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元末青花象舆出行图大罐

元末青花象舆出行图大罐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2020-11-16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你喜欢元青花吗?你看过多少件元青花瓷器?今天这件元青花大罐,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绝大多数元青花爱好者都没有见过。那么,让我们来扒一扒这件传世孤品的人物出行图大罐吧。

在陕西省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精品陈列厅内,摆放着一件引人注目的精美的瓷器珍品,这就是长武县博物馆旧藏的青花人物罐。TaoCi52.cOM

该罐于1958年就入藏长武县文物收藏单位。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罐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8厘米。罐体厚重,丰肩,鼓腹,腹自上至下渐收。足直下至底,平底,浅圈足。

大罐通体以青花彩绘。采用颈、肩、腹、胫四段分开的装饰手法,自颈部至足部以三道卷草纹带将整个罐体纹饰分为四层:

第一层,颈部饰有一周狭窄的缠枝菊花纹。第二层,肩部饰有缠枝西番莲纹(笔者新近考证为缠枝金莲花纹)。第三层,腹部主体纹饰,为人物故事画,共有6个人物形象。四人骑马,一人徒步引领象舆,一人坐于象舆之内。人物面部由于晕散不清。整器从发饰、服饰、装饰上看均为典型的元代风格,有鲜明的蒙古族特征。画面的其他部分以山石杂草、洞石树木相衬托,显得生动有趣。第四层,胫部饰有一圈仰莲瓣纹,瓣瓣分开各不相连,莲瓣内绘画杂宝纹。(莲瓣纹分开绘画一般认为是元青花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绘画笔触细腻,线条流畅,层次分明。通体施青白釉,釉汁光润透亮,显得比较稀薄。青花发色淡蓝,青中发灰,不似传统元青花的苏麻离青发色。

该大罐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浅淡,很有可能是采用国产青料烧制的。但该罐纹饰精湛,线条流畅,装饰主次分明,繁而不乱,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元代绘画珍品。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以古代历史故事为装饰题材的较为少见,文物界有元青花八大罐之说,意思是绘画文物的大罐仅有八个。此罐和广西出土的一个尉迟恭单鞭救主罐,而是不为人知的第九第十。此罐长期以来不为外界所知,旧定为明代青花瓷。陕西省文物鉴定部门近年在馆藏文物鉴定中重新断代为元末明初。

此件器物的主题纹饰表现的是人物出行场面,画面中的象舆,与元代贵族的出行有很大的关系。在元代,南亚各国向元朝廷进献大象和驯象,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超过了以往。当时在宫廷里亦驯养大象,皇帝出猎,来往于两都(上都在开平,大都即北京)均乘象舆。《元史·刘好礼传》载:“礼建言中书(省),象力最巨,上往还两都,乘舆象驾……”此青花器上再加上画面中有一骑马者身背弓箭,可以推断此罐腹部的装饰应为元代贵族出猎图。虽然人物故事画的内容很多,但有元朝贵族出行图的却不多见。

根据现有资料推测,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典型元青花器大多烧造于元代后期,此件器物的造型纹饰及青料发色与元末明初的器物较为接近,判定此件器物的烧造年代应为元末明初较为准确。(此论为陕西省研究人员的结论,笔者以此罐和江西高安出土器物和伊朗土耳其元青花对比,得出结论,此罐应为元代至正型青花的早期作品。胎釉结合不太好,釉面不厚重,仿佛皮包骨。发色蓝灰。此种类型的元青花一般认为是湖田窑南岸所产。属于早期不成熟时期的出口产品。江西高安那批东西,则是典型的至正型瓷器,属于元青花至正型成熟之后的产品。至正型元青花前后烧制只有20年,却分为早中晚三期,有馆藏实物资料可为证据。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康熙青花万寿字大罐


