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上的凤纹 > 导航 >

瓷器上人物纹的涵义

瓷器上人物纹的涵义

古代瓷器上的凤纹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2020-11-20

古代瓷器上的凤纹。

瓷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明、清官窑瓷器纹样较之民窑的严谨工整。它们都以物言志,画必有意,表达着皇族对世界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企盼,同时也是他们宣传封建意识的工具。在明、清官窑瓷器纹样中,龙纹、花卉纹是其大宗,婴戏纹、狮子纹常用。纹饰的画面依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气势磅礴的寿山福海纹,明代宣德朝的含蓄典雅,而清康熙朝的则加绘鹿、松树、月亮、蝙蝠、云朵等点缀物,尽力将对吉祥的企盼表露。清代官窑瓷画特别讲究吉祥图案的运用,寓福禄寿之意的尤甚。下面先介绍瓷器上的人物纹代表的含义:

一、人物纹

1.八仙

知识|陶瓷纹饰这么美,你知道有什么涵义吗?

传说中的道教神仙。画面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后两种纹饰有时另多两人,一位是肩扛桃枝或手捧寿桃的东方朔,另一位是高颅顶的老寿星。

2.和合二仙

知识|陶瓷纹饰这么美,你知道有什么涵义吗?

传说中的两位神仙,又称和合二圣,各代表一位高僧(名叫寒山,拾得),是传统的象征性神名。画面上,两位胖和尚,一位手持捧盒,另一位拿一柄莲花,笑容可掬,取和谐和好之意,故在民间举行婚礼时喜欢陈列和合像,以求吉利。有时,捧盒半开,飘出的云气中圈着五只蝙蝠,意为五福。

3.福禄寿三星

知识|陶瓷纹饰这么美,你知道有什么涵义吗?

画面多作苍松下三、四位老者相聚。一位是鹤发童颜的老寿星(面前往往加绘东方朔献桃),一位后随一只鹿,取鹿的谐音,寓"禄"之意。另一位是福的化身,有时还绘有蝙蝠相衬,以寓"福"意。

4.四妃十六子

知识|陶瓷纹饰这么美,你知道有什么涵义吗?

传说中帝王的四位妃子与她们的十六个儿子,有时仅绘十六子。

5.婴戏纹

知识|陶瓷纹饰这么美,你知道有什么涵义吗?

婴戏纹有许多不同的画面,也各有祥瑞之意,有时甚至十分牵强附会。如童子持莲,寓意为连生贵子;三个孩子在缸边玩耍,意为三纲(五常);十六子即代表四妃十六子;另外还有百子图。

6.麻姑献寿

知识|陶瓷纹饰这么美,你知道有什么涵义吗?

麻姑的传说出自葛洪的《神仙传》。传说麻姑在牟州东南姑余山修道。成仙后住在蓬莱岛,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三月三日王母寿辰,设蟠桃盛会,众花仙子邀麻姑同往祝寿。画面上所画即为此意。故旧时庆女寿多画麻姑像以贺。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三国故事人物纹瓷器


《三国演义》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曹操的奸诈、孙权的雄才、刘备的宽厚有口皆碑,诸葛亮的计谋和智慧更是妇孺皆知。而从元代到民国陶瓷制品上多有表现三国题材的绘画,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瓷器上的这些“三国故事”。

桃园三结义。“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桃园三结义出自《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述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对天盟誓,举酒结义。这只兽耳瓶高42厘米,直径19.5厘米,上面绘制的正是“桃园三结义”图案。只见在绿色的叶子,粉红的桃花树下,身穿红袍的大哥刘备站在上位,双手抱拳作揖;身穿绿袍的二弟关羽跪在左边,双手作揖,腰间的花色宝剑,熠熠发光,引人注意;身穿蓝袍,满脸络腮胡子的三弟张飞,跪在右边,双手作揖。

