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 导航 >

柴窑瓷器详细特征及特点

柴窑瓷器详细特征及特点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 郎窑红瓷器特征和鉴别

2020-11-19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柴窑瓷器这个瓷器史上的明珠,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皇帝柴荣所创的瓷窑烧制出来的瓷器,可惜的是随其创始人柴世主的离去,其亦香消魂散,成了不解的千古之谜! 下面来说说柴窑瓷器的特点。 柴窑瓷器是使用松木为染料烧制而成的,是的烧制而成的柴窑瓷器十分油润。柴窑瓷器的特点可概括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等。其中青如天指的是柴窑瓷器的釉色如雨过天晴的颜色,是一种青色系列如粉青、影青、天青.

柴窑瓷器被誉为“天下第一美瓷”,其拥有“色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征。

“色如天”

现在的人们喜欢将天空的颜色说成是天蓝色,但是在古时候,人们将其说成天青色。(V*信八四五七三五六二零)阿拉伯数字)后周皇帝柴荣将柴窑瓷器的青色形容为“雨过天晴破处”,强调瓷器的颜色犹 如雨过天晴后的天青色,没有尘埃,非常美丽。

“明如镜”

现在人们使用的都是使用了水银涂层制成的镜子,而古时候,我国人们流行使用铜镜,镜子作用是能照出人的面部五官,用这来I型那个荣柴窑,即柴窑瓷器也能照 出人面,从侧面说明了柴窑高超的制瓷工艺。

“薄如纸”

五代时期,耀州窑已经能生产胎质非常薄的单色釉瓷了,柴窑就是继承和发扬了耀州窑的这一传统,制成的瓷器胎壁厚薄和器件大小成正比,“薄如纸”

或许是当 时人们制造柴窑的一种理想状态,用它来形容柴窑,应该是一种夸张手法,重点是想要让阅读的人了解到柴窑瓷器分量轻,拿在手里就像拿着一张纸一样。

“声如磬”

柴窑瓷器胎质坚硬,但是用泥土做成的胎体和天然石磬还是有差别的,“声如謦”形容敲击柴窑瓷器发出的声音,意在强调在众多同类瓷器中,柴窑瓷器发出的声 音最出类拔萃。但是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当时人们制作柴窑瓷器应该瓷胎原材中加入了一些其他成分,不然“声如謦”也属夸张说法了。

对于柴窑瓷器的认可和验证,需要许多收藏人和政府部门的相互配合,需要我们很多专家学者们的共同辛苦和努力,努力地去研究,去探讨,去验证它,把事情的真实情况公之于众。还社会一个理由,还历史一个公道。对事情采取回避的办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为子孙后代做好事,同样也需要勇气,需要承受否定自己的阵痛。光凭想当然,就随随便便的去否定一件事情的真实存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事情的事实它就明摆在那里,大量柴窑瓷器的出现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再说了,时过境迁,象这样大张旗鼓地柴窑瓷器出现的情况,以后很可能就再也不会发生了。到了那时候,我们的子孙后代恐怕是要骂我们这些先人无德无行的。所以,救救国宝,救救我们的文物吧。不要因为我们的某些微不足道的自尊心而错过了一次拯救民族文化财富的机会,从而让我们的子子孙孙留有一个永生永世的遗憾

从目前大多数出土的柴窑瓷器来看:其中就有类似湖田窑般薄如蝉翼的,如汝窑般天青釉亮的;如官窑般蟹爪开片的,如定窑般洁白滢亮的,如哥窑般金丝铁线的,等等。则是,当时的钧窑可能由于某种不知名的原因而没有被采纳罢了。当然一直到现在柴窑的窑址一直未被发现,也是我们中华文化传承的流失!

想了解更多柴窑瓷器的相关信息,点击收藏关注小编更多精彩内容 小编长期推送艺术品市场相关信息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柴窑瓷器有哪些特征?


柴窑瓷器有哪些特征?柴窑瓷器被誉为“天下第一美瓷”,其拥有“色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征。

“色如天”

现在的人们喜欢将天空的颜色说成是天蓝色,但是在古时候,人们将其说成天青色。后周皇帝柴荣将柴窑瓷器的青色形容为“雨过天晴破处”,强调瓷器的颜色犹如雨过天晴后的天青色,没有尘埃,非常美丽。

“明如镜”

现在人们使用的都是使用了水银涂层制成的镜子,而古时候,我国人们流行使用铜镜,镜子作用是能照出人的面部五官,用这来I型那个荣柴窑,即柴窑瓷器也能照出人面,从侧面说明了柴窑高超的制瓷工艺。

“薄如纸”

五代时期,耀州窑已经能生产胎质非常薄的单色釉瓷了,柴窑就是继承和发扬了耀州窑的这一传统,制成的瓷器胎壁厚薄和器件大小成正比,“薄如纸”或许是当时人们制造柴窑的一种理想状态,用它来形容柴窑,应该是一种夸张手法,重点是想要让阅读的人了解到柴窑瓷器分量轻,拿在手里就像拿着一张纸一样。

“声如磬”

柴窑瓷器胎质坚硬,但是用泥土做成的胎体和天然石磬还是有差别的,“声如謦”形容敲击柴窑瓷器发出的声音,意在强调在众多同类瓷器中,柴窑瓷器发出的声音最出类拔萃。但是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当时人们制作柴窑瓷器应该瓷胎原材中加入了一些其他成分,不然“声如謦”也属夸张说法了。

柴窑瓷特征探寻


数年前,笔者于某城市古玩地摊上购得两只天青色龙瓶,因烫洗时由瓶内散发出浓重的沉香气味而备感惊奇。由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中曾经提到宋代的陶瓷工匠在烧制瓷器时加入香料,但十分稀少,该瓶莫非是此说之物?尽管只是怀疑,还是将龙瓶秘藏于室细心保管。前不久,精心拜读了陆建初先生"柴窑探寻"一文后(《古陶瓷识鉴讲义》第四十四章)觉得本人所藏龙瓶与陆先生对柴窑瓷特征的研究基本吻合,经反复比较后,现将两瓶的主要特征公之于众,以供专家学者及有志柴窑瓷研究的同仁共同探讨。

