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瓷器中的经典青花料

瓷器中的经典青花料

青花瓷器的鉴别 化学青料瓷器鉴别 瓷器中仿古气泡鉴别

2020-11-16

青花瓷器的鉴别。

我国是制造瓷器的大国,从古至今文化源远流长,但凡对瓷器稍有了解的人都听过“景德镇”这个名字。这个因瓷器而闻名于世的城镇,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相对著名的青花瓷器。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绘制也出现相同的情况,故有是说。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据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苏麻离青的第三种情况也为典型色,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着《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苏麻离青的第四种情况,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这种呈色,以故宫所藏并于现在展出的永乐狮球款及花心款两件压手杯最具代表性。学界多认为这是永乐也包括宣德在内的“细路活儿”。颇有道理。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载:“永乐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说明这种呈色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烧成。目前,景德镇仿永乐、宣德青花多以此为蓝本,但其与真品相比,相差实在是太远,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论。

苏麻离青的第五种情况,以故宫藏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征是:色泽淡雅,蓝中泛紫,或呈浅天蓝色,不含紫色;晕散情况较轻或不甚明显;不见结晶斑。因此,有专家认为这是以国产料绘制。但是,这一说法不知有何凭据。

从文献来看,明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当然主要是指官窑的情况,所用青料都是苏麻离青。明王士懋《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是有关苏麻离青最早的文献。明陈继儒《妮古录》载:“宣庙窑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载:“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勃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清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唐秉钧《文房肆考》等文献,都有相同的记载。宣德朝如此,永乐朝也不会例外。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皆以苏麻离青为青料,文献与实际完全相符。

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有粗粝、细匀之分,着色方法有浓淡之分,青料细匀颗粒少见,则无结晶斑现象,而着色浅淡,则失去浓艳的特征,此实为自然之理。另外,永宣青花瓷器多以小笔醮钴料上色,因此要不停地用笔醮钴料,这样从起笔到收笔出现了深浅浓淡不一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的成因属用笔方法所致。我们说苏麻离青有明显的色阶,则非指这一情况。色阶,是指色的质地,也是料质本身的显现。苏麻离青无论是呈色深重还是浅淡,其色质总是具有深浅不一的特征,这可以说是苏麻离青的本质特征。我们以扬州博物馆所藏元代蓝地白龙纹梅瓶为例,其釉层极其肥厚,发色蓝艳深重,但其总是影影绰绰透出泛白的胎色,即为显例。

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虽呈色浅淡,也无结晶斑,但有明显的色阶,其色质与色地都呈现出苏麻离青的主要特征,应属用进口料绘制。宣德款海水龙纹青花高足碗并非是以国产料与进口料相结合,如仔细观察就不难看出,海水与龙纹实为同一色,只是深浅浓淡大不相同。这是使用“分水法”的结果。分水法又称浑水法,这一着色方法早在元代就已成熟。以故宫所藏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实物来看,那种论永宣青花则必谈结晶及下凹不平状的看法,应该得到纠正。

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比较复杂,如一一细观永宣时期的实物,便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另一方面来看,尽管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复杂,而将其放置在一起,又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之感。因此上述情况,也只是概括性的认识,约略其大概,通过排比分析,力图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陶瓷鉴定,是以考古学的标型学为基础,而标型实际上就是可靠的科学的物征,如果离开这一基础,则难免会全盘皆错。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如何鉴别青花瓷的青花料


青花瓷深受当代人喜爱,很多人会将这些青花瓷摆在家中以供观赏,也有很多被收藏。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去辨别,其实只要认识了青花瓷上的青花料,就可以更好的进行分辨。那么,究竟如何鉴别青花瓷的青花料呢?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特质,这其中又分为进口青花料和国产青花料之说。

一、进口

1、苏麻离

这个青料特别好辨识,具有独特的铁锈,色彩特别深的地方还会有点发污。这种青料元代的人就用了,当然也有和国产混合使用的情况,这样的情况颜色就会暗,并且出现的铁锈就会比较小了。明代开始这种料子就开始大量使用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料的消失是在成化早期。

2、回青料

这个使用期间在正德晚期到天启年,它的蓝色中带点紫头儿,色彩也是十分的绚丽。这个在使用的时候搭配石子青,搭配得当最好,如果混入少了,就显得特别紫,纹饰变得模糊,嘉靖时期使用的期间,就是混入少石子青;如果混的多了,就又会变成灰色了,嘉隆庆时期就是混的多。

