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官窑瓷器 > 导航 >

官窑且慢认定

官窑且慢认定

古代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鉴别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2020-03-13

古代官窑瓷器。

在收藏界,常碰到这样的陶瓷收藏爱好者,开口官窑,闭口官窑,拿出的瓷器件件“官窑”。其实这很幼稚,可以说他自己就没弄清什么是官窑。中国陶瓷的官窑,严格地说始于北宋。而五代起兴官办,五代十国吴越钱氏宫廷垄断越窑的部分生产,其“秘色瓷”具有官窑的性质。五代越窑进贡后唐、后晋瓷器达万件。所以,“秘色瓷”并不神秘,南方各地均有出土。北宋在卞京设置官窑,宋高宗南迁到今杭州修建内司,并在郊坛设官窑。宋代官窑器在各地的官府衙门都能使用,故现在个人收藏也有可能,但存世量不大,完整器难觅。

现窑址出土白瓷标本刻有“官”、“新官”、“会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识。芒口定窑器虽用金银铜镶边,但沿口积垢难除,故“弃定用汝”。汝窑是北宋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流传至今的汝窑官窑器均不足百件。各地挖掘的古墓中从未出土过一件宋汝窑器,说明汝窑器当时使用只限于宫廷,不作为陪葬品。汝窑器后仿的多,清代仿得相当成功。故现在个人收藏到的宋汝窑器已是凤毛麟角,拥有几件简直是天方夜谭。宋代的耀州窑瓷器一度曾作为贡瓷进贡朝廷,龙泉窑也烧制过龙泉仿官窑瓷器。元代能作为官窑瓷器的是枢府窑生产的印白釉瓷器,“有命则供,无命则止”。款式除“枢府”外,还有“太禧”、“福禄”。因枢府窑器除宫廷使用外,各地官府衙门也能用,还大量出口外销,故在各地均能觅到枢府器及瓷片。明代官窑与官搭民烧并存,民仿官的瓷器也不少,但款式、制作工艺、器型区别较大,需仔细明辨。明清两代朝廷在景德镇设御器厂,又称御窑,专供宫廷使用。清代的“御窑器”是专供皇帝使用的,王爷大臣使用的是带堂名款的瓷器。所以,清代的“御窑器”除溥仪带出宫廷一批、清廷官员偷出一批流落民间外,现在个人能收藏清代“御窑器”的概率很小。可以说,当今正宗的清代“御窑器”瓷片都难觅,怎么会突然冒出这么多的官窑器?说白了是民窑充官窑,后仿充古董罢了。<wwW.taOcI52.COM/p>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南宋官窑之郊坛官窑的鉴别


郊坛官窑,即是“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但是由于后人对《坦斋笔衡》关于官窑记载的误解,陶瓷研究者一般把“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划分成含有3个窑口的广义概念,即指“忭京官窑”、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长期以来,不少中外学者对此种划分的科学性颇有质疑。因为此种分法是与宫中藏品相矛盾,无法与实物相印证。如“汴京官窑”窑址已为黄水淹没,成为历史悬案,故何为汴京官窑器也就无从探究,至于修内司官窑又因缺少窑址印证,对其存在与否,尚且争议颇烈,更谈不上对其器物之研究。而郊坛窑址,尽管发现多年,但学者们所持观点各异。三分法长期以来,既无理论基础,又无实物印证。不过人云亦云,莫明究竟。

宫中传世官窑瓷器,经研究均属于浙江青瓷系统,无法区分南北。曾有试从烧造方法上进行划分,认为北宋的“汴京官窑”瓷器多系支烧,南宋的郊坛官窑系多为垫烧。其实,这两种烧法,均为郊坛官窑所采用,从其遗址发掘情况分析,厚胎薄釉者为支烧,而薄胎厚釉者,则采用垫烧。或曰,以支烧为早,垫烧为晚,此说也不能成立。因为不同的烧造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器物而定的。底径大而薄者,往往还采用支、垫结合的办法。所以,两种方法绝没有时间的早晚之分,更不能以此划分南北官窑。据文献及考古得知,宫藏传世官窑瓷器中,除官窑瓷器外,“汴京官窑”是不存在的,它实为官汝窑;而所谓“传世哥窑”实为修内司官窑。而只有郊坛官窑的发掘物与宫藏官窑器相符。由此证实,所谓的“五大名窑”之中的“官窑”就只能是南宋的郊坛官窑,别无它属。

郊坛官窑是继修内司窑以后设立的第二座官窑,其窑址在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早在本世纪初期,窑址就已经被发现,50年代浙江省文管会对窑址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198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了作坊遗迹及窑炉一座,取得有较丰富的资料,其中有不少发掘物与故宫博物院藏官窑瓷器相符。

