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解惑汝瓷之“鱼子纹”

解惑汝瓷之“鱼子纹”

瓷砖墙面 古代瓷器边纹 全瓷瓷砖

2020-11-19

瓷砖墙面。

谈起中国瓷器就会有很多民间传奇,汝瓷也不例外。稍有不同的是,围绕着汝瓷的一切已经不仅仅是传奇了,应该叫做神话,并且,这神话一旦形成就被后辈们一再的渲染造势、不断地添加和注入,即使到了今天也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粉青纸搥奉华瓶

这倒不是说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它应该享有这样的待遇。而是因为在中国瓷器史上,大名鼎鼎的汝窑,才只有短短二十年的灵光闪现。在短短二十年的辉煌之后,因为战乱而瞬间就“寿终正寝”了。因此在民族的记忆中,它只留下了昙花似的匆忙影像,其余的什么都没有。这种文献的严重缺失,一下子就把汝瓷这本来很普通的实用器物,推放到了让人可望不可及的高度。从此它不再是一种寻常物品,在民族情感中它成了神器,是需要我们赞美和敬仰的。

鱼子纹

但是文献的严重缺失,也为后代研究汝瓷带来了天大的难题。可以说,在汝瓷研究这一领域里到处都是有待研究的空白,所有的专家观点和理论都是需要争论和推敲的。

人们在谈到鉴别宋汝窑时,都会想到要看到“鱼子纹”,因为它是清末著名鉴藏家赵汝珍提出的汝窑特征之一。可是“鱼子纹”是啥样?专家的书里没讲明白,不是不想讲明白,而是自己压根就没搞明白。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清末大收藏家赵汝珍在《古董辨疑》中,曾把“鱼子纹”作为鉴定宋汝的唯一特征“……宋时仿汝者有龙泉窑,其豆绿者与汝窑大致相同,往往易于相混,非细别之,真伪不易辨也。即汝胎粗而略糠,龙泉则坚而细;汝釉薄而清,龙泉釉厚而混;汝无釉处呈羊肝色,龙泉则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脱如料,龙泉无光,滋润若玉;汝鱼子、蟹爪均有,龙泉则绝无鱼子纹者。”

一些人对“鱼子纹”的简单解释就是像鱼卵一样的小开片,密集分布。这是望文生义地瞎掰!因为汝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开片。那是不是清末鉴藏家赵汝珍把“鱼子纹”作为鉴定宋汝的重要特征是误人子弟之谈呢?本人认为赵汝珍没说错。错的是人们对“鱼子纹”的错误解读。专家搞不明白的事,民间古瓷玩家就有了发挥的空间,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没有一种是正确的。在此,仅选网上三个有代表性的,对“鱼子纹”的错误解释如下:

1. “鱼子纹是汝瓷釉面上存在的块条,片状的色块,如鱼卵一样,飘依在水中或块石之上,一团团鱼子纹非用10倍放大镜细观察才能发现确有其物,如用40倍显微镜看会更清楚。”

2. “民间藏家对“鱼子纹”的描述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釉面的小气泡空洞聚拢处看起来很象成团的鱼子,二是由高温溶解的成片或点状的红玛瑙晶体。并且,第一个观点基本已被大家所认可。”

3. 鱼子纹是“类似鱼卵聚集的大小不一的圆形开片”。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 1987年宝丰县清凉寺出土

本人不懂陶瓷,但喜欢在各大古瓷论坛泡泡,偶尔发些拙见小帖,纯属闲暇没事找事。解决“鱼子纹”这一难题的思路很简单,就三部曲:第一,有人说赵汝珍把“鱼子纹”作为鉴定汝窑的唯一标准(赵汝珍是否这样认为?本人表示怀疑。),那说明,“鱼子纹”是汝窑的普遍而明显的特征,绝不会是肉眼勉强看到或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特征;第二,汝窑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就是斜的,有点弧度和层次感的开片。这种开片与鱼子或鱼卵没有任何相似处!那为什么赵汝珍要把“鱼子纹”作为鉴定汝窑的唯一标准?如果赵汝珍没有错,那“鱼子纹”就是指这些开片;第三,如果说汝窑开片与鱼的什么地方相似,那只有鱼鳞,鱼鳞可以看作是一种鱼纹或鱼鳞纹。如果能将“鱼子纹”与鱼鳞纹合理地联系起来,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鱼子纹”本来和鱼子或鱼卵就没有任何关系!此处的子是助词,本身没意思,就像我们常说的“房子”,“车子”,“胖子”,“矮子”等。就是说,“房子”=房, “车子=车”等等。因此,“鱼子纹”中的鱼子=鱼,就是说“鱼子纹”=“鱼纹”或“鱼之纹”。那么,什么是“鱼纹”或“鱼之纹”? 回答是:鱼的鳞片纹。这就是“鱼子纹”的真谛!这种开片有一定弧度和层次感,开片前沿有淡淡的,若隐若现的白色反光线,符合汝窑的一些开片特征,观察时用肉眼就行,而且不能太近,要保持一定距离和合适的角度才看得真切,不需要用放大镜看(见附图)。

为了给自己的推论找到理论根据,本人在网上翻阅了英国大鉴藏家 Hobson 所著的《中国陶器与瓷器》(1915年版)一书。该书在第67页注释中对“鱼子纹”做了解释。其原文如下:

“鱼子(Fish roe ):a crackle of the finer mesh, resembling the scale of a trout.”