3、翠毛蓝

这种使用的就是珠明料,康熙时期那会使用的比较多,颜色也是十分的亮丽,多用于对人物山水的勾画。

4、洋蓝

光绪年间十分流行的叫洋蓝,色彩有点紫色,看上去像紫药水一样的颜色。

二、国产

1、石子青料

刚刚提到的和回青料搭配在一起的就叫石子青料了,流传的时间比较久,一直从元代到早清年间都在使用,可以展现在青花瓷上的颜色有很多种,需要研磨,研磨的好的就比较蓝,研磨的差的就会有点犯污。元代的青花瓷的颜色就是有点暗暗的,灰灰的。

2、平等青料

成化年间,弘治以及正德年间,大量使用了平等青料,这种青料的颜色比较淡,是青灰色,从青花瓷中可以看到类似“棉絮”一样的暗纹。

3、浙料

浙料虽然在万历期间就有,但是并不多见,清代顺治的时候是比较流行的,其中成色最好的是在雍正到乾隆期间,这期间的颜色发亮,发蓝,特别艳丽。而在嘉庆道光时期,浙料就开始变得有点发黑了,再到咸丰之后可以看出的是用的浙料有点偏灰。

所以,要想准确的鉴别青花瓷的青花料,那么对于以上的这些常识一定要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鉴别。

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有几种?


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地兰花瓷器的专称。典型青花器采用钴料在瓷胚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兰花在釉下,因此属釉下彩。浙江龙泉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金沙塔基和绍兴南宋咸淳元年(1265)环翠塔塔基都出土宋代青花瓷片。元代的青花瓷器,也有多次发现,如杭州前至元十三年(1276)墓出土的青花观音像等。

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达维特基金会的至正十一年(1351)铭青花云龙象耳瓶,是元代景德镇成熟青花的典型器。瓷胎洁白,器表所施的纯净透明釉,青花色泽十分鲜艳。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明、清两代,景德镇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主流。明永乐,宣德二朝,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代,其官窑器所用青料,主要为进口料,青色浓艳而有黒疵。成化青花用国产陂塘青,较为淡雅。正德后期及嘉靖官窑用进口回青,色泽浓翠。万历中期以后,都用国产浙料,至近代方改用云南珠明料。元、明、清时期景德镇以外地区虽有生产,但质量和数量都无法和景德镇相比,元青花在土耳其,伊朗、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都有收藏;日本、印度、马来西亚等地也有出土。元汪大渊《岛夷志略》已有关于“青花瓷器”外销的记载。明代青花瓷的输出更为普遍。十六世纪中国青花器也开始输入欧洲。

青料

即青花料,是绘画青花瓷器及配制需兰釉的色料。青料有化工料,(提纯的氧化钴)和矿物料(钴土矿)两种,化工料是近现代工业的产物,我国古代制瓷便用矿物料。钴土矿产浙江、江西、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外观呈黑色块状和颗粒状。其制法,早期采用淘洗,明晚期开始经入窑煅烧,在清除杂质后,磨细,调水和匀,即成青料。然后笔绘生胚之上,罩以透明釉,过窑烧出,花纹呈色青翠,若不罩釉,花纹仍如黑色。如将青料掺入釉中,即成兰釉。青料含有锰、钴、铁等氧化物,而青花的兰色主要是钴的作用,因此青料也称钴料,历史上,元、明景德镇青花,曾应用过进口料,如明初永乐、宣德官窑的苏麻离青,正德、嘉靖官窑的回青等。进口料与国产料的区别;进口料的铁、钴比高,锰钴比低,而国产料铁钴比低,锰钴比高,因而两者青花呈色效果有所不同。

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又称苏尼勃青,苏勃尼青,只是释音不同。据明万历年间“窥天外 乘”宣德年间内府烧造瓷器,以“苏麻离青”为饰;也作“苏尼勃青”显系音释之异。清代“文房肆考”,“陶说”、“景德镇陶录”则又误为“苏勃尼青”。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国产钴土矿的测定得知;国产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故这一时期使用了进口料是可信的。苏麻离青呈色浓重青翠,由于含铁量高,往往出现铁锈斑疵。其产地,旧传在波斯,但今伊朗境内并不产青料,很可能在今舒利亚附近。

