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鉴别知识 > 导航 >

瓷器纹饰“开脸”鉴定知识

瓷器纹饰“开脸”鉴定知识

瓷器鉴别知识 古代瓷器知识 瓷砖知识

2020-11-23

瓷器鉴别知识。

导读:说到瓷器纹饰鉴定里面的开脸,有些朋友可能会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是一种玄之又玄的说法,没有什么依据可言。其实这是大谬。

既然瓷绘能够作为绘画表现的一个门类,作为瓷器鉴定六大基本要素之一,那么在瓷器鉴定中,抛开纹饰绘画技法的鉴定,显然是瓷器鉴定的严重缺失的。而对于人物或山水人物类纹饰的鉴定,脸这种最富有情感表现能力的器官,当然是鉴定的重点。

之所以许多朋友对“开脸”问题持否定态度,主要大多数瓷器玩家是不具备绘画知识、特别是绘画鉴定知识的。当然,这也包括本人在内。但即使是这样,只要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仍然可以通过开脸来鉴定,即使不能用来断真,也能用来断伪。

下面就说说开脸吧。

所谓开脸,简单的说就是脸部的刻画。这在很多人物绘画姊妹艺术中都是重要的创作环节。比如杨柳青年画的绘制,有画、刻、印、描、开脸等多道工序,尤其是人物开脸,这是年画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有时甚至需要手工晕染十多层次,这样刻画的人物才能传神。

所谓开脸好坏,当然是指脸部的刻画是否写实且传神,这是绘画的基本要求。而在瓷器鉴定里面,由于大多数画师并非画家,最多只能称为画匠而已,因此并不能完全按绘画的好坏来鉴定真伪。所以对于瓷器人物纹饰鉴定而言,开脸的好坏,重要的不是画得漂不漂亮、好不好,而是是否符合古人的绘画技法和审美情趣。

首先说说古人的绘画技法吧。中国古代绘画及姊妹艺术,是对现实观察的一种高度概括,比如人物的面部形象,并不像国外的素描或油画,注重对具体对象的刻画,而是对人物的角色和性格的一种总体归纳,这就是所谓的十字脸谱,即:田、由、甲、申、同、王、国、目、用、风,以此为基础进行典型加工,表现人物的精神与个性。比如“用”,平顺正直,秀伟挺拔、满腹经论、纵横言谈、忧国爱民,宜于表现五柳长须的文人秀士等。景德镇就流传着许多类似的绘画口诀。

古人所受的绘画训练与现在不一样,画匠虽不是画家,缺乏艺术创造力,但画匠多有师徒传承,这些技法和口诀正是这一传承的体现和总结。因此,古代的开脸绘画,不管是否漂亮,首先必须“有法”,凡是不得法的,就值得存疑。

至于古人的审美情趣,这是一个较大的艺术审美概念,论者多有专述。大体而言,就是时代对艺术的影响的具体表现。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林黛玉和刘胡兰,就是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类型的代表。文革时期绘画的女民兵,气质可以像刘胡兰,但绝对不会像林黛玉,这就是时代审美情趣使然。

具体而言,个人认为瓷绘的开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求证与比较鉴定。

1)脸线,即构成上述脸型的轮廓线。有种说法,认为雍乾时期,人物开脸多为瘦鹅蛋脸,较偏瘦;乾隆晚期到清中期,转变为瓜子脸,多为上宽下尖;到咸丰至清晚期,又转变为胖鹅蛋脸。这些情况体现在大多数人物画法上,也许正是符合了中国一贯的审美观念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太计较这些细节、甚至按图索骥、把它作为鉴定的铁律,绝非善法。

2)五官,即眼鼻口耳眉的描画。特别是眼睛的刻画,技艺高超的匠人所点出的眼睛往往具有精、气、神,并与其它五官共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与心理。

3)渲染,有些开脸在线描的基础上还进行一定的染色,釉上彩较多见,釉下彩有时也用。

4)气质,开脸综合效果的体现。好的瓷绘,虽然只是寥寥数笔,却能见精神,并具有时代的气质特征。这个气质的特征,往往被称为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却正是开脸鉴定的要点。只有通过多看实物、多总结比较,才能领会。而一旦领会了,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康熙粥罐人物,开脸寥寥数笔,却见大精神,甚至从每个人脸上都能读出他们的心理活动。

2)仿品所谓不得法之开脸

画得少,自然手不熟。手之不熟,焉可论心?此即所谓用笔迟疑不果断者。

3) 真赝对比

下图骑马者为康熙青花真品人物,颇见动感和精神面貌。抚琴者为论坛上迷倒一大片的“康熙”瓶子上所绘人物,其实是极具“现代气质”的青年文化人

,会看人物开脸的话,可以直接枪毙的东西。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从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真伪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外型相同具有鲜明的年代特征,并跟着绘瓷质料和技能的不断丰富改善,无论在体裁内容及体现形式上都有其不一样年代的水平缓特点。因此也就成了区分年代、辨别真伪的一条有力头绪。

瓷器纹饰的开展进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写,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呈现,创始了瓷器装修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势。

明、清今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厚了瓷器的装修。而每一种装修办法的呈现都有其发生、生长、开展的进程,咱们能够据此揣度器物年代。如前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极好地把握质料的特性,故在元代成品中色彩漂亮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彩暗淡或变为绛褐色的缺陷。