吕布和貂蝉。“女人用爱情让世界更精彩,”吕布和貂蝉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施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讲述在王允的安排下,貂蝉巧妙周旋在董卓和吕布之间,终于令两人反目成仇的故事。这只清代青花瓷盘,直径18厘米,高3.5厘米。上面绘制的图案正是“吕布戏貂蝉”的情形。只见凤仪亭外,柳树依依,吕布一手拿方天画戟,一手揽着貂蝉,貂蝉以袖掩面,凄凄切切似在诉说心中委屈;而在凤仪亭里,董卓正躲在墙角偷听两人的谈话。吕董两人的矛盾由此激化,战事一触即发。

智收姜维。“到如今我年迈名将凋丧,是何人继承我大任担当?”智收姜维出自《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朝”讲述诸葛亮为谋统一,北伐中原。天水一战,老将赵云败于姜维之手,赵云盛赞姜维,诸葛亮观察姜维阵法,深为敬佩,遂以计相困,并晓之以理,感姜维归顺。这个清末五彩盖罐,高29厘米,口径11.3厘米,底16.1厘米。腹部绘“智收姜维”图,诸葛亮手摇羽扇,在赵云、关平、张苞的护送下,来到姜维面前。而姜维双手抱拳,单膝跪地,口服心服愿意归顺蜀国。

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空城计出自《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讲的是诸葛亮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这只清嘉庆单柄提梁壶,壶高20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4厘米。画面是城门大开,诸葛亮在城头镇定自若手摇鹅毛扇,城门口的扫地老翁傍若无人,魏将拍马追杀的场面,背面绘司马懿策马迟疑不前,惟恐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秘色瓷”涵义的诠释


唐五代是越窑空前繁荣的时期,窑匠们以其神奇精妙的构思和炉火纯青的技艺,烧制出无数造型别致、装饰靡丽、釉质青润的瓷器,备受朝野青睐。唐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将越窑青瓷的釉比作“千峰翠色”。五代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诗,则用“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嫩荷涵露”等华丽的辞藻来褒誉之。当这些工巧匠和文人雅士悄然退入历史帷幕时,随之带走了“秘色”的真实含义,留给后人的只有好坏不可再造的越瓷精品和聚讼纷纭的“秘色”之谜。

“秘色”一名最早出现于晚唐,遗憾的是陆龟蒙以及徐夤的诗都只是用比喻、跨张的笔触对“秘色”瓷器进行描述,而未涉及“秘色”的本义。由于吴越钱氏大规模烧造和进贡“秘色瓷”,在社会上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民间普遍认为“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日秘色。”但宋代有不少文人对“秘色”始于吴越的说法提出异义。赵令畤的《侯鲭录》在记录民间关于“秘色瓷”的传说后,引用了陆龟蒙的诗,借以说明“唐时已有秘色瓷,非自钱氏始”。曾慥的《高斋漫录》、叶寘的《垣斋笔衡》、嘉泰《会稽志》等书,均持相同看法。扶风法门寺唐代“秘色瓷”的出土及唐代越窑墓志罐上“贡窑”的铭文,为宋代的那场争论画上了句号。然而,实质性的问题并未解决。

明清时,关于“秘色”涵义的辨论迭起。明人徐应秋《玉芝堂谈荟》云:越窑“至吴越有国日愈精,臣庶不得用,谓之秘色,即所谓柴窑也。或云制器者姓,或云柴窑世宗时始进御云”。清人朱琰《陶说》记载:“王蜀报朱梁信物,有金棱碗,至语云,金棱含实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则秘色是当时瓷器之名。不然,吴越专以此烧进,而王蜀亦取以报梁耶。”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在谈及“秘色瓷”时指出:“其式似越窑器,而清亮过之”后又记述道:“秘色特指当时瓷色而言耳,另是一窑,固不始于钱氏,而特贡或始于钱氏。以禁臣庶用,故唐氏又谓蜀王不当有不知秘字。亦不必因贡御而言,若以钱贡为秘,则徐夤秘盏诗亦标贡字,是唐亦尝贡,何不指唐所进御云秘,岂以唐虽贡不禁臣庶用,而吴越有禁故称秘耶?《肆考》又载,秘色至明始绝。可见以瓷色言为是。”综观各种记载,关于“秘色”的解释可归纳为两点:(1)“秘色”为“秘密之色”;(2)“秘色”为瓷器的名称或越窑青瓷的颜色。

