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隋唐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隋唐瓷器为啥价格这么低

隋唐瓷器为啥价格这么低

隋唐瓷器的鉴别 价格瓷砖 古代瓷器价格

2020-11-14

隋唐瓷器的鉴别。

一提到唐代的瓷器,大众很容易想起最为熟知的“唐三彩”,其实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与白瓷,其光洁如玉,蕙质秀雅在那个时代分别用“类冰 类雪”来形容。而相对于白瓷,唐时期的青瓷无疑在特色和艺术性上更为知名。在即将要举槌的2018香港春拍中,中国嘉德“搏泥幻化——中国古代陶瓷”中有几件唐代的瓷器,不过让小四也颇为奇怪的是,估价如此之低。

隋/唐白釉双龙柄瓶

尺寸 高54cm 估价 HKD  60,000-80,000

双龙瓶为唐代所流行,是为经典器。器型演变自南北朝时期的单柄鶏首壶、隋代的双龙柄双联瓶,又结合西域的胡瓶,东西交融,风格独具。从目前资料看,双龙瓶主要出现在高宗及武则天时期,且多见于洛阳、西安两京地区。品种有白釉、青釉、三彩、黄釉等。尺寸不一,大致可分三型:逾五十公分大者,三四十公分中型,不足三十公分小者。

拍品体型硕大,气势非凡。盘口圆唇,细长颈,中间突起两道弦纹,长圆腹,上阔下收,平底内凹,底缘微侈。口、肩处连以捏塑的双龙形长柄,龙首低垂,深咬瓶口。长耳、卷鬃,龙身曲躬,背脊塑三圆珠,线条张弛灵动,为庄重典雅的器身增加动感与俏丽。双龙瓶多见素身器,带有模印贴塑花纹者较为少见,品级更高。本器肩部对称贴塑两组卷叶纹,十分精致。器身施透明釉至下腹部,积釉处闪青,有流釉现象,釉面满布细小开片。下腹、器底露白胎,胎土选炼精细。

整器典雅大方,刚健挺拔中见秀美,浑厚沉稳中显灵动,尽显大唐之风韵气度,又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影响,成为艺术杰作。

唐 邢窑白釉「盈」字款注壶

尺寸 高17cm 估价 HKD  300,000-400,000

壶为敞口,圆唇,高束颈,溜肩。长鼓腹,向下渐收出圆饼状实足,足墙外侧斜削一圈。肩部一侧出短直流,一侧出双圆泥条带状柄。上置伞形盖,出沿,圆钮,子口,与壶身相配合宜,特征统一,当时应为配套使用,保存完整,十分难得。

通体施白釉,釉色微泛青,尤其盖钮下方积釉处犹显青绿,釉中气泡丰富。釉面细润,光泽感强。足底涩胎,胎白泛灰,质地细密坚硬,近足心处阴刻「盈」字款。整器制作较一般邢窑更为精细,气质端庄大方,为唐代邢窑代表作品。

有研究表明,「盈」字款瓷器是邢窑专为唐大盈库特别烧制的贡品。唐大盈库见于文献记载,称「百宝大盈库」,简称「大盈库」,属皇帝直接支取的「私库」,库中之物的取用,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旨意,而且多以宦官主领其事,库中之物的出处,一是赏赐,二是用于紧急国情下的支出,所以大盈库又被称为「中藏」、「内藏」、「禁藏」、「内库」、「中库」等。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烧结;白釉器物内璧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上,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色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此前期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触面外,均施满釉。

唐三彩双龙柄瓶

尺寸 高34cm 估价 HKD  200,000-300,000

双龙柄瓶系从隋代的鶏首壶、龙柄双联瓶演化而来,又结合了胡瓶的艺术元素,兼容幷蓄,发展成目前所见的成熟造型。在唐前期屡见不鲜,白釉、青釉、黄釉等皆有,而论装饰的丰富华美,三彩首屈一指。

双龙瓶尺寸不一,大致可分三型:逾五十公分大者,三、四十公分中型,不足三十公分小者。拍品尺寸属中型器,体量合宜。壶盘口,细长颈,丰肩,长圆腹,下腹部斜收出平底,底缘外侈。口肩连以捏塑的双龙形长柄,龙首低垂,探进口内,张嘴衔瓶口。龙身曲躬,背脊塑三圆珠,长耳、卷鬃,线条张弛灵动,为庄重典雅的器身增加动感与俏丽。器身半施釉,二次入窑烧造时,黄、绿、白三色熔融开化,基本流淌至腹部中线以上,对釉彩的可控度高,釉彩垂淌不一,当为三彩最盛期作品。下腹、器底露白胎,胎土选炼精细,色白质坚。

整器典雅大方,刚健挺拔中见秀美,浑厚沉稳中显灵动,三彩又赋予本器斑驳陆离、华贵大气的装饰效果,尽显盛唐之风韵气度,又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影响,为大唐艺术杰作。配日本木盒。

唐越窑青釉花口盘

尺寸 直径17.5cm 估价 HKD  180,000-220,000

唐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品种增多,有“如冰似玉”之誉。主要器物有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等10余种。盘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敞口玉璧底盘、葵瓣口盘和方盘等,变化多端。

