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青花锦地游龙图大缸

明青花锦地游龙图大缸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大缸 地暖瓷砖

2020-11-19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明青花锦地游龙图大缸(正)

明青花锦地游龙图大缸(底)

明青花锦地游龙图大缸,高25cm,口径26cm,瓶口一圈为梅花图案,瓶身为龙纹图,本品上饰飞龙,腾飞波浪之上,浑然灵动,现知近例有二:悉尼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藏一例,曾展于《Chinese Ceramics》,悉尼,1965年,编号85;另一例售于伦敦苏富比1989年5月31日,编号82。本缸造型硕大,制作不易,《景德镇陶录》论述,「凡器之高大件最难烧造…造时必倍其坯,式较劣取优者,送窑经烧,难保不有蹻扁损挫之患。」,

如此缸例,多饰五爪赶珠云龙;图见陆明华,《明代官窑瓷器》,上海博物馆,上海,2007年,图版3-84;另一例曾展于《机暇明道 : 怀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窑瓷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2012年,编号17;尚有一例,售于伦敦苏富比2003年11月12日,编号153;第四例售于纽约佳士得1996年9月19日,编号266。另可比较一例,上绘穿莲游龙纹,出自Douglas Oliver 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almer Museum of Art收藏,两度售于纽约苏富比,先后为1976年3月20日,编号118及2004年3月23日,编号640。

欢迎新老藏家一起交流探讨,有意者也可咨询留言。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青花釉里红大缸


釉下青花和铜红在一个器上烧造,开始于元代,但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其图案纹饰并无细线条描绘的画面,而以涂抹为主,由于青花和釉里红两者烧成的气氛并不一样,因此在同一器上成功地发色难度极大。在明代很少有青花釉里红的成功之作。青花釉里红器与釉里红一样主要是官窑产品。

乾隆以后,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很少生产,特别是釉里红的大型器物,极为少见。

该缸为典型的清乾隆圆唇鱼缸。缸高48厘米,口径52厘米,缸腹周长163厘米。此缸纹饰5层,缸口折沿为青花釉里红朵梅纹。近口有一凸棱,上为一圈工整的回纹。第三层则为锦地水印指捺青花釉里红朵梅纹。腹部主纹为一《秋山行旅图》,占据该缸面积的五分之三。所绘画卷,秋高气爽,一派闲情美景。往下则为青花釉里红的变形樵叶纹。

大缸为青白釉质,胎质坚致,釉面光润,橘皮纹明显,整个造型端庄稳重,为典型的18世纪下半叶风格。鱼缸中下部略收,顺势弧收至底。器底圈足滚圆,修胎规整,厚薄适度,瓷质精美。该缸釉面为青白色,肥腴而坚致,光润匀净,见细微的波浪釉。足迹近釉处,有刮削胎体留下的一圈锯齿痕。胎釉结合处火石红尤为突出,底为砂底,见旋坯痕。

整个器物极为工整,厚薄均匀,所施釉水透明莹润、肥厚,白中闪青颇具光亮感,全器胎釉结合致密。此缸应属典型的清乾隆官窑制品。

青花釉里红,本来制作工艺难度高,古文献有“千窑一宝”、雍正时有“宝烧红”之说来形容其烧制之难。因此,成功率低,流传下来更少,因而很珍贵。

制作时间短,数量有限,存世少,说明元代极少烧制成功。明早期有所发展,但以后几乎失传半个多世纪。清初恢复,乾隆以后又衰落。

大缸所绘青花为典型的国产浙料,其呈蓝色调,稳定、浑厚、沉着,绘画工细,勾描、渲染、皴法细致工丽,层次清晰,可谓巧妙而完美地将这幅《秋山行旅图》中之丛林、屋舍、枫林、秋叶或远或近,绘描得极为精当。缸面青花铺地,釉里红夹杂其间,展现在观者眼前的变幻色彩,颇具诗意。图案画工严谨而细腻,青花呈色蓝中泛黑,色泽凝重、深沉。有时则较浅淡,并有偏色现象,呈乾隆中晚期器物的典型特征。釉里红则淡雅,红色中且见绿色苔点。乾隆以后,虽有釉里红制品,但绝达不到此种效果。况且,乾隆以后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很少生产大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行内有“十件青花不及一件釉里红”之说,可见其珍稀程度。