一、两瓶主要特征

1、堆塑龙凤弦纹瓶(以下简称龙凤瓶)。

瓶高31.8厘米,上口直径11.2厘米,底足直径10.2厘米,重1875克。口沿处以四方为界堆塑蟠龙四条,龙头上昂,鳞身、无足、扇尾;瓶腹部堆塑仿古双凤;颈肩部突弦纹两道并鼓钉两圈。上圈每组三钉,成品字型,共四组十二钉;下圈每组一钉,四组四钉。寓四季十二月之意。底部为玉壁底向圈足过度形状。沙底无釉,有合模痕及镟削纹。器内及底足外缘均涂有黄泥浆,竹丝刷纹清晰。底足外缘泥浆下隐现手抓指痕。整体器型结构比例协调,大气有神。

2、葵口堆龙葫芦瓶(以下简称葵口龙瓶)。

该瓶同为天青色,葵口为六出。瓶身为葫芦状。高28.6厘米,上口直径为10.8厘米,底径8.9厘米。重量同样为1875克。葵口沿下同样堆塑蟠龙四条,尾上头下,为猪头龙,同样为鳞身、无足、扇尾。鼓钉三圈每圈四个,共十二个。同样是四季十二月之意。葫芦下部沿龙头下探方向各贴塑兽面辅首一个。器底同为沙底无釉。玉壁底向圈足过度之状,更接近圈足,黄泥浆护胎,竹丝刷纹同样清晰可见。

两瓶重量相等,尺寸形状虽不同但神韵相同、相互呼应的特点明显,应为一对祭祀用的神器。从石灰釉的玻光特征及器身泪痕推断,此器的时间断代应为宋代早期以前上流社会的用品。

二、两瓶主要特征的具体解读

柴窑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特征早已为瓷学界历代名家所公认。陆建初先生在《柴窑探寻》一文中贯通古今,博引旁证,结合实物进行了精辟论述,并且提出了多项很有价值的独到见解。这些见解对两瓶的特征解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之所以题为"附证"其意即在于此。

解读之一:"青如天"

柴窑瓷"青如天"之所以不同凡响并影响后世千年不衰,根源在于后周天子柴世宗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的御批,它不仅为窑器烧造确立了一个难度极大的标准,并由此引发出了一个窑工女儿焚身救父的悲凉传说,从而使"青如天"的特征更为醒目。

具体到"青如天"的釉色标准界定,陆文中的观点极明确:"柴器之釉而含蓝色,并较近汝器釉色,于此事历来瓷鉴家众口一辞。"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瓷器源流》同样进行了明确界定,"所谓雨过天青,乃淡蓝之青瓷也。"由此可见,青中透蓝方是柴瓷本色。近观双瓶,虽然葵口龙瓶釉色较龙凤瓶釉色稍重,其绿中透蓝的基调依旧,加之釉薄"露苔"和泪痕相间的作用,久久视之,反复揣摩,却进入了那种"雨过天青云破处"独到意境。笔者还藏有一件天青色汝窑琮式瓶(未经专家鉴定)和一件乾隆早期的天蓝釉拔白堆塑龙纹葫芦瓶。同双瓶放在一起比较,"天青色"的实质差别一目了然,汝窑琮式瓶的天青色是晴空万里的天青,青蓝中渗出一种淳厚,而乾隆天蓝釉瓶则是蓝天白云的意境,给人一种秋高气爽的感觉。而双瓶那种"雨过、天青、云破"的意境更加凸现,还似乎产生了那种夏季雨后乍晴的凉意。陆建初先生在文中讲到的柴窑瓷的"寒凉"除了视觉直观外,可能也蕴含着这种凉意。可见当年柴皇之所以如此御批,一定有他的特殊要求,至少,他需要的不单纯是那种特有的天青颜色,而且还要体现出"雨过云开"的特定意境,这应当是柴窑瓷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原因。反推之,如果窑器达不到这种"形"--颜色、"神"--意境的完美结合,那就肯定不是柴窑瓷了。

解读之二:"明如镜"

"镜"即铜镜,无可非议,作为古人整容梳妆的器具,其功能即镜面的折光度是关键。自秦汉到唐宋,铜镜的制作以青铜为主,呈灰白色或银白色,因其氧化后颜色变暗,旷明幽冷之光油然而生。

细察双瓶釉面,的确能呈现出"镜"的效果。幽兰深邃,光而不亮,虽已历经千年之久,浮光已退,依然可见人影晃动。以此为镜,便可洞见古代铜镜之大致。

柴窑瓷与古铜镜虽有相合之貌,却也有"神离"之嫌。在一般情况下,物体之所以能"明",则是指该物体对外来光线的折射或反射。物体表面的平滑度、光洁度越高,对光线反射的效果越好,就越"明"。铜镜之所以能光照人影,根源在于镜面的高度抛光效果。而柴窑瓷却不同了,由于"泥土为胎"而釉层极薄,因而即便是肉眼也可以看出釉面的凸凹不平,也就是说即便是在平滑度较差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呈现出"明如镜"的镜面效果。原因在于柴窑瓷的釉料配方。正如《南窑笔记》所述:"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也正是由于柴窑瓷这一复杂的工艺配方,演奏了柴窑瓷的千古绝唱,历经久远,仍能余音激荡。

解读之三:"薄如纸"

这里首先形成共识的问题是"纸"的定位。因为柴窑瓷的"薄如纸"指的是釉色而非瓷胎,已成定论,不必赘述。通过细察实物,笔者认为,柴窑"薄如纸"的纸,绝非以我们现在的日常用纸而喻,而是特指唐宋时期一种极薄的纸。其据有三:1、器身施釉为蘸釉工艺,施釉比较均匀,即便是在泪痕处,胎色透过釉层仍然依稀可见;2、瓶口及堆塑棱部,胎色清晰可见,虽然已不见"天青色"但仍有明如镜的直观效果;3、在底足外缘胎釉相接处,蘸浸于护胎泥浆上的釉层,视之同糯米纸无二,泥浆粉粒清晰可见,而且同样有明如镜的效果。仅此三项,足见其"薄",这在我们现代生活的日常用纸中,很难找到比较合适的参照物(特殊用纸除外)。

与"薄如纸"密切相关的,是它状如"露苔"的透胎效果,凸现的鲜明特点就是"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特殊意境,简言之,没有薄如纸就决不会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状。

