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鉴赏 > 导航 >

官窑瓷器怎么鉴赏 只需看这四点

官窑瓷器怎么鉴赏 只需看这四点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古代官窑瓷器

2020-11-23

古代瓷器鉴赏。

瓷器鉴赏,必看窑口,官窑与民窑之别往往也导致了瓷器价格的天差地别。所谓官窑瓷器,所出瓷器往往用于上贡,无论是技艺还是规模都胜出民窑,所以品控较佳,并且传世官窑瓷器多为精挑细选的上上品,是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那官窑瓷器怎么鉴赏呢?只需从这四点着手。

因为官窑是在官府监督的条件下进行瓷器烧造的,为宫廷设计图样,设专门的督官在各官窑窑口烧造出来,所以官窑瓷器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工艺上,特别区别于民窑。从瓷胎质量上来说,官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颜色纯净,釉面光滑、莹润,无生涩感。而从风格上来说,官窑瓷器注重器型的端庄大气、造型的典雅高贵、纹饰的端丽流畅,因为其担负着上贡与外交的双向职责,所以对其整体质量、窑口品控都有较高的要求,传世名瓷中,有极大一部分都是官窑瓷器。

同时,官窑的窑口也是重要鉴赏点。知名度较高的几大名窑,如景德镇窑、宋五大名窑“哥、汝、官、钧、定”等等,有属于官窑的,也有属于民窑的,其中民窑也会烧造一部分官用瓷器,并且各个窑口所出瓷器各具特色。官窑瓷器中,汝窑之天青瓷秀丽典雅、哥窑之青釉瓷通透静美、官窑之青瓷高洁明澈,都是观赏性与收藏价值绝佳的瓷器,同时传世不多、精品难得,所以鉴赏官窑瓷器,还必看窑口。

另外,在鉴赏官窑瓷器时,应当分清广义上的“官窑瓷器”与狭义上的“官窑瓷器”,狭义上的官窑瓷器指的是宋代窑口——官窑所出的瓷器,其中以青釉瓷为上品,釉面肥厚晶莹、色泽温丽秀美,颇具宋文人之风;而广义上的官窑瓷器即是所有官窑所出的瓷器均可以称之为官窑瓷器,包含宋代官窑瓷器。本文所讨论的就是广义上的官窑瓷器。

从整体上来说,官窑瓷器以宫廷为依托,无论是技艺还是品控都较民窑稳定,所出精品颇多,鉴赏时可从瓷胎、器型、纹饰、窑口这四点来进行鉴别,一看瓷胎釉面细腻光洁、二看器型端雅流畅、三看纹饰典雅高贵、四看窑口是否为名窑,同时还要注意官窑瓷器的概念也分狭义和广义,不能混为一谈。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明代官窑瓷器鉴赏


明代早期

洪武、永乐、宣德(1368—1435)

据文献记载,明代自洪武二年(1369)起,朝廷即在景德镇设立窑场(初名“陶厂”,建文四年更名为“御器厂”)烧造皇家用瓷。

洪武时期景德镇烧造的瓷器不仅有日用器、祭礼器以及专门用来赏赐的器物,同时还烧造各种釉色的大瓷瓦供南京及凤阳(明中都)修建皇家建筑用。官窑瓷器的品种、造型、纹饰等大体沿袭元代,以青花、釉里红瓷器最具代表,器物造型浑厚、纹饰繁密、画风古朴,由于技术原因,不少呈色暗淡,时代特征鲜明。

永乐、宣德是明代御器厂的辉煌时期,不仅青花瓷器被后人誉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鲜红、祭蓝、甜白等颜色釉瓷器也备受后世称道。典型的永乐青花瓷器使用进口料描绘,呈色浓艳,常有氧化铁结晶、洇散现象,有如中国传统水墨画。

永乐官窑产品中能看到较多外来文化的因素,如花浇、无当尊、八方烛台等器形都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产物。宣德时期还大量烧造蟋蟀罐、鸟食罐、花盆、花瓶等器物,并成功仿烧汝釉、哥釉等瓷器。