这件花口盘造型周正,五曲花口,每曲中间内凹成双瓣。外壁可见五道短直压痕,与口沿凹缺相对应。尖唇,敞口,斜弧壁。内底平,外底平凹,边缘可见多个泥条垫烧痕。内外满施青釉,釉面均匀,微泛青黄,釉光极好,滋润细腻。整器素面无纹,以玲珑巧制的造型和静谧优雅的釉色取胜。

唐鲁山窑花釉双系注壶

尺寸 高21cm 估价 HKD  150,000-180,000

小四个人的只是储备还是不够,对鲁山窑还不甚了解。只是知道鲁山窑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唐代南卓《羯鼓录》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语,经调查发现花瓷拍鼓瓷片标本,证实该书所述。鲁山窑创烧花釉器,始于中唐时期,其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烧制出不同色调,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黑或褐色上带白、月白等浅色斑装饰;另一类以黑、月白或铜蓝色釉为底釉,衬以天蓝色不规则的釉斑。器型以壶、罐居多,还有腰鼓、盘、碗等。

注壶梯形盘口,不同于常见的圆唇撇口,少见。束颈,椭圆形腹,饼状实足。肩部一侧斜出短直流,另一侧出曲柄,前后两面置双系。底釉褐色,其上有大块的蓝斑,自然流淌,产生了类似窑变的艺术魅力,装饰效果强。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钧瓷收藏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钧窑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河南省禹州市,在宋朝时期渐渐兴盛起来,走过千年春秋依然巍然不倒,具有深远悠长的文化历史,宛如我国制瓷史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钧瓷蕴含着浓厚的古韵,质朴、庄重、粗放等词,都可以用来形容它,它象征了华夏子女一种率性率朗的美好品质。钧窑以妍丽精妙的色彩特点,从一众瓷器品种中脱颖而出,进入大众的视线。钧窑瓷器的釉色一共有五种,钧窑的制瓷工匠们首次采用铜氧化物来制作陶瓷,在高温和还原条件下烧出窑变铜红釉,继而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瓷釉,比如说,玫瑰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等经典釉色。各种各样的窑变色彩交织在一起,彼此成就,使得每一件钧窑瓷器都是举世无双的绝版稀品,就如同一场美不胜收、耐人寻味的视觉盛宴。

不少瓷器都是既被当做御用品,也在民间可以被广大平民百姓使用,但是由始至终,钧窑都被君主作为专属用品,窑厂不但定量烧制,并且生产之后不得流向民间,只能作为贡品献给皇室。在东汉时期,钧窑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一直籍籍无名,直至宋朝时期才渐渐走向兴盛,主要原因是因为宋徽宗赵佶对钧窑瓷器无比喜爱,他甚至将钧窑瓷器称为:神钧宝瓶。徽宗素来都是一个酷爱传统文化的人,并且对艺术品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益求精,由于对瓷器青睐有加,他特地创立了应奉局,将官窑建立在钧瓷之乡禹州城里,并且命令官员在国内多地选拔技术精湛纯熟的制瓷工匠,进入官窑专门烧制进贡给皇家的钧瓷,还特别要求每年只能生产三十六件钧瓷,次品统统毁掉,然后将钧瓷碎片深深埋进土里,因为只可以用来进贡给皇室,绝对不能流向民间,若是寻常人家也拥有钧瓷的话,被人发现了那就很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钧窑的工艺水准达到了一个顶峰。至此之后,钧瓷在我国制瓷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之所以钧窑在当今的收藏价格如此高,几乎可以完全归因于宋徽宗赵佶,正因为他对钧瓷的偏爱,流传于世的钧窑瓷器才会少之又少,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并重。

为啥瓷砖颜色深浅不一


我家的卫生间瓷砖和地砖都贴完了,但用水清理瓷砖表面时,发现瓷砖缝与缝边缘有渗水的,瓷砖表面颜色深浅不一样,但在干了以后又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是瓷砖的质量问题还是瓦工问题?信恒小区 温女士

您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出现过,这是贴瓷砖时瓷砖边缘的砂浆不饱满造成的。因为瓷砖分全瓷的、通体的等等,一般室内墙砖大部分是陶土烧制而成的,它正面挂了一层釉面是不吸水的,但是背面是吸水的。当铺贴瓷砖时,如果缝与缝之间的砂浆不饱满,就留下了空缝。当您在表面用水时,水会顺着缝隙留到瓷砖背面,由于瓷砖的背面没有挂釉,遇水会马上吸附,饱和后就出现颜色深浅不一样,所以这是铺装时砂浆不饱满造成的,属于施工质量问题。

处理办法:您可在市场买瓷砖专用的勾缝剂,也叫填缝剂。在填满瓷砖的所有缝隙后,待其干燥后,就不会出现刚才的情况了。但有一点需要提醒:缝与缝之间多余的水泥砂浆,一定要用钢锯条刮干净,缝要有一定的深度(不少于1mm),边缘不要留有水泥痕迹,这样才能保证填充饱满,既防水美观,又不能藏污纳垢,是目前美化卫生间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不妨试一下。

装修为啥用瓷砖不用石材?