中文译文:“鱼子纹是一种较细的筛网状开片,像鳟鱼鳞片一样。”

洋人专家对“鱼子纹”的解释,支持了本人对“鱼子纹”的诠释。

小结:中国清末著名鉴藏家赵汝珍提出了汝瓷鉴定的重要特征---“鱼子纹”。洋书中说“鱼子纹”像鱼鳞开片,是正确的,但太过凸兀,人们没法理解,因为人们转不过弯:“鱼子”怎么会是“鱼鳞”呢?!虽然有不少藏家或专家提到过汝窑有鱼鳞开片纹,但没有将其与赵汝珍所说的“鱼子纹”完美地,合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有个中国人----本人,利用一点普通常识,加一点逻辑推理,再加点文字变通,就把“鱼子纹”与鱼鳞开片纹合理的调和在一起,解决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中国收藏界都没有真正解决的一个本不是难题的难题,这是本人对中国古瓷鉴赏理论的一个可小可大的贡献!

附图:网名“片王 ”的汝窑瓷片,可见清晰之鱼鳞状开片(左图),也即“鱼子纹”

网名“汝官窑专研者” 的汝窑瓷片:可见清晰之“鱼子纹”,也即“鱼鳞纹”

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鱼子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唐英时的仿品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窑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篆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失传近千年鱼子纹青瓷重现


龙泉青瓷以独创的粉青、梅子青釉色而著称。龙泉哥窑有"金丝铁线"之美称,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而龙泉弟窑则以晶莹润泽的青釉闻名天下,被誉为"青瓷之花"。当代龙泉青瓷造型古朴典雅,釉色温润如玉,采用纯天然原料,薄胎厚釉,被国内外古陶瓷学界和文化艺术界学者公认达到新的高峰,已是收藏界关注的热点。

本次龙泉青瓷珍品展览是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及浙江省龙泉市政府主办,浙江省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和北京合璧兴陶瓷艺术馆承办的。毛正聪、徐定昌、陈爱明等十余位当代陶瓷艺术大师携其青瓷珍品晋京汇展,集中反映了当代龙泉青瓷的最新最高成就。届时参观者将有机会与大师见面。

此次展览从4月25日至5月25日举行,地点在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东路合璧兴陶瓷艺术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先生在继承浙江龙泉古老的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经过50余年的潜心研究,不断摸索试验,近日终于烧制成功两件鱼子纹青瓷珍品,这标志着失传的哥窑鱼子纹青瓷重现于世。

宋代五大名窑之汝瓷


在汝州市蟒川乡境内,有个古称小窑沟的村庄(即现在的杨沟村),远在八百七十余年前的北宋王朝时期,这里汝窑遍布,工匠众多,有“汝瓷圣地”之称。其渊源流长的历史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解放后,这里被国家文物部门列入古文物保护区。并在汝窑遗址处,设立了古文物保护区域标志,限制在本区域内不能修建房屋,挖土开矿,建造其他设施。

小窑沟古汝瓷遗址,位于杨沟南一华里处,垒草沟一带汝瓷遗址处,现仍留有少量瓷片和部分破碗笼。古瓷片多见于豆绿色和天兰色表面光亮有裂纹开片状。有碗、盘、瓶类瓷片较为常见。附近已经发现有制瓷用的耐火原料,颜色为黑褚色。经验证与古瓷片原料相同。

据世代相传,在汝瓷盛行的北宋王朝时期,小窑沟一带,瓷窑遍地,瓷器花色品种繁多,窑场内外,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工匠艺师艺术高超,汝瓷工艺做工精细,产品誉满九州。出自那些工匠艺师之手的件件精品中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及形态各异的龙姿烧制的十分精美,光亮透影如雨过天晴般美丽,呈报皇上观看后,赞不绝口,即命把汝瓷定为宫廷御瓷。有一次皇上派使臣招来工匠艺师们,要按照汝瓷工艺做出一架龙床来奉献皇上,若制作成功,必有重赏,工艺师们便答道:“我等甘心情愿,尽心尽力孝奉皇上1

数月过后,经过工艺师们的精心设计,雕塑出一架由各种龙姿组成的汝瓷工艺品龙床造型制作完毕,装入瓷窑进行烧制。烧窑工匠日夜坚守窑门,细心烧制。他们深知这次的烧制不同往常。若因一时粗心,就会给全体工匠带来杀身之祸,灭顶之灾。由于用心过度,火温过高,将原工艺造型烧的走型变样。并且远远超出原工艺创作的范围,已形成锦上添花之美丽别致。

这一特殊工艺的龙床烧制成功,激起窑场全部工匠工艺师以及众人的喜悦之心,整个窑场上下,瓷场内外欢天喜地,三里五村,四面八方相互传颂,并立即呈报皇上得知。众人只有耐心待皇上给予加封尽赏的特大喜讯到来。

当今皇上得知此情,龙颜大悦,便立即派使臣前来察看,果然属实,使臣大喜。便命工匠艺师照此工艺在制作一架,立即回朝上报皇上而去。

使臣走后,全体工匠艺师转喜为忧各个闷闷不乐。他们深知龙床的造型的烧制不全是出自自己之手,要想制作出与此同样的造型是办不到的,若无同等工艺造型,就会得罪皇上,犯下欺君之罪,免不了遭遇灭顶之灾,株连家族及窑场众人,为此再三商定,终选走为上策,他们横下一条心舍财保命封闭窑门远走高飞,各奔前程。