关于“秘色”的解释,与客观情况相悖。首先,现已查明烧造“秘色瓷”的窑场广布于宁、绍等地,这些窑虽在官方监督下烧制部分贡瓷,但仍以生产商品瓷为主,其性质属民窑,故无“秘密”可言。其次,从古文献的描述和出土实物看,“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五代人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句“陶盛行我得贡吾君”表明,瓷器出窑时,在挑选出进贡用的瓷器后,便可出售。考古资料证实,除了钱氏贵族墓随葬的灯、熏炉、罂等大件特制品外,其他类型的“秘色瓷”不仅行销南北各地,而且还从海路运往亚、非各国。近年来,在彭湖岛发现了大批五代至北宋早期的越瓷精品,这为“秘色瓷”的外销,又提供了一个佐证。从宏观上讲,将大量越瓷用于商口贸易,是吴越钱氏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可见“秘密”亦无从谈起。再者,唐代越瓷是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普遍拥有的日常用品,骚人墨客曾用大量诗文加以赞美。南龟蒙的诗在越器前标“秘色”二字,又说它是越窑所产,这说明“秘色”只是一个带文学色彩的形容词。如果说这种世人皆可睹可用的越瓷属于“秘密”之物,那岂不违反逻辑?

瓷器上的佛教人物


瓷器上的佛教人物图案生动的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思想意识与生活观念,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本文就简要介绍一下其中的典型代表:佛祖、禅僧与罗汉。

佛祖

佛祖包括释迦牟尼佛像、无量寿佛像等,一般被刻画得非常亲切、庄严,尽显其慈祥、宁静之美。

就瓷器而言,佛祖形象最早见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越窑青瓷,主要采用模印贴塑技法制作而成,即先用模具翻制出佛像形象,再依据主题需要贴饰于瓷器上。佛像常常被施于谷仓罐、盘口壶、三足洗等类器物上。谷仓罐一般贴饰于罐体上腹部及肩部;盘口壶一般被贴饰在肩部,佛像端坐在双兽驮起的莲花座上,背有轮光,充满神秘色彩;三足洗一般被贴饰在器物外腹部,佛像结跏趺坐,神态庄重。

三国东吴末期青釉褐彩盘口壶,1983年南京市雨花台长岗村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三国东吴末期青釉褐彩盘口壶,1983年南京市雨花台长岗村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西晋时期,由于佛教的传播,瓷器上的佛像纹装饰更加普及流行。以浙江早期越窑青瓷为代表,佛像纹被广泛运用于壶、罐、洗、钵、谷仓罐等类器物上。佛像一般有背光,身着肩衣,衣纹可辨,作跏趺坐,下有莲花台。以谷仓罐为典型器物,器身上贴塑佛像人物。这一时期的制作,也是先模制而后再贴塑。此外,佛像纹还多被施于唾壶的肩部、酒樽的腹部及香薰中香笼的足部。

随着佛教本土化,这一时期的佛像纹还与道教题材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人骑兽等同施一器,时代特征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湖南湘阴窑青瓷上也有佛像纹装饰,见有青釉酱彩贴塑佛像盆,腹部印带状小方格纹,其上施以酱色点彩并贴塑佛像。

北宋时期,佛像纹再度兴起,以定窑白瓷为代表,见有在炉口外贴塑佛像的装饰。以双耳炉为典型器物,口沿外堆塑十六尊佛像,惟妙惟肖。从圈足内外的墨书题记可知,这是由善心寺比丘尼等专门定制的,后施入塔基地宫。具有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

北宋定窑白釉贴像双耳炉,1969年7月26日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静志寺塔基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北宋定窑白釉贴像双耳炉,1969年7月26日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静志寺塔基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

禅僧

瓷器上禅僧形象源于佛教绘画与文献,具有鲜明的宗教背景。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长方形枕上有的绘制禅僧人物纹,以现藏于磁州窑博物馆的这件“僧稠降二虎”人物枕为代表——北齐高僧僧稠持杖分开两只斗虎的画面,惊魂动魄,生动传神,展现了高僧的功力,也体现出磁州窑高超的绘画水平。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僧稠降二虎故事纹长方形枕,磁县制锨厂出土,现藏于磁州窑博物馆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僧稠降二虎故事纹长方形枕,磁县制锨厂出土,现藏于磁州窑博物馆