但在元代后期的大多数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十分漂亮,图画不仅注重主次谐调,并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不管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构成一种共同的个性。

明成化 · 斗彩团凤纹天字鑵

别的因为质料成分的约束,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年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运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色彩淡雅渲赫一时,但色彩很不安稳,不适于画人物。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质料和技术的约束,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相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年代特征,通常为后世仿品所疏忽。咱们在辨别真伪时如能加以留意,是很有利的。此外,在施用的五颜六色方面也能够找到一些年代上的区别。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设咱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置疑它是不是实在牢靠,因为黑轮廓线的运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

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乾隆期间因为大量运用洋彩,而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画的装修办法,有些著作追求笔法线条精密与纹饰奇特,而使有些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也反映出某种年代的特征。

我国瓷器的装修纹样主要有:

几许纹:以点、线、面构成多种有规矩的几许图样,称为几许纹。如三角形、网格纹、方格纹、锯齿纹、圆圈纹、菱形纹、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

篦纹陶瓷的一种装饰纹样。是用篦状东西刻、压出的篦状纹样。商用陶器上多见。瓷器很多选用多见于宋元时东南沿海地区瓷窑商品,以青瓷和白瓷器物最多。

耀洲窑青釉祭祀三足樽

联珠纹瓷器的一种装修纹样,形为联串的双圈圆珠构成。盛行于晋代南边青瓷器物上。莲瓣纹 以莲花花瓣为装修纹样。南北朝时出现,宋代以扣盛行,有浮雕、刻花、划花、印花、绘画等技法。不同年代的莲瓣纹其个性又有所变化。如有的细长,有的宽硕等。

明永乐 · 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

缠枝斑纹 瓷器的一种装修纹样。枝茎环绕,叶接连的波状线,枝茎上填以花叶,构成缠枝斑纹,如缠枝莲、缠枝牡丹等,为我国传统瓷器装修纹样之一,明清期间尤为盛大行。

卷草纹 以柔软的波曲状线构成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盛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产品上广泛选用。

蕉叶纹 以芭蕉叶图像构成的带状纹饰。宋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常用的纹饰体裁,明清时更为盛行。青花、釉里红、彩瓷均广泛选用,一般装在器物的底部和近底部。

回纹:以形如“回”字构成的带状纹饰。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接二连三等几种,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颈部。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广泛选用,元明清时沿袭。

璎珞纹:璎珞原是观音菩萨颈颈或胸前的佩饰,形如串缀的珍珠。元代移值于瓷器装修上,或用瓷泥小圆珠张贴于瓷坯,哐用瓷泥细科张贴后刻划横段面体,有较强立体感,是元瓷断代的主要标志。明以后多用笔绘,嘉靖时尤多见。

八吉利:用八种释教法物:宝轮、法螺、宝幢、伞盖、莲花、宝瓶、金鱼、吉利构成的一组图画,富含吉利之意,故名。最早见于元代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卵白釉瓷上,明清两代青花和彩瓷上常用,清代乾隆时景德镇瓷窑烧制八吉利纹饰的供器。

杂宝:是用古代一些常用的吉利用物品,如珠、线、方胜、满意、犀角、铃、灵芝、元宝、珊瑚、鼎、书、画、笔等构成的图画,因器物冗杂故名。如只选择其中八种构成图画,则称八宝。始见于元代,明清时遍及运用。

八仙图:用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等八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组成的一种图画装修纹样。如只绘八仙所持的葫芦、扇子、鱼鼓、笊篱、横笛、宝剑、阴阳板、花篮八种宝器,则称为“暗八仙”。是清代景德镇窑多见的瓷器纹饰。

刀马有图:瓷器的一种装修纹样。描写战役或习武局面的人物、坐骑、弓刀,故名。如火烧赤壁,曹操大宴铜雀台,春秋五霸战役等历史人物故事。清代前期景德镇窑瓷器很多选用,构图杂乱,人物生动。

三阳开泰:取材于《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否去泰来,有吉利之意,明清瓷器通常画三只羊,取羊同阳谐音,故名。如画九只羊,则称“九阳启泰”。

五福捧寿:瓷器的一种装修纹样,以四只蝙蝠盘绕寿字,寿字中心又是画一蝙蝠,因蝠与福谐音,故名。清康熙景德镇瓷器始有,后历朝均烧制。

福禄寿:器身上绘蝙蝠、鹿与禄,松鹤蟠桃代表寿,故名。清代瓷器上我见,是一种吉利图案的装修纹样。吉庆有余 在器身上绘武器戟、乐器磬和鱼纹,取戟与吉、磬与庆、鱼与余谐音,故名。多见于清代粉彩器物上,是一种吉利图案的装修纹样。

一路连科:器身上画一只鹭鸶和莲花,取鹭鸶与路、莲与连谐音,故名。一路连科是对科举年代考生的祝颂语,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修纹样。此外,画鹭鸶芙蓉,则寓“一路平华”之意,画鹭鸶花瓶,则寓“一路平安”之意。休养生息 器身上画鹌鹑落在树叶上,取鹌与安、落与乐谐音,故名。清代瓷器上多见,是一种吉祥图案的装修纹样。

岁寒三友:器身上画寒冬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故名。始于元代景德镇窑,明清沿袭。