浙料

浙江所产青料,也称“浙青”。国产料中,此料为上乘,重则浓红,軽则淡翠。浙料又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品种,其中以元子为最佳。浙料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明代万历中期以后至清前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均采用浙料。

元子

浙江青料之一种。据清[南窑笔记]载:浙料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各种品味,其中以元子为上乘。唐英【陶冶图说】谓;青料出自浙江绍兴,金华两府境内山中,一种大而元的黑黄色料是上等青,名顶元子。疑即元子。清前期江西景德镇官窑青花即用此料。

回青

进口青颜料的一种。绘画家用来染色,产于铜矿附近,其中有铜的氧化物。进口青料名,内含钴的氧化物,又称陶用回青。据嘉靖时江西布政司王宗木在【江西大志·陶书】中记载“陶用回青,本外国贡也。嘉靖中遇烧御器,奏发工部,行江西布政司库时给之”,青花若用纯回青料,颜色幽菁深翠,色散不收,故往往国产石子青配合使用。参见“上青”、“中青”。回青:瓷器釉色名,明代嘉靖——万历烧制的特有兰釉。回青釉呈色较霁兰浅淡,据传系采用进口回青料着色,故名。回青器的制作多有暗花纹饰,亦有在口沿或底足内抹无光的酱褐色釉。

上青;一、回青料最佳品味。陶用回青,用锤敲碎,内珠砂斑者(及红色斑纹)为上青。二、配制青料之一。每两回青加石子青一钱,谓之上青。上青用于混水(即添色)则颜色清亮,故上青也称混水或混水料。

中青;一、回青料品味之一。陶用回青,用锤敲碎,内银星者(即灰白色星点)为中青。二、配制青料之一。每两回青加石子青十分之四同研谓中青。中青用以设色(即色轮廓线)则笔录分明。

佛头青

回青颜料中色泽最美的一种。旧传因其用在佛像头上染色,故名。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

石子青

国产青料名。明代中期始用。据【江西大志·陶书】记载:石子青产瑞洲诸处(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明嘉靖时烧造御器,在回青中按比例配入石子青呈色最佳。石子青多则色沉不亮。石子青也称石青。有人认为石子青即“无名子”。

韭菜边

国产青料名。产江西高安。呈黑色硬颗粒状。经粉碎磨细,加水调匀即可使用。韭菜边颇耐高温,窑火稍过,纹饰乃清楚而不散漫。故细描必用之。

无名子

国产青料名。很可能即石子青。明正德十年(1515)本江西【瑞州府志】载:“上高县天则岗有无名子,景德镇用以绘画瓷器”。又名画烧青。【正字通】:“庐陵新建黒赭石,磨水画瓷胚,初无色,烧成天兰。景德镇取诸婺源,名烧青,一曰无名子”。

无名异

青料名称之一。出西亚阿拉伯国家,宋代即有进口记载。国内也产。无名异生于石上,色黑褐,呈颗粒状。可作药材,治金疮折伤內损,止痛,生肌肉。据明宣德三年(1428)【宣德鼎夷谱】记载,明代即用国产料作瓷器色料。有人认为与无名子、石子青、画烧青等同物异名。

画烧青

亦称“无名子”。一种江西钴土矿。经粉碎、磨细、掺水调匀,制成青料。于生胚上绘画,施釉后花纹被罩不显颜色,入窑烧出成兰色,故称画烧青。与“无名异”“石子青”为同一种物质。

陂塘青

国产青料名。又名平等青。产江西乐平县。明成化时用以描绘瓷器,呈色淡雅青亮。与明初永乐,宣德浓重青翠的苏麻离青截然不同,成为一时期青花瓷的特色。

珠明料

国产青料名。产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成份不一,以宣威所产较好。含钴量最高。外观呈灰黑色块状。经选洗、煅烧,然后粉碎,磨细,加水调匀,即成青花料供绘瓷用,约清嘉庆年间开始使用,而后逐渐成为主要青料。现代景德镇生产青花瓷也有使用。

叫珠

国产青料之一。也称土料。产江西赣州,呈黑色硬块状。粉碎磨细后,加水和匀即可用,一般用于青花粗器,因其中的钴含量低(约1.35% )锰含量高(20%)景德镇现用以配置紫色釉。

