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与地板 > 导航 >

铜官窑与剁辣椒

铜官窑与剁辣椒

瓷砖与地板 古代官窑瓷器 古代铜包边瓷器

2020-03-17

瓷砖与地板。

上学以后,开始学习和接触历史,讲起唐三彩,才发觉原来有关祖宗的遥远记忆其实离我们很近。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白釉绿彩枕”就出自长沙窑,也就是铜官窑。那条我曾经赤足踩过的铜官小街,就有唐三彩的影子,真正的历史,原来这么近。

我的家乡离铜官不远,也出产陶土,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当地乡镇企业生产的耐火材料远近闻名。我至今还记得那种用“白膏泥”烧制出来的家用器皿的样子——外层粗糙,里层施釉,装水盛物,经久耐用。于是童年的回忆,也要从玩泥土开始,一群幼稚儿童充分发挥着巨大的想象力,将一堆堆泥巴玩得神气活现。

基本就是在盛唐开元天宝年间,长沙北郊铜官镇,丘陵起伏的古老村落,由于陶土的发现,远远近近,冲天大火,龙形窑场,山柴烧制,一下烧出世界上第一个釉下彩瓷器,铜官,注定在陶瓷史上留下令人瞩目的名字。wWW.tAOcI52.coM

想象一下,赤身裸背的窑工,也许有意,也许无意,在一个落日余晖洒满湘江的时候,拉开窑门,对着夕阳看到釉下那一抹血红般磁彩的兴奋心情。经过代代手工艺人的摸索、挖掘、积累、传承,世间的瓷器,就不再只有青、白两色,从此就丰富多彩起来,“CHINA”这个名字,随着各朝盛世各种瓷器的外贸出口更加威名远扬。

陈尚君先生编辑的《全唐诗补编》曾收录一首唐无名氏五言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短短20个字,将两人相爱却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不能长相厮守那份无奈辛酸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出土的铜官窑瓷题诗,诗的作者无从考究,但我们可以浪漫地猜想,这首诗的作者也许是我们铜官窑的某位多情的陶工,也许就只是铜官周边地区妇孺传唱的里弄歌谣,但我们也可以好奇地想象,某位多情的大家闺秀,端坐铜官老街的阁楼,远望窑火烟囱,穿透历史一脸幽怨的样子。

然而,真正的历史既不是附庸风雅,也不是风花雪月。且让我们回归正题,说说铜官窑和剁辣椒。

在中国,没有哪个省份的人,能像湖南人一样可以把辣椒的吃法做到极致。湖南厨师炒菜,如果和他说菜里不要放辣椒,他可能就会迟疑着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了,因为在他的习惯里,炒菜放辣椒就像放油放盐添水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省了这道工序,这个菜就不完整。

在家乡,我常常在清早的时候,看着光膀子的叔叔伯伯一大清早挑着满满的水桶踩着青石板,将供一家老小生活用水的水缸装满,挑水的扁担压着肩膀发出“咯吱咯吱”的声调,一路散落汗珠、水珠,他们哼着远远近近的花鼓曲调,青石板上印下他们劳作的身影。

在家乡,我也常常看到夏天的时候,娭毑外婆们踩着清早的露水,趁着太阳还没有出来,从菜园子里采摘着鲜嫩的辣椒青菜,将这些时令蔬菜腌制装进坛坛罐罐,甚至可以看到她们顶着烈日,在阳光下翻晒辣椒的样子,也可以闻见她们剁辣椒时,那股呛鼻的鲜辣味道。

在家乡,我的母亲和婶子们一道,上山下田,屋里屋外,辛勤劳作,辛苦的时候,田间地头的烈日让她们同男人一样挥汗如雨,气恼的时候,也会拿起笤帚棍棒,恨铁不成钢般教训着调皮的小儿子,但更多的时候,她们那一声唤晚归孩儿回家吃饭的声音,最是荡气回肠。

