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马家窑彩陶瓷器的艺术价值及特征

马家窑彩陶瓷器的艺术价值及特征

陶瓷艺术 古代陶瓷器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2020-11-20

陶瓷艺术。

马家窑

我国的制陶历史十分悠久。据考古发现,大约10000—13000年前,河北、江西等地的先民们已经烧出了红陶。自有文字以来,古典文献上便有了诸多关于“陶”的记载,如“神农耕而作陶”、“舜陶于河滨”、祭祀天地神灵“器用陶匏”等等,充分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和熟练运用大自然赋予的金、木、水、火、土,有意识地进行制陶的手工劳动,并不断增加其文化内涵和艺术情趣。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数以千计,正式命名有典型意义的文化遗址也有数百之多,马家窑文化便是其中著名的文化遗址。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创烧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5000年之遥。5000年前,正是华夏5000年文明的肇始时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陇西平原为中心形成的马家窑文化,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已经大量使用精美的陶器。当然,这些绝大多数是红陶、泥质陶和夹砂陶,这与其他许多地方的陶器并无太大区别,而最能代表马家窑文化特色的是它的彩陶器。考古发掘统计,在马家窑陶器中约有百分之五十是彩陶,而作为陪葬品的陶器中,彩陶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在其他文化遗址中是罕见的。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虽然前承中原的仰韶文化,烧造工艺上并没有多少区别,但在彩绘和纹饰上二者却有明显不同。所以,有的学者将马家窑文化称作“甘肃的仰韶文化”。从制作工艺上看,马家窑文化彩陶较之其他地区同时代的彩陶修胎和表面打磨更精细,焙烧出的成品质量似乎更胜一筹。固然,这反映了在当时的氏族经济中,制陶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而我以为,马家窑彩陶最突出的价值和贡献,还在于它的艺术性。

首先,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表现在器型的多样性和造型艺术的美感上。器物有碗、钵、盆、盘、瓶、壶、罐、缸、瓮等食具和储器,还有甑、锅等炊具。许多器型线条圆润而饱满,特别是壶、罐、瓶,小口细颈,双耳在腹,秀美端庄,美不胜收。这些器型为后代的陶瓷器乃至青铜器的制作所吸取。

其次,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表现在胎与彩绘的色彩的搭配上。在烧成的器物上,不论陶胎是橘红色还是砖红色,上面彩绘的纹饰多为黑色。“红与黑”色彩的搭配,对比强烈,色调明快,色彩鲜艳,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这种“红与黑”的对比色,为秦汉时代的漆器的色彩调配所借鉴,说明了人们的审美观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第三,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上。马家窑彩陶上的纹饰图案可谓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各种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均在描绘之中。写实、抽象、变形,多种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综合运用,这说明了古人在绘制陶器的过程中,对大自然观察的深刻与细致。他们通过陶器这个载体,真实反映了自己氏族部落的劳动和生活。

彩绘中应用最多的是同心圆圈、水波纹、漩涡纹图案。那些彩陶器上富有动态的纹饰,流畅自然的线条,仿佛是正在流动的节奏和妙不可言的韵律,让人感受到风平浪静的春水的涟漪,东风吹拂着的一池碧波,那风浪激荡着的漩涡,在眼前周而复始地旋转。这些不正是先民们对自己生活地域的黄河、洮河、大夏河等河流水文长期观察,提炼概括出来的生动线条吗?

在彩陶上,网格纹也比较多。因为,编织也是当时人们的一项重要劳动。网纹有的细密,有的疏朗。网纹细密者,用于撒网捕鱼虾;网纹粗阔者,则用来张网捕鸟兽。故在马家窑彩陶上以鱼蛙、鸟雀、走兽等为题材的绘画也就比较多。这些绘画内容恰恰反映了当时的人们依然将渔猎作为一项主要的生产劳动,获取生存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第四,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还表现在通过绘画所展现的音乐舞蹈艺术上。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是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如果说前三者与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还有某些共性的话,那么,在彩陶纹饰中描绘氏族社会人们的音乐舞蹈,则是马家窑文化独一无二的成就。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收藏有一件著名的马家窑文化的浅腹彩陶盆。这只器物内外皆有纹饰,内壁的一周用黑彩绘了十五个跳舞的小人儿,舞者五人一组,双手相拉,排列齐整,十分精彩生动。以人物造型、舞蹈动作入画,这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其艺术价值之高,也是无与伦比的。它向我们提供了5000年前的这样一个可靠的信息,那就是远古的人类,在劳动之余有着丰富的艺术活动。它再现了中国古代西北地区氏族社会真实的艺术生活场景。