从此以后,这里的汝瓷工艺走向绝路,遍地却留下了间间作坊,座座瓷窑与那堆堆瓷片。后来在这附近的人们把那些瓷场作为耕地,种植庄稼,把作坊改为住宅世代生活,并把这个地方取名小窑沟。

关于宋代汝瓷话龙床之事,后来人也曾有过种种不同的说法。解放后,国家为了恢复汝瓷研制,对此地作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古汝瓷片作为标本带走进行研究。并把此处定为汝窑遗址,作为我汝州的一处文物保护区。

汝瓷史话


中国自古就以陶瓷工艺名扬于世,在英语中China(中国)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产自汝州而得名,其创烧、形成与发展几起几落,历时数百年,博采众家之长,荟萃陶艺精华,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汝瓷瑰宝——汝官瓷,作为宋代宫廷用品,自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仅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当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馆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1992年秋,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宋汝窑盘在纽约拍卖,成交价高达154万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宋汝窑三牺尊又以5000万元港币的身价物易其主!

价值连城的汝瓷国宝,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陶瓷文化史上,又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悠久的历史 丰厚的物华

中国名瓷“汝、钧、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顶山。就目前的考证看,陶瓷古窑址在现今平顶山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洛阳的汝阳南北150多公里内广有分布,大致分为两个自然区和6个生产区。

汝河东南区包括“严和店汝窑区”、“大营清凉寺汝窑区”和“段店、梁洼汝窑区”。其中严和店区目前已发现26个古汝窑场,产品以汝瓷豆绿釉刻印花为主,也有大量的天蓝釉、天青釉、月白釉、黑釉、花釉、棕红釉、挂彩和白釉等。遗物丰厚,器皿多样,为宋代汝窑早期遗址。

段店、梁洼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缸、罐、壶、瓶、腰鼓等民用瓷。花釉具多,胎如坚石,釉质细润,蓝如宝石,云絮飘动,观之赏心悦目,史称花瓷,又曰“唐钧”,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工艺品。唐代烧造花瓷的窑址迄今只发现五处,四处在河南,其中两处在平顶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黑釉蓝斑腰鼓和一件黑釉斑点壶,已被有关专家根据唐代《羯鼓录》中有关记载和对段店窑址出土物的调查,证实为“鲁山花瓷”。这一区域以鲁山段店为中心,接连白象店和桃花店,与梁洼明清时期兴起的汝窑相呼应,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集生产工艺、产品开发、烧成技术、经营管理之大成,鼎盛时商贾云集,对后期汝窑的兴起和我国陶瓷技术的开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

汝河东南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宝丰大营清凉寺汝窑遗址(宝丰曾为汝州地域)。该窑址北距汝州25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瓷片和窑具堆积如丘,窑址毗邻交错,遗物丰厚,既有汝瓷,又有钧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考古试掘,就发现了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在一个小窑藏坑内,一次出土较完整的各类瓷器20余件,其中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汝瓷盘,粉青釉刻莲花茶盏等,均为汝瓷传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润泽似玉,细碎的冰裂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被认定为汝瓷传世珍品。此次开掘揭开了汝官窑口之谜研究的序幕,被国内外专家称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为进一步探寻汝官窑所在地,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完整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两千余件,其中的窑藏品与传世汝官瓷对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该所在清凉寺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进行试掘,收获汝官瓷片上千片。2000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所对这一遗址进行了第六次发掘,在475平方米的区域内,清理出汝官窑炉15座,作坊2处,大型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还有一眼水井和大批形状比较完整、品种比较丰富的汝官窑瓷器和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等烧具。同时出土的一枚“元丰通宝”,为汝官瓷的历史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年10月18日,省文物管理局、宝丰县人民政府在清凉寺召开了汝官窑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近20名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专家们高度赞扬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掘成果,认为该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陶瓷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神秘的土地 稀世的珍藏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纸坊乡阎村的几个村民无意中挖出几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缸——《鹳鱼石斧图》。经碳十四测定,这件国宝为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之遥。

