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 导航 >

鱼藻纹瓷器欣赏

鱼藻纹瓷器欣赏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古代瓷器欣赏 古代瓷器边纹

2020-11-14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科悉精,青花最贵”。此斗笠碗口呈花瓣状,深腹,至底渐收,小圈足,外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胎质细密精致、雪白坚固,釉面肥厚润泽,光泽柔和不耀眼。碗外壁青花饰鱼藻纹,游鱼四尾,两两相对,嬉泳水藻池莲之间,寄明净耿介之德。碗心双圈内亦绘鱼藻纹,与之呼应。内壁近口沿处饰折枝花草纹,线条流通,勾勒天然。鱼藻纹使整个器物既生动又不失庄严典雅,而青花料的纯熟运用,亦使纹饰浓淡适宜,虚实恰当,极具艺术观赏性。

鱼藻纹是一种典范的瓷器纹饰。鱼纹多是顺向追逐游动。“鱼”与“余”同音,是“”的意思。鱼纹险些是每个朝代都利用的重要装饰图案。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卉。

宣德朝代,只历近十年(1426——1435年),固然较短暂,其瓷器造型极为丰富。它的青花瓷在明代各朝代的青花器中,给鉴藏者的评价最高。宣德青花器上画人物、庭院,民窑多用国产青花钴料。人物、庭院线条清楚;官窑器画人物、庭院,多数用入口苏麻离青钴料,画面及人物面部眉、目、嘴、鼻线条较含糊不清楚,纹饰晕散。宣德中后期入口苏麻离青料与国产钴料共享,互为烘托,此时器物上的青斑纹饰图案线条清楚。

“鱼藻”一词劈头于《诗经》,但鱼纹与藻纹这种组合式图案作为陶瓷画片初次出现却是到了宋代才有的事。宋代磁州窑对鱼藻纹的解释极为精准,水藻飘动恰似水的活动,鱼儿浮游使人感到鱼逆流而上;再加上青花料添釉烧制后有浓淡烟散的结果,如水墨画一样平常,以是鱼藻纹在瓷器上宛在目前、惟妙惟肖。自此,鱼藻纹的创意便传播开来,直至本日。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鱼藻纹​龙泉​青瓷碗


龙泉窑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龙泉而得名。开创于三国两晋,衰落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年。龙泉之质,温如玉、清如冰、色葱翠。龙泉青瓷契合了中国文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深沉。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

明代龙泉窑的生产仍很兴旺,成为景德镇以外较大的窑场。明初的龙泉窑瓷器在制作工艺上与元代基本一致,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明代龙泉窑瓷器一般胎体厚重,造型雄浑粗犷,在明代瓷器中别具风格。其釉层肥厚,色调虽不如宋代粉青和梅子青那样青翠,却也保持了龙泉窑釉色淡青泛灰、明艳沉着的特色。

明代早期的龙泉窑,花纹装饰仍旧是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纹饰有弦纹、回纹、S纹、竹节、鼓钉、瓜棱、花卉纹、蕉叶纹、缠枝花、八宝、八卦、云纹、十字杵纹等;龙、凤、鱼、以及吉祥动物纹罕见。装饰方式主要有刻划、模印、镂雕等,元代常用的贴花和露胎贴花的装饰方法已不多见。

明早期的龙泉窑继承前代的制瓷工艺,胎釉特征变化不大,胎呈灰白或灰色,釉色较深,多数呈青绿或豆青色,黄釉少见,说明烧窑时,窑内气氛的控制比较好,烧窑技术高。多数产品施一次釉,釉层较薄;少数产品釉层较厚,多次施釉,有玉质感。常见的器物有碗、盘、杯、执壶、盒、罐、瓶、炉、砚、砚屏、烛台、凳和雕塑等。

近日深圳永乐有幸征集到一对明早期的鱼藻纹龙泉青瓷碗,口径:15cm 高:7cm 底径:6cm,广口,深腹,圈足。此对鱼藻纹龙泉青瓷碗,以鲜活灵动的鱼藻纹饰于外壁,意趣盎然,青釉厚腴温润,碧翠怡人,极得素雅匀净之美。明代初年龙泉窑深得宫廷的赏识,成为与景德镇御器厂并立的贡御窑场,从而获得空前发展,成就其历史上最后的辉煌。此对鱼藻纹龙泉青瓷碗与早期宫廷御藏龙泉瓷一致,民间收藏十分少见,且出自名门贵族书香门第之家,完美无损保存至今,十分珍贵,值得收藏!

