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资料 > 导航 >

康熙瓷器鉴定资料大全,建议收藏

康熙瓷器鉴定资料大全,建议收藏

古代瓷器资料 古代瓷器收藏 瓷砖大全

2020-11-18

古代瓷器资料。

康熙朝完成了瓷器样式标准化的历史进程。要学习清代瓷器的鉴定,一定要在康熙朝这六十一年上下功夫。

康熙朝瓷器的鉴定思路,就是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看好书,从宏观上了解器物产生的客观条件;看实物,从微观上观察具体器物的存在形态。传世、出土、出水的康熙瓷器,作为有明确出处的历史遗物,是学习鉴定的原始资料,传递给我们的是历史本真面貌的信息。

清圣祖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清朝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故宫博物院收藏康熙朝瓷器近七万件,与清代历朝相比,数量最多,品种最全。这种情形与当时的烧造状况相应,也就是说整个清代,景德镇烧造的康熙朝瓷器数量也是最多的。

清前期,边境逐渐安稳,商业发达,海内外对瓷器的需求量猛增,景德镇瓷业突飞猛进,产量居清代之首。与此同时,创新和研发出许多新品种,致使康熙朝瓷器的种类也居清代瓷器之最。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瓷器与世界范围内的康熙朝瓷器遗存相比虽如沧海一粟,但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全面客观的,再现了康熙朝景德镇瓷业的真实面貌。

从广义上来说,康熙朝瓷器几乎囊括了清代历朝瓷器的所有品种,康熙朝以后的彩釉和造型没有哪一种不是在此时初露端倪的。例如人们最熟悉的粉彩,雍正、乾隆时期发展到极致,但它成熟于康熙晚期。故宫博物院藏品中能确认为康熙官窑粉彩的器物很少,盘子仅存四件— 虽然数量很少,但却可以看出其已从五彩中脱颖而出,成为新兴的彩瓷品种。粉彩一经出现,便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不久便替代传统五彩,成为统领清代釉上彩的主流品种。再有,康熙朝以前的琢器— 即瓶、炉、尊等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立体造型器物,虽样式繁杂,千姿百态,但大多造型比较随意,没有规矩准绳。康熙时期的琢器集历代造型之大成,将其分门别类,统一整合,创制出七八十种琢器的标准式样,名称和器物完全契合,例如凤尾尊、将军罐、琵琶尊、棒槌瓶等,《陶雅》卷上二十六云:「瓶之佳者曰观音尊(以上均另有图式)、曰天球、曰饽饽凳、曰油槌、曰大凤尾、曰胆、曰美人肩、曰棒槌、曰投壶之壶、曰背壶之壶、曰荷包、曰如意尊、曰石榴尊、曰萝卜尊、曰牛头尊、曰鸡心、曰络子尊、曰梅瓶、曰仿周秦罍缶,若玉壶春,若软棒槌,抑其次也。凡诸名称皆沿用市俗之语,无足深论。」这些器物的最终定名和标准样式都是在康熙时期完成的。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罗列、描画出各种器物的标准化图形,仅不同名称、造型的瓶就列有六十二种,这尚不包括每一种瓶式的不同演变形式—如棒槌瓶就有方棒槌、圆棒槌、软棒槌、硬棒槌之分,梅瓶也有丰肩、削肩、平肩、溜肩之别。

清康熙 粉彩花卉纹盘及款识

故宫博物院藏

从狭义来说,具体到每一个器物品种的繁衍翻新。例如最常见的碗的造型,从最普通的撇口碗,衍生出了敛口、直口、花口、盘口、兜口、敞口、折沿、折腰、敦式、卧足、压手、铃铛式、仰钟式、马蹄式、盖碗、套杯等十几种式样。

清康熙 青花花卉纹凤尾尊及局部

高四六厘米 口径二一·五厘米 底径二三·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刀马人物图盖罐

高五七·五厘米 口径一五厘米 底径二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

高四四·八厘米 口径一二厘米 底径一四·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乌金釉五彩福寿纹棒槌瓶

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朝完成了瓷器样式标准化的历史进程。标准化的建立,奠定了清代瓷业有序发展的基本脉络。所以,学习清代瓷器鉴定,一定要在康熙朝这六十一年上下功夫。康熙朝上承顺治,下启雍正,至此几乎确立了清代所有彩瓷的雏形和造型的标准化式样,其后尽管制瓷业的百花园中无数绚烂花朵竞相绽放,但在用彩和造型方面,都遵循着康熙朝的标准轨迹前行。

由此,也引发笔者对康熙朝瓷器鉴定的一些思索,抛砖引玉,仅供大家参考。

了解历史多读书

康熙朝瓷器,无论官窑民窑,都是历史遗物。学习历史的途径无非两个渠道:一是文字记述,二是遗存器物。鉴定侧重于后者,但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理论基础是必需的,它促使你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宏观上来看待实物,把每一件具体的器物回推到它所产生的时

代中去,看其中所含的历史信息是否与那个时代相符。每个时代的经济背景和文化习俗会附着在器物上并融为一体,如果对时代背景丝毫不解,就容易出错。有了正确的历史观,鉴定思路就会不断拓展,眼界开阔,在微观上就会由表及里,明察秋毫。克隆的瓷器,即使所有细节完全照搬,但所传达的历史讯息对不上,再像也没有用。这就像用激光翻版的古画,完全一样,但完全没了「神韵」,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就是没有「味道」。所以对器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原因的学习是必需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涉及康熙朝瓷器鉴定的古代文献并不多,最早见于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刊刻的刘廷玑《在园杂志》卷四,其中有郎窑仿成化、宣德的论述:「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认。」清人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寂园叟的《陶雅》和民国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也多有论及。《陶雅》云:「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熙为最。」这一观点如果仅限于评论清代则如今仍未过时。

现代有关康熙朝瓷器鉴定的书籍、文章多如牛毛,各种出版物、视频、讲座铺天盖地,让初学者无所适从。实际上,其基本观点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古陶瓷界的前辈们就多有论述。一九八五年出版的耿宝昌先生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对康熙朝瓷器的分析已经十分到位,之后诸多论点也多是对原书观点的发挥和演绎。但真正读懂这本书、明了件件个案分析所指,则必须要有实物的参照和对比。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明清瓷器鉴定》中说康熙朝胎土陶炼非常精细,「素有糯米汁、似玉之艳称」。对于「糯米汁」的形容大家并不陌生,但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经火烧后的瓷土怎么又能和糯米联系起来了呢?这就必须上手、看到典型瓷胎的断面,才能透彻理解。在这里,「糯米汁」是形容康熙朝瓷器胎质细腻光亮的程度,就如同慢火熬制后熟烂的糯米汁水一般呈现出温暖细腻而油亮的白光,上手的残片和整器达不到一定的数量是没有办法明白的。这一特征在鉴别清代无款瓷片或者无款器物时几乎成为唯一的「制胜法宝」。这仅是一个例子,书中所涉及的有关鉴定的方方面面,没有经年累月的实践经验是很难理解到位的。所以说,看鉴定方面的书要结合实物才能看懂,光从文字上凭空想象往往容易陷入偏颇。

了解历史背景

康熙朝是清朝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景德镇官窑承担烧造祭器的任务,但没有确切记载这一任务是否完成。正规的烧造活动开始于康熙十九年,《景德镇陶录》卷二「国朝御窑厂恭纪」记载:「(康熙)十九年九月,始奉烧造御器,差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来镇驻厂监督。」督窑官的到来标志着政府资金的正式注入,由此,康熙官窑瓷器的烧造步入正轨,或者说其烧造的高潮应始于康熙二十年。

康熙二十年是分辨康熙朝瓷器早期和中晚期的分期概念上的分界点。康熙二十年之前,为康熙朝瓷器早期。彼时由于明末的战乱,御窑厂被夷为平地,这一时期宫中所用瓷器以民窑为主,偶有官窑的烧造但规模很小,瓷器上都还带有明显的顺治朝瓷器的特征。康熙二十年之后,为康熙朝瓷器中晚期,随着每年朝廷拨银数千万两供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官窑瓷器,其烧造技术已渐入佳境,完全不同于顺治时期风格的新品种瓷器开始出现。