发掘证明,郊坛官窑烧制器物可分两大类;一类属于生活用器,有碗、盘、碟、盒、盆、罐瓶等;另一类为陈设用瓷,主要是仿周汉的鼎、鬲、簋、奁等形式的香炉,琮式的瓶、觚、尊、贯耳壶、花口壶、花盆等。两类相比,以烧制生活用瓷为主。然而,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官窑瓷器中,却以陈设用瓷居多。这可能因为日用瓷损坏率较高,陈设用瓷损坏率较低的缘故。从瓷器胎与釉的厚薄对比而言,有厚胎薄胎厚釉两类。一般讲碗、盘、蝶杯等小型器皿薄胎者居多。觚、炉、瓶、花盆等较大较高的器物则以厚胎者居多,瓷胎的色泽以灰色为基本色调,其胎是以瓷石羼入少量紫金土配制而成。釉色以青为主,基本上可分为粉青、灰青、米黄三种色调,是以植物灰及石灰、长石、高岭土、石英等原材料配制的石灰碱釉,这种釉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高温时粘度较大,即在高温下不易流釉,因而釉层可以施得厚些,使器物外观显得较饱满。薄釉一般施一次釉,施釉后以支烧具垫于器底,装入匣钵内烧制。器身全部满釉,仅留有支钉痕。厚釉瓷器大部分是垫饼烧,施釉在2次以上,多者达4次,装烧时往往将圈足底部釉层刮掉,在垫上垫饼,釉层不致粘连而报废。官窑瓷器开片纹形成是由于高温条件下胎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致。这说明,开片纹的产生是瓷器在窑中烧成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现象。一般讲,薄釉和厚釉产品开片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薄釉器开片纹细密者多,厚釉器的开片纹粗稀者多。

郊坛官窑,顾名可知是在建坛以后建窑的,上承修内司。《宋史.高宗本记》载:“(绍兴十三年)三月已亥,造卤簿仪仗。乙已,建社稷坛。丙午,筑圜丘。”那么,郊坛官窑始建年代当晚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但其下限年代尚缺文献与考古资料佐证,故其烧造史姑定在绍兴十三年稍后以至更晚的绍兴年间(1143年——1162年)。

墨彩官窑瓷器


墨彩瓷器是釉上彩的一种,以艳黑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在白釉面上描绘图案,经彩炉烘烤而成。墨彩是南宋官窑中从未发现过的工艺。龙泉窑的点彩工艺,以往一直认为是元代龙泉窑的创造和时代特征。其实龙泉窑受南宋官窑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无论是器形、纹饰,还是厚釉工艺,现在看来连它的点彩工艺也受到了南宋官窑的影响。

墨彩瓷的烧制方法是在烧成白中泛青的瓷釉上绘画上水墨彩,然后经低温烧成。墨彩以水墨彩绘为主,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蓝粉、淡黄等彩色、但在每件器物画面上所施加的粉彩面并不大,仅起到点缀的作用,这种画面处理方法以雍正时期最为突出。

墨彩是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之效果施于瓷器上的彩料,首先在白瓷器上以黑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其效果犹如在白纸上以墨笔作画。而木纹釉则是清雍正、乾隆朝独具特色的釉色之一,装饰效果颇富自然生趣,且清雅怡人。此笔筒之墨彩山水与木纹釉相得益彰,为清雍正朝具有代表性风格的瓷质文具。

木纹釉墨彩山水图笔筒,清雍正,收藏于故宫

墨彩官窑瓷器笔筒直口,璧形底。器里及外壁上下沿施木纹釉,外壁中部以墨彩绘山水图,意境清逸典雅。

木纹釉墨彩山水图笔筒,清雍正,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6cm

真假官窑瓷


章用秀

明清官窑瓷器是中国陶瓷器物的珍品,向为收藏家和富贵人家所青睐。因其金贵,民国时期明清官窑仿品屡屡现身。当年,天津锅店街的同泰祥便精于此道,其所出真假难辨,扑朔迷离,给收藏界造成极大的危害。

同泰祥仿明清官窑瓷器比北京前门大街德泰之所仿,色彩、品种要多,数量也大,国内外现存明清官窑瓷器中的赝品,不少是同泰祥于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在景德镇仿制的。20年代中后期,居住在天津租界地的官僚政客和大户人家,包括溥仪,庆王爷的后裔,军机大臣那桐,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曹锟、黎元洪,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苏督军李纯,还有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奉系军阀张作相、吴俊升等人,都买过同泰祥的仿官窑瓷器。

据说同泰祥为溥仪烧制过“水燉”和白瓷祭器,书写“宣统年制”款识。水燉是一种早已不见的餐具,下部像盘子,上部有屉,屉和盘都是双层空心,可注入热水,用以保持菜肴常温。张园里的仆人也大量购买仿官窑器,用以调换溥仪从宫里带来的真东西。