龙泉窑早在800年前就在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畅销,影响十分深远。如今国内外也形成了一个龙泉窑收藏体系,使得龙泉青窑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市场的角度来看,2006年开始龙泉青瓷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2010年以来,龙泉窑瓷器一路平稳,在成交量、成交额保持稳步增长的同时,亮点频出。例如,2016年北京保利秋拍,“龙泉梅子青摩羯耳盘口瓶”最终以1265万元高价易手。201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只“元龙泉青釉铁斑蒜头瓶”估价1500万-2500万港元,备受藏家的关注。

工写兼备鱼藻纹葫芦瓶


粉彩瓷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烧造出不少精品。而且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和影响。因此,如果有人要是轻视或低估民国时期粉彩瓷的收藏价值,未免有失偏颇。这件粉彩瓷鱼藻纹葫芦瓶,就是民国时期名噪一时的“珠山八友”之一、著名瓷绘画家邓碧珊的作品。

“珠山八友”指的是王琦、邓碧珊、徐仲南、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田鹤仙,在绘画技法上,他们可称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一时形成了瓷绘上诗、书、画并茂,工笔画与写意画兼备的独特风格。特别是邓碧珊(1874年至1930年),他以绘画鱼藻纹见长,画工细腻,色调清新、画意神气,可谓当时之最。

该瓶通高26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7.6厘米,造型呈葫芦形,白釉底粉彩,瓷质精良,胎体较薄,按写意的画法作画,彩色透明,线条浓淡深浅,色调秀丽柔和,圆润锃亮,富有质感,底款为双线方框,框内有“邓碧珊绘”4个楷体字。

瓶上通体绘有鱼藻纹,特别是成双结队游动的鱼儿,不是静止的也不是程式化的,而是富有生命感、力量感的美,靠水藻的漂动来表现活动的鱼儿,鱼儿带动水藻,它们在水中相互追逐嬉戏,活蹦乱跳的样儿,非常可爱可亲。看了这些鱼儿自由欢快嬉戏的神态,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会使人联想到当时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时期,政治腐败,百姓受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的情景。古人云“诗言志”,绘画亦然。

别看瓶上有的绘画情节单一,但却情趣十分生动,意味深长。这幅鱼藻纹瓷画,一眼看去,主题突出,如该瓷画上寥寥几笔,只表现了几条鱼、几株藻,但却蕴藏着十分深邃的思想内涵,耐人寻味。

釉里红​鱼藻纹梅瓶


釉里红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均窑的紫红斑釉。它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红色料结合使用(此装饰叫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在我国传统习惯上,常以这种色彩象征吉祥康乐和繁荣昌盛,是别有特色的传统艺术 釉里红瓷和青花瓷一样,是景德镇元代陶工的杰出创造。

由于釉里红瓷器具有色彩华丽、纹饰优美、气氛热烈等特点,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釉里红的烧制成功,不仅是我国陶瓷装饰技巧上一次历史性的转变,也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而享誉世界。

釉里红的存量少、身价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烧制的复杂。釉里红创烧于元代,与青花几乎是同一个时期,由于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烧成难度大,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

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在五行学中,朱是代表南方的颜色,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分别指的就是南北东西。因为朱元璋在南方发迹,所以红色对他来说很吉利,自己又姓朱,所以他对釉里红非常重视,釉里红的生产在当时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在明代初期,釉里红曾被大量烧造,用作皇家御用瓷,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拥有,一般百姓家里是不能使用的。明初将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釉里红也只限于官窑生产。此时铜红料的使用及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技术都已经成熟,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而后釉里红工艺在明宣德年间达到巅峰后逐渐衰落,直到清三代年间才又重新面世。