家庭装修是一件非常重要且盛大的事情,而且装修好坏不仅影响着整体的视觉效果,更关系到以后的日常生活使用,在整一个装修过程中,对装修材料的选择往往很重要,那么家庭装修是石材还是瓷砖呢?

■ 耐冲击度↓↓↓

石材冲击后容易碎裂↑↑↑瓷砖冲击后不易碎裂

石材有裂纹、易碎,加工要求非常高,稍不留神就会造成碎裂,装修施工时损耗大;瓷砖经过物理压制和化学烧制而成,质地坚硬,同时可以根据消费者实际装修要求加工切割。

■ 耐磨度↓↓↓

石材容易磨花磨损↑↑↑瓷砖耐磨性强

石材莫氏硬度仅2-3级,长时间用于地面时,表面容易磨花磨损;瓷砖莫氏硬度4-7级,表面加上釉料保护,产品超级耐磨。

■ 抗折度↓↓↓

石材抗折强度低↑↑↑瓷砖抗折强度高

石材易折易碎,特别是大长板,即使背胶固网,开槽加钢条,在运输搬运及安装铺贴时还是易折断;瓷砖经过物理压制和化学烧制而成,质地坚硬致密,一般小汽车缓慢压过砖面都不会碎。

■ 耐污性↓↓↓

石材抗污性弱↑↑↑瓷砖抗污性强

石材主要是由碳酸钙天然沉积而成,表面缝隙较多,易渗透,居家各种赃物极易下渗到大理石里面,表面清洁根本清理不掉,专业护理价格昂贵;瓷砖表面为高温烧制而成的釉层,污渍完全不能渗透,并且经过抛光处理,表面光滑,清理方便。

■ 吸水率↓↓↓

石材吸水率高↑↑↑瓷砖吸水率低

石材的天然性导致石材表面细小的孔洞和缝隙较多,易渗水,吸水率高,这也是为什么石材清洁护理不能用水的原因;而瓷砖因为表面的釉层致密光滑,吸水率小于0.3%,所以瓷砖可以用水冲洗清洁。

■ 瑕疵色差↓↓↓

石材瑕疵不可控 ↑↑↑瓷砖几乎无瑕疵

石材的天然性导致石材表面纹理色差大,瑕疵多,即使有花色纹理均匀无瑕疵的石材,价格也非常昂贵,常见的石材都会经过补胶、染色处理;瓷砖专业化生产,原材料、工艺完全可控,无瑕疵和色差。

■ 生产过程↓↓↓

石材粗旷式开采↑↑↑瓷砖标准化生产

石材是粗犷式的开采和简单加工,半成品都算不上。同时由于品相和矿山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供货不稳定,补货基本不可能,家装特别是大型工程项目在供货和工期难以把控;瓷砖是标准化工业生产的成品,尺寸规格可以根据要求制作,产品即买即用,供货稳定,数量再大也能按期交货,工期有保障。

■ 附加阅读:

29°优雅感观钻石900柔光大理石系列

一、29度柔光石 解决家居光污染

29°柔光石,秉承人性化的环保理念,推崇无光污染的健康和谐家居氛围,实现了创新型的柔光质感,通过独特的动态柔光蜡抛技术,降低产品反光率,将光反射系数控制在人体的生理适应范围内,视觉舒适,营造温馨和谐空间。

二、纹理清晰 完全达到石材的效果

真实的砖面,纹理更加凸显设计灵感,不仅能够取代传统石材,且能超越天然石材的局限,真正做到“源于石材,优于石材”。

三、坚固耐磨 0水波纹 质感更强

为提高产品的耐磨性能,钻石陶瓷柔光大理石特意采用水晶粒子工艺进行生产加工,高温煅烧后的粒子会在产品表面形成莫氏5级的坚固保护层,耐磨且不易刮花,看得见摸得着的石材瓷砖的全新感觉,源于自然,更胜自然。

四、防污性能好 解决柔光防污难题

表面有玻璃晶体,不吸污,防污性能好,达到5级,不需要除蜡,瓷砖的防污性能得到大大提升,清洁打理更轻松,可大量适用于私人与公共空间。

厌倦了都市的纷繁复扰,在这里,你能找到什么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

隋唐文化陶瓷历史


杨坚先后兼并了北周和南陈,统一中原,方国号隋,至炀帝而亡。时间不长,但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比较发达。这是一个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又有所变化,更加饱满。从已经发掘出的隋墓里,我们可看到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

唐代是被公认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洛阳为陪都。在这两个地方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注目。这与当时这两个地方所处的重要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当时的厚葬之风密不可分。洛阳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经济繁荣。自东汉、魏、晋、北朝五百年来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济上,它是首都长安连结关东以及东南地区的枢纽。虽然唐代定都长安,但对洛阳地区也极为重视,特别在武则天时,定洛阳为神都,在此地施政达二十年之久。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河南府是贡白瓷的重要产区,巩县窑、鹤壁集窑、陕县西关窑等窑址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彩器和彩釉器。发达的手工业是封建社会商品来源的保障,而兴盛的商业又刺激着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