清廷内务府总管文索的后代,人称“曾二”,住在英租界。此人拥有不少真正的明清官窑器,可他还是到同泰祥购买仿制品,以赝品充真品,唬那些行伍出身的军阀老粗。汤玉麟没那么多真正的官窑瓷器做陈设,便从同泰祥买来大批的仿官窑器,摆起来壮门面。江西督军陈光远,财产逾千万,他的大儿子也经常去同泰祥选购仿制的明清官窑器。同泰祥的徒弟们称呼他“陈大少爷”。李善人家、正兴德穆家、长源杨家、益德王家、振德黄家、元隆孙家等也都是同泰祥的主顾。元隆孙家有位姑娘出嫁,在同泰祥订制瓷器嫁妆一百件,一百件瓷器都绘有《百子图》。

现在看来,当时购买同泰祥瓷器的,有的是知假买假,以假官窑作装点,或用赝品充真品取乐儿耍人,有的实属上当受骗,不少人为此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有一位叫沈吉甫的老先生,是颇有名气的收藏家。他从1900年至1931年,先后搜集历代名贵瓷器达千余件。沈老眼力很强,收藏明清瓷器讲究釉色、彩头,一般瓷器他都看不上眼。可是,1932年春天,他在天津英租界一幢小楼赋闲时却上了大当。那天有人带来一件黄包袱,包着一只锦匣,匣里软囊卧着一件精美的珐琅彩瓶。这只彩瓶,胎质洁白,薄如蛋壳;锦匣的名签编号,都是宫里的标志。本主说还有十几件这样的瓷器。不久又拿来十几件黄包袱。沈吉甫将彩瓶一一观赏,最后以10万元代价全部买下。沈老兴致勃勃,请来北平几位朋友来津观赏,但几位鉴赏家都没表态。一看他们的态度,沈吉甫明白了。他送走了朋友,拿出放大镜细细观察,这才发现所谓乾隆珐琅彩瓶胎骨薄,手头轻,彩质也不够精细。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天津锅店街同泰祥细瓷店在景德镇仿制的。沈吉甫越想越气,盛怒之下,把那些瓷器摔了个粉碎。

鉴别清代官窑瓷器——先识官窑款


中国瓷器从宋代开始有官窑瓷器,专门的造办处,在明清时期到达鼎盛繁荣状态,而各朝各代因皇位的更替不同的朝代使用的款式都不相同,款的书法特征、用料、位置等都有所区别,对后世古董鉴定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于同一朝代所用款式也不相同,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下清代官窑瓷器的官窑款有哪些特点,官窑款有何区别。

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其朝代所产官窑瓷器都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瓷器最为鼎盛的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

顺治官窑瓷器

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体布局不甚规整。

康熙官窑瓷器

康熙年间已经可以制作珐琅彩的瓷器,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前期常见干支纪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本网资料库内有一对康熙青花杯,落款为“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珐琅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其字体前期宽大,笔划粗重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清秀,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细微区别,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少逆点。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款字外饰有单圈、双圈、双正方框等。

雍正官窑瓷器

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从字体上分析,雍正款识由专人题写,所以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相同。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主要用在仿均、炉均和茶叶末等器物上。“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仅用于珐琅彩瓷。

乾隆官窑瓷器

瓷产量极大,官窑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款字一般以青花书写为主,但亦有抹红写款,在白瓷、茶叶末、珊瑚红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

嘉庆官窑瓷器

一般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主要为青花、无栏框。亦有少量楷书款。粉彩器上常见抹红款。个别器物用刻划款。

道光官窑器一般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为主,也有抹红款及描金款。茶叶末、炉均釉等器物上则为六字刻款。个别粉彩器上偶见“道光年制”四字红地描金篆书款。道光时期落有堂名款的如“退思堂制”、“山解竹主人造”等,大多是精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读书的地方,后期也成为道光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故题有“慎德堂制”红款的道光朝瓷器应是道光皇帝的御用瓷。

咸丰及其后的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官窑瓷器

兴起楷书题款风气,大多为六字双行或六字三行“大清××年制”款。款外均无圈框,字体工整,清秀修长,有青花、红彩、金彩、墨彩及刻款等形式。这一时期篆书款不多。其中光绪时署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及“长春同庆”、“永庆长春”等款的官窑器最为精致。

清代官窑瓷器作为古董市场藏量最大也较为精美的官窑瓷器,市场和经济价值也比较高,所以仿造品就很多,故此大家在古董鉴定过程中,要从各个方面去考量,本文提供了清朝官窑款的识别和如何去鉴定是不是官窑款。藏友们可以借鉴一下。