康熙官窑豆青地青花红彩旭日东升图碗


豆青地青花红彩旭日东升图碗高6.9厘米 口径15.6厘米 足径7.3厘米,是清代康熙官窑瓷器。

豆青地青花红彩旭日东升图碗碗敞口,弧壁,深腹,圈足。器内外以豆青釉为地,内心、外壁以青花红彩绘旭日东升图,青花绘海水礁石纹;红彩绘祥云红日纹。山石矗立于波涛翻滚的海水中,一轮红日跃于海面喷薄而出,与彩云连成一体,呈现出日出东海的壮丽景象。《小雅•天保》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之语,寓有国泰民安,祥瑞和平之意。此图又称为“海天浴日”图,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此碗绘制精致细腻,纹饰吉祥,构图严谨,瓷器色彩艳丽。

豆青地青花是青花瓷品种之一,创始于清代康熙时期,乾隆时期较为流行,其制作工艺是以钴料在坯胎上作画,施豆青釉高温还原而成,呈色雅洁清丽,风格独特。

明青花壶


五彩缤纷的陶瓷艺术中,赤、橙、黄、绿融会互通,各领风骚;而青花瓷器以其清新高洁、雅致隽永独步一方,历数百年而不衰,既古老而常新。

青花是最著名的釉下彩品种,用钴料作着色剂,在坯体上直接描绘后再罩上透明釉,经高温一次性烧成。钴料发色湛蓝,烧成后清爽醒目,但产地不同往往使效果不一。

明代青花壶 规格:高29.2cm

钴蓝的应用始于公元前15、14世纪的古埃及,当时用在香料瓶上作装饰。未久,伊拉克等中东地区将钴蓝施于陶器釉。在中国,长沙战国墓出土有以钴着色的蓝色琉璃珠,经研究,认为与中东地区所用为同一成分,系进口青料,说明在战国时钴蓝已从西亚传入我国。唐三彩中的蓝釉和唐青花是钴蓝用于中国陶瓷釉彩的最早例子,但当时国内钴土矿尚未发现,钴蓝原料靠进口,来之不易,故没有大量应用。宋代青花瓷器上的钴蓝成分经分析认为是国产(属于高锰型),但国产钴土矿还处于开发的起始阶段,所以宋青花为数也很少。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进入成熟期,代表着青花时代的真正到来,所用钴料进口、国产均有。

明、清两代青花的生产基地还是景德镇,所用钴料有进口的苏麻离青(如永乐、宣德时期),青色浓艳;也有用国产的陂塘青(如成化时期),色较清淡;嘉靖时用云南运来的回青和石子青的混合料,效果较好,蓝中微泛红紫,色泽鲜亮。

青花是明、清时期彩瓷制作的主流,景德镇因其地位特殊、产品冠绝全国而被其他小窑模仿。景德镇窑本身在不同时期也有特点,并非一成不变。如嘉靖一朝,景德镇官窑产瓷约达六十多万件,民窑更是难以统计。其时官窑器胎体较厚、细白,釉层厚而釉面光亮,器型有日用器皿碗、盘、壶、碟、罐。另流行方形、棱形器,如方碟、方罐、瓜棱形瓶等。

明嘉靖青花九龙海水纹大缸


大龙缸是御窑厂制作的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官窑大缸,器型较大,且结实耐用,不论做为宫廷的粮、油等储存器,还是盛水防火都极为适宜,至今仍有人使用该类器物种荷、养鱼。

由于在器身使用青花绘画龙纹装饰,故而得名“大龙缸”。《景德镇陶录》中记载:一口大龙缸,要用整整十九天时间才能装烧而成。而且御窑厂对龙缸、花瓶类的瓷器挑选极严,上交宫廷的“百不得五”,其余的全部砸碎。

缸类器物因其形制巨大,胎体厚重,故而在烧造过程中极易爆裂变形,成品率极低,传说中的窑神童宾即是因为烧造龙缸屡不成功而“将身赴窑”。历史文献中也多有烧造大缸失败的记载,清人蓝浦着《景德镇陶录》载:“国朝建庙造陶,始于顺治十一年,奉造龙缸……经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瑛等督造,未成。”大缸烧造难度之大,由文献及传说中可见一斑,本器器形周正,毫不变形,难能可贵。

此缸直口,颈周绘卷草纹,深腹圆,腹下渐收,圈足。缸身饰海水龙纹,九条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龙纹刻画细腻,横须怒目,四爪皆张,髻发冲天,龙身盘延而上,追逐龙珠,神态惟妙惟肖。配以乌云、火焰等纹饰,更添画面之生动。腹底绘波涛翻滚,汹涌澎湃之海涛纹,与九龙上下呼应,相得益彰。构图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充分营造出威严的皇家气势,呈现出登峰造极之工。

嘉靖 青花九龙海水纹大缸 尺寸:

口径:59.3cm

高:25.7 cm

足径:48 cm

明 唐寅《山路松声图》赏析


山路松声图 唐寅(明)绢本,设色,纵194.5厘米,横102.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作以淡墨清润,浓墨缜密,浓淡相融,恰到好处。层岩、飞瀑、流泉、苍松掩映画面,山下平湖清澈见底。一条崎岖山路,蜿蜒通涧,曲径通幽处。一隐者倚栏远眺,侍者囊琴随后。自题云:“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裏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明代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代四大家(吴门四家)。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从小聪明好学,诗文书画,无一不精。29岁时,他考中应天府(今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自诩为“江南第一才子”。但在第二年的会试中,因好友科举舞弊案的牵连,被捕入狱,从此功名断绝。出狱后,唐伯虎性情大变,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终成一代大家。唐伯虎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等。他的山水画师法周臣、李唐、刘松年,风格秀逸清俊,笔墨细秀,布局疏朗。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多以仕女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色彩或艳丽或清雅,线条清细,体态优美。花鸟画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长于水墨写意。传世画作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等。

除了《六龙图》你还了解瓷器上的哪些龙


近期,备受瞩目的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场开槌。此次拍卖,包括多幅宋元时期的书画珍藏中有6幅精美手卷,其中,宋代画家陈容的《六龙图》是最惹人瞩目的拍品之一,画面描绘的是6条矫健灵巧的威猛巨龙,在云雾和巨浪中自在游走,作品上有南宋理宗皇帝和诸大臣的题跋以及陈容自题的古诗一首。该作最终以约合3亿元落槌,刷新了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纪录。

时代的缩影

在中国,我们对于龙的形象并不陌生。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中留下了神秘而威严的形象。古往今来,龙不仅出现于书画中,龙纹还被广泛应用于青铜器、陶瓷器、服装、玉器等各种器物和材质上,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对龙纹表现出一定的偏爱,使之成为装饰纹样中颇有生命力的题材,富有强大的民族精神感染力。

依据考古资料,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出现了龙的艺术形象。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为我国早期龙的形象,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龙纹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崇高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形态,经商周时代的多样化发展,再到秦汉时代的基本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同时,伴随着龙纹的发展,龙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龙纹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艺术载体中,其中以陶瓷器最早且最具代表性。据《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瓷花之有龙,盖自宋定始,明代绘龙者指不胜屈,大抵龙相至尊,为中国历代以来之古说久矣。”即从宋代定窑开始,瓷器上开始绘制龙纹并视为皇家特权。

纵观千年中国陶瓷史,龙纹样几乎贯穿始终,并受到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影响,因此,龙纹样的演变亦投射了一个时代全方位的社会状况。

皇权的象征

自古以来,龙便是皇权的象征。卜正民的《哈佛中国史·元明卷》中讲到龙见与元明政治之间的联系。元明两朝正史中记录在案出现龙的次数颇多,龙的“现身”实为龙卷风过境,其实人们也不是分不清自然灾害的龙卷风和龙,为什么还要郑重地提到龙呢。卜正民提到天人交感效应,即皇帝不符合规范的做法会降下灾祸。特别是有重大政治变故的时候,史书中便出现龙,这种记载实际上是对皇权不满的隐性表达和警示。中国工艺美术中也有“因器知政”的理论,从器物上龙纹的变迁也能侧面感受到皇权的强弱变化,比如汉魏龙奔腾飘逸,唐代龙饱满富丽,宋代龙庄严规范,元代龙矫健,明清龙繁缛凝重。元代龙纹为后世奠定基础,明代发展到顶峰,因此,这两个时代的龙纹颇具代表性。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员冯小琦如此介绍元代龙纹的造型特征:“饰有龙纹的官窑器物,龙纹有规范化趋势。头部特征小头细颈,龙一般张口、吐舌,上颚较大,须有长短,鬃发飘动,有上飘发与后飘发之分。身有鳞,鳞片呈鱼鳞状,鳞的画法有3种:一种是大片鳞,采用留白的画法,此画法多见于至正型瓶类以及伊朗、土耳其收藏的精美的大件器物;另一种为细笔描画的细密的鳞纹;还有一种是较粗率的画法,用简单的斜网格纹代替鳞纹,此画法多见于民窑器中的较粗糙的器物。龙背有鳍,一般鳍的排列整齐,呈尖状,个别的尖而粗长。龙身稍粗,肘毛或腿毛有二、三、四根不等,肘毛为宽而长的带状物,爪有三、四、五爪,以三爪居多。爪有甲,精者指甲尖利,甲有双勾与实心两种画法。龙一般为细长尾,龙泉窑常见的如意形尾基本少见。龙身均出有火焰纹。青花器物龙有须,发俱全,头部稍大,张口吐舌,形态矫健凶猛,云游四方。蓝地白龙一般龙须、龙发不很清晰。元代龙的形态有行龙、立形龙、回首龙、正面龙,奠定了龙纹作为元明清传统纹饰图案的基本形式。”