总归,各个年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把握这些规则,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主要的效果。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年代特征有必要一目了然: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学;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乾隆瓷的万花堆和如虎添翼等纹饰,这些都表明了杰出的年代特征。

明代瓷器款识鉴定知识汇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明代各个朝代的款识鉴定方法,如有不对,望大家批评指正。

洪武:洪武是年号名,共使用三次。洪武的含义是:洪大的武功。指政治军事上雄才大略的功绩。止目前,尚末见到署洪武官窑年款的瓷器,但却有具本朝纪年的民窑器,明代正德、嘉靖和清代康熙、道光年间,均有仿洪武年款的的仿品。至于洪武官窑中究竟有无署款的器物?这个待考的问题,有待发现实物,始可释疑。

永乐:明清两代,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作为款识,始于永乐。款式仅见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一种,未见有楷书款。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方明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端视,砚底刻“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十字篆文,经仔细比较,与瓷器上永乐款识字体相似。因此,永乐官款可能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写在瓷器上。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体式。民窑青花器上有书写“福”、“禄”、“寿”等字的。

大明宣德年制 款式供参考 款识描述:

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为常见,其次为青花“宣德年制”楷书款。宣德官窑楷书款,好似出自一人之手,清秀端庄,浑厚遒劲。“德”字沿袭汉碑中的古体,字的右半边“心”上没有一横,而成“德”字。而且双人旁的两撇,斜度较大。字体风格深受明初书法家沈度的影响。款识料色浓淡不匀,刚朴肃穆,富有永乐官窑四字篆体款的遗韵。

宣德款,落款位置变化多,或底足,或器内心,或口沿,或肩部,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宣德款识遍器身”。多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双圈是用毛笔借助旋转陶车在圈足上写就,显得工整规矩,但圈线的色料浓淡不一,圈线的粗细也不一致。如果落款位置在器壁上,则多采用单行横排,外面不加圈栏。

楷书“宣德年制”款有的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有的单行横排,无圈栏。篆书款极为少见,但景德镇明代御器厂故址出土了两件双圈篆书“宣德年制”四字青花款残器。宣德官窑款,一般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或在进口料中适当掺入一些国产青料写就。呈色多为浓重的纯蓝,深邃处有铁的结晶斑,但款铭色泽浓淡不一,并同覆盖款铭的透明白釉紧密结合,使得笔划的四周,好像蒙上了一层白雾。用八倍以上的放大镜在强光下审视,款色多雾暗而下沉,器身和口内、足内釉薄处,闪有明显的牙黄色;浓釉处微闪淡青色。宣德宫窑器载款的器底釉面,白中闪青,晶莹滋润,并有橘皮纹。德官窑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款为主,其中又以四字居多。字体一般较弘治款略大,结构比弘治款松散。青花色泽分浓深浅淡两种,浅淡者呈色灰暗,与青花纹饰色调一致。亦有阿拉伯文、八思巴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楷书款中,除青花款外,也有红彩书写有“正德年制”款。红彩色泽深者黑红、浅者考虑艳丽。花盆、炉、洗等三彩器多用刻款,四字横列于器口沿下。字体排列款式,除四字、六字双排外,还见有六字横列一行的青花笔架、四字一行横写于颈部的带座瓶与双环耳瓶、正德四字款横写于座托正中的插屏。民窑中常见有“大明年造”。“正德年造”或六字双行楷款,并不规整。彩器上有“天下太平”款与四横“年”字的写法,也是在此时出现的。历代仿宣德款自明嘉靖至民国,历代都有仿宣德款的窑器,但仿款的字体风格与宣德款,特别是宣德官窑款有明显的差异,笔法走势不是过硬,就是太软,或者过于工整,或者草率行事。仿款色泽,涣散、浅淡又浮于上面。

 嘉靖款识中的字体,运笔多运劲粗放,但也有字体较柔和的。“制”字刀部,时有缺写一竖的。过去所见嘉靖鱼藻盘,类似仿成化特点的,往往有人以款字柔和为疑点,而误判作仿品。明末清初皆喜仿嘉靖年款,其间清代康熙所仿嘉靖款识,青花色调灰蓝,字体颇像,但结合器型,胎釉等风格仔细观察之后,款识仍易区分

​​

成化时开始仿写宣德朝的款识,体式有四字与六字双行竖写款,字体排列不及宣德时的舒展,笔力柔弱,双圈收拢。其本朝瓷器款识,以青花楷书双行六字为主要体式,多写在器底,色泽浓重;有些小件器物款由于覆釉厚,呈色轻淡而不易看清;但所书款字不论浓重或浅淡,色泽都很深沉,无漂浮感。无论官窑还是民窑,其外围圆圈或框线都紧束款字;所画方框多不及清代雍正时的四方规整,线条粗细和色泽均不一。除此之外,也有一行横、竖写围以长方框者,另有蓝釉为地,凸堆起白釉的款识。

成化款识,以圆润的中锋运笔,苍劲有力,起落笔处无虚尖。这种独具特色的款识,似一人所写,为历代仿写所不及。仅管明代万历时仿写得颇为形似,但仔细審度,却显笔划粗重,排列稀疏,圈栏过人,仍有破绽可寻。