看着这只彩陶盆,伤佛使我们看到这样一幅活生生的场面:夕阳西下,渔猎的男人们扛着鱼网,提着鱼篓或抬着猎物从水边或山林中归来了;妇女们背着采集的农作物从田野里回来了;小孩子们赶着放牧的牛羊从山坡上下来了,制陶的工匠们也收工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返回住地。大家动手在空旷的场地上燃起篝火,架好了猎物,顿时空气中迷漫起淡淡的松枝的芳香,氤氲着浓郁的烧烤的肉香。这时,老人们呜呜地吹起始于半坡文化的陶塤,小伙子们有节奏地敲击着被后世称为“缶”的瓦罐乐器,姑娘们则手拉手,肩并肩,围着篝火欢快地唱起歌,翩翩地跳起舞来,她们的发辫和衣襟被晚风吹摆着,显得潇洒而狂放。当然,她们当时唱的是什么歌?我们今天是听不到了,但她们的舞姿的剪影却生动地拷贝在了历史博物馆的这只彩陶盆上。 5000年后,我们有幸看到了这一艺术的画图,真是一幅震人心扉的场面,感人至深的风景。这只马家窑彩陶盆经历数千年历史,流传至今,其上的绘画艺术超越时空,感动着后人。我们真得感谢这位没有留下姓氏的制陶人,用生动的笔触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一场欢乐的篝火晚会。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马家窑彩陶的特点及价格


马家窑彩陶——1923年发现于我国甘肃省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为马家窑彩陶。甘肃省临洮不仅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故乡,更是我国彩陶文化的摇篮,马家窑彩陶出现于距今五千八百多年前的新石器的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现成为现如今我们世人所看到的模样。马家窑文化是我国古代仰韶文化的延续,更是因为马家窑文化发现,才将我国古代的彩陶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马家窑文化中所制成的彩陶不仅在其造型上多种多样,更是在其图案的绘制上丰富多彩,可以说一件件彩陶图案的集合,就是中国历史的“连环画”。

马家窑彩陶具有着非常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以及收藏价值。我们纵观看到整个历史时期的马家窑彩陶文化,可以发现它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而这三种类型刚好可以代表我国古代三个时期的文化思想的变化以及人文社会生活状态。例如:马家窑彩陶中在表面所绘制的大量水波纹图案,这这一时期的彩陶作品就是在告诉世人,古人在这个阶段是十分敬仰和赞美水文化时期,而将水波纹转化为四圈纹饰代表着田园风光以及土地。水波纹的转变也在暗示着古人们从敬仰水文化向土地文化崇拜的过程。这也是小编为什么要说马家窑彩陶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所在,它自身含有的丰富文化内涵,是目前任何一件古玩艺术品所无法替代的。

马家窑彩陶的泥质为红陶,其质地细腻丝滑,烧制后的颜色会呈现出土黄色或者橙黄色。其后会在烧制成型后陶瓷的表面施上一层明亮的黑彩,然后制陶者们再在打磨光滑的陶瓷上,手工绘制出水波纹、旋涡、树叶、青草、圆点等具有时代风格特点的纹饰。其中主要绘制的器型以盆、碗、罐为主。当然,也存在没有绘制图案的无彩陶瓷器,这类陶瓷以砂锅、翁为主。

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繁荣是以半山彩陶出现为标志。半山彩陶的造型设计不仅宽厚,而且其陶身上的纹饰设计也是极为的繁琐复杂,尤其是以彩绘人头陶盖造型为代表。在半山彩陶刚出土之时,专家们将半山类型的彩陶仅认定为了是墓葬品,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各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考古学家们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考证后,对半山彩陶有了全新且全面的认识,推翻了早期半山彩陶仅为墓葬品的观点。

马家窑彩陶自身所拥有的艺术欣赏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吸引着古今中外众多收藏者们的喜爱,尤其使它巨大的投资空间以及升值的潜力,让喜爱它的收藏群体在近年来不断的壮大之中,马家窑彩陶的收藏价值也得到了越来越到收藏者们的认可,更是在我国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中频繁的拍出天价,马家窑彩陶正在凭借自身的实力成为了我国收藏界的主角。

马家窑彩陶图片及成交价格参考:

1:马家窑文化彩陶人形罐,尺寸:高44厘米,估价:RMB 80,000 ~ 100,000,成交价: RMB 126,500 ,成交时间:2019-12-14,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马家窑文化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相承发展的类型。此人头双口罐属于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亦凸显了马家窑文化彩陶罐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平行宽带夹细线纹、网线纹以点定位的构图方法,将繁复多变的花纹组织得有条不紊。历经千年而色泽如新,实为收藏之佳品,值得珍之。

