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民间能收藏到元青花吗

民间能收藏到元青花吗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0-11-13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我国的收藏圈曾经流行种说法,说元青花的存世量不到300件,民间几乎不可能有元青花!藏友众说纷纭的元青花,民间到底会不会有呢?古玩收藏交易网走访民间收藏爱好者以及向一些专家请教得出,元青花的存世量还是很大的!为什么呢?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总结!

什么会有元青花的存世量不到300件这种说法?这是因为:我国瓷器生产的初衷原本就以实用为主,宋元之前尤为明显突出,很多瓷器都是有明确的实用功能的。实用瓷器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毁坏是常有的事情,时间越长存世量越少这是规律,这也是民间没有元青花的主要依据;而且从元一来,中国打开国门,从国外进口了原料改变了过去青花暗沉不美的缺点,使青花颜色亮艳。明清之后大量的观赏艺术瓷出现,也使得元青花不被人面重视,因为不被重视,所以理所当人存世量少!

前觉得元青花的存世量不到300件的主要依据就是元青花不被人们重视而没有被更多的保存下来,那么这种说法有道理吗?有专家提出,如果元青花瓷器不被人们重视而被保存下来的量小,要支持这种保存量小的观点必须是在生产量小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元代如果元青花的生产量很大,就是人们不重视元青花,不怎么去保存,但是因为生产量大而存世量大也就说的过去了!

青花的生产量到底大不大?我们一起来分析下!元代陶瓷生产在继承宋金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据文献记载,曾有瓷器窑300多座.元代陶瓷除供应民间日常使用需求外,海外贸易所需也大力促进了其生产,由此可见元代陶瓷生产量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因为元代青花是大量生产的日用器,而且在保证出口和实用的情况下,很少标志铭文,这就使得我们现代人很难断定是否是元青花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元青花的实用器还是存世量很大的!

为之前这种元青花的存世量不到300件说法造成了人们对元青花的追捧,使得元青花价格在收藏圈一直很高,一些藏友经常说元青花能卖几百万?这是真的吗?我的朋友有件梅品青花瓷器,认为是元代的,说是要卖几百万!

个周末与这位朋友相遇,说起这件元青花梅品就去他家看了!看完后我就告诉他这件瓷器有问题,它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是出在造型方面,这个造型做成了一个梅瓶。在元朝,起码是在明代之前,梅瓶是实用器物。梅瓶是用来装酒的,说白了就是酒瓶子,梅瓶只有这种功能,二元代酒品的器型很少是梅品的,所以从造型上一看就不对,这个肯定是后来仿造的,在清代就仿造了很多元代、明代的瓷器,一般清朝仿的之类的这种梅瓶市场价格也就1000来元,就是在元代造的这类梅瓶市场价格也不会超过十万元,几百万肯定是没有的。等我把这些告诉朋友,看他那泄气的样就是霜打的茄子。

后在此提醒大家元青花的存世量不到300件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民间是能收藏到元青花,元青花的价格并非起步价就是百万!希望瓷器收藏爱好者们理性收藏,别想一夜暴富!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如何避免收藏到假古瓷


如何避免收藏到假古瓷。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可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避免收藏一些假古瓷呢?这就需要注意以下一要三不要:

要长些陶瓷学问。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紫砂壶和花盆著称的陶都江苏宜兴,有以陶塑人物和动物造型见长的广东石湾,还有生产唐三彩的河南洛阳,生产黑釉陶罐的山西浑源,生产刻花陶器的四川荣昌等;瓷主要产地有以生产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有生产雨点釉和发展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的浙江龙泉,生产釉上彩花瓷的广东潮州,生产仿南宋官窑艺术瓷的浙江萧山等。陈设艺术瓷作为商品,价格并非越高越好,这需要认真加以鉴别,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选购陈设艺术陶瓷要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灯光往往会出误差,对瓷质可轻轻弹叩,听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沙哑声音有裂纹的,再好看也不值钱,而且有裂纹的陶器不易保存。

一不要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

二不要受古瓷鉴定理论书的误导。收藏者往往依照古瓷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目前,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按图索骥,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

三不要把收藏定位放得太高。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

总之,收藏者要多与同好收藏的人士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还应该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只有在收藏瓷器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提高。

元青花瓷器的网状特征现代能仿制吗


说起这青花瓷在我国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每个时期都有着每个时期的风格特点例如唐代的是白瓷釉下点钴蓝,宋代的青花瓷大都为灰蓝色或者灰白色的而其实真正特别的是元代的青花瓷上具有的网状特征是在各个时期的青花瓷中最为独特的,是不可仿制的,即使在现代我们有着高超的技艺,娴熟的制瓷手法也是无妨来仿制元代青花瓷表面应结晶所形成的网状结构,这是元代瓷器中最为独特的标志,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是后人无法取代的标志。

为什么说元代青花瓷的网状特征难以仿制呢?根据有效记载就目前来说现存的元代的青花瓷器真品是非常稀少的,在全球范围内也只有大约四百多见真品,在我国被专家所认可的元代青花瓷器也就仅仅只有一百多件,所以这也就使得元代青花瓷器的收藏价值极高,但是为什么要说它难以仿制呢?它的现存量少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除了现存量少这一原因外我们从制作的材料上来看也是可以发现其元代青花瓷网状特征难以仿制的原因。首先它所用的材料为苏麻离青料,它是可以在青花瓷表面可以生成氧化铁结晶物,会形成有斑块状、树枝状、条状、以及网状的形状,形成这些网状的原因是因为苏麻离青料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这些铁元素的时间的积累下发生各种反应使之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网状结晶纹,它们是自然形成的,是后世无法仿制出来的形状。

其次在元代青花瓷器瓶上,因为有铁元素的存在所以在瓷器的表面会有褐色的铁锈斑,这种铁锈斑是与结晶网状纹共生的,它们相互依存使瓷器瓶身的网状纹更加的明显,这种元素之间共生的现象也是十分少见的,也是后世无法仿制的最大原因之一。具有学者研究所说,元代青花瓷中所用的苏麻离青料是经过提纯加工的,在色泽上相对比较纯净,不会晕染使得这苏麻离青料的结晶网状无法仿制,也正是元代青花瓷器的这一显著的特征使它成为收藏鉴定是否为真品的主要研究对象。

元代青花瓷器也正是因为它这一无法仿制的独特特征,在艺术收藏界中十分受人们的喜爱,也使得它的艺术收藏极高。

鉴别元青花很难吗?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元青花瓷器的器型种类是非常之多的。但在再如此之多的种类中,绝大多数的瓷器器型还是以人们的生活实用性为主,只有极个别的瓷器器型属于祭祀专用器和生活装饰器。虽然说元青花瓷的瓷胎都是与厚体为主,但是也有一定数量上精致如蛋壳般薄厚的小碗,在元青花的收藏之路上,有不少藏友都给小编吐槽说,鉴别一件元青花太难了。小编今天就给这部分收藏者们送福利来啦,给收藏者们重点讲解一些鉴别元青花的方法和一些辨别元青花的小经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啊吧。

1、从其瓷器的器型上来看:由史料记载以及我国的考古研究发现,元青花瓷器虽然有着众多种类的器型,但是在其用途方面却都是以实用性为主,只有少量的祭祀器型和装饰瓶。在目前我国的古玩市场中,常见的元青花器型有大小罐、梅瓶、葫芦瓶、玉壶春、大小盘、大小碗等等。而由现代工艺制造出的赝品,虽然也是依照真品所仿制出来的,但是在其整体上会给人一种不协调之感,甚至会给人一种僵硬,不伦不类的感觉。常见赝品会出现溜肩、瓶腹部线条不流畅、如果是有盖的瓷器,其盖会出现间隙过大而不吻合的情况。这些都是赝品瓷器最常出现的问题,收藏者们在鉴定的过程中可特别注意一下这方面。

2、从其瓷器的纹饰上来看:我们纵观元青花瓷器,不管是大件还是小碗其瓷器表面所描绘的纹饰,都是极为复杂繁琐,甚至有些瓷器上的纹饰造型可达十层之多、而且元青花上所描绘的龙纹与其他朝代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其龙眼更是以正视为主,其目的也是为了突出其龙的霸气、张扬、藐视一切之感。元青花瓷器中常见的纹饰有:海涛、云纹、鹿纹、菊花、荷花、人物故事纹等等,其中每一种纹饰所要描绘的位置都是有一定的讲究,这一点主要收藏者在收藏的过程中多下一些功夫,将其熟记于心,这样才不会犯相同的错误。

3、从其瓷器的胎质上来看:大部分元青花的瓷土都是高龄土掺瓷石,这种使用瓷土的方法也被专家学者们称之为二元配方法。虽然说这种方法发明与北宋时期,但是真正将其广泛的运用与瓷器烧制中还是在元代。经过配方后的胎土,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以最大程度上控制住瓷器因为高温而变形。而赝品的胎土一般都是使用机器搅拌而成,没有其柔韧性所在,会给人一种僵硬、死板之感,这是真品与赝品之间最大的区别。

4、从其瓷器的釉面上来看:元青花瓷器的釉面艺术,不仅是取前人之精华,更是将西方的艺术融入在其中,使得中西方的艺术文化在其瓷器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其绘画的风格也是以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随意洒脱、一气呵成为主。

元青花精品赏析及价格参考:

1:元青花云龙纹大罐,尺寸:高28.5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3,0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0 ,成交时间: 2018-06-19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此罐造型饱满,唇口,短直颈,丰肩,弧腹,为元青花经典造型。施釉肥厚滋润,釉色白中泛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通体青花绘饰,颈部一周绘制卷草纹,近足处绘莲瓣纹,皆为元青花经典的边饰,余下皆留白,突出腹部为主题纹饰,布局简练,类似一例可参考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 青花孔雀牡丹纹罐」,高29厘米,与本件体量相若,亦为口沿、足胫绘纹饰,腹部留白绘主题纹饰。腹部通体绘二行龙纹,一龙昂首向前,一龙回首而望,皆张口露齿,肌肉鼓胀,气息豪迈雄劲,身材飘逸灵动,极具神采;龙为三爪,为元代青花龙纹标准制式;龙身周围绘制火焰状祥云朵朵,烘托龙之苍劲、洒脱、雄伟之势,整体笔法洒脱豪放,青花一色苍翠妍丽,有如水墨之凝重晕染,颇得笔墨意趣。多数元代龙纹瓷,龙鳞绘画皆为交错网状画法,而本品不同于前者,则是由细笔勾绘致密鳞片轮廓,可见绘画者用心至深和技法高超。公私典藏所见装饰龙纹之大罐多绘单龙,绘双行龙者寥寥可数,此件更见珍稀。本品之青花苍雅雄浑,彰显出一份浓郁的文人水墨画的效果,云龙的精神气质生动威猛,例如龙爪的刻画,显得比其余要锋利遒健,肘毛的刻画更见飘逸。

2: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尺寸:高42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1,270,000 ,成交时间: 2018-01-08 ,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7秋季拍卖会。

拍品唇口外侈,短颈,丰肩,鼓腹至下渐收,至底微外撇,浅圈足,器型饱满丰润,古朴壮硕,极富元代游牧民族所崇尚的粗犷之美,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采。此梅瓶通体以青花描绘纹饰,自上而下层次分明,以缠枝牡丹为主体,呈带状分布于肩部及腹部,肩部短窄故纹饰巧雅,腹部阔大故花卉更为繁茂圆硕,枝蔓蜷曲缠绕,牡丹一仰一覆妍姿盛放。足胫处绘变形莲瓣纹,花瓣内绘朵云,并加饰圆圈,每片花瓣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尽见元青花特色。不同纹饰间以唐草纹或菱形纹相隔,构图虽满,但密而不乱,纹饰主次分明,视觉冲击力极强。青花成色苍翠妍丽,浓淡相宜,砂底微泛火石红色。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异常珍贵,本件即为传世元青花中的一例精品,其臻美之态弥足珍贵。

3: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尺寸:高43.8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HKD 9,640,000 ,成交时间: 2006-11-28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4:元青花龙纹双兽耳罐,尺寸:高38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RMB 9,200,000 ,成交时间: 2015-12-08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此件罐洗口,束颈,溜肩,鼓腹,通体以青花装饰,口沿绘以金钱纹一圈,颈部绘制卷草纹,为元青花经典的边饰,肩颈之间凸出两道弦线,内画数瓣仰莲纹,与近足处之仰莲纹饰对应,风姿典雅,仰俯有致;两肩以兽首为耳饰,双目怒凸,两耳竖立,生动威猛,颈部下侧绘凤鸟穿花纹饰一周,花叶间留出空隙,疏密有致。腹部为主题纹饰,绘出云龙赶珠纹,龙昂首,张口露齿,身材飘逸灵动,矫健曲身,戏以火焰宝珠,极具神采;龙为三爪,为元代青花龙纹标准制式;龙身周围祥云朵朵,烘托出双龙苍劲、洒脱、雄伟之势,整体笔法洒脱豪放,青花一色苍翠妍丽,有如水墨之凝重晕染,颇得笔墨意趣。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纵观全器,口沿虽有爆釉、磕碰之瑕疵,然不掩其蒙元盛世所特有的雄健之风,令人每每视之,在在感受元代工艺之美。本品腹部主题纹饰为龙纹戏珠图,绘画神态生动,龙鳞虽然不相同于戴维德爵士所藏至正十一年铭大瓶的大鳞片,但绝非常见的交错网状画法,而是一丝不苟地由细笔勾绘而成的致密小鳞片,可见绘画者用心至深和技法高超。而且本品在整体纹饰布局方面颇见特色,常见此式铺首罐的腹部会分别绘饰两层图案,而本品则合二为一,整一个腹部空间皆绘画整龙纹戏珠图。检阅当今公开出版资料,此式铺首罐绘饰此种题材者总共不过八例,而与本品类似风格者仅见山东明鲁荒王戈妃墓出土的青花云龙纹铺首残罐和香港葛氏天民楼典藏青花云龙纹铺首罐,而且前者整体纹饰分布与本品最为相似,尤其辅助纹饰画法、布局皆几无差别,如出自同一人之手。