近日深圳永乐有幸征集到一件红瓷精品----釉里红鱼藻纹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腹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以釉里红装饰,腹上绘鱼藻纹,整个画面构图精巧,布局疏密有致,绘画采用写意技法,运笔流畅。游鱼和水草、莲花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鱼与"余"谐音, 鱼纹被移植于陶瓷装饰始于三国时期,此后几乎涵盖了各个历史阶段,作为富含吉祥寓意的一种民俗文化题材。

釉里红瓷器如今存世的很少,但每一件从历史迷雾中走过来的器具,都代表着釉里红独特的魅力。就像今日展示的这件精品釉里红鱼藻纹梅瓶,它一直静静地伫立在深圳永乐精品展厅里,讲述着关于釉里红瓷器独特的故事。

成化斗彩鱼藻纹盖罐


斗彩又称“青花加彩,青花填彩,青花点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所结合的一个彩瓷品种。又称“逗彩”。成化斗彩先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轮廓线,有的则直接将青花作为局部渲染的底色,罩上透明釉烧制,然后在釉面上勾描青花线,根据纹饰需要填以多种彩料,再二次入窑低温烘烧而成。

成化斗彩有浓艳与淡雅之分,设色较多,但不用黑彩。红彩鲜艳夺目,黄彩色多变化多端,绿彩大多透亮闪黄,紫色均匀醒目,只有姹紫一色无光,为世人至今难仿。

成化斗彩胎体轻薄,胎质细腻,釉脂莹润如玉,色彩艳丽,其品种以小件居多,大器较少,著名的鸡缸杯,葡纹杯,高士杯,三秋杯,鸟纹杯,“天”字罐等品种都是成化斗彩中的不朽传世之作。

此罐胎体轻薄,胎质坚密,釉面莹润细腻。透光度强,从内壁可窥见外壁的纹饰。外壁绘红鲤游于荇藻间,水草生长茂盛,似随水波摇曳,数条红鲤肥美鲜活,形象惟妙惟肖,画面清新淡雅,生活气息浓厚,颇富意趣。

造型端庄秀丽,天地式盖,宝珠形钮,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内圈足。鱼儿游于水藻之中,显得怡然自得。线条流畅细腻,填彩准确到位,青花发色清新淡雅,斗彩颜色鲜艳,与青花相呼应。罐底内双圈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

成化斗彩鱼藻纹盖罐运笔流畅,线条纤细圆润,上色用平涂法,然现代仿品,线条宽粗,笔法生硬,色彩呆板无光彩,画面用点染画法,虽然有的也有浓淡之分,但没有真品色彩和谐,仔细观察便知。

值得关注的青花鱼藻纹洗


认真拜读了贵报《收藏鉴赏周刊》:《宋元陶瓷转折交替期的影青釉下彩》2006年6月28日一文,对范围先生呼吁陶瓷界重视宋元转折时期影青釉下彩瓷器的收藏和研究,希望不要为后来者留下遗憾——深为感动。因为这是一个很切实际的课题。

笔者收藏的一只青花红鱼藻纹洗经综合考量是宋元期影青釉下彩瓷器,早于今年元月下旬撰文投寄给北京的一家专业收藏杂志。笔者在文中提到:北宋以降,景德镇湖田窑的浅蓝影青釉至元早期影青釉下青花、釉下青花釉里红冲破“南青北白”,是别具一格的瓷器;凭其历史悠久、加之独特的陶瓷工艺,让藏者视为珍宝……只是编者对此未予关注。