2:马家窑文化人形双耳罐,尺寸:高30.5厘米;口径10.5厘米,估价:RMB 30,000 ~ 50,000,成交价: RMB 74,750 ,成交时间:2019-12-14,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为特征,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东部和青海东北部。花纹类型丰富多样、富有变化,而且繁丽精美,组成了中国彩陶纹样最辉煌的篇章。此人形双耳罐形制特殊,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其形制、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3:马家窑文化彩陶太阳纹双耳瓶,尺寸:高30厘米;直径14.2厘米,估价:RMB 20,000 ~ 30,000,成交价: RMB 40,250 ,成交时间:2019-12-14,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此彩陶双耳瓶图案丰富、色彩鲜艷,以橙黄色陶为质,打磨细腻,体现了马家窑较突出的风格特点。以波形纹、太阳形纹及各种几何形纹装饰,将复杂多变的花纹有序的组合在一起,整体风格奔放自由,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代表。

4: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罐及半山类型彩陶罐,尺寸:14及25.5厘米,估价:HKD 6,000 ~ 8,000,成交价: HKD 30,000 ,成交时间:2019-05-30,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5月拍卖会。

5: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绘陶罐(两件),尺寸:9.8厘米;高11.1厘米,估价:USD 1,000 ~ 1,500,成交价: USD 16,250 ,成交时间:2018-03-20 开始,拍卖公司: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3月拍卖会。

6:马家窑马厂四耳罐,尺寸:高29厘米,估价:HKD 8,000 ~ 15,000,成交价: HKD 16,100 ,成交时间:2017-05-27,拍卖公司: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第629期)。

7:马家窑马厂蛇纹双耳罐,尺寸:高29厘米,估价:HKD 10,000 ~ 20,000,成交价: HKD 13,800 ,成交时间:2017-05-27,拍卖公司: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第629期)。

8:马家窑半山螺旋罐,尺寸:高30厘米,估价:HKD 8,000 ~ 12,000,成交价: HKD 11,500 ,成交时间:2017-04-08,拍卖公司: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第623期。

9:马家窑火烧口双耳罐,尺寸:高26厘米,估价:HKD 7,000 ~ 12,000,成交价: HKD 10,580 ,成交时间:2017-04-08,拍卖公司: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第623期。

彩陶 马家窑文化的亮点


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黄河两岸延伸到洮河流域的地区里,给人类文化开创了光辉的“彩陶文化时期”。早在四五千年前,人们将陶器用作饮食、盛水、炊煮的生活用具,彩陶的珍贵在于它把实用与美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900年的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早期的彩陶类型。马家窑遗址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著名遗址。

马家窑类型彩陶注重彩绘装饰,多为橙黄、橙红陶,绘黑彩,制作比较精致细腻,工艺精湛,其纹样多采用黑线,构成复杂的花纹,以长短线和弧线构成的几何图形为主,成功地运用了诸如对称、连续、反复等形式美的法则,常见的条纹有水波纹、三角纹、圆点纹、方格纹、垂帐纹、平行线纹、重叠弧线纹以及人面纹、蛙纹等,彩绘幅面很大,气势磅礴。内彩比其他类型要多,常施绘于浅腹的盆、钵、碗等。笔者收藏的这件甘肃省出土的“双 彩陶碗”为橙红陶,绘黑彩。碗高9 厘米,碗口直径 16 厘米,碗壁内外绘有重叠的弧线纹,运笔娴熟,构思巧妙,从纹样看属马家窑类型。

甘肃省现已发现1000余处古文化遗址,其中大部分都有彩陶,数量之多可想而知。可惜的是大批彩陶原件出土后被人工描绘或进行粗制滥造的粉饰,使其失去了原有模样,这件“双 彩陶碗”侥幸逃过了再加工的厄运。

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


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马家窑文化,是存在于约公元前3300到2100间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她创造了辉煌的彩陶文化,达到了世界远古彩陶史的顶峰。由于这些遗址与文物于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因此而得名马家窑文化,实际上是马家窑彩陶文化遗址。那么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自然草根纹鉴别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

第二、胎质鉴别

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

第三、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彩陶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力口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

第四、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

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

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第五、色彩鉴别

真品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

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力、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对马家窑彩陶鉴别的外表特征进行了分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多种现象同时存在,环环相扣,在鉴别时应层层分析,不能固执其一点而辨真伪。

马家窑彩陶真伪鉴


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

一、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彩陶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力口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

二、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

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

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三。自然草根纹鉴别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

四、胎质鉴别

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

五、色彩鉴别

真品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

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力、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对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进行了分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多种现象同时存在,环环相扣,在鉴别时应层层分析,不能固执其一点而辨真伪。