明代万历五彩及天启青花瓷器上均见有达摩的形象。以达摩人物纹盘为典型代表,画面表现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盘沿绘双龙纹与双凤纹,盘内底以釉下青花及釉上红、绿、黄等色绘达摩像。达摩立于一支芦苇之上漂行在水面上,周围衬托着群山与彩云,气氛祥和,画工精湛,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明万历景德镇窑青花五彩达摩人物纹盘,现藏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明万历景德镇窑青花五彩达摩人物纹盘,现藏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

明末崇祯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见有布袋和尚的形象,以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青花布袋和尚尊为典型代表,尊外壁绘一乐呵呵的布袋和尚,周围环绕着一群淘气的小顽童,他们有的拉布袋和尚的念珠,有的爬趴在布袋和尚的肩上挠耳朵,有的将布袋和尚的衣服打成结试图拉动他,十分生动有趣。

清代瓷器上的佛教人物纹也是以禅僧形象较为多见,除了表现佛教内涵外,也融入了民间世俗成分的色彩,充满了吉祥寓意。乾隆时期景德镇窑青花瓷上见有和尚念经的形象,以经文盖钵为典型器物。盖面绘一身披袈裟的老和尚,只见他双手捧书,正在聚精会神地诵读佛经,形象生动,面容慈祥,给人以亲切之感。

清乾隆景德镇窑青花经文盖钵,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清乾隆景德镇窑青花经文盖钵,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地位仅次于菩萨。唐代玄奘法师译《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中记载:佛陀涅盘时,曾令16个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宋代时,又增加了两位至尊罗汉,堪称十八罗汉,一直流传至今。

罗汉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盘境界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而又引导众生修行,是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的圣者。至于五百罗汉的说法,通常是指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或指佛陀涅盘后编辑、整理佛教经典的五百弟子。罗汉的形象,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象,身着僧衣,生活简朴,内心清净,神态安详。

明代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罗汉纹,以嘉靖时期景德镇窑青花十八罗汉图为代表。万历时期景德镇窑青花罗汉人物纹较为多见。天启时期青花瓷器上除了十八罗汉人物纹,还见有托塔罗汉人物纹等。明代末期,尤以崇祯时期青花瓷器上十八罗汉人物纹绘制精美,以三足炉为典型器物。

清代,瓷器上的罗汉形象更为常见,且融入了民间信仰和世俗化的成分,吉祥意味渐浓。

乾隆时期景德镇窑青花瓷上的盖钵上见有罗汉的形象,盖面画僧人读经图。钵外壁绘一持扇罗汉,两侧满饰楷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经尾处落“乾隆丁巳年冬月敬献”款。乾隆丁巳年乃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堪称为乾隆初年青花瓷器的代表作品。

清乾隆景德镇窑青花经文盖钵,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清乾隆景德镇窑青花经文盖钵,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嘉庆以后至清末民国时期,景德镇窑粉彩瓷器上更是十分流行十八罗汉纹,以十八尊者盘、碗为典型代表,通体内外以粉彩绘山石松柏、楼阁祥云,十八罗汉云游其间。十八罗汉姿态各异,人物刻画细腻,生动传神。色彩丰富,构图错落有致。底书帝王年号款,表明为官窑制品,折射出了宫廷生活背景。

清嘉庆景德镇窑粉彩十八尊者盘,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元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流传很少


主讲:广东省博物馆古陶瓷研究员孔粤华

该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制于元代,高30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8厘米。玉壶春瓶是元代盛行的器形,基本沿袭宋代制式,但较宋代显得厚重饱满。该器物撇口、细长颈、广圆腹、圈足。内口沿绘一周缠枝花纹,颈部为蕉叶纹及如意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人物故事图,足壁是如意纹。青花色调淡雅,用国产青料所制。图案丰富,主次分明。胎细白,釉汁滋润,白中闪青,反映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水平,为国家一级文物。