至于"薄如纸"与"声如磬"的关系,将在下文中继续解读。

解读之四:"声如磬"

磬,古代一种石制打击乐器。其石产自于安徽灵璧,素有八音磬石之说。其难得处则是在同一块磬石上可以敲击出不同的音准。以成抑扬顿挫之韵律,余音绕梁之悠长。

"声如磬"特指柴窑瓷的叩击声。《陶雅》说:"宋以前之瓷,泥土为胎,颇多有韵,大邑瓷叩如哀玉,柴窑声如磬是也。明以后之瓷皆系瓷胎,敲之亦有韵,但不能如古韵之悠长之尤可爱尔。"细品此言,其核心内容就是"韵"。它涵盖的内容是一种多音的合成,而非单一声调,定位上高于"音"而低于"律"。

为进一步验证其"韵"感,笔者用一铜棒,自上而下轻叩龙凤瓶的各个部位,其音果然不同,音准由浑厚渐为清亮,且有余音。再叩击葵口龙瓶,虽同样有韵,却是由浑圆转至深远沉闷。其沉闷之声近似于建窑兔毫。笔者不通音律,却也能明明白白的感觉到,如将两瓶合奏,其韵律之音绝不在"磬"音之下。

通过实证分析,柴窑瓷之所以能发出"磬"音,大体是由以下几种原因所致。1、泥土为胎。2、烧造工艺的"度","透烧"和"欠烧"都会直接影响发声效果。3、据《南窑笔记》所载,柴窑瓷四妙独绝皆因其釉。釉虽极薄,但因其釉汁中合入"火玻璃、玛瑙、诸金石"之故,对其"磬"音的影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此而论"响如磬"因釉色所致并非虚言。4、与制坯修胎相关。两瓶相比,葵口龙瓶较龙凤瓶矮小却重量相等,其胎壁必然厚重,音色自然粗重低沉。因此,柴窑瓷的"声如磬"应当是以上多种原因所致,缺一不可。

解读之五:"香瓷之谜"

到目前为止,在众多的柴窑瓷特征介绍中,尚未见到与"香瓷"有关的资料。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中也只是简单的提到宋代瓷器中有加香料者,但十分少见。既没有详细介绍,更没有具体到柴窑。因此,此段解读主要侧重于简单描述,而难以展开更多的探讨。

"香瓷"的发现纯属偶然巧合,如果当时不用开水烫洗消毒,其香可能就会擦肩而过,永远难以再见天日。尽管此事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但还是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难解之谜。

1、"香"从何来。

香出瓶内。用排除法可先将釉汁含香的可能排除。因瓶内无釉,但是在瓶内胎壁上刷涂了一层细泥浆,从清晰的竹丝刷纹分析,应是按照某种用途专门涂刷,其香是出自胎坯还是泥浆涂层?尚难定论。

2、"香料之谜"

仔细观察,细泥浆涂层是在修胎后上釉入烧前涂刷的。此瓶属高温颜色釉,要在至少1100度以上的高温中方可烧成。究竟什么样的香料经如此高温烧制后,依然不改其香,历经上千年之后,仍能幽香四溢,沁人心肺。

此谜之解尚待进一步探讨。

解读之六:"足多粗黄土"之说

《夷门广牍》记:"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古铜瓷器考》也有类似记载:"古人以足载器,器足多取沉重,柴窑每粗黄土。"虽然前者讲现象,后者讲用途,而"足多粗黄土"是其共同点。自然也是对柴窑瓷鉴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为证虚实,笔者细察两瓶之底足,方知此说可信。两瓶底足皆为缸砂底,圈足内外及底部旋纹处,粗砂遍布,清晰可见,且含于砂底之内。此为其一。其二是通过葵口龙瓶口沿破损露胎处可以看到,其胎质灰白致密,同底足部的粗糙具有明显差别。其三,底足外缘与砂底无釉处所覆盖的带有竹丝刷纹地细泥浆,显然是为掩其粗糙所用。因此,"足下多黄土"实为器型稳重之所用,当以《古铜瓷器考》之论为准。

解读之七:"滋润细媚有细纹"之浅见。

此说与"足多粗黄土"一说同出《夷门广牍》所记。粗看两瓶,瓶身素面无纹,但贴近眼前并逆光斜视时,其纹隐约可见,并分为两种。一种为细开片纹。遍及器身。其纹细如蛛丝,状似蟹爪。而另一种是极细微的奶皱纹,其纹理顺器身而下。此前笔者对"滋润细媚有细纹"一说颇感费解,细纹可证易解,而"滋润细媚"则是一种跟着感觉走的传神意会,要找到真实感觉还真的不太容易。但仔细审视比较两种细纹时,顿时开悟,奶皱纹确有"滋润细媚"之感,尤其是那个"媚"字用的恰到好处。正如古人言:"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此说应入奶皱纹之座而非指蟹爪开片纹而言。

解读之八:"柴、汝二窑难道一脉承传?"

在解读柴窑瓷的过程中,由于经常将龙凤瓶、葵口龙瓶同汝窑琮式瓶放在一起反复比较分析,发现两种窑器之间存在多种联系。

1、胎质相同。将汝窑琮式瓶底部支钉露胎处同葵口龙瓶口沿破损露胎处进行比对,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两者均为香灰色,白中略显浅灰;二是瓷胎的致密度接近。可以做出胎质相同的初步认定。

2、器身开片相似。龙瓶开片纹淡雅浅显,似藏于奶皱纹之中;琮式瓶开片纹线较粗,隐现淡红色。均为蟹爪纹,有异曲同工之感。

3、色泽相近。一是同为天青色,相比之下,琮式瓶色泽更蓝,更具淳厚感。二是光泽相近,同有幽明寒凉之感,只是琮式瓶略暖一些。

4、制釉配方相通。据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记:"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而清代佚名《南窑笔记》记:"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两种瓷器釉汁配方中均含玛瑙,实为柴汝两器釉汁配方中的相通之处。

后周至宋,瓷器制釉工艺完成了由石灰釉到石灰碱釉的蜕变。这种质变由柴窑釉汁的单薄美转向了官哥汝定均诸家名窑所共同的肥厚美,汝窑器因其独特的釉汁配方所产生的美感效果而被推至宋瓷制造的顶峰,却仍然保留了柴器诸多的遗传基因。据此而言,是否可以推出这样一种假定:汝窑是否是柴窑的一脉承传?