写款部位,于器口边的,有黄釉青花盘;于器足襄边沿上,有高足把杯;最常见的。多是写在器物底足里面。有些官窑罐类,多在底足写有“天”字,制作非常精细。所见天字罐,有画海马的,也有画缠枝莲、蟠螭缠枝瓜图案的。这种天字罐,后代历的仿造,但器型常是非大即小,并且所书款字也不相同。

民窑款识,或写“大明成化年制”,或写“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成化年造”。结构较为紧凑。所见画双圈写“年造”的成化民窑瓷片,其制作精细与官窑不相上下。大件器物款字特别浓重有力,小器则淡雅深沉。色泽极淡者,有磨款或改款为“大明隆庆年造”的现象。

万历一朝历时较长,官窑写款亦多,字体书法颇似颜体,端庄工整,敦厚刚劲。格式多六字双行,少用四字双行。同时青花盘底上,还有中心署四字篆书“德化长春”,围以方框,框外再以浅终形式,环以“万历年造”四字篆书的款识。万历早、中、晚期款式有所不同:早期青花款识与隆庆时期相似,色调浓艳,字体挺拔有力;中、晚期除部分浓重外,大部分出现浅淡或灰暗的色调,且有败笔现象。

一般器物,青花款识多写在足底,也有写于口边或肩部的。底足所写款识多写六字双行,带圈或无圈栏;还有的六字款呈旋转环形。有的款识,写于底面中心凹脐处。写于口沿的,有五彩瓶,六字横写,有框或无框圈。写于肩部有,所见有定陵万历**青花梅瓶,变为六字一行横写。除多用青花写款外,还有刻款。三彩与五彩器有青花款、紫色款、刻款。清代康熙仿万历三彩盘,所书款识皆用紫色。

特别要在意区分后仿的万历款识。日本仿万历器物可以乱真,书体、色调及釉面等部分与真万历器几乎一样,但形似的款识却于日本书道风头,青花色泽过于浓艳与鲜亮。其次,对于清代康熙时仿的万历款识,也应审慎鉴别。

弘治时期款识特征

款识格式沿用旧制,但字体却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一改成化时浑厚刚健风格。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亦用中锋写出。青花款色调淡雅泛灰而稳定,有四或六字两行竖写款,并带有双圈。而篆书款者,仅见黄地绿彩高足碗,为四字篆书,刻于器里。除刻款、青花款外,常见有以红彩写“上用”及“弘治年制”款的御用器。

民窑器物有以青花写乾支款或纪年铭文的,如“千子年制”(弘治五年,即1492年)款的器物,残片和弘治九年(1496年)纪事铭大瓶。

总之,弘治款识书写俊秀飘逸。

正德时期款识特征

正德官窑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款为主,其中又以四字居多。字体一般较弘治款略大,结构比弘治款松散。青花色泽分浓深浅淡两种,浅淡者呈色灰暗,与青花纹饰色调一致。亦有阿拉伯文、八思巴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

楷书款中,除青花款外,也有红彩书写有“正德年制”款。红彩色泽深者黑红、浅者考虑艳丽。花盆、炉、洗等三彩器多用刻款,四字横列于器口沿下。字体排列款式,除四字、六字双排外,还见有六字横列一行的青花笔架、四字一行横写于颈部的带座瓶与双环耳瓶、正德四字款横写于座托正中的插屏。民窑中常见有“大明年造”。“正德年造”或六字双行楷款,并不规整。彩器上有“天下太平”款与四横“年”字的写法,也是在此时出现的。

​​

隆庆时期款识特征

隆庆时瓷器实物较少,所见乾隆器物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款;亦有个别四字双行,用“制”代“造”或将“隆”写成“降”字的,款外围以双圈或方框,或一行无框。

隆庆款识,青花色泽浓重鲜艳,美如青金石。字体笔划粗重挺拔,顿挫有力,结构庄重而严谨。除青花款外,还有红彩款,多用于彩器上,亦写“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楷书,笔划同样苍劲有力。

一般瓶、罐、壶、洗、盘书款于底足,大鱼缸,则书款于器里口沿下。民窑款也与官窑一样,书写“年造”,字体结构严谨,密集靠拢,不见笔锋,似用秃笔或竹笔写成。

天启时期款识特征

明代天启器物较少。款识青花色调不一,或很明快,或浅淡,或浓深,还有的显黑褐或灰暗色。字体于刚劲中透出柔媚,笔道粗重浓深的大都写得很有功力,浅淡的则清晰雅宜。款字一般写于器底,个别的则写在底面中心凹脐处。未见天启有彩款。

官窑的格式一般为“大明天启年制”,青花色调纯正,带有浅蓝双圈,如青花花篮纹折沿盆和花鸟小杯。还有书“天启元年”、“天启年制”、“天启三年唐氏制”、“天启八年”、“天启御造”等青花款识的各种器皿,其款识色调呈黑赭色或显得艳丽。有浅淡青花款识的天启器物,见有故宫博物院所藏青花小鱼缸和“天启年米石隐制”的青花花觚;还有刻出“大明天启元年孟夏月造”的龙纽青花十八罗汉纹瓷钟。民窑器也多绘图记款,如玉兔、灵芝等。