康熙乾青花瓷

清三代青花则选用浙江绍兴、金华之钴料。其中优质上等钴料有两种:一曰“顶元子” ,一曰“韭菜边”。前者以浓艳青翠取胜,是烧成“宝石蓝”“翠毛蓝”的原料。后者以烧成后兰色纯色深沉,图案纹饰清晰不洇,毫发毕现,用于细描青花和题款。康熙中期青花瓷,代表康熙青花的典型特征和最高水平。此时期胎釉品质精良,青花淳正靓丽,“康青(翠毛蓝、宝石蓝)呈色比前期更纯净、更成熟,可与元代至正型青花和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的“苏麻离青” ,明代正德嘉靖青花的“回青” ,并称为中国青花三大著名料最佳呈色。且没有“苏麻离青”的铁锈斑疵,“回青”的紫红色偏之不足。可以说是自元代成熟青花瓷烧成以来,景德镇匠师孜孜追求六百年的真正“纯正幽靓”毫无瑕疵的理想青花呈色至此方告圆成。但这种至纯至美的”康熙兰“(旧称康青)到康熙晚期以后忽然芳踪难觅。其确切致因,尚难清楚。

有学者认为“佛头青”“回青”不是鈷料,而是“颜料” 颜料是用来绘画的!佛头上是无法加温的。鈷料是灰黑色的,罩上石灰釉或石英釉,或长石釉,在窑内高温1300度以上(还原熖) 一次烧成!尤其是苏麻离青鈷料,最喜高温,温度越高越艳兰!唐代青花是石灰釉种,属中温釉,最高只能到1250度左右,再高釉就垂流成废品。多敉唐青花呈色翠兰艳丽,透明的玻璃釉很薄,所以认为它应该是颜料,不是钴料。

唐三彩器的“兰” 釉,和其他诸釉,都是以鉛作熔剂的低温釉,700度至800度烧烤而成。这种兰釉也应是颜料而不是鈷料。

青花釉里红瓷器铜料描绘的方法


青花釉里红瓷器铜料描绘的方法。

我国最早的铜红釉瓷器出现在唐代湖南长沙窑,特点是在瓷胎上用铜描绘文饰,后罩釉高温还原烧成。

元代由各大窑口争奇斗艳的局面,变成以景德镇独占熬头为天下瓷都,并烧创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

我国古代瓷器按工艺种类来说,可分为这样几大类:釉上彩、釉下彩、斗彩、色釉、青花釉里红就属其中的釉下彩工艺。

青花釉里红制造工艺难度非常大,古代有人为烧造青花釉里红瓷器导致倾家荡产的下场。因为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特点是在瓷胎上同时用钴和铜两种色料彩绘,然后罩釉经高温烧造还原而成。由于钴和铜两种元素还原的温度不同,工艺掌握难度非常大,所以青花釉里红成功的瓷器很少。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飞红现象,即铜和钴两种料融为一体,或者呈色不分明,显得很模糊。所以,从古到今,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生产使人望而却步。

青花釉里红瓷器铜料描绘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

1、直接用铜料在瓷胎上用线描方法,绘出各种图案文饰。这种描绘方法烧造难度大,经常出现飞红现象。

2、用拔白的方法,即在瓷胎上空出描绘的文饰图案,后用铜料添绘。

3、直接用铜料大面积的添绘文饰图案。

后两种铜料的描绘方法烧造时较少出现飞红现象。青花釉里红瓷器除具备上面特点外,还具备青花瓷器的所有特点。明清两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生产量大,但质量高的器物少。

废瓷片料在泥釉中的作用


大多数陶瓷厂对废瓷片的处理,不是非常便宜的卖掉(一吨20元左右);就是作为垃圾处理掉。本人针对这种情况,对废瓷片的再利用作了充分的研究,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发现废瓷片(尤其是白瓷片)是一种非常好的陶瓷原料,因为废瓷片气体含量极少,不含有机物等等特点,对泥釉的质量都有所提高。下面就废瓷片在泥釉料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介绍给同行参考。

一、废瓷片在泥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1.在泥中加入3%—8%的废瓷片(多时可加20%以上)代替部分原矿、铝粉以及石英,可以节省原料成本。

2.废瓷片是烧结之物,故其在烧成过程中所需热量少,因此还可节省燃料成本。

3.废瓷片中含有莫来石,莫来石在坯体中起晶核的作用,烧成时,莫来石更容易生成,故加了废瓷片比不加废瓷片的瓷器含有更多的莫来石,因此加了废瓷片的瓷器的强度增大,同时也提高了瓷器的热稳定性;废瓷片本身极少含有气体,相应提高瓷器的密度,也提高了瓷器的强度。

