青花瓷为何出现大量人物故事图案?


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全景。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明崇祯青花求签图筒瓶明崇祯青花求签图筒瓶全景。

明晚期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青花瓷的需求较大,外销瓷器也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虽然这一时期御窑厂的生产几近停滞,但民窑青花瓷的烧造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崇祯(1628-1644年)时期的青花瓷器,在近几十年来更以其丰富的纹饰内容、充满生活气息的实用种类和潇洒而不失细致的笔墨意趣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收藏者的目光。本文试以烟台市博物馆藏两件明崇祯青花瓷器为例,探索其中人物故事题材的奥妙。

1

表达帝王喜好图案减少人物故事图案大批出现

崇祯朝所处的17世纪,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大厦将倾的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然而这一时期的青花瓷烧造却迸发出不同于之前一百年的灿烂火花。

嘉万时期的青花瓷纹饰题材以仙道元素居多,而这种云雾缭绕的道教气氛在崇祯时期却大为改观。崇祯青花的纹饰内容丰富,以前官窑器上纯粹表达帝王意志及其喜好的规范图案逐渐减少,各类动物纹、山水景物、人物故事图案大批出现。尤其是人物故事题材,多反映戏曲小说、历史故事等叙事性内容,世俗人物开始成为青花人物画的主角。在笔触描绘上,较之元代、明早期和明中期同类题材的拘谨,也明显放开了手脚,人物身形普遍拉长变高,潇洒利落。

如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将画面徐徐展开,可见一位官宦模样的男子站在庭园中,一手托着腰间的环圈,一手指天,两个婢女站在他身后,正窃窃私语着什么。在他脚下跪着一女子,一手撑地,一手以袖掩面,似乎是正在因男子厉声训斥而啜泣。婢女们的身后是这家的厅堂,一妇人躲在半掩的门后注视着庭园里发生的一切,一个小孩紧紧拽着她的衣角,脸上是好奇而迷惘的神色,在他们身边还立着一个陪伺的婢女,眉眼弯弯,仿佛有一丝莫名的笑意。

2

科举官宦相关题材大量出现在青花瓷器上

这一时期戏曲小说题材大量出现的现象与崇祯朝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不无关系。虽然中国的专制体制依然顽固,但资本主义的诸多特征在此时已经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的趋势,不少地主缙绅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持续增加。至明晚期,中国的城市化率更是高达接近8%。买卖关系与雇佣关系深刻地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表现在文化生活领域,便是戏曲作品、传奇故事和白话小说的风靡。

明中叶后,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戏曲出现了新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明代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部和《金瓶梅》都诞生在明中期后,明晚期冯梦龙的《三言二拍》更是贴近市民阶层喜好的通俗小说杰出典范。因此,明晚期青花瓷器上出现的贴近世俗生活的人物故事题材,是这一社会现象的折射,表现出的是当时民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莘莘学子对一朝中举充满了热切的渴望。明中期以后,与科举官宦相关的题材也大量出现在青花瓷器上。而明晚期社会的动荡不安,让普通民众内心急需安定祥和的愿望更加急切,这种世俗的祈求与愿望,也是崇祯青花热衷表现的题材。明崇祯青花求签图筒瓶,图中一男子骑于马上,一手抱如意,一手执签,其僮仆身背行囊,主仆二人似是赶考或是赴任;一旁有一老者面目温和慈祥,眉目含喜,怀中的签筒内还有数签。而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上的人物手指天上的太阳,也迎合了“指日高升”的期盼,是当时较为常见的人物形象。

3

芭蕉、萱草和合欢树寓意植物绘入画中

值得注意的是,崇祯青花纹饰的一般性特征在这两件瓷器上均有体现。如花觚的近口沿处和胫部、明崇祯青花求签图筒瓶的肩部和近足跟处均装饰一周釉下暗刻花纹;画面中绘有左右回绕盘旋如水涡状(或括号状)的云纹,这一极富时代特征的纹饰一直延续至顺治。另外,筒瓶的口沿和花觚的胫部都装饰一周倒垂的大小相间的蕉叶纹,蕉叶中间留白,加上故事背景图上出现的芭蕉,均为崇祯青花纹饰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

芭蕉在古时由东南亚的热带国家传入中国,南朝宋以后逐渐成为象征文人士大夫形象的植物,广泛出现在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中。随着佛教的传入,芭蕉所寓含的“空”和“无常”的意义也被大众接受。明晚期,芭蕉形象更多表达的是文人阶层生活闲适、高情逸致的含义。