金桂飘香的九月二十六日,位于上海浦东的御承堂博物馆开馆了,其中一只高一米的康熙青花万寿字大罐最引人注目:不光是它那高大魁伟的器型和油润的包浆令人赞叹,主要是那通体的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不同的篆书寿字让人惊诧不已!查阅清宫档案,康熙四十四年,任郎廷极为景德镇御窑厂的督御官。他生性机警敏捷,擅长创新,常会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故深得皇上赏识。他从康熙四十四年任督窑官至康熙五十一年止,在短短的七年时间中,创烧出了瓷坛奇葩——郎窑红。它取法于宣红,但又更胜宣红,被古陶瓷界誉为“脱口垂足郎不流”的珍贵名品,是康熙朝后历代藏家竞相争藏的稀有品种,也有“若要穷,烧郎红”的传言,说明它的珍贵。

今天要说的不是郎窑红,而是这只全世界至今唯一发现的恢宏的通体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寿字的魁伟大罐。每一个寿字的书写都不一样。试想,单单要将一个寿字化成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不一样的篆字,不知要花费多少心思?变化完成后,找人书写,即使再优秀的书家,面对这些生疏的新字结构,稍一不慎,也会写错,而钴料又有深入胎骨的特性,一笔写错就无法擦去或修改,只有再换另一个胎体重新书写,别说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就是用现代的书写工具钢笔抄写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汉字,要一字不错也属不易。用柔软的毛笔书写,又要写得一行一行那么直,不但字与字的行直,而且行与行之间的留白也那么直,真是非鬼斧神工而莫为。

即使全部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全写完,经检查一字一划未出差错,送进窑炉中还有个不以人的意志为左右的偶然因素,因此,它的成功是人工和天意的两相结合,缺一不可。据说,郎廷极自进景德镇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酝酿烧制这一大罐。他要为康熙六十大寿时献上“天下第一寿礼”,以博皇上的欢心。整整七年,几乎耗尽了他的晚年心血,终于烧制成功了这一大罐。送到宫中的那一年正是康熙五十九岁。中国历来有做九不做十的风俗,康熙内心自然异常兴奋,但他面对罐体上密密麻麻的寿字又觉得不可思议?一,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字中的每一个篆字都不一样,不可想象。二,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寿字正好通体排满,难道会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又难以想象。好奇性驱使下,下旨命五位手巧心细的官员,分头点数,足足数了七天,但最后得出的结果无二人是一样的,一个说是一万零二个,一个说是九千九百九十八个,也有说是一万零一个的……皇帝犯难了,最后还是责问郎廷极,究竟是多少?怎么数才能没差错?郎叩首奏道“陛下要一字不差地数清这罐上的寿字,只有一法,即边数边用容易擦去的丹笔作记号,数一个点去一个,这样才不会有差错。”皇上立即命下官如法炮制,果然连数三遍,均得出同一结果: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寿字。结果有了,皇上心中不免有些遗憾,既然祝我万寿无疆,为什么不再多书一个寿字?难道真的到了连再多书一字的余地都没有了吗?天子说话是从来不用顾忌的,就直截了当地将此意责问郎廷极。郎伏地胸有成竹地奏道:“皇帝陛下本身是个寿星,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寿字,加上皇上一寿星,不是正好为万寿了吗?”康熙大帝闻说,龙颜大悦——这就是万寿大罐的由来。

据查,郎廷圾当时共烧制了一对,现一只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当时国民党退守台湾前,聘专家组挑选运台藏品时,因为器型太大,有人提出如果少运这一件可多运上百件小巧的精品,此意见被采纳后才幸存下来,另一件存放圆明园的那件终于回到了故乡。

宣德青花塑瓷太平有象


从古暹罗至今,大象一直被视为珍宝,是泰国王室权利的重要象征,在中国历代皇帝也视为祥瑞之物。“太平有象”是中国传统吉祥饰物。《汉书·王莽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意思,亦是“国有象则天下太平,家有象则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景。

所以历代帝王均以象为供,千年传承;以铜、玉、瓷等材质御制“太平有象”器型,或陈于厅堂之中,或置于案台之上,以求“时事安宁平和,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至为吉祥之福瑞。