4.废瓷片是经高温烧成的,各组份的物化反应较彻底,气体含量极少,不含有机物,故减少坯中的有机物含量和气体的含量,从而减少了釉面针孔和釉泡缺陷。

5.南方的瓷器白里泛青,但是有时青色太浓,给人一种瓷器发黑、白度不够的感觉,在泥料中引入一定量的废瓷片可以解决此问题,随废瓷片的量的增加,瓷器的青色也越淡,甚至带乳白色,并且在一些低档的泥料中引入适量的高档废瓷片,还有利于瓷器白度的提高及色调的变化。

6.废瓷片中组份间的各种反应较彻底,故其活性较差,废瓷片与其它物料的反应较为迟缓,从而减少坯中的液相量,因此瓷器的烧成变形减少。

7.化浆时加入适量的废瓷粉,有利于提高注浆泥的流动性,从而提高注浆产品的质量。

8.在外墙砖、炻器、内墙砖等白度低的陶瓷加入适量白度高的废瓷片,不但可以提高陶瓷白度,而且可以获得更好的致密度、减少吸水率、防止陶瓷的后期龟裂并减少烧成变形。

9.废瓷片本身不含有机物质、吸附水及结晶水,气体含量也极少,其干燥收缩小、烧成收缩极小,因此可减少坯体烧后的弯曲变形及产品尺寸公差小,也较适宜快速烧成。

注意:1.如想得到透明度好的瓷器,则坯体中不应加废瓷片,否则因其生成较多的莫来石,而降低其透光度(莫来石对透光度的影响较大)。

2.应注意加入的废瓷片对泥的可塑性的影响,根据坯料的可塑性加入适量的废瓷片,或加入废瓷片的同时相应增加可塑性好的粘上,以保持泥的可塑性,不能因加入过量的废瓷片而影响坯泥的可塑性。

3.加入废瓷片时应充分考虑泥的收缩,防止前后泥料收缩不一致的现象。

二、废瓷片在釉中的作用

1.在釉中引入2%-40%废瓷片代替釉料中的部分长石等熔剂、煅烧粘土以及石英,节省原料成本。

2.废瓷片已经过高温烧成,各组份的物化反应基本完结,气体含量极少,故釉中引入大量废瓷片,则釉中的气体含量大大减少,从而减少了釉面针孔和釉泡等缺陷。

3.废瓷片本身极少含有气体,相应提高了釉层密度,也提高了釉面反射率,故釉料中引入大量废瓷片,易形成光滑、明亮的釉面,对提高釉面光泽度有重要作用。

4.废瓷片中组份间的各种反应较彻底,故其活性较差,废瓷片与其它物料的反应较为迟缓,因而提高了釉料的始熔温度,有利于坯釉料中物化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快速排除,从而减少了釉面针孔和釉泡等缺陷,并拓宽了釉料的烧成温度范围。

5.釉料中引入大量废瓷片,相应减少了长石等熔剂的量,因此减少了釉中氧化钾和氧化钠等熔剂对釉网结构的破坏,降低了釉的膨胀系数,废瓷片也有助于形成较厚的坯釉中间层,提高坯釉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热稳定性。

6.如从废瓷片中引入氧化钙,不但可以防止高长石低钙釉在重油还原烧成吸“黄烟”现象的出现,而且可以解决低长石高钙釉烧成温度范围窄不适应隧道窑及抽屉窑等窑炉烧成的问题;另外废瓷片中的氧化钙在高温时有使釉的高温粘度快速降低的作用,故釉的高温流动性增大,从而对解决釉面针孔、釉泡、回头釉等都非常有利。

陶瓷青花料——回青


最高等级的回青也称佛头青。回青料纯然一色,蓝中透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景德镇御窑厂使用的一种进口原料。多与石子青配制,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则青花便呈色浓艳红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蓝。

瓷器胎料


粘土

烧造陶瓷所用的泥土,不是一般的泥土,而是一些纯度绞高,质量较好的粘土。粘土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是地壳含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的。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藏量丰富,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与结合性,即成型性能与烧成性能。粘土加水调拌成为软泥,经塑造成型、施釉加彩、高温焙烧等工艺过程即成为致密坚硬的陶瓷器皿。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生产工艺基础。所以粘土是制造陶瓷的基本原料。