位于郏县西北10公里的黄道汝窑生产区,早在唐代中叶,就盛产瓷器。窑址分布于黄道村东的马蹄河畔,总面积105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3米。产品主要有白、黑、青、月白、天蓝、紫红等釉色。有的碗、罐上还绘有花草图案,写着“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等字样,釉色浑厚质朴,光彩夺目,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都有黄道窑的花釉白斑罐。黄道窑的产品常以白斑花釉、黑釉、黄褐釉、天蓝釉、及茶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窑变出多种色彩,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工艺开辟了先河。而位于郏县西北15公里处的谒主沟汝窑遗址,是一处宋、金、元时期的古窑址,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产品多为民间用品,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等,同时兼烧钧瓷釉色,如玫瑰红、葛花紫、龙肝、马肺、雨后红霞等。这里的山岭上到处都是优质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和釉料,至今禹州钧窑还来此购料。全国著名陶瓷专家叶喆先生有诗曰:“漫道汝钧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邻,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汝河东北自然区另外两个生产区,一处位于大峪乡嵩箕山脉西侧。东侧便是禹州神镇,是生产钧瓷的重要基地。此地有72座汝瓷窑之称,已被文物部门发掘的窑场就有14个。产品主要是生活用瓷、文具、工艺品等。造型精致,光素无纹较多,釉色天蓝、天青为主,清雅庄重,汁水莹泽,釉面呈细碎冰裂纹,产品曾在开封宋宫遗址多次被发现。另一处位于汝州市内及郊区,这一带发现遗址8处,出土的古瓷片,有豆绿刻印花和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2000年5月,省文物局在汝州市中大街和张公巷的交汇处开沟发掘,出土了大量匣体钵片,其中两件保存完好。同时出土了大量独特的青釉瓷片,和清凉寺的天青釉汝官瓷完全一样。其色清雅莹润,釉呈冰裂纹薄如蝉翼,多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艺品。工艺考究,薄釉薄胎。一起出土的还有古钱币和粉碎的玛瑙釉料、刻花用的玻璃棒、雕塑用的骨器,素烧过的坯片等。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张公巷进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发现大量素烧胎片,除个别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状为传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别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样,匣钵种类繁多,桶式、碗式、盘式等应有尽有,底部和口沿儿涂有碱土。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

2001年7月,一户居民在汝州市望嵩路与中大街交汇处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层独特的物质,面积约40平方米,经汝瓷专家朱文立试烧,认定为宋代天青釉。该址出土的瓷片与张公巷的瓷片样品,从釉色和冰裂纹及器皿制作的精美程度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碗奁极相似。同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学测试,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查发掘地。

由以上尚不完全的发掘可以得出结论:汝窑工匠代代传承前人智慧,创造出国宝花瓷和风格独具的刻、印花卉青瓷。到了北宋晚期,因皇宫认为定州“白瓷有芒”,改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绝妙工艺:胎坚细密,釉层匀净,色泽丰润,造型典雅。品类齐全的汝官瓷为宫庭珍藏,民瓷更为众多百姓所喜爱,曾在宋代百花瓷艺苑中获“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

汝瓷起源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瓷中极品——汝瓷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北宋时产于河南省西南部宝丰县(原汝州所辖)境内的御用汝瓷,工艺精细,色泽美丽,传世品稀少,数百年来,一直为收藏家们所青睐。

北宋是我国瓷器制造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窑遍布大江南北,“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的产品达到中国瓷器制造工艺的顶峰,而在这五大名窑中,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的汝窑,被后人列为五窑之首。汝瓷胎质细腻,造型工整,以名贵玛瑙入釉,釉色呈纯正的天青色,如雨过天晴;釉面平滑细腻,犹如美玉;器表有极小的开片,纹同蝉翼,细碎繁密;釉下有稀疏的气泡,光照之下忽隐忽现,似晨星闪烁;满釉裹足支烧,支钉痕细小似芝麻,整个器形呈“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征。

在汝瓷所有的特征中,最为独到的是其“雨过天晴”般纯正天青的釉色。相传,北宋时,皇帝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梦中见到的雨过天晴后天空呈现的颜色,令微宗甚是喜欢,于是给烧瓷工匠传下圣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宋徽宗的这道圣旨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工匠,最后是汝窑的工匠取得了成功。虽然这只是传说,不足为信,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汝窑在釉色方面的匠心独运。

北宋灭亡后,金人占领中原,窑工南迁。仅仅盛烧二十余年的汝瓷,不但工艺神秘失传,就连窑址也不见踪影。北宋之后,历朝历代都曾尝试恢复汝瓷工艺,明清皇帝在江西景德镇组织了御窑,将全国的优秀工匠集中到景德镇,仿烧各大名窑产品,其他四大名窑均仿烧成功,唯独汝窑难以仿成。建国后,汝州市也有几家仿制汝瓷的工厂,但一直没有生产出真正的汝瓷。汝瓷难仿,主要在其釉色,这种纯正天青的釉色在史料中记载甚少,按照化验的成份,调配烧制后呈现出来的釉色却不是天青色。

由于汝窑是官窑,直接由皇宫控制和经营,其产品专门为皇宫服务,而非商品生产,所以传世汝瓷非常稀少。据统计,全世界现存汝瓷传世品仅70余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私人收藏家手中。一直以来,一个汝窑瓷片,就比黄金还贵。

令人惊喜的是,经有关专家和考古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汝窑窑址之谜已经得以破解。1950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工作的陈万里先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实地的考察,最早发现了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1987年——2000年,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数次的勘察与发掘,终于在宝丰清凉寺四户村民的房屋之下,找到了汝官窑中心烧造区,发现了烧制御用汝瓷的窑炉、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灰坑和水井等,出土了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火照及插饼等窑具,以及相当数量的汝官窑瓷器。在这些瓷器中,有一些是传世品中不见的新器形,如薰炉、套盒、梅瓶、方壶、小碗、大盆、板沿盘、莲纹碗和莲纹盏托等。

汝窑遗址的发现为世人恢复汝窑工艺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朝一日,汝窑烧制之谜也会破解,重新恢复生产的汝窑制品,将会给更多的人“雨过天晴”般爽心悦目的美感。

解惑建窑之“神品”建盏必要条件


普通建盏与神品建盏的

关键区别

在于何处?