明代中期

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1436—1521)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天灾人祸不断,致使景德镇的制瓷业受到严重影响,但并未停止烧造。由于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署有这三个朝代年号款的官窑产品,因此,长期以来,对这一阶段瓷器的认识模糊不清,于是曾有“空白期”的提法。

后来,随着实物资料的不断出土和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其前期继承宣德瓷器风格,后期则与成化、弘治瓷器接近。

成化官窑瓷器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光滑莹润、构图疏密有致、设色清丽典雅、绘画技艺精湛,以造型小巧的器物较为多见。在众多瓷器品种中,以斗彩声誉最高,其中鸡缸杯、高士杯、三秋杯、折枝葡萄纹高足杯、海马图天字罐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品。

弘治官窑瓷器风貌与成化时期大体相同,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又有不少时代特色鲜明的品种,如素负盛名的浇黄釉瓷器,其色泽淡雅娇嫩(故亦被称作“娇黄釉”),超越宣德、成化产品,技术已臻炉火纯青,堪称明代浇黄釉瓷器的典范。

正德官窑青花瓷器基本保持了成化、弘治时期的淡雅风格,但已开始逐步向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器浓重的色调过度,大型器物也日渐增多。瓷器上常以阿拉伯文装饰,有的还用八思巴文书写年款。此时的孔雀绿釉、素三彩等品种,成就卓越,成为显赫一时的名贵品种。

明代晚期

嘉靖、隆庆、万历(1522—1620)

嘉靖、隆庆、万历出现了“官搭民烧”制度,官窑瓷器与以前大不相同。

表现在器形上,小件器物虽仍精工细作,但大型器物如大缸、大罐、大瓶、大盘等明显增多,且一般都工艺较粗糙在。

色彩上,画风朴拙、色彩浓艳的五彩瓷器制作达到鼎盛,尤其是万历五彩瓷器,数量之多,堪称空前绝。

在装饰上,盛行具有道教色彩的吉祥图案,常见将吉祥文字变形为纹饰。嘉万时期推崇瓷器仿古,所仿成化青花和斗彩瓷器颇具形神,为明代仿古瓷器的佳作。

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双龙耳玉壶春赏瓶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合盌

明永乐青花缠枝牡丹纹净水瓶

青花缠枝牡丹纹净水瓶,高足造形独特繁丽,耀眼夺目,为永乐一朝之稀珍,数世纪后,其祥瑞寓意,更得乾隆帝敬仰赏爱。净水瓶非日常使用之器,于宫廷中亦仅作礼器之用,惟可见于少数重大祭典场合,其造形大异于当朝茶酒执壶,独树一格,历代瓷器中罕有能与其聘美者。塑造如此独特器形,窄颈宽腹,细流纤长笔挺,需瓷人巧心熟技,反映永乐朝景德镇御窑造瓷水平之精妙高超,然烧造成功者,为数鲜少,包含此瓶仅三例存世,均为永乐青花御瓷。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罐唇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圈足内凹。通体以青花、红、黄、绿等色绘传统鱼藻纹。肩饰覆叶纹;近足处青花绘蕉叶纹;腹部以黄彩加矾红绘八尾鲤鱼,辅以各式水草荷花。圈足内青花书「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盖周边一圈绘鱼藻纹,盖面饰缨络杂宝纹,上置火焰纹宝珠钮。

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兽图」高足杯

明洪武 釉里红开光式「寿鞠图」棱口折沿大盘

此盘所现三种装饰元素,菊花、莲花以及波涛纹为洪武时期瓷器典型纹样,但迄今罕见此纹饰组合绘于同一大盘之上。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此类梅瓶形饰俱佳,瑞果饱满,花叶柔美,极为雅致。然如同其类例,皆不落款,在缺乏出土证据的情况下,有学者把个别例子定为宣窑之物。所制梅瓶,尺寸不一,但丰唇束口,器肩浑圆,比例恰到好处,绘饰多种纹样,然皆清新脱俗。