5: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罐,尺寸:高38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RMB 9,200,000 ,成交时间: 2013-12-05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

此式铺首罐为元青花大罐的三大经典造型之一,公私典藏所见装饰双行龙者更是寥寥可数,至为珍稀。本品当为其中特殊的一例,气息豪迈雄劲,通体以青花装饰,口沿绘以回字纹一圈,颈部则是浪涛纹,为元青花经典的边饰,肩颈之间凸出两道弦线,内画六朵缠枝莲纹,风姿典雅,仰俯有致,两肩以兽首为耳饰,双目怒凸,两耳竖立,生动威猛,胫部绘卷草纹一周,下承十瓣仰莲纹内填绘垂云纹和滴珠纹,莲瓣间留出空隙,疏密有致。腹部为主题纹饰,绘出双龙赶珠纹,前龙回首顾盼,后龙昂首对视,飘逸灵动,矫健曲身,戏以火焰宝珠,极具神采,龙身周围祥云朵朵,烘托出双龙苍劲、洒脱、雄伟之势,整体笔法洒脱豪放,青花一色苍翠妍丽,有如水墨之凝重晕染,颇得笔墨意趣。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纵观全器,口沿虽有爆釉之瑕疵,然不掩其蒙元盛世所特有的雄健之风,令人每每视之,在在感受元代工艺之美。本品腹部主题纹饰为双龙戏珠图,二龙神态生动,龙鳞虽然不相同于戴维德爵士所藏至正十一年铭大瓶的大鳞片,但绝非常见的交错网状画法,而是一丝不苟地由细笔勾绘而成的致密小鳞片,可见绘画者用心至深和技法高超。而且本品在整体纹饰布局方面颇见特色,常见此式铺首罐的腹部会分别绘饰两层图案,而本品则合二为一,整一个腹部空间皆绘画双龙戏珠图。检阅当今公开出版资料,此式铺首罐绘饰双龙题材者总共不过八例,而与本品类似风格者仅见山东明鲁荒王戈妃墓出土的青花云龙纹铺首残罐和香港葛氏天民楼典藏青花云龙纹铺首罐,(图一、图二)而且前者整体纹饰分布与本品最为相似,尤其辅助纹饰画法、布局皆几无差别,如出自同一人之手。本品另外一个重要特色则是所绘行龙皆为四爪,目前所知此式青花双龙纹铺首罐绘饰的都是三爪行龙,仅有一例除外,就是前述提及朱元璋第十子明鲁荒王戈妃墓出土元青花龙纹铺首残罐。通览当今所知绘饰细鳞片行龙的元青花瓷器当中,三爪者占了绝大多数,四爪者极为稀罕,除了以上二例之外,唯见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底部墨书“射”、“御”、“数”字款的三个梅瓶运用,该三例梅瓶的腹部皆绘四爪行龙,诸龙姿态神韵与祥云晕染效果(云头中心不留白)皆和本品一致,由此可鉴彼此烧制年代应相同无异。本品之青花苍雅雄浑,彰显出一份浓郁的文人水墨画的效果,云龙的精神气质生动威猛,例如龙爪的刻画,显得比其余要锋利遒健,肘毛的刻画更见飘逸,与元代画家张羽材所绘的《霖雨图》当中的云龙造型细节颇为相近(图三),皆是四爪。此式铺首大罐的使用对象目前合理推测应该集中在蒙元官宦显贵阶层。作为元青花外销集中地的土耳其托普卡比皇宫旧藏仅见三件此式铺首大罐,反而过去几十年国内屡有出土发现,可知其似应为内销商品瓷。那么,这些铺首大罐的实际使用者究竟是谁?当时社会上除了蒙古族之外,最有权势和地位的就是在朝廷任职和替朝廷经商的色目人,能够使用和偏爱使用元青花器皿的更多是色目人,绝非汉人,因为汉人秉承赵宋的审美风尚,推崇纯净一色的颜色釉瓷器,认为 “青花及五色花者俗甚”,可见青花瓷在当时汉族文人眼里并非上品,故而不可能喜欢和使用。反观色目人长期以来习惯故土烧造的钴蓝陶器,来到中原为官或经商,生活习惯依循从前更符合常理,所以他们使用颜色相同而质量更为优胜的元青花瓷器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6:元青花赶珠云龙纹罐,尺寸:高27厘米;34.6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9,080,000 ,成交时间: 2005-05-02 ,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7:元青花花卉缠枝牡丹纹大梅瓶连盖,尺寸:高47.3厘米,估价:无底价,成交价: HKD 8,799,750 ,成交时间: 2003-07-07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3年春季拍卖会。

8:元青花垂肩八吉祥缠枝花卉纹罐,尺寸:17.2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HKD 8,520,000 ,成交时间: 2006-04-10 ,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春季拍卖会。

9: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尺寸:宽35.5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8,100,000 ,成交时间: 2016-11-30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此罐纹饰从上往下分五层,颈上绘海水波涛纹,肩部绘缠枝莲纹,腹部饰六朵缠枝牡丹,或仰或侧,叶片丰腴,花边衬白色联珠,更添立体感,下腹饰卷草纹,胫部为仰莲瓣纹,每层纹饰皆以两道弦纹作间隔。器底无釉。此罐器型浑圆饱满,为元青花大罐的典型风格。青花呈色浓淡有致,绘画自然流畅,六朵牡丹花姿态各异,如同卷轴画一般徐徐展开,为元代青花瓷巅峰时期之作。

民间元青花学术研究概况


此文完全是作者在本网站上对元青花不同见解的发言,对这种来自于民间老百姓业余的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国是很难得到官方主导研究机构的专家所认同的。

英国伦敦大学大卫德基金会收藏了一对各有60余字铭记文的元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瓶子,俗称大卫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经美国的波普博士研究后被确认为中国元代至正时期的青花瓷器,并据此鉴定了西亚收藏的一批中国青花瓷器都是元代至正时期的作品,从而揭开了国内对元青花研究的序幕,使国人由过去对元代青花瓷的生产发展史基本上不了解到开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因而此瓶长期以来成为鉴定元青花的一件重要的标准器。波普博士对中国早期青花瓷作品的研究是开拓性质的,贡献巨大。然而由于这对瓶子的出现附带地还有一点离奇的故事,据说当初此对瓶子现身北京古董市场时中国的行家里手都不认为是真品,后又演义出国内的行家如何没眼力造成国宝流失海外的故事,并成为指责国内考古专家不学无术的重要佐证。几十年来,这种源于国外的对中国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理论和对大卫瓶子的这种认识在国内不仅为国内的专家所接受并且慢慢已经成为一种常识,几十年来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古陶瓷史研究专家对此提出过怀疑。但是,这对瓶子经过本人的认真研究后认为,所谓的至正十一年铭文元青花瓶子只不过是后世所仿制的元青花臆造品。而国外据此对中国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所取得的种种学术成果也存在根本性的错误,现阶段归入元青花种类中的釉下青花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根本就不是元青花,源于国外的对中国所谓元青花的研究是经不起推敲的,所谓中国元青花陶瓷史研究的中心在西方的说法可以休矣。

一、大卫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瓶疑点众多,实为后人臆造。

首先让我们认真读一下一个大维瓶子的款识,字不多,内容也明了,外国人读不明白情有可原,国人总不会看不明白:

信州路玉山県顺城郷德教里荆

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

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

至正十一年四月吉日舍

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这一大堆话里有两个人的身分很有意思,一是张氏、二是胡氏。表面看出张好象是个教徒,但信奉的是何种宗教因为没有明说,却要让人去研究,这在任何一个古代供养人的贡物铭记中是没有的先例。供养人的题款从“信州路”写到“吉日舍”就已经将一个标准的供养人题铭写完整了,地址、纪年、供养人、祈求内容、施舍日期都有了,到此为止完全合乎常理,可非要画蛇添足地补出另一个“胡净一元帅打供”,这就完全违背常理了。这样一来,张氏的“舍”和胡氏的“打供”就是一对矛盾。而弟子是自谦的称谓,释道两家都有,但严格而准确地表达自已的身分是起码的常识性要求。佛教徒有称奉三宝弟子的,道家有只称弟子的,无论如何也不会自称“奉圣弟子”。江西有个奉圣寺,是庙,而不是用于信徒的称谓。

再说那位胡净一,居住在一个老殿里,有专家认为是一手工艺特好的窑工。但是只凭着有一点制瓷的手工艺就敢自称“元帅”,在元代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环境里是不可能出现的。金元时期各地设有元帅府,但都是二三品的官员,民间百姓没人敢胡乱自称什么元帅。也有专家认为老殿里的胡净一是一位信道的资深长老,可是在道教之中从没有将民间普通的资深信众称为元帅的惯例。也有人说是道教中管理一方事务的小仙人,可道教里的仙人可称为元帅的,都是有史可查的现实生活中的著名人物,如关公、吕洞宾之类,象胡净一这样查无踪影的仙人在道教里还没有。所以,这款识里的问题是硬伤,题款者根本就不是教徒,对释道两教都不信仰,元帅的出现更是漏洞百出。

再看瓶子本身。上海博物馆和日本收藏的两件行龙罐其龙的画法与大卫瓶子上龙的画法最为接近,安徽省濉县收藏的一件1353年的一件残盘与大卫瓶子的出产年代最近。然而经过对比可以发现,大卫瓶子上的装饰纹样本与上海所收藏的根本不同,也和其它博物馆收藏的标准的元青花有较大的差距,其中的菊花纹在标准可靠的元青花作品里找不到,却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那件正统八年的釉里红瓶子上的菊花纹一个样。大卫瓶子的胎质以及釉面、钴料发色等表现,也和安徽省濉县收藏的那件青花残盘有很大不同。

大卫瓶子的器型也可一议。考古类型学的原理讲前有源后有流,器皿型式变化一般的规律是大同小异,而突如其来的类型总是要多打几个问号的。大卫瓶子就属此列。器皿够高大,初看有元器的气势,然而高低比例有问题,没有元代大型器皿在强调大的同时也强调稳重,重心下沉,不象大卫瓶子放在那里总让人担心。这种类型的器物往上限找不到类似的,往下看也没有类似的,可谓空前绝后。

大卫瓶存在这些疑问是明显的。当一件没有确切发掘年代和清晰来源的传世作品时,只能依据鉴定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严谨对待,款识只是个参考而不是断代的依据。当年的专家是如何面对这些疑惑并如何解决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本文所提出的种种疑问却是勿用置疑的客观存在。因此,种种迹象表明,所谓至正十一年款的大卫瓶,只不过是后人所臆造出的一件假元青花瓷器。所以作出这样的结论,还可以从中国古代青花瓷器本身的发展历史中得到相应的验证。

二、对现阶段主流元青花研究理论的反思。

现阶段主流的元青花研究理论基本上都是以波普博士所研究的这对大卫瓶子作为标准器来进行的,标准器出了问题,则全部的元青花研究理论都有必要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总结。元青花的研究在现阶段现实的考古成果基础上所能采用的可行方法只能是——要上溯源头、下寻去向,结合其它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将元青花放到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紧密结合中国陶瓷发展自身演进的历史来研究,否则只会劳无所获。没有思路和不会用基本方法是元青花研究的迟缓和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自1964年发现河北保定窑藏疑似元青花瓷器以后,我国各地陆续发掘了相当数量的窑藏类似元青花瓷作品,至1990年时,已经发现二十三批窑藏计341件作品。尽管都没有准确的可供判断的纪年,但围绕作品自身的制作工艺、绘画特点、文化风貌、时代特征等方面还是可以进行广泛的研究。事实上已经有专家对元青花瓷器上的人物画、装饰纹样的演变等课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现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还较为粗浅,对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并末取得突破。比如,河北保定所出、西亚收藏、高安所出、南博明初墓中所出的“元青花”其产出年代都是目前主流观点所认定的至正左右或以后?除了简单推测以外还有没有更为科学的考证来证明这些作品都是景德镇的出品?它们在出产的时间有无先后的顺序?出产的产地上有没有出自中国北方窑口的可能?对于这些问题,基于波普理论为基础是不可能给予回答的。

主流的理论观点讲:早期粗而到至正左右或以后才能生产精致的元青花,窑口就在景德镇。时间上精致的作品上限不过至正,下限不出明初。可是这种观点有太多的漏洞,难以自圆其说。

主流理论用“穿糖葫芦”的办法将各地发掘的有记年的元青花串起来,试图解决元青花的自身发展脉络,当然这是一种常规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研究元青花的问题时就行不通了。

从九江收藏的1319年铭塔式罐到安徽省濉县收藏的1353年之前的残盘,其间技艺提高明显,但从1353年到汤和、沐英墓所出其青花作品就达到了极致,这明显说不通。而与此同时又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品质不高的洪武官窑作品,比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那件“春寿”瓶子就差得远,其制作的品质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出现如此一个振幅相当高的近于直上直下的波动曲线,这种短期内制作工艺的不正常发展变化不符合古陶瓷工艺演进的一般规律性。

江西高安所出的收藏品中有一件与青花同窑的精致釉里红大罐作品,明显具有北方磁州窑的制作和绘画风格,而这件作品与后来南京所收藏的明洪武、正统八年釉里红作品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前者元时精而后者明时反而不如前者,不论是发色还是绘画都不如前者,风格都不一致,也违背一个窑口所生产的作品一般发展规律。

西亚收藏的那一大批精致的青花器,按主流理论的观点讲,也是出在至正以后,可当时的西亚处于战争状态,铁木耳的大军到处征讨,元朝自身也穷于应付各地的农民起义,那有制作高品质作品的社会大环境?