而且这两件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萱草和合欢树。嵇康在《养生论》中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明晚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促使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

崇祯青花人物题材的绘制风格与明晚期绘画风格联系紧密

青花瓷表现出

文人士大夫隐逸思想

戏曲人物题材在青花瓷器上的大量出现与蓬勃发展的文艺创作不无关系,而这些作品的传播需要依托书籍作为载体,由此带动了与刻书业密切相关的另一个行业的发展壮大,即版画。明清两朝是中国版画发展的高峰时期。崇祯青花瓷上的戏曲人物题材有的就是以同时期的版画样稿为基础描绘而来的。如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中人物的线条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均比较强烈。另外,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的衣饰上大多绘有“*”形花纹,这一衣饰纹样亦广泛见于明晚期的绘画、版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次是大写意绘画风格的影响。明代是中国绘画中学古与创新两种意识相碰撞的特殊阶段,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画掀起了一股反传统的思潮,文人画更注重精神自由、个性解放及情感宣泄。大写意所蕴含的自由奔放的精神和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充满了东方神韵与现代意味,得以迅速发展,尤以明晚期的徐渭为集大成者。“舍形悦影”是徐渭水墨大写意的基本追求,他的画把水墨大写意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至高境界。

这一影响同样深入到当时瓷画创作中。明晚期青花瓷器上的绘画内容、意境和笔法与当时的文人水墨画风格一致,着意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失意后寄情山水田园的隐逸思想。青花山水、人物题材上的留白,表现了民窑瓷画对文人大写意绘画的理解。明晚期青花瓷上的画法,更加注重通过勾、点、写的途径来达到“影”的效果。在“舍形”的基础上摒弃了物体形象,“不求形似求生韵”,营造一种视觉感受的“影像”,以“影像”间的亲疏、远近、上下关系来体现意趣。这种深藏的布局意趣在崇祯青花瓷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如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图花觚,虽然画法有勾线、分水两步,但起主要视觉作用的还是分水之后形成的“影”之轮廓和“影”与“影”之间所留的空白美,大片的空白并不使画面苍白空旷,相反却给观者带来了空灵幽美的心理感受。这些形象虽与生活中的实景相差较远,但却符合视觉美。由于广泛采取分水和晕染技法,多有大写意的情趣,画面开阔,笔意潇洒酣畅,着笔不多但艺术效果不凡,与同时代绘画中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相映成趣。

南宋官窑瓷器好在哪儿,为何成了传世珍品?


很多人喜爱南宋官窑,可以说它代表着八百年前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不过,它产量有限,传世极少。南宋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现传世珍品不足百件,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

南宋官窑为何存世量极少呢?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时间的久远,宋代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瓷器又非常易碎。更重要的是,南宋官窑是宫廷用瓷,数量本身就十分稀少。

南宋官窑制瓷配方和生产工艺十分复杂,成品合格率仅有百分之一。平民百姓几乎与官窑瓷器绝缘。即便是民间出现官窑瓷器,也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拥有的,主人家多为皇亲贵族。

可以想见,拥有如此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南宋官窑瓷器,一旦出现在市场上,会引起人们怎样的重视。

除了物以稀为贵,南宋官窑值钱就在于很多人喜欢它,尤其是它的颜色和开片纹理。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之分,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片为主。

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装饰,而是瓷器本身庄重典雅的自然美。它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关注民间瓷器


瓷器收藏者,历来瞩目官窑瓷器,尤其是明、清的官窑作品更是成为人们集藏的重点。然而,来自市场最新的信息表明,长期来不为瓷件收藏者看好的民间瓷器作品,近来行情逐步好转,不仅收藏者渐多,而且市场价格也正在稳步攀升。

例如,一般的民间瓷件五彩花瓶、香筒和青花碗盘等,以往市场上三五十元至百余元就能买到,而现在的价格则普遍上升了50%至150%。一位常在古玩市场上看行情、“捡漏”的瓷器收藏者说:民间瓷器作品正在受到青睐,其后市走势将看好。有位卖古玩的摊主附和表示:市场上收藏民间瓷器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事实。仔细想想也对,哪有那么多官窑作品供人把玩?年份久的官窑作品极少,价格又高得吓人,还不如买点民间瓷器件玩玩。