在家乡,我们用铜官出产的大缸装水,用坛坛罐罐做腌菜和剁辣椒,用铜官的粗制茶碗泡茶喝水、装饭盛汤。所有这些,从来没有被写进历史,但所有这些,都将成为历史。而现在,点击互联网,或者走在长沙每一个高档的工艺品店,都可以看到包装精美的菊花石雕、湖南红瓷等工艺礼品,也能在土特产专卖店买到各种制作优良的剁辣椒。工业化的规模生产、商业化的市场运作,在做大传统工艺产品规模、提升工艺质量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让传统的手工业工艺濒临失传。和刀耕火种被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取代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建立在落后生产工艺淘汰的基础上。然而,历经千年的铜官窑,经历千百代手工艺人口传心授、精工细作所留下的,应该不止是一种工艺,更多的还有一种值得考究和挖掘的地域文化基因。

所以,在我梦里,常常梦见铜官窑的那第一缕红,就是老家腌制剁辣椒的那一抹红。

扩展阅读

唐代铜官窑题诗瓷壶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鸣春声。

这是湖南望城县唐代铜官窑遗址--瓦渣坪出土的一只寄黄色瓜棱瓷壶上的诗。诗中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吟之使人自然联想起清粼的溪水,嫩绿的芳草,香醇的美酒,成双春鸟的鸣唱,好一幅生气盎然的春天景画。

瓦渣坪位于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河一带.南距长沙27公里,东依山丘,西临湘江,遗址30万平方米。瓦渣坪在丁字镇古城的右前方,是当年堆放陶瓷碎片的码头,现在这里遍地是陶瓷碎片,或大或小,或圆或方,俯拾即是,故名瓦渣坪。当年铜官窑的陶瓷器就是从这里一船舶销往各地,成为我国唐代三大出口瓷器地之一。铜官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由于黄巢起义,截断了外销之路,再加上瓷土短缺,燃料供应也有一定困难,窑址逐渐北迁到铜官镇附近,瓦渔坪终成为历史的陈迹。

1983年,长沙市文物考古部门曾对一处古龙窑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陶瓷珍品,包括有碗、盘、盂、洗、壶、瓶、坛、枕、灯、砚、镇纸以及各种雕塑小玩具等,当地农民还拾到了一只铸开元通宝钱的陶范,并发现了有绝对纪年的器物,如元和三年(808年)的罐耳陶瓷模,大和二年(828年)的小瓷壶等,证实了铜官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1988年1月24日,国务院公布铜官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官窑出产的陶瓷,不但造型精美,釉色匀润,绘画精致,彩色和谐,而且在我国陶瓷历史上有两大创造:一是她是我国釉下彩的发源地。陶瓷专家反复论证,陶瓷釉下彩工艺在唐代中叶的铜官窑已经应用,推翻了釉下彩起于宋代的说法。另一大创造就是本文述说的瓷器上写上的诗句,还有谚语、俗语等文字。

从近几年已出土几百件诗陶瓷壶上看,诗的体裁主要有五言、六言两种,其中大部分是五言诗,有近50种字体以行楷为主,不见草书,更不见篆书,说明识读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壶上已发现唐朝著名诗人的诗3首,如初唐韦承庆作的五绝《南中咏雁》是:

方里人归去,三秋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共尔同归。

其余多为陶工自己创作和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

瓷壶诗的题材相当广阔,有读书处世、道德伦理、边塞征战、商旅活动、爱情思绪以及即兴遣怀等等。

描写读书处世的有:

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

意念千张纸,心存万卷书。

陶瓷工人懂得,知识比白玉、黄金还宝贵,将这样浅显易懂的诗写在壶上勉励人们不要一意追求金钱财物,而要勤奋好学,求得知识。

描写伦理道德,讲究礼貌的诗有:

客人莫直入,盲入主人嗔。

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

这首诗阐明了到别家串门时,不要莽撞,要讲究礼貌。

描写游子和旅人思乡怀亲的诗有: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

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夜夜挂长钩,朝朝望楚楼。

可怜孤月夜,沦照客心愁。

这两首诗使我们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别开离乡的思乡的情绪。后一首诗哀怨伤感的情调刻画入微。