景德镇一位黄先生在研究元末明初青花时曾提出过一个假设,至正型为第一代大师(20来岁),到至正十一年五十来岁,到了洪武初年第二代大师成长起来,于是有了有继承又有区别的洪武作品。但是,单从景德镇的明初作品看,这师徒间的技艺差距太大了,甚至于看不出师傅的一点影子。而河北保定所出的那批作品如何放?是几代大师的作品?其艺术风格、制作工艺与至正也好洪武也好完全就不是一回事,难以解释。

如果将元青花放到景德镇这个筐里来考察,专家已经发现明朝初期景德镇的青花作品中装饰题材与元青花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容几乎大部分都不相同,人物、鱼纹、杂宝纹、动物纹都突然消失了。按照陶瓷生产的规律性,一个窑口只要是没有时间上的生产中断,其生产工艺和制作风格都会保持一种相当的稳定性,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其间自然变化的遗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自唐宋以来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时代上的断层现象,因此,如果按主流理论的观点将景德镇作为元青花的生产窑口那么其生产制作的时期和工艺就是一脉相承的,然而面对源于元青花的装饰纹样到明朝初期时这种装饰题材的突然中断并发生了严重的不继承性,主流理论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而任何去寻求一些诸如徒弟不如师傅的解释来试图支撑景德镇窑口理论的努力都很牵强。

景德镇明初窑址的考古表明,在已经发现的窑址遗址中,所发现的极少量的元代青花瓷作品的遗物都是元代晚期的粗糙作品,也从来就没有发现那个窑口能够制作大型的器物,连洪武式的大器都没有,更不用说西亚元青花那么硕大的作品了。有专家始终抱着一种真正烧制精致元青花作品的窑址还没有找到这样一种幻想,认为只要在景德镇将窑址找到了,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是一种错觉。景德镇明朝初期不能烧制大型青花器,既不是窑址没找到的问题,也不是制胎技术的原因,而是景德镇的胎质不配合,在当时难以实现制大器的要求。主流元青花研究理论认为,元代景德镇时期开始对胎质进行二元配方,以提高胎质中的氧化铝含量,提高强度,保证大器的制作和器物的成型质量。当时氧化铝含量从17%左右提高到20%左右,并有窑址残片的测验数据为证。但事实上,那怕元青花的胎质中氧化铝的含量真达到了20%左右,也是无法制造出西亚收藏的那一大批体形硕大、包括保定所收藏、南博所收藏的大型元青花作品的,这些作品的制作,其胎质内含氧化铝的比例要远在20%以上。

对西亚各地收藏的那一批疑似元青花精致作品,国内的主流理论观点认为是应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的要求特别订制的贸易商品,不论是从器皿的型制还是纹样图案,都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的风格。此种观点也是经不起推敲的。伊斯兰的教义反对偶像崇拜,认为表现人或动物的形象,是对真主所独享特权的侵犯和亵渎,因此在清真寺既找不到人和动物的画像,也没有以宗教情节为内容的雕像。在一些伊斯兰国家中,陶器是艺术表现最高形式之一,他们在各种陶瓷器物上都采用装饰形式,甚至把建筑物的外观变成五彩缤纷的花朵和绿叶中穿插着铭文的奇异花园。而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龙纹大盘不可能是西亚人主动订制的作品。事实上自宋朝开始,中国与西亚地区就广泛开展了一种所谓的你“贡”我“赐”的特殊贸易活动,南有海路,北有陆路,与中东地区交易活跃。

因此,主流的元青花研究理论所描绘出的元青花传承线索和发展脉络是漏洞百出的,经不起推敲的,断点太多。研究元青花必须要有方法上的改进,不单采用穿糖葫芦的办法,还要用“拼图游戏”的方法,结合当时社会历史中的政治、经济、美学、美术、宗教、手工业、对外贸易和交流等诸多方面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取得积极的成果。

三、元青花理论研究的最新探索。

先将现阶段各地收藏的各种类型的划入到元青花作品里的青花进行分类,由于这些作品大多没有确切的来源纪年记录,因此分类只能依赖于器物的制作和风格作为一个标准,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种类:从风格制作划分成几个种类:1、以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凤凰纹扁壶、辽宁省博物馆八棱开光罐为代表;2、以河北保定窑藏、西亚收藏、汤和、人物故事器为代表;3、以高安窑藏、维多利亚博物馆龙纹方瓶等为代表;4、以九江双耳炉、安徽省濉县海水盘、历史博物馆的玉壶春瓶、各种小蒜头瓶子、连座供器为代表。

将元青花当作日常生活用品还是手工艺艺术品来研究,这种视野的不同对我们更容理解和接近元青花的真相很有意义。

一般情况下,统治者的民族传统、政治主张和宗教信仰、个人情趣往往将决定某个时期社会大众的审美偏好,并且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邻域留下遗迹。陶艺创作也是重要的载体。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一旦见到骆驼胡人的三彩作品,一般就会联想到唐朝三彩,而一旦在瓷杯上见到工农兵三组合的形象时,马上会联想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代。蒙古族进入中原建立元政权时还是一个典型的游猎民族,社会文化发展还相当落后,统治中国也就九十多年,其间换了十一位皇帝,统治者热衷于掠夺和享受,实行中原地区民众从末经历过的严厉的社会等级制度。蒙古人根本轻视汉人,所以列为第三等和第四等国民。元政府有严厉规定:禁止汉人打猎,禁止汉人学习拳击武术,禁止汉人持有兵器,禁止汉人集会拜神,禁止汉人赶集赶场作买卖,禁止汉人夜间走路。“甲主”以上的地方政府首长,全由蒙古人担任。当蒙古人不够分配,或中亚人贿赂够多时,则由中亚人担任。蒙古官员大多数是世袭的,每一个蒙古首长,如州长、县长,他所管辖的一州或一县,就是他的封建采邑,汉人则是他的农奴,他们对汉人没有政治责任,更没有法律责任。蒙古人信仰佛教,喇嘛在蒙古帝国所属的元帝国中,具有强大力量。江南佛教总督杨琏真伽,驻扎杭州,把宋帝国皇帝和大臣所有的坟墓,全都发掘,挖取陪葬的金银珠宝;并且至少有五十万户农民(约二百五十万人)被他编为寺院的农奴。

研究元青花不能脱离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是不可能激发古代的陶瓷艺术家进行精美作品创作的,也是无法产生至美作品的。而现实中存在的那些疑似元青花作品中有许多则完全呈现出另一种生活的情趣和社会风貌,作品所表达的是活灵活现、生动活泼、随意挥洒、漾益着生活的美好与社会的祥和。生活气息浓厚,市俗画面生动,一派艳阳高照、河水涣涣的景象。元代社会生活的严峻和这些疑似元青花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灵动活泼的世俗生活景象这样一种强烈的反差表明,将这些作品全部归入元代社会时期的制作很明显是一种时代的错位。

佛教是元代的国教,尽管元代的统治者对道教也给予了很高的礼遇,但那是因为自北宋起道教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社会中信众很多,影响很大。特别是经过金代中晚期的发展,道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了统治的方便,元统治者拉拢道教首脑,但道教只能处于附属的地位。而在元青花的精致作品中,佛教的遗迹和影响要远远小于道教的影响,如八棱的器物、葫芦的器物、神仙人物图象、八宝纹样中的暗八仙,比比皆是。相反,在有明确纪年可考的元代龙泉窑、法花器、钧窑的作品中,那些工艺复杂、型制粗壮、色彩多样的香炉等佛前供器,佛教的影响却又是十分突出了,青花类作品所反映出来的这种宗教影响力中的另类现象也和其它窑口作品所反映的宗教现象不一致,也是一种时代上的严重错位。主流理论也认为,河北保定的窑藏中八棱的作品为主要构成,解释不了其中的原因,看不出这批作品与西亚收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片面地认为只不过是少数的个例。

汉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接受汉文化并热爱汉文化也是要经历反复的磨合才能真正体味其中的先进性。蒙古入主中原并统治汉人的时间太短,并没有真正溶入到汉文化之中,对汉文化还采取了一种排斥的态度。虽然也吸取了一些汉儒的建议,主张用“六艺”教化蒙古贵族的后代,但并无实质性的收获。而现实的归入元青花中的作品中,却有一大批中国汉文化的典范人文故事的绘画表达,作品画艺精绝,均着汉式宋代服饰,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论是从中国古代服饰史的演变角度还是元蒙古人对汉文化的接受过程的角度来分析,都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些作品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极不协调。

陶瓷艺术品的创作与画家作画一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这主要是由于陶瓷艺术品的创作要由材料、工艺技术、工匠、社会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决定,因此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征,这也是古陶瓷鉴定的最直接的对象。某一个窑口就具有某一个窑口的特点,其它窑口可以吸取和学习别的窑口的经验和技术,但也只能达到相对而言的类似而不可能相同。在现实的元青花作品中,有大量的北方窑口的装饰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如磁州窑、定窑的艺术手段的大量使用,而南方景德镇窑青白瓷、龙泉窑所使用的艺术手段却少有采用,当中也有巨大的反差。如果将四川省金鱼村窑藏的那一大批南方景德镇窑、龙泉窑南宋时期的典型南方窑口的作品与精致的元青花作品相比较就可以发现,不论在器型、制作、釉面等许多方面,两种作品所表达出来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完全不同,南方的作品明显属纤巧、秀丽一属,而青花类的作品则属高大、气势磅礴一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北金与南宋对峙以后在审美文化上的差异这一基本事实。

1976年所发现的新安沉船上中国元代瓷器很多,基本上都是南方龙泉窑、景德镇窑的产品,但奇怪的是当中居然没有一件元青花的作品,那怕是民窑粗制的小件也没有。如果说当时景德镇能够大量生产青花作品的话,这一现象从逻辑性上是无法讲得通的。而专家对此确实也大感困惑。

1973年甘肃发现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地后并先后进行过的三次清理表明,这个显赫一时的出过三公十王的元代大家族的墓里,居然没有发现元青花的作品。而已经清理出的其它种类的文物却是非常精致的,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尽管还没有进行全部的清理,但初步的信息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

如此众多的这些错位的信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无视这些信息的存在或不全面分析这些信息,对破获元青花之谜将是十分有害的。非常遗憾的是,全国那么多专业的中国古陶瓷史研究工作者几十年来对此表现出的职业敏感度实在令人费解。国内一些主导古陶瓷研究的机构在元青花发展史的研究上对一些所谓的非主流研究观点采取不讨论、不理睬、不宣传的“三不政策”,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在元青花课题研究方面水平的提高和成果的进步。

本人认为,这些信息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现阶段按照主流元青花研究理论的划分标准归入元青花的各种青花器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应是金代的作品,特别是那些精致的作品大多都是金代中晚期的,尤其以金章宗时期的作品为多,入元以后的青花作品则呈现出与之不同的艺术特点。并且,在元青花的作品创作中,事实上存在一个二元或者以上的多元体系,分南方和北方窑口,尤其以北方窑口的成就显著。这一结论的提出,还可以从金代道教的发展、金代绘画理论和作品、金代其它手工艺制品的创作、墓葬考古等方面得到验证。

金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一面进行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一面大力倡导女真族学习汉文化,通用汉语言,允许女真族与汉族通婚,使女真族与汉族在共同的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间融合。他们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兴办学校,以科举取士,把大批汉族士人吸收到他们的统治集团中去,担任朝廷的重要官职。但是,也有一些汉族士人既不愿在皇朝作官、在政治上与金统治者合作,又不去参加抗金斗争,而是走上了消极隐遁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先后于山东、河北一带由汉族士人所创立的新道派,如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刘德仁创立的真大道,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等,便相继产生,并受到了在野汉族士人的拥护和向往而纷纷参加。