官窑垄断优质瓷土和上等彩料,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画师工匠全力以赴投入生产,精细规范,其巨大的支出为民窑所望尘莫及。民窑受到市场消费能力的限制,尽量节约成本,这使得其烧造出的瓷器形制简单,花纹质朴,少有出类拔萃之物。官窑与民窑瓷器自此拉开了距离。但不久之后,官窑便不堪重负,将很大一部分烧造定额转嫁民窑,实行「官搭民烧」,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民窑极大的发展空间,出现了非常活跃的「官民竞市」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康熙中晚期民窑瓷器的水平直逼官窑瓷器,甚至在某些品种上有所超越。这使得在鉴别某件康熙朝瓷器到底是官窑还是民窑时仍存在一些困惑。这种情形在其后的雍正、乾隆朝并不多见。

是否有正规帝王年号款通常是区分官窑与民窑瓷器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瓷器上有正规官窑款的肯定为官窑制品,没有的当属民窑制品。但这条规律在康熙朝并不通用,原因是康熙朝曾一度明令禁止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据《浮梁县志》载:「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目前尚未查到这条禁令在张齐仲之后又延续了多少年,但至少在一六七七年至一六八〇年这段时间里,康熙官窑瓷器上是不允许书写帝王年号款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数万件康熙朝瓷器中书写「大清康熙年制」款的瓷器大多是盘、碗类餐具,陈设用瓷上书写本朝帝王年号款的只占五成,而书写前朝伪托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款的为数不少,有的则只画双圈不写款。一些典型的康熙官窑瓷器上并没有正规的帝王年号款,如康熙青花赤壁赋的大笔筒、釉里红大笔筒、五彩凤尾尊、青花刀马人大盘、五彩观音尊等大多伪托成化款,或者没有款识。就康熙朝瓷器而言,仅以有无官窑款识来判断其是否为官窑显然是片面的,只有综合各方面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清康熙 “文章山斗”款青花赤壁赋笔筒及款识

高一五·五厘米 口径一九·一厘米 底径一八·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釉里红百寿字笔筒

高一四·一厘米 口径一八·三厘米 底径一八·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五彩人物纹凤尾尊及局部

高四四·八厘米 口径二三·四厘米 底径一五·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安素草堂”款青花人物纹盘及款识

高五,六厘米 口径三五厘米 足径二〇·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熟记主要品种

康熙朝瓷器烧造时间长,品种多,

其主要品种必须牢记。哪些品种最有代表性、标准器的造型比例也必须记住,这对于康熙朝瓷器鉴别的独立应对是必不可少的。

清康熙 嘉靖款青花赤壁赋山水花卉纹觚及款识

高四一·九厘米 口径二〇·五厘米 底径一四·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海水双龙纹大瓶

高四五·五厘米 口径一二·五厘米 底径一二·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独步本朝」的康熙青花

康熙青花瓷器「独步本朝」是众所周知的。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堪称一流。其胎质格外致密,造型均挺拔俊秀,无论瓶、壶、炉、罐、碗、盘、碟、勺,一律紧凑硬朗,「骨感」鲜明,没有拖泥带水、交代不清的现象。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器多古朴凝重,中期以后造型变化较大,标准规范化的统一形制

清康熙 青花云龙纹炉及局部

高一八 口径二一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炉上书:“介休县大奇村信弟子喇贵义敬奉朝天炉瓶一付供子史村寨上供,康熙元年四月初八日具。”

开始出现,新的品种层出不穷,多达近百种。青花墨分五色,远山近水尽收眼底。鉴定方面,先要看其胎质是不是足够致密紧凑,露胎处有无「糯米汁」现象。康熙青花瓷器的胎体有足够的坚硬度,因为只有胎体有足够的硬度,在拉坯成型后才会使器物整体有挺拔向上的感觉。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单从分辨其青花色泽是否是真正的「翠毛蓝」(青花瓷器中的一种发色,只出现在康熙青花瓷器上)来区分康熙青花瓷器与后世仿康熙青花瓷器似乎有些难度,而实际上大部分康熙青花瓷器上的「翠毛蓝」色泽会有或深一些或浅一些的情况,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光绪朝仿康熙青花瓷器很多,其青花色泽深暗,没有层次。而现代仿品多是克隆某件标准器,比康熙青花瓷器上的「翠毛蓝」还要光鲜亮丽,没有任何瑕疵。现代仿品的形制达不到康熙朝瓷器造型的标准,胎土干脆不细腻,没光泽,造型完全没有挺拔感。

清康熙 青花竹林七贤图纸捶瓶

高四五·八厘米 口径三·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五光十色的康熙五彩

康熙五彩继承明代传统,在原有基础上新创了蓝彩、金彩和墨彩。明嘉靖时的五彩已经十分成熟,但尚没有发明蓝彩,所以画面中凡要用蓝色的地方都以青花替代。康熙五彩不再用青花替代蓝彩,其颜色含红、黄、紫、绿、蓝、墨、金等多种,各种颜色都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红彩,比明代的枣皮红更鲜艳,表面多见「蛤蜊光」(瓷器表面产生彩色膜状物,类似蛤蜊壳里闪烁的「彩光」)。

清康熙 成化款五彩花鸟图观音瓶及款识

高四五厘米 口径一二·三厘米 底径一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黄彩,浓淡不一的蜜蜡黄,纯度不高,呈现出有杂质的深黄色。

紫彩,深的发污像茄子皮色,浅的透明像葡萄紫色,以浅葡萄紫色比较多见。

蓝彩,蓝色鲜艳,有深、浅两种,半透明,有一定厚度,多画山石配景。

黑彩,也叫墨彩,黑亮如漆,沉着厚重,多用于勾勒人物花鸟的轮廓线、发髻、衣帽、鞋靴等,黑彩上还常施一层薄薄的云母状透明釉,使其越发黑亮。

金彩,金色浓重,足色,亮而微微泛红。

康熙五彩的仿制旧时集中在光绪年间,一般不好区分,只其胎质不如康熙朝致密硬朗,露胎处能看出疏松的痕迹。现代仿品其胎质极白,鲜艳无比,由于每一种色彩都是化学颜料勾兑的,皆匀净光滑,无可挑剔。特别是金彩,由于不是纯金,是用成本低廉的其他金属替代的,故而金中多泛绿或发白,干涩无光。

清康熙 五彩加金折枝花果纹梅瓶及局部

高三六·一厘米 口径五·七厘米 底径一三·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豇豆红釉印泥盒及款识

高三·七厘米 口径七厘米 底径三·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仿烧颇难的康熙釉里红

康熙朝十分重视釉里红这一优秀釉下彩品种的研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色泽鲜红柔和,绘画精细,有大件的钵缸、大瓶,也有小件的团龙、团凤碗盘等。大件釉里红笔筒上常书写整篇诗文,笔道清晰,呈色稳定。由于釉里红釉属铜红高温釉,烧制难度较大,康熙朝以后仿品不多。现代仿制有小件团龙或团凤碗盘,其釉色生涩,画面乌涂不清爽。

文雅精巧的康熙豇豆红

康熙豇豆红是康熙晚期出现的名贵御用釉,因烧造难度大而没有大件器物,也没有盘碗类器物,都是御用文房清供。豇豆红釉色淡红发粉还间杂自然形成的微小绿斑,犹如豇豆的红皮。有爱好者以「美女微醉的红颊」来形容其为「美人醉」、「桃花片」。康熙豇豆红文房清供的色调淡雅宜人,造型灵秀精巧,为文房上品,声誉极高。其釉色上有深浅高下之分,分正红、淡红、驴肝、马肺色等,造型有印泥盒、太白尊、莱菔瓶(萝卜瓶)、苹果尊、柳叶瓶、菊瓣瓶、小水丞等六、七种,最高者不超过二十厘米,器底白釉内均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排青花款。光绪、民国时期仿制品很多,但造型不够秀倩,釉色水润度差,釉内杂质较多,口内泛绿色,麻点多,显得不洁净。现代只见有克隆造型者,符合釉色水润标准者并不多见。

清康熙 豇豆红釉暗划夔龙纹太白尊及款识

高八·一厘米 口径三·四厘米 底径一二·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雍容华贵的康熙珐琅彩

闻名遐迩的清宫珐琅彩成熟于康熙朝,正式名称是瓷胎画珐琅,将掐丝珐琅料尝试运用到瓷器上始于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年)。珐琅彩的创烧是彩瓷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它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彩瓷的无穷魅力。康熙珐琅彩最早有在紫砂茶具上描绘的情况,清宫旧藏十九件(套)康熙款紫砂胎珐琅彩茶具现均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康熙朝以后未见清代有完全相同的仿品出现,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地方恢复了紫砂胎画彩的作品,商家称之为「珐琅彩」,实际上与清宫珐琅彩没有太大的关联。珐琅彩瓷器康熙时期多见有盘、碗、瓶等几款简单的造型,其胎体薄而半透明,彩料有微微凸起感,底款多见胭脂彩「康熙御制」四字篆书款。民国早期有非常相似的仿康熙珐琅彩碗、瓶、盘等,数量少而质量精。民国仿康熙珐琅彩很多,也十分到位,多数胎体较之康熙珐琅彩瓷器还要细白,但细白太过显得轻薄浮浅,绘画十分精致,款识照实物临摹,很难看出破绽。现代仿康熙珐琅彩者不少,但光鲜簇新,耀目刺眼,与高雅脱俗的宫廷器物不能相提并论。其瓷胎多是翻模制坯,采用现代的煤气或者电窑烧成,火气十足,新品特征明显。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碗及款识