彩陶作伪的几种形式

一、新胎新彩

所谓新胎,就是用现代高速轮制技术所制的底胎。坯胎成型后,再经过煤火、电力高温处理,胎质牢固、坚硬。有的伪造者也仿古人,制作时在陶土内加植物、旷物如木屑、陶粒、黄色金属粒(铜状物),用来增加胎质的牢固性和疏松感。加入黄色颗粒的矿物质主要是模仿早期彩陶胎内存在的黄色物质(陶土中备有的黄铜颗粒)。

所谓新彩,是指现代人模仿早期彩陶图饰花纹,用现代绘制材料经后期加工的色彩纹饰。色彩分植物性和矿物质颜料。绘制工具多用尖头毛笔,其绘制过程中多出现锋芒。而古人多使用齐头笔,不易显出锋芒。制作工艺又分回窑和不回窑两类。部分高档伪品绘制纹饰后,回窑进行高温烧制,其彩不易脱落。

鉴别新胎新彩应多分析制作工艺特点、彩质特点,多与正品彩陶比较。

二、老胎新彩

老胎指在真品素面陶的基础上经打磨、纹饰绘制、皮壳伪装,再经高温烧制而后出现的伪品彩陶。其胎质与年代和真品陶器相当,约有几千年时间,而色彩纹饰则是现代人新力口绘上去的,出现千真半假的情况。对彩陶收藏而言,仍视为伪造品,不宜收藏。

三、老胎老彩修复

这类指色彩纹饰脱落后再进行修复,分局部修复和全面修复两种,又分回窑或不回窑两类。其表有伪造皮壳、草根纹处理,其中一部分是原有的,从而出现真伪混杂的情况,可以假乱真。鉴别此类多看草根纹,色彩修复后的陶器,其草根纹多在彩色花纹之下,而真品彩陶上的草根纹多在其上。在颜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也有不同,并且底胎存有残渣,有脱浮现象。从这一点人手足可辨其真伪。

真品彩陶的几种情况

一、老胎老彩相对完整的彩陶

这里指破坏很小,自出土以后其胎质没有破裂,色彩纹饰没有脱落,完好程度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彩陶,对收藏者而言可算为上品。

二、修复保持原貌的彩陶

彩陶出土时已破碎,但碎片又都保存着,经专业人员修复后,可恢复其形状。但不加修饰,保持拼接处的裂隙和色彩图饰残缺的原貌。

三、修复添彩的彩陶

残破彩陶经修复后,再加以修饰。裂缝内填加密封胶状泥土,然后根据原器上保存的花纹样式进行修饰复原。

四、残缺不整的彩陶

因种种原因彩陶出土时已遭破坏,仅残存部分残片,经拼接修复后,尚有部分残缺处,保持残缺原状。

上述分析过程中多以单独现象为例举,而在实际操作中,会同时遇到几种现象并存,我们必须一项一项进行认真分析,不能执其一而忽视其他方向。另外,鉴定工作除了掌握一般规律外,还存在个别特殊现象。例如,彩陶真品也有绘彩不回窑的特殊情况。

破译马家窑彩陶之谜


马家窑文化实在是令人惊叹。它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文化,也是中华文明之源。我钟情于马家窑彩陶,喜欢它的雄健、粗犷和充满神秘的色彩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激情。在我眼中马家窑彩陶是雄性的,而相对精细的瓷器则是雌性。因此,当我踏上诞生马家窑文化的古老而神圣的土地时,心中非常激动。在那里与同行的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王志安会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一座小山包上,年代约为距今4000—5000年。走进村庄,看见院落的门牌上写着:马家窑xx号。登上褐黄色的小山坡,有一块“马家窑遗址”石碑立在道旁。我们考察了先民烧窑的遗迹,在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看到窑场、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那残窑的灰层中,散落着红陶黑纹的碎片、兽骨、石斧,佐证了先民们创造的文明。我偶尔拾起几块红陶残片,虽然被黄土湮没了几千年,但残片上黑的图案依然清晰明畅,让人爱不释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我到过西藏、新疆、内蒙、四川等地考察;处处感受到马家窑文化的辐射,他是大中华大地的主流文化。

一、安特生其人其事

马家窑是安特生发现的。安特生来中国之前,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1914年,受北洋政府的邀请,来中国帮助寻找铁矿和煤矿。但后来他迷上了考古。他最早调查了北京周口店的化石,这是后来发现“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前奏。1921年4月他在河南仰韶村调查矿物时,发现彩陶片和石器,从而发现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仰韶文化。