金世宗起开始女真人的封建化进程,社会发展稳定,开创金代的强盛时期。章宗继承世宗大定盛世,使女真社会封建化最后完成,这是金朝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发达,人口增长,府库充实,天下富庶,史家评为“宇内小康“。章宗时期,女真社会经历了金朝自上而下、自外至内的封建化过程。在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极大的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财富的积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金代晚期和元初时,道教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当时发展达到极致的绘画美学。在汉文化影响下,金代绘画较之辽代更为隆盛,特别是金世宗大定(1161~1189)年间迄金章宗泰和(1190~1208)年间,绘画活动益趋活跃。青花器上有不少古典故事画和人马画,也完全呈现出金代的特点。与广西横县“单骑救主”盖罐相比肩的是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的“昭君出塞”图盖罐,两者构图、画风几乎一致。在高10厘米左右,宽约30厘米的画面上勾画了九个人物,以及山石树木等,小中见大。表现一行人马行进在路途之中,本是个单调乏味的主题,但作画者在构图上疏密错落,间以松柏山石。人物三两簇聚,有老有少,或骑在马上,或徒步行走,或持鞭,或架鹰,既有护送的汉人,又有前来迎接匈奴的胡人。而着汉装的王昭君以怀抱琵琶为特征,丽质卓然。整体画面热烈而壮阔,不见丝毫呆板之气,称得上上乘之作。与藏于吉林省博物馆,金代张瑀所绘《文姬归汉图》、流失在日本传宫素然画的《明妃出塞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河北保定窑藏的那件八棱梅瓶,自上而下的巨龙,波涛汹涌的海浪,其装饰的艺术手法,画法纹样,完全就是一件标准的定窑作品。而所画龙纹与辽宁省收藏的大金得胜陀颂碑位极其相似。碑为青石刻成,通高为320厘米,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首呈长方形,崐高79厘米,宽100厘米,厚38厘米。碑顶及侧面共雕有4条对称蟠龙,龙头向下,龙身相交,张吻怒目,双爪夺珠,线条流畅,生动逼真。那些西亚的大盘,也随处可见定窑装饰手法的影子。(比较一下青花器上所绘海水所用的铁线描技法与定窑盘上所绘海水所用的铁线描技法,几乎完全一样。这种情况在景德镇的青白瓷作品的装饰中、在龙泉窑、耀州窑的装饰中,都没有类似的现象。)

有一件鳜鱼鱼藻纹盘的作品特别引人注目。盘上所绘鳜鱼的身子上,以青花漏白的方式写有一个瘦金体的“春”字,绘画生动活泼,鱼儿活灵活现。这个春字很值得考究。金代的捺钵一般只把它分为春水和秋山两个系列。春水、秋山也是沿袭的辽代旧称,春水即春猎之水,秋山即秋猎之山,因以春水秋山泛称所有春秋狩猎地点,后来遂成为春猎秋猎的代名词。世宗在位二十九年间,至少有十五年曾行春水,赵秉文的《扈从行》记录了作者在章宗时扈从春水的情形:圣皇岁岁万机暇,春水围鹅秋射鹿。而这盘上鱼身子的春字,极有可能就是金代世宗、章宗时期行春水活动的一种反映。金章宗热爱书法,据说他所学习的瘦金体相当到位,许多宫中收藏的字画他都用瘦金体题藏。有一件庭园狮子纹大盘的作品也是引人注目,所画狮子毛发飘荡并画有只有金代狮子所特有的胡须,型制与河北烈士园林的金代大定二十四年铁狮极其类似,而与元代狮子的造型不同。

在世界各地收藏的精致疑似元青花器中,有几件肩部带系的方扁壶作品,如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的海水龙纹方壶,正背两面用青料绘有海水龙纹,制作精良,器型独特,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生活用具的风格,此种类型的器型作品,在南方景德镇的青白瓷、龙泉窑青瓷、福建省各窑口的陶瓷作品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相反,在河北磁州窑的白地褐花的作品中却有极为相似的作品出现,器型基本一致,绘画风格接近,只不过更为随意。

金代铜镜的发展也可从另一方面来验证相应的情况。由于道教的发展和兴盛,铜镜在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期的沉静之后,在金代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其作品工艺精雕细刻,纹样众多,其中的双鱼、双龙、人物故事等纹样与青花瓷器里的很多图案都相同,比如所谓元青花瓷器中著名的“葫芦叶”,就是源于铜镜上的相同图案。铜镜上的龙纹,也与瓷器上的龙纹一样,生龙活虎。

在世界各地收藏的疑似元青花作品中,形态各异的奔鹿卧鹿纹样特别引人注目,但是根据本文的考证,这些鹿纹是金代一朝特别喜好的一种吉祥纹样。据《金史》中记载,“大定六年十二月,奏皇太子金辂典故制度,及上用金辂仪式,奉敕详定。辀、旗、旂首及应用龙者更以麟为饰,省去障尘等物。上用金辂名件色数,依上公以九为节,减四分之一。上用辂,轼前有金龙改为伏鹿,轼上坐龙改为凤,旂十二旒减为九,驾赤骝六减为四,及帘褥用黄罗处改用梅红,余并具体成造。其制,赤质,金饰诸末,重较。箱画虞文鸟兽,黄屋。轼作赤伏鹿,龙辀。”而历史上不论是此前的北宋还是此后的元朝,都没有将鹿纹广泛用于吉祥的运用。在宋金时期北方的登丰窑、磁州窑和南方南宋时期的吉州窑都有鹿纹的作品,而真正到了元代可以确认的器物中,却不见鹿纹了。因而疑似元青花器物上的鹿纹图案,也给我们指明了器物制作的时代是金代。杨伯达等人在对金代玉器的研究中,也认为金代玉器中的主要题材如马、鹿、人物、鱼藻等纹样反映了女真人的鱼猎文化。

在所谓元青花的作品中,还大量地绘有各式各样的龙纹图案,这一现象的出现其实也大有研究之处。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最大的担心就是属地居民对以往王朝的怀念和对外来入侵者的排斥反抗,而禁止并割裂各种容易引起汉族民众对以往岁月联想的具有汉文化代表意义的龙的各种图案,也就成了元代统治者的措施之一。至元七年(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明文规定市街商店不得织造或贩卖日月龙凤纹的缎匹。至元十年(1273年),又进一步明令:“中书省咨照得,先为诸人织造销金日月龙凤段匹纱罗,街下货卖号虽曾禁约,切恐各处官司禁治不严,今议得,若自今街市已有造下挑绣销金日月龙凤肩花并段匹沙罗等,截日纳官,外实支价。已后诸人及各局人匠私下并不得再行织绣、挑销、货卖,如违除买卖,物价没官,仍将犯人痛行治罪。”(《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仁宗时,皇家对龙纹的控制又一次收紧。据《元史》卷七十八载:“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冬十有二月,定服色等第,诏曰‘比年以来,所在士民,靡丽相尚,尊卑混淆,僭礼贵财,朕所不取。贵贱有章,益明国制,俭奢中节,可阜民财。’”这次明文规定包括蒙古人在内,职官、命妇的服饰、器皿、车舆皆不得使用龙凤纹、帐幕不得使用赭黄龙凤纹。这里的龙纹指“五爪二角者”。违犯有关规定,“职官解见任,期年后降一等叙,余人决五十七下。违禁之物,付告捉人充赏。有司禁治不严,从监察御史、廉访司究治。”其处罚相当严厉。延祐(1319年)皇家又重申严禁民间使用五爪二角龙凤纹饰,违者严加惩办。元代统治者一方面以正统中原王朝继承人自居,规定王室才能用五爪龙纹,其他人等不可使用,但元统治者对龙文化并不理解也并不是真正喜欢,只不过是摆个样子而已。从《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大德元年三月十一日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这种对龙的轻曼之意:“不花帖木儿奏:‘街市卖的段子似上位穿的御用大龙,则少一个爪儿,四个爪儿的着卖,有奏呵。’暗都剌右丞道:尚书两个钦奉圣旨,胸背龙儿的段子织呵和碍事;教织着似咱穿的段子,织缠身上龙的,皇泽根底说了,各处遍行文书禁约休织者,钦此。”在现阶段存世的所谓能够确认为是元代所制的龙文化遗存很少,如果将所谓元代瓷器上的各种龙纹图案都排除在外的话,有元一代真没有什么龙文化的遗存了。而在金代,女真人对龙文化的崇拜和各种龙文化的遗存就完全不同了。最早的龙形象就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在北方各地金代古遗址中,到处可见对龙的崇拜和图案,连古勃海、高丽都是如此。金代的龙纹大兴还和当时道教的兴盛有很大的关系。龙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龙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道教的三轿主要是作为其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张光直先生认为:“濮阳第45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轿的艺术形象。”他把蚌壳龙、虎、鹿与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轿相联系,认为二者有渊源关系。 在道教中,龙并不是自然之龙,而是蛇化成的龙。〈黄白篇〉有:“蛇之成龙,亦与自生者无异也。然其根源之缘由,皆自然之感致。”在各种所谓元青花的作品中所描绘的龙纹大都具有蛇象,颈细身子长,如此的龙纹画法明显是严格按道教的教义所画,和元代晚期明代早期道教没落时龙的画法有很大不同。显而易见,将所谓元青花上的各式各样的龙纹图案看成是金代的作品要比看成是元代的作品要合理得多。

在金代墓葬考古所已经取得的成果中,也可以找到大量的能够相应证明金代青花瓷作品存在的间接证据。如1973年发掘的河南省焦作王庄金墓,其中的11幅汉文化故事画像就与青花瓷器上大量存在的故事画像所处的时代特征相一致。1980年在北京金陵一带曾出一件精美的宋代晚期三彩枕,枕面就绘有“萧和月下追韩信”的图案,而此类题材也见之于青花瓷器上。而在金代晚期,随着契丹、女真民族的长期融合,契丹贵族中的一大姓氏萧氏自认为是萧何的后代这样一种观念在北方民族中广泛流传。这也正是在北宋晚期和金代器物上“萧何月下追韩信”这样的故事纹样得以多见的真正原因。而在元代,是没有此种历史与文化上的任何缘由的。在阿城古陵墓清理中,发现大定时期重修陵墓的遗物中,也发现有奔鹿行龙纹的雕砖,而这样的题材也是青花作品中常用的纹样。相反,以上这些相应的证据在元代的古墓葬考古中,却是了无踪影。

金代的墓地历史上由于发生过两次巨大的破坏而遗物尽失。一次是明天启时期,认为只有捣毁女真人的祖墓才能控制满人的掘起。这一次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二是日本占领东北三省的时期。这一次是掠夺性的,这也间接地说明了为什么在世界上独有日本这一亚洲国家收藏了相当数量的精致疑似元青花的作品。

金元时代的南方当然也有青花作品,但品质比北方要差很多,主要是因为钴料的质量、胎质和器物制作相差较大所致。九江市收藏的那件1319年塔式罐就是南方景德镇的产品,与江西博物馆收藏的南宋素胎堆塑塔式瓶有相当紧密的继承关系。北方窑口的作品中也有品质不高的,比如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梨型壶就是,但其钴料要好于南方的作品。

要确定元青花的南北窑口出产这一事实其实并不是一件有多少难度的事,刘新园等人早就对景德镇宋元时期的胎质成分进行过系统分析,标本中也采用了一件取自元大都遗址的青花残片,但由于南方也出产元青花,当时并没有测验北方窑口的意愿,此标本的结果还不能确切否定北方窑口的出产问题。北方窑口特别是河北窑口的胎质与景德镇的胎质相比在铝氧、铁等成分上有很大的不同。本人也进行过元代北方窑口孔雀蓝、枢府釉的胎质分析,与景德镇有很大的不同。中科院高能所可以开展无损胎质成分分析,可将河北保定窑藏的青花作品进行分析,就会有检测的数据对分析提供支持。

在元青花研究中有一个现象令专家不解:有的作品有火石红,而有的作品又浅甚至于肉眼难见。这其实就是由于事实上存在两个窑口体系的原因所造成的,南方景德镇的作品都有火石红,但都较淡。而北方窑口的作品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极浓厚,一种是肉眼难见,其中的原因完全是由于来源于不同地区胎质中的成分造成氧化铁表现与南方景德镇作品的胎质中的氧化铁表现不同。

在元青花的研究中,专家观察到并发现了元青花作品中、特别是一些大件作品中,其胎的烧成后都有一些所谓“生烧”的现象,还有一些有器足的开裂现象。但专家并没有能够对此现象的出现进行过认真地分析,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胎质产地不同的一种真实客观的反映,是由于胎质中氧化铝的含有量高达30%以上所必然产生的结果。这种现象在景德镇不论那个窑口、那个年代是都不可能出现的。这有景德镇古窑遗址的考古成果可以证明。

精致元青花所用的钴料过去都认为是西亚的进口料,还考证出一个伊拉克的苏麻地,其实也是误解,此料也是中国的出产,但是出产于北方,产地可考,特点是高铁低锰。精致的青花作品象西亚收藏的作品,其钴料发色效果突出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由于北方窑口制作青花作品的制作工艺与南方景德镇制作青花作品的工艺完全不同,也和北方所用钴料的成分与景德镇所用的钴料产地不同有很大的关系。景德镇所用钴料则完全产自于江西,产地可考,用于景德镇元青花和明永乐宣德至成化时期,特点是高锰低铁,以后就用景德镇和浙江的出产了。

前面对青花器进行的四个基本分类,实际上就是本人按“拼图”的办法将各板块用时期先后进行一种分类,不一定十分的准确,但大体描述了其前后流转的次序。惟其如此,前面所提到的在元青花研究中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之处都能得到顺理成章的合理解释,各个断裂的层面之间才有了内在有机的联系。比如明初洪武官窑与元青花不对接的问题是因为窑口的改变所造成,而这样的结论显而易见比目前没任何可以提供讨论的猜测要有些许的进步。