高五·四厘米 口径一〇·八厘米 底径四·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有关康熙瓷器品种需要牢记的还有康熙素三彩、釉里三色、洒蓝釉、乌金釉等几个重要品种,篇幅有限点到为止。

清康熙 胭脂紫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及款识

高一二·二厘米 口径四·四厘米 底径五·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总而言之,康熙朝瓷器的鉴定思路是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看好书,从宏观上了解器物产生的客观条件;看实物,从微观上观察具体器物的存在形态。看各大博物馆的展品,有机会的话到各地的文物部门观摩学习。

清康熙 胭脂紫地珐琅彩牡丹纹盅及款识

高四·二厘米 口径六·三厘米 底径二·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熟悉以督窑官名字命名的窑

康熙时期出现了以督窑官的名字命名的窑。

臧应选与臧窑

工部郎中臧应选自康熙二十二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任职景德镇督窑官,这六年的官窑瓷器被称为臧窑,臧窑的主要成就据《景德镇陶录》卷五记载主要有

「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

郎廷极与郎窑

江西巡抚郎廷极曾于康熙四十四年(一七〇五年)到五十一年这八年内主持御窑场工作。与郎廷极同时代的康熙朝诗人许谨斋在《郎窑行·戏呈紫衡中丞》中称赞道:「郎窑本以中丞名……中丞嗜古得遗意,政治余闲程艺事,地水风火凝四大,敏手居然称国器,比视成宣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

朗窑红釉属高温铜红釉,特点是仿宣德宝石红釉,色泽深艳,猩红如牛血,透明的红釉上里外开片,并有放射状细丝满布其间,俗称牛毛纹。红釉亮而透明,自然向下流淌,到足边戛然而止,又有「郎不流」的说法。口沿一周发青白边,俗称「灯草边」。朗窑红釉的施釉技巧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郎窑红釉瓷器的底部都是泛黄的「米汤底」或者是泛青不匀的「苹果绿底」。民国初年,为迎合欧美市场的需求,生产了一大批郎窑红釉仿品,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现代仿品也很多,其釉多浓红发深,且器形相差很远。

清康熙 郎窑红釉蒜头瓶

故宫博物院藏

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有相关的出版物,对器物的造型、线条的把握可以通过看图录来加深印象;对胎土的把握可以通过观察残片来解决,康熙朝瓷器残片的观察对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胎土的粗细、色泽,釉的厚薄、亮度一览无余。反复搓磨瓷片,凭触觉也会传递一些真实的历史信息。要特别重视流传有序的博物馆藏品以及有明确考古依据的出土物和有打捞记录的出水物,传世、出土、出水的康熙瓷器作为有明确出处的历史遗物,是学习鉴定的原始资料,它传递给我们的是历史本真的面貌。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清代乾隆时期瓷器收藏鉴定知识大全


各种釉彩大瓶,清乾隆,高86.4cm,口径27.4cm,足径33cm。

瓶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5层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

清代乾隆时期历时60年,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此时,由于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瓷器情有所钟,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苦心经营,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名工巧匠汇集于景德镇,致使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别是各种新奇淫巧的制品层出不穷,其工艺技术之高可谓鬼斧神工。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称,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窑变双耳菊瓣尊,清乾隆,高22.3cm,口径18.2cm,足径11.6cm。

尊通体菊瓣形,口外撇,粗长颈,平肩微弧,扁圆腹,圈足外撇,颈、肩部对称置双螭耳。内施天蓝釉,外施窑变釉,除肩部有少量蓝色外,余皆为火焰红色。足内酱釉,印“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阴文篆书款。

乾隆早期窑变釉保持着雍正时的“火焰青”特点,随后渐变为以红、蓝、月白各色交织成块状的斑片和条纹,乾隆晚期窑变釉中月白与蓝色较少,多为红色。

在清代,瓷器的制造分为圆器和琢器两大类,其中圆器指碗、盘之属,琢器则包括各种需要雕琢成形的器物。该尊虽可归入圆器一类,但其外壁呈现的菊瓣纹样则需雕琢而成,《陶冶图》“圆面积器拉坯”条记之为“圆器之制不一,其方瓣棱角者则有镶雕印销之作”,该器的菊瓣棱线正是这种工艺制成。

松石绿釉镂空花篮

松石绿釉镂空花篮,清乾隆,高13.5cm,口径15.9cm×9.9cm,足径5.8cm×4.4cm。

花篮呈元宝状,宽口沿,两端上翘,短颈,扁圆腹,圈足微外撇。口沿下饰金彩活环12个。提梁由两串金彩套环与三片镂空火焰纹瓷片组成。外底署胭脂彩“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通体施松石绿釉,以镂空龙穿花纹装饰。

乾隆时期,瓷器的制作集历代名窑之大成,达到了历史高峰,精妙奇巧的器物层出不穷,以瓷器仿制的各类工艺品达到了乱真的程度。此花篮釉色与松石颜色几无区别,并大量采用镂雕与活环工艺,其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仿古铜金釉三足炉

仿古铜金釉三足炉,清乾隆,通高33.1cm,口径14.9cm。

炉仿铜质香炉的式样,嵌入式炉盖,直口,束颈,冲天绳耳,扁圆腹,下承三柱状足。口沿处印阳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排篆书款。通体施金彩,饰模印和镂空花纹。盖面均分为6瓣,每瓣圆形开光内镂雕双螭纹,开光上方模印变形龙纹一周,盖钮为镂空莲花荷叶纹。炉颈部与炉身三个桃形开光内凸印蟠螭纹,腿部凸印变形蝉纹。

陶瓷器上装饰金彩始于唐代,宋代定窑与建窑亦有烧制,元明时期金彩的使用增多,工艺上多为金箔贴金。清代普遍采用描金,将金粉溶入胶水中,掺入适量铅粉,在瓷器上描绘后经低温烘烤,最后用玛瑙棒或石英砂摩擦使其发光。此炉工艺装饰细腻精巧,通体遍涂金彩,充分显示出清乾隆时期高超的陶瓷仿古工艺。

仿黑鲨鱼皮嵌钟表葫芦式壁瓶

仿黑鲨鱼皮嵌钟表葫芦式壁瓶,清乾隆,高23cm,口径7×3.5cm,足径7.4×3.6cm。

壁瓶是用来挂在墙上装饰用的瓷瓶,所以一面有装饰,另一面做成平面。这件葫芦式壁瓶,上部开钱形洞孔,用于悬挂。上腹部与瓶颈间对称置如意耳,圆形开光内绘鱼藻图;下腹部两侧置夔龙形耳,中间镶嵌钟表。通体以黑色珍珠地装饰,饰金彩缠枝牡丹纹。瓶内壁及背面施松石绿釉。足底前壁自右向左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款,内镶嵌四铜制螺丝。

这种黑色珍珠地系模仿鲨鱼皮效果,在陶瓷器中极为罕见。其造型古朴,形制端庄,既美观又实用

窑变釉钵缸,清乾隆,高33.2cm,口径31.2cm,足径20.7cm。

缸体钵式,敛口,深腹,圈足。通体施窑变釉。釉面匀净,大面积的红釉与淡紫、月白等色釉交相辉映,艳丽华美。圈足内施酱釉,外底阴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窑变釉是清代雍正时期仿宋代钧窑而创烧的一种高温颜色釉。其烧造工艺,据成书于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载:“其钧窑及法蓝、法翠乃先于窑中烧成无釉涩胎,然后上釉,再入窑复烧乃成。惟蓝、翠一火即就,钧釉则数火乃得流淌各种天然颜色。”此器造型端庄,胎体厚重,釉汁自然流淌,釉色艳丽,配上端庄秀美的器形,极富美感

白釉凸雕莲瓣口瓶,清乾隆,高27.4cm,口径9.3cm,足径8.5cm。

瓶口为莲瓣形,长颈,丰肩,圈足。胎体洁白细腻,通体施白釉,釉色恬淡。外壁凸印莲花花叶及花蕾纹饰,花叶内以极细的线条刻划出筋脉纹理,纹饰清晰。外底署阴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优美,构思巧妙,工艺精湛,显示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