此宣德青花塑瓷太平有象,展示了宣德朝御用重器的“皇家血统”,造型庄重,气势朗阔,大器已成而锋芒不露,繁复之处亦极考工艺。象身四足直立,身姿沉稳,长鼻内卷,象牙修长,象尾自然下垂,表情祥和温驯,耳阔大如蒲叶,形象地表现出象身上的斑脉、经络、骨骼的质感,使象的造型更加栩栩如生。象鼻之上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器身青花有着独特魅力,色泽深沉,浓艳青翠,浓淡不一,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下,好似深入胎骨一般,特别浓色处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另外还有凹凸、泛绿现象,这种凹凸与斑点共生,肉眼能观察,用手抚摸更为明显。

这就是“苏麻离青”料,它开创了元代青花,并且成就了永宣青花。永宣青花“苏麻离青”的“密码”或“指纹”。是永宣青花的身份象征,高仿者永远拿不到这个身份证。

宣德 青花塑瓷太平有象 尺寸:

高:22cm

足径:35.5X19cm

明汤和墓元青花大罐


继续来聊聊元青花。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藏有的一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盖罐。 此罐通高47.5厘米,口径15.6厘米,小唇口,高颈,溜肩,鼓腹,矮圈足。肩腹无明显界限,肩置对称双兽面耳。圆盖顶置一宝珠型钮,盖内有子口。

整器造型端庄,通体以青花绘主体纹饰六层:颈为波涛纹,上肩绘莲瓣纹一周,莲瓣内填绘有八宝法器;下肩绘缠枝西番莲纹,间贴塑两个兽面耳;腹部主体绘缠枝四季花卉;腹下绘忍冬纹一周;胫部绘仰莲瓣纹一周;盖饰莲瓣纹,盖沿饰钱纹一周。

这件元青花青花缠枝纹大罐器型大气,纹饰精美,青花发色蓝中闪紫,色浓处有明显铁锈斑凝结,亮丽而又沉稳,是典型的苏麻离青料发色,完全可以代表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艺术水平。又该罐是在明代开国功臣汤和墓室发现出土的,故而更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汤和(公元1326—1395),字鼎臣,濠州(今凤阳)人,明朝开国元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历任统军元帅、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虏将军等职,先后封为中山侯、信国公,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

据史料记载,汤和幼时与朱元璋同长。后来他带领十数人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站稳脚跟后,他想起了还在凤阳皇觉寺出家的兄弟朱元璋来,于是遣人送书,劝其投军。在后来的争霸战争中,朱元璋逐步露出头角,汤和追随他屡立战功。

汤和一生戎马,功勋卓著。但是就因为早年一次酒话,为朱元璋所记恨。《明史.汤和传》记载,汤和守常州时,因事求见朱元璋,没见到,就趁着酒劲说了句“吾镇此城,如坐屋脊,顾左则左,顾右则右”。

朱元璋听到后记恨在心,后屡次羞辱汤和。平定中原后论功封爵时,徐达等被封为国公,而汤和仅封为中山侯。直到洪武十一年进封其为信国公时,朱元璋还旧事重提,并把汤和那次的过错刻在铁券上。

汤和因此,晚年言行愈加恭谨,“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明史.汤和传》)。后来汤和主动告老还乡,朱元璋很高兴。回到家乡中都凤阳的汤和最终得以“独享寿考,以功名终,”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享年70岁,谥“襄武”。

汤和墓位于蚌埠市(原属凤阳)龙子湖东岸曹山南麓,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保存有明初石刻和神道碑。神道碑碑文据考证原为明初大儒方孝儒所书,后因为文字狱,所书碑文为后人镌去。

1973年11月,因修建公路经过汤和墓,文物部门遂对该墓进行了挖掘。发掘过程中,发现该墓旧时已经被盗。但还是出土了《墓志铭》和一批陶瓷器、木佣、铜器、金银器及玉器等文物。

所出土的陶瓷器有4件:陶胎大灯油缸1件、陶胎瓶1件、白釉荷叶边瓷盖罐1件,还有就是这件青花盖罐了。当时就发现此罐有伤,罐身有两处小炸纹,口沿处有磕冲。

由于那个年代国内对于元青花瓷器的认知还很不清楚,此件大罐是从明初墓葬内发掘出土的,故而有关部门将它视为明初洪武瓷器。后冯先铭先生因公来蚌埠,见到了这件青花大罐,才为它翻了案,当时就认定这是一件极为珍罕的元代青花瓷器。