最早的作品就是那件扁壶,其创作的风格你可以从陕西博物馆收藏的那件被错定为耀州窑的著名的青瓷天鸡壶中找到类似的影子;而河北保定、西亚、韩信、汤和等一大批作品属于金代世宗到章宗时期所创造,更多的则是章宗时期的作品;江西省高安窑藏的作品则是入元了,汤和罐和高安罐在型制上很接近,但也可看出前者要比后者的水平为高,前更细致,后略疏朗。至于在汤和、沐英的墓里发现要早许久的前朝青花器,理论上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因为在别的明初贵族墓里并没有类似普遍的发现。特别是六个梅瓶以“六艺”命名,更加符合元世祖时引入汉学教化蒙古贵族的情况;最后一类中的作品中最容易两个体系混合,但从胎质还是可以容易区分。

特别要提到的是,本人在对元青花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曾花大力气想对主流元青花研究理论进行一番梳理和源,结果发现所谓的元青花主流理论居然也只不过是一种大胆的假设,从来没有人能够从理论上证实河北保定窑藏、西亚收藏的典型元青花作品是元代景德镇所出产,也没有任何直接的有力证据可以证明这些作品就是景德镇所产。至于这种假设如何演变成了一般性的常识并且不能置疑,真是中国古陶瓷史研究中耐人寻味的一件事。

最后再让我们回到那件大卫瓶子上来。款铭中特别注明是信州玉山县人所制,实际上是在暗示我们此物是景德镇所出的产品,因为书上有记载,元代在景德镇设有瓷局,这就使得这件有准确年款的器物成为一件标准的、好确认的元代青花瓷器就少了许多的障碍,加上本来元青花作品就不多,其中的疑难问题又很多,没有几个人真正搞得清楚,画上一些明朝初期的纹样、并结合一些西亚收藏品的纹样,于是一对响铛铛的元青花作品就出笼了。可是本文的研究不论是从产地还是时代制作的工艺和风格,都从根本上否认这对作品的真实性。可以预期,附属在此瓶子上的那些离奇的故事,也会象无数古董收藏中真真假假的故事一样灰飞烟灭。

元青花,其实更多的精品是金青花,产地在河北,这就是本人从对大卫瓶子质疑开始并认真研究以后的结论。本文主要观点一经提出后,有不少同仁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鼓励,大多提出了既要大胆假设,又要小心求证的要求,对此本人深有同感。这一结论的证实并不困难,只要中科院高能所将河北保定窑藏的那件典型的具有河北定窑风格的八棱梅瓶进行胎质成分的无损测定,只要其中的氧化铝等主要成分与河北窑口的作品相一致,此结论就可以成立,这也将改写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从而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在元青花研究中的一系列根本性质的错误认识。而此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则非本文所能研究的了。

此文完全是源于本作者在一个网站上的发言,经过充实了一些内容而形成.对这种来自于民间老百姓业余的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国是很难得到官方主导研究机构的专家所认同的.在贵网络上公开也不过是“立此存照“而已......呵......呵......只不过想看看这样一种学术的成果最后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网友尽可批评,只是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收藏]探寻元青花


导视

它们被称为世上最珍贵的青花瓷。500年间,它们却被藏匿于异国的深宫。在它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一段怎样的历史?一位中国女性历时8年,终于解开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难解的青花之谜。

开场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历程节目。瓷器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那是太熟知不过的一种器物了,但是世界上一种最平常的瓷器它的价格确是世界上目前为止最高昂的。比如前不久在进行一次拍卖活动的时候,一件我国元代的瓷器就拍出了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但是据说在这种瓷器当中,最美最漂亮的其实不是在我们中国,而是在其它的地方。那么到底什么地方收藏着这批瓷器呢?我们一位中国的女性用了八年的时间去苦苦追寻也一批瓷器,这种瓷器的魅力究竟在哪儿呢?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嘉宾。

【短片1】

蒋奇栖,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90年代初,她开始寻求契机,希望促成中国陶瓷专家对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所藏元青花的考察。是怎样的一种青花瓷,让一位女士锲而不舍?

2005年7月,英国伦敦佳士德拍卖行以2.3亿人民币的价格拍出一件元代青花人物罐,创世界古瓷拍卖史之最。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它价值连城。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青花瓷却是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东西,它几乎随处可见。然而它又是那么神奇,居然在几百年间征服了整个世界。直到今天它的历史起源与变迁仍然有着许多未解之谜。

青花瓷的统领地位

主持人:有人说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可是好像在我们普通中国人眼里,好像汝窑,哥窑传世哥窑这些东西才是代表,为什么说青花是中国的瓷器代表?

蒋奇栖:因为中国的青花瓷它是对整个世界的陶瓷业重要的贡献,就是它从陶瓷转为瓷器是因为青花瓷的出现。青花瓷它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才能够区分青花瓷与其它瓷器的不同,有几点,第一点它的烧制温度要达到1300度,而且它是二元配方,因为是在白色的胎子上面,用钴料绘画出来的青花,这几点是青花确切的定义。它与其它的瓷器不同,它标志着由陶瓷过渡到瓷器。

【短片2】

青花,一种在白色瓷胎上用钴料釉下绘花,经过高温烧制呈现白蓝两色装饰的陶瓷品种。它的起源一直是陶瓷史上的一段公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青花瓷在元代中后期的景德镇开始大量出现,从而取代了青瓷的统领地位。进入明代后,元青花独特的型制和纹饰便神秘地消失了,500年间,人们几乎对它一无所知。

1956年美国学者波谱发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皇宫,秘藏着大量的元代青花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第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现存于世的最精美的元青花不见于它的烧造国中国,而是出现在遥远的伊斯兰国家的皇宫中?

元青花之谜

蒋奇栖:如果说是一个悬念的话,实际上这个悬念它是中国陶瓷史研究里面一个很大的悬念,如果单讲,元代青花瓷这个题目。是因为中国的元代的青花瓷就是现在所知的存世只有300件,而且这些好的、重要的瓷器都没有在中国,而是在国外。

主持人:也就是说相对于中国其它的瓷器,甚至说是现在存在于其它国家的博物馆或者私人收藏者手中的瓷器而言,元青花给我们的疑问太多了。

蒋奇栖:的确是这样。为什么我们到土耳其考察,考察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皇宫收藏,证明青花瓷突然地出现,而且出现以后,烧制这么完美是什么原因,当时带着这个疑点,决定一定要到土耳其去。

主持人:那既然您把这个悬念给设置下来了,也是为什么要到土耳其去进行考察,那我就按照听的这个路线去问一下,您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您本身对瓷器也并不是特别在行,第一次听说青花大概是什么时候?

蒋奇栖:也是因为原来我从事文化交流工作,在从事这种文化交流工作的时候,我们就在1992年一起主持拍摄了一部叫《瓷国游历》的陶瓷片,在拍摄的时候我们就采访了中国著名的陶瓷学家,冯先铭先生。因为我们当时设定在我们片子最后再加一集,留存在国外博物馆重要的中国陶瓷,所以当时冯先生一听很兴奋,如果要是这样的话,藏在土耳其的元青花瓷器你们一定要安排去到那边做一个考察,它可以说明很多问题,我们现在中国的陶瓷专家对研究青花的研究不是很深刻,资料缺乏,没有人去看过真收藏在土耳其的这一批东西,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当时冯先生就讲说,为什么土耳其的东西对我们的研究会有很深的意义,因为在青花瓷的研究当中,一个是它的青料是一个悬念,元青花很多早期的器形,看宋代,甚至元代,宫廷用的器物的造型,为什么烧制那些,当时专家只是猜测为了出口而烧制,很多早期青花瓷上面所选用的纹饰,花饰,也不是中国常用的传统花饰,当时有很多的解不开的问题。

【短片3】

因为拍摄《瓷国游历》,蒋奇栖与青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她与国内数位古瓷专家者建立联系,希望组成一个中国陶瓷专家考察团,远赴土耳其寻找那批精美的青花瓷器。当时的她没有想到寻找的路程如此曲折。

独闯托普卡比宫

主持人:我知道您整个考察过程实际上呢,曲曲折折一共有八年的时间,最后才真正成形,我觉得咱们先上来讲一讲第一次吧。

蒋奇栖:我在92年的时候,拍完陶瓷片的时候开始准备要考察土耳其的这一批藏瓷,那个时候在拍摄的同时,已经去搜集一些资料,那个时候没有人在做文化交流工作,所以那个时候只是作为一个民间活动去来联系,来联系的方式也只是说,只是通过土耳其驻中国的大使馆,我直接约见了土耳其驻华大使,然后那个时候就约见了,我直接约见了土耳其驻华大使,这个事情如果是说,通过他们负责的相关的随员办不到,那个时候跟他讲的时候,他也没有意识到就是说,当然他知道土耳其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藏有中国的瓷器,他也没有想到这些瓷器有什么重要,这批瓷器我知道的,是在我们皇宫的厨房那一部分。

主持人:在厨房里。

蒋奇栖:它在厨房是因为中国的瓷器到了那边以后也是在他的皇宫,作为他的厨房不是用来,是用了一次。

主持人:不像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他就是专门给人看的。

蒋奇栖:更证明了元代的瓷器烧制以后用做贸易。

【短片4】

伊斯坦布尔,一个位于欧亚非三方交界点上的城市。昔日这里曾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大约在公元十五世纪,奥斯曼苏丹在这里建造了托普卡比王宫,二十世纪初期,土耳其将这座充满奥斯曼帝国历代苏丹辉煌业绩的王宫辟为永久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保存着上万件13世纪到19世纪的中国瓷器,其中最著名就是存世不多的元代青花瓷。

90年代初,中国与土耳其之间文化交流程序极为繁琐,民间申请需要6个多月的批复时间。漫长的等待让当时年轻的蒋奇栖失去了耐力,她决定独闯土耳其。

蒋奇栖:我住的饭店,离托普卡比宫很近,三分钟可以走到,我当时到的头一天在想,就是说我明天到了托普卡比宫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可不可以会很顺利地接待我,而且就是说能够答应我这一次考察,所以就是想的是很兴奋。

主持人:抱着非常好的愿望是吧。应该是有朋自远方来,人家是热情招待你,对你提出的问题一一满足。

蒋奇栖:的的确确抱着这种希望热情就去了。结果第二天早晨,我很早到了托普卡比宫,到了以后我告诉他们我要见馆长,当时他们的语言,讲英文很少,没有听清我要见谁,叫了好几个人,才知道我要见馆长。当时没有跟他们馆长约,就是说说那好,那你请进,后来馆长等他出来以后,他觉得挺惊讶的。

主持人:有点发愣。

蒋奇栖:很尴尬,我跟他介绍,我说我是谁,是来自中国,当时把土耳其大使,他们报给外交部、文化部的东西拿出来,他看到以后他才明白我为什么来,我是什么身份。当时他说我知道这个事儿,他就说你想做什么呢?我听了以后,他既然是知道这个事儿,我很高兴,我马上提出我的要求,告诉他说,托普卡比宫藏有非常重要的中国的瓷器,我们希望能够组织中国的这些陶器专家对这些瓷器进行考察,我希望能够把这些库房里的东西都能够拿出来,中国陶瓷专家亲自上手来进行考察。

蒋奇栖:当时一听我这么多要求都愣了,他首先给我的回复,我们的瓷器不需要exam,用的英文词不需要exam,我当时一听他没有理解我,我并没有exam这些瓷器,这些瓷器对中国陶瓷研究有什么重要性,我又重新跟他解释,他当时听明白了,但是他对我的要求非常的惊讶,他说你要想能够把这个库房的东西拿出来,而且能够亲自上手看这些东西,他就说如果你要想这个要求的话,说我没有办法答应你,你要跟我们的文化部要请示。

主持人:您当时有没有考虑到,为什么馆长不愿意把这个东西按您所说的要求,去让您去进行观察呢?

蒋奇栖:我想是我要求太高了,希望他把库房里藏的重要的东西,都能够拿出来,让我们的专家进行考察,所以因为如果要是从库房里调出这么重要的东西,我想工作量也是很大的。

蒋奇栖:当时也是有一些扫兴,像您刚才讲的,我是抱着这种希望,我第二天见到馆长,把这个事情敲定下来,可以让我们考察。第二天他比较礼貌地给我一个拒绝,所以拒绝以后,我就想怎么办?下一步应该怎么去做?

主持人:两眼一抹黑,再加上本身那个地方不是英语国家,语言上可能还更麻烦一些。因为毕竟是一个伊斯兰的国家,作为一个女性到处闯,有很多的禁忌。

蒋奇栖:的确是,我去之前就很多朋友给我忠告,他说你一个人就敢去土耳其,说你有没有想好,而且在去之前一再叮嘱我要有很多注意的地方,可是就是没有想那么多,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到了土耳其以后也没有看其它的地方,就是托普卡比宫。

主持人:索非亚大教堂也没有去。

蒋奇栖:没有,所以想了两天以后,既然已经到了土耳其,一定要把这个事儿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有一个结果我才回去。所以就是决定直飞安卡拉。

第一次失败

【短片5】

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蒋奇栖得到文化部的答复是,等待他们通过驻中国使馆转交的批复,某种意义上再次无期等待已经代表了委婉的拒绝。蒋奇栖这才意识到,文化的差异和外交手续的繁琐使想象简单的交流活动变得异常难以实行。是放弃?还是继续?