1923年,安特生认为中国更早的古文化应在黄河上游。他从河南出发,沿黄河走到兰州之后,四处寻找,终于从一个卖烟渣的商民的货摊上,找到了一件装着烟渣的破旧彩陶罐。悉知商民所带彩陶器来自临洮,他立即赶到临洮,当时兰州到临洮还没有汽车,于是他就独自骑马沿洮河而行,不辞辛劳,苦苦追寻,足迹踏遍了临洮的许多地方,终于在离县城以南10公里的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发现了中国境内的一种新文化。安特生把它命名为马家窑文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学者顾颉刚、裴文中等专程考察马家窑等遗址,从而确定了“马家窑文化”在中国远古文化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在发现马家窑遗址后,安特生逆洮河而上,在衙下集发现了寺洼文化,然后顺洮河而下在辛店发现了辛店文化。在临洮,安特生考察发掘半年多才回到北京。第二年他又来到甘肃,继续考察发掘马家窑文化的工作。他的学识渊博,考古经验丰富,不久在广河县的半山村又发现了半山文化;向西进入青海,在湟水流域发现了马厂文化。安特生把马家窑彩陶、半山彩陶、马厂彩陶都划归马家窑文化范畴。可以说安特生对马家窑文化的发现,是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贡献,可是,过去却一直把他视作为文化特务,并以盗窃中国文物等罪名加以否定。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

1924年对安特生来说是难忘的,他完成了在甘肃、青海两地对马家窑文化的考察工作,发表了甘肃考古笔记,使马家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享誉世界,让马家窑文化走进了世界古文化的神圣殿堂。当年曾参与发掘的魏廉清老人听过安特生的报告,在报告中安特生要他们热爱家乡,保护好马家窑遗存。后来安特生从收购彩陶中带走了一部分,其余大部分彩陶留在临洮县城洋人巷基督教教堂内。解放后部分彩陶交于教育文化部门,所剩彩陶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破”掉。安特生带走彩陶是经中国政府批准的,回到瑞典后继续研究,出任远东博物馆馆长,并将这部分彩陶捐赠该博物馆,至今仍在那里展出。

最近,在瑞典东方博物馆新发现了胡适写给安特生的亲笔信,可见安特生与胡适的交往甚密。胡适对安特生在中国学术的巨大贡献予以高度评价,对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充满了敬仰。

二、八卦锅起源涡旋纹

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充满了神秘感,后人也为之津津乐道。到了马家窑遗址,看到彩陶上令人震撼的涡旋纹,我顿悟八卦的创始人伏羲可能受到了马家窑文化的影响。《周易》是周文王被囚时依据伏羲八卦演绎而成文王八卦,并进一部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的。易经是我国经书之首,是一部用阴阳学说揭示和描述宇宙内在本原规律的书,我年轻时读过,颇感费解。韩国国旗也是八卦图案,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大。

在马家窑文化遗址,我看到山上有不少被洪水冲刷的痕迹,不远处日夜奔流的洮河依旧汹涌澎湃,生生不息。先民对滔滔江水充满着崇拜和敬畏,于是就把这种真切的感受描绘在彩陶上。恩格斯指出:人类蒙昧时代的中产阶级的标志之一就是渔猎生产。远古文明几乎无一例外傍水而生,水波形状的几何纹样在世界各地早期文明中都可以找到。我看了数百件纹饰各异的马家窑彩陶,特别是面对一大批富有激情的涡旋纹彩陶罐,它那流畅自然的线条,仿佛会产生流动的节奏和韵律,让人感到有无数的涡纹在眼前周而复始地旋转,好似八卦的旋纹,我突然来了灵感,先民在有限的空间里产生出无限的循环,这多富有创造力与想象力啊。我兴奋地对身旁的王志安会长说道:“啊,原来八卦起源于马家窑,这真是上苍赐我的见识。”我为自己的意外发现而欣喜不已。随行的朋友都对此说赞不绝口,并予以认同。

伏羲的年代在马家窑文化之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紫红色彩陶,图案上不少符号竟与比它晚一千多年的西安半坡彩陶符号基本相同,可见彩陶文化年代跨度较大。先贤伏羲演绎八卦时,很可能受到涡旋纹彩陶的启发。伏羲演绎八卦之地里这里并不远,位于甘肃天山市北20公里的卦台山。山上有伏羲创绘八卦的画卦台,那里山峦屏翠,渭水环流。渭河中心有滩地数处,形似太极图样。河滩交界有一大石,不方不圆,似桂如笋,外实中虚,如画太极,名分心石。八卦来源:“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当地还有老子提笔点太极的美丽传说。在临洮城东的东山,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建筑叫“风台”,相传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升天处。老子叫李耳,他做过周朝管理图书典籍的官员,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的哲学家,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公认的中国第一位文化名人:老子西出大散关后,在渭水、洮水一带传道寻根,最后在东山的超然亭“飞升”。洮河东岸有座太极山,阴阳交错,与“太极图”十分相像,这可能是巧夺天工大自然的造化给予老子以感悟。这一古老的传说似乎同八卦的起源有一定的联系。