青花鱼藻纹洗口径12.4厘米,底径4.45厘米,高2.72厘米图一。笔者判定青花鱼藻纹洗为宋晚期至元早期过渡期瓷器;系鉴于鱼藻纹洗之釉青中泛黄,积釉处呈青黄厚润,全然不见宋影青玻质通透纯净泛蓝之色、又和成熟的元枢府釉相去甚远,此其一;鱼藻纹洗釉下青花灰黑,此乃元早期之国产钴料为高锰低铁之发色;这和成熟期的进口钴料鲜丽发色不能同日而语,此其二;更令人关注的是,不在釉下的洗内底红鳜鱼和洗之卧足修足露胎之朱红色图二一致,皆应含2%以下铁质的紫金土露胎装饰;就此与成熟的元青花釉下铜红彩断然不同的陶瓷工艺,不能相提并论,此其三;洗内心贴雕浮雕红鳜鱼施艺手段,应是景德镇在元早期受毗邻地区龙泉窑沿袭南来中后期业已成熟的胎装饰陶瓷工艺而为之——如推断成立,我们就应该相信:在成熟的釉下元青花,青花釉里红之前的元早期,确实有宋元陶瓷转折交替期影青釉下彩瓷器

收藏的真正价值:是向奥秘挑战,诠释藏品带给我们的信息,以期返璞归真,让收藏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由于笔者对古陶瓷知识知之甚少,作为一家言,期望行家里手予以指正。

极品珐琅彩开光鱼藻纹盘口瓶


好的艺术品是经过时间的推移依然炫彩夺目,珐琅彩是经过景泰蓝演变而来的,创烧于康熙后期。珐琅彩是专供宫廷皇室赏玩的,不允许向外流失,所以数量稀少;制作难度系数高,基本都是名师手绘制图案,成本昂贵,单做一件小的珐琅彩作品都要耗费三到四个月的时间。珐琅彩也被称为“古月轩”瓷,代表了高贵身份的象征,收藏价值极高。

珐琅彩开光鱼藻纹盘口瓶

盛轩国际有幸征得一件珐琅彩开光鱼藻纹盘口瓶,高为40.8厘米,口径为13厘米,底径为12.5c厘米。乾隆时期的珐琅彩采用雍正时期的技法,绘画多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且会御题诗词。

珐琅彩开光鱼藻纹盘口瓶

构图精致灵活,华丽而不庸俗,是辉煌盛世里一朵璀璨的明珠。

珐琅彩开光鱼藻纹盘口瓶

乾隆帝对珐琅彩很钟爱,对其技艺有所了解。一般选用皇宫里顶尖的画师,所以这一时期的珐琅彩的艺术水平和工艺有了最高的成就水准。胎壁较薄,均匀规整,釉色细腻,胎质光泽。

珐琅彩开光鱼藻纹盘口瓶

瓷器在拍卖会上成交率是一直是收藏爱好者关注的焦点,流入民间数量少,所以收藏价值高。由于当时清宫珐琅彩瓷是用于皇室贵族赏用,是中国瓷器中的经典之作,彰显乾隆时期的工艺精美,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现在收藏市场上也炙手可热,是不可多得罕见之宝备受世界收藏界推崇。

鱼藻瓷画 诗书合一


几道斜阳映在江心,江面风平浪静,只微微泛起小小涟漪。水是蓝蓝的,波纹像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又像最明亮的玻璃镜。涟漪卷来,好像香槟酒的一层白乳,又好似闪烁的清流溢出了杯口。此为邓碧珊款鱼藻图瓷画画面描绘的情景。

画面的左上角有诗曰:“山外斜阳半未沉,清清荒草绿阴阴,此时我也知鱼乐,不觉雷同庄子心”。题款为真书糅行草,纯熟、流畅、挥洒自如,有书法大家之风度。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画是诗、书、画三绝的完美艺术珍品,是厅堂前的插屏瓷画。