蒋奇栖: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不能够放弃。中国的元青花谜团太多,而且真正是需要进行深刻研究的,它的研究,要想解开这个谜,要到国外去考察,藏在国外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就是让我有想要,如果要是可以联系成这次考察,对中国陶瓷史的研究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主持人:有没有觉得压根儿不可行,干脆放弃?

蒋奇栖:不光是我对它失去信心,或者有很大打击,中国的这些专家也都在跟着整个联系的过程在起伏。

屡败屡战

【短片6】

但是冥冥中那些秘藏在土耳其深宫的元青花似乎在召唤蒋奇栖,她逐渐忘记失败一次又一次向土耳其驻中国使馆递交申请,一次又一次奔赴土耳其。

时间从1993年跳到了1996年,就在这一年,恐怖分子在进入托普卡比宫第二道门后的内花园里引爆炸弹,令蒋奇栖的考察活动陷入僵局。

蒋奇栖:实际上在这次恐怖分子爆炸活动以后,我又被遭到一次拒绝,这个批复现在文化部批不了,已经转到他的总理府,如果你们要想对这一批东西进行考察,拿出来,我们总理府要批,所以这又是一个新的高度。怎么能够让总理府,怎么去联系他的总理府,谁来批,那个时候土耳其使馆告诉我们说,这不可能,我们东西已经收起来了。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这阴影可以过去,他花多少时间,让他们重新感觉东西,把东西拿出来。每一次遇到这种天灾人祸的时候,都会停下来。在这八年当中,希望有的时候,让你觉得这个世界非常有希望,而且已经快成功了,成功的时候突然就有事情出现。

主持人:不可抗拒的力量,让您觉得见到瓷器是越来越飘渺,他们对瓷器的看管越来越严。

蒋奇栖:但是最终没有放弃,仍然积极跟他们努力地再进行沟通,而且又是通过,这时候土耳其大使馆,驻华大使换了第三任。

主持人:在等待过程当中,您已经相继认识三位驻华大使。

蒋奇栖:是的。所以第三任大使他们正好是土耳其总理的亚洲顾问。

主持人:机缘巧合。

蒋奇栖:那个时候刚刚上任,我跟他讲,我跟他讲,做这次,要做这个考察,他对这个也很了解,他说好。大使到任的晚宴上面我跟他提出来,他说你来给我约定一个时间,我们详细谈一下这个事情。所以在跟他见面的时候,他已经安排了文化官员把我们所有的案宗都拿出来,想这么多年,不光是我们积极地努力,土耳其使馆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很厚的案宗拿出来告诉他,我说这个事情已经又移交到总理府要批,是不是还有希望,他说我会来给你安排,但是这个安排就觉得有一点渺茫了。

主持人:又是礼貌性地拒绝没准。

蒋奇栖:但是我再去土耳其的时候,他们的馆长已经换了,我当第一次看见这个馆长的时候,没有人给我介绍,我意识到她一定是一个学者,从她的气质感触到了,她非常热情接待我。而且当时也把她们很重要的编录,托普卡比宫藏中国版本放在桌上,就这件事情探讨。我看到整个景象的时候,觉得这个事情一定可以成,一定有转机。

最后的转机

【短片7】

土耳其新任驻华大使和儒雅的托普卡比博物馆馆长,给渺茫中等待的蒋奇栖一个惊喜,土耳其政府终于批准了中国专家团的考察,此时,时间已经滑到了1999年岁末。就在紧要关头,伊斯坦布尔发生7.5级大地震,考察团的前途又变得渺茫起来。

蒋奇栖:所以这一地震,大使馆马上告诉我,说你们得推迟,由于托普卡比宫闭馆,瓷器收起来,那个打击很大。

主持人:那么到最后就是真正成形,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蒋奇栖:2000年6月江主席访问土耳其,这个对整个事情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江主席访问回来以后,我马上跟驻土耳其使馆的人提出来,我说这个馆已经开了经过地震,我们可不可以现在去考察,所以很快就有了回复。原来每一次跟他们联系至少、至少要三个月的时间才有一个回复,这一次一个月的时间就给我们答复,说可以了,说你们来组团,你们来安排时间,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

主持人: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有点不相信这是真的。

【短片8】

这是一支特殊的团队,它的队员都已白发苍苍,如今有的人甚至已经离开尘世。然而为了能弥补中国青花瓷研究的缺憾,他们都将危险抛之脑后,一如既往地踏上西去的旅程。

来之不易的成功

主持人:进去带着这些专家看着瓷器的时候,您当时的心情如何?

蒋奇栖:那个时候的心情反而倒很平静。

主持人:很平静。

蒋奇栖:就觉得这个事情,也没有觉得成功,就觉得这个事情已经能够按照我们的要求做到了。有激动的时候,激动的时候是我们所有这些人都很激动,我们是在进入当时的厨房,现在是作为中国陶瓷部展厅的时候,那个时候馆长对我们专家一行很重视的,她一下令,她要把馆关闭,专为我们专家来开放,那时候是很激动很兴奋。

主持人:说明人家很隆重地在接待。

蒋奇栖:在迎接我们,是迎接的级别。因为在我们馆的外面都是持枪荷弹的,是它的保安,感觉到保护我们这个活动了,不是中国专家陶瓷,是保护着中国的陶瓷,那个时候很兴奋。

蒋奇栖:所有的人当时都很激动的,尤其是当时的那个气氛啊,好像空气都被凝固了,因为你感觉到,外面就是持枪荷弹,他们守护你,当时你感觉是守护的中国的青花瓷。

蒋奇栖:当时那些老先生眼里面都是热泪盈眶的。

主持人:您也是,这时候为什么会热泪盈眶?

蒋奇栖:因为是,中国不是一代两代,是好几代陶瓷专家的心愿。

【短片9】

这是一段当年中国陶瓷专家考察的影像记录。刚刚还是游人如织的陶瓷馆,立刻因为中国专家的到来而关闭了。在幽静的馆内,专家们不时发出惊呼和议论。中国的古瓷研究终于补上了土耳其托布卡比宫这一课。

与元青花重逢

主持人:在你打开柜门捧出这些瓷器得一刻,带给所有人的不能说是喜悦,也不能说是惊喜,这个时候,这个时候真的有一种跟自己祖先重新见面的感觉,是不是?

蒋奇栖:的确是,实际我们这次考察回来以后,费伯良先生写了一首诗,非常能代表所有人的心情,他在诗中就提到的,他说“嫁出去的女儿已经五百年没有见面了”真的是这种心情。

【短片10】

这是一段当年中国陶瓷专家考察的影像记录。平日人来人往的陶瓷馆,因为中国专家的到来而关闭了。在幽静的馆内,专家们不时发出惊呼和议论。中国的古瓷研究终于补上了土耳其托布卡比宫这一课。

为什么元青花如此奇异?

蒋奇栖:有一个很著名的英国的学者,对这些瓷器进行编录,编录统计以后中国元青花40件,有一个盖罐也算为单独的一件,如果把这个盖盖在瓶子上,应该是39件比较确切地讲。元青花里面很多都是世界上惟一的孤品,这是我们这次考察的重要意义,你可以看到这么重要的东西,很高质量的东西,都是在土耳其的皇宫里面在收藏。

主持人:30多件元青花里面,我听说还有一个比较让专家震惊的是,器形都很大。

蒋奇栖:的确器形很硕大,元青花里面是早期青花盘器形很大,50多公分那么大的盘子。

主持人:这么大。

蒋奇栖:比这个还要大。

主持人:那么也就是说,这些瓷器都是非常精美的,而且从我们刚才看这些镜头当中我也能感觉得到,好像跟我们中国的瓷器有很大不同。

蒋奇栖:实际上我们看青花瓷,它的一特点就是说,整个的青花瓷它的装饰很满,在器物上装饰很满,这个很满符合了当时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对青蓝的喜好。这件东西,在他拿出来以后,所有的这些专家很惊叹地说,这是典型的伊斯兰所做的,因为伊斯兰那种文化特点在这件器物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这一件,它所有的笔触,像刚才讲的,它画得很细致,而且青花用的技术很成熟,在它画的这些绘画,花卉还有这些图案当中没有韵散,但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这件器物这个蓝色的色调这么强烈,是它用了特别的技法,在画完了纹饰以后,又把蓝喷洒在上面,所以你感觉到这个器物,上面朦朦胧胧有一层蓝色,就是为了伊斯兰教文化,它对蓝的崇尚,所以特别来设计,这件东西很说明问题。

【短片11】

托普卡比宫所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具有非常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痕迹,这让专家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中国人为什么要烧造这些异域风格的青花瓷器,他又怎样来到了遥远的奥斯曼帝国?

主持人:这么漂亮的青花瓷居然会在土耳其,而不是在中国,而又不是像在英国是定做一批,另外有抢走的一批,那么它是怎么会流传到土耳其的皇宫当中?

蒋奇栖:这些瓷器能够在为什么只是藏在土耳其,我们也跟当地的这些专家进行了学术上的沟通。他们说这些东西也是其它的这些小的国家进贡给他们的,所以当时在元代的时候经过海上的贸易,中国的青花瓷到达了波斯湾,到达波斯湾以后,这些瓷器并不是所有的瓷器,那时候从中国贸易出口到土耳其,直接出口到土耳其,到了波斯湾以后,由其它的国家,后来进贡给当时很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的国王。

主持人:就是说,当时的这些瓷器都是通过贸易的方式到达中亚地区,然后被作为小国向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进贡的一种方式到达他们那里。

蒋奇栖:是的,其中很大部分的藏品都是这样子。

主持人:我还听到一种说法,关于这种瓷器的来历,当时是由元帝国的国君,当时他下命烧造一批瓷器,并且把它作为礼品,赠送给当时伊利汗国,但是后来与土耳其发生战争的时候,这一批东西抢走,我不知道您同不同意。

蒋奇栖:我们与当地的专家进行交流,他们说也有战争的战利品,但是仍然是少部分的,更重要的是进贡的,有多少件是战利品,哪几件是战利品,有多少件是进贡品,都没有很详细的记载。

谁烧制了元青花?

【短片12】

无论是贸易流通的商品,还是帝王的赏赐,谁也没有怀疑他们都来自中国景德镇。专家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是,究竟是谁烧造了这些瓷器?这批精美绝伦的瓷器为何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主持人:似乎是在元代的时候,突然有了这样的产品出现,不像其它的瓷器的烧制,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艺术演化过程,最后成熟的艺术手法,这是怎么回事儿?

蒋奇栖:青花瓷出现,不管是绘画技术,烧造技术那么高的的确确这个问题很专业,与前面陶瓷的发展分不开。北宋当时很多制瓷的工匠都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就是到了景德镇,当时也有记载。从宋代,在瓷器上绘画很成熟的窑就是磁州窑,也有磁州窑的工匠到景德镇。所以当时景德镇宋代的时候,瓷器的烧造很辉煌。从器形方面,看到很多器形是典型的,一看是北方窑口烧制的,如青白瓷。

主持人:有人说是不是一些波斯的匠人来到了景德镇,从事的这种瓷器的无论是绘画,还是烧造,它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蒋奇栖:大部分工匠还应该是我们当地的这些窑工来烧制,但是在后来考古发掘的时候,也发掘了一些,当时波斯人他在那边居住过,所生活当中所用的东西,我们从青花瓷图案上面可以看得出来,有的图案很清晰地就是完全是中亚地区的,它的图案绘在青花瓷上,在往后的发展,中国工匠的东西也在里面,是中国纹饰,中国纹样在青花瓷里面出现。伊斯兰国家当时也在烧制这些,所谓的那种釉下青花的瓷器,他们瓷器的概念跟我们不一样,胎土不一样,我刚才讲二元配方加入高岭土,本质的变化。伊斯兰国家,青花的釉下使用的钴料技术很成熟,但是它没有这种瓷器的配方,所以它烧制不出来你现在讲的青花瓷。

独特的钴料产自何处

【短片13】

尽管波斯人是否来到中国参与青花瓷的烧造,还缺乏更多的证据。但是专家们越来越认识到元青花的出现并非是中国陶瓷自我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外来贸易的需求,外来的生产工匠都有可能使青花瓷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突变的景象。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就是,历史文献已记载,被称为苏麻沥青的元青花所用的钴料,并不是产自中国。原料的外来也促成了元青花的多元风格的发展。

经过8年不断的实地考察,蒋奇栖在点滴线索中大胆推测,苏麻沥青的实际产地正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北面的一个叫撒马拉的地方。

主持人:我想问您一下,独特用料在哪里?