雍正一朝,御窑名品迭出,独步大清一代,是中国古陶瓷史上成就辉煌的一页,也是海内外瓷器拍卖市场上的领跑者。像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曾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4150万港元创下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最高价,同时在内地拍卖市场上,雍正官窑瓷也动辄数十万、数百万元的身价。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三多果纹胆瓶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高20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该瓶为雍正朝典型风格的器物。其直口,长颈,鼓腹,圈足,口沿用青花描绘一道连环回纹,下面吊饰三组青花尖叶纹并间绘上三个釉里红变形石榴,颈腹部描绘“三多果纹”,分别是折枝蟠桃、折枝石榴、折枝荔枝,它们都由一朵灵芝承托,使整个构图增添祥瑞之气。画中硕果细叶,疏密有致。红艳夺目的三多果强烈突显其寓意的主题。传统常见三多是以佛手、桃、石榴组合纹饰,其中佛手寓意福气,桃寓意多寿,石榴寓意多子。三者结合,寓意多福、多寿、多子。而雍正一朝的瓷器上许多三多纹饰均以荔枝取代佛手,究其原因很可能与雍正帝个人喜好有关。

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铺首尊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高25.4cm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敞口束颈,丰肩鼓腹,敛胫圈足,肩贴饕餮衔环双铺首,器型古雅端庄。自上而下分绘海水江崖纹、变形芭蕉叶纹、缠枝莲纹、覆莲瓣纹等六层纹饰,其间以突起的弦纹相隔,使器型更富于变化。运用模仿明代永宣青花画风的点染画法,全器绘画流畅细腻,层次清晰,青花鲜艳浓郁,釉面匀莹润泽,品相完美。目前所知,与其相同者仅有一件,弥足珍贵。

清雍正翠绿釉瓜棱瓶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高21.5cm款识:“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刻款

单色釉瓷器纯净典雅,少人工匠意而富天然韵致,去雕饰之美而独存魅人色彩,一直为世人所重,雍正皇帝对此也百般追求。在位期间对内府所藏官、汝、哥、钧等宋瓷颇为灵情,屡命内务造办处奉宋旧器至御窑厂仿造,加上有唐英如此杰出的艺术家竭力钻研督造,仿古创新集诸色之大成,从而使清代单色釉瓷器制作步入历史的颠峰,让后世望尘莫及。翠绿釉瓜棱罐,呈瓜棱形,敛口,硕腹,圈足,素地无纹,通体及内壁施翠绿釉,发色匀净,清澈晶莹。底刻“雍正年制”篆书款。品相完美。

清雍正柠檬黄釉印花纹杯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直径8.8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该杯直口、深腹,近圈足处模印变形花瓣纹一周,纹饰极具动感。杯外壁施黄釉,内壁及底施白釉,胎体轻薄,釉色莹润,色泽淡雅。底书青花双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当年崭新的蓝布锦盒,随着时光流逝如今已褴褛离析,但盒中御杯依旧葆光焕发,完美无缺。目前,公私收藏品均不见相同者,堪称绝代孤品。

柠檬黄釉是以氧化锑为主要呈色剂的低温色釉。康熙时期,内务府珐琅作已使用从西洋引进的锑黄作为珐琅彩瓷器的彩料和色地。柠檬黄釉始创于清代雍正年间,由于这种黄釉的颜色比传统浇黄釉更为浅淡幽雅,故又称为“淡黄釉”。清代文献称之为“西洋黄”、“洋黄”。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纪事》记载了“岁例供御”的五十七种彩、釉,其中的“一西洋黄色器皿”所指便是柠檬黄釉。

传世所见柠檬黄釉以雍正朝制品的质量最好。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柠檬黄釉瓷数量绝少,器型多为盘、碗、杯、碟等圆器。清宫《乾隆记事档》载:“乾隆三年元月二十五日,太监高玉交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洋黄三寸碟、洋黄里外收小三寸盘……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处唐英,照样烧造送来。”此处所说的“洋黄瓷器”当指雍正朝的旧物,说明乾隆初年宫中所存柠檬黄釉已经不多,需要仿烧才解决短缺的问题,反证雍正时期的柠檬黄釉烧造数量十分有限,否则相隔短短数年皇帝无需专门传旨仿造。

清雍正粉彩双龙捧寿仙鹤纹大盘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直径54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青花楷书款

盘敞口,折腹,圈足。此盘形制巨大,折腰造型较为少见,口沿描金。盘心绘双龙捧寿,一龙以胭脂红绘就,一龙施以海水绿,对比鲜明。盘内壁饰八只姿态各异的飞鹤,龙腾鹤舞,翱翔于五色祥云之中,充分体现出“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的气势、神韵。盘外壁以矾红彩绘十只蝙蝠,胫部饰汹涌海涛,寓意“洪福齐天”、“福山寿海”。明清官窑瓷器纹饰中多见“单龙捧寿”或“双龙赶珠”。“双龙捧寿”图案十分鲜见,只限雍正一朝,已知仅瑞士藏家AlfredBaur藏有绘相同图案的“雍正官窑黄地青花双龙捧寿纹鸠耳尊”。