1994年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期间,故宫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也专程来到蚌埠市博物馆,对此件瓷器进行了鉴定,最终这件元青花大罐被定为一级甲等文物。如今,这件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已是蚌埠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雍正粉彩描金开光王母出行图摩羯耳盖瓶


此瓶盖顶卧座金蟾一只,极为显眼,传说吕洞宾弟子刘海功力高深,喜欢周游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人世。一日,他降服了长年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在过程中金蟾受伤断其一脚,所以日后只余三脚。自此金蟾臣服于刘海门下,为求将功赎罪,金蟾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助刘海造福世人,帮助穷人,发散钱财。人们便称其为招财蟾。”

瓶颈两侧塑摩羯一对,中国民间更愿以“鱼化龙”命名。在民俗中有一句“如鱼化龙”的俗语,其实就是指鱼化龙,传说它是一种龙头鱼身,或有龙鱼互变的形式,为历代民俗衍变而来,其历史渊源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的鱼图腾崇拜。寓意金榜题名,高升昌盛。

瓶腹中开光绘“西王母出行图”,西王母,始见于《山海经》,因为居于华夏龙脉昆仑山,而昆仑山在西方,因此也叫西昆仑,于是西王母也就顺理成章,这里面所说的西并不是指方位和东对应,而是独立存在的。

粉彩描金开光西王母出行摩羯耳盖瓶,从上至下通景开光彩绘,顶盖塑双龙提梁,梁圈下塑金蟾一只卧座于盖顶仰天,盖腹开光绘山水纹四篇,盖足绘蓝料轧道纹。

瓶口沿绘胭脂红轧道纹,胫部缠枝花双开光绘花鸟,两侧塑摩羯双耳直连肩部,腹部开光,正面绘“西王母出行图”,背开光绘“东王爷承寿图”双侧绘山水纹,腹下塑描金螭龙一对衬托整景,足部绘缠枝开光花卉及轧道纹,瓶底施松绿釉,楷书“雍正年制”四字双行双框蓝料款。观此瓶涌现出强烈的祥和、尊贵、威严之皇家气息。

雍正 粉彩描金开光王母出行图摩羯耳盖瓶 尺寸:

口径:16.8cm

高:58cm

足径:18cm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辅首大罐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辅首大罐:

该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辅首大罐,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浓处多凝聚呈黑褐色结晶斑,呈现出一种自然光泽“锡光”,并且下凹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可辨凹凸不平之状。

张英先生在《元代青花与五彩瓷器》一书中说:“进口料高铁低锰,烧制出的青花,上面呈色浓艳,有黑色斑点,在黑色浓聚处闪烁如铅,俗称‘锡光’或‘铁锈斑’,并下沉较周围青色内陷不平,很难有色调完全相同的纹饰”。

“锡光”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根据窑内的气氛而起的变化。该件元青花大罐浓艳的蓝色中带有黑褐色结晶斑点,微闪金属锡光,客观上证明了此件大罐所用青料为从波斯地区引进的钴、铁含量高的“苏麻离青”料,因此,该元青花大罐属元代晚期元青花成熟期的经典作品,实属难得珍品。

藏品简介: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辅首大罐,高:37.5cm,口径:13cm,底径:18cm,中国大陆石佛寺窖藏发现。本件青花罐为洗口,溜肩,下收敛,造型稳重大气。肩部装饰双兽耳,左右对称,极具立体感。通身上下七层纹饰,构图繁而不乱,观之赏心悦目。此罐的青花发色明快艳丽,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胎体厚重,器底露胎,明显留有制胎时的螺旋纹痕迹,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

文化历史:

元青花传世数量甚为稀少,如此大器更是难得一见。本品器身从上自下有回纹、卷草花卉纹、缠枝牡丹纹和变形莲瓣纹,虽然构图繁复,但层次分明。有研究指出,元青花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借鉴了元代丰富的织绣图案不无关联。如此罐所绘牡丹花,勾画各角度来表现花朵婀娜多姿的画法即来源于元代丝织品,极具时代特征。相似画意的缠枝牡丹纹饰常见于各类造型的青花器物,如:法国吉美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大英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大罐,江苏楚州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兽耳盖罐,天津博物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可资参考。