蒋奇栖:这也是中国青花瓷很重要的一个谜,有很多的专家,就是说几代专家都在探寻,钴料是从哪里来,我们所称早期的钴料,苏麻沥青,我当时的文章里也提到了,绘以青花瓷上的钴料,是产于巴格达北面125公里的一个地方,叫做撒马拉,我们中国音很相近,为什么这样去推测,因为那个地方在撒马拉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钴矿,而且当时撒马拉作为一个瓷都,也烧造瓷器,从唐代开始,撒马拉作为阿巴西王朝的首都。所以实际上我在现在在牛津大学在做这种课题研究,就是要研究,我来推测实际上在唐代的时候,中国的那个,现在我们巩县发现的早期的青花瓷的瓷片,上面用的钴料已经是来自撒马拉这个地方。那个时候钴料已经通过这种贸易,丝绸之路已经带到了中国。

考察的收获

主持人:针对于我们去这次考察之前,对于元青花很多不解之处,我相信现在肯定也解答不少,但是否又有新的谜团出现,我希望在节目结尾的时候您再告诉我一下。

蒋奇栖:我们在到土耳其考察看完以后,看完觉得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更多地去探研,当时这种贸易出去以后肯定不只这些,它一定是一个很大量的。所以这些都是通过对土耳其的考察,带出新的研究课题,或者是说让我们新的努力的方向吧

主持人:今天还是非常感谢您能够来到演播室,那么通过您的介绍呢,我们终于了解了这八年的慢慢探索之路,整个这个过程确确实实非常曲折,不过就像您刚才所说的那样,在很多问题得到了答案之后有很多新的问题浮出了水面,比如说它的釉料是产自于中东,那么这个釉料究竟通过哪一种方式,走何种路线,最后抵达中国,并且为什么的青花瓷烧造加上这么浓墨重彩这样的一笔,我觉得您恐怕还要继续自己的研究,希望今后一旦有了成果,及时地通知我们,让我们再为您做一期节目,让所有的人也都了解一下青花瓷这神秘的用料,究竟走过了什么样的路线,好,非常感谢蒋女士来我们演播室,也感谢电视机前朋友收看今天这期历程,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元青花有什么特征吗


在目前的古玩市场上,元青花无疑是众多收藏爱好者最爱的瓷器之一,因为相比较起唐宋时代的青花制品,它的视觉效果更加简明快感,同时还可以从中感觉到豪放气概。据悉,即便是后世的明清两代陶瓷行业得以发展与壮大,它们同样离不开在元代青花从中所发挥出的作用。同样,由于古瓷器市场上真品元青花的高价,这也导致不少的赝品出现扰乱市场,给不少的消费者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损失。那么,元青花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应该把握住哪些特征来辨别真伪呢?

一、青花瓷的纹饰选择上

据古瓷器专家研究证明,在元青花瓷器上,它的纹饰品种是非常多的,而且一件瓷器的纹饰最大能够达到十层之多。在瓷器不同的位置,它的纹饰也是有所差异的,例如在颈部,口沿下,人们应用最多的当属蕉叶钱纹,如意云头,缠枝花果,蕃莲等,而在瓷器的腹部则更多实用云龙纹,孔雀,牡丹,虫草,火纹等,在足部的纹饰上则多为莲瓣纹。

二、在器型的选择上

器型是判断瓷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古瓷器的器型是根据当时时代需求而不断变化的。元青花瓷器在器型的种类上虽然很多,但大多数是生活用品,其次是祭祀用品,还有极少部分是装饰用品。在具体的种类上, 它包括生活当中罐,瓶,壶,盘,杯,同时也有大小碗,碟子等。

三、在釉面的特征上

元青花的釉面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泛青色,卵白色特征。有些瓷器存在积釉处,此时的积釉处呈现的是水绿色,而且釉色肥厚凝重。釉面呈现沉稳,老旧等自然状态,上手触摸有柔和感,细看会存在使用的磨痕,棱角以及凸起等。

四、在瓷器的胎质上

元青花的胎骨是高岭土掺瓷石的,这样的胎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强度,能够确保在高温下大件物品的成型成功率。也正是因为胎质的缘故,人们才能看到百斤大罐,日用大盘大碗能够保留至今。

此外,判定一件瓷器是否是元青花,还可以从材料,款识,瓷器器身的绘画技巧以及制造工艺等角度来判断。具体的判断标准可以找相关的书籍介绍,以及瓷器界的专家来了解一番。

元青花精品鉴赏及拍卖成交价格:

1:元青花花卉纹八方执壸,尺寸:高35.8厘米,估价:HKD 2,500,000 ~ 3,500,000,成交价: HKD 5,060,000 ,成交时间:2010.12.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秋季拍卖会。

无论是以形制大小或纹饰画工而言,是次拍卖的八方执壸皆非凡品。这类带棱面的设计,在元代青花瓷及龙泉窑青瓷中较为常见。此类器物大行其道,或是因为当时中土对西亚(如伊朗、叙利亚及马穆鲁克时代的埃及)金属器的喜爱,或得益于唐代金属器再度流行,学者多持前一种见解。

本拍品的流口根部所绘龙首张口怒目,作衔流状,其布局在近似例中少之又少。此类兽首多以立体形象出现于白釉执的流底,间或也用于装饰柄(就此可参见三上次男前述著作《世界陶瓷全集》卷十三之「辽金元」图版42),像本执壸般绘于流底者极罕。本拍品配有鎏金铜流尖、铰盖及柄,其风格极具十七或十八世纪奥斯曼帝国的特色。流尖及柄可能是原件散失后所添置,若原盖乃瓷制品,用铰盖替之也较为合理,因为瓷盖一般较易松脱。物主不惜工本,为之镶制鎏金铜配件,可见对此何等重视。

2:元青花岁寒三友罐,尺寸:高21厘米,估价:RMB 3,8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5,005,000 ,成交时间:2004.06.2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春季拍卖会。

此器造型为元代青花罐的经典。直口、短颈、溜肩、溜肩,肩以下渐广,至腹部最大处内收至足,器型曲线,近于圆弧之极至,兜转大度,充满张力,平底,口径大于足径,使之壮硕而不失挺拔韵致,为元代青花罐经典造型。口沿至足,逐层绘菊花、卷草、蕃莲、松竹梅、蕉叶、云肩等纹,构图疏朗,腹间勾双弦线,下绘的松竹梅,简率、野逸,有元人倪瓒“逸笔草草”之画意。“岁寒三友”为元青花流行图案,然岁寒三友纹青花大罐,存世与出土的完整器,甚少,此为仅见。此器由景德镇烧制,胎体为瓷石加高岭士的“二元配方”,质地坚实;釉色白而微青,光润透亮,青花用进口钴料,色泽青翠明爽,笔墨浓处有深斑。日本户栗美术馆有同题材的藏品。

3:元青花莲塘菱口折沿大盘,尺寸:39.8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4,920,000 ,成交时间:2018.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元瓷鼎新,尤青花盘轶群而出,别具一格。青花盘皆匠心独运,举世无双,全然相同二例未有所见。因工序繁复,且所耗钴料有赖进口,造价不菲,青花盘产量大为受限,陶匠故而逐渐从简,盘改作圆形,白地绘青花为饰,省时减料,以求增产。

此类瓷器外销亚洲各国,因经久耐用、宜供宴饮,中东对之搜求备至。成器魁硕有力,菱口沉厚,造形利落,又以钴蓝勾勒盘边为饰,犹如点睛之笔。器心纹饰取材天然,挥洒自如,个中神韵尽显中式风情,犹见南方园林,有奇石、竹薮、渚莲、牡丹等,潜荟葱茏。此类景德镇青花瓷首开食器审美之变,影响遍及亚洲,先为中东富贾所好,用其宴飨以博宾客叹羡,后得中土显贵青睐。

此盘乃第十二代从男爵 John Home(1872-1938年)旧藏。Home 爵士生于爱丁堡,1925年升任埃及国家银行行长,驻职开罗。Home 爵士自埃及获藏颇丰,上世纪二十年代捐献部分珍藏予伦敦大英博物馆。David Home 爵士(1904-1992年)后继其位,并于1942年加入东方陶瓷学会。

4:元青花云龙缠枝牡丹纹兽耳罐,尺寸:高39.3厘米,估价:RMB 3,600,000 ~ 4,000,000,成交价: RMB 4,950,000 ,成交时间:2006.12.1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拍卖会。

镶口、残。

5:元青花「百花亭」记人物图梅瓶(不全),尺寸:直径24.3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HKD 4,840,000 ,成交时间:2014.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元 青花「百花亭」记人物图梅瓶 ( 不全 )。

器呈罐形,上丰下敛,镶铜扣口,缺底,器内涩胎。原乃梅瓶,惜残。器外通绘青花元杂剧《百花亭》中人物情节。故事描述俊俏小生王焕与娇妍艺妓贺怜怜之儿女情长。邂逅百花亭,一目倾情,奈何怜怜被迫嫁予达官高邈,幸得卖查梨条王小二之助,久别重聚,状告高邈恶行,终惩奸团圆。器上巧绘百花亭旁,柳荫下、栏栅前,贺怜怜身披丽服,右手持杖,左手半提,一脸凝重。侍婢盼儿怯立在侧,眉目清秀,手拈罗帕,看似欲语还休。二人发髻饰钗,末系细珠,彷佛步则轻摇。另一边见卖货郎,直襟大褂,双足绑腿蹬皮鞋,却俊朗潇洒毫无市井之气,乃为王焕乔装。昂首阔步,双手遥指百花亭,携篮置身旁,上插二旗,似曰:「风流行径」及「佶倬□庭」。钴青发色浓艳,脸容神态、衣饰细节、草木亭台,无不刻划入微、活灵活现,笔端精妙,犹如神来之技。

6:元青花缠枝牡丹兽耳罐,尺寸:高42.2厘米,估价:RMB 2,800,000 ~ 3,800,000,成交价: RMB 4,704,000 ,成交时间:2010.05.16,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

青花罐,洗口,溜肩,下收敛,造型稳重大气。肩部装饰双兽耳,左右对称,极具立体感。通身上下八层纹饰,自上为卷草纹,几何纹,缠枝莲,卷草纹,云肩纹,缠枝牡丹,卷草纹,变形莲瓣纹,构图繁而不乱,观之赏心悦目。

此罐的青花发色明快艳丽,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胎体厚重,器底露胎,明显留有制胎时的螺旋纹痕迹,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

元青花传世数量甚为稀少,如此大器更是难得一见。细观此罐,青花色泽不同于炉火纯青之类,而属淡雅有致之列。发色相近的青花双耳罐收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造型纹饰甚为相近,惟尺寸略小且完整状态逊于此罐。国外则有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龙纹罐,不仅所用青花钴料近似,且肩部云肩开光中亦填画扁叶菊花等各类缠枝花卉,应是同时期烧制,可比较印证。

研究者指出,元青花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借鉴了元代丰富的织绣图案不无关联。如此罐所绘牡丹花,勾画各角度来表现花朵婀娜多姿的画法即来源于元代丝织品,而云肩纹也来自当时的贵族服饰,极具时代特征。相似画意的缠枝牡丹纹饰常见于各类造型的青花器物,如香港天民楼基金会收藏中的梅瓶等重要作品,可资比较。

元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据了显要的位置,它的出现,改变了两宋时期南北窑场百家争鸣的状况,开启了明清时期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相比明清官窑瓷器,元青花在市场上鲜有出现,而如此具有典型风格的立件大器更为难得,可遇而不可求。

7:元青花垂肩开光如意「孔雀穿牡丹」图梅瓶,尺寸:高38.1厘米,估价:HKD 3,800,000 ~ 5,800,000,成交价: HKD 4,484,000 ,成交时间:2016.10.04,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6年秋季拍卖会。

本品盘口,细颈外撇,丰肩,弧腹,近足处外撇,其肩部装饰如意云头开光,共分四组,对称纹饰一致,分别为缠枝菊花纹和缠枝牡丹纹。此种如意云头纹饰与元代服装上的织绣花纹非常相似,当作借鉴之用。此类如意云头装饰,可参见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元青花龙纹梅瓶。

8:元青花满池娇纹花口折沿盘,尺寸:直径28.5厘米,估价:RMB 2,600,000 ~ 3,600,000,成交价: RMB 4,370,000 ,成交时间:2018.12.0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卖会。

本品为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沙底泛火石红色。盘心绘莲池图,莲花、荷叶摇曳多姿,生趣盎然。内壁绘缠枝灵芝纹饰,以八朵灵芝妆点内圆,折沿之上绘以卷草纹,外壁绘一周仰莲纹。纹饰繁复有致,与发色明艳的青花之色相得益彰,俊秀中见疏阔之气,堪称元青花之中绝佳。

本品有别于寻常此类纹饰盘,传世多见绘“满池娇”,雅绘荷塘鸳鸯于盘心,而本品仅以写实莲花为饰,于粗犷之蒙元时期,异显其清雅风骨。

街边大甩卖 在里面能淘到宝吗?


讯:“借铺清仓”、“租铺到期,全场1折起大甩卖”……最近广州街头很多“景德镇名家大师瓷器展销会”的折扣越打越狠,一些声称国家一级大师的作品也打1折。

这些街边陶瓷到底有没有收藏价值?行家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现在要在街边临时摊档里淘到好东西的几率很低。

“国家一级大师”作品1折甩卖

每到春节前后,或大或小的“景德镇名家大师瓷器展销会”总会如雨后春笋般在广州市的大街小巷冒出来。春节前记者在中山四路一家“展销会”上看到,不少师奶正在挑选花瓶,店家不停怂恿她们:“买个景德镇的花瓶既实用又可以收藏、升值。”但记者细看发现,不少几百元的花瓶其实都是贴花的,这类瓷器只有装饰性,没有任何收藏价值。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又走访了黄埔大道、天河东路、天河北路等多家“展销会”了解到,两个月的临时租约差不多到期,“最后半天大清仓”的广告贴了一个多月,终于真的要打包走人了,一些陶瓷的折扣也从节前的3折降到了1折。

记者发现,往年这类街边陶瓷最贵的至多也就几千元,但今年一些“展销会”打起了收藏牌。在黄埔大道一家店里,最贵的“大师作品”标到了6.8万元,即使打了3折也要2万多元。但也有白菜价的“大师作品”,在黄埔大道另一家店面,一件标称王锡良的瓷盘1折后只卖9999元,还配有收藏证,证上竟然还有大师跟作品的合影。而在瓷器市场上,这位界泰斗的作品,目前市场价都在10万元以上。

在这些街边店铺里能不能淘到宝?