炉钧釉琮式瓶,清乾隆,高37.3cm,口径8.6cm,足径12.1cm。

瓶仿玉琮造型,小口,短颈,折肩,方腹,高圈足外撇。器腹折角处凸饰八卦纹。通体施炉钧釉,釉面蓝紫相间,色彩斑驳,外底署阴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乾隆朝的炉钧釉以蓝、绿、月白色釉面为主,釉面流淌小,以蓝色釉点多见,造型更加丰富。此器仿周代玉琮形状,古朴敦厚,釉色清新素雅,天蓝与淡紫色相互浸润衬托,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仿汝釉花囊,清乾隆,高13cm,口径5.8cm,足距8.5cm。

花囊盘口,束颈,扁鼓腹,平底,底下承以三乳状足。肩部对称置双系,腹下凸起一周12个乳钉。通体施仿汝釉,釉面有细密开片纹。底心内凹,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器为插花器物,因形似鱼篓,故又称鱼篓尊。器形始见于雍正朝。此花囊形制新颖,造型规整,釉面莹润,为乾隆仿汝釉瓷器之精品。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曾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青瓷。汝窑青瓷胎体轻薄,釉色素洁高雅,青中闪蓝,故有“雨过天青”之美誉。雍正、乾隆时期以唐英为督陶官的景德镇御窑厂曾大量仿制宋代五大名窑器物,仿汝釉瓷器主要是仿宋代汝窑瓷器的釉色,造型袭古又有创新,器物外底多有以青花书写或以铁锥刻划的本朝篆体年款。

茶叶末釉牺耳尊,清乾隆,高51cm,口径24×19cm,足径26.7×21cm。

尊仿古代青铜器造型,椭圆口微撇,阔颈,鼓腹,圈足外撇。颈部置对称牺耳。尊内外及足内均施茶叶末釉。通体装饰条带纹。外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牺”指的是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这个尊的双耳就是仿造的“牺”的形状。茶叶末釉是厂官釉中的一种。厂官釉属于铁、镁结晶釉,由于烧成工艺的某些差异,其色调有多种变化,有的似鳝鱼腹际色,俗称“鳝鱼黄”,有的像茶叶研成的细末之色,俗称“茶叶末”。此尊上的釉即可称作茶叶末釉。

粉青釉暗兽面纹交泰尊,清乾隆,高16cm,口径6.9cm,足径8cm。清宫旧藏。

尊口外撇,短颈,溜肩,弧鼓腹,圈足跟外撇。通体施粉青釉,腹部模印兽面纹、云纹。在器腹中部采用镂雕的手法把器腹分为上下两部分,并以正、覆如意头的造型相扣,内置铜胆供插花用。外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交泰”之名出自《易经·泰》,称“天地交,泰”,旧时指时运亨通。此尊沿用“交泰”之名在于其上下交接扣合的部分,蕴涵了吉祥的寓意

黑彩描金花卉纹碗,清乾隆,高13.6cm,口径31.5cm,足径15cm。

碗敞口,圈足。外壁用黑彩描绘簇拥的各种花卉纹,花蕊上用金彩点缀。口沿饰以金彩。碗内心描金画瑞典支票图案,支票上日期注明是1762年8月11日,可以知道这只碗烧制的大致时间。本件展品由沃尔沃中国公司捐献

瓷器收藏专家建议高档瓷器应走长线


瓷器收藏专家建议高档瓷器应走长线。高档瓷器的收藏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领域,丰厚的利润引得人们趋之若鹜,有些人甚至指望着靠一件瓷器能够“一夜暴富”,但是专家指出,瓷器收藏是项长期投资,手有好瓷应该“捂一捂”。

省会高档瓷器收藏人士李先生认为,对古董来说,越古旧越值钱,但是收藏高档瓷器却不能只看年代,应该从胎体、釉色、造型、纹饰、落款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比如元代祭祀用的兽头尊现在只卖到万把块钱,而清雍正年间出品、太医院用来装中草药的“太白罐”却价值十余万元。之所以价格相差如此悬殊,是由于时下收藏家更多的从藏品的外观造型和做工的纹饰的精美程度来选择。由于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出品的优质高档瓷器,尤其是官窑瓷器做工更考究,形态优美,给人感觉赏心悦目,而元代出产的瓷瓶瓷罐上的图案绘制得相对粗糙,造型较单一,多给人“粗笨”的感觉,因此相当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市场价值。

在省会的古玩市场,不乏大批来“淘”瓷的收藏者,而他们的目标多是官窑瓷器。但是瓷器卖家们却透露,这些珍贵古瓷相当稀少,如汝窑的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旧时皇家也不易得之。如乾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因此其流散民间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因此,高档瓷器收藏家李先生认为,收藏者不妨在专题上做些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独辟蹊径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瓷器属于中长期投资,投资者不能指望一夜暴富。专家介绍,古瓷投资的价值一般10年后才增长4—8倍左右。而且,古瓷市场同其他收藏市场同样存在冷暖期。 因此对于收藏者来说,应知道“捂一捂”的规律。比如清三代出品的瓷器,如果遇不到高位藏家是不会换主的,因此有些买家希望今天买了明天就能赚翻番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此外,认识地区差异也是投资者必须考虑的一种有效投资手段。比如,南方北方由于地域观念、艺术品市场存量、消费能力和购买水平的不同,会造成同一器物价格的地区差异。

专家讲解古陶瓷的科学鉴定和收藏并提供建议


【今日主讲】

赵幼强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

中心思想

收藏对国家而言是传承历史文化,对个人而言则是精神享受和素质的提高,当然,也还有保持增值的作用。

古陶瓷是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最为密切,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收藏者还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要通过收藏为社会作出贡献。

理念动机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古董会增值,我收进去,过一年或者几个月以后最好翻几番。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急功近利。就是今天买了,马上要叫它变为自己的一种利益。一种是全面开花。就是收藏古陶瓷的种类非常多,从原始社会新时期的陶器到民国瓷都有,古陶瓷的内涵很丰富,收了太多,鉴别能力却跟不上。三是捡漏心

态。在二百大很多人去淘宝,但这里面能有多少含金量呢?如果十年前,可能还能捡到漏,现在收藏如此普及,是很难得到宝贝的。

我认为,收藏古陶瓷不能争功近利,要有科学的收藏理念,才是最佳的。我在2003年、2005年和2007年的3次全省性鉴宝活动中,很少碰到有科学收藏理念的收藏者。当下,收藏古陶瓷的动机或目的,主要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博物馆型。这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基本上就是一些收藏大家。浙江在全国是一个收藏大省,不光是收藏水平高、规模大,而且民营博物馆也非常火热。博物馆型的收藏大家要求能对某一类藏品有比较系统、比较专一的收藏。

第二种是学术型。现在有好多民间收藏者是一些知识分子,比如说是研究员、教授等等,他们收来古玩后,也要进行学术研究。杭州收藏协会里有个陶思安,就出了一本关于青花罐的著作,我觉得非常专业。

第三种是价值型。古玩市场一些古玩商,还有文物商店、文物公司,都是价值型的,他们靠这个吃饭。在新疆这么一个地域边缘的省份,就有15万人以买卖古玩为生。这种人群追求价值,是损失不起的。

第四种是鉴赏型。主要是中小收藏者,就是玩过了有一点保值也是好的。

第五种是学术兼鉴赏型。主要也是一些有知识的人,在鉴赏的同时,也进行一些学术研究。

第六种是捡漏型。

大家在进行古陶瓷收藏时,可以去对照一下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一类型。不能说这里面哪一类型特别好,但我是不大赞成捡漏型,因为现在漏市是没什么好捡的。实际上,很多正规的文物商店都有很好的文物,甚至拍卖行也会很多好东西,可大家偏偏视而不见,宁可到市场上去捡漏,甚至捡了假的还沾沾自喜,乐此不疲。我们要首先明确收藏的动机。

经验技巧

古陶瓷收藏的类别,可以分综合性、专题性、题材性、工艺性、专题加题材性。综合性面最广;专题性可以按照窑口收藏,也可以的按照某一个断带收藏;题材性根据古陶瓷上画的花鸟、山水、人物种类收藏;工艺性按胎装饰和釉装饰收藏,胎装饰又有贴花、印花、划花、堆塑,釉装饰又可分为单色瓷(点彩、绘彩)和彩色瓷(五彩、斗彩、粉彩),元以后的青花和彩瓷就是彩色瓷;专题加题材性的,比如前面说到的陶思安,就专门收藏清三代人物罐,清三代是专题的,题材就是人物罐,这样收藏有个好处——很专,这样收一般很难碰到假的,收的时间长,也就有经验了。我建议初学者还是学单一的比较好。