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唐王朝在西安、洛阳一带设有庞大的政治统治机构,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风俗影响至普通百姓。

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带色釉的发现和运用在汉代就已出现,如翠绿、栗黄、茶黄等色釉被广泛使用。到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世纪初,我国北方就开始有黄釉、褐釉色瓷器的烧造。至晚到北齐,出现了白瓷和彩瓷。

初唐的三彩器以褐赭黄色为主,间以白色或绿色釉,采用蘸釉法,施釉较草率,釉层偏厚,流釉或烛泪状,釉层没有完全烧开,色泽暗淡。盛唐时期,三彩工艺明显进步,在器型品种上,除了器皿以外,出现了大量生动的三彩人俑。这时的三彩釉色润莹,赋彩自然,采用混釉技法,器皿多为内外满釉,色彩有绿、黄、白、蓝、黑等;装饰手法除了刻花、印花外,还广泛使用堆贴和捏塑;装饰内容丰富多彩,花鸟走兽无所不包。然而中晚唐时期的三彩制品每况愈下,这一有趣的现象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现象。晚唐三彩多为小件,趋于单彩釉,而且釉面单薄,脱落剥蚀现象严重。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促使唐朝迅速败落,形成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

唐三彩器的烧造一般为两个步骤,即素烧和釉烧。它的胎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红色陶胎,出现于隋和初唐时期一种挂草绿、酱黄色混合釉的红陶制品中,这一品种还不能被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唐三彩。另一类是白色陶胎,为瓷土烧成,被认为是典型的唐三彩。这种坯体的特点一是吸水性强,使粘接部件牢固;二是可塑性较强;三是素烧后强度较大;四是胎质白,挂釉后釉色鲜艳。唐三彩器的烧成温度在800度──1000度左右,坯釉膨胀系数基本一致,使坯釉结合良好。

这一时期的人俑塑造,风格比较明显。一改魏、晋时期秀骨清相的作风,女俑丰满富态,男俑英武得体,形象生动,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景。唐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异常活跃,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海路贸易也日见频繁。出土的大量胡人俑印证了当时有许多外国人在中原一带生活,他们多从事商业和艺术活动。经常可以见到胡人牵着骆驼,背负着丝绸等货物,形象极其生动。在伊朗、伊拉克、埃及、俄罗斯以及印尼、日本等国家都发现了大量唐三彩器,说明唐代对外出口贸易的发达。

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 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而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时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类银”、“类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邢窑白瓷在烧成技术上也比较高超,从现有实物来看,没有变型、歪塌等缺陷,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端正,不失为一代名窑对产品要求之严格。邢窑白瓷除以色白见长外,它另一个特点是朴素少饰,匠师的艺术表现多施于造型之中,器型简洁、质朴、端庄而大气。它所构成的器皿容量大、重心稳、使用方便。这一时期最具特点的器皿是执壶,据考证是由前代的鸡头壶演变而来,是一种酒具,唐人称为“注子”。 此外,黄河流域瓷窑都多烧白瓷,河南、山西、陕西的广大地区都以烧白瓷为主。

唐邢窑白瓷始于隋,盛于唐,衰于元。根据其胎、釉的化学分析,应属于高铅瓷胎,其釉的化学组成,属于CaO──AL2O3──SiO2系统范围。邢窑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340度左右,个别的高达1370度左右,烧成气氛为还原焰。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还在于官方的介入,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操控,为统治者服务。这时的越窑青瓷也得到大发展,引起许多文人骚客的瞩目,纷纷吟诗作赋对其倍加称颂赞美。其中陆羽的评价比较全面而得体,他形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认为是当代最完美的瓷器。

由于唐代的饮茶之风盛兴及朝廷对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促使唐代的越窑青瓷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产品胎质细腻,釉层匀净,造型规整,品种丰富。在装饰处理上也是以釉色装饰为主流,以素面为主,形成独特风格。刻划花装饰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廖廖数笔就描绘出当时人们喜爱的荷花、荷叶、牡丹花等花卉,绝无繁琐多余之笔。 这一时期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这几种窑形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倾斜度的办法,在浙江发现的唐初龙窑残长就达40米,宽1.7米,倾斜度10──12度。

唐代已经生产出釉下彩瓷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时的长沙窑又称铜官窑,是我国最早制作釉下彩瓷的地区之一。铜官窑釉下彩装饰以斑点彩饰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蓝绿彩料点绘成花草纹样。褐色彩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绿彩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