在这些打游击的店铺里能不能淘到宝?藏家赵先生说“能”,但那是在十几年前的事情。“当时有人在街边搭了个很简陋的棚架卖景德镇瓷器,我选中了几个画得很雅的花瓶,平均下来一个还不到100块钱。去年我把这批瓷器拿出来,将作者的名字在网上一搜,居然有一个作者现在成了国大师,虽然我没找人估过价,但现在景德镇国大师的作品,起码都值几万元了。”

百藏馆运营总监戴文辉也告诉记者:“这些跑展销的人,大部分都是在景德镇拿货的。以前陶瓷的收藏价值没有显现,国大师的作品,十多年前卖几千元已是很贵的了。现在瓷器的价格涨起来后,跑展销的人拿的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小年轻、学徒,或是外地刚到景德镇谋生的人的作品,在景德镇当地卖不起价格。谁也说不准这些年轻陶艺家若干年后会不会成名成家,所以购买这类陶瓷有风险,而且要求买家的眼力要很高。”

一些价格低得离谱的“国大师”打折作品,则99%是贴花的。一位行家看了上述只卖9999元的王锡良的作品后肯定地说:“贴花的,仿的是大师的原作,所以有大师跟作品的合影,但贴花的瓷器没有任何收藏价值。”

提醒别被收藏证骗了

广州艺曜琦的董事长周圆提醒:“市民别被大师收藏证所骗,这样的收藏证谁都可以印。收藏瓷器除了看作者的职称,最重要的还是看作品本身。而且现在很多艺术家的衔头都是自封的,或是从一些民间机构购买的。以国大师为例,目前业内承认的只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其他国家一级陶瓷艺术大师、世界陶瓷艺术大师等等衔头都不被业内所承认。”

中国民间是否有元青花


中国民间有没有元青花?专家意见与民间观点尖锐冲突。为了得到“名分”,民间藏家不惜砸碎价值数百万的藏品,气氛颇为悲壮。

令人爱不释手的元青花大罐被主人一横心抄起打破。中国国家博物馆古陶瓷研究专家李知宴先生现场鉴定:“价值1000万!”

去年中国收藏界盛事——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开场时上演的充满戏剧性的这一幕,气氛颇为悲壮。

元青花被藏家视为掌上明珠,连照片都不肯轻易示人,生怕露相后被人仿冒。如今,他们为什么要亲手将宝贝打破?

民间收藏遇挫

“不打破怎么办?文博专家历来不承认民间收藏家手中有真正的元青花。民间藏家心疼,又必须破开瓷胎让人研究细部。”原国利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总鉴定师、现山东景鸿堂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生语气沉重。

“文博系统的专家过去对于元青花有一个比较定型的认识,就是全世界只有300件元青花,都在博物馆。由于各种特殊原因,他们对于国内民间收藏的元青花一般不予认同,更不用说集合起来进行研究。而民间收藏家认为元青花不止这300件。”社会科学报社长兼总编辑许明先生为记者细说这段公案。

“几年前,我在广州古玩市场看到一对很漂亮的梅瓶,感觉像元代瓷器,就带到北京请琉璃厂某鉴定家鉴定。他跟我打赌是新的,如果错了请吃烤鸭。为了让我相信,他还请了一位琉璃厂专做老窑瓷器的所谓专家来看,那人站在10米远的地方就说:新的。结果怎么样?我请孙学海先生看。孙老一上手就连赞好东西,元代的。不仅给鉴定,而且出具了证书。”

浙江台州王先生,收藏30年。他的元青花藏品被认为“人物图栩栩如生,笔法纯然老到,是‘大开门’的东西,即一件器物的时代风格突出,不需要用高倍放大镜看”。然而说破了嘴,一些专家还是不予承认,逼得王先生要与某博物馆专家打擂台,赌真假。

有位收藏家刚刚把一件元青花碗从纸箱里掏出一点点,专家就说“不用看了,假的”。那位朋友急了,非要把碗砸了以证真伪,可惜专家不理会他。

民间有无元青花?

“我认为民间的元青花几乎不存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兴起了元青花收藏热,许多人都说自己手上有元青花。这些‘元青花’大部分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搞收藏、考古的都有一个流传有序的说法,我们国内没有一个流传过程。以前谁也不知道700年以前有这么一个辉煌的瓷器工艺。在700年以后一下子有了,谁都说不清楚。此外,我们那些标准器的技术要素和技术含量都没有公布过,谁也掌握不了元青花当时生产的第一手标准器,标准的技术数据,现在谈元青花的真伪是违背科学观点的,所以我认为民间没有元青花。第三点,我们现在见到的元青花的款式,纹饰大部分都是近年来出了元青花的专著、拍了照片以后,才出现的,很多都是根据出土文物来进行臆造的,包括漆型、纹饰、造型等。”上海《收藏家》报主编、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会长吴少华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

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说:“藏家认定为元青花拿出的铁证往往是‘元代窖藏出土’。但这个窖藏是怎么定为元代的?是因为出土了元青花瓷器。甲乙互为因果论据,分明是循环论证。”

民间藏家王非忒则认定中国民间有元青花。“改革开放以后,特别近几年农村承包土地、修建房屋,使一些元青花以各种方式出现。我到乡下做过多年调查,确实有不少元青花。”

有位陶瓷专家向记者透露:“民间的元青花有些是真的,从御窑窑基遗址里流失出去的,但数量不会像外面传的那么多。景德镇御窑(御窑也称为官窑)文物盗挖现象猖獗。等到抢救性的发掘开始动工,专家得到的都是瓷片,整器都没有了。”

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孙学海认为:“我推测民间出现的元青花可能是民窑的。官窑烧不完了给民窑,民窑烧出后觉得有一些不行就没上交,就这么留了下来。”

呼唤平等交流

专家和民间收藏者有着不同的经验和视角,存在分歧是正常的。然而这场关于民间元青花的“官民之争”似乎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

欧阳世彬教授认为:“这次研讨会上专业和民间的研究群体都来了,双方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交流,这是从未有过的。过去民间藏家从来无缘这些讨论,藏品更不会被重视。”

“说到底还是体制问题。我们国家规定官方的文博专家、鉴定家不能自己收藏。像元青花这样的国宝,大部分秘藏在博物馆的库房,专家也极少能长时间上手。不在收藏第一线、缺少经验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对于新出现的元青花认知程度自然有些滞后”,许明说。

“‘国营体制’也导致博物馆的部分专家缺乏责任心。他们把真的看成假的不用负责任,不像民间藏家一定要弄清问题。民间收藏家的经验是割肉割出来的,一位在北京开店的深圳收藏家,光上当交的学费就花了1000万。”

民间藏家王非忒谈到:“许多古瓷鉴定专家对景德镇仿古瓷心存恐惧感,多年来把看不懂的古瓷全推到景德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仿制品上面去。据景德镇仿古人士透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少数商人把出土的古瓷给专家看,说是他们的仿制品,然后再把他们所谓的仿制技术大肆宣扬。这些专家不明真相,相互传说景德镇的仿制技术已经到了真伪难辨的水平,已经突破了某些仿制难关。”

温州博古斋主人陈纪平尖锐地指出:“历来的文物收藏业中,专家的意见代表着国家的文物收藏,体现出绝对的权威,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市场经济使得民间的文物收藏异军突起,甚至与国家文物收藏双峰并峙。这是一些墨守成规的专家们难以接受的,于是他们产生了一些偏见,不惜让元青花流失海外。”

许明先生对此感觉很心痛:“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现在身份不明。识货的抢它,不识货的就说它是高仿品、践踏它。如果不能得到重视,民间的元青花会在这种状态中被损坏。”

“几十年来,不少精美的元青花瓷器流到国外。遇到国宝不认识,把真品鉴定为赝品,是造成国宝外流的重大原因。实际上是为文物走私出境开辟了绿色通道。”张春生认为。

赝品无处不在

凡是涉猎过艺术品收藏的人们都知道,艺术赝品的交易,利润之高与毒品有得一拼。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周晓陆指出:元青花之争与近几十年来文物作伪及相关市场发育不正常有密切的关系。

仿制前代、前人的艺术作品,在中国似乎有着某种“传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马文宽谈到:“明朝成化就仿宣德,嘉靖、万历此风尤盛。”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

但古时仿造,多出于对前朝器物的崇敬,满足皇家的个人欣赏爱好。乾隆年间仿制前朝瓷器,往往在底足注有本朝代的年号。这样的“仿”,不失光明磊落。

解放以后,仿古瓷生产仍然是瓷业生产中的一部分,元青花之仿则始于1979年。

“70年代以前我们对元青花的认识还很模糊。1974年以后,一些日本出版的元青花图录进入中国。那些图录色彩、纹饰非常逼真,局部都拍得很细,这给我们仿制创造了条件。”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曾经主持了1979年我国首次元青花仿制。

“凤城一个老太太翻地时从地下挖出来一件元代青花梅瓶,600元卖给了当地博物馆。我当时在景德镇陶瓷馆工作,看了日本的图录,认得这是元青花,花了1000元买过来。“文化大革命”以后,景德镇经济相当困难,我们连工资都发不上。梅瓶拿到后,我们开始做仿古瓷器赚点钱。

那次仿制非常到位,刚展出就被一个日本人花了630块钱‘掠走’。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收入,我们仿制的成本只有几十块钱,大家的积极性立刻就来了。那些现在还在做的朋友都发大财了,几千万的身家。”

艺术品的“仿古”并不能一概否定,其本身也有很大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但由于受不正当利益驱动,许多原景德镇国有瓷厂的技术骨干纷纷自立门户,把正当的“仿制”生意变成了以攫取暴利为目的的“造假”买卖。

如今景德镇国营企业普遍不景气,个体仿古瓷厂却鳞次栉比。据欧阳世彬教授介绍,专门仿元青花的就有几十家之多。

中国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老人谈到元青花鉴定时说:“元青花一般手感沉甸甸的。假古董原料加工没那么细腻,胎体比较疏松,手感轻飘飘的。造假的知道了这点,开始从口沿以下慢慢加重加厚胎体,这样一来,体内外长度差距比较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外,元青花胎泥淘洗得不够纯净,露胎部分往往有黑色的小点。90年代后,造假者看了我们的报告,开始在胎里撒铁砂,但烧出来能看出光泽。”

然而据知情人士介绍,“古玩黑客”们舍得花功夫、花大价钱用“古法”来造假。从泥料抓起的,买来矿土不用机器加工,自己脚踩淘泥,这样淘出来的瓷土就留有气泡和细小的颗粒,跟老器无异。

在已经普遍使用煤气窑的景德镇,有人为捕捉官窑的神韵而使用柴窑,烧一窑要消耗松柴4卡车,时间是22个小时。他们做出来的仿古瓷“从器型到分量都不差分毫”,可以做得比官窑还官窑。

欧阳世彬教授告诉记者:“有的私窑都被港台老板包了,投入大量资金秘密仿制,规定一年做几件,只能给他发货。”

他说:凡研制高仿作品的窑厂,多数戒备森严。我有一个朋友,从和泥到烧成都是他一个人,连我去都绝对不让我看。只要外形跟真品有一点差别,都会打掉重做,“宁缺勿滥”。

我问他哪里仿得还不到位,他很心有不甘地表示只剩下釉面色泽还差那么一点点。古瓷釉面温润如玉。他虽然花了大功夫给仿瓷去除浮光,毕竟比不上古器自然。我对他说,你家再过200年,人家会以为发现了元青花窑址。”

瓷器贩子每天背着行李袋从全国各地过来收货。号称值几百万元的青花大器,在这里两三百元就可以到手。

高仿品瞄准了博物馆。某古董商曾经放出豪言“拿下县市一级是‘如入无人之境’,让省博吃药‘三两下板斧搞掂’。故宫难度大一点,但故宫名声大,故宫最有钱。”

作为中介机构,拍卖公司对拍品真实性的承诺程度直接影响着文物市场的发展。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涉及拍品质量及真伪鉴定的,主要是建立在拍卖机构自律基础之上的,并没有法律约束,因而元青花赝品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国际性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

元青花造假不独景德镇“特有”。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孙学海90年代到马来西亚,发现有人的别墅里满是元青花,达2000件之多。“他很有心机,拿了一件献给故宫,故宫给他发了奖状,他后来拿着奖状到处吹嘘,很多人上他的当。我后来找到当地古董商打听,原来都是在印尼仿制的。”

欧阳世彬教授表示:“中国的古董造假特别多、特别乱。”我国的仿古行业长期以来处于真空地带,尚无专法可依。管文物的不管仿古,管商品市场的不管商品制作,相关行业组织什么都管什么都不能管。

民间元青花为何被心有余悸的专家们视为“怪物”?国外一些著名拍卖行为何拒拍中国艺术收藏品?原因正是假货太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民间能收藏到元青花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民间能收藏到元青花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