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 导航 >

瓷器上常见的纹饰术语,玩瓷器的人应该把握

瓷器上常见的纹饰术语,玩瓷器的人应该把握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瓷器鉴别术语 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2020-11-18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紧张载体之一。明、清官窑瓷器纹样较之民窑的严谨工整。它们都以物言志,画必故意,表达着皇族对天下的明白,拜托着他们对生存的瞻仰,同时也是他们宣传封建意识的工具。在明、清官窑瓷器纹样中,龙纹、花草纹是其大宗,婴戏纹 、狮子纹常用。纹饰的画面依期间的变迁有差别的期间特性。如气魄磅礴的寿山福海纹,明代宣德朝的蕴藉典雅,而清康熙朝的则加绘鹿、松树、玉轮、蝙蝠、云朵等粉饰物,努力将对祥瑞的瞻仰暴露。清代官窑瓷画特殊讲求祥瑞图案的运用,寓福禄寿之意的尤甚。

一、人物纹

1、 八仙

“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事,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八仙所持之物: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盛行。(图一)

传说中的玄门神仙。画面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后两种纹饰偶然另多两人,一位是肩扛桃枝或手捧寿桃的东方朔,另一位是高颅顶的老寿星。(图二)

2、 和合二仙(图三)

传说中的两位神仙,又称和合二圣,各代表一位高僧(名叫寒山,拾得),是传统的象征性神名。画面上,两位胖僧人,一位手持捧盒,另一位拿一柄莲花,笑脸可掬,取调和和洽之意,故在民间举行婚礼时喜好陈列和合像,以求吉祥。偶然,捧盒半开,飘出的云气中圈着五只蝙蝠,意为五福。

3、 福禄寿三星

清代瓷器装饰题材。画面绘蝙蝠、鹿桃或松、鹤、寿星老人等内容。蝠、鹿音同“富”、“禄”,分别代表富贵和高官厚禄,松、鹤、寿桃、寿星均寓有长命之意。此图又称“三星”。瓷器上装饰此图,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表达了众人的优美愿望。(图四)

画面多作苍松下三、四位老者相聚。一位是鹤发童颜的老寿星(眼前每每加绘东方朔献桃),一位后随一只鹿,取鹿的谐音,寓"禄"之意。另一位是福的化身,偶然还绘有蝙蝠相衬,以寓"福"意。

4、 四妃十六子

传说中帝王的四位妃子与她们的十六个儿子,偶然仅绘十六子。(图五)

5、 婴戏纹瓷器上装饰的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始见于唐代长沙窑,在注子的流下用褐彩绘一负担莲杖、手挽飘带的胖娃,外罩青釉。宋金时期,耀州窑、定窑、介休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均有婴戏纹产物。装饰方法为刻划、印花、绘画等。图案有童子戏花、双婴荡舟、骑竹马、抽陀螺、垂纶、玩鸟、蹴鞠、赶鸭、放鹌鹑、攀树折花等,笔划简洁流通,构图生动生动。明清时很盛行。(图六)

婴戏纹有很多差别的画面,也各有祥瑞之意,偶然乃至非常牵强附会。如童子持莲, 寓意为连生贵子;三个孩子在缸边玩耍,意为三纲(五常);十六子即代表四妃十六子;别的另有百子图。(图七)

6、 麻姑献寿(图八)

麻姑的传说出自葛洪的《神仙传》。传说麻姑在牟州东南姑余山修道。成仙后住在蓬莱岛,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三月三日王母寿辰,设蟠桃盛会,众花仙子邀麻姑同往祝寿。画面上所画即为此意。故旧时庆女寿多画麻姑像以贺。

二、动物纹

1、 龙:帝王的象征。(图九)

2、 凤:帝后的化身。(图十)

3、 狮子:王权的物化。(图十一)

4、 蝙蝠:多绘五只蝙蝠,意为梅开五福,如中心加绘团"寿",则为五蝠捧寿。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语出《书.洪范》。(图十二)

5、 金鱼:富可敌国。瓷器纹饰。盛行于清代。富可敌国是形容财产极多。《老子》:“富可敌国,莫之能守”。后又将富可敌国称富有才学之人。《世说新语·赏誉》载:“王长史(王濛)谓林公(支遁),真长(刘惔)可为富可敌国”。因鱼与玉音近,故清代瓷器以绘金鱼来比喻富可敌国。(图十三)