元青花瓷精品一般器形硕大,采用进口钴料,加之画稿多为隶属元代宫廷的画局出样,画师依样精心描绘,遂使元代青花瓷的装饰独具意味,饮誉天下。据统计,流失在海外的元青花约110余件,主要收藏在中东的土耳其、伊朗等国。国内收藏约200余件,多为建国后各地考古发现。元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据了显要的位置,它的出现,改变了两宋时期南北窑场百家争鸣的状况,开启了明清时期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相比明清官窑瓷器,元青花在市场上鲜有出现,而如此具有典型风格的立件大器更为难得,可遇而不可求,极具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明宣德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


唇口、直颈、鼓腹、浅圈足。器内外施釉,圈足及底无釉。通体绘青花纹饰,口沿外侧绘朵云纹;肩部绘四兽面纹,中间书「宣德年製」楷书横款;腹部画一条雄赳五爪回龙游戏于朵云间,龙作回首状,睁眉瞠目,炬眼炯炯,张牙舞爪,刚劲有力;胫部绘一圈莲瓣纹。青花发色浓艳青翠,浓处有铁鏽斑痕。

此件重要的龙纹罐源自一个法国私人家族,于其家族中代代流传至今。现任藏家是一位显赫的瑞士籍女士,此罐曾为其外祖母M.Legrand女士(1883-1978)之藏品。M. Legrand 女士来自巴黎北部,于巴黎度过了大半人生,1926年时继承了此罐,后传于其子(现任藏家的舅父(1908-1998)。此罐曾被纪录于一张1981年的清单之中。1997年现任藏家的舅父过世后,由她继承了此罐,并将之置于其宅邸穿堂作摆放杖之用。

此罐为宣德时期的作品。宣窑多被鑑赏家认为是中国青花製作的高峰。宣德时期,皇室的倡导、技术的突破、加上鲜明的艺术性,成就了一批在中国漫长陶瓷史中最为杰出的青花瓷器。

收藏看点 shoucangkandian

【好货总是不怕晚】

收藏看点致力于为广大藏友提供古玩艺术类的收藏资讯、知识及藏品展示。

宣德官窑的产量丰富,估计当时一度有多至58座窑在为宫廷烧造瓷器。据宣德八年(1433年)《大明会典》记载,朝廷曾一次下令御器厂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宣德五年(1430年) 的另一笔记载则提到,朝廷曾下令要求御器厂提高产量,惟此举后来被认为过度浪费,因此御器厂于同年九月停产,直到宣德八年才恢复生产,之间有两年的停产期。宣德在位仅有十年,这代表说目前所有的宣德传世品皆于短短的八年内烧製完成,实为惊人。

宣德时期御器厂的品质控管非常严格。宣德地层出土的大量残品便揭示了当时严格的品质要求,任何一件无法达到标淮的器皿皆被摧毁掩埋。宣德官窑优良的品质和品类纹饰的多样性在在体现了宣德本人对艺术的赞助和追求。宣德瓷器的胎体低钙高钾,透光性高。釉层盈润,釉下青花的描绘更于此时期获得了完全掌握。宣德龙纹的描绘以其矫健生动而著称,如此罐上的龙纹,笔法遒劲有力,气势威猛刚劲,远为后朝所不及。宣窑的品质无论尺寸大小均为优异,且器形多变,文献所记载的种类之多,许多至今仍无实物可资对照。传世及发掘出的宣窑瓷器小至鸟食罐,大至鱼缸及此类大罐。

带款的永乐瓷器数量极少,且皆书篆体,而宣窑则多书楷体。宣窑款识的书写位置不一,可见于口沿下方、底部,或与此罐一般于肩部。款识格式也不尽相同,有双圈、无圈、横款、一行或双行款等。偶见如此罐上的四字款,但仍以六字款为多。部分学者认为多数宣德款识的粉本应来自宣德皇帝的书法。此观点的依据似乎来自和一张宣德皇帝绘《犬与竹》(宣德二年(1427)绘,现藏坎萨斯市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上「宣德」二字款识的比较。 宣德款识亦见篆体,惟数量稀少,主要见于高足盌上。