关于技巧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我自己的经验,归纳为5个字:“望、闻、问、切、地”。

“望”——什么叫望?就是要看。现在很多收藏者也不去看,只要人家推过来就收下,他认为对的就不屑到博物馆去看,也从来不看相关书籍。我建议收藏者要到两方面去看:一是到各大博物馆去看,去国有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不论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区级)都可以;二是看书,涉及艺术品投资书籍很多,一类是图录方面的书,一类是有价值文字(文献)书和论文,如有台湾故宫月刊和文物、考古月刊。对初学者重点推荐四本书(见附),这是解决收藏者的世界观。

我觉得看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看,就根本不懂一些知识,没有知识又怎么能搞收藏。收藏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有收藏者和我说,他收藏了这么多年,花了几百万,一次博物馆都没去过,结果拿到我们博物馆来鉴定,一箱一箱都是假的。如果你玩的是赝品,那是一种对文化的玷污。通过看,可以解决世界观的问题。

“闻”——闻就是听,这是要解决方法论的问题。听有音之音(杂音)者聋,要听有真才实学者。什么应该听,什么不应该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问”——问是求教,搞古陶瓷收藏的天生不是有这个那个本领,有问题要对症下药、对症对人请教老师,要问知情人。比如耽宝昌是青花、彩瓷鉴定的专家,而对越窑和龙窑瓷就不一定是顶级专家,而浙江的专家在这方面就是强项了。顶尖的专家也只懂得几个门类,要实事求是。

“切”——切就是要实践。收藏古陶瓷绝对不能纸上谈兵。我去帮人鉴定,对方先给我看书,跟书上对都是一模一样的。他根本不知道,书印出来的时候色差就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收藏古陶瓷的人一定要有实践,要多看博物馆里的东西,多看一些大收藏家的东西,要多去比较规范的拍卖行看看。收藏者之间要多交流,不要私藏或密藏,这是解决收藏者实践科学判断能力。

“地”——地指

的是本地。要从本地熟悉和可借鉴(各大博物馆)文物艺术品入手。这是我这几年通过与社会上收藏者的广泛接触、调查的总结。本地的东西往往都收藏很好,但是一出本地,很多很多都是假的。比如在昆明,当地藏家拿出了龙泉瓷,那是假得不得了的东西,他都作为真品放在那里。这是因为昆明那边没有龙泉窑,他们不能在博物馆借鉴到真的东西。这个品种在浙江收藏就很容易,因为越窑在省内各大博物馆都有。当然,收这类东西也还是要谨慎。

康熙郎红瓷器怎么鉴定?


近来看到有不少朋友对红釉器,特别是郎红类比较感兴趣,对于不同时代郎红的断代也有热烈的讨论。因此,通过本人对馆藏标型器件查看、民间收藏材料的积累,自己的研究,谈谈对郎红的认识。

关于郎红的定名、历史渊源,上海博物馆的陆教授有详细研究,陆氏的核心观点是所谓康熙“郎窑红”,在郎廷极之前,民间就有烧制,窑口众多,器型、发色也有较大变化。感兴趣的读者可查看原始文献,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着重探讨的,是郎红的鉴别与断代。

何谓郎红?

凡具有浓重红色(越往底部颜色越深)、玻璃质感强、有中至大开片、器型口因釉的脱流而露出胎骨的单色红釉,均可归为郎红类。真正的郎红,就是康熙本朝所烧制的官窑或官民窑。康熙后的,都为仿郎窑。仿烧康熙郎红,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绪)和民国初期。

康熙郎红的特征

第一看红

鉴定瓷器的标准依据,如包浆、胎骨、胎底,在断代郎红类红釉器,有一定作用,但并非绝对有效。本人通过文献记载、实物查看,提出鉴定郎红的真伪、断代郎红,第一要素是发色,即红釉的颜色。其次是包浆和玻璃质感、最后才是胎底胎骨。

那么康熙郎红的标准发色如何? 康熙本朝所烧之郎红器,由于高温铜的比例极高(所谓不计成本),因此,烧制出的结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红釉发色呈深紫红色,或深玫瑰紫红色。打个比方,就好比新鲜猪肝切开后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浓紫红色(有卖菜烧菜的朋友自然能够体会)。而在强光照射下,高温铜对光中的六色(橙、黄、绿、青、蓝、紫)完全吸收,对红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产生鲜红色质感。因此,康熙郎红只有在强光直射下,才会有鲜红色发色,而在自然光下,则呈深紫红色。康熙后仿制的郎红,则此特征比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鲜红色。

第二看玻璃质感、开片

康熙郎红因烧制不计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时,还配以玛瑙,因此,烧出的结果是表面具有极强的玻璃质感。

高温烧制下,形成自然开片,开片不均匀,呈中至大开片。开片不明显,隐于釉层下,与高温铜结合完美。在40倍放大镜下,显示在有少量的气泡。

第三看胎底

不少人会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实际效果么?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后仿烧的郎红,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复烧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征。康熙郎红的胎底,历史记载,实物考证的有两类,一是萍果青,此为康熙晚期产品之特征,二是米汤底,此为康熙早期产物之特征。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开片大小亦有差异。如萍果青的胎底,开片大,不明显,而米汤底,则开片纹小,与萍果青比,开片纹显著。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此三类胎底外,还存有一类型,为萍果青泛红釉胎底,还有少量的以红釉为主的胎底。

此外,康熙郎红还有一特征,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康熙郎红一般以小中器型为主,大器较少。这里不能说没有,而是较少。

到了清中晚期,仿康熙郎红的器物,一般在红釉发色、玻璃质感、开片、均与康熙本朝产物有区别,在器型上,也有较大变化,如大型器出现。后仿郎红,以光绪朝的作品最好。

近来看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新品,此类品的共性是,用化学料配出介于深紫红色与鲜红色之间的红色,我称为”妖红“。有玻璃质感,有开片。器型也变化多端,有小器,亦有大器、巨大型器,喜爱收藏朗红的藏友对此祸害品,须要小心。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鉴定技巧


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 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富有阳刚气势,制作很清楚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较而言,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充分表现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

康熙青花瓷器种类繁多,根据一些常见器物现择要分类介绍如下:

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面有开片,体小的胎重。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 厘米 左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寿圆棒槌瓶,洗口,长直腹,高达 厘米 ,形体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又如康熙青花渔家乐方棒槌瓶,都是这类器的精品。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此外,还有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 厘米,及青花雉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

罐类:将军罐,始见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 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是民窑产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 厘米 左右,份量适中。早期简单呈筒形,平底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层台底,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 年字款,其双圈画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画双圈,有的不写款,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

壶类:执壶、贲把壶;又称藏草壶,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银制贲把壶形制烧造而成。茶壶,饮茶器具,烧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善于随形变换,有竹节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壶体与壶流、壶柄比例适度,和谐统一,端庄大方。茶壶常见画松竹梅和博古图。博古即是用各咱工艺品组合成的图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茶壶,构思巧妙,盖钮、流柄塑成梅枝、竹节及松树,在用青花绘松、竹、梅纹,将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精美雅致。鼻烟壶,做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开始在当时广为流行,但式样单一,呈筒形,又称炮竹形。小唇口,外绘缠枝莲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独钓图,前者多无款,后者多写成化年制 字仿款。

笔筒类:文房用具之一,数量很多,器壁多较厚。较明末清初有了明显的变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圆筒形,数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现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浆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种。最常见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脐微向内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脐内的外围有施釉和无釉两种,后者居多。其次是台阶底,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个条形小足。官窑笔筒多书长篇诗文,诗尾常用釉里红篆书康熙传古方章。民窑釉面泛青,多画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鸟图。个别带有纪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笔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笔筒等,这类带纪年的民窑笔筒,总体特别是胎厚重,底无釉,口沿与近底处往往有暗刻双弦纹或卷草纹,而这种暗花边饰在明末崇祯和清初青花瓷中非常流行,如笔筒、莲子罐和筒式瓶中经常看到。

花盆类:养花器具。形体庞大,胎体坚硬,沉稳敦厚。常见有圆形、圆筒形、椭圆形、海棠形、四方形、长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庄、古朴,制做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康熙皇帝祝寿而烧制的。做为御用养花器具,因而器上身出现许多象征长寿的吉祥图案如松鹤延年、寿山福海、鹤鹿同春、云龙、云凤、云蝠灵芝、八仙图等,也有绘山水人物图、百子图,口部多折沿,底心有圆孔,沿下青花写有大清康熙年制 字楷书横款。