描写景色和民情的有:

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乡。

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

即兴感怀,情景相当融洽。

描写爱情生活的有: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自从君去后,常守旧时心。

洛阳来路远,不用几黄金。

前-首诗写得有奇趣,两人似乎十分爱慕,但因出生时间的悬殊而相互嗟叹。后一首则显得非常直白坦率。

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有:

一日三战场,曾无偿罚为。

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眠。

这-首描绘北国冰天雪地征战的景况,战地生活刻画得是何等艰苦。

反映商旅活动的诗有:

人归千里去,意在一杯中。

莫道前逞(程)远,开坑(航)逐便飞。

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

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声)。

这两首诗似为表现商客不顾路途遥远、惨淡经营的情景。后一首诗出现在十数件壶体上,是所见题诗壶同一内容数量最多的-种。

还有一首反映宗教思想的诗:

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

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

这首诗是当时佛教盛行的一种反映。另外,美酒颂的诗也发现了3首:

自入新峰(丰)市,唯闻旧酒香。

抱琴酤(gū,买酒)一醉,尽日卧垂杨。

二月里(醴)春酒,红眼(?)小火炉。

今朝天色好,能饮一杯无?

备酒还逢酒,还杯又(?)被杯。

今朝清不醉,满满酌将来。

据查,以上这些诗,绝大部分未收入《全唐诗》中,有人称这些诗为出上的唐诗,是陶瓷诗的鼻祖。

我国是著名的瓷器之邦,瓷诗壶没有首创于名扬天下的江浙古越窑,而创于唐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办铜官窑,这是为什么?因为当时铜官窑的产品大都是青黄色,敌不过官办。为了竞争,自然要十分注意体察顾客的心情,在瓷器上有所创造,瓷诗壶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有一种陶瓷壶上的诗,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答案:

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

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

陶工们想到了文人雅土们题诗于壁,备受人尊敬,何不移诗和书法于陶瓷,外国人十分喜爱中国的陶瓷,陶瓷上写上诗词,诗与书法相配,艺术价值更高。果然,此举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铜官窑出产的瓷器,比以前更畅销到朝鲜、日本、菲律宾以及中亚、西亚等地,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还出土不少铜官窑的陶瓷器,它的强大生命力至今还熠熠生辉.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之铜官窑题诗瓷壶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鸣春声。

这是湖南望城县唐代铜官窑遗址--瓦渣坪出土的一只寄黄色瓜棱瓷壶上的诗。诗中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吟之使人自然联想起清粼的溪水,嫩绿的芳草,香醇的美酒,成双春鸟的鸣唱,好一幅生气盎然的春天景画。

瓦渣坪位于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河一带.南距长沙27公里,东依山丘,西临湘江,遗址30万平方米。瓦渣坪在丁字镇古城的右前方,是当年堆放陶瓷碎片的码头,现在这里遍地是陶瓷碎片,或大或小,或圆或方,俯拾即是,故名瓦渣坪。当年铜官窑的陶瓷器就是从这里一船舶销往各地,成为我国唐代三大出口瓷器地之一。铜官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由于黄巢起义,截断了外销之路,再加上瓷土短缺,燃料供应也有一定困难,窑址逐渐北迁到铜官镇附近,瓦渔坪终成为历史的陈迹。

1983年,长沙市文物考古部门曾对一处古龙窑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陶瓷珍品,包括有碗、盘、盂、洗、壶、瓶、坛、枕、灯、砚、镇纸以及各种雕塑小玩具等,当地农民还拾到了一只铸开元通宝钱的陶范,并发现了有绝对纪年的器物,如元和三年(808年)的罐耳陶瓷模,大和二年(828年)的小瓷壶等,证实了铜官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1988年1月24日,国务院公布铜官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官窑出产的陶瓷,不但造型精美,釉色匀润,绘画精致,彩色和谐,而且在我国陶瓷历史上有两大创造:一是她是我国釉下彩的发源地。陶瓷专家反复论证,陶瓷釉下彩工艺在唐代中叶的铜官窑已经应用,推翻了釉下彩起于宋代的说法。另一大创造就是本文述说的瓷器上写上的诗句,还有谚语、俗语等文字。