​​

崇祯时期款识特征

崇祯一朝为明末清初过渡的时期,不仅在器物上兼具明、清两代的特点,而且在款识上出带有两代的习惯和风格。

崇祯时期,署官窑款的器物很少见,所知有广东省博物馆所收藏的“大明崇祯年制”款的青花达摩炉,南京博物馆收集的“大明崇祯年制”款的青花碗残片和纪年款”崇祯丁丑”(崇祯十年,即1637年)青花云龙纹筒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崇祯八年(1635年)纪事款的青花龙纹筒炉,青花色淡,有晕散现象;香港出版的《明末清初瓷器》图录上,有一件“大明崇祯元年”(1628年)款识的青花龙纹盘,具有叫末清初特点;香港苏富比分司出版的《太仓仇氏抗希斋曾藏珍品图录》第一辑上,有一件青花地白缠枝莲花纹圆盒,所写青花“大明崇祯年制”楷书,字体工整,兼具清代顺治、康熙款识的风格,应为崇祯官窑的典型制品。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崇祯十二年(1639年)隶书纪年款的青花净水碗,及故宫博物院藏的崇祯七年(1634年)“甲戊春孟赵府制用“款五彩云龙盘,均兼具明、清两代款识的特点。

由此可见,鉴定崇祯瓷器时,还可将款识特点作为一种旁证。

​​

以上就是明代款识的鉴定方法,希望大家在收藏路上顺风顺水,有所建树。

越窑瓷器真伪鉴定知识


越窑瓷

个古代名窑。从唐代到五代,是它的兴盛时期,到北宋还在继续延烧,然已开始走下坡路。北宋中期以后,其地位逐渐为龙泉窑所替代,到南宋就停烧了。越窑的窑址是以浙东慈溪的上林湖窑为中心,包括上虞窑的寺前、帐子山、凌湖和慈溪的上岙湖、白洋湖一带的产地为代表。同时,绍兴、诸暨、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也都一直在烧造着青瓷。

初唐时的越窑器,仍处于中国青瓷的低潮时期,其基本风格与南朝和隋朝相类似。中唐以后质量逐渐提高。产品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尤其是当时生产的青瓷茶瓯,被当时写《茶经》的陆羽推举为越窑之首。五代时,一部分产区为钱鏐的吴越国宫廷所垄断,成为我国最早的官窑。其典型的产品,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从唐代中期就开始烧造的所谓“秘色瓷”。唐宋时期的越窑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海外。现在在印度、伊朗、埃及、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考古发掘中,经常有唐宋时期的越窑器被发现,这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要辨识越窑青瓷,可以从胎釉的变化入手。从总体而言,越窑青瓷的胎色呈灰白色,从唐到宋,变化不大。只是唐代早期由于对胎土的粉碎、淘洗均不够精细,胎质中含有不少沙粒。从唐代中期起胎质显细腻,不再含沙粒。北宋时越窑器的胎色仍是灰白色,但已变得比较浅了。宋时的胎质比较紧密,内含杂质较少。越窑青瓷器都是拉坯成型的。在这一点上,仿制者很难做得十分到位。他们虽然也可运用拉坯方法,但重量和厚度掌握不好,往往是过重或过厚;也有用模制泥浆灌注方法来仿烧。这种器物,一是重量偏轻,二是只要看到是模制泥浆灌注,就可以排除,因为,当时还没有这种工艺。另,现代仿品在胎质上不一定能掌握得好,仿北宋的胎质过松,仿唐代的胎质过紧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不到位的地方。胎色上,过白或过灰都有,也须仔细辨别,找出其与时代的不合之处。

在施釉上,从唐到宋所施的都是石灰釉,这种釉,光泽度好,透明度高,但粘着力不强,薄而易流淌。唐代早期,釉层薄而不均,有流淌,少光泽,施釉不到底,器底和圈足常有露胎。釉色有青黄、青灰和淡青等多种;唐代中期至五代釉色以青黄多见,还有青灰、青绿等。特别是晚唐起,釉色偏于黄色,或青中闪黄,以艾色为贵。后逐渐改进到清水般的湖绿色。这段时期,釉层均匀,光泽滋润,呈半透明状,有玉质感。唐代早中期的真品,一般来说,器身均有细小的开片,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在开片中可看到土沁和一些爆裂的痕迹。北宋越窑的釉色以青灰和青黄釉为主,也有少量施青釉和青绿釉的。釉质不如五代时期精细,釉面虽也光亮,但已表现不出唐、五代时期釉面的那种滋润感。特别是晚期产品由于采用明火装烧,加上制作粗糙,在施釉上不大匀净,故釉色普遍灰暗,无光泽,质量较前要差得多了。仿品釉色虽大致相近,但一般釉层要较真品显厚,光泽强而刺眼。有的器物经过做旧,釉面不刺眼了,但也没有了滋润感,出现了无光泽、显干燥的现象。