6、 蜜蜂和猴:立刻封侯。(图十四)

三、植物纹

1、 莲花:圣洁的象征。(图十五)

2、 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十六)

3、 山茶:多子。(图十七)

4、 牡丹玉兰:玉堂富贵。(图十八)

四、祥瑞物图案纹

1、 八祥瑞:佛教中的八种祥瑞象征物。

(1)、轮;(2)、螺;(3)、伞;(4)、幢;(5)、花;(6)、罐;(7)、鱼;(8)、肠。(图十九)

2、 暗八仙:玄门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手中所持之物。

(1)、扇子-汉钟离;(2)、鱼鼓-张果老;(3)、横笛-韩湘子;(4)、葫芦-铁拐李;(5)、阴阳版-曹国舅;(6)、宝剑-吕洞宾;(7)、花篮-蓝采和;(8)笊篱或莲花-何仙姑。因借物喻人,故称暗八仙。(图二十)

3、 三峦与海水:寿山福海。(图二十一)

4、 锦地绘花:锦上添花。(图二十二)

5、 结(盘肠)、磬、鱼:吉庆有余。(图二十三)

6、 宝相花: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庄重称谓。宝相花是一种象征性的花。它会合了莲花、牡丹、菊花、石榴的特性,并举行了艺术处置惩罚,更符合人们对祥瑞意念的审美需求。(图二十四)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鉴定瓷器术语


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缺磕伤痕。

冲口——器物口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人工将其磨去一部甚至全部。

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棕眼——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

缩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出现的漏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片纹——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软道——瓷器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冷墨——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

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剥釉——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浸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烟熏——用香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腿。

配盖——用朝代不同的器物盖相配。

炸纹——用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

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镶补。

后刻阴刻——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齐,且釉边不光滑。

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多,不够清晰。

古瓷收藏应该把握哪些要素


目前,古瓷收藏人数是较少的,主要是以学者、资深藏家为主,一般的瓷器藏家偏向于近现代瓷器。古瓷的价值是高于近现代瓷器的,为何藏家人数较少呢?甚至,古瓷价格的涨幅度是低于近现代瓷器。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古瓷的认识不够深,不能准确的辨别。今天,就来详谈一下古瓷收藏应该把握哪些要素?

古瓷收藏

一、年代。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古"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或称古玩、古董。远古的器物是历史文物,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

古瓷收藏

二、造型。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烧制白瓷,而汝、官、哥、钧都是以青釉取胜。然而,定瓷精品之所以珍贵,倒不仅仅在于其如雪似银的胎釉,而在于它精美的划花、刻花和印花的纹饰。而汝瓷的精美,可谓宋代瓷艺百花苑中一朵奇葩。它既注重古朴典雅,又追求造型美丽,把东方美学特有的艺术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元代青花和清代彩釉瓷器,也都是以精美而闻名,虽然在民间有一定的藏量,但价格也都不菲;

古瓷收藏

三、存量。物以稀为贵。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尤其是御用汝瓷。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外国博物馆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了"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均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其次要数元代青花彩瓷了;

四、升值。要注重收藏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的古瓷。这种"俏"货价格攀升潜力大。约十年前,清三代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才几千、几万元。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现在的官窑瓷器价格已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了。另外,国内古瓷的拍卖价近年来虽然不断升高,但与国际拍卖价相比还是较低的,后者往往高出前者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古瓷的市场前景看好,升值潜力仍较大。

康熙瓷器上的纹饰绘画堪称一流


新落成的嘉德艺术中心,第一个瓷器展,为我们认识康熙一朝的瓷器,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整场浏览一遍,最深的印象是:康熙瓷器普遍个头大,造型简单、直接和粗暴;但瓷器上面的纹饰堪称一流,前无古人。基本是把瓷胎当成宣纸,在上面浓墨重彩,无论山水还是人物,均惟妙惟肖、技艺精湛,叫人叹为观止。