元代开始烧制青花

元代开始出现青花的烧制,其实相当于试验阶段,用钴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300摄氏度高温中一次烧成,属于釉下彩,元青花色泽不够艳丽,略为发灰。因为元代是青花烧制的开始时期,同时流传下来的元青花很少,历来元青花价格不菲。

元代的青花,时代特点很明确。这时使用的钴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所谓“至正型”的一类大件青花器,多采用进口料;国产料的青花色调与进口料的浓艳显然不同,没有黑色斑疵,纹饰比较简单草率,多用于小件器物。

由于进口青料的色调不稳定,容易出现晕散效果,如用于人物,其眼珠很不清晰。所以元末明初的青花装饰上人物形象比较少,人物器物特别珍贵。广东省博物馆现藏元青花5件,人物元青花就只有这1件,而且这一件画人物的元青花人物画工精细,人物眼珠没有出现晕散。

存世状况较为清晰

1980年,广东有一批陶瓷出境,不法分子将其夹带其中,打算偷运出境。幸运的是在出境抽样检查中,广东省古陶瓷鉴定专家宋良璧打开第一箱瓷器的时候,就发现了它,因此把这重要的“奇珍”留在了广东。

因为元青花收藏价值、市场价值都很高,所以成为很多藏家所梦寐以求的珍品。但其实元青花存量少,存世状况较为清晰,普通买家不可能轻易买到。至今有无数收藏爱好者携“元青花”到博物馆鉴定,但未出现一件真品。

世界各地元青花收藏情况概要

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目前称藏有40件元青花,可能是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地方

德黑兰收藏元青花32件

中国江西高安元代窖藏出土元青花19件

河北保定市发现元青花、青花釉里红和蓝釉金彩10件

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残破标本

1985年江苏省句容市元代窖藏出土一对龙纹梅瓶和一件龙纹特别大的荷叶盖罐

中国香港葛氏天民楼收藏20件,为私人藏元青花最多

中国台湾省鸿禧美术馆元青花6件,藏有约50米高的大罐

日本公私博物馆收藏元青花36件

大英博物馆藏10件,其中一对至正十一年龙纹瓶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戏剧图案的元青花梅瓶

菲律宾不断有发现,多为梅瓶庭院莲池鸳鸯纹饰大盘

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多为元青花小罐

元青花的分期(以14世纪40年代为界线)

早期:延祐型中的一部分属于此期。典型器为延祐六年牡丹纹塔式盖瓶。元初三件观音、四灵盖罐、谷仓、“戊子年”铭缠枝灵芝纹罐、至正十一年墓出土的菊花纹三足带座炉均属此期产品。此期青花着色剂以国产料为主。品种还有青花釉里红。

后期:此期为元青花的成熟期,元祐型与至正型并存。这批器物在国内大都出于窖藏,少数出于墓藏,大多数无确切纪年。着色剂有国产与进口两种。国产料主要生产一般日常生活器,产量较多,是前期国产料元青花的继续,典型器为至正十一年墓出土的菊花纹三足炉。进口料,现一般认为出自波斯卡山一带,主要用于生产高档瓷,产量有限。典型器是至正十一年铭云龙纹象耳瓶。

康熙青花开光人物故事纹大瓶


2006年,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受康熙青花开光人物故事纹大瓶的现拥有人委托,将于太平洋秋季艺术精品拍卖会中进行公开拍卖。

17世纪后半叶,大量的中国陶瓷艺术品开始航运至欧洲。在荷兰、英格兰、德国和法国的君主及大人物中,收藏中国陶瓷变得非常流行。

这尊瓷瓶最初由东印度公司订购,用以进献普鲁士王宫。富雷德里克·威廉一世(1688 1740年)继位普鲁士皇帝后,对艺术品毫无兴趣的他全情投入于加强普鲁士的军事力量。在18世纪早期,他将这尊瓷瓶连同其余十几件艺术品献给了萨克森国王奥古斯都二世,以此交换了一支全副武装的600人的龙骑兵军队。