柴窑瓷即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古绝唱,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笔者以浅见之言,斗胆解读,实有惶恐汗颜之感,望能以此引玉,得到瓷界业内专家及藏友的斧正,使柴窑瓷以科学客观的面目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做出应有的贡献。

德化窑瓷器的详细特征及市场价值


德化窑青白瓷烧造始于宋,直至元代。景德镇窑所制品种,该窑一般都能见到。敞口凸底洗、直口蔗段洗、装饰纹样逾百种的各式盒子等等,均富有特色。有的上有“颐草堂先生雕造功夫”、“后山颐草堂先生雕造功夫”等铭文。明代(公元1368——1644年)以后得到巨大发展。其中尤以白瓷塑佛像最为著名,代表了当时德化窑瓷器烧造工艺的最高成就。德化白瓷制作精美,格调高雅,历来被视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国际瓷坛上的明珠"的盛誉。

明代德化窑所产的白瓷选料讲究,制作精细。产品釉质细腻,光泽明亮,似脂似玉。瓷胎质地洁白坚硬,胎釉结合紧密,浑然一体。由于原材料配方不同,或因烧造过程中,瓷器在窑内所处位置和温度的不同产生的窑变现象,造成了产品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的差异。因此依照其瓷质和釉色,明代德化窑白瓷又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名贵瓷种,而外国人则统称之为"中国白"。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

德化窑的白釉瓷盛行于明清时期,因为釉色为乳白色,所以称其为“象牙白”,德化窑瓷器器型繁多,但以佛像雕塑、杯、壶、炉几种器型最为著称。其造型生动,色泽光润,晶莹洁白。

德化窑的白釉瓷盛行于明清时期,因为釉色为乳白色,所以称其为“象牙白”,德化窑瓷器器型繁多,但以佛像雕塑、杯、壶、炉几种器型最为著称。其造型生动,色泽光润,晶莹洁白。德化窑瓷器产自我国福建省德化县,始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时期。德化窑的瓷器在国际上也得到高度评价,博物馆和私人纷纷收藏,而且在艺术品市场上往往有不俗的表现。

德化白瓷的特点:

1. 藏品造型厚实丰满,装饰部分讲究自然大方,手拉坯或捏塑接口处过渡流畅。胎体细腻,胎质坚硬,德化窑独有的中低温材料配方,是闽南周边窑场乃至景德镇窑生产的白瓷所不能相比的。

2. 釉层均匀莹润玻化好,釉色白中微闪黄色,似象牙色犹如凝脂。

3. 叠烧器物内壁有支钉痕迹,其他器物足底有谷壳或匣钵砂的痕迹。

4. 瓷雕品有个性风格,许多器物在不同的位置上压有作者的印章,以及年号款和地名款等,有些产品壁内可见印装合缝的痕迹。

德化窑瓷器近几年拍卖市场价格:

LOT号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拍卖公司状态

0029德化窑观音像3,880.00-3,880.00万 4,200.00万2017-09-17劳伦斯国际

0015德化窑白釉观音3,900.00-3,900.00万 4,200.00万2017-10-29香港皇室贵族

0046清 德化窑白釉出戟花觚2,580.00-2,580.00万 3,217.50万2018-01-26中正拍卖

0011德化窑观音坐像2,200.00-2,200.00万 3,200.00万2017-10-29劳伦斯国际

0041德化窑白瓷莲花观音2,800.00-2,800.00万 2,800.00万2017-09-17香港皇室贵族

明代德化窑制瓷匠师选用本地优质瓷土原料,按一定配比,在氧化焰气氛下烧制而成的一个珍贵瓷种。"象牙白"瓷器的质地坚韧莹润,细腻匀洁,素静淡雅,稳重大方,在白色中微显黄色,犹如凝脂,具有象牙质地的温润感。其装饰工艺包括刻花、画花、刻画印花、堆贴花和雕塑等多种技法。花纹一般较为简单,以梅花纹居多,叶纹、弦纹、回纹等亦有所见。

手拉坯或捏塑接口处过渡流畅。胎体细腻,胎质坚硬,釉层均匀,釉面莹润玻化好,釉色透光折射犹如油脂,这种滋润油脂感是釉面所独有特征。其工艺与“象牙白”瓷一样,叠烧器物内壁有支钉痕迹,器物足底有谷壳或匣钵砂的痕迹。

郎窑红瓷器的详细特征及价值走向


窑红是一种如宝石一样,呈现鲜红釉色瓷器。红色釉往下流熔,致使制品口部呈淡红,下部近似于深红的紫色,这是一种静寂而浓重的色彩。它华美而庄重,又有静雅博人的含蓄美,是郎窑中深受人们喜爱的极品。

郎窑红,又称牛血红。它的出现带动了红色釉的革新。釉里红、祭红、桃花红相继呈现,犹如瓷苑中群芳绽放、香艳异常。釉里红,同青花一样,始于元代,二者均为景德镇瓷器的双璧。但釉里红色彩一直不稳定。郎窑红一出现,釉里红就完全稳定下来,制作了许多优美的产品。桃花红,又称豇豆红。它是红色中出现如绿苔那样的窑变,有红有绿,宛如桃花桃叶,色泽艳美。多为大白尊、观音瓶、小合等小件制品,它是康熙时代瓷器中的珍品。

何谓郎红?这里着重探讨的,是郎红的鉴别与断代。

凡具有浓重红色(越往底部颜色越深)、玻璃质感强、有中至大开片、器型口因釉的脱流而露出胎骨的单色红釉,均可归为郎红类。真正的郎红,就是康熙本朝所烧制的官窑或官民窑。康熙后的,都为仿郎窑。仿烧康熙郎红,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绪)和民国初期。

康熙郎红的特征

第一看红

鉴定瓷器的标准依据,如包浆、胎骨、胎底,在断代郎红类红釉器,有一定作用,但并非绝对有效。本人通过文献记载、实物查看,提出鉴定郎红的真伪、断代郎红,第一要素是发色,即红釉的颜色。其次是包浆和玻璃质感、最后才是胎底胎骨。