窑工把瓷胎看成宣纸搞创作,我不知道源于什么样的契机。应该是有大量文人和画工的介入。也许是到了清朝,绘画界基本停止了学术上的突破和探索,于是,就在创作材料上搞些创新吧。大型器最有利于纹饰创作,于是,窑工们便把瓷器越做越大吧。所以,康熙一朝的筒瓶、棒槌瓶和各种尊,特别多。以上都是我瞎琢磨。总之,康熙瓷上的绘画,真是大气、好看。

五彩 钟馗打鬼图棒槌瓶

五彩 《鸳鸯绨》故事图棒槌瓶

在瓷胎上作画,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应该比在纸上更不易控制。尤其是山水画的题材,但康熙朝的窑工们很神奇,青花瓷上的烟雨迷蒙的山水景观,依然能表现出来。

青花 深山访友图棒槌瓶

青花 仿米家山水图棒槌瓶

青花 《海屋添筹》图浅碗

小器物上,依然有创作的大空间。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第七季全国海选报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釉里三色渔舍图笔筒

青花 云山江居图束腰笔筒

青花 群仙会笔筒

还有小清新的花鸟画题材,看着整个人都轻松了......

青花 花鸟纹觚

青花五彩 在川知乐鱼藻图盘

五彩 玉兰幽禽莱菔尊+花鸟诗文橄榄瓶

最惊心动魄的还是战争场面,有局部战争特写;也有大决战的宽银幕长镜头,这么牛的画师,估计都没有人知道创作者的名字吧。

五彩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图大凤尾尊

五彩 人物故事图大盘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


鉴定瓷器常用的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沿袭至今。它主要用以指明器物的完整和伤损程度及变异情况,根据特定条件和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而定名。现将其作为一般性常识,摘录如下:

口磕——器物口际胎釉,由于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

重皮——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还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全部。

轧口、截口——器口和颈部已损伤,为求其美观、完整,将损伤部分截去后口部则露胎无釉(俗称“剃头”)。

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气泡。

鬃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斑点——釉面出现多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

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盖,而出现的露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粘沙——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沙粒(一般多见于器足)。

磕伤——器身的某一部位,被其它物体碰撞而磕坏。

冷璺——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

片法纹——釉面上有长短不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细裂纹片。

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磨釉、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失亮——器物釉面,因长期使用,经久磨损失去光泽。

脱釉——釉面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受浸而到剥落。

伤彩——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致伤。

水碱——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渍,使釉色起了变化,多呈白灰色的片状。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漫,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土锈——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

土蚀——釉面、彩绘或胎体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局部失亮。

缺碴——器物损坏后缺失碎片。

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俗称“鸡爪纹”)。

炸底——器物底部偶因投放物件相击致伤,而形成的裂纹。

窑裂——胎体在室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足磕——器足部位在搁置时不当心或用力过度,触地发生撞击致伤。

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明、清官窑或新器都有作伪。

火石红——胎体含有矿物质,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后自然泛出。现今景德镇复制的元、明青花瓷器,以新砂垫烧,或是入窑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也会出现火石现象。

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

补缺——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铝、铁、木、金漆、水泥乃至油漆和沥青补上。

配盖——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

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壶咀镶补。

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配。

后刻阴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齐。原刻的字口,釉边有坡度并且光滑。

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多不够清晰。

漆彩画——器物破碎或有窑裂、炸纹,以彩漆绘纹饰将纹路遮盖。

镶金属口——器口已破,用金、银、铜、锡镶口遮芒。

新胎后挂——新胎剥去釉面后,作加彩釉地五彩的装饰。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假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三彩等器,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有的还涂以红、黄土疤,但一触即掉。

茶水煮——仿古作旧,常以土茶水煮,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

烟熏——用香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后挂彩——将唐、宋、元、明、清各代中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段,以混充旧彩器。

瓷器要玩就玩清三代


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到清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清代陶瓷之所以能使人为之倾心和陶醉,一是体现了制作工艺的精致细腻,不少作品有一种高雅的格调和雍容华贵的风姿;二是有一种一般民窑无法比拟的优越感,带有强烈的贵族化意味。就五彩瓷来说,华贵深凝是它的总体面貌。