怎么观察仿曜变与

宋代曜变的差距?

开篇必须言明:普通兔毫、油滴、单色建盏,只要满足陶瓷的基本要求,做为品茶用具,已经“胜却人间无数”了!

但是,建盏制作技艺属“非遗”,其审美意趣古人已然订立框框,欲达“神品”级别,必然另有难以企及的高标准、严要求!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同样是美人,却各占美的要素;那么已经位列珍品的兔毫盏、鹧鸪斑,要达成哪些要素,才堪称“神品”呢?

一、兔毫盏

“盏色青黑、玉毫条达”只是基本要求。青黑条达者依然可能存在令兔毫盏视觉上丧失美感的因素。

如釉面色泽不匀、纹理不对称、底色与纹理色对比不强烈等,造成兔毫质感不好。

为此,笔者把对兔毫盏的审美意趣比作“工笔画”——条分缕析,对称工整,才是上等兔毫。

▼图例1:优质兔毫古瓷片

二、油滴盏

下图:闽地鹧鸪鸟

如图所示,闽地鹧鸪鸟,前腹部与翅膀的斑点清晰、圆润、排列整齐,斑点色彩与底色对比强烈,斑块大小与鸟的体量大小在视觉上和谐。

虽然古人没有留下详述鹧鸪斑盏的辞藻,但古人既然以此物给建盏冠名,就应该是以鹧鸪的视觉效果,匡囿建盏的审美效果。

即斑点清晰、圆润、排列整齐,斑点色彩与底色对比强烈,斑块大小与碗盏大小视觉和谐者,才是神品油滴。

▼图例:斑点圆度好,但太稀疏,底色不正

▼图例:底色、纹理杂乱

▼图例:盏色正,但斑点面玻化不足

▼图例:斑点圆度好,但斑纹排列不对称

▼图例:底色正,但斑点上紧下松

▼图例:斑点质感不好

▼图例:斑点太过细密

▼图例:优质鹧鸪斑古瓷片

诚然,您如果收藏有巴掌大一块高古油滴盏残片,不管金油滴、银油滴,也无论斑点大小,那都算是吉光片裘,珍贵得很!

但在宋后千年,以现代的控温技术,烧制一般的油滴盏真不算太难了!

今人烧造的油滴盏,要达到“奢侈品”级别,必须达成下列指标:

到目前为止,笔者还真很少看到完全达标的、无愧为“神品”称号的油滴盏;可我依然觉得条件不能放宽,只能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

三、金丝吊葫芦

能形成“金丝吊葫芦”纹理,烧造时窑炉氛围一定很好!

此品种中的精品,要求斑点稍大粒,分布均匀;兔毫明晰,盏色青黑泛蓝,纹理要有层次感。

▼图例:金丝吊葫芦较好一例

四、异毫盏

建盏纹理从圆油滴到长兔毫,之间的万千变化统归“异毫盏”类。但不是所有异毫盏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沿用古人“拟态”命名法,在万千变化中有两个重要节点的异毫盏有特殊意义:

A.蛇皮纹:盏内外壁斑纹如鱼鳞般层层叠加,斑点均匀、排列有序。蛇皮为建窑故乡人惯用名称。

▼图例:勉强类似“蛇皮纹”一例

B.苍蝇翅:盏内外壁斑纹不叠加,由大小不等的纵向网纹精密分割成有半透明感的蝉翼纹,几乎不漏底色。也为建窑故乡人惯用名称

▼图例:勉强类似“苍蝇翅”一例

建窑之“无上神品”,国内无传世之物,南宋皇城遗址出土过残件(如下图)

国内外目前还没有人烧出真正的曜变盏,常出现有斑核无虹彩或有虹彩没斑核的纹样。

▼图例14:国内仿有斑核无虹彩

日本陶艺师长江惣吉所仿的曜变盏有几分形似,但远没有古曜变盏之磅礴气势!

▼图例:长江惣吉仿曜变盏

五大名瓷之: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汝瓷 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战乱而失传。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五、开片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汝官窑的釉色、质感及鱼鳞纹


汝官窑的烧造时间大约只有20多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留传下来的汝官窑产品不足100件,大部分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及日本的某些博物馆中。由于实物瓷料和历史文献资料都比较少,人们对汝官窑的真面目知之不多。80年代以来,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发现后,出土了大量汝官窑碎片、匣钵、窑炉、作坊等各种实物资料。在些基础上,有关文物考古部门和科学研究单位对此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从烧造工艺和科学技术的角度对汝官窑的釉色、质感、纹片等主要外观特征的形成原因进行科学分析。

1、胎的烧结度——汝官窑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质地疏松,没有很好烧结,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吸水率和气孔率都相当高,大大小小的空洞特别多,有时还可以看到断层。这些特征一般用肉眼就能够分辨出来,如果用放大镜或50倍的体视显微镜观察就更加清楚。在观察这些特征的时候,必须采用新打碎的断面而不能采用受泥上污染的断面。