隋唐大运河遗址出土瓷器的特点


1999年,为配合基建,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行政村发现了沉寂地下、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挖的人工运河的河床、河堤、码头、瓷器等遗物。撩开了这条总长约五千华里、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的人工运河的神秘面纱,拉开了隋唐运河考古工作的序幕。翌年,柳孜码头遗址被评为“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单位。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2000年4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徐苹芳、黄景略、张忠培等老专家曾这样评价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瓷器:“瓷器太好了!跨越时间长,近十几个、二十几个窑口……瓷器相当重要,要很好地整理……这是一条陶瓷之路,不论是遗址还是瓷器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大运河瓷器运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这个问题应是中国“陶瓷之路”提法的主要内涵。研究运河和瓷器,离不开运河的经济、运河的文化这两个大话题。这应该是两个专题。在谈到大运河瓷器运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可不可以设想划一个“运河经济文化带”呢?所谓“运河经济文化带”,即区域上以运河为中心,各种物资的分销、集聚,明显受运河的制约和影响;各种生产技术因运河相关信息而生长、传播;各种民俗民风显然在运河开通以来,因各种社会建设、城市的兴起、典章制度的确立等而派生、滋蔓等等。这有待作专题讨论。

大运河从隋到南宋早期或中期大约500多年的使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唐宋瓷器制造业在我国陶瓷史上处于巅峰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陶瓷制造、运销及陶瓷文化的传播应是空前的,是一块很重要的研究内容。

日用和陈设陶瓷与千家万户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不是夸大其词。特别是在市井生活光怪陆离、繁荣而丰裕的唐宋时代。饭馆、酒肆、茶摊、药店里面;茶几、桌案、大小厅堂之上,陶瓷器皿无处不在。从陈设的仿古陶瓷,到生活必需品,连同玩耍的蛐蛐罐、专用来斗茶的各式碗、吹奏的小乐器和小动物、人物瓷塑等等,其使用范围几乎囊括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品种和用途可谓开后世之先河。一是产,二是运,三是销。运输这个中间环节给产与销架起了桥梁、铺成了通道。运河的开通为瓷器的销售打开了销路,销售数量的增加又刺激了瓷器制造业的发展兴旺,促进了工匠们制作技巧的改进提高。精美的制瓷技术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利润。唐宋时期制瓷业的繁荣、窑场数量的增多已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南北方制瓷业借运河之便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无可争辩的史实。

以国保单位运河码头遗址所在地的安徽柳孜为例——柳孜在唐代始为镇的建制,属宿州临涣县,是宋州与宿州间的要会,是运河边上的重镇。它不仅在军事上位置显要,而且在社会区域经济发展中,它同样担负起了货物集散的职能。按宋天圣十年所刻柳孜砖塔碑文的记载,柳孜当时既设监押、巡检,又有税务官,可见其所处位置应为唐州县以外的新兴市镇与草市,是商品经济发达的产物。方圆百里,它像海绵汲水一样,吸纳各种社会物资通过柳孜码头和大运河分销到中国的南北方;又像一道道靓丽的光束,把从全国各地运来的各种新奇物资商品,通过柳孜镇辐射到方圆百里的州县集镇,这当然包括琳琅满目的陶瓷制品。柳孜和运河一样,共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唐宋王朝的政治统治。据史书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仅国保单位柳孜码头遗址所在地的安徽省濉溪县,其境内约40公里的运河河段,沿途就有第城、茅城、蕲泽镇、白掸县、涣北县、柳孜等城镇。城镇的兴起,人口的增多,社会物质的积累以及全社会消费水准的提高,都说明了运河包括柳孜这样的城镇,藉运河之便利,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的繁荣发展与封建王朝制定了与漕运和运河有关的政策和措施是分不开的,按《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载:“(韦坚等)请于江淮转运租米,取州县义仑粟,转市轻货,差富户押船,并负责赔偿损坏,以增加唐中央的粮食和其他各地的土特产”。《旧唐书》卷一百零五《韦坚传》又载“(韦)坚预于东京、汴、宋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广运)潭侧,其船皆署牌表之。若广陵郡船,即于柎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韦坚的改革,不仅有了专门用来运输名瓷、酒器、茶碗等的货船,还专设了放置包括瓷器在内的地方土特产的义轮,使得漕运的数量和品类比过去大大增加,对巩固经济基础、稳定政治中枢无疑起到了巨大作用。

柳孜有没有这样的义轮呢?试想,约五千华里的隋唐宋运河沿线,五百多年的使用时间,该有多少这样的瓷器专用船和义轮啊!总之,运河开通后,仅东南系统运河,除上述小市镇外,还有宋、宿、泗、楚、扬、润、常、苏、杭等州,它们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是与运河的开通有很大关系的。那么,陶瓷器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应该占有相当的份额。

二、大运河出土瓷器的特点

弄清这个问题,在研究和整理运河出土瓷器方面可以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劳动。我们知道,一般窑址的出土瓷器其时代特征和历史分期,包括自身的诸如用料、釉色、烧造工艺等特征的研究,现大部分已成定论。也有个别可归属某大窑系的新窑口刚刚发现。但除了运河出土已成定论的或刚发现的各窑口的瓷器,在研究方面有其共性外,运河出土瓷器还有其自身的以下几方面的突出个性:

(一)间接横向的社会多方面联系特点

这一特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瓷器窑系之间的各种联系和瓷器产运销之间以及与社会各行业间的各种联系。