此乾隆款五彩描金五牛图盘口瓶,口径:17cm,高:53.5cm;盘口器型,颈部束腰,肩面弧面流畅短劲。整体修制腻润大方端正,腹部描五牛图,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每头牛可独立成章。圈足略高外撇,斜削干净利落,胎体厚实端正,釉色肥润光洁。颈部圈足满绘缠枝花卉图案,如意云头、缠枝莲为中国瓷器传统纹样,为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五彩瓷器的特征、工艺

它的最大特征是:

1、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

2、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

3、其绘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画人的颜面,不填颜色,用红色笔加勾;

4、多用小开片,裂纹向下而紧合。

五彩瓷器的精美依赖于整个制瓷过程。从制坯、烧成、彩绘、二次烧成,环环相连,一丝不苟。明清时景德镇制瓷分工很细,仅彩绘一项,《景德镇陶录》记载,就有“乳颜料工、画样工、绘事工、配色工、填色工、烧炉工”。每工各司其职,以致达到纯熟致精的境界。这种分工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彩瓷的工艺质量。五彩在画彩时有严格的工艺规定。“至画瓷所需之料,经月之后始堪应用。”画彩时“须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合,必熟谙颜色火候之性,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其用颜料法有三,一用芸香油,一用胶水,一用清水。盖油便于渲染,胶便于榻抹,而清水调色则便于堆填”。详细叙述了彩绘的用料和方法。这些方法是景德镇陶工、画师集多年的实践经验,探索出来的有效工艺成果。五彩绚丽丰富的色彩特征,也是这些绘制工艺创造的结晶。

五彩瓷器装饰所使用的釉上颜料十分丰富,因此表现技法也多样化。五彩绘制有其严密的工艺过程。当图案设计好以后,仔细将图稿转印到瓷器上,然后用料笔勾线。勾线所用的料笔,必须具备“尖、圆、齐、健”四大特点。“尖”是指笔头要尖细,便于画点;“圆”是指笔肚挺而圆,便于储料;“齐”是指笔尖蘸油后压扁,顶端的笔毛整齐,勾勒粗、细线时均可运用;“健”是指蘸料后笔毛富有弹性,描绘时便于操作。五彩装饰所表现的题材是广泛的,勾勒的线条也各具特色,借鉴中国画的笔意,但不是模仿中国画的线条,因为它所用油性材料有其鲜明的特征。

市场分析

收藏界有一流行语:瓷器要玩清三代。中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无论质量、数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拟的,匠师们发挥智慧,精工巧制,使瓷器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清三代的许多瓷器精品在拥有历史价值的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就拍场看,近十年来创高价成交的官窑瓷器,绝大部分都出自清代官窑。此外,高古瓷器因鉴定赏析困难导致的曲高和寡,从另一方面刺激了清三代瓷的走好。

古瓷器鉴定常用术语


面对火爆异常而又错综复杂的古旧瓷器市场,不少人显得无所适从,其实,古旧瓷器的收藏并非高深莫测,只要你能听懂或弄明白下面这些历代瓷器鉴赏、收藏家约定俗成的口语,便可大胆入市。

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

冲口——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多出现在碗、盘类瓷器上,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

毛边——器物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棕眼——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

缩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出现的漏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片纹——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软道——瓷器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冷墨——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

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剥釉——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浸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器物。

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烟熏——用香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腿。

配盖——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

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

假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等器,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

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镶补。

后刻阴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齐,且釉边不光滑。

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多不够清晰。

元明青花瓷器纹饰的纹饰特点


目前现存的元青花瓷真品非常稀少,全世界加起来大约只有400余件,国内被专家认可的也只有100多件,所以元青花瓷器的价值非常昂贵,也导致仿品数量非常多。藏家在收藏过程中要想不上当受骗,就必须知道怎样鉴定元青花瓷。

鉴定元青花可以先从元青花瓷上常见的纹饰入手。元代青花瓷器最主要的特征是纹饰繁密复杂、层次多,特别是体型硕大的瓶、罐类器物上青花纹饰往往有七、八层之多,一般喜欢在这些器物的口沿绘卷草纹,颈部绘蕉叶纹,中间主题纹饰受元曲影响常常绘戏剧人物,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桃园结义”“昭君出塞”“西厢”故事中的人物,也有绘龙纹和花卉纹的,在主题纹饰的上部或下部绘一些海水纹或缠枝花卉,在下腹部通常绘莲瓣纹。元青花瓷上常出现的纹饰有龙纹、凤纹、麒麟、垂云纹、山水芭蕉纹、鱼藻纹、菊花、牡丹、人物等,还有一些纹饰以连续组合的形式表现,如卷草纹、海水纹、回纹、卐字纹、蕉叶纹、缠枝菊、缠枝牡丹、莲瓣纹等。一些典型纹饰的具体特征如下:

(1)凤纹:凤头像鹦鹉头,喙的上部长下部短,眼睛画成圆形,身上绘着细细的鱼鳞片代替羽毛,凤尾长长的有分叉,分成两至五条。元青花凤纹喜欢画凤菊图、凤穿牡丹图等。

(2)龙纹:元代的龙纹龙头较小,多数没有毛发,颈子细细的,龙身长而弯曲绘有鱼鳞纹,龙尾像蛇尾,龙爪大多为三爪或四爪,龙纹常常由云纹烘托着,元代的云纹也很特别,形状像蘑菇拖着长长的尾巴。大型的器物龙纹画得精细,小型器物龙纹画得简单,龙鳞就用斜方格代替。

(3)麒麟:元代麒麟头像鹿头,蹄为牛蹄,尾巴像马尾。

(4)花叶纹:元青花瓷上莲花像麦穗;菊花多为单层花瓣,双层的较少;牡丹花的花朵大叶子也大,叶子呈葫芦形;卷草纹为各个纹饰单位分开画,没有中心连续波谷线;莲瓣纹的轮廓为一粗一细两根线,两线之间不填色,下腹部莲瓣纹之间有空隙,并不相连,莲瓣内加绘卷草纹或杂宝纹(双角、银锭、珊瑚、火珠、火焰、犀角、法螺、双钱、火轮等,也有称海八宝,因无固定排列顺序,可以重复出现,故称杂宝);这些纹饰勾线后都不填满色,留有一些空白。在画山石、人物衣纹时也有这一特征。

(5)海水纹:元青花瓷上海水纹画成鱼鳞状的漩涡,一圈向左一圈向右,浪花既像棕榈叶,又像生姜嫩芽一样排列着,因此也称姜芽海水。

(6)山水芭蕉纹:元青花瓷上的山石纹画出轮廓后,留些空白,不填满色,造型简洁而雄浑有力,以写实为主,常配合人物、松树、芭蕉、花卉等纹饰组成画面。元代芭蕉纹也很有特色,由内外两条线勾出轮廓,外轮廓线如粗锯齿,两条轮廓线之间填满色,中茎用一笔画成,里面填满色,中茎两边画着鱼骨一样的叶脉,叶脉部分不填色。蕉叶纹作为辅助纹饰画在瓶、大罐等大型器物的颈部、肩部等位置和盖上。

明代青花瓷器纹饰沿袭了元代的纹饰图案,但又有自己的时代特征。明代青花瓷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中期为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晚期为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朝。每个时期分别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在纹饰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明洪武时期,青花瓷的纹饰尤其是官窑还有一些元代遗风,如龙纹的身子仍是细长的,但龙爪多为五爪;到了永乐、宣德时期,龙纹的身体逐渐变粗,上颚有高高的凸起,爪也是五爪,常常团成圆形,与龙纹相配的如意云纹的云脚变短变粗了,并向一侧弯曲。洪武时期的牡丹花花瓣内填上色后外加单线勾边,叶子瘦身了,但变化多样,不像元代的花大叶也大;芭蕉叶纹用细密如锯齿的轮廓线勾成后用复笔加粗,中茎由两条平行的直线画至叶尖相连,中茎两侧有鱼骨一样细瘦的叶脉;永乐、宣德时期蕉叶纹的中茎由两条粗线画成,在不到叶尖处相连,呈细长的三角形,蕉叶的轮廓由有较宽锯齿纹细线勾成;明代蕉叶纹与元代区别最大的地方是中茎不填色,而元代的填色。洪武时期莲瓣纹边框由双线勾成,莲瓣内画有团花图案,莲瓣纹之间相互连着;永乐、宣德时期的莲瓣纹和洪武时期相似,不同之处是瓣内填色,有的器物用的是单层莲瓣,如青花碗、盘类;宣德后期的莲瓣纹各莲瓣之间多一个小小的花瓣尖,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明中后期。缠枝花在宣德时期变化比较大,叶子如飞鸟状(有“鸟身”和两“鸟翼”)。明早期海水纹的浪花卷曲如佛手状,并在佛手状浪花中包一螺旋状水涡。洪武、永乐时期青花器上人物不多,因进口青花料容易晕散,人物面部五官不清,到了宣德时期既用进口料又用呈色稳定的国产料,因而青花器上有了仕女的纹饰,并与山石、亭台构成画面,还有十六个童子的婴戏图(称“十六子”),这些题材明中后期一直沿用,成了传统题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上还出现了梵文、藏文,这种纹饰为宣德首创。