民国时期,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较为暗淡的年代。然而,在以王琦为首的一批绘瓷名家的倡导下,涌现了“珠山八友”或称“珠山八大名家”。他们秉承浅绛彩画的传统,创造了新粉彩瓷画的艺术风格。在清末民初有相当影响。其中卓成大家的还是屈指可数。这些大家的作品,就其价值而言并不在清三代官窑之下,这是一个艺术宝库,有待进一步发掘。邓碧珊就是“珠山八友”之一。他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享年才46岁。字辟环,号铁肩子,前清秀才,以粉彩鱼藻纹著名,是珠山八友中品位最高的。他曾向王琦传授书法和肖像画,款字似隶非隶,似真非真。能向王琦传授书法,足见他的书法之高超。他善写隶书,偶尔写写行草,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的落款有:“铁肩子邓碧珊”、“邓碧珊”。印章有:“碧珊”、“邓氏”、“邓碧珊画”等。他在此画落款为“铁肩子邓碧珊”,用印为“碧珊”。

邓碧珊鱼藻瓷板画有哪些特点


邓碧珊是我国著名陶瓷美术大师,也是民国“珠山八友”之一,并且还是被誉为“珠山八友”之首的王琦的老师。邓碧珊在瓷画上的成就颇高。首先,邓碧珊是瓷制肖像画创始人,国内是他最早尝试用马尾织造的九宫格绘制人像,瓷像画名家张洛山及出其门下。其次,邓碧珊在瓷画绘制上另辟蹊径,大胆吸收、借鉴东洋画技法并和传统中国画柔和、加以运用,特别是其粉彩鱼藻瓷画,开瓷艺鱼藻文人画之先河。另外,由于邓碧珊本是文人出身,因此在瓷画艺术上散发着很浓厚的书卷气息,格调清新高雅。

在他的传世作品中,鱼藻瓷画是最主要的内容,并且在瓷画收藏界,邓碧珊鱼藻瓷画早已声名远播。那么,邓碧珊的鱼藻瓷板画都有哪些特点呢?

从绘画影响上来看,邓碧珊的鱼藻瓷画,设色特点主要受到东洋画技法影响,属于吸收外来艺术因素。而笔墨、构图等皆以宋代绘画的遗风居多,略微也有岭南画派的一些影子。因此在构图上,邓碧珊一般先画鱼,然后择空填水藻,这种先大主体后小主体的构图顺序使得鱼与水藻的远近、块面大小及虚实等安排都非常精到。由于笔墨亦借鉴宋画居多,因此在对鱼形态的摹画上非常写实而传神。尤其是对鱼鳞绘制,邓碧珊很下功夫。他笔下鱼的鱼鳞,排列的疏密、鳞片间的明暗关系、鳞片覆盖下尾、鳍、鳃的肌骨感都能很好展现。其细部处理精微之至,连鱼身的背鳍都能画出一根不少的感觉。在设色上,他借鉴但不生搬硬套东洋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种带有明显洋画色彩对比、但又富含传统国画韵味的工整清丽的设色效果。

从色料运用上来讲,邓碧珊的鱼藻图最突出的三个特征就是浓淡、层次及冷暖上的面面俱到。首先是画水藻时,先用艳黑彩细细勾描,勾描多复笔,笔墨浓淡不一,造成层次上的丰富变化。勾描完成以后,要用水绿彩进行积染,积染并不直接进行,而是先以匀实的玻璃白打底,再染色,同时讲究色层的深浅变化和重叠层次。最后,邓碧珊还很注重鱼藻图的冷暖色调变化,水藻的中心及密集处均采用冷调处理,水藻中心位置到边缘的过渡则是渐次由大绿转向草绿或赭绿的暖调,营造出一种仿佛在真实光线下的水藻的明暗状态。对鱼身的处理同样如此,鱼背色调黑重,渐次向鱼腹处淡去,层次微妙,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鱼形“游而不散”。鱼藻之外,邓碧珊还常点形态生动的浮萍二三,以此彰显波涛潋影,神韵自来。

邓碧珊的鱼藻瓷板画画工精微细美,气韵生动自然,格调清幽高雅。并且他的瓷板画还常有自题行草诗文,与瓷画相得益彰,更添灵动雅趣。而近两年市场上,邓碧珊鱼藻瓷板画的热度相比于他其他类型的作品要更高。因此对于爱好民国瓷板画收藏的藏友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鱼藻纹瓷器欣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鱼藻纹瓷器欣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