此外,与龙共同出现的辅助纹饰常出现云纹、海水纹、火珠纹、如意云头纹、莲瓣纹、花卉纹等。云与海水纹出现最多,表现龙行于天地之间,云游四方,着重表现龙矫健磅礴、呼风唤雨的气势。火珠多出现于双龙题材中,表现龙嬉戏争斗的另一面,多为双龙戏珠或双龙赶珠,少数有单龙戏珠者。如意云头、莲瓣、花卉与龙纹组合则更具有装饰性。

明嘉靖飞龙大缸


缸体高38厘米,上口直径70厘米,缸底直径55厘米,重量55公斤。缸形硕大周正,上用青花回青料绘威武雄壮大飞龙一对,画工细腻,工艺精湛。飞龙在四组海水江涯上互相追逐,祥云缭绕,云海层次分明,青花发色纯正典雅,色泽浓艳泛紫。大缸口沿处落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一横官窑款,字体古朴端正。此缸为明代嘉靖朝(1522-1566)中期生产,传世品极为少见,是难得的明嘉靖大件官窑瓷器,具有很高的欣赏收藏价值

大龙缸本是皇宫和朝廷达官贵人的专用品,一是用来养鱼观赏,二是盛水防火。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的瓷器烧造数量很大,除一般日用瓷外,还有陈设瓷和工艺礼品瓷器。官窑还给宫廷烧造大件龙缸和坐墩,大规模的烧造给当时景德镇的制瓷业带来极大的困难。烧造龙缸和坐墩一是浪费原材料,二是青花料和人工用得多,三是一旦烧造不顺利,就会出现废品。嘉靖朝大龙缸瓷质坚硬,胎体厚重,不太注重修胎,底心下凹和塌陷,有麻布托衬的痕迹。釉料比较肥厚形成不匀的小开片,用手触摸,隐隐约约呈现波浪型手感。嘉靖朝正处在官搭民烧的时期,民窑将烧制最成功的大件瓷器上缴给官府,再由官差押送到京城。嘉靖朝成功掌握烧制大件瓷器和大龙缸的技术,是难得的成就。

明嘉靖青花使用回青料为主要标志,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又一个突出阶段。嘉靖中后其青花并不是全部使用回青着色,而以回青和瑞州石子青配合使用。嘉靖青花中铁与钴的比值是所有国内外钴料中最低的,它没有永宣及元青花的那种黑铁斑,也不产生正德时单用石子青那种黑灰色调,而比成化朝所用的平等青浓艳得多。嘉靖青花的色泽,呈现一种蓝中泛紫的浓重鲜艳的色调,正是成功地掌握了恰当配料比例的结果。所以嘉靖青花瓷器在明清两朝都有很高的评价。

许多古玩瓷器艺术品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大龙缸历经数百年战争洗礼,朝代变迁,社会动荡及自然灾害,能保存到现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所以我们要加倍珍藏它,爱护它,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对祖先们的敬仰和尊重。

最后用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一睹明瓷龙缸,永记中华辉煌。

明 永乐青花瓷器


永乐青花 (国立故宫博物馆藏)

穿莲龙纹天球瓶

(天球瓶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为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得,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

人物纹如意耳扁壶

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四季花卉莲子碗

(高10.1cm、口径20.8cm、底径7.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口部微外侈,深弧形壁,上丰下敛,尖底,并带矮圈足,称为莲子碗。碗器内口沿下印波涛纹一圈,周壁印缠枝牡丹、菊花纹饰各三朵,碗心绘画折枝枇杷纹。外面口沿下划回纹一道,周壁为略凸起的菊瓣纹。)

一把莲盘

( 高6.3公分,深5.4公分,口径33公分,足径24.2公分。盘子弧壁,矮圈足。器底露胎,全器以青花为饰。口沿下是海水波涛纹,内壁有莲花、石榴、菊花等各式花朵共十三朵,外壁口沿下绘卷草纹,壁面画缠枝花卉十四朵,近圈足处有回纹一周。盘心主纹饰是莲花、慈菇等扎成的花束。)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青花锦地游龙图大缸》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青花锦地游龙图大缸》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