前一种联系是很明了的,即各窑系在地域之间,在制作技术和运用材料等方面的相互影响、渗透、融合、借鉴等等。后种联系特点似乎不是瓷器本身直接体现的。而即便是间接体现的特点,仍然是运河出土瓷器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和难以推卸的任务。我们知道: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和一定的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相联系,它们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同样,运河出土瓷器除上述地域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的横向联系外,瓷器制作生产与出口转运、营销辐射、政策法令等等,也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和连带关系。通过这种种联系,产生了商品流通、市场贸易、漕运河运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政治安定,社会发展,人口增多,需要生产更多的瓷器制品,这些社会物资的递增又培育和刺激了交通运输业、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市场的形成和拓展。随之而形成了适应这些行业发展的社会管理和行业服务调控机制。从而使社会和市场经济在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健康轨道上循环往复,向前发展。因此,运河出土瓷器在经济上反映出的瓷器生产同交通运输、市场营销,在政治上所折射出的与瓷器生产、运销相关的漕运制度、政策法令、行业管理等等方面的联系,便是运河出土瓷器所间接表现出的横向的社会多方面联系特点。这也是运河出土瓷器所包含的运河文化本身所特有的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特点。

(二)跨越时空的群组特点

窑址出土瓷器具有相对单一的技术制作特征,即有别于其他窑址出土瓷器的个性特征。无论窑址出土瓷器有怎样的自身发展变化,亦无论怎样分期分型分时代,它都具有要么是定窑、要么是邢窑、要么是吉州窑的个性特征。我们可以说,这是某窑口、某时代的作品。而大运河出土瓷器则不同,它是散落在河道里的舶来品和集合品,它有突出的跨时空的群组特点。它把不同地域的同时代各窑口的东西集在一起,这是超越空间的集合;它又把不同时代的瓷器聚集在了运河沿线这个同一地域相对空间内,这是时间上的集中。这是隋、唐、宋时期二十多或更多个窑口制品的大荟萃。我们在对已成定论的窑系窑口的制品进行归纳集中的同时,还要对一些非驴非马亦非牛,似A似B又像C的制品这样一些新面孔进行辨识、分类、排比。这些挤进运河出土瓷器队伍中的不速之客,更多的是一些有相似共性的群体,尚可归类。但有的则是一些带有个性的个体,无法用某窑系、某窑口的特征去归纳解释。这种情况,被有些专家戏称为“运河出土瓷器中有很多没娘的孩子。”

上述已知可以暂时归类的群组和暂不明身份的群组和个体,共同组成了运河出土瓷器标本这个大集体。这就是我们在研究运河出土瓷器标本时首先感受到的跨越时空的群组特征。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相类群组还是不相类群组,都有数量大、窑口多的特点。

(三)埋藏环境上的特点

运河出土瓷器在埋藏形式上,与其他地区窑址、遗址埋藏的瓷器都有地层叠压关系上的共性。唯有运河这些地层的土质较相似,多半是靠一次次黄水冲刷的痕迹及包含物来作划分的。但在埋藏环境上,大运河出土瓷器与其他地区窑址、遗址出土瓷器相比有其较为显著的特点。大运河沿线有这样一个说法,叫“黄水不过堤”。即黄河泛滥时,从西北过来的大水一般超越不过隋堤(当地群众称大运河的河堤为隋堤)。因此,在运河河堤周围,特别是北侧深3~4米不等全为黄泛带来的泥沙。河床内几乎从现地表至6~7米深的河底也全为黄泛的泥沙。而隋堤往南则为黑淤混合土。结合近年考古资料,证实了堤北唐宋时期的地层在现地表的3~4米以下。这以上的3~4米,全是历史上数百次黄河泛滥而形成的沙土堆积层。

沙土层,透气性能好,保墒性能也好。埋藏在这种土壤环境里的瓷器(少数居住遗址除外),因土层含有机质少、污染小、侵蚀少,总结起来有一些基本共性,即“新、亮、净”。当你看到有些瓷器就像刚从窑中取出的一样新,不相信这会是唐宋时代的老东西、真东西。

“亮”即通常所说的贼光。一般情况下,古瓷由于长时间埋藏,其釉面浮光会自然退去,现出油润的岁月之痕。但有相当数量的大运河出土的瓷器出土后呈现出一种贼亮的光泽,使观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光。

“净”即釉面净,露胎净。除釉面的“新亮”以外,凡露胎的瓷器(生活区埋藏的除外),都很干净。旋纹清晰,很少有附着物;如注意观察,多数有一种枯涩的感觉,但仍然很净。由于有了以上三个特点,看惯了其他埋藏环境下出土的瓷器,很多人往往不敢相信运河出土的瓷器而予以否定。我也借此机会在此呼吁一下,看运河出土瓷器时,千万要口中留情,不可简单否定。