盘类: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烧造。有些差别不是很大,有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沿盘、撇口盘、菊瓣盘等。圈足略高,比较而言,民窑釉面泛青,胎要重于官窑青花,足宽厚。盘底一般平整满釉,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外销瓷有别于国内用瓷,多为折沿,浅壁。胎极轻,很精致,质量高,青花艳丽,纹饰既有传统的花鸟纹,也有西方国家的花卉和楼阁等,带有异国情调。而从文献上来看,销往欧洲的居多,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销瓷的收藏。器底往往写有玉字款。

碗类:有高足碗、盖碗、盒 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为康熙朝创新式样,除青花外还有斗彩,里外常画凤竹纹,采用的是过枝手法,这种由外到里的过枝画法,为当时所首创,后期雍正、乾隆广泛使用。足内写御赐纯一堂双方框款。康熙青花碗画面都不是很繁密,装饰得体。官窑以龙、凤为主,常见有云蝠、朵云、松鼠葡萄、牡丹花、八宝、八卦纹等。

盒类:上下结合紧密,盖面扁平,圈低矮、平切。盒底常见有清玩 字,外壁往往画人物,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 字款的常常通体画缠枝牡丹。另有圆盒、四节圆盒、小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等。

杯类: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铃铛杯,铃铛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观极令铃铛而得名,又称仰钟不,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风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两种。官窑胎薄多敞口,民窑胎厚多撇口;套杯,多为 个 套大中小合成一体,外壁常绘诗句人物,后期雍、乾二朝数量明显增多有 个、 个。乾隆以后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诗句杯,为康熙朝官窑青花名品之一。属精美之器,景德镇曾成批地烧造。除青花外还有五彩,宫中有大量传品,这种花卉杯制作上技术要求高,烧造难度大。胎薄如纸,轻巧莹透,青花淡雅,晶莹光润,已经达到了只见釉而不见胎的程度。古人用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来形容它可谓恰如其分。杯身分别于一面绘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另一面书五言或七言泳花诗句,诗句后面均有一方篆书赏字印。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后也有少量烧造,多是粉彩,成套的不多,极少见到青花。

仿古铜器的式样有:炉、尊、觚、爵、杯、豆等。有的不仅造型仿,纹饰也画古铜纹,如饕餮纹、兽面纹等。

康熙朝十分崇尚明代青花瓷器,根据文献记载,多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时期烧制的。从传世品看,仿明代青花,以宣德朝最多,且最为成功,不仅按照宫中宣德青花为蓝本进行精心仿制,有的还将宣德纹饰画在本朝风格的器物上。有目的是想借古耀今。仿宣德青花的作品,多出自郎窑,不仅造型、尺寸相同,纹饰、款识也十分逼真,若不仔细观察对比分析,很难区分,达到了与真无二、比视宣成欲乱真的程度。清人刘廷玑的《在园杂志》称赞郎窑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辩别。说明康熙仿宣德青花取得了高度成就。

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反映当时思想与生活习俗的图案大量出现,绘瓷匠人水平决不低于官窑画师,突破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纹饰对称、平衡、整齐,主题,醒目、突出,仍代表着当时绘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泻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分分明。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最多能分了八九种色阶。山石的描画,多采用斧劈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运笔时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这全靠画工手笔功夫来完成,构图讲究多样化,强调画面活泼有趣味,视野开阔,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说,康熙青花将中国绘画的技法,经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使我国瓷器装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有的画面结合刻、划及镂空堆贴等工艺。同时还广泛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青铜器、漆器和织绣等。

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师法自然和社会,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也有一些是来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内容,康熙青花千变万化的装饰图案,也为其后雍、乾青花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在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早期青花一般不书帝王年号款,偶见以宫廷或御花园中的斋堂落款,不带双圈,如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 ( 康熙十年 ) 、康熙壬子中和堂制 ( 康熙十一年 ) 、康熙癸丑中和堂制 ( 康熙十二年 ) 等,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中的住所。康熙青花中期开始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楷书,主要是青花双罪状大清康熙年制 字款, 行 字。晚期青花既有 行 字,也有双行 字,后者往往不画双圈,清字右下的月字下现一横常竖写,还有少量的大清年制 字楷书款。这种 字款在颜色釉中也常看到,如黄釉碗和青釉瓷器盖碗等。康熙款总的风格是一般色泽稍浅淡,字体清晰,瘦长,端庄工整,清秀有力,熙字写法有一撇三臣二笔已之说,下半部的四点有直点和顺点两种,前者居多。字与字之间拉开距离比较大,上下不是很紧凑,顶天立地,时代特征鲜明。

仿明款识有大明年制、永乐年制、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从数量上看有一半是写仿成化款,既有 字,也有 字,多是楷书,其次是写仿宣德款和嘉靖款。

民窑青花的款识比官窑要复杂,区别很多,多数不书写年号款,这和当时禁书年号的规定有关系。往往写堂名款,双称斋堂款,即所居的斋、堂、室、轩,还有吉言赞颂款和花押图记款。多数是写在底足,画有双圈,没有双圈线的极为少见,少量是在碗心,常见: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赞颂款有:在川知乐、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友昆连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传胪首唱、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有些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爵杯、香炉、荷花等图案标记。盘、碗的足内常写佳字或福字,有的描绘笔、银锭、如意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绘杂宝、方胜等。

康熙青花写干支年款的很多,绝大多数书于器身文尾,按年代顺序排列有:丙午款 ( 五年 ) 青花三友碗,青花山水笔筒,丁未款 ( 六年 ) 青花山水纹碗,辛亥款 ( 十年 ) 青花山水人物盘、青花八仙炉,癸丑款 ( 十二年 ) 青花山水笔筒,已未款 ( 十八年 ) 青花人物诗句套杯,甲子款 ( 二十三年 ) 青花人物三足炉,丁卯款 ( 二十六年 ) 青花诗句笔筒,已巳款 ( 二十八年 ) 青花云龙炉,庚午款 ( 二十九年 ) 青花渔家乐图方棒槌瓶,壬申款 ( 三十一年 ) 青花腾王阁序笔筒,丁丑款 ( 三十六年 ) 青花山水人物笔筒,戊寅款 ( 三十七年 ) 青花罗汉纹筒多瓶,乙未款 ( 五十四年 ) 青花人物纹凤尾尊等,这些带有明确纪年的器物,对我们鉴定同类型器的年代确认,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收藏鉴定:怎样鉴定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现介绍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鉴别参考:

一、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艺术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见图七,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一、官民窑的关系及康熙青花的分期

青花,中国陶瓷王国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它不仅与玲珑、色釉、粉彩一道并称景德镇“四大名瓷”,而且还享有“国瓷”美誉。明清时期官民窑皆大量生产。

官窑生产不惜成本,价值在于精。而民窑则变化多,纹饰生动活泼,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产品粗细兼有,产量很大。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大批外销。官窑是在民窑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其反过来又会影响和推动民窑的发展。官民窑这种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其形成了既有共同时代风格又各具自身特点的状况。而正是其中的共同时代风格为民窑断代提供了依据。

民窑通常按生产力的发展,使用方法的进步和民间艺术观念的渐变等客观因素自然地变化和过渡,这是民窑普遍存在的承袭性特点。历史文献中关于民窑的可靠记载几乎为空白,与官窑研究相比,景德镇民窑青花的研究还处在为解决断代问题获取资料的初始阶段。民窑青花面貌的多样性,发展演变的复杂性决定了民窑断代研究的难度。

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的清康雍乾景德镇瓷器生产中,康熙民窑可谓具有重要影响。康熙朝历61(1662——1722)年,经济业旺发达,对外贸易繁盛,国力强大。由于采取了减免赋税,“官搭民烧”和废除“匠籍”制等一系列举措,使民窑生产得以大力发展。鉴于时代跨度较长,目前学术界一般将其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系元年至二十年(1662——1681年)),中期是二十一至四十五年(1682——1706年),晚期为四十六年至六十一年(1707——1722年),作者今以康熙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鉴定为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二、造型、胎、釉和工艺

