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 导航 >

紫砂茶具的形与意:中国古文化和紫砂文化的碰撞

紫砂茶具的形与意:中国古文化和紫砂文化的碰撞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2020-03-17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由于紫砂材质的独特,给紫砂壶增添了更为理想的使用美。宜兴茗壶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用紫砂壶泡茶,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陶瓷工艺工程师和食品工程工程师曾做过联合实验,用三个月的时间对宜兴紫砂茶具实用功能作研究,应用TC-PⅡG全自动型测色、色差计等检测手段,选用宜兴紫砂壶、宜兴朱砂壶、白瓷壶、玻璃杯四种茶具,冲泡绿茶、红茶、乌龙茶,来测定茶汤中的色、香、味,水浸出物,即茶汤、茶色、茶多酚、咖啡碱、还原糖、茶氨酸、茶乳酪等项目含量的测定。两种紫砂壶优于瓷壶、玻璃杯,对维生素C、微生物检测,以定量的方法确定,紫砂壶的实用功能最为理想。暑天泡茶,不易变味。所以有了科学的依据,再加上实实在在的功能美,使人无法对其忽视,真正的爱上了紫砂茶具。而且伴随着中国古文化和紫砂文化的碰撞,茶具的各种美也都有了新的变化,为了让大家更加的了解紫砂茶具,专家沈教授特意从大家最熟悉的地方讲起,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紫砂茶具的形与意:沈教授说:“在谈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先搞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比较好,因为这关系到下面的论述是否准确。”《说文解字》:“形,象形也。从彡开声。”指形象、形体。《易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也取此意。在茶壶造型艺术里,我们可以理解为:造形及造形要素点、线、面、体,即所谓“形乃谓之器”,“成形曰器”。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规定的制作式样。例如,宫殿、服饰、瓷器等器用的式样。而“意”的内涵就比较复杂。《说文解字》:“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从造字的来源看是与“内心”有关系的,指内心的想法,意思。李煜《浪淘沙》词有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又引申为“意味”。不过这还是与审美上的概念差得很远。审美上我们把它引申为“意象”,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形成是客观形象经主体意识的加工,糅入人的意志、情感、思想观念,带有理想化、审美化的形象。它也是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审美形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然后使玄解之宰,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的获取乃是造型观念、审美心理最基本的部分。本文所说之“形”即指紫砂壶的点、线、面所形成的形体和式样,“象”的概念近之;“意”即指融客体与主体的审美境界,“境”的概念近之。

概念既明,进入正题。前文说过“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形与意的关系。重写意而不否弃形似,肯定理性与直觉统一,但偏重于直觉。”其实,形与意的关系,远在庄子、《易传》和魏晋玄学家那里就多有论述,比如,“圣人立象以尽意”(《易传》)“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王弼)等等。唐代刘禹锡受前人启发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由此,我们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制作杰出代表的紫砂壶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境生象外”。“境”或“意”指的是由紫砂壶的“形”“象”而引起的趋向无限的朦胧的想象和境界。司空图称之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并且引戴叔伦的话“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与极浦书》)来加以形容。按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紫砂壶这民间工艺显得实在太苛刻,因而符合这样要求的作品确实不多。但正因如此,则更能显出创作者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感悟力。个人认为顾景舟的“上新桥”精巧绝伦,就达到了形与意的完美结合。身筒上荡漾着波纹,桥形钮让人不能不联想到江南的石桥,把圈上的飞扣设计成小舟更是点晴之笔!宁静的小河泛起圈圈涟漪,一叶扁舟唉乃着划向石桥,这简直就是一幅意境隽永的江南水乡图。波纹、桥钮、舟形飞扣巧妙而简练地组合起来并形成一种“气韵生动”的审美效果,引人无限遐想。可以看出顾大师的匠心独运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艺术境界的深刻领悟之上的,也难怪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有文人情怀的紫砂工艺美术大师。他借助经过提炼、简化的形,写意地表现了水乡的神韵和意趣,这极像中国水墨山水画带给人的简淡玄远的艺术享受。皎然的《诗仪》中说:“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这话有两层意思:其一,“境”与“象”概念不同,“境”是“虚”,“象”是“实”;其二,虽有虚实之别,但融合在一起,很难分清。我想顾景舟的上新桥就达到了境象难明,形意不分的境界。

相类似的作品较成功的还有吕尧臣的“大漠风情”。有些朋友似乎对他的绞泥工艺不以为然,不过,客观地讲,首先这是创新,应该肯定;其次,沈教授倒觉得绞泥的那种烟云模糊、自然变化的状态其实很合乎中华审美特征,运用得好就能有较强的艺术品感染力。看看“大漠风情”,蒙古包造型的钮、通体的“黄沙”以及绞泥形成的自然而又极富流动感的线条和骆驼形的图案构成一种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另外,汪寅仙的渔翁壶形简意远,整壶似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泰然自若地垂钓,再加上水草与小鸟的刻绘就无法不让人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了。鱼化龙的造型也可以让人浮想联翩。中国上古就有鱼崇拜的部族,这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鱼形玉璋就可见一斑。《山海经》中也记录有不少神异的鱼。后来这鱼崇拜又和龙崇拜复合,鱼成了龙女化身或水神的使者,于是乎就产生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明白这些再看鱼化龙的造型就不足为怪了,龙邪?鱼邪?似龙非龙,似鱼非鱼,鱼化龙也。这种审美境界中的形与意又哪能分得清呢?