高岭土

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长石经过完全风化之后,生成高岭土、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在随雨水、河川漂流转于它处并再次沉积,这时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已分离,即可得高岭土。高岭土在瓷坯中所占的份量最大,是生产瓷器的良好原料。

高岭土名称的由来时很有趣的,据说十八世纪初,法国神父雷·得徒莱柯雷在他的《中国瓷器的制造》一书中,首先用景德镇附近的一个名叫“高岭”的村庄的名称命名中国瓷土,并转译为“kaolin”,后来逐渐被人们广泛引用,传播开来,就成了一个国际的名词。

我国高岭土的储量极大,分布极广,品种繁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西星子高岭、江苏苏州高岭、湖南大德岭高岭。

化妆土

化妆土质地细腻,呈奶白色,它敷在胎外,可填充胎坯表面的小孔,凹点和其它病瓷,使胎面光滑;同时能将胎的各种呈色盖住,为坯料开辟广阔的来源。瓷器上用化妆土始于西晋。

长石

长石是陶瓷生产中的主要熔剂性原料。在成瓷过程中,长石溶融形成乳白色的粘稠玻璃体。这种玻璃体的特点是冷却后不再折晶,并能在高温下溶解一部分高岭土分解物与石英颗粒,促进成瓷反应的进行,并可降低烧成温度(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降低温度100℃左右),这种作用通常称为助熔作用。此外,由于高温下的长石溶体具有较大的粘度,可以起到高温热塑作用与高温胶结作用,防止高温变形。冷却后的长石溶体以透明玻璃体状态存在于瓷体中,构成了瓷的玻璃态基质,增加透明度,提高光泽与透光度,改善瓷的外观质量与使用效能。

长石在陶瓷生产中用作坯料、釉料、色料熔剂等。用量很大,作用很重要。

钾长石

瓷坯组成种主要是采用钾长石。它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而且随温度变化的速度慢,熔融范围宽,这有利于瓷化的形成,并可保证在成瓷温度下提供足够的玻璃相,使坏体得以良好烧结,防止产品变形。钾长石还可使瓷器的音韵洪亮。

莫来石

有称富铝红柱石,无色,晶体呈柱状或针状,熔融温度约1910℃,是陶瓷制品的主要组分。因为它首先在苏格兰莫来岛发现,故称莫来石。

石英

石英是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部分以硅酸盐化合物状态存在,构成各种矿物岩石;另一部分则以独立状态存在,成为单独的矿物实体。石英是硅酸盐工业主要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原料。

胎泥

制瓷胎的泥是用高岭土瓷石二类原料配合而成。这二类原料的配方是以制品的形状、大小、厚薄以及烧成温度等条件决定。配方的成分可以从30%高岭,70%的瓷石,到60%高岭,40%瓷石。高岭成分愈多,所需的烧成温度也愈高,成品的变形则少。大件的盘的碗,薄胎器皿都采高岭成分较高的配方。外国瓷器胎的配方一般是粘土、石英、和长石三类原料配成的,而我国瓷胎则用二类原料配成,这是我国传统制瓷工艺的一个特征。

未涂釉的瓷骨称为胎,因为做胎的泥有精粗之分,故胎也有各种名目。用普遍瓷泥所作的为瓷胎;用泥捣水中,取其未沉的细粉澄之而做的为浆胎;粗的为瓦胎;笨重而坚朴的为石胎;胎质呈现铁色的叫铁胎。

青花料有哪些种类


青花主要是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器的胎体上描绘纹饰,然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高温之后还原焰一次烧成一般温度在1200度左右,因为高温烧制之后会形成蓝色,所以也称之为白地青花瓷(釉下蓝)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而青花料的种类主要有一苏泥麻青是元末明初景德镇青花瓷的专用料,铁高锰低,发色艳丽有铁锈斑和晕散的现象;二 平等青主要是在明朝成化至嘉靖中期中广泛使用,产于江西乐平发色淡雅清新;三 石子青是明朝中期的民窑青花专用,色泽灰暗,主要是回青之前进行使用;四回青是进口的青料,主要是在明朝时期官窑专用,发色兰中泛紫;五 浙江浙青料色泽浓艳与优雅并存,其中在这儿最著名的就是康熙翠毛蓝,以上五种是青花料中最普遍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朝青花成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巅峰时期,而明清时期还新烧制出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等,这些都彰显了青花料品种的丰富。