此盘造型规整,施彩丰富绚丽,寓意吉祥,雍容华美,亮丽典雅,传世罕见,应是景德镇御窑厂为皇帝特制的祝寿大器,不同于例行烧制的普通官窑瓷器,堪称雍正窑大器精品,殊为难得。据已公开资料:这种大盘传世仅有2件,除本拍品外,器型、纹饰、尺寸完全相同的另一件大盘见于香港佳士得2003年10月拍品667号、北京翰海2004年春拍品1792号。

清雍正窑变釉铺首尊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款识:“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刻款

尊撇口,束颈,肩饰双铺首衔环,腹饰四道弦纹,圈足略外撇。外施窑变釉,肥厚光亮,紫红相交,色彩斑斓,釉中密集蓝色的斑点,惟口沿部分红色偏浓。圈足内施深浅不一的护胎釉。

清雍正仿官釉五孔方尊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高28.5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为雍正朝创新器型,短颈,方体,肩饰五孔,器身自上而下以三组突起的等距弦纹为饰,使器型更富于变化。通体施仿官釉,釉质莹润凝厚,遍“金丝铁线”开片。胎体厚重,造型古朴。

清雍正仿成化青花缠枝花纹碗(一对)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直径15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碗器型、文样皆仿明成化青花碗。内外壁绘缠枝花,内底绘折枝花,其胎体之轻盈坚致,釉面之晶莹光润,青花之幽靓雅洁及色调之淡雅清丽,可说直追成化官窑青花,几欲乱真。

清雍正粉彩麻姑献寿图凤尾尊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高44.5cm

器敞口外撇,长颈,丰肩,鼓腹,圈足,俗称“凤尾尊”。胎质细密,釉质洁白光润。器分上下二层纹饰,口部为太白醉酒图,腹部饰麻姑奉寿图,“蝠”是“福”的谐音,桃象纫“寿”,寓意福寿吉祥。色彩丰富,色调柔和。雍正粉彩素以精巧细腻着称于世,此器即为代表。柔而不艳,细腻淡雅,立体感强,其中的胭脂红色尤其鲜润绮丽,《陶雅》赞叹:“胭脂红者也,华贵中之佚丽者也。”此凤尾尊色彩保存如此完好,十分难得。

清雍正斗彩花卉纹盘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直径20.5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

盘敞口,弧腹,圈足。胎质细密洁白,胎体厚薄均匀。釉色莹澈如玉。内外皆以缠枝牡丹为主,饰斗彩缠枝花卉。斗彩设色丰富,颜色淡雅柔和,为雍正官窑斗彩器代表作

清雍正青花夔凤纹摇铃尊

清代官窑瓷款式鉴定

尺寸:高18.3cm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浅唇口,细长颈,溜肩,筒式腹,浅圈足,似长柄的铜铃。外壁绘双夔凤纹,生动流畅。摇铃尊为清康熙时流行的尊式之一。此器造型典雅,青花发色幽靓,尚存康熙遗韵,当为雍正早期之作。

几十元淘来的仿品竟被专家认定为宋瓷真品


神垕老街旁到处是仿古陶瓷摊档。

仿古瓷拉坯高手朱占坡现场表演拉坯。

由神垕镇民间高手做旧、在当地仅售几十元一件的当代汝窑瓷器,居然被几位来自北京的资深专家一致认定为宋代的真品。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就发生在不久前的河南省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

“我们仅仅是测试一下当地的仿古工艺,没想到其逼真程度竟能让专家大跌眼镜。”4月15日,该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颇为感慨地告诉来访的南方日报记者。禹州神垕镇素有“中国钧瓷之乡”的美称,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当代北方最大的仿古陶瓷工业重镇。馆长张金伟则透露,近年来,国内多起古陶瓷文物贩假案件,涉案标的的生产源头都一路追溯到了神垕。尽管新世纪以来,当代钧瓷产业迅速崛起,带有现代工艺师落款的作品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市场,然而,仿古陶瓷产业在当地依然是不少匠人的赖以生存的手艺。

钧瓷之乡不只生产钧瓷

一踏入禹州的地界,仿佛就能闻到空气里飘着的那股浓浓的陶瓷的气味。

尤其是穿过启功题写的那块“神垕镇”的牌匾,踏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走进“七里长街”,看到肖河两岸林立的那些古老的戏台、神庙、楼宇、民宅和商行,木雕石刻,青瓦灰砖,无不写满数百上千年的历史沧桑,记者不知不觉便穿越到了民谣所唱的当年“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那种繁华。

禹州古名阳翟,乃夏朝古都,学史的人都知道,这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其辖下的神垕是与周庄、凤凰、西递齐名的千年古镇。