市场变化反映了收藏者的需求,说明收藏者越来越明智。有位收藏者自嘲地说:比如瓷枕、瓷香炉、瓷佛像等民间瓷器件,历朝历代都生产,质量有好有坏,数量众多,价格不贵,如能及早择优收藏,恐怕照样有玩头、有花头。这位收藏者的话值得重视,他表明收藏民间瓷件是初入收藏业的一个很好的介入点。(解放日报 存存)

瓷砖为何会自爆?瓷砖拱起或与室温有关


“这是咋回事?”近日,市民刘女士拨打热线反映,她家客厅地面上的瓷砖突然爆裂,期间还伴随着响亮的爆裂声,她和家人既感到害怕又十分不解。记者走访部分家装从业人员,他们分析认为,冬季瓷砖爆裂或与室温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有关。

两市民家客厅地面瓷砖爆裂

刘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事发当日,她刚下班回家。一开家门,眼镜便被糊了一片“白”,还没来得及擦拭,便听到屋内噼里啪啦响了起来。慌乱中,她发现声音来自铺在客厅地面的瓷砖。伴随着一阵阵爆裂声,客厅地面中间的一溜儿瓷砖就跟下面有“钻地龙”一样快速拱起。见此情形,刘女士来到楼下住户家中,查看对方客厅的天花板,发现那里一点事都没有。邻居还反问张女士,是不是她在家里放鞭炮。

无独有偶,市民张女士也曾经遭遇此事。事发当时,她和丈夫正在主卧房睡觉,突然听到客厅传来一阵阵噼里啪啦的响声。夫妻俩都以为屋里进贼了,可是不久之后,声音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大了。“有危险,快跑!”张女士的丈夫迅速作出判断。随后,一家人慌忙从3楼跑到户外。

奇怪的是,张女士一家人在楼下待了10多分钟发现,整栋楼看似很平静,只有他们一家人出来了。张女士的丈夫决定回家探个究竟。一打开门,他惊奇地发现,地面上的瓷砖沿着刚进门的位置一直开裂到客厅,20块瓷砖无规则地堆在客厅里面。这些瓷砖都是20×20厘米的规格,厚度约3~5毫米。

厂家称是瓷砖老化所致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现象,张女士和刘女士都非常奇怪,亲朋好友也众说纷纭。两人分别咨询了当年买瓷砖的厂家,厂家工作人员的回答如出一辙:使用时间长,瓷砖老化了。经了解,刘女士和张女士家中的瓷砖都是在10年前铺设的。

在经区代理某品牌瓷砖的市民吴阿华表示,由于住户长期在地板上走动,导致走动部位的瓷砖发生松动,而且瓷砖之间高低不一,一旦楼体挤压的力量过大,经常走动位置的瓷砖就会发生自爆,这就是为何张女士家中的瓷砖是沿着刚进门的位置一直开裂到客厅的原因。

除了使用时间长,还有哪些原因可致瓷砖爆裂呢?经常搞装修的市民宋开州告诉记者,粘贴剂不合格也会导致瓷砖铺贴后出现空鼓、脱落等现象。他说,传统铺贴瓷砖通常使用水泥砂浆作为粘贴剂,水泥与砂浆通常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比,如果配比不均,水泥砂浆则达不到要求的粘接效果;同时,沙子含土量过高、使用劣质或过期水泥都会导致粘贴不牢而引起瓷砖空鼓、脱落等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室温变化是主因

瓷砖缘何会自爆?

常年搞瓷砖生意的谢先生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他告诉记者, 每次室内温度发生变化,瓷砖都会受到墙体挤压,这种挤压经过积累最终导致瓷砖自爆,这也是铺设时间较长瓷砖容易发生自爆的主要原因。谢先生分析认为,刘女士和张女士家的瓷砖都发生在供暖开始不久,这说明供暖开始后,室温突变导致的冷缩热胀作用剧烈,最终发生事故。

到底如何才能防止瓷砖爆裂呢?

吴阿华说,首先,市民应尽量使用正规家装公司、合格的瓷砖;其次,瓷砖及填缝剂都会有热胀冷缩现象,铺贴时应预留适当缝隙;填缝剂是一种有韧性的、强度较低的柔性产品,弥补了瓷砖热胀冷缩的膨胀系数,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空鼓、开裂。另外,铺设瓷砖时,要让瓦工尽量将瓷砖地板铺设平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为何民间会大量留存官窑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为何民间会大量留存官窑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官窑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