越窑的器物形式多样,多见的有碗、盘、洗、碟、杯、盒、罐、钵、缸、釜、瓶、灯、盂和执壸等。以罂和茶瓯最为突出。器物的造型不同,可为辨识提供帮助。如,壸类器物的流上,唐代的必定短流,时间越晚,壸上的流则越见伸长;另,如越窑器的支钉撇足,应是五代到北宋早期的特征。宋代中晚期,应是立足。在装饰上,唐代以素面为主,有的器物有堆贴和少量的划花图案。五代有少数堆贴和刻划花的纹饰,并出现釉下褐彩的装饰图案。到北宋刻划花装饰较多,纹饰取材于唐代的金银器。但后来逐渐减少,器物就不太讲究用花纹装饰了。有的还保留一部分五代时的装饰花纹,有的就是光素无纹。同时,碗盘类器的口沿出现花瓣形的装饰。对此类器,可以以“唐四、五五、宋六”来区分,即在通常情况下,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不排除也有例外。在越窑器上,特别是在宋代越窑器上,常有文字题记出现在器身和器底之上。这些文字大致可分为姓名、数字、记事和其他文字等几类。了解这些文字,对于辨识和断代有好处。如,出现“太平兴国”或“太平戊寅”4字年款的,即可断定为宋太宗时期所烧。仿制品在装饰上常不到位。一是线条多不如真品流畅。刻划线条显得呆板,没有生气、灵气。划划的线条常比真品要粗。二是由于知识的局限,花纹的时代常常会出现早晚颠倒的现象。如盛行于北宋早中期的水波纹,常会错误地装饰到五代的器物上。

熟悉越窑烧制技术的资深人士告诉我,从装烧工艺上,也可以来辨识器物的新老。越窑瓷装烧主要是二种:明火烧或匣体装烧。不管哪种方法,为防止粘连,均要用泥点来做间隔。不同时代,用泥点的部位有变化。唐至五代,泥点的部位用在器底边缘和圈足的足端。为避免泥点被粘,在放置泥点的地方要刮釉。器底刮釉部位呈暗红色,泥点会留下痕迹。仿品较之真品颜色要深暗。五代晚期至北宋,采用垫圈间隔装烧,因此,泥点移至外底,使足端包釉完整。但泥点往往被粘连。真品泥点较疏松,用手指甲扣,即易脱落。伪品泥点坚硬,不易脱落。泥点的形状:唐代早期,呈不规则三角形;唐中期起,多呈松子状;五代起,圈足变窄,泥点也随之变小;北宋时,早期为长条形,中晚期变环形。因此,仔细观察器物上泥点的有无,其位置、形状和粘着情况,对照器物的胎釉、装饰特点,就可以为判断真伪提供更多依据。

釉瓷瓷器杂质鉴定及知识


汝、官、哥、类汝釉瓷器釉质上有杂质的情况常见,杂质是一种缺陷,从理论上讲,没有杂质的汝、官、哥、类汝釉瓷器釉质是不存在的,当然汝、官、哥、类汝釉瓷器可以通过技术、材料、烧造态度等一系列工序,将釉面杂质控制在相当微小的范围内,甚至是人们的视觉无法觉察到的,而汝、官、哥、类汝釉瓷器在这一点上显然做得非常好。瓷器鉴定时应注意分辨。

釉瓷鉴定要点:

1.从精致程度上看,有杂质的汝、官、哥、类汝釉瓷器与其精致程度关系具有两极化特征,通常汝、官、哥瓷器都是精美绝伦的器皿,釉面多是匀净的,因此与精致的程度的关系并不密切;而类汝釉瓷器则是经常见到有杂质的情况,完全看不到杂质的情况很少见,普通、粗糙的类汝釉瓷器分别对应的是轻微和严重的杂质。鉴定时应注意分辨。

2.从程度上看,汝、官、哥、类汝釉瓷器釉面杂质根据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匀净、轻微、严重三个级别。汝窑瓷器显然是匀净为主,几乎看不到有杂质的存在,官、哥窑瓷器基本也是这样,只有类汝釉瓷器在釉面杂质上较为复杂,匀净、轻微、严重的情况都可以见到,主要以轻微杂质为显著特征,匀净和严重杂质的情况都很少见。

3.从时代上看,汝、官、哥、类汝釉瓷器釉面杂质在时代特征上尤为鲜明,以宋代为主,这与汝、官、哥、类汝釉瓷器都是宋代名窑名瓷有着一定的关联。鉴定时要注意分辨。

4.从窑口上看,汝、官、哥、类汝釉瓷器杂质在窑口特征上比较鲜明,汝窑在釉面杂质上处理得最好,这是无疑的,99%以上的天青釉色会非常忌讳杂质的存在,由此可见,宋代的空气质量应该是非常好的;北宋官窑与汝窑釉质实际上非常相似,灰青釉和天青釉从本质上来讲也是排斥杂质存在的,从传世品上看北宋官窑瓷器釉面很少见到有杂质的存在;哥窑瓷器上虽然布满开片,但从传世品上看,开片的存在并没有使得杂质有躲藏的地方,在哥窑瓷器釉面上实际也之存在着釉色的变换,而不存在视觉能够观察到的杂质,这一点我们在鉴定时应注意分辨。而烧造类汝釉的窑口则常见杂质出现,这应该与其民间窑场的性质有关,虽然烧造态度很好,但釉料精细度的问题是其不可调和的矛盾。鉴定时应注意分辨。

青花瓷器纹饰与绘画风格鉴定


我们从青花瓷的胎、釉,以及历代的器形了解了青花瓷的相关演变历史。今天我们主要来讲一下如何从纹饰与绘画风格来鉴定青花瓷。青花瓷器的纹饰与绘画风格,是一部浓缩的绘画史,并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研究青花瓷器的纹饰题材和绘画技法,是一专门的学科。掌握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对于辨别青花瓷器的真伪,衡量价值的高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唐代青花

唐代青花

唐代青花瓷器的主要纹饰为三种类型:

1.花草流云纹

有宝相花、团花、莲花、芍药、三角形花叶、如意形卷云纹,这类纹饰取材于唐代的金银器、铜器和丝织品。

2.动物昆虫图案

蝴蝶、蜜蜂、鱼纹图案在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瓷器中比较常见。

3.几何形图案

主要是菱形和双重菱形图案,这与唐代巩县窑绞胎陶枕和三彩陶罐上的图案非常近似。唐代青花纹饰采用单线描绘,布局疏密相间,写意、写实兼具。

宋代青花

宋代青花瓷器以折枝花卉纹为主。绘画风格比较写意,布局疏朗。与明代洪武民窑风格相类。主要纹饰有鸡冠花、山菊花以及抽象的圆形花朵。

宋代青花

元代青花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样,绘画也非常精细。图案层次较多,可分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边饰)二种:瓶、罐、碗的腹部,盘、碟的内心为主题纹饰,其余部位绘辅助纹饰。常见的主题图案有二类:

元代青花

1.植物纹

松竹梅、缠枝牡丹、莲花、番莲、菊花、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

2.动物纹

龙、凤、鹤、鹿、鸳鸯、鹭鸶、麒麟、狮子、海马、鱼藻。

3.人物纹

萧和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尉迟恭单鞭救主、昭君出塞等。

辅助纹饰有卷草纹、锦地纹、回纹、钱纹、海水江芽纹、蕉叶纹、莲瓣纹、如意云纹、杂宝纹等。

元青花瓷器绘画风格写实,布局繁密。

明代青花

明代青花

明代青花瓷器纹饰受当时绘画流派的影响。以写意画为主,既无工笔画之呆板,又无图案画之拘谨。以豪放、潇洒,笔意酣畅纯熟的绘画风格为主流。纹饰题材有植物花卉、山水人物、动物瑞兽、神仙道佛、诗词文句、吉祥图案等多种类型。

清代青花

清代青花

清代青花瓷器纹饰,同样受到当时绘画艺术的影响。官窑瓷器纹饰趋向图案化,规矩而刻板,用笔非常细致,构图过于严谨、繁密。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披麻皴法,中期以后则改用斧劈皴。

青花瓷精品赏析

青花瓷精品赏析青花瓷精品赏析

出土于南京市观音山沐英墓,高44.1厘米。此梅瓶口部短小,口沿面平厚,肩腹部浑圆,下腹部瘦长,平底。通体绘有青花纹饰:肩部绘有杂宝及缠枝牡丹花纹;腹部绘“萧何月下追韩信”人物故事及梅花、竹子、松树、芭蕉、山石等纹样;下部绘宝莲纹。整件器物造型端庄、稳重,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苍翠浓艳,而瓶中所绘人物的生动神情尤其精彩: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踌躇不定、老艄公持桨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该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瓷器纹饰


婴戏纹 所谓婴戏,即以婴儿为画面的主角,描写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种种活动,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

行乐图 即今日俗说的“生活照片”。在园林庭院场景中,有画一人独坐品茶或酌饮赏景,旁衬婢女童仆烹茶或侍立者;有画三五名流雅聚,或合家欢庆者。

渔家乐图 “渔家乐”图案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现。有渔夫们边捕鱼边交谈的画面,有渔舟唱晚、渔翁举杯共庆丰收的画面等等,均为表现渔家劳动欢快的场景。

仕女图 仕女图在五彩瓷器上比较常见,有游园的,执扇的,乘凉的,戏婴的,也有在器物上突出画一个仕女。飘逸凌云,形象优美,画笔传神,栩栩如生。

鹤纹 瓷器上的鹤纹初见于唐代,但为数甚少。宋耀州窑青釉碗有双鹤展翅、群鹤飞舞以及飞鹤与古图案相间的画面。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项鹤。因其体形优美,潇洒秀丽,常为文人墨客诗画题材。又因丹顶鹤的寿命可达50一60年,所以绘有鹤纹的瓷器,多用作祝寿的礼品。

鹿纹 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定瓷双鹿盘,盘面两鹿奔跃在枝叶缠绕的石榴花丛,前鹿回首顾盼,后鹿追赶呼唤。磁州窑瓷枕的鹿纹更多,描绘了小鹿的种种形态,或立、或卧,或奔跑于山间,或漫步于林莽,均极秀美生动。吉州窑小鹿衔灵芝纹,风格则古朴典雅。

花鸟纹 花鸟纹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活泼豪放。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 充满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机。其余,小鸟琢果、鹊噪枝头,以及双系瓶上的草花飞燕等等,都各具特色。面师们抓住了瞬间的动态,意到笔随,情景交融,颇为佳作。

鱼藻纹 “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装饰图案。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草。

缠枝纹 明代或称为“转枝”,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它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以填充装饰面。有的还转变为散点式的二方连续形式。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景德镇陶瓷纹样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它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合陶工们挥洒自如的用笔,又利于大量生产。

牡丹纹 牡丹,自唐以来,被人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并把它作为装饰题材广泛应用在各种工艺品上。宋瓷中的瓶、罐、盘、盆、缸、枕等器物上均有构图多样的牡丹纹。或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或花朵环抱,或一枝独放……。工匠们因器施画,千姿百态,极尽其华丽妖娆之美。明清两代的牡丹花纹更加丰富多彩。