从地理上来看,神垕是禹州市、郏县、汝州市三县(市)交界处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全镇总面积49.1平方公里,总人口42000人,其中镇区人口3.2万人。然而,就是在这个镇区建成面积不过10平方公里的地方,积淀了中国数千年陶瓷文化的精粹。宋代汝窑走向衰落后,神垕便由于生产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而引起皇家重视,很快由民窑转向官窑,进而扬名天下。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神垕人只生产钧瓷。“事实上,由于千百年来,当地的陶瓷工艺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因而,神垕的匠人不仅熟稔生产钧瓷,而且擅长制作汝、官、哥、定等其它著名窑口的瓷种,甚至在磁州窑、耀州窑等其它窑口的瓷种制作工艺下亦不输于原产地的工匠。”兼任禹州市陶瓷研究所所长的张金伟同时也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陶瓷艺人,对当地的陶瓷文化历史发展脉络能够梳理得清清楚楚。在他眼里,神垕人的仿古陶瓷制作技艺堪称一绝,甚至已经达到了能够以假乱真的地步。近年来许多曾经在拍卖市场高价成交的所谓陶瓷文物,其实就是神垕一些当代民间高手的“杰作”。

接待记者的另一位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则透露,前不久北京来的几位专家集体鉴定了他们馆里提供的一件汝瓷,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均一致认定其为宋代的真品。“但颇为遗憾的是,这件东西只不过是我们此前从一位神垕的匠人手里买过来的高仿品。由于仿制品经过人为做旧,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到位,所以连专家都看走眼了。”

“发生这种‘意外’一点都不奇怪。”应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和陶瓷学者、《神垕影像民族志》纪录片拍摄组负责人王洪伟博士邀请,这几天与南方日报记者一起在禹州考察交流的古陶瓷收藏家、广州市当代艺术研究院理事长冯玮瑜表示,很多学者,虽然长期与古董打交道,但是他们接触的多是真品,对于市场上流通的赝品则较少上手,更不用说去钻研仿古陶瓷是怎么做出来的。

此前,曾有媒体分析,除了龙泉窑的瓷种神垕镇不能生产,其它任何瓷种,当地的匠人都能在自己的手工作坊里边鼓捣出来。不过,记者实地调查发现,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与龙泉窑颇为神似的玉石釉陶瓷在当地已开始风生水起。这或许意味着,神垕镇的仿古陶瓷制作工艺已经全面覆盖古今各色名窑瓷种。

行业

高仿瓷可在文物市场以假乱真

在禹州的神垕,仿古陶瓷的研究、制作和销售,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站在大刘山的文公窑窑口门前的一块高地上,可以鸟瞰到该镇的大部分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第一次来神垕,从这里远眺,整个镇区都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大烟囱。这些大烟囱,可以见证当时全镇除了民居,最多的就是窑厂。”当代艺术家杨国辛在记者面前回忆道,随着气窑的普及,煤窑在当代逐步退出陶瓷的工业生产。现在所能看到的大烟囱虽然已所剩无几,但搭载上了新技术的当地陶瓷产业却越来越大。

记者在当地走访发现,除了老街,在包括神垕新区在内的其它地方,大路两旁和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陶瓷的作坊和门店。在老街旁边的一座古玩城里边,是仿古陶瓷的大卖场,站在停车场中间,记者看到,汝窑、哥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各色中国老窑口瓷种应有尽有。在一楼一家主推磁州窑的门店里边,白底黑花、外观素雅的仿古磁州窑碗罐盆洗,高中低档一应俱全,价格高低则以高仿工艺的粗细来论。随行的当地匠人朱占坡告诉记者,别看有些罐子在这里几十元一个,到了北京潘家园或广州的荔湾区,同样的东西就可以被古玩店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神垕人便开始背井离乡,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古玩街开店卖古董。在北京潘家园和广州荔湾区,随便逛一下便可以遇到神垕来的古董商。”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辛国正是土生土长的神垕人,早年也曾经从事过仿古陶瓷的生产。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曾经多次送货到广州沿江路一带。他透露,以前买家对上游产业了解不多,这一行很好做,神垕出产的仿古器很多在外地古玩城都是被当成真古董来叫卖,中间商在下游的流通销售环节一倒手,利润就可以翻上几十倍。而流入到拍卖市场上的高仿器,其卖价就更加吓人。

在全国,除了神垕,目前能够在不同领域如此成规模地仿制古代陶瓷的地区,只有江西景德镇、福建龙泉、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和禹州的宝丰县。其中,景德镇专门制作元明清官窑高仿品,南石山村主要生产高仿唐三彩,宝丰县主攻高仿汝窑瓷品。业界流传过一件荒唐的故事,河南烧制的仿北魏陶俑,在北京古玩市场上曾经被某文物研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北魏珍贵文物。

由于历史悠久,陶瓷文化的积淀较为深厚,神垕的仿古陶瓷工业在上述所有地区当中,“综合实力”被视为是最强的。在河南省古陶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陶瓷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国政的帮助下,记者也实地淘了两只高仿古瓷,一只是仿宋钧瓷鸡心碗,一只是仿元钧瓷大碗。拿到实物后,记者翻开张金伟馆长赠送的博物馆藏图录一看,外观上与图录的真品几无二致。“这是接了老底做出来的高仿品,底足是真的,只有碗身是新制,如果经过认真做旧,拿到市场上去可以以假乱真。”文国政说,不仅釉色、纹路与对应年代的真品高度相似,而且连那个年代的朱毛孔都原样做出来了。神垕匠人的仿古技艺由此可见一斑。

■分析

新工艺能否代替仿古技术引领产业?