2、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汝官窑胎是用高铝粘土配制而成,其(Al2 O3)含量介于27~31%之间,助熔剂(CaO+MgO+k2O+Na2O)含量在2.6~4.9%之间,象这样的高铝质胎,其烧成温度至少要达到1300℃才能使胎完全致密化。但根据测试结果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判断,大多数汝官窑的烧成温度只有1150—1220℃,少数有明显流釉现象的产品可达到1250℃。由于实际烧成温度比较低,所以大部分汝窑的胎都没有完全致密化,即使有些釉已过烧的碎片,其胎中仍含有较多的空洞和一定量的开口气孔,胎的断面也没有出现玻璃光泽,说明没有完全致密化。

与同时期的其他名窑青瓷相比,汝官窑胎的烧结程度明显较差。例如有些致密化程度较高的北宋钧窑胎,虽然也存在少量闭口气孔,但断面上已经出现明显玻璃光泽;大多数临汝窑胎的烧结程度也比汝官窑高;龙泉窑白胎青瓷的断面亦已出现玻璃光泽,闭口气孔也没有汝窑多。

汝官窑上述几种断面特征的存在,一方面说明烧成温度不够高,另一方面还说明汝官窑对胎泥的加工并不十分讲究。一般说来,用手工制备出来的胎泥颗粒较粗,而且很难把包裹在其中的气孔和断层完全清除掉,但如精心淘洗并加以陈腐,再经反复揉练,可以大大减少这些缺陷的存在。景德镇明清官窑胎中很少见到上述这些缺陷,其主要原因除烧成温度较高外,胎泥的加工比较讲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汝官窑胎要达到完全致密化或接近完全致密比也并非难事,但汝窑陶工并没有这样做,其中必有原因。原因之一是汝官窑的釉都有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就会严重流釉;原因之二是汝官窑大部分都是宫廷陈设瓷,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艺术外观上,包括造型、做工、釉色、釉的质感以及纹片等方面。就陈设瓷的整体艺术效果而言,釉比胎更重要,釉色和质感必须做到尽善尽美,而胎没有达到完全致密化关系不大,所以古有“重器不重质”之说。当时为了得到玉质感釉的艺术效果,汝窑的窑工有意识地使烧成温度偏低,使大部分产品的胎处于不同程度的微生烧状态。本文在下面的讨论中说到的“生烧”、“微生烧”、“正烧”、“过烧”都是指釉的烧成状态而不是胎的烧成状态。

3、胎的色调——汝官窑的胎一般都称之为“香灰胎”,因其色调与香灰比较接近之故。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后发现:窑址中出土的汝官窑碎片,其断面色调接近土黄色,这是毛糙的瓷胎表面与泥土长期接触所造成的。这种土黄色用毛刷和清净剂反复擦洗仍不能完全除去,说明泥土已经和胎的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把碎片打碎后,新断面的色调极大多数为灰白色或白中偏灰,这是汝窑真正的胎色,而香灰的色调是浅灰色,虽与汝官窑的色调比较接近,但仍有一定差别。另外,胎色的变化还与其烧成温度有关,烧成温度低的胎比烧成温度高的胎显得略为灰一些,这是因为烧成温度低不利于游离碳等杂质的排除之故。其实,汝官窑的胎色与龙泉窑白胎青瓷更加接近,但从来没有人把龙泉窑白胎青瓷的胎称之为“香灰胎”。作者认为,即然汝官窑“香灰胎”之称已经约定俗成,不妨还是这样称呼,但是必须对其真正的胎色心中有数。

汝官窑灰白色胎的形成与胎的化学组成和烧成气氛有关。汝官窑胎含有2%左右的Fe2 O3和1%左右的Ti O2,其铁钛含量比唐代邢窑、巩县窑等著名北方白瓷稍高,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必然会呈现灰白色。

胎的色调对釉色有一定的衬托作用,汝窑的釉色,特别是透明度较好的天青、灰青及虾青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灰色,其原因就在于胎色的衬托。

4、釉的色调——汝官的釉色大体上可分成月白、粉青、卵青、豆青、天青、灰青、虾青等七大类。这些不同色调的釉,它们的质感也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色调和质感上的差异可能是不同的配方所造成的,但是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种汝官窑釉所用的配方是同一类型的配方,它们的化学组成,除了个别例外,没有明显差别。至于个别数据差别稍大,那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原料的不均匀性、样品本身存在的不均匀性以及测试方法的不同等等。

科学研究工作表明,青瓷釉色调的深浅与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密切有关,烧成过程中青瓷釉色和质感的变化大体遵循如下规律:当烧成温度低于1100℃时,釉料处于半熔融状态,釉料中的含水量铁矿物也未能充分溶解于玻璃中,所以釉层高度失透,釉面光泽差,釉色很浅;随着烧成温度的不断提高,釉料进一步熔融,釉层中的玻璃态物愈来愈多,于是釉层变得愈来愈透明,釉面光泽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釉料中有更多的含铁矿物溶解于玻璃中并形成Fe++—O— Fe+++发色团,所以釉色就逐渐加深。气氛的性质则决定铁的价态,还原气氛弱,青釉中的铁大部分成三价铁状态,釉色呈黄色或青中带黄;还原气氛强,铁大部分成二价铁状态,釉色就呈美丽的青色。根据以上规律,就不难理解汝窑的几种不同釉色的形成原因。例如当烧成温度在1050~1100℃时,釉处于玻璃化初始阶段,青色成分很少,故釉色呈月白色;当烧成温度提高到1150~1200℃,釉料进一步熔融,釉色就从月白逐步变成淡粉青、粉青和卵青色;当烧成温度更进一步提高到1220℃以上时,釉料已经完全玻化或接近完全玻化,此时的釉色有天青、豆青、灰青及虾青等好几种,主要取决于烧成气氛。如果还原程度恰到好处,就得到天青色;如果还原不足,釉色青中带黄,就得到豆青色;如果还原过度,釉中有游离碳存在,就得到灰青或虾青。