明永乐甜白釉暗花榴开百子玉壶春瓶

清浥秀绝—永乐白釉玉壶春瓶苏玫瑰亚洲艺术部资深学术顾问永乐玉壶春瓶一向是无数鉴藏家追求的珍品,获誉为最优美的玉壶春瓶造型。元瓷玉壶春瓶器形虽优雅,却欠精细,封泥痕太明显。洪武窑玉壶春瓶体形宽大,外形有欠和谐,封泥痕的问题仍然存在。直至永乐窑玉壶春瓶才臻至完美的平衡,瓶腹最宽处为下半部,与颈及口部的宽度达成悦目的比例,加上器形修整细致,不见封泥痕;这些特征既能烘衬青花纹饰,配合本瓶所施的甜白釉更显得无与伦比。

如何鉴赏官窑瓷器


如何鉴赏古代艺术陶瓷

市场价格远超50亿元元明清官窑瓷器到底有什么吸引着人们?它们又该如何鉴赏?昨日,对此有专家特意选出三个朝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件展品,进行了讲解。

元 塔式瓶器深得贵族青睐

在本次展品中,有一件高98厘米的元代釉里红双龙耳龙纹瓶,是所有展品中最高的一件宝贝。精致的祥云遍布瓶身,红褐色的纹饰点缀瓶口,远远看去古朴典雅,端稳大气,给人一种凛然之感。

专家表示,关于元釉中红瓷的鉴定,主要是年代的归属问题,那么如何判定这件宝贝来自元代?“瓶身‘暗刻’的龙爪其实就暗藏玄机。”该藏品的收藏者、中石国际集团副董事长赵大伟告诉记者,元代龙纹饰只有“三爪”,而明、清时期龙爪才增至“四爪”、“五爪”。

此外,瓶身的颜色也含有元代釉的重要特征,“元代窑烧制的釉里红器物极为稀少,元釉的红色也并不纯正,多呈灰红或红中带褐。”赵大伟说。

记者注意到,该双耳瓶胫足外撇,颈部上半段贴有龙头双耳,颈部下半段凸塑一小一大重叠的圆棱边,形同两层塔檐结构。“此塔式瓶器的形状也是元瓷中特有的造型,在元代颇得上层贵族青睐。”赵大伟介绍,其瓶口可以看到盐分氧化所导致的陈旧感,纯手工技艺的痕迹更体现其珍稀价值。

明 甜白釉中藏着龙与凤

明代永乐窑出品的瓷器中,最著名的要属甜白釉。本次展览正好有这样一件珍宝——明代永乐甜白釉瓶。莹润的白釉,流畅的线条,让观者无不惊叹。

“甜白釉极为莹润,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单国强介绍,永乐白釉的脱胎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大约需要几十道工序。

据考证,甜白釉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由于胎体很薄,故格外莹润,给人一种“甜”的感受。因其在《陶录》中被释为甜净之意,故名“甜白”,其中以碗、盘、小壶、高足杯、梅瓶最为多见。

恍眼一看现场这尊白釉瓶,纯净透白,几乎能照见人影。但靠近仔细端详,一条蜿蜒盘旋的龙在瓶身处若隐若现。顺势往下看,一只涅槃的凤凰又会映入眼帘。“这种在薄胎上‘暗刻’的龙凤纹饰是甜白釉中最珍贵的。”单国强说。

清 珐琅彩瓷像个顽皮的小人儿

“哇!这个水壶好萌啊!”市民萧梦妮指着展柜内的鎏金壶发出惊叹。记者看到,该壶高约46厘米,其形态像个搔首弄姿的小人,壶身仿佛人的身体,壶把和壶嘴好似两只小手,一只插在腰间,一只高举过头,“萌”态可掬。

“这壶可不是普通的水壶,它是皇帝斟酒用的。”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从云称,鎏金壶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其属于“珐琅彩”——清代宫廷御用的一种极为精细的瓷器装饰工艺。

据文献记载,“珐琅彩”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匠师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盛行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其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雷从云介绍,瓶身上缠枝莲花、菊花等纹饰有吉祥之意,而瓶身上细腻的“匝道”纹也是清代独有的特殊工艺,目前已经无人能仿造出这种神韵。

高古瓷器鉴定要做四点


高古瓷器鉴定要做四点:

人们普遍认同高古瓷器是指明清时代之前烧制的瓷器,然而到具体年代时却有不同的声音:一种看法认为隋代才有了真正意义的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时期已经具备生产瓷器的各种条件;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古瓷器就是宋元瓷器。但不管哪一种观点,大家都一致地认同高古瓷器至少是明清以前各朝代烧制的瓷器。

那么高古瓷器主要有什么鉴定方法呢?