莲花纹 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莲花在佛教以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

岁寒三友图 松、竹、梅称“岁寒三友”,是国画中常见的题材,宋以后则常用作瓷器的装饰图。

山水画 在元青花、釉里红中,山水画开始显露头角。明代民窑青花,山水装饰已矗立于陶瓷艺术之林。山川乡气、楼台亭阁、田园风光、庭园小景均饶有情趣,且笔势洒脱,意境深远。清雍正、乾隆以来,多仿宋、元、明、清诸名家绘画笔意。御窑制作大多工整精细,而民窑产品则有明显的装饰性和质朴的民间风格。在画风上,康熙青花、五彩山水画中的山石,山石呈劈开的片状,系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而雍正时期,则逐渐改用“披麻皴”,这是绘画界追随元代四王画派对制瓷工艺的影响。乾隆时期山水画的题材大量减少,而常以西湖十景及私人园钵之类,用写实的手法画在瓷器上。

吉祥纹祥 在古瓷纹饰中,有很大—部分是表示祝福和象征吉祥的;明清以来,特别流行以寓意谐音的方式来体现这一主题,如:鸳鸯——成双,牡丹——富贵,桃子——寿,石榴——多子,松鹤——长寿,喜鹊——喜庆,鹿——禄,蝙蝠——福,鱼——富足有余,鹌鹑——平安,戟、磐、瓶——喜庆平安等等。

同时,某一种花卉与其它花鸟虫鱼相配都能构成多种吉祥图饰。如,蝙蝠、桃子——福寿双全,梅花、竹子、喜鹊——“梅竹双喜”,梅花、竹子、绶带鸟——夫妻“齐眉祝寿”,梅花、喜鹊——“喜上眉梢”,牡丹、海棠一“富贵满堂”,牡丹、月季一“富贵长春”,牡丹、松树一“富贵不老”,牡丹、瓶——“富贵平安”,牡丹、柏树—“富贵高龄”,牡丹、玉兰一“玉堂富贵”,牡丹、白头翁一“富贵白头”等等

御题诗 清乾隆朝盛行,凡是刻有乾隆诗文的瓷器,都评价甚高,因为乾隆本人只对他最喜爱的宋代名窑和其它陶资精品才肯题诗。他一生所作有关瓷器的诗文—百九十九首,这些瓷器一向都视为内廷秘藏。外国人千方百计地想购买此种瓷器,于是刻“御题”的瓷器突然出现;但真品为数极少。

梵文 自明宣德开始,梵文就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的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发展到用花朵环绕梵文构成一种特殊的“捧字”图案。

阿拉伯文 瓷器上书写阿拉伯文,在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中已有发现,到正德时期则更为流行。

瓷器鉴定知识要点之雍正篇


雍正一朝,为时虽然短暂,仅有十三年,却在瓷器制作工艺上却有突出的贡献,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在康熙制瓷业的基础上,皇帝对瓷器的特殊爱好和直接干预都促使景德镇瓷水平迅速提高。这时的官窑不仅派有督窑官,甚至由皇帝本人亲自规定器物的造型、花纹图案、色彩,先由宫延制成木样,交督窑官照样烧制。督窑官奉命唯谨,为了解制瓷过程和工艺,不亲至窑场,与“工匠同食息都三年”,使自己由外行变成内行,并进而成为制瓷专家。唐英就是雍、乾两朝督窑官中一位成绩斐然,声名卓著的代表人物。

雍正瓷器造型尽改康熙古拙之风,变得异常轻盈秀丽,灵巧俊雅。雍正青花不如康熙青花色阶丰富,色泽鲜艳。官窑器以仿宣德、嘉靖青花最为成功,仿永乐、成化、正德、万历等次之。器形有各式瓶、尊、罐、花觚、花浇、壶、盆、水洆、碗、高足碗、盘、缸、绣墩、鼻烟壶等。仿明青花有大盘、鸡心碗、高足碗、梅瓶、玉壶春瓶、抱月瓶等。雍正时期釉里红呈色稳定,色调红艳。常见器物有釉里红三鱼大碗、釉里红鱼纹高足碗、釉里红双果文盘、青花釉里红缠枝莲双耳尊、青花釉里红玉壶春瓶等。青花和釉里红发色均很鲜艳。此外还有冬青釉地釉里红和蓝釉地釉里红盘、碗等。

短暂的雍正王朝在陶瓷产业方面却有着极佳的发展,该时期出产的各类瓷器也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董鉴定知识


一 鉴定的目的:古陶瓷鉴定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辨别真伪,判断时代、产地和质量优劣,揭示历代陶瓷的内涵及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人类的物质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同时还起到保护祖国文物,提高人们艺术修养等作用,从而使其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发挥积极功效。

二 鉴定的内容: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 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2. 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

3.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

4. 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

鉴定的方法

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

1. 分类法 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2. 比较法 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3. 甄别法 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鉴定陶瓷

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看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以碗、盘一类器足的主体。可见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2) 看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3) 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鉴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4) 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鉴定时的参考因素。(5)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6) 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但是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律,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没有黑疵斑点,我们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们鉴定一件陶瓷器时,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和典型风貌,联系实物,仔细观察,反复推敲、慎重定论,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便妄断真伪。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纹饰“开脸”鉴定知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纹饰“开脸”鉴定知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鉴别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