奥古斯都二世(1670-1733年)即奥古斯都强者,是萨克森选帝侯及波兰国王。他是整个欧洲最先对中国陶瓷着迷的君主,对陶瓷的酷爱甚至促使他于十八世纪初在梅森建立了一个陶瓷艺术品工厂。他的收藏品包括超过25000件的中国及欧洲的瓷器,其中保存至今的收藏仍然在德累斯顿茨威格他昔日的宫殿中展出。

1781年,这些收藏品被存放到王宫的地窖中,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在一战结束后的1920年,其中部分藏品被送到柏林的拍卖会上出售,用以偿还战争赔款。一名来自瑞典歌德堡的工业家詹姆士·凯勒收购了这尊瓷瓶,并把它带回了瑞典的家中。

2002年10月由瑞典歌德堡的AntikWest公司接受凯勒家族后人的委托在国际市场中代理出售这件瓷器。

此瓶造型特殊,有一宝珠钮盖,上画婴戏图案。瓶体敞口,溜肩,见腹下收,平底。颈部分绘花卉、变形蕉叶、锦地纹,中心以四面开光绘亨园婴戏和刀马人物,两组场景用花卉相隔,形成一动一静遥相呼应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用心独特。画工精细,笔法纯熟,整体构图饱满,近足处以冰梅团花以及细微曲线勾勒,填补空白。整器上下共用十层不同风格纹饰来进行装饰,固看凌乱,但细品仍可看出层次错落有序,风格清晰明朗。这件器物的工艺与器型在当时来讲,制作难度极大,成品很少,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同样器物纹饰的,目前仅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所见。2006年7月在伦敦一对相同器型不同纹饰的瓷瓶,以21.8万英镑成交。这次上拍的这件曾于2002年10月展览于歌德堡萨卡博物馆。

清代粉彩瓷为什么人物纹普遍更值钱


粉彩瓷是清代瓷器中一个很大的品类,其特点是在肥润的白釉上绘舒朗艳丽的粉彩纹饰。这些纹饰题材广泛,从人物、花鸟到山水、瑞兽不一而足。清代粉彩瓷以其端雅柔艳而深得广大藏家的捧爱,成为当前清代瓷器收藏中劲头迅猛的一个门类,如早在2015年,AAA中国艺海展览拍出的一对高33.4cm的粉彩八仙如意耳瓶最终成交价就达到7700万元之巨。

就粉彩瓷的收藏而言,近几年不少藏友开始着重关注人物纹粉彩瓷的收藏,并且似乎市场上人物纹粉彩瓷的出手价格普遍要略高于一般的花卉纹、山水纹等。这其中原因又何在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人物纹的主体一般是人物形象或者人物故事,它的范围实际上是很广的,并且偶与其他题材有交叉。一般来说,人物纹中的人物形象多见八仙、观音、侍女、婴孩,而人物故事多见麻姑献寿、婴戏图或其他神话、历史故事等。这样一来,人物纹粉彩瓷的内涵就很深远了。至于为什么人物纹粉彩瓷普遍价值更高,这其中的因素还要从不同时期的粉彩瓷特征说起。

清康熙时期,粉彩瓷处于创烧阶段,相比于雍乾时期算做得较“粗”的。这里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康熙时期仍然时有征战,相当于处在瓷器崛起的阶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瓷器上出现表现战争及战争人物的题材就很多见了。但是粉彩瓷的出现并不早,因此康熙时期的人物纹粉彩瓷数量其实很少,所以从“物以稀为贵”这个角度来看自然价值更高。

此后的雍乾二朝是粉彩瓷的繁盛时期,粉彩瓷数量巨大、纹饰多样。这个阶段最珍贵的粉彩应当是过枝桃蝠纹及白鹿纹,这两者以外花卉、山水亦多。但是,这个阶段人物纹最突出的代表是婴戏及仕女,这两种人物纹的价值是普遍比一般的花卉、山水要高的。一方面是粉彩彩绘在仕女、婴戏图的塑造上优势明显,很能凸显儒雅之风;另一方面,柔弱的仕女及婴孩是表现雍乾盛世国力强厚的极佳的题材,这和英雄偏爱娇弱爱美人是一个道理。