那么康熙郎红的标准发色如何? 康熙本朝所烧之郎红器,由于高温铜的比例极高(所谓不计成本),因此,烧制出的结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红釉发色呈深紫红色,或深玫瑰紫红色。打个比方,就好比新鲜猪肝切开后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浓紫红色(有卖菜烧菜的朋友自然能够体会)。而在强光照射下,高温铜对光中的六色(橙、黄、绿、青、蓝、紫)完全吸收,对红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产生鲜红色质感。因此,康熙郎红只有在强光直射下,才会有鲜红色发色,而在自然光下,则呈深紫红色。康熙后仿制的郎红,则此特征比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鲜红色。

第二看玻璃质感、开片

康熙郎红因烧制不计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时,还配以玛瑙,因此,烧出的结果是表面具有极强的玻璃质感。

高温烧制下,形成自然开片,开片不均匀,呈中至大开片。开片不明显,隐于釉层下,与高温铜结合完美。在40倍放大镜下,显示在有少量的气泡。

第三看胎底

不少人会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实际效果么?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后仿烧的郎红,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复烧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征。康熙郎红的胎底,历史记载,实物考证的有两类,一是萍果青,此为康熙晚期产品之特征,二是米汤底,此为康熙早期产物之特征。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开片大小亦有差异。如萍果青的胎底,开片大,不明显,而米汤底,则开片纹小,与萍果青比,开片纹显著。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此三类胎底外,还存有一类型,为萍果青泛红釉胎底,还有少量的以红釉为主的胎底。

此外,康熙郎红还有一特征,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康熙郎红一般以小中器型为主,大器较少。这里不能说没有,而是较少。

到了清中晚期,仿康熙郎红的器物,一般在红釉发色、玻璃质感、开片、均与康熙本朝产物有区别,在器型上,也有较大变化,如大型器出现。后仿郎红,以光绪朝的作品最好。

近来看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新品,此类品的共性是,用化学料配出介于深紫红色与鲜红色之间的红色,我称为”妖红“。有玻璃质感,有开片。器型也变化多端,有小器,亦有大器、巨大型器,喜爱收藏朗红的藏友对此祸害品,须要小心。

郎窑红瓷器近几年拍卖市场行情:

LOT号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拍卖公司状态

3653清康熙 郎窑红釉刻乾隆御400.00-600.00万 436.00万2014-10-08劳伦斯国际

3142清康熙 郎窑红釉长颈胆瓶370.00-390.00万 392.00万2013-10-08香港蘇富比

3171郎窑红观音瓶 188.60-377.20万 242.00万2015-06-27AA中国艺海

0525清康熙 郎窑红釉胆瓶200.00-300.00万 636.00万2005-05-02香港蘇富比

3648清康熙 郎窑红釉刻乾隆御350.00-400.00万 387.50万2016-10-05劳伦斯国际

3670清康熙 郎窑红釉刻乾隆御450.00-650.00万 587.50万2017-04-05香港蘇富比

郎窑中素有三彩是直接用黄、绿、紫等色装饰后,以低温烧成。而且还在坯胎上施以刻线花纹样,再施白釉烧后,再用黄、绿、紫三种颜色绘画,这就是素三彩或称三彩瓷器。史家称,这是一种始于康熙时代的技法。风格朴素,受人喜爱值得一提的是,郎廷极督陶时,御器厂出现珐琅彩。它是从十七世纪传来的铜胎七宝中得到启示,于康熙晚期移植到陶瓷上的。有一种康熙官窑“康熙御制”铭文的制品,用红和蓝色料绘制的五彩陶瓷,这类制品有碗、壶等。由于制作精美,用于宫内食器,颇受嫔妃喜爱。还有地色为黄,绘有五彩牡丹唐草纹制品,也有蓝、绿、紫的制品,纹样有荷花及在开光中配的各种花卉,均为皇妃欣赏的华美制品,但缺乏清雅格调。此外,这一时代还生产出许多透雕五彩香炉,工艺尤为人们赞美。

清代康熙时,著名督窑官郎廷极,在瓷都景德镇龙珠阁御窑厂用铜红釉仿照明朝永乐,宣德二代精美红釉瓷器,烧制出又一新品种,获得巨大成功,使铜红釉烧得更加出色。

从此,自明朝中期铜红釉烧造失传的技术,在200年后的康熙朝重新获得了生产,并且各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后人为纪念其功绩,并把其窑产品以姓氏名义加以称誉,史称“郎窑”。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瓷器收藏狂热的痴迷者,对唐宋名贵陶瓷艺术品大肆收罗,再陈设于宫廷,日夜相伴赏鉴。对郎红器也情有独钟,曾赋诗赞美:“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带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

山西临汾窑瓷器鉴赏及特征


临汾窑又称为平阳窑,是山西南部地区最重要的窑厂,在唐宋朝时就已经开始烧造历史,其中烧制的黑釉油滴釉瓷器还进入皇宫进行供奉。临汾窑发展的重大原因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水源,附近有着丰富的瓷土资源和煤炭等资源,其交通十分便利,经济发展十分繁荣,是古代北方最为著名的瓷厂,也是山西省烧制水平最高的窑厂。以黑釉瓷器为主,在宋代时期已经达到了其成熟时期,有着釉色美、胎质细腻、品种多样、器型规整等特点,是临汾窑最大的成就。

临汾窑烧制的瓷器品种主要是以黑瓷和白瓷为主,还有烧制少量的钧瓷和青黄瓷等,其器型主要是以日常的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瓶、罐等用具,通过黑釉碗主要有两种最为典型的元朝时期的造型进行大量的烧制,一种是直口碗,烧制的数量比较多,其中在其直口的部分可以长达十多毫米,中间部分呈现为向内凹陷的形态,釉面上呈现为油滴斑,这些特征也成为临汾窑最为显著的特征,从其釉色的纯色上看,大多为纯白色,做工精细。

还有一种形态就是直壁浅式碗,胎足非常厚实,釉面的光亮度非常高,犹如滴加油一样的形态,加入了较多的装饰物件,例如:太阳形态的花纹、三周弦纹等样式,还有大量的瓶子样式也非常的多样,有葫芦瓶、梅瓶、玉壶春瓶等。而临汾窑装饰技法也是最值得后世所称赞的,有刻花、剔花、划花、彩绘等,通过其黑花的装饰技法较为的新颖,具有着浓烈的临汾窑风格,变化多样。