釉色的变化除与玻化程度和烧成氛有关外,还同釉层厚度有关。器口处釉层薄,釉色就浅,底足附近或其他积釉处釉层厚,釉色就深,这是一种迭加效应。正如河中的水颜色深,脸盆中的水颜色浅,这一例子中水色的深浅也是迭加效应造成的。

5、釉的质感——汝官窑的质感大体上可分成完全失透感、玉质感、玻璃质感等几种。不同的质感是不同的显微结构造成的,而釉的显微结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们的玻化状态。下面把这三种具有不同质感的釉的外观特征与它们相应的玻化状态和显微结构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先说具有完全失透感的月白釉,这种釉的釉面光泽差,呈半木光状态。显微结构表明,这种釉的釉层中存在大量未熔釉料和大大小小的气泡,表明它们处于玻化初始阶段,烧成温度大约在1050~1100℃之间。大量未熔釉料和气泡的存在造成完全失透感和半木光状态。具有玉质感的粉青色釉,其烧成温度比月白釉稍高,大约1150~1200℃之间。釉的玻化程度也相应有所提高,釉层中未熔釉料的数量明显减少,玻璃态物质则相对增多,钙长石析晶大量形成,成群成片,可能还存在液相分离现象。具有这种显微结构的釉,其釉层仍有失透感,但釉面光泽已比月白釉有所增强,即从半木光状态转变成丝绸般的柔和光泽。就视觉效果而言,这种釉的外观与玉的质感差不多,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到1220℃以上,釉料就完全玻化或接近完全玻化,此时釉层中产生更多的玻璃态物质,液相分离现象已完全消失。具有这种显微结构的釉必然会呈现较好的透明感,釉面出现较强的光泽,有时还有明显流釉现象。由于它们玻化完全,铁的发色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故釉色进一步加深,即从粉青变成天青、灰青或虾青。

有些汝窑的釉面上存在大量针孔和棕眼,它们是在施釉和烧成过程中,气泡从胎和釉层中逸出釉面后留下的痕迹,这些针孔和棕眼,前者因未能在烧成时被流动的釉填补而有一定的深度,后者虽已被流动的釉填补,但仍未完全填平而留下浅浅的凹坑。烧成过程中处于不同升温阶段的釉的显微结构图。

由于配方和烧造工艺的不同,汝窑的釉色和质感同其它历代名窑青瓷有一定差别。例如钧窑的天青釉是青中带蓝,还伴有乳光现象,而汝窑的天青釉则是纯正的青绿色,不带蓝味,也没有乳光现象;又如民汝窑极大部分都是玻璃釉,没有玉质感釉。总的说来,汝窑的釉色和质感受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作为鉴定标准之一。

6、斜开片与鱼鳞纹——汝窑的开片有直开片、斜开片、大开片、小开片等几种。斜开片和鱼鳞纹是汝窑的一个创造,也是汝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观特征。在中国古代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窑场虽然不止汝窑一家,但也为数不多。

斜开片的主要特征是其形貌会随着光线入射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众所周知,釉色的浓淡深浅与釉层厚度的密切有关,釉层厚釉色就深,釉层薄釉色就浅。斜开片形貌多变的原理与斜开片一侧釉层厚度的变化有关。断面观察的结果表明,斜开片把釉层一分为二,一半形成锐角,另一半形成钝角。当光线以合适的角度照射到斜开片上时,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很薄,故色调比周围的其它部分明显较浅,结果就形成一条宽度约为0.5~1毫米的接近无色透明的白边。如果转动瓷片,由于光线的入射方向发生改变,白边的宽度就逐渐变细,当入射光线的方向与斜开片的斜面方向一致时,白边消失,只看见一条很细的裂纹。离开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逐渐变厚,故色调呈现正常的青绿色。

斜开片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孤立存在,有的数条平行,有的二、三条以一定的角度连接起来,也有的四、五斜开片与一条直开片围成一个多边形,多边形的外形和大小颇似鲫鱼的鳞片,故称之为“鱼鳞纹”。如果光线的角度合适,则构成鳞片的几条斜开片都出现白边,颇似鱼鳞的周边;而白边以外内部分都呈青绿色,好象鳞片本身,与鳞片紧靠的直开片没有白边,好象鱼鳞的根部。鱼鳞纹周边与鱼鳞本身存在色调反差,特别是二行斜开片的交角处形成的白边特别明显,这种色调反差产生一种立体感的视觉效果。由于斜开片的方向没有一定,所以在转动瓷片时,就有一批新的“鱼鳞纹”显现出来,而原来的一批“鱼鳞纹”则逐渐隐没,时现时隐,变化无穷。汝官窑中有些釉色天青又有密集鱼鳞纹的产品尤为难得。