神垕人的仿古陶瓷制作工艺,在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正因为仿古和做旧的工业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使得这片陶瓷文化沃土长出一代代“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新师傅。

近代最有名的钧瓷世家卢氏,其作品如折边盘,乳钉罐,天青釉加紫红彩,异常精美,曾流入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误作“宋钧”珍藏。《钧瓷史略》亦记载:“禹县神垕镇艺人卢广同、卢广文等兄弟,善仿宋钧,珍珠刻花,能作到以假乱真。”上海、开封古玩店常把卢钧误作宋钧收购。

“神垕人善作仿古瓷器,与当地匠人学习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王洪伟被誉为“当代钧瓷研究第一人”,他近十年来曾经调查和访谈过当地数十名陶瓷工匠,有些是闻名全国的国家级工艺大师,有些则是从未抛头露面的“世外高手”。在他访谈过的艺人当中,刘志钧的仿古工艺远近皆知,其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以假乱真,全因为长期对古代陶瓷残片的收藏和研究。几乎每一次听到哪里有古瓷品出土,他都会第一时间前往。

朱占坡曾经也是当地仿古陶瓷产业链上一位非常有名的拉坯高手。从十几岁开始,在刘富安等匠人的推介下,他就帮着韩美林等艺术家拉坯。由于学习能力强、悟性高,他很快顺势进入了对古代陶瓷经典器型的制作。他拉出来的仿古瓷,不仅器型形神兼备,而且连重量都很少有出入。

“镇上搞仿古的民间艺人举不胜举。”文国政也说,今天的神垕镇上的陶瓷厂,大大小小已经发展到上千家,据粗略统计,其中专注仿古工艺的作坊就有60多家,容纳的相关从业人员多达数千人,已经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生产的仿古瓷器,多达1000多种。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当地匠人生产的仿古陶瓷可以在市场上以假乱真,但是,大部分受访的匠人均表示,随着国内古董市场的日益成熟,收藏者对上游仿古产业链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现在想要把一件仿古瓷器当成真古董卖给玩家的难度越来越大了。”神垕老街附近古玩城的一位卖家在记者面前感慨道,“外面的人老说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古陶瓷造假基地,而实际上,我们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以仿古瓷器卖给下游商家的,买家不再像以前那么好忽悠。现在整个仿古产业的利润很低,能正儿八经在外面开店的,赚的都是辛苦钱。”

仿古瓷器的微利时代,倒逼着一大批原来的匠人陆续退出了这个古老的职业,开始转型到当代陶瓷的生产。新世纪以来,像孔家钧窑、大宋官窑等一批品牌厂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品牌时代的到来,也在神垕及周边催生了一大批像刘富安(已故)、孔相卿、杨志、晋佩章、张金伟、文国政、任星航、辛国正这样的工艺大师。新一代的陶瓷艺人,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推动当代钧瓷艺术的创新发展,志在树立优质个人品牌。

不过,在业界看来,新一代艺人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仿古陶瓷即将落幕。毕竟在当代钧瓷产业上,神垕还存在只求规模、不求精品的粗制滥造现象,当代作品普遍艺术含量比较低,“低价竞争”的格局短期或难打破。

清康熙官窑瓷器


清康熙豇豆红水盂高9厘米口径3.5厘米此盂系文房用具,又称“太白尊”,是康熙官窑特有品种,与郎窑红齐名。釉下印有团螭纹,釉色淡雅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斑点。

清康熙五彩花鸟纹花盆高32.9厘米、口径60.9厘米、底径39厘米此花盆施豆青釉,绘五彩八哥、梅花等图案,色彩艳丽、明快;边饰为富贵(牡丹)长寿纹;口沿下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横行款。

清康熙青花鱼龙变化纹盘高7.6厘米、口径39厘米、底径29.5厘米盘沿外折,釉面滋润匀净;盘心绘青花鱼龙变化纹,两条鲤鱼相互追逐嬉戏,一条出水蛟龙张牙舞爪,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清康熙青花携琴访友图花盆高18厘米、长33厘米、宽22厘米此花盆运用墨分五色的方法,将青花料分成浓淡不同的色阶,所绘山水画面近浓远淡,具有立体感,此法有“青花五彩”之誉。

清康熙绿釉紫龙盘高6.4厘米、口径31.8厘米、底径22.4厘米盘内外施低温绿釉,刻有五条赶珠龙纹,并填紫彩;此品种传世罕见,为皇室后宫中“贵人”所专用。

清康熙黄釉刻双龙戏珠纹盘高6.9厘米、口径40.9厘米、底径26厘米此盘施纯正的低温黄釉,又称“浇黄”;此釉系明代宣德时创烧,康熙时产量较大,主要用做皇帝、皇太后、皇后的日常餐具,亦有少量的祭器。