三、蛙纹应是女娲身

马家窑生产红黑相间的蛙纹彩陶,红彩的着色剂主要是铁元素,可能用赭石作原料;黑彩的着色元素主要是铁和锰等。矿物颜料的特点为经久不褪,让数千年前的彩陶至今艳丽如故。对于彩陶上的蛙纹,我过去一直认为可能是出于先民对青蛙的崇拜,或与当时水患严重有关。青蛙是两栖动物,能在水中生,会在地里长,出入自由。青蛙产卵量大,繁殖能力强,这与先民企盼尽可能多地繁衍后代的理念是一致的。毛泽东《咏蛙》诗云:“独坐池塘如虎距,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先民们大胆地使用极其抽象的图案,似“人”似“蛙”,来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和希望,实属高明。我在当地考察时,看到过造型各异的“蛙纹”彩陶,有不少器物上绘有人头浮雕,眼睛、耳朵、鼻嘴等十分清晰,这恐怕与青蛙并无直接联系。先民的用意究竟是什么?我再苦苦思索,猜测“蛙”与“娲”同音,这是否与女娲补天的故事相关呢?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早已在民间流传。在一次洪水吞没举世人群的过程中,只有伏羲与女娲侥幸脱险,于是结为夫妻,人类才免于灭绝。后世人庆幸人类因之得以繁衍永续,便称伏羲女娲为人类始祖名字的典籍有:《楚辞?天问》、《山海经?大荒西经》。这些都是战国或秦汉时代的论著。女娲和伏羲二名并称,始于西汉《淮南子?览冥篇》。相传女娲和伏羲一样,亦出生于成纪,凤姓,人首蛇身或人首龙身,以蛇或龙为图腾。天水民间传说,伏羲与女娲成婚的地点,在现在的天水市北道区中滩乡西十二华里处玉钟峡内。还有一种说法,说玉钟峡在今秦安县城北七里处。

兰州人早将“蛙纹”通称为“神人纹”。这个“神人”很可能就是原始部落领袖女娲。甘肃博物馆编辑的《黄河彩陶》一书中将“蛙纹”彩陶,均以“神人纹”命之,这比较符合科学事实。“神人纹”身上长了很多善于游泳的“手”,发展到后来,先民的崇拜对象需要更多功能:不仅能够战胜水,还要能上天,能腾空而起。龙的雏形出行就在“神人纹”基础上产生了,我们在当地看到的彩陶上的原始龙纹图案就是最好的见证。

四、舞盆留原始巫术

临近甘肃的青海乐都县柳湾彩陶博物馆已落成,新型的建筑像白色的圆柱顶着一个彩陶盆。陶盆上正是大通县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盆上的图案,共三组五个女子手拉手,他们整齐地侧着头,踏着统一的步伐,辫子甩向一侧,尾巴似的飘带一起甩向一侧,静止的画面上展现了节奏和动感,在清澈的河边整齐划一地踏歌起舞。先民们是欢庆谷物的丰收,抑或是在祝贺出征的胜利,一般学者都这么认为。

经过反复思索,我以为这恐怕与今天轻松浪漫的舞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我看来更像是在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在举行原始巫术,这应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巫,祝也。祝祭主赞辞者。”在西藏实地考察时,我看到那里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巫舞,巫师装扮成神的模样,充当与神沟通的使者,在祭祀中手舞之,足蹈之,以取悦神灵。舞者还不断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声,以吓退妖魔,祈求平安。由此我联想到今人对舞蹈纹彩陶盆的认识,可能只在表层而已。

舞蹈纹彩陶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泥质红陶,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敛口,卷唇,画面舞者动作协调,踏着音乐节拍,舞姿轻盈,神态生动,优美,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物图画之一。这件陶器的纹饰,画师是经过精心构思的,表现了在五千年前的黄河边就有了类似的精神活动。先民面对某些自然现象或者对自然力不理解或不可抗拒时,往往会归咎于神鬼的作用。古代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周书?司巫》云:“若国大旱,则帅巫舞雩(古代求雨一种仪式)。”《尚书?益稷》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先民将自己打扮成各种野兽的样子,击打着石质乐器,跳着原始宗教巫舞。原始巫舞内涵极其丰富;有演习图腾崇拜;有向上苍袒露心迹;有祈求人口繁盛;有求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更有祈求驱赶魔鬼等。人们从更广阔的内涵加以推测都不为过。原始画家对生活的感受是深刻的,其表现技巧也是高超的,他以虔诚的心灵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先民的愿望。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马家窑文化是一支与仰韶文化关系相当密切并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相当发达,尤其是彩陶出土的数量之多和彩陶花纹之繁缛,是其它新石器时代彩陶无法比拟的,在造型和彩绘上又有独自的地方特色。今天所见的马家窑彩陶,都不是传世之品,都来源墓葬,而且都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它是后代对去世的先辈的陪葬品,是虔诚之物,神秘之物,神圣之物。在绘制这些彩陶时,先民们必是怀着极其严肃的心情操作的。他们所画的每一笔线条,都不是随意之作,而是寄托着他们的情思,表达着他们的理念。他们绘制的图案,反映着当时社会现实和基本思潮,并有着某种传承关系。