嘉庆朝以后,清代的统治逐渐走下坡路,粉彩瓷上的人物纹多见于各类表达美好意愿的形象或者故事,尤其以麻姑献寿、钟馗捉鬼、八仙过海、观音济世等画面居多。这种将对生活美满和对社会时局稳定的祈愿,通过一些神话故事是很能体现的。再加上清后期粉彩瓷烧造数量本就骤减,因此更显珍贵。

最后,为保证人物形象或故事场面的生动,风粉彩彩绘往往颜色、构图、细节处理等都更加复杂,这也是人物纹粉彩瓷价值普遍更高的原因之一。

明葡萄纹瓷器的发展


葡萄自古有多子的寓意,很多富贵人家都很喜欢葡萄纹饰,希望能给自家带来多多的子孙。不过,你知道吗?在古代,葡萄纹瓷器的发展也有一段故事,今天小编就将其分享给大家,想要了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明葡萄纹瓷器的发展

据考古专家介绍,葡萄最早是从西域传到中国的,而作为纹饰使用也非常久远,据说在唐朝就已经非常广泛,由此可见,葡萄纹饰的东西在中国古代非常常见。最著名的莫过于铜镜上的瑞兽葡萄纹,据说拍卖出亿元天价。唐朝将葡萄作为主要纹饰,看重的是它的样式,瑞相,认为葡萄是瑞果,和瑞兽差不多。

葡萄纹纹饰第二个发展高峰期是在元代。元青花出口地主要是中亚、西亚伊斯兰教流行的地区,这些地区都是比较喜欢葡萄的,所以,在元青花瓷器中葡萄纹比例非常高。甚至在明初期的时候,官窑瓷器很多都继承了元青花的特色,以葡萄为主要纹饰,寓意吉祥。

官窑如此,民窑却有所不同。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明代洪武、永宣时期,民窑瓷器中几乎看不到葡萄纹饰,但从成化年间开始,民谣瓷器中的葡萄纹大量出现,一度成为明朝瓷器的主流,甚至到了明后期依然广为流传。

不过,与官窑不同的是,民窑烧制的葡萄纹瓷器并不注重果实的瑞相,而是重视葡萄的枝叶、果蔓等多个方面,因此在民窑中葡萄纹瓷器已经不仅仅是吉祥的寓意,还带有其他寓意。究竟是什么寓意呢?不要急,听小编慢慢说。

要说明白这个新的寓意,就要提及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岳正。岳正一生坎坷,为官也十分正直,后来得罪了权贵遭到贬谪,被流放。直到成化初年才官复原职。岳正此人十分喜欢画画,尤其擅长画葡萄,他曾写过一篇《葡萄说》,其中提到“予尝论其(葡萄)干癯者,廉也;节坚者,刚也;枝弱者,谦也;叶多荫者,仁也;蔓而不附者,和也;实中果可啖者,才也;味甘平无毒入药力胜者,用也;屈伸以时者,道也。其德之全有如此者,宜与菊、兰、梅、竹并驰而争先可也……”

在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岳正以葡萄的枝叶、蔓果、味、屈伸来比喻君子做人、为官品德等,因而,自从岳正的葡萄说流传出去之后,大家都认为葡萄是正人君子的形象代表,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后来,明葡萄纹瓷器不断增多也与之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时期的人还创造了葡萄松鼠纹瓷器,以此来讽刺奸臣残害忠良。

明葡萄纹瓷器多少钱

2015年,一件永乐朝明青花葡萄纹瓷器,拍卖成交价格是3105000美元,折合人民币是20700000元。2007年11月,在西暎东晖拍卖会场,明葡萄纹瓷器以1765064美元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是13767500元。

仅从这两件明葡萄纹瓷器拍卖价格就能看出,明葡萄纹瓷器的市场价格是非常高的。可惜这样的好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大部分人也只能在网络或者是节目中、博物馆欣赏一二。