根据对大量碎片的观察结果,斜开片的形成大致有如下一些规律:1、在出窑前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开片大部分都是又粗又长的直开片,没有斜开片。在冷却后期形成的开片则大部分都是小的直开片。这些大、小直开片构成的网络把整个器物上的釉分割成许多小区,斜开片则是在出窑后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或放置过程中在这些小区内形成的。这些斜开片在廷伸过程中,一触至网络上的直开片或其它斜开片就被阻断。所以斜开片都是即短又细的小开片,其长度一般介于5~8毫米之间,很少有超过10毫米的;2、斜开片大多出现于正烧的天青釉和微生烧的粉青釉上,而生烧的月白釉和过烧的天青、灰青、虾青釉一般没有这种现象或不明显;3、有些内外施釉的产品上,往往器内有斜开片而器外则没有斜开片,内外两面都出现斜开片的较为少见;4、不是所有汝窑产品都有斜开片,只有在少数产品上可以看到这种现象;5、除了汝窑外,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也有斜开片;6、斜开片的产生与釉层厚度有关。汝窑的釉层厚度一般在0.5~0.8毫米之间,只有达到这样厚度的釉层,才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斜开片,器口部位的釉太薄,就不容易产生斜开片,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云官窑的釉,有的厚达2毫米以上,也会产生斜开片。

斜开片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更好地对此进行探索,有必要先搞清楚直开片的形成机理,《中国古陶瓷科学》一书中对南宋官窑和传世哥釉大小开片的形成机理作如下解释:“直开片的形成是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在出窑前后的冷却过程中,釉比胎收缩得更快,因而釉受到张应力,冷却到200℃以下时,釉已完全硬化,完全失去弹性,当釉的张应力的强度超过其抗张强度时,釉就产生开裂,此时出现的裂纹都是又长又粗的直开片。一系列大的直开片的产生使釉受到的张应力得到削弱,但在局部地区胎釉之间仍有残余应力存在,残余应力的强度较弱,不足以产生大开片,但是会在出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产生小开片,小开片又短又细。南枕头官窑和传世哥釉的大部分小开片就是这样形成的。”

基于对直开片形成机理的认识和最近对汝窑斜开片的研究,作者对斜开片的形成机理有如下一些初步认识:

1、斜开片与显微结构--裂纹在扩展时,有时形成直开片,有时形成斜开片,这既和釉受到的张应力强度和釉层中的应力分布有关,又与釉的显微结构有关。下面结合几种不同的情况进行讨论:(a)过烧的汝窑天青釉,由于玻化比较完全,釉层中很少见到未熔釉料,钙长石析晶和气泡也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裂纹扩展时一定沿着最短的路线,即垂直于胎釉表面的方向进行,形成很多即粗又长的直开片。顺便说一句,凡是釉层较薄而且玻化很完全的釉,其裂纹都是以直开片的形式出现的,例如铅釉;(b)生烧的月白釉和淡粉青釉,处于刚半玻化阶段,这类釉除了在冷却初期尚能形成少量直开片外,在以后的长期使用和放置过程中基本上就不再出现开片;(c)正烧或接近正烧的汝窑天青釉,其显微结构介于上述过烧和生烧两种情况之间,釉料已接近完全熔融,釉层中有成群成片的钙长石析晶和较多气泡。显微结构研究表明,纹片的走向与气泡密切有关。在冷却初期,由于釉受到的张应力非常大,故裂纹能够笔直穿过气泡而继续前进,气泡不会对裂纹的前进方向产生很大影响,开片的形态基本上都是直开片。但出窑后再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大量直开片都出现以后,釉受到的应力已经大大削弱,在这种情况下,裂纹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笔直穿过气泡而只能绕过它们继续前进,使裂纹的前进方向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结果就形成斜开片。

2、斜开片与玛瑙——古文献中有“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的记载,有人据此推测汝窑斜开片的形成可能与玛瑙有关,但也有人认为,玛瑙在釉中的作用与石英没有太大区别,两者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虽然杂质含量和结晶类型稍有不同,但对开片的形态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作者根据显微结构和电子探针扫描等科学手段进行研究的结果,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斜开片的形成与玛瑙直接有关的科学论据。

3、斜开片与釉层中的应力分布-斜开片大都出现于内壁,内壁和外壁同时出现斜开片的较为少见,单是外壁有斜开片而内壁没有的更加少见。这些事实表明,在同一件器物上,内壁釉层和外壁釉层的应力分布是不一样的,内壁釉层中的应力分布有利于斜开片的产生。影响釉层中应力分布的因素非常复杂,它们与器物的形状、各种工艺因素以及外部条件有关。总之,斜开片的形成都是一系列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而且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一窑产品中出现斜开片的产品为数不多,出现典型鱼鳞纹的更少。

结论

1、汝窑的各种不同釉色和质感实际上是同一类型的配方在不同升温阶段和不同烧成气氛条件下所得到的结果,其变化规律可用示意图表示如下:

2、斜开片大多出现于微生烧或正烧器物的内壁,生烧或过烧的产品上一般没有这种现象或较少出现。斜开片的形成是一系列工艺因素和外部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例如釉层中存在的气泡和内部应力都会干扰裂纹的前进方向,使其发生偏离,形成斜开片。玛瑙在釉中的作用与石英相似,斜开片的形成是否与玛瑙直接有关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有关的科学论据。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解惑汝瓷之“鱼子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解惑汝瓷之“鱼子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