从近几年已出土几百件诗陶瓷壶上看,诗的体裁主要有五言、六言两种,其中大部分是五言诗,有近50种字体以行楷为主,不见草书,更不见篆书,说明识读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壶上已发现唐朝著名诗人的诗3首,如初唐韦承庆作的五绝《南中咏雁》是:

方里人归去,三秋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共尔同归。

其余多为陶工自己创作和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

瓷壶诗的题材相当广阔,有读书处世、道德伦理、边塞征战、商旅活动、爱情思绪以及即兴遣怀等等。

描写读书处世的有:

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

意念千张纸,心存万卷书。

陶瓷工人懂得,知识比白玉、黄金还宝贵,将这样浅显易懂的诗写在壶上勉励人们不要一意追求金钱财物,而要勤奋好学,求得知识。

描写伦理道德,讲究礼貌的诗有:

客人莫直入,盲入主人嗔。

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

这首诗阐明了到别家串门时,不要莽撞,要讲究礼貌。

描写游子和旅人思乡怀亲的诗有:德-化-陶-瓷-总-站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

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夜夜挂长钩,朝朝望楚楼。

可怜孤月夜,沦照客心愁。

这两首诗使我们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别开离乡的思乡的情绪。后一首诗哀怨伤感的情调刻画入微。

描写景色和民情的有:

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乡。

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

即兴感怀,情景相当融洽。

描写爱情生活的有: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自从君去后,常守旧时心。

洛阳来路远,不用几黄金。

前-首诗写得有奇趣,两人似乎十分爱慕,但因出生时间的悬殊而相互嗟叹。后一首则显得非常直白坦率。

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有:

一日三战场,曾无偿罚为。

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眠。

这-首描绘北国冰天雪地征战的景况,战地生活刻画得是何等艰苦。

反映商旅活动的诗有:

人归千里去,意在一杯中。

莫道前逞(程)远,开坑(航)逐便飞。

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

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声)。

这两首诗似为表现商客不顾路途遥远、惨淡经营的情景。后一首诗出现在十数件壶体上,是所见题诗壶同一内容数量最多的-种。

还有一首反映宗教思想的诗:

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

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

这首诗是当时佛教盛行的一种反映。另外,美酒颂的诗也发现了3首:

自入新峰(丰)市,唯闻旧酒香。

抱琴酤(gū,买酒)一醉,尽日卧垂杨。

二月里(醴)春酒,红眼(?)小火炉。

今朝天色好,能饮一杯无?

备酒还逢酒,还杯又(?)被杯。

今朝清不醉,满满酌将来。

据查,以上这些诗,绝大部分未收入《全唐诗》中,有人称这些诗为出上的唐诗,是陶瓷诗的鼻祖。

我国是著名的瓷器之邦,瓷诗壶没有首创于名扬天下的江浙古越窑,而创于唐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办铜官窑,这是为什么?因为当时铜官窑的产品大都是青黄色,敌不过官办。为了竞争,自然要十分注意体察顾客的心情,在瓷器上有所创造,瓷诗壶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有一种陶瓷壶上的诗,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答案:字串9

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

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

陶工们想到了文人雅土们题诗于壁,备受人尊敬,何不移诗和书法于陶瓷,外国人十分喜爱中国的陶瓷,陶瓷上写上诗词,诗与书法相配,艺术价值更高。果然,此举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铜官窑出产的瓷器,比以前更畅销到朝鲜、日本、菲律宾以及中亚、西亚等地,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还出土不少铜官窑的陶瓷器,它的强大生命力至今还熠熠生辉.