在其临汾窑烧制的瓷器上有着非常多的银灰色泽的小圆点,在其表面上有着大量大小不一的形态,大的高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那么大,足以可见其临汾窑装饰上的独特特征。虽然在宋、金、元时期发现了许多临汾窑的窑址,但是在其烧制出土的物件上看,不同的窑中有着许多不同的特色。在北宋时期临汾窑中,胎质大多呈现为细白色,黑釉的色泽如同上漆般的色泽,釉面的光润度都非常高,上手感也非常的好。

器型规整的物件是当时临汾窑称为精品的瓷器,其中在其油滴中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形态,有银色、红色等多种烈性,其瓷器的底部露胎处会呈现出大部分铁锈色的胎釉,主要是因为制作工艺而形成的,这也是临汾窑口茶盏的最大特色,收藏价值以及价格都是非常高的,存世量较少,所以现在市场上临汾窑瓷器较为少见。

山西临汾窑瓷器鉴赏:

1:明或更早临汾窑黑釉油滴盏,尺寸:直径9厘米,估价:RMB 2,000 ~ 3,000,成交价: 未提供 ,成交时间:2014.12.07,拍卖公司:北京文博苑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秋季拍卖会。

油滴斑为宋代建阳窑创烧的黑釉结晶斑纹,其它窑系也大量仿造,釉面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形似油滴而得名,宋代亦称之为“鹧鸪斑”。油滴斑的生成是因为釉中含铁量大,烧成时铁的化合物一群群富集,冷却时局部形成过饱和状态,释出赤铁矿和磁铁矿的晶体所致。一般釉厚处油滴较大,釉薄处油滴较小,这是因为釉层厚和粘度大有利于气泡长大,从而使汽泡周围能聚集更多氧化物的缘故。

2:明或更早临汾窑黑釉茶盏,尺寸:直径8.6厘米,估价:RMB 2,000 ~ 3,000,成交价: 未提供 ,成交时间:2014.12.07,拍卖公司:北京文博苑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秋季拍卖会。

盏略缩口,斜收腹,圈足,呈覆笠状。内外壁皆施黑釉,色泽黑亮,釉层凝厚,近足处露胎无釉,黄白色胎。该器造型古拙质朴,庄重大方。宋金时期盛行饮茶之风,《金史•食货志》载:“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因此这种胎体厚重、釉色漆黑似铁的茶具流行一时。

3:明或更早临汾窑黑釉油滴盏(一对),尺寸:直径10厘米,估价:RMB 4,000 ~ 6,000,成交价: 未提供 ,成交时间:2014.12.07,拍卖公司:北京文博苑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秋季拍卖会。

此对茶盏敛口,腹较浅,下腹弧内收,下承小圈足,圈足较矮,削足规整。胎色黄褐,上罩一层极薄的紫黑色化妆土,似仿建窑黑胎,未施釉处化妆土多有脱落,胎色斑驳。通体仅施黑釉而无其他人为装饰,釉色漆黑光亮,细密银灰色油滴状斑点散布于釉面。外壁施釉至下腹部,近足处及圈足露胎。

4:元临汾钧瓷月白釉茶盏、贮水罐(四只),尺寸:尺寸不一,估价:RMB 8,000 ~ 12,000,成交价: 未提供 ,成交时间:2014.12.07,拍卖公司:北京文博苑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秋季拍卖会。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河南禹县为中心,为我国北方地区比较发达的重要产瓷区之一。由于河北、山西等地都有钧瓷烧造,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系。临汾钧瓷也有自己的显着特点,与河南钧瓷不同,临汾钧瓷的美丽惊艳及其独特同样让人惊叹。通过与河南钧瓷的研究比较,凡河南钧瓷具有的釉色临汾钧瓷窑都具有,但临汾钧瓷却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特点,最具代表的就是一种藏有密密麻麻如蚂蚁卵大小白点的瓷片,让人粗看时温润质朴,细辨后却大有乾坤,釉面下密如雨点,形若蚁卵,亮似珍珠。

5:临汾窑黑釉盏,尺寸:口径14厘米,估价:RMB 5,000 ,成交价: 未提供 ,成交时间:2017.05.27,拍卖公司:山西晋德拍卖有限责任公司,拍卖专场:山西晋德2017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暨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专场拍卖会。

吉州窑瓷器价格及特征


吉州窑是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最具创造力、题材最为丰富的民间瓷厂,在我国陶瓷厂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推动了古代瓷业的发展。吉州窑生产出的瓷器具有着浓厚的文化、士人文化以及市井文化的大量体现,加上其吉州窑烧制出的瓷器品种较为的多样,造型千姿百态,装饰手法以及纹样丰富多彩,这些器物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以及形态,加上独特的贴花、剔花、印花等制作技艺之外,颜色上也变得较为多样,这也是吉州窑发展时间较长的原因之一。

吉州窑的烧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茶盏的发展,木叶盏就是当时吉州窑烧制时间较长、做工精艺较为精美的体现,在其茶盏中碗内的装饰有桑叶或者漏花装饰的特点,另一特点加入了士人文化的影响,对于其市民文化和审美需求融入至其茶盏之中。对于泥料的选择、温度的要求以及制作的工艺都是非常高的,通过采用龙窑和馒头窑这两种形态进行制作,其烧制出的物件有着较大的差别。

吉州窑之所以被称为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其丰富装饰特点和装饰的手法大大的加入了吉祥的图案以及美好的寓意,通过对于文化的融合以及对于瓷器样式的设计去大大提升自己的出品量以及价值。通过将桑叶的晒干放置到单一釉色的胚体内部进行烧制,其中烧制出的效果以及釉色上透露出浓重的简朴感以及质感,在加入独特的剪纸贴花的工艺,应用到雕塑和绘画当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吉州窑对于瓷器产品的颜色较为的单一,主要是以青釉瓷、乳白釉瓷、绿釉瓷以及黑釉等瓷器颜色的加入,改变了其色调,通过其丰富的装饰样式以及独特的装饰手法,使其烧制出的瓷器更为突出显著。宋朝时期的吉州窑在对于器物的形态制作以及装饰的技法上将黑釉诠释的更加深刻,引领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黑釉的出现第一是通过釉色对于其素胎的不足进行修复弥补,第二是由于当时斗茶文化的流行对于器物的形态以及装饰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三是吉州窑对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刻画展现出了当下社会环境对于宗教文化的认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民间窑厂,其装饰的技法以及器物的实用性要求都是非常高的,通过其丰富的种类加入以及普通的工艺特点和民俗气息带动了社会的发展以及陶瓷产业的发展,收藏价值极高。