我国西部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历史悠久的彩陶为特征,从距今约8000年历史的最早彩陶的发现,彩陶经过了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漫长的文化岁月,延续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钧瓷的艺术价值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掩映,宛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的一片彩霞,五彩渗化,交相辉映。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加之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代钧瓷的釉料配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青瓷那种单纯的以铁的氧化物作呈色剂的传统,采用了以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分层挂釉,加上独特的窑变工艺,即火的艺术,使钧瓷的釉层结构变得复杂。经过用光学仪器观察的结果显示,钧红釉系多层结构,大约分为四层:靠近胎体的一二层与天青釉的结构相同,天蓝釉的上部界面出现起伏很大的波浪形,并有许多气泡;第三层则是不连接交错的紫红层;第四层为表面层,是比较整齐均匀的铜氧化层,即淡蓝色层。这样的釉面结构,对各种光波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使釉层含蕴光莹,犹如宝石。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使釉中的流纹变幻无穷,形如流云,灿若晚霞,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由于铜在高温下的挥发作用,工艺上较难控制,烧制出色泽质量好的制品更为不易,所以以铜为着色剂的钧窑瓷器历来都被视为珍品。相传民国时上海大收藏家潘子良曾有葵花式花盆残片标本,有人出过高价买去当作宝石镶嵌戒指。近来也曾在古玩市场见到有民国时期制作的挂屏和座屏,中间镶有宋、元时期的钧瓷残片,一般为天蓝釉带紫红斑,国内的收购价一般为单件数千元,但遇到的机会已不多见。这种以带有紫红窑变斑的钧瓷残片做装饰物的出现,更为直接地说明了钧瓷窑变釉的烧制不易及其弥足珍贵。

钧窑瓷器丰富多彩的铜红窑变釉的成功烧制,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一览无余的单色格局,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并为以后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中国青瓷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受钧窑瓷器铜红釉制作工艺的影响和启发,南方地区的许多名窑在元、明、清时期相继生产出了高质量的名贵铜红釉,如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霁红(祭红)、郎窑红、美人醉等新品种。虽然其色调和风格因胎釉成份,烧成温度和气氛以及施釉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不能就此否认钧窑铜红釉的成功运用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和积极作用。

【陶瓷文化】马家窑彩陶真伪鉴


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一、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彩陶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力口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二、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三。自然草根纹鉴别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四、胎质鉴别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五、色彩鉴别真品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力、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对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进行了分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多种现象同时存在,环环相扣,在鉴别时应层层分析,不能固执其一点而辨真伪。彩陶作伪的几种形式一、新胎新彩所谓新胎,就是用现代高速轮制技术所制的底胎。坯胎成型后,再经过煤火、电力高温处理,胎质牢固、坚硬。有的伪造者也仿古人,制作时在陶土内加植物、旷物如木屑、陶粒、黄色金属粒(铜状物),用来增加胎质的牢固性和疏松感。加入黄色颗粒的矿物质主要是模仿早期彩陶胎内存在的黄色物质(陶土中备有的黄铜颗粒)。所谓新彩,是指现代人模仿早期彩陶图饰花纹,用现代绘制材料经后期加工的色彩纹饰。色彩分植物性和矿物质颜料。绘制工具多用尖头毛笔,其绘制过程中多出现锋芒。而古人多使用齐头笔,不易显出锋芒。制作工艺又分回窑和不回窑两类。部分高档伪品绘制纹饰后,回窑进行高温烧制,其彩不易脱落。鉴别新胎新彩应多分析制作工艺特点、彩质特点,多与正品彩陶比较。二、老胎新彩老胎指在真品素面陶的基础上经打磨、纹饰绘制、皮壳伪装,再经高温烧制而后出现的伪品彩陶。其胎质与年代和真品陶器相当,约有几千年时间,而色彩纹饰则是现代人新力口绘上去的,出现千真半假的情况。对彩陶收藏而言,仍视为伪造品,不宜收藏。三、老胎老彩修复这类指色彩纹饰脱落后再进行修复,分局部修复和全面修复两种,又分回窑或不回窑两类。其表有伪造皮壳、草根纹处理,其中一部分是原有的,从而出现真伪混杂的情况,可以假乱真。鉴别此类多看草根纹,色彩修复后的陶器,其草根纹多在彩色花纹之下,而真品彩陶上的草根纹多在其上。在颜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也有不同,并且底胎存有残渣,有脱浮现象。从这一点人手足可辨其真伪。真品彩陶的几种情况一、老胎老彩相对完整的彩陶这里指破坏很小,自出土以后其胎质没有破裂,色彩纹饰没有脱落,完好程度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彩陶,对收藏者而言可算为上品。二、修复保持原貌的彩陶彩陶出土时已破碎,但碎片又都保存着,经专业人员修复后,可恢复其形状。但不加修饰,保持拼接处的裂隙和色彩图饰残缺的原貌。三、修复添彩的彩陶残破彩陶经修复后,再加以修饰。裂缝内填加密封胶状泥土,然后根据原器上保存的花纹样式进行修饰复原。四、残缺不整的彩陶因种种原因彩陶出土时已遭破坏,仅残存部分残片,经拼接修复后,尚有部分残缺处,保持残缺原状。上述分析过程中多以单独现象为例举,而在实际操作中,会同时遇到几种现象并存,我们必须一项一项进行认真分析,不能执其一而忽视其他方向。另外,鉴定工作除了掌握一般规律外,还存在个别特殊现象。例如,彩陶真品也有绘彩不回窑的特殊情况。