康熙民窑青花造型古朴、端庄,整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充满阳刚之美。型制、规格众多难以计数。这恰映证了梁同书《古铜瓷器考》所云:“官窑器纯,民窑器杂。”主要见有瓶、方瓶、观音瓶、梅瓶、筒瓶、棒槌瓶、胆瓶、玉壶春瓶、琵琶瓶、花觚、盖罐、将军罐、粥罐、高奘罐、莲子罐、盘、六方盘、八方盘、花口折沿盘、攒盘、碗、侈口碗、收口碗、墩式碗、笠式碗、盖碗、高足杯、提梁壶、缸、花盆、笔筒、洗、砚、盒、绣墩、熏炉、钵式炉、筒式炉、洗式三足炉、鼎式炉和瓷板画等。其中,以花觚、梅瓶、筒瓶、棒槌瓶、盖缸、将军罐、粥罐、盘、碗、提梁壶、军持、缸、笔筒及钵式炉等最为多见。

花觚除沿袭崇祯、顺治时筒式觚形制外,还新创了上短下长二截,大口外撇,长颈渐收,鼓腹下敛。足底外倾式觚,因其口颈外撇呈凤尾状,又名“凤尾尊”(其高度通常在45厘米左右)。对此《饮流斋说瓷》曾载:“口大腹小者谓之花觚,明制者身段直下绝无波折,康熙以后则腰际凸起略如香案中插花之具矣。”梅瓶唇口,短颈,丰肩至下渐敛于胫部外撇。筒瓶别称“象腿瓶”,口沿外倾收颈,溜肩,柱形往下慢收。棒槌瓶在筒瓶后面因状似中国江南农家洗衣所用的棒槌,故名。有方、圆棒槌瓶之分,以后者居多。盖缸直口露胎,丰肩鼓腹,底有施釉、露胎二种,盖见馒头形和盖面下凹两式。将军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分无釉平底、圈足二类,盖顶饰宝珠钮。粥罐直口、溜肩、圆腹、底微收、平底。盖为圆形钮或有孔,可加铜环饰。肩部具对双孔洞,可穿装金属环以利提系。盘通常是唇边。碗侈口圆腹至下缓收,釉底圈足。军持喇叭口、束颈、球腹,流似乳头状,一般系外销产品。提梁壶中以肩部饰面相清晰的四个铺首用于提系者最为多见。缸普遍制作较精细,常见直口、里外两边有唇边呈滚圆状,鼓腹下收,底部无釉一类。笔筒见有直筒、撇口束腰、竹节形等。口径大者可至34厘米曰“大笔海”。钵式炉与明末、顺治朝器物基本一致,均呈撇口、鼓腹、下敛、平底、圈足状。

胎土淘洗得很纯净,胎体坚致缜密,断面似糯米糕,份量较重。还流行用精细淘洗之浆泥制成的质轻松软瓷胎,俗名“浆胎”。该胎体始于明代,通常用于细路瓷器。早期胎体兼有明末遗风,较之中晚期手感略重。釉汁享有“坚白釉”,“粉白釉”、“亮白釉”的美称。表面光润具紧披光亮感,一般见有桔皮纹、棕眼。器内外釉色调基本一致,底部釉面多数泛白且薄,与器身有别。早期釉色白中闪青,中期釉白光亮,晚期呈硬亮青色。早期器物常见芝麻酱釉口。口沿及足部釉面多见有自然的毛边或爆釉点,此乃原施加的一层具凸起感含粉质的白釉遭风化而破裂之故。胎釉结合紧密,修胎较规整,旋胚痕较明显。少量砂底及厚胎器的露胎处见黄褐色火石红。早期圈足多系两面斜削状,中晚期(尤其精细品)圈足处理光滑谓“泥鳅背”,粗者一般底足粘砂,打磨欠平滑。器足分为平足、宽厚圈足(盘、碗类常见)、双圈底(笔筒、印盒、小碟、盏托等多见))、二层台底(琢器类为主)、拱壁底(笔筒为多)和圈足等数种。

三、纹饰

康熙民窑青花早期的纹饰仍保留着明末、顺治时的绘画风格,豪放粗犷和精细工丽并存。中晚期受明末清初书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泮源、华喦及“四王”等人的影响,构图舒朗,意境深远。早期画法流行单线平涂,有明末遗风。中晚期以流畅工细,勾、染、皴、擦并用为主流,多可分出阴阳面及层次。主要使用浙料和珠明料作画。

装饰题材丰富多彩,不胜枚举。均是当时社会习俗和文化观念的直接反映。这种来源于民间现实生活并充满活力的题材,其情趣盎然的内涵与粗犷洒脱热情奔放的艺术表现,可说是青花中独特且最具艺术魅力的部分。

常见图案有:山水庭园、望江兴叹、人物、婴戏、羲之爱鹅、西厢记、三国故事、水浒故事、无双谱、天仙送子、麒麟送子、一琴一鹤、十八学士、周处斩蛟、指日高升、十八罗汉、饮中八仙、八仙庆寿、加官晋爵、刀马人物、耕织、御沟拾叶、云龙、鱼龙变化、夔龙、海水龙、二龙戏珠、蟠螭、四福、龙凤、麒麟、云凤、丹凤朝阳、凤穿牡丹、柳马、松鼠葡萄、松鹿、锦堂富贵、太狮少狮、玉兔、花鸟、缠枝牡丹、缠枝莲、四季花、冰梅、四君子、月影梅、三友、花篮、皮球花、寿字、梵文、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颂、博古、饕餮及四艺雅聚等。上述题材大致分为山水、人物、瑞兽、花鸟、书法及图案等几类。

山水类图案早期流行披麻皴法,中晚期除多见斧劈皴法外,还应用西洋画法借鉴光线的强弱来体现阴阳面。它充分证实清初山水画皴法较为见长,尚有宋元遗意。清朝山水画面一般绘工精美且数量较多,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由此可见一斑。早中期人物画面高大、用笔豪放,晚期则趋于清秀。人物面大多为侧面。整体比例协调,绘工精致,简练清晰。仕女发髻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如朱点,端庄稳重,姿态婀娜多姿。余者人物线条明快、劲捷,大多见于轮廓线内轻点口目,少数涂染面部。婴戏图一改明代流行的武戏,盛行文戏画篇。此时着重于人物状貌和神情的表现。其形象的概括和提炼达到了不可再简的地步。对此我国老一辈古陶瓷研究专家童书业先生曾这样评价:“清初的花纹最为精工,人物多作细笔,康熙以人物为著,康熙青花高过雍正。”瑞兽形态逼真,较之明代更为写实。有的加绘嘘气喷雾纹样,更衬托出异兽的凶猛雄健。最常见的龙纹被刻画为头大细身(以四爪为主),龙麟呈“八”形,像拳师般勇猛。花鸟类题材丰富多样,花卉俯仰、向背、聚散、飘逸等姿态各异。其中以双犄牡丹(外缘处留白)与折冰梅(画面较小且排布齐整)和对视呼应感较强的鸟雀最具时代特色。书法类作品以楷书为主,书艺高超,排列有序。图案类纹饰似一笔一画中规中矩。多种图案中流行于上部点画一小太阳(寓意指日高升)及水涡状云纹。几种辅助边饰也颇具时代特征,常见有人字形锦纹(亦名竹编纹)、万字形锦纹、垛形纹、山字形与连贯如意纹等。开光纹饰作品较少见(以二道弯菱形开光为主),绘画一般较精细。各种图案所占篇幅与后世相比通常较大。

各类纹饰的点、线处理得恰到好处且特色鲜明,其中山水、书法类文人气息浓厚,人物类多反映传说或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瑞兽、花鸟类充满祥和之兆,图案类则仿古氛围浓郁。整朝纹饰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和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古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换言之,“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早期青花呈色一般系灰蓝或黑蓝,中期通常鲜艳清翠,晚期则以灰暗、浅淡为多,有的晕散不清。在同一时期也有发色好坏并存的情况,在鉴定中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主要品种见有白地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黄地青花、青花堆粉浆胎青花、蓝釉青花、青花地留白(于留白处加绘纹饰)、青花暗刻和青花釉里红等,以前者为主流。

同样使用浙料或珠明料作画的瓷器,为何会分别出现不同的青料呈色?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首先,两种青料皆存在上、中、下料之分(氧化钴含量高者为精)。再则,烧造时受技术、窑位、窑温和其它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浙料,也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料中以此为上乘,万历朝始用。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七《陶埏》载:“凡饶镇所用,以去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清《南窑笔记》说:“料有数种,产于浙江、江西、两广。其浙产有元子、紫料、天青各种……总之浙料为上。”珠明料,产于云南会泽、宜良与宣城等县,但成份不一,以宣城所产为上,含钴量最高,康熙时始用,云南将其所产上等青料为“金片”或“珠窑”,“珠明”即由“珠窑”转音而来。清朝民窑青花重点所用浙料、珠明料虽呈色有别,但终以发色鲜明者为主流,其当为青花的标准色彩。窃认为青料色泽的变化和装饰纹样实系青花鉴定的首要依据。