吉州窑瓷器精品鉴赏及价格:

1:南宋吉州窑仿豹纹釉梅瓶,尺寸:高21.5厘米,估价:HKD 250,000 ~ 300,000,成交价: HKD 2,242,000 ,成交时间:2019.04.02,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9春季拍卖会。

梅瓶也称「经瓶」,唐宋时较为流行,既为酒具,亦为赏器。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吉州窑瓷虽以碗类为大宗,但南宋末年至元朝年间亦偶见少量立件。

此梅瓶唇口、短颈、丰肩筒腹,平底内削修成圈足。瓶外施黄色釉,配以褐色斑点纹饰,装饰效果强烈。吉州窑创烧于唐而终于元,品种繁多,是一个综合性的窑址。吉州窑瓷器地方特色浓郁,其中以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装饰风格著称于世,除剪纸贴花外,还有木叶贴花、剔花、玳瑁釉、鹧鸪斑釉等装饰手法,皆惟妙惟肖,对后世及其他窑口均产生较大影响。

2:南宋/元吉州窑仿剔犀如意云纹梅瓶,尺寸:高22.2厘米,估价:HKD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2,920,000 ,成交时间:2015.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仿剔犀纹梅瓶是吉州窑中罕见的品种。此一装饰是入窑前用浅黄色釉在黑釉上绘制出剔犀风格的图案后,再经窑烧而成。烧制过程中浅黄釉与黑釉交融,纹饰稍有流淌,并产生蓝色乳浊窑变,使装饰效果愈加丰富。

3:南宋吉州窑黑釉剔花折枝梅纹梅瓶,尺寸:高22.8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1,800,000 ,成交时间:2017.04.04,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4月拍卖会。

4:南宋吉州窑仿剔犀四叶开光如意云纹梅瓶,尺寸:高20.5厘米,估价:HKD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1,590,000 ,成交时间:2013.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二)。

瓶唇口,短颈,丰肩,腹下渐敛,内凹足。外壁黑地褐釉纹饰,自肩至腹部饰二个四叶形开光,各由相连如意云纹组成,开光外间以涡旋纹。颈部饰回纹,口沿点联珠纹。此器表现吉州窑首创的褐釉装饰手法,为入窑前在釉面绘浅色图案,经窑烧后稍有流釉,图案因此出现模糊的轮廓。这种装饰仿效当时的剔漆工艺,产生悦目的釉面装饰。

5:南宋吉州窑玳瑁釉剪纸贴双凤纹长颈瓶,尺寸:高21厘米,估价:USD 80,000 ~ 120,000,成交价: USD 1,085,000 ,成交时间:2016.09.15,拍卖公司: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9月拍卖会。

钤印款识:铭「飞鹤」。

6:南宋吉州窑木叶盏,尺寸:高5.2厘米;口径14.8厘米,估价:RMB 280,000 ~ 350,000,成交价: RMB 690,000 ,成交时间:2019.12.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此盏敞口,斜直壁,浅圈足,作斗笠式。内外施黑釉,碗底内有木叶纹,木叶呈青黄的暖色调,呈曲卷折迭姿态,充满着禅意,圈足及底露胎,胎呈深米黄色。木叶盏可能为禅寺僧人们订制的特殊专用品种,其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也颇近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理。木叶盏分为两类,一为斗笠型,二为束口型,是吉州窑最经典的品种,也是全世界各大藏家梦寐以求的宋瓷品类。同类器可参阅养德堂旧藏吉州窑木叶盏,亦是斗笠形木叶盏,2016年以220万拍卖成交。

7:南宋吉州窑黑釉梅瓶,尺寸:高19.7厘米,估价:HKD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HKD 684,400 ,成交时间:2018.10.02,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8秋季拍卖会。

吉州窑制器,素以碗、盏类为大宗,又装饰多见窑变、剪纸贴花、剔花、彩绘等,如此单色梅瓶者实属罕见。梅瓶圆唇口,窄折沿,短颈微束,圆折肩,长圆腹下部斜收,近足处稍内曲,隐圈足。外壁满施黑釉,足心挂釉,足底涩胎。釉面平整,釉色如墨似漆,色泽纯正,不见泛红。釉面见网格状开片,乃吉州窑制品常见现象。吉州窑黑釉瓷器的发色不似建窑和北方诸窑,釉面无浮光,质感自然古朴。整器造型特征符合南宋时期梅瓶的演进,但又明显有别于常见的吉州窑梅瓶,气质更为端秀雅致,比例精妙,线条流畅,素黑釉发色绝伦,品相完整,属吉州窑传世精品。

8:南宋吉州窑奔鹿纹盖罐(一对),尺寸:高18厘米,估价:HKD 370,000 ~ 570,000,成交价: HKD 437,000 ,成交时间:2014.10.07,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4秋季拍卖会。