宋代登封窑瓷器特征及收藏价值


提起宋代瓷器,往往第一时间映入人们脑海的,是“官汝钧哥定”这五大名窑;再多一些,或许大家也很容易想到磁州窑、耀州窑、吉州窑等大型窑口。但是如果说起登封窑,似乎不少人都表示没有太多了解。实际上,登封窑也是宋代一座比较著名的窑口,在北宋早中期还曾烧过贡瓷。那么,为什么登封窑在宋代的发展明明繁盛,却总是被后人忽略呢?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登封窑的衰落。登封窑的烧造始于隋朝,经过唐代的技法和艺术积淀,在北宋时期达到全盛。此后的金元时期即步入衰落。更加遗憾的是,明清时期虽然仿古之风盛行,但是官窑仿登封窑瓷器的几乎没有。也就是说在古瓷界,登封窑自元代衰落以后, 一直处于籍籍无名的状态。

登封窑实际的瓷器烧造成就是很高的。在宋代全盛时期,登封窑是北方白瓷的烧造中心,这种中心指的是登封窑在陶瓷装饰上的集大成的造诣。毫不夸张地说,北方所有白瓷的装饰方法在登封窑都可以找到实物。虽然登封窑是民间陶瓷窑口,生产的大部分都是民间陶瓷用器,但是在北宋年间也是贡窑之一,这也证明了登封窑瓷器产品的精致与出色。

登封窑瓷器以白釉瓷为主,器型以瓶、枕较多,品种丰富,主要有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白釉刻划花、白釉剔花、白地黑花、白釉珍珠地划花等,也有部分黑釉、三彩及青釉类瓷器。其中,白釉珍珠地刻划花是登封窑最典型的瓷器代表。

所谓白釉珍珠地划花,就是在白釉基础上,模仿金银器錾胎工艺。其制作相对是最复杂的一种,要先在瓷器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刻划图案纹样以后,填涂赭石彩。待图案纹样成形,再用特制的圆形工具蘸上同色赭石颜料,压印细小的圆圈纹,最后罩透明釉入窑二烧。这些细小的圆圈纹密布在图案纹样的间隙或者空白地子上,白赭相间犹如珍珠落地,故名珍珠地划花瓷器。宋代登封窑中的珍珠地划花瓷器以腰圆形枕最多。

就收藏价值来说,宋代登封窑瓷器是它全部烧造历史中、总体价值最出众的。毕竟北宋时期是登封窑瓷器的全盛阶段,它也烧了很大一批宫廷贡瓷,其材质、工艺及装饰水平肯定都是一流的。2015年12月,一件宋代登封窑的珍珠地划花牡丹纹枕被拍出,最终以269.5万的价格成交,成为登封窑瓷器拍卖的价格之最。

虽然相比于明清御窑瓷器,宋代登封窑瓷器的市场价格并不足以形成优势。但是从长远来看,宋代登封窑瓷器距今历史更加久远,存世量也不如明清瓷器多;同时它作为白瓷装饰技法的集大成者和曾经的贡瓷窑之一,未来它的升值空间一定是比较大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马家窑彩陶瓷器的艺术价值及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马家窑彩陶瓷器的艺术价值及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