四、款识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款识种类丰富多样。大致可分为纪年、家藏、人名、吉语赞颂、图记及寄托款等数类。书体以楷书为主,篆书(较硬的铁线篆)为辅。排列严谨且书法精良者较少。

纪年款按时间排序为“康熙元年四月初八日具”、“癸卯(二年)年春月”、“康熙乙巳(四年)年制”、“大清丙午(五年)年制”、“丙午年制”、“康熙丁末(六年)年制”、“大清戊申(七年)年制”、“癸丑(十二年)秋月写”、“己未(十八年)年秋月渭水渔翁书”、“壬戌(十一年)仲冬写于居敬堂新安程子受”、“康熙二十二年岁次癸亥仲冬之月仿古”、“大清康熙上元甲子(二十三年)春月制”、“丙寅(二十五年)岁初冬阳春月”、“丁卯(二十六年)秋八月”、“戊辰(二十七年)秋月录于昌江之浮碧亭,攻玉子”、“己巳(二十八年)本村刘殿帮”、“庚午(二十九年)秋月”、“癸酉(三十二年)秋月书”、“甲戌(三十三年)之秋写于群英馆”、“大清康熙年丙子(三十五年)岁”、“丁丑(三十六年)岁夏月书”、“戊寅(三十七年)秋月写于玉兰斋”、“康熙戊寅孟冬秋月”、“康熙庚辰(三十九年)年黄州府太守许锡龄制”、“壬午(四十一年)王钦宣制”、“丙戌(四十五年)阳春月西园主人写”、“康熙四十六年夏月吉日立”、“康熙乙未(五十四年)仲夏吉立”、“康熙伍拾陆年秋月日谷旦”、“壬寅(六十一年)秋月”、“大清康熙年制”和“康熙年制”等。

家藏款见有“淇竹斋”、“丛菊斋制”、“拙存斋制”、“芝兰斋制”、“玉兰斋”、“光裕堂制”、“集兰堂仿古制”、“奇玉堂制”、“北庆堂制”、“益友堂制”、“碧云堂制”、“兴裕堂制”、“惟善堂制”、“白云堂仿古制”、“正玉堂制”、“余庆堂仿古制”、“桂育堂制”、“书锦堂”、“奇玉堂制”、“昭玉堂”、“益友鼎玉堂制”、“安陆竹林堂制”、“留耕堂制”、“永和堂制”、“同顺堂制”、“碧玉堂制”、“安素草堂”、“怡玉堂制”、“采玉堂”、“心逸堂”、“紫荆堂制”、“莲柳轩制”、“可林轩制珍玩”、“应德轩”、“应德轩博古制”、“常丰轩珍玩器”、“杏林轩”、“木石居”、“木石居仿古制”、“玉石居”、“水云居”、“萃文苑制”、与“元玉锦记”等。

名人款有“渭水渔翁”、“商山仿古”、“善山仿古”、“峰霞山人”、“中山人”、“程子受”、“吴仲兴”、“晓山主人”、“东海鼎臣”、“许锡龄”、“王钦宣”、“西园主人”及“刘殿帮”等。

吉语赞颂款为杏林春宴、东壁西院、在川知乐、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友昆连碧之珍、天、禄在其中、沧浪绿水、玉石宝珍、若深珍藏、文章山斗、永兴珍玩佳制、文房一玉、万福攸同、福贵佳器、玉石宝珍、青玉宝鼎之珍、奇石席上佳珍、永兴佳玩、玉石雅玩、玉石佳玩、博古雅玩、昌江珍玩、同玉珍玩、美玉雅玩、留香雅玩、宝石雅制、昌江美玉、真玉和信友玉珍记等。

寄托款以仿明代款识为主,有永乐年制、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弘治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及大明万历年制等。

从大量传世品分析,康熙早期官民窑署帝王年号款者极为少见,而多写干支、家藏和图记款。余认为其因有二:一即《浮梁县志》讲:“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它充分证实该时期禁写年号。二是此时康熙帝不尚尊号,拒绝臣下给他“加上鸿称,以显功德。”

楷书年款字体较扁,繁体“制”字下面的“衣”字一横较长。干支款往往如上所述在年号后增注月日,它是民窑所独有。中国用干支纪年,始于东汉建武三十年(55年)。在此之前远溯夏商,则以干支记日。陶器上的纪年款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瓷器中的纪年款则始于三国时代,盛行于明、清两朝。康熙民窑青花中的纪年款,因其标明了器物制作的年代或具体时间,所以当是本朝青花早、中、晚期划分的最重要依据。家藏、吉语赞颂款较多使用,而人名款则较少见。图记款中以双圈款最为普遍,其显著特征系正圆且每圈的接头处笔触较重。寄托款虽书写无力,但较工整。各类款识落款位置多数在外底部,少量写于外腹部。外底部署款者大多呈二行竖式排列,并于字外加双圈,双方框,无圈栏则较少见。

五、仿作

由于康熙民窑青花在景德镇制瓷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后世对其仿制较流行。从大量传世品来看,仿品主要出现于光绪、民国(1875——1949年)时期。多为观音瓶、筒瓶、花觚、棒槌瓶、罐、笔筒、钵式炉与碗等。学界认为光绪青花瓷在清代仅次于康熙,某些仿康熙青花瓷精品(应指官窑及民窑精品——笔者注)甚至几近乱真。图案流行花卉、山水、瑞兽及人物等,以前者为上。正如童书业先生所言:“清末仿造的康熙青花以花卉见长。”

通过学界以往对历代陶瓷仿品的研究结果看来,无论作伪技术多么高明,许多赋予时代文化气质的东西是永远无法再现的。一件瓷器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流程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时代文化在窑工身上的自然折射,为心灵的外化,犹如植物开花一般自然而然。别人内心的那些东西不是想模仿就能模仿的,仿制毕竟不是克隆,要想达到无差别的境界从理论上而言不成立。技术手段只能作为辅助。

尽管光绪、民国时仿康熙青花中的某些作品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但终究真就真、假即假。与原作相较,仿品造型力量显秀柔,线条折角外较圆滑,足呈尖状或圆状。胎质疏松体较轻。釉汁稀薄色洁白,胎釉结合欠佳。绘工细腻,画意拘谨,层次感不强。青料呈黑褐、深蓝或浅蓝色调。款识以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和“康熙年制”为主,落明代年号款,但画风仿康熙者为辅。排布齐整多见二行竖式,书法颇为纤秀。字外常绘双圈,每周衔接处笔触浅显。

光绪、民国民窑仿制处于清代之冠的康熙青花作品为何深受学界认同,窃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当系清末官窑解体后,良工四散,禁令解除,官窑的技术普遍传入民间,极大地推动了民窑瓷业的发展。

六、结论

康熙民窑青花瓷形制众多,陈设、日用、文具等品类齐全。重点使用浙料与珠明料作画的纹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民族化及大众化为一重要特点。纵观中国陶瓷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即器形,二是装饰。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分析其胎、釉、款及工艺。清朝青花研究当亦不例外。

余在经手过目大量康熙青花后,以为其形、图、胎、釉可用一个“硬”字予以高度概括。一件优秀仿品,跟真品的差别往往就在毫厘之间,只要鉴定者具备了辨别一丝一毫一厘的本领,即可鉴别真赝。恰如古人所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经过采石、粉碎、淘洗、制坯、描画、上釉和烧成等七道工序生产的康熙民窑青花瓷,粗细兼有,差距很大。上乘者堪称“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它说明此时社会贫富与贵贱悬殊。换言之,社会的普遍需要才会成为生产动机。

总之,康熙民窑青花瓷因产于我国陶瓷最高峰时期,所以,其在景德镇民窑研究领域中应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康熙青花瓷器鉴定要点!


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清康熙青花五彩山水人物纹将军大罐

胎釉

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清康熙青花龙纹瓶

青料

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造型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清康熙青花三龙赶珠纹盖罐

纹饰

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图安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则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

题材方面主要有:植物、山水、动物、人物、故事、以及长篇诗句等。如;松石鹤鹿、雉鸡牡丹、松姒葡萄、海水异兽、鸳鸯卧莲、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鹭鸶莲花、麒麟蕉叶、牧童骑牛、童子戏莲、八仙、西游记等。

清康熙青花团花锯齿纹摇铃尊

款识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丰富多样。朝代款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康熙早期无款居多,康熙二十一年之后均有落款。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多是楷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