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的民间窑口,创烧于唐末五代时期,以烧造罐、瓶、盘、碗日常生活用瓷为主。吉州窑在制瓷业交流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兼采宋代南北名窑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宋代吉州窑器物装饰手法极为丰富,此拍品所应用的 “白釉彩绘”是在磁州窑的影响下创烧的,开后来景德镇青花瓷之先河,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此品为两件一对,外观基本一致。直口微敛,筒状深腹,下腹弧内收,下承圈足,上配圆盖,与罐口等大,盖沿曲线平缓,状似斗笠。胎色米白,胎体细密,胎壁较厚,但结构合理,均衡庄重,实用与美观兼具。内壁留有清晰的轮制纹理,外壁修刮相对平整,线条优美。内壁及口沿上无釉,外壁罩稀薄之透明白釉,白釉泛黄,白度很低但透明度较高,釉下以黑褐彩彩绘装饰。口沿外宽频纹及弦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双面六曲葵花形开光内绘奔跑的小鹿一只,脚下几笔添作草丛,整个造型动态十足,极具生活气息。图案仅寥寥数笔,但线条流畅,手法灵活。开光以外地子满绘缠枝卷叶牡丹纹,纹饰清晰,线条流畅纤细,颇具工笔画法精致之美。器盖亦以釉下黑褐彩宽频纹及弦纹装饰沿部,顶面绘折枝菊花。以开光形式组织纹饰并辅以地纹,使画面饱满又主次分明;白釉黑花装饰对比强烈,奔鹿、牡丹等吉祥寓意的纹饰充满浓郁的民间色彩,充分表现出吉州窑工匠们娴熟的瓷绘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9:南宋吉州窑玳瑁釉敛口盏,尺寸:高5.6厘米;直径11.6厘米,估价:HKD 150,000 ~ 200,000,成交价: HKD 247,8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此盏敞口,口下微收,浅圈足。内外施玳瑁釉,足底露白色胎。黑色釉面上,棕黄色釉层自口沿向内外碗壁流下,形成水流状斑纹,由内观之呈放射状,色泽有如玳瑁,瑰丽润泽,协调而富于变化。玳瑁釉是吉州窑变色中极有特色以及富有美感的一种,以其色形似玳瑁而知名,其工艺为先施含铁较高的釉料,然后随意甩洒较浅色釉料,两种色釉入窑烧制过程中幻化融合,形成千变万化的色斑,传世吉州窑玳瑁釉器除盏外,还有瓶、罐、炉等。

吉州窑瓷器特征及鉴定


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具有着浓厚的地方风味以及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所烧制出的瓷器产品都非常的精美,质地尤为的上乘,其中黑釉瓷最为闻名,独创的“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等都是吉州窑最有代表性的标志物。吉州窑发展至唐朝晚期开始烧制,在两宋时期达到其鼎盛,元朝末年衰败,烧制的时间较长,珍品较多。不仅仅将中原地区的制瓷工艺融入其中,还将吉州本地的人文情趣绘制在瓷器的外部,在其造型以及瓷上都有着全新的出现。

在晚唐时期进行烧制主要是以烧制酱褐、乳白釉的瓷器为主,处于初步的起步阶段,发展至北宋时期,酱褐釉停止了烧制,而乳白釉得以继续烧制,在形制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加入了黑釉瓷的品种。从其乳白釉瓷器上看,存在着涩圈、高圈足、器盖、高足杯等,莲瓣纹高足杯是北宋时期最为常见的物体,但烧制的碗、碟等施釉不均匀,在其底部出现了施釉不到的情况,而南宋时期的乳白瓷则施釉多满,釉色光润度较强、莹润感较强,存在着细纹。元朝时期乳白釉瓷器样式上较少,高足杯、玉壶春瓶、芒口双鱼纹印花碟等都是元代最为典型的断代器。

吉州窑最有代表性的瓷器就是黑釉瓷,在北宋时期开始烧制,南宋时期的黑釉瓷有芒口、敛口、深腹、外黑内白釉碗,芒口、底足矮内凹,是吉州窑黑釉碗以及盏中最常见的特点,且施釉较为的满。黑釉瓷的类型较多,有碗、碟、杯、罐等常见的实用性器具,还有高足杯、鼎、镂空炉等。

其碗盏以及杯存在着多芒口的现象,质地较为的粗糙。烧制出的黑釉瓶与元朝时期的梅瓶风格较为的相似,荷叶形的器盖是元朝瓷器最为盛行的一种,形制上差别较大,有粉盒和方唇盆等多类型的彩瓷。

吉州窑瓷器品种类型较为的繁多,纹饰装饰也是层出不穷,仅仅是胎釉就有非常多种类,有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装饰技法有木叶、玳瑁、剪纸、贴花、印花等,将其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了高度的结合。胎质主要呈现为灰白色,较为的细腻,釉色中白中泛青黄,釉薄但施釉不满,底足较为的粗糙,在收藏价值上稍低。而白釉彩绘瓷则是较为的精彩,纹饰以及色彩结合的非常巧妙,艺术感较强却不失实用性能,装饰技法繁多,使其收藏价值较高,欣赏艺术感较强。

耀州窑瓷器真品特征及价格


耀州窑中国宋代八大窑系之一,在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一出世即成为了北方敢与“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比肩的青瓷窑场,进入皇宫、官府和寻常百姓之家。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北宋达到鼎盛,止于明代弘治至嘉靖年间。其窑址在陕西铜川的黄堡镇,旧时同官窑。由于唐代末年,天祐、五代后唐以及宋代都属于耀州管辖,故称耀州窑。北宋时期的耀州窑青瓷胎子是灰白色的,较薄,坚密光润,青中带闪黄或略闪黄,和北宋时期的龙泉窑很类似。

美如碧玉的宋代耀州青瓷,使用广泛,种类多样,主要有盘、碗、杯、盏、钵、梅瓶、枕、炉、凤头壶、花口尊、玉壶春瓶等器型。而且,凡有宋代社会生活所需的器物,耀州窑几乎都能生产出来,而且个个造型精美多姿,丰富多样。以碗、盘、碟普通常见圆器为例,仅口沿的造型即能囊括侈口、微侈口、敞口、六菱口、六葵口、六曲口、直口、敛口等,与之相对应的还有翻沿、包沿、折沿等,数不胜数。

耀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刻花非常草率;北宋中期,采用刻划结合手法来刻主题纹饰,刀法犀利,线条流畅;划陪衬纹饰时,排列有序,纤细如丝,整体纹层清晰,繁而不乱。到了北宋晚期,流行在盘、碗内印花,规整清晰,印花精美,布局匀衡。总结来说,宋代花纹装饰是早期刻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晚期花纹线条纤巧。

在器胎方面,耀州窑瓷每个阶段的器胎都各有特点。早期的胎有深浅两类,深者为黑灰、铁灰色,外施化妆土,浅为浅灰色,不施化妆土,多含黑色铁质小颗粒与气孔;中期全是浅淡灰白色,不施化妆土,无铁质的小颗粒,但有明显的白色介面层;晚期多呈灰白色,少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

在器釉方面,早期耀州窑瓷器釉色多为青灰或青黄色,少数有与五代近似的青绿与淡青色;中期釉面光泽度强,釉虽薄但硬度大,胎釉结合非常紧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月白等多种色调,使得了耀州窑瓷器变得更加令人向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柴窑瓷器详细特征及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柴窑瓷器详细特征及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