古瓷器上的莲纹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丰富精美的装饰是它的突出特点。北宋早期,定窑的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1969年定县北宋塔基出土的一百多件定瓷,绝大部分是定窑早期产品。其中高达65.5厘米的龙首净瓶堪称宋代莲纹层次最多、最精美的作品。净瓶从顶到底部装饰着五组连瓣纹,自上而下分别为单层、双层、三层、四层,上三组采用刻划手法,下两组采用浮雕手法,刀法犀利,立体感很强。从宋辽早期墓葬出土的定瓷看,刻划莲瓣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手段。北宋后期定窑刻划花和印花装饰达到成熟地步。“刻花器皿最常见的是莲纹,这种花纹在涧磁村窑址碎片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杭州北大桥宋墓出土的定窑划花盘,盘心装饰简洁的一花一叶,随凤摇曳的荷叶映衬着亭亭玉立的莲花,画面清新典型,刀法潇洒秀丽。这种一张荷叶托起一朵莲花的图案在宋代十分盛行。定窑莲纹千姿百态,布局富于变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刻花梅瓶,腹部饰两朵迎风开放的莲花和侧垂的枝叶,上下辅以菊瓣及蕉叶纹,主题鲜明,疏落有致。印花器皿也以花卉图案为多,常见的有牡丹、菊花等。印花在风格上与刻花迥然不同,构图严谨,讲求对称,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盘类的中心常装饰莲花水禽,四周辅以牡丹、莲花、萱草及飞凤等。层次分明,格调和谐统一。

磁州窑是北方民间著名的窑系。产品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在观台镇窑址碎片中,划花的盘碗数量最多。纹饰均在器里,刻划深刻,线条明快流利,纹样的空隙部分多用篦状工具划出细密的线条。题材以花卉为主,尤以荷叶莲花最多。刻划技法熟练,构图随意性很强,莲瓣及荷叶往往自由地越出边框。这种不拘一格的作风,充分体现出北方民窑粗犷豪放的特征。釉下绘划黑花是磁州窑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敷好化妆土的胎体上用黑彩绘出黑花,再用尖状工具划出花蕊及叶筋,剔掉黑彩的部分露出洁白的化妆土,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这类作品的主题纹饰大多是缠枝牡丹,莲纹作为辅助纹饰装饰在下部。

耀州窑在北宋初期主要烧制越窑风格的青瓷,盘碗外壁多采用浮雕技法装饰双层莲瓣纹。中期以后刻、印花工艺日趋成熟,有时在一件器物上兼用刻花、划花、印花等几种手法,艺术效果十分完美。刻花青瓷以莲纹最为常见,刀法宽阔有力,线条粗放。印花瓷器除了单纯的莲荷图案外,还有水禽莲荷、婴孩戏莲等。耀州窑的把莲纹最有特色。“印花把莲多出现在小碗的碗里,以海水为地的稍多,主题以莲花、莲实、荷叶或茨菇叶四五枝为一把;印有两把莲纹的,用交错对称布局;印三把莲的,并印有‘三把莲’三个字,使我们由此得知这种纹饰叫‘把莲’,意为一把或一束莲花。”1972年甘肃华池县出土的耀州窑荷叶盖碗是一件器形与纹饰巧妙结合的佳作。盖碗口沿做出六个向下卷曲的缺口,俯视如同荷叶一般。碗盖状如荷叶,边沿有六个向上卷曲的缺口。上下缺口互相吻合,造型精巧,新颖别致。

龙泉青瓷是继浙江的越窑、欧窑之后兴起的青瓷体系。装饰技法以刻划为主。早期产品与欧、越两窑有许多相似之处,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北宋中期以后,刻划花逐渐由纤细娟秀向繁密发展,器物外壁经常装饰一种带叶脉纹的莲瓣。南宋是龙泉刻花青瓷的全盛时期。此时其它窑系已不甚流行的莲瓣纹在这里仍作为主要纹饰盛行不衰。“外壁单面刻制莲瓣的装饰似乎已成为各类制品的共同花纹,几成一个时期的装饰风格。这种半浮雕式的刻花莲瓣纹,中脊显明而挺拨,瓣面自中脊坡向两侧,大小相间,形成双层仰莲,象一朵盛开着的荷花”。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上人物纹的涵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上人物纹的涵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上的凤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