明正统时期,是青花瓷装饰风格由宣德时期的豪壮大气风格向成化时期的纤弱秀丽风格转变过渡时期,但纹饰仍有宣德遗风,人物仍然不多见,最常用的是缠枝莲,其次是缠枝牡丹。独特的纹饰有犀牛望月图,四周空白用道家杂宝作辅助纹饰;还有螺纹、桃形的变体莲瓣纹和正圆形的松针球,后期为椭圆形。到了成化时期,青花瓷纹饰风格变得非常清丽典雅,因这时用的是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淡雅,很少有明初青花瓷上的黑褐色斑点;成化时期还首创“斗彩”工艺,用淡雅的青花画出轮廓后再填彩色,有黄、红、绿、赭、紫等颜色,除了姹紫色深而无光、手感毛糙,别的颜色都很鲜艳;这时期绘画采用单线平涂的方法,纹饰不分阴阳面,画花卉时“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只画一件单衣,因而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童子的头为正圆形,上有一束头发向前翘起,这些都是成化时期的特点。弘治时期纹饰风格和成化差不多,但没有成化的精细。明正德是一个上承成化下启嘉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纹饰早期有成化的特点,如仕女画得纤细文弱,晚期出现了嘉靖时期的风格,如道教题材的八宝、八仙等图案;另外青花瓷器上有了波斯文作纹饰,也是正德时期的一大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初年民间禁止使用龙纹,明中期民窑开始出现了龙纹,但以三爪、四爪为限,五爪龙仍然被禁用。

明晚期带有道教色彩的纹饰是嘉靖青花瓷的一大特色,如云鹤“寿”字、八仙祝寿、灵芝八宝、八卦图等,三羊开泰题材首次出现;龙纹出现了正面龙的纹饰,龙身又开始变细长了,龙头上颚伸出,鼻尖画成如意状,像猪嘴,俗称“猪嘴龙”,到隆庆、万历时也一直这么画;青花的花卉叶子较小,叶脉密,像西瓜籽;牡丹、芍药、菊花的叶子像鹅掌;灵芝“菌伞”上画网格;这时期童子的后脑勺开始向后凸出,愈到晚明愈突出,与身体不成比例。隆庆时期的纹饰和嘉靖时的相似,但笔法更潇洒,画的人物身材修长,姿态飘逸。万历时期青花器的纹饰又变得繁密起来,器物上见缝插针,不留空白,内外都有纹饰,并喜欢纹饰混搭,如龙纹与人物、梅花与鱼藻、梵文与仕女等纹饰相互组合;这时期青花特有的补白纹饰有竹枝、折扇、折枝槐等;万历晚期纹饰变得粗糙,填色经常超出轮廓线,龙纹也画得草率,龙鳞用斜方格代替,显得呆滞无力。天启时期青花瓷器改变了元代至明早期规整写实的风格,纹饰多写意,人物都画得较小,这时特有的纹饰有莲花上托“寿”字,在莲花左右上方各伸出一变体莲叶;山石呈圭形或外形用内凹圆弧连成,又称花瓣边;三脚如意云纹,在云头左右上方和下方各有云脚向外伸出;八字状树,分桠呈八字形,右枝有时画一小鸟、梦幻图景等,这时期道教题材明显减少了。崇祯时期青花纹饰题材广泛,构图生动自然,如山水纹多用国画构图,青花瓷器上所绘刀马人物(或称战将纹)也很生动,这时期特有的纹饰有《赤壁赋》全文并苏东坡游赤壁图、鹅掌形(三角形)叶牡丹花、云脚内侧加点的卐字云、扁圆形较大的折枝果、满填藤蔓的缠枝葡萄、枯木寒鸦、双角灵芝等。