清康熙郎窑红折沿碗高7.5厘米、口径19.2厘米郎窑红品种为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御窑时所烧;此碗釉色深沉、凝厚,釉面光亮有开片,底施苹果绿釉;郎窑红造型以各式瓶居多,碗类器较少。

清康熙斗彩和合二仙图花盆高32厘米、口径58.5厘米、底径41厘米口沿上绘万字锦地团寿纹和团鹤纹,腹壁六面分别绘有斗彩和合二仙图,神态各异;口沿下墨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横行款。

清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杯高5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2.7厘米此套花卉杯共十二只,分别绘有十二月花卉纹:正月水仙,二月玉兰,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背面各题诗一首,并钤“赏”字方印。

清康熙青花《圣主得贤臣颂》笔筒高16厘米、直径19.3厘米笔筒呈直简形,施白釉,外壁用青料在釉下楷书《圣主得贤臣颂》全文,字体端正,排列整齐,以釉里红作“熙朝传古”方印。

雍正官窑瓷器鉴赏


清雍正一朝,虽仅存13年,但制瓷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器形之美,可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相提并论,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形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雍正官窑瓷都有很高的标准。尤其是在色釉瓷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集中国古代色釉瓷之大成,创烧出数十种具有宫廷风格的色釉瓷器,釉色纯正高雅,超凡脱俗,代表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瓷器近百件,有青花、五彩、斗彩以及仿宋代五大名窑及新创的釉色品种,仿古水平极高。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瓷器作一介绍:

青花:

早期青花瓷器风格与康熙晚期相似,中期以后出现模仿明永宣青花瓷,以较浓的青料在纹饰上点染,达到永宣时青料所形成的疵斑。如青花缠枝纹贯耳瓶,高54.5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18.2厘米(图1)。长颈,颈部设一对贯耳,折肩,下腹内收,浅圈足。整器绘缠枝花卉纹。底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胎体精细,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厚薄均匀。釉面光亮莹润,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是少见的仿永宣青花大器。

青花器除了仿明永宣色调浓艳之外,还有仿明成化色调淡雅。如青花缠枝牡丹纹碗,圆唇,深弧腹,圈足。内底、外腹绘缠枝牡丹纹。足内双圈有“大青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高6.6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4.6厘米(图2)。青花色调淡雅,图案纹饰轻描淡绘,线条纤细清晰。

五彩:

五彩盛极于康熙时期,而雍正时期的五彩有其独特的面貌,色彩一变前期的浓艳为淡雅,纹饰纤细疏朗。如五彩海石榴纹碗,高6.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4.4厘米(图3)。敛口,深腹,下腹内收,圈足。碗内心与外壁绘五彩海石榴纹。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海石榴系从伊朗传入,最早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被民间视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

斗彩:

斗彩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用青花在胎上勾描出完整构图的纹饰轮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于釉上青花轮廓线内填画各种彩料完成彩色图案,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此时斗彩多为仿明成化斗彩品种,有瓶、杯、碗、盘等。如白地斗彩瓜楞直口瓶,直颈,溜肩,瓜楞腹,浅圈足。颈部绘穿花龙纹,腹部为松竹梅等花卉纹。红彩油润,绿彩莹亮明澈,图案布局简洁雅致,器形小巧玲珑。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高10.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3.4厘米(图4)。

白地斗彩八吉祥纹高足瓷碗,敞口,深腹,高圈足,圈足中部有一道凸棱。内底心为一“寿”字,口沿下为菱形图案纹,外腹绘八宝纹,近圈足处绘莲瓣纹;足上部为回纹,中间为花卉纹,下部为变体莲瓣纹。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高10.8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7.4厘米(图5)。八吉祥纹是宗教纹样之一,又称八宝,八吉祥物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结,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

清代雍正官窑瓷器


清三代的官窑瓷器是大清王朝瓷器发展的最鼎盛的时期,雍正朝瓷器不仅是承上启下的时期,而且是清代瓷器最严谨的时期。因为雍正皇帝对瓷器要求非常严格,对瓷器监管严格。雍正政务繁忙,平实最大的乐趣就是鉴赏瓷器,所以对瓷器烧造非常重视,这也是为什么清代瓷器以雍正朝的最好最贵的原因。

雍正粉彩博古图绣墩

雍正粉彩四妃十六子罐(一对)

雍正粉彩过枝“群芳祝寿”纹大盘

雍正粉彩福在眼前人物图盘

雍正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盖罐

雍正斗彩蝠云纹碗

雍正斗彩暗八仙纹碗

雍正瓷器青花福禄寿扁瓶

清雍正瓷器青花「穿花游龙」图大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