踏访千年古龙窑 追寻铜官窑的“足迹”


1300年前,长沙铜官火烧九天,烧出了世界第一批釉下多彩陶瓷,烧出了世界上最早带有广告语的陶瓷,烧出了名扬海内外的长沙铜官窑,开创了陶瓷业一个伟大的时代。

1300年后,世界陶瓷史上保存最完整、脉络最清晰的中华瑰宝、“汉文化向外扩张的里程碑”、“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沙铜官窑再次站在了世人的面前。

2012年6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长沙市望城区开园。千年窑火怎样点燃?长沙铜官窑能否复兴?日前,记者走进遗址公园,领略这段跨越千年的历史。

龙窑遗址。(资料图片)

保存最完整的龙窑露面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谭家坡遗迹馆,首次公开展示了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龙窑——谭家坡一号龙窑,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多彩瓷器。

谭家坡一号龙窑在1983年考古发掘中发现,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古龙窑,位于谭家坡大窑包的南坡。窑址正南北向,通长41米,宽度2.8米至3.5米不等。根据山坡的自然坡度而起伏,可分5段,最陡处23度,最平缓处9度。整个窑可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大部分。窑头有火门和火膛。2010年考古发掘,揭露谭家坡1号龙窑考古发掘区域窑场制瓷有关遗迹取泥洞、淘洗池、储泥池、陶车坑、工棚、烘烤炉、釉缸、装窑台面等28处,出土可修复文物上万件。

谭家坡遗迹馆建筑以尊重历史、保护文物为设计理念,赋乡土以情结,赋文物以尊严,赋历史以记忆,依托考古挖掘现场,结合地形,依山就势。该保护展示设施总建筑面积为2417.05平方米,总高度为8.55米,以38.77—44.1米大跨度钢结构为主体。

谭家坡遗迹馆陈列布展以龙窑及作坊遗迹为展示主体,重点展现长沙窑瓷器的生产过程。参观路线从谭家坡坡底右侧序厅进入,参观长沙窑窑区沙盘模型;然后左拐从下往上参观制瓷作坊区;随后进入音像播放厅,观赏考古工作者发掘长沙窑的影像资料;然后来到谭家坡龙窑窑门,依次了解长沙窑瓷器的烧造过程;最后观众将欣赏到一段3D动画,该动画以谭家坡龙窑现状为基础,一步步复原到唐代烧瓷的壮观场面,同时将前面参观的遗迹串联起来,动态演绎唐代长沙窑瓷器从制作到烧造的全过程。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门楼。(资料图片)

追寻铜官窑的“足迹”

为配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活动,6月上旬,《长沙铜官窑考古新成果展》在新落成的长沙窑研究中心举办。

展品主要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与征集的,长沙窑最具代表性的瓷器、瓷片,共计219件。其中包括“黑石号”打捞的长沙窑瓷器、标本23件,长沙市城市考古发现的长沙窑瓷器、标本10件,长沙窑窑址近两年发掘出土的瓷器、标本186件。

“黑石号”长沙窑瓷器集中向社会展出,在国内尚属首次。

1998年,在太平洋的印尼水域,发现了一艘唐代古沉船,后来被命名为“黑石号”。船上打捞出文物6万多件,其中有58000多件是铜官窑出产的瓷器。这批文物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让世人了解到远在1300年前的唐代,铜官窑的瓷器就曾大批量地远销海外,也从侧面印证了铜官窑是中国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

考古遗址公园期待双赢

为有效保护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长沙铜官窑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纳入全国100个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2010年,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011年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项目从2009年启动建设,三年已投资2.8亿元对核心保护区及考古遗址公园进行一期建设,改造唐风民居104幢,加强了周边景观绿化建设,谭家坡龙窑遗迹馆、入园门楼、梦回大唐瓷版画长廊、觉华塔、宝塔广场、登山游道、石渚坪广场、彩唐桥等建设也已全面完成,公园相关配套设施正同步推进。