浅谈瓷器鉴定常见的问题


器鉴定是一门新的学科,随着藏市火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收藏队伍,这些初涉收藏因收藏知识还很欠缺,在赝品繁多的藏市很容易上当受骗,藏友要多了解一些鉴藏方面的知识,以免上当受骗。

以瓷器为例,要从多个方面鉴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这五方面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鉴定便有误差。多一方面联系起来看,对瓷器的年代、产地的判断,其可靠系数就比较大。下面谈谈四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造型及纹饰

造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靠系数即可达85%,一般来讲,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在某个时期有些器物则例外。

(1)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2)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隋白釉龙柄双联瓶,可谓北方白瓷的代表。双瓶相联,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而微微泛黄。

唐代白瓷器物腹部丰满,平底。平底无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征,青、白、黑釉都如此。到唐代晚期,出现少量圈足器物。

(3)宋、辽、金、元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越窑六瓣棱形壶,周身分六等分,通体刻划双复线莲花瓣,与其它窑不一样,是越窑宋代早期常见的形制。

(4)明清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明清两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瓶、罐、壶、盘、碗等器物都有多种形式。青花瓷器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历经四百年盛烧不衰。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这已成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二、胎釉彩与制做工艺

胎釉彩对鉴定瓷器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同样造型的黑釉碗为例,从胎色上可以区别是定窑还是北方其它瓷窑的产品。定窑黑釉碗胎色洁白,与白定质地一样,这是其它任何瓷窑所无法比拟的。建阳窑黑釉碗除造型上有自己的特点外,胎也与其它瓷窑产品不同,因其含铁量高,胎呈黑褐色,釉面有兔毫结晶,是兔毫盏的主要产地。耀州窑系的青釉印花碗,陕西、河南、广东、广西都有,造型与纹饰基本相同,但从釉色上看,它们差别各异。广西容县印花碗以氧化铜为呈色剂,釉面呈绿色,少数呈红色,与其他窑使用氧化铁作呈色剂,釉面呈青色釉截然不同。唐三彩首先在河南巩县发现窑址,继而在陕西耀州窑、河北邢州窑陆续发现。从出土与传世的三彩器物看,以巩县窑三彩色调最为艳丽,造型上大同小异。福建浦城窑魂瓶多用褐彩装饰,与其他窑不同。

三、款识

款识指在瓷器上刻划或书写的文字。主要有纪年款、名家款、官家款、明清官窑款识等。纪年款指在器物上直接刻划或书写的年号名称及具体年数,如“赤乌十四年……”虎子,吴“永安三年”谷仓等,可直接了解器物的制作年代。纪年墓出土物也为我们鉴定瓷器提供了准确的下限年代。名家款唐代有邢窑“徐六师记”壶,巩县窑的“杜家花枕”、“裴家花枕”,宋金元磁州窑“张家造”枕。官家款有定窑、耀州窑与越窑带“官”字款器物一百余件;福建建窑“供御”、“进盏”铭文碗。明清官窑款识比较规范化,一般书写“大明××年制”六字与“××年制”四字款。明清两代御窑厂分工极细,多达72道工序,款识由专人书写,字体大体相同。从传世明清两代官窑瓷器可以看出正德后期与嘉靖前期款识字体出于一人之手,除正德、嘉靖四字外,“大明年制”四字完全相同。康熙晚期与雍正早期款识亦为一人所写,大清的“清”字写成“清”。

四、支烧方法

支烧方法对鉴定宋金时期瓷器尤为重要。如定窑首创的覆烧法被江南众多的瓷窑所仿效。刮圈烧法有陕西旬邑窑、耀州窑、山西霍县窑、河曲窑等,以金代瓷器最为常见。支钉烧法在南北方瓷窑广泛使用,有三叉形、圆饼形上凸起若干小钉,圆圈上凸出若干小钉或独立小支钉。数量有三、五、六、七个,多者达十几个,汝窑支痕呈小米粒形,磁州窑为长条形支痕。山西介休与霍县窑白釉器物十分相近,但从支钉数量上可以区分,介休窑为三支钉,霍县窑五支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