(四)初分谱系与自立门户

我们在对上述瓷器的特点和研究方法进行定位后,接下来的工作应是对号入座,初分谱系。将其磁州窑系的,定窑系的等等归类、排队,这是不言而喻的。再下一步就是自立门户。自立门户的工作量大、难度大。这是因为这条运河兴衰几度,浚而塞、塞而疏,使用了500余年时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概念啊!大量的陶瓷器大部分经这条水上运输线,从黄河中下游到江浙,直至出口到海外,沿途各州县集镇,上上下下,集散转运,因各种变故而散落的,商铺集市里摆放的,河道里、船舶上遗弃的各种瓷器和残片,其数量是相当惊人的!仅1999年安徽柳孜考古工地发掘的900个平方米中,就出土完整的、可修复成形的瓷器几千件,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可辨识窑口的南北方瓷器残片约几十袋,数10万片。这还只能是遗弃瓷器、瓷片的很小一部分。运河,是一座古代瓷器的宝库啊!所以说,原来很多不曾相识的、稀奇古怪的瓷器瓷片,找不着根据的瓷器瓷片就不足为奇了。这对我们有限的经验是个佐证,是个补充,是个考验。运河就像一条大展带,它把五六百年间我国南北方几个时代的各窑系大小窑口的瓷器展示了出来。而运河考古研究工作正像专家们所说的那样却才刚刚起步。

因此,我们要把这些运河里“陌生”的模样记下来,安个户口,自立门户,找出已知的,关注未知的,这是第一要务。待以后大运河以及其他窑址发掘工作做多了、做细了、深入了,各窑系的产品特征都大白于天下了,再做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工作。

提梁壶为啥比普通壶贵


许多资深茶友最喜欢的就是紫砂壶,这种传统茶壶从宋代时期就已经被人们所用了,紫砂壶泡出来的茶,口感醇厚,茶香悠长,一直深受好茶者的喜爱。而紫砂壶中又以提梁壶最贵,它外形精巧,壶身上有三足半月形提梁,价格比起普通壶要高出很多,更在拍卖会上以1782万的价格成交。许多人对此表示不解。提梁壶为什么要比普通壶贵这么多呢?

首先,提梁壶不仅历史悠久,还深受很多历史名人的喜爱。比如东坡提梁这个传说,就直接将提梁壶和苏东坡扯上关系了。苏东坡也成了它的“代言人”。这个故事说的是提梁壶最初是出自苏东坡只手。那实际情况是否就是这样呢?苏东坡是宋代时期的大文豪,四川人,官场失意之后回到宜兴,在蜀山一带住了下来,据说苏东坡不仅是个文豪,而且他还是个资深茶客。

关于苏东坡如何把提梁壶制作出来的说法有好几个版本。其中一个说的是,有一次晚上苏东坡的书童拿着灯笼给他照明,他看到灯笼的体形受到启发,便用灯笼的形状制作了一把提梁壶。当然,这只是传说,真实性存疑。可就是因为有这种传说,给提梁壶的来历带来了一种传奇的色彩,无形中抬高了它的身价。

其次,提梁壶有着极其重要的考古价值。东坡提梁只是个故事,但是吴经提梁就是一个有迹可循的壶款了。吴经提梁的风格与明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壶器风格非常相似,尤其是提梁上的形式,与明代的家具线条有着非常高的相似度。

另外吴经提梁的壶眼根部上的柿蒂纹也与明朝一些家具的纹理相同。足以看出吴经提梁是非常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吴经提梁比起其它壶款更具实用性,在炉上煮茶时能够发挥不烫手的优势,所以吴经提梁又间接地抬高了提梁壶的身价,让提梁壶与普通壶比起来更具有历史厚重感。

提梁壶家族中还有旭茂提梁,这种提梁壶的做工最为精细,造型设计大胆,壶身硕大,提梁大而有力,很有层次感。而真正让提梁壶在价格上“突飞猛进”的原因,是在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历史的变迁,提梁壶也随着时代的需要慢慢改良。这时候,提梁壶经过顾景舟大师的多次改进,在壶口和壶身设计上做了非常大的提升,壶身变得刚柔并进,线条非常严谨,整体看起来端庄大方。

提梁壶的提梁也开始变得富有美感,壶身与提梁之间也开始注重空间对比,新颖之中透着厚重的古朴韵味,深受国内外藏家的喜爱。“景舟提梁”曾在2011年以1782.5万的价格成交。所以,提梁壶的贵,不仅有它的历史原因,也有名人效应、设计山的原因。

为什么景德镇瓷器这么贵?


今天为什么会聊这个话题?因为有人说瓷器市场价格差距大,看上去差不多的瓷器,有的卖一二十,有的却卖几千万,因此发帖人感叹“什么叫成本”。

其实还是对景德镇不了解!