上文说“意”是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审美形态。我们看到在现代西方审美倾向的影响下,有不少的当代紫砂艺人进行了用超越传统的“形”来表达“抽象”而非传统“意象”的探索,比如,葛军的轮回壶系列、吴光荣的摔壶系列、陆文霞的情结壶、吴鸣的“与先贤对话”等。虽然这样的紫砂壶大多已失去其实用性,变化为纯形式的探索,但他们在传统紫砂造型基础上的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钦佩的,而且他们的“先锋”成果也会影响到一般紫砂艺人的创作,带动紫砂壶造型在实用范围内的创新。所以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创新而鼓掌,当然没有深厚功底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哗众取宠者不在此列。

相关阅读

非主流饰品——古文化的陶瓷


 非主流饰品,讲的不是你不知道的,而是你可能想不起来的。这些饰品,收藏了一段迷人的古文化,但是却代表着永远不败的潮流。选择一两样置于现代风格之中,让文化氤氲在室内弥漫。在工作繁忙之余,思想回归朴素,找到喧闹都市之中的一方宁静。

黑陶东方宝瓷

黑陶制品最早出现在距今7000多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其制作工艺在距今4000多年前达到了中国制陶业的巅峰。有人称黑陶是东方宝瓷,它的黑深沉而又朴实,它的光泽又让它独显高贵,让人联想到承载人类生活的土地。尤其是1931年出土的蛋壳陶杯,代表着黑陶文化,被中外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

但是,由于黑陶制作工艺复杂,烧结难度难以掌控,所以曾在历史上失传了3000多年,自1989年工艺才得以破译,我们才能在市场上重新见到黑陶。现如今,喜爱黑陶制品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作为收藏还是充当现代家居空间的创意摆设都非常合适。价格相对来说也比较便宜,记者在北京高碑店民俗文化村见到的黑陶制品价格在300-1000元,款式新颖,制作也非常精细。

瓷器古雅浑朴

因为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因此,瓷器也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很多喜欢中式元素的家庭都会置办些瓷器,元代青花和釉里红、明代宣德制品、清代瓷器……无论是哪个朝代,瓷器古雅浑朴、精巧华丽的特点都让许多人为之倾倒。

在北京,我们想要为家中购买几件瓷器可以去专门的瓷器店,比如北京就有几家大规模的景德镇瓷器店。选择瓷器也不一定非得是大瓷瓶,如果家里面积不是非常大,并不建议购置如此大的装饰品,小型瓷器打造家中细节也可以非常到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瓷餐具的选择要更加精细,不能只选择漂亮图案,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

漆艺世界瑰宝

漆是亚洲最特别的天然资产,中国也是世界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利用天然漆树的汁液作为器物的涂膜与装饰,创造出了许多变幻莫测的艺术品,表现出了漆器的独特魅力。

现在,真正了解漆器的人并不多,并不像瓷器这么容易走进寻常百姓家。漆器的高工艺和高品质更多的是作为高档礼品馈赠友人。比如北京漆宝斋的九龙壁,在2003年中国收藏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后多次被国家领导人选为国宾礼品。

漆器的价格也并非都是高不可攀,比如漆宝斋一双名叫步步高升的鞋,制作工艺非常精巧,表面覆盖24K金箔,价格为1180元。另外工作人员还透露,姚明叶莉结婚时篮协赠送的辣椒红九龙瓶也是出自漆宝斋。

唐三彩盛世经典

唐三彩,是我国封建文化鼎盛时期的艺术经典,它吸收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以造型逼真、色泽艳丽、富有生活气息著称,工艺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而有力。唐三彩饰品,价格依据年代、造型难易、是否为精品而不同,在北京的潘家园、高碑店都可以买到。

陶瓷文化:紫砂壶与文人的激情碰撞


对于紫砂壶一词,我们老是把它跟茶联系起来,它是装茶,喝水的。记得小时候看到一个壶上题有一句诗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客人走了,茶渍与茶香还会在紫砂壶上留个舌头本,实际上这种悠远,不是一时与茶结合,而是即便和茶分离了,它还在此。茶香,书味,萦绕在心中。历代艺术品正是由于文人骚客们的介入而带有浓郁诗性的韵律味使之历久新弥、熠熠生辉。

文人紫砂陶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不少文人都出身望族,在有闲暇时间之余会亲手参与设计制作器物,尽管时代变迁,物是人非,但通过存世的器物,我们依然体会到古代文人对生活品味的艺术趣味的良苦用心,其中文人壶就是其典型代表。最早有文人参与的事例是苏东坡,他设计的东坡提梁已经传颂至今,而后其像徐友泉、时大彬等人也极有可能对文人壶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过目前没有资料不足无法确定。后来陈曼生与杨彭年的出现又将文人紫砂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陈曼生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曼生壶是他在溧阳任地方官时倾心于紫砂,他构思出样,请杨彭年等制壶,然后他和幕客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作壶铭,世称曼生壶。陈曼生的壶铭切壶、切茶、切情,至今仍是紫砂界的标杆,目前仍未有人超越。

杨彭年,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他善制茗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文人壶的构成有着自身的形成法则,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冠以文人这个字眼,不仅仅是由于文人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表达其淡泊明利,超然物外的文化特性,表达穿越世俗制约,以达闲雅之心境。自文人壶问世以来,深得众人之喜爱,人们不光把玩欣赏,还投入其中,原来妙在其中。文人紫砂壶带来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更是一种情感与文化的体现,以情融壶,更能引起文人的共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