其中回青是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话,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这种颜色是所有青花料中最具特色的,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在明朝嘉靖年间常常使用,笔路分明清晰,这一时期的明朝嘉靖年间的纹饰出了传统的仍然流行之外,还有道教的色彩纹饰大量加入,如云鹤、八仙、八卦等,虽然回青难以调和但是呈色非常的稳定,纯正,蓝中泛紫,胎釉极其的细腻,所以这一时期是回青料发展的繁荣时期。

在国料中以浙料的品质最为上乘,其中发色青翠,因为其颜色和容易与其他成分相融合所以说明朝万历年间中期到清代景德镇的官窑青料则都采与此料,而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多淡描的青花,纹饰除传统的之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布局繁密有了镂空和套活环等工艺,所以这一时期的浙料使用较多,成为了国料中最上乘的。

苏泥麻青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于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着“铁锈斑痕”,在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朝时期的永乐和宣德官窑所用的青料均是这一种,而在我国的这种原料是没有的只能依靠古波斯、叙利亚一带。

现在在我国的青花瓷市场前景非常好,但是流传下来的上乘青花瓷器却很少,所以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仿制的一方面是做工方面没有古代时的精致缺少,原料的提纯度和使用上开始追求高利润,另一方面就是现在很多的原料都已经很稀缺,价值是非常高的所以他的成本就会上升,导致只能用价值一般的原料所以最后的成品可能会相差很多。青花料是决定上好青花瓷的决定性材料。

蓝料彩与青花的区别


青花瓷是我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在漫长的烧制历史过程中,青花瓷出现了非常多的品种,每一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特色和样式,而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出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色彩,比起传统的青花,它显得更加层次分明,青翠浓艳,在成熟的瓷器烧制技术下,它逐渐成了青花瓷器中的佳品,这种青花釉色俗称蓝料彩。蓝料彩也用于称呼康熙青花的代表色彩。

康熙青花之所以在历代青花瓷中脱颖而出,除了瓷器胎釉精细,造型丰富,纹饰优美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其釉上的青花色泽比其它青花鲜艳。清朝康熙时期,因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贸易变得更加繁荣,人们对艺术品层次的要求自然也随着升高,这时候,康熙恢复了景德镇御窑厂,从而促使瓷器得到了更高水准的发展,传统的青花瓷器随着也得到了更大的改良和升级,一种叫蓝料彩的青花釉色随之出现,专业的叫法叫翠毛蓝,因为它的色泽犹如翠鸟的羽毛而得名。

青花瓷是非常受欢迎的瓷器品种,但是康熙青花与传统的青花比起来,色泽就要鲜艳得多,这种运用蓝料彩釉色的青花瓷,没有明朝时期的蓝中泛紫的情况,而且,早期的青花因为使用浙料,烧制出来的颜色会有蓝中显灰的情况,有些发色还会变得更加灰暗。蓝料彩提炼精纯,色泽鲜艳而青翠,明净艳丽,颜色明艳却不俗气,细看观看,它还会发出宝石般的蓝色光泽,鲜艳而不火气。这就是康熙青花为什么受世人相争收藏的原因。

康熙蓝料彩,又叫做康熙翠毛蓝,它的层次感非常强。传统的青花难以做到深浅展现,康熙蓝料彩却具备了这种特质,它甚至可以像波浪一样将这种深浅一层一层地呈现出来,让纹饰拉出了层次感。同时,康熙蓝料彩的笔道清晰而且明丽,哪怕是细如发丝的笔迹,都能清晰可见。它的发色钱于釉下,可看出渐变但又区别于晕染或晕撒的脏乱之感,画面清澈而明朗。因为这种特质,康熙蓝料彩能够呈现更加精细的画面,比起传统青花,它的纹饰就要精细得多,整体看起来也就更加精致,与传统青花放在一起,自然更加显眼。

将这两者比起来,传统的青花应该是古朴之中更显沧桑,对传统的工艺和技法进行了继承,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康熙蓝料彩则让这种价值变得更加珍贵,它明丽艳雅的颜色,就像秋天里的万里晴空,蓝得毫无杂质,犹如珠宝焕发出的光彩,是青花之冠,举世尊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中的经典青花料》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中的经典青花料》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