公园二期建设将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做好文物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完成陈家坪龙窑遗址、庙台遗址、灰坪市场码头遗址、挖泥洞遗址等保护展示;完成博物馆建设及陈列布展;持续推进水利水系整治、乡村生态环境整治、景观绿化美化等建设。

国家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考古遗址公园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不是游乐场,主要目的是保护考古遗址本体及其周围环境,同时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提出遗址公园的建设,就是希望能将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发掘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当中。一方面能提高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带动旅游,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能保证遗址公园考古能长期进行,不用像以前一样,挖一次就回埋一次。”

陶瓷文化鉴赏-长沙铜官窑将再现大唐盛世


备受关注的湖南长沙市望城县铜官窑遗址的保护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初步方案设计。到2010年,望城县铜官窑将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铜官窑遗址博物馆,再现大唐盛世景象。

早在今年九月召开的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开发座谈会透露,将以铜官窑遗址为核心,建设融博物馆业、旅游业、休闲业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园区内重点建设的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铜官窑遗址博物馆,将再现大唐盛世风采。

铜官窑遗址位于望城县丁字镇彩陶源村,距长沙城区27公里,始于中唐。唐代的长沙铜官窑是我国釉下彩技艺的最早发源地,代表了这一时期湖南乃至全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目前尚存的遗迹遗物有46处,如烧窑遗址(龙窑)、窑具、挖泥洞、作坊,还有大量的出土陶瓷器文物,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程建设方案中提到,考古遗址公园将保护、挖掘展示铜官窑历史和文化。对遗址现存龙窑、挖泥洞、作坊进行重点考古发掘,揭露其文化层,并做好保护性展示。

铜官窑遗址博物馆地下一层为遗迹原状展示,使参观者身临其境,遥想当年铜官窑陶瓷产品外运码头的繁荣景象。同时,利用地下一层的空间,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展示手段,综合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地再现当年铜官窑“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的繁荣兴旺生产景象,向人们展示和讲述铜官窑的历史故事。

此外还将建设铜官窑研究中心、考古发掘及陶艺工场、铜官窑陶瓷纪念品、仿制品烧制场等设施。

据了解,铜官窑陶瓷纪念品已经邀请黄永玉题名“长沙铜官窑”。随着铜官窑陶瓷纪念品进入人们生活,铜官窑的知名度将越来越高。

台湾知名艺术家黄豆北参观长沙铜官窑


近日,台湾知名艺术家黄豆北先生一行参观了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带着对铜官窑制陶艺术的浓厚兴趣,从专家学者的角度,黄先生饶有兴趣的参观了铜官窑的谭家坡龙窑遗迹馆等景点。他们被深厚的历史文化所折服,被优美的自然环境所震撼,纷纷赞不绝口,黄先生还欣然题诗留念。

黄豆北,原名劲挺,字子刚,号豆北居士、七指山人等,1954年出生于台南,自幼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在水墨绘画、各代书法等诸多方面造诣颇深,多年担任台湾美术馆教学工作,也多次担任台湾美术比赛、台湾美术馆展品审查以及各地大小美展的评审工作,为台湾知名艺术家。

长沙铜官窑瓷是指唐代长沙铜官窑烧造的产品,窑址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石渚湖附近。唐“安史之乱”后,从北方迁来的窑工大量聚集于此,与当地居民共同烧造陶瓷,称之为石渚窑。窑场衰落于五代之际,宋以后为历史所尘封,人们早已忘却当年的盛况,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为考古学家所重新发现。唐代制瓷名窑林立,南有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北有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长沙铜官窑另辟蹊径,以彩瓷而崛起,独步名窑之林,瓷业开始呈现三足鼎立势。釉下彩的普及,釉下彩的创烧,为长沙铜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经十数年建设,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全省集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既体现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又体现了自然环境与大遗址保护的同步并重,公园已经于2012年6月5日盛大开园。

长沙市台办、望城区台办、铜官窑管理处等单位负责人陪同参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