此罐底部有一个十分特殊的架烧痕迹,呈十字状。此种架烧的运用,很可能是因为窑工为了让此类大型厚底的器物在烧製时,空气可以更好地于器底流通以减少窑裂所特别配置的。

鉴赏要点:

此大罐製于十五世纪,描画五爪龙回首之神态,四脚刚劲有力,生机勃勃,应为元朝(1271至1368年)青花瓷装饰常见之龙首向前形态的早期变奏。此不同寻常的绘龙风格,或从南宋(1127至1279年)画作中汲取灵感。

此大罐上之细节,如龙肘的刺天鬐鬣前方描有短尖鬃毛,为历代瓷器中所未见。不过,这些细节与陈容(约1200至1266年)笔下之龙形似神和;宋元以来,陈容一派龙画流传有自,效仿之作颇多。

宣德瓷器的胎体低钙高钾,透光性高。釉层盈润,釉下青花以沽料绘製,在多孔瓷胎上彰显精湛技艺。宣窑青花运用浓淡青料的对比多见于盘、高足盌上的海水龙纹,而在大罐上运用如此细腻之技法则至为难得。

本件大罐上龙、兽面、云三种纹样的绘製所用青料皆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此御龙气势慑人,实为皇帝彰显权力之象徵。许多鑑赏家视宣德御瓷的龙图为中国瓷器史上最优秀的代表,此器更是生动活现,绝妙非凡。

带款的宣窑瓷器多书楷体,款识书写位置不一,可见于口沿下方、罐内、底部,或如此大罐般于肩部。宣窑款识以六字款为多,但此大罐则为两组书以四字款的器皿之一,应为特殊场合所烧製。此二组瓷器的尺寸庞大,极其罕见,且皆饰以云龙纹及兽面纹。第一组饰五爪龙,作回首状,如此大罐。第二组饰三爪龙,龙首向前。

此罐尺寸硕大,应属特别委託製作。其式样与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收藏的一对青花龙纹梅瓶相同,三者极有可能原为一套,是为了特殊的皇家仪式或典礼所烧造。这类大罐保存不易,景德镇御器厂曾出土过类似残片,但如此龙纹大罐般完好则应为仅存孤例。

宣德青花平安有象仿生塑瓷


明朝宣德时期的官瓷底款“大明宣德年制”,德字都少一笔,民间误为错字。要知所以然,实为宣德年间皇宫里的一场大火。大火过后,宣德帝召道家占卜,法师用奇门遁甲宣卜:大明宫,居南方,属火德。宣字九划,德字十五划,阳气太盛,需要滋阴,因此把德字简少为十四划。

这场大火之前,“大明宣德年制”德字都有一横,大火之后,德字都少一笔。所以认为宣德官瓷底款“德”字一定都少一笔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由此可推断宣德时期官窑瓷器底款,有一横的应是早期官瓷,而少一横的为中后期制品。而不是民间所传的错字,是宣德帝有意而为之。

青花平安有象仿生塑瓷,为宣德时期国之重器。此塑象造型端庄,比例匀称,纹饰采青花料绘制彰显盛世之象。此处的“象”释义为气象的象,是昭示人们国家天下太平,政通人和,自然是“太平有象”。

象背驮一“象耳钵”有钵满盆“溢”之意,寓意丰足,大象正姿,目光有神,意“国正民谦”之法度,青花发色纯正艳丽,微不足处釉有少许窑伤,底书“宣德年制”四字双行青花楷书款。

宣德 青花平安有象仿生塑瓷 尺寸:

高:12.3cm

足径:4.7cm

青花云龙象耳瓶看元青花的美


大维德瓶又叫青花云龙象耳瓶、青花象耳瓶或叫至正青花瓶,它是世界上唯一以姓氏命名的中国瓷器,也是中国陶瓷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是鉴定元青花的标准器。它的主人是犹太裔英国收藏家大维德爵士。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贲熙带着一对罕见的青花云龙象耳瓶来到琉璃厂,请当时古玩行的专家高手掌眼并打算出售,这对瓷瓶原供奉于北京智化寺,其中一只的颈部记有六十二字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而另一只则为六十一字铭文,内容几近相同。这是元代至正时期一个叫张文进的人为全家祈福而施舍于道观的供器。

遗憾的是这对青花象耳瓶被当时琉璃厂的众多行家认为是膺品瓷而拒之门外,“元代无青花”似乎是当时中国古玩行的共识。最后这对象耳瓶,先后被这位英国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大维德收藏。

1952年美国人波普博士发现了这对象耳瓶,并以这对“至正十一年”铭文的象耳瓶为“标准器”,对包括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伊朗艾斯迪尔寺博物馆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青花瓷,进行排比分析,查找到七十四件特征相同的青花瓷,认定这对象鼻瓶是中国江西景德镇同时代产品,并称之谓“至正型”青花。他的这一重大发现,使得元青花瓷器成为公认的事实,并将青花瓷器的鼎盛时期提前了一个朝代。

他发表的《中国十四世纪青花瓷》论著,震惊了全世界。中国政府也派出专家考证了这些瓷器,并确认了波普博士的论证,从此中国教科书中将青花瓷的认证提前到了元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颁发金奖给波普以表彰他在此领域的卓越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瓷器领域颁发的唯一金奖却与瓷器的发明国无缘,这也堪称一个奇迹。

这两只大维德瓶均有伤残且器形歪斜,一只高63.3厘米,直径21厘米;另一只高63.6厘米,宽22厘米。器型复杂,形体又大;有八层纹饰,顺序为缠枝扁菊、蕉叶、飞凤灵芝、缠枝莲、四爪云龙、海涛、缠枝牡丹和覆莲杂宝。杂宝有银锭、法螺、笏板、双角等吉祥物。此后凡是层次多,绘制内容相仿佛的元青花瓷器,都被统称为“至正型”,可见此瓶的影响力。

青花象耳瓶颈部“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纪年铭,成为衡量许多相同类型瓷器的一标杆尺,它给我们用以断代,减少了繁琐和费力说理的考证。元青花数量不多,有明确纪年的目前来看仅有这一对象耳瓶,若不是“至正十一年”的明确时间标杆,或许就没有今天研究元青花的学术高度。

也有一些学者质疑大维德瓶的真实性,认为它是民国时期的仿品。但是波普博士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伊朗艾斯迪尔寺博物馆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筛选出的七十四件青花瓷器与大维德瓶的特征极其相似,而这七十四件瓷器的入藏时间很多都早于民国,其中有些藏品的准确入藏时间早于十五世纪。这些定烧瓷几乎就没在中国市场出现过,那么民国仿制者的仿制依据从何而来,民国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元代是没有青花的。所以大维德瓶不可能是民国仿品。

元青花鉴定要点:

1. 大维德瓶的瓷胎采用高岭土掺瓷石的二元配方,瓶身分段制造有接痕。

2. 圈足上釉有的地方不到底,露胎处呈红褐色。

3. 瓶体凸起的旋线上部有积釉,呈淡蓝绿色。

4. 底足不上釉,旋削比较精细,足心凹进处有跳刀痕,平足较宽大,有火石红斑。

5. 釉面青白纯正,光泽莹润。

6. 大维德瓶内壁不上釉且旋削粗糙,有严重的流釉现象。

7. 使用进口钴料,青花有不规则的铁锈或锡光点片,并有凹凸感,有晕散的现象。青花发色青翠浓艳、深浅不一。

8. 龙纹凶猛凌厉,龙身鳞片较大,有蛇腹纹。肘部有毛多至十一条,龙爪有长短。

9. 花草纹绘制流畅,笔触细腻。

至正十一年大维德瓶是元青花瓷器的标准器,如果大家掌握了亦世界奉献的大维德瓶的鉴定技巧,对于甄别其它或真或假的元青花将会大有裨益。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末青花象舆出行图大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末青花象舆出行图大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