一个国家,其器物被世界所真爱并与国同名,这就是中国CHINA。一份尊荣,帝王的年号赋予一个城市至高无上的荣耀。一项技艺,成为一张又一张世界级的名片,这就是世界瓷都,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文化底蕴

景德镇自古以来,以瓷为业,积累了丰富的陶瓷文化底蕴,被世人成为瓷都。千年窑火,犹如凤凰涅槃,催生出文化的灿烂,实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明珠。

工序复杂

你只看到了瓷器精美的外表,却没有看到工人们背后的艰辛,你惊艳于瓷器的完美,却不知道过程的精湛,你感叹瓷器高昂的价格,却体会不到工序付出的汗水——我是景德镇瓷器,我为瓷器代言。

成品率低

窑炉内前端的温度偏高,后端偏低中间温度最为适中,因此同一炉烧出来的瓷器质量有很大差异,成品率低。从制坯到烧成出窑需要经过晾坯、利坯、修坯、补水、荡釉、彩绘、施釉、挑坯、装窑、吹灰、烧炼、出窑等一系列的工序,其中主要有一次疏忽就会使产品报废。

传承有序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瓷器便扬名海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景德镇就是其中的一支奇葩。自宋代开始,景德镇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制瓷中心,成为我国瓷器的代表,对世界各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时至今日,景德镇走过了其千年的辉煌。千年之间,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延续,工艺的传承都是从事陶瓷创作的珍宝。

人才培养

学院、景德镇学院、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学校,均开设有陶瓷及相关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本、专科学生达三万余人,可以为景德镇高技术陶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有的已成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佼佼者,涌现出大批蜚声国内外的艺术家、专家学者,为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影响力

早在丝绸之路期间,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吸引力

眼下的“景漂”一族,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用民间的姿态,创新的理念,在陶瓷上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这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有生之年,我肯定会继续留在景德镇。”现年72岁高龄的日本陶艺家安田猛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道。谈及留在中国的原因,安田猛告诉记者:“十年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陶瓷艺人选择留在景德镇,不仅如此,近几年还吸引了大批记者、作家诗人等不同群体的人前来追梦,景德镇焕发出来的魅力太神奇了,我觉得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有这样的能量。”

小贾是山东人,在江苏大学念陶瓷艺术专业,毕业后,只身一人选择了来景德镇雕塑瓷厂创意集市创业,“我来景德镇这里2年了,主要是自己学的是陶瓷艺术专业,所以想学以致用,而且在景德镇创业取材方面比较方便,陶瓷文化氛围浓厚,所以就留在了这里。”

“做陶瓷肯定要来景德镇。”这是创意集市上一对小情侣来到景德镇创业的原因。“我们都不是本地人,而且都不是学陶瓷专业的,但是因为觉得陶瓷艺术很吸引人,所以就来了景德镇。”

这就是世界瓷都景德镇,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漫话隋唐彩釉陶


彩釉陶塑是我国古陶苑中的一枝奇葩,其制作的高峰便是色彩浪漫、釉色富丽、千姿百态的“唐三彩”。也许,人们很难想象,这样精美的艺术品,在产生时却是用作随葬的冥器。“唐三彩”兴起在盛唐,唐以后很少见到其踪影。探索其发展的足迹,人们的眼光自然移到了隋代。

事实上,汉代就有上黄、绿釉的陶器,甚至还有二色相间的陶奁,但敷彩极为拘谨,釉质也不纯。到南北朝,出现了在乳白色或淡黄釉里飘动着嫩绿色的彩带、釉质光泽晶莹的陶俑。隋炀帝曾令河北诸郡工艺户3000余家迁居洛阳,显然,隋代应是多彩釉陶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隋代很短,加之随葬之风不如“王公百官竟为厚葬”的唐代之盛,隋彩釉陶俑极为少见,上海博物馆的藏品隋彩釉骆驼就是这样一件难得的珍品。乍一看,它似乎是“唐三彩”,然而它又与一般“唐三彩”不同,其胎质灰中泛黄,略松于灰白的“唐三彩”,釉色不够丰润,少层次,然釉质清纯,透明度极高,具有隋代工艺大师何稠所创优质绿釉琉璃的特征,明显地受胎色的映衬而泛青褐色,而“唐三彩”前期釉质稀浊,略有层次,盛期肥润,色彩凝重,层次丰富,釉色基本不受胎色影响。

隋唐彩釉陶塑虽同具造型浑厚丰满、生动逼真、线条有力的特点,但相对而言,隋代陶塑作风写实,讲求形态比例准确,在传神上较为质朴,而在其简洁的釉彩运用中包含着对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无疑为“唐三彩”的先声。“唐三彩”似并不强调细致入微的雕造形体,而是在刻画中突出对动作、姿态的夸张,以马或骆驼为代表,它们或含颌,或翘首,或嘶鸣,哪怕是细小动作的强化描绘,都使形体在平衡中蕴含着动势和气韵,伴随着仿佛是随意涂敷的釉彩自然流渗,使力和美在浪漫的色彩中舒展,使人明显地感到一种内在的神骏与冲动。

隋唐彩釉陶塑和这一时期的石刻一样,是我国造型艺术的黄金时代,既是在秦汉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理想主义的飞跃,也是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一面镜子,在造型和色彩都显得苍白的中世纪前期,它是划破宗教黑暗的一颗明星。隋唐彩釉陶塑并不滥用绘画手段,其色彩运用所造成的那种斑驳陆离、参差纷繁,间或平淡素雅的丰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如今,仿“唐三彩”生产颇盛,不过,要深得其风韵,实在也是不大容易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隋唐瓷器为啥价格这么低》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隋唐瓷器为啥价格这么低》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隋唐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