要做四个方面的工作:即辨伪、断代、断窑口、评中价。

辨伪:即鉴定这件高古瓷器确是真品,还是后中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断代:即鉴定高古瓷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哪个朝代的产品。

断窑口:即鉴定高古瓷器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其它窑口制作中的。

评中价:即评定这件高古瓷器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器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经济上值多少钱,作出正确评价。

高古瓷器的鉴定方法需要个人拥有丰富的历史学识以及足够的鉴定见识,很多藏品投资者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在不确定藏品价值的时候更多的是寻求鉴定专家的帮助或者依靠科学的鉴定方法。

好瓷砖怎么选购?看这里


瓷砖的好坏,关乎房屋装修的漂亮与否,所以在选购瓷砖时不能马虎。不过也无需太过担心,有嘉利雅瓷砖提供的方法,定能助你选到好瓷砖。

选购瓷砖,重点要从几方面考虑:首先要看品牌。只有知名品牌的瓷砖,建材的质量才能达到国家标准,有害物质含量才能在安全范围内。其次,如果家中有老人和孩子的话,在购买时一定要作一下防滑测试。再者,要看它的防污能力,如果家里人都很忙,两三天才能打扫一次卫生,那就要选择防污能力好一些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观察瓷砖横切面的颗粒是否细腻。这里所说的横切面不是指瓷砖四周的裁切面,而是指瓷砖断片的断裂处。一般来说,断裂处细密、硬脆、色泽一致的为上品。因为颗粒细腻的瓷砖防水能力强,而颗粒较大的瓷砖,水分容易浸入,影响品质。

②要查看瓷砖的坯体颜色是否纯正。观察瓷砖的背面颜色是否均匀、一致。

③听。轻敲瓷砖注意听声音是否清脆,如声音清亮、悦耳为上品,如声音沉闷为次品。

④注意釉层的厚度。釉层厚度就是釉面横切面的厚度。釉料是瓷砖造价中最贵的材料,釉层越厚,品质就越好。

⑤翘曲。取两块砖背对背和面对面看是否能严密接触,有无缝隙过大的现象可判断是否有翘曲。

⑥试水。消费者可以在瓷砖背面倒上一些水,注意观察瓷砖吸水的快慢。几分钟之后,再看正面水留下的印子是否明显。水散开后浸润得慢的瓷砖密度大,而且水留印子不明显,视为上品。

⑦渗入。找墨水涂于面上过1个小时后擦洗看是否有痕迹,没痕迹的是好砖,有渗入的坚决不选。

不过,要是网购买,买前咨询,质量有保障,上述几个步骤基本可以省略。

如何鉴赏宋代官窑瓷器?


如何鉴赏宋代官窑瓷器?在多年的收藏经历中,郝玉珑对宋代官窑瓷器也是非常喜爱,对于宋代官窑瓷器他也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特意把自己总结的宋代官窑辨析窍门介绍给广大藏友:

宋代官窑分北宋官窑(汴梁窑、旧官窑)和南宋官窑(杭州窑为新窑),南宋官窑又有修内司和郊坛下先后两窑。

北宋宋徽宗在汴京自置窑烧造瓷器。可惜为时不久,出品不多,宋室南迁致使官窑毁于金人之手。以后南宋又在修内司即今杭州凤凰山下建窑烧瓷。完全承袭官窑的遗制,故亦称官窑,又称修内司窑或简称内窑、新窑。其后南宋又在凤凰山的郊坛下另立新窑称郊坛下窑。至今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未发现窑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人员找到并发掘了位于杭州市凤凰山麓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发现了一些瓷片、窑具和残器。现见到的官窑器都是传世品。根据文献记载与发掘资料及传世品综合官窑器物的特征有这么几个:

胎:北宋官窑胎色紫褐、釉色浅,南宋官窑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称“黑胎”,胎质一般较薄,胎质细密。

釉:北宋官窑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在当时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世则以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内司窑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窑所鉴,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称其器为紫口铁足,并以此为贵。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有窑变。釉色晶莹,釉面有开片纹,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光彩辉耀,尤觉奇异。

南宋前期釉较薄、滋润、呈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灰青、青黄、蜜蜡等色,通体满釉,史称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过胎,有垂流釉现象,多用垫并烧造,足端无釉呈深灰或灰褐色,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纸锤瓶、贯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炉、盘、碗、洗子等。

怎么鉴定宋朝官窑瓷器?


怎么鉴定宋朝官窑瓷器?宋代官窑瓷器,“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宋叶《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文表明,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说,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但确切的窑址尚未发现;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1930年发现窑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与作坊遗迹,并获得大量标本。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以瓶为例,有弦纹瓶、直颈瓶、瓜棱瓶、贯耳瓶、胆式瓶、八方瓶、盘口瓶等,造型各有特点。官窑传世品今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少数的精美作品,已于早年流失国外。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已经说得很明白:“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别细腻精致。而澄泥,特别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斑点,擦不掉,这是由于釉中含有玛瑙缘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多次施釉烧制而成,其难度极大,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而易流散,今天我们所见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特别是其呈现出的如玉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无法做到的。

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浅的颜色品种。另还有其它多种颜色。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开片的角边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边、四边、五边、六边,形成没有规则的不等形。开片的边弯曲回旋多变化,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第一种(此第二种开片情况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类似冰或云母层层开裂)、百圾碎片,属于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较特殊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官窑中的汝官瓷同大众熟称的汝窑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这种叫法不一定合适)。这类器物釉层比通常汝瓷稍厚一点,带有一定光泽和略微透明度,胎色为香灰,烧制方法也是支钉或垫烧,裹足或露足.

6、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幅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有的器物常有一条纹从底部曲折延伸到顶部不断,或中途又折返回来到底部,也有称这种纹为牛毛纹的(除颜色如下一条所述的牛毛色外,更强调的是其形态多变化)。但大多为普通的开片纹,有称其为龟背纹,依据开片大小走势形成,或其包围面积大小差不多,或差异较大。但总体上说,纹路状态比较活泛。

7、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最著名为鳝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鳝鱼之污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来于裂纹中自己从内部逐渐生成的,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即胎内老色长久渗出所为,在放大镜下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就像深夹于缝隙间的褐色的已凝结的老锈(褐色偏红或偏黄有深浅,属于牛毛纹的其色有的线段深、有的线段浅、有的线段变白,如同牛毛的自然态),其间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纹,再过几百年也会逐渐生成鳝血的颜色(如一些器物鳝血纹并未全布满或连续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纹正处在延续生成变化中)。鳝血色这种老锈感对鉴定非常有效,往往对一件真品的属性起到极关键的作用。此外,白裂纹器物也不少,其纹色属白或无色态。

8、汽泡:以失透润泽型为例。其特点如古人形容该类宋官窑瓷汽泡时所说的“聚沫攒珠”形态,放大镜下可见如吹出的液体沫般一个泡紧挨一个泡,如下面三种:

(1)细密形。汽泡极细小密集。30倍放大镜下仿佛密集细小针尖紧挤在一块儿。80倍放大镜下,如煮米粥,汽泡分多层,上层汽泡仿佛从被煮烂雾化的米粒肚子中钻出,而下层有更小汽泡浸在模糊雾状背景之中。

(2)雾态形(难见汽泡型)。30倍放大镜下平润模糊如雾态。能见一些极小汽泡浮出表面或难看到汽泡。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处球形白色雾团中埋藏有数量不多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的汽泡。比正常的“聚沫攒珠”汽泡量少得多,也有专把这类在30倍放大镜下看不到多少汽泡的定为无汽泡型。

(3)密集形。30倍放大镜下可见汽泡密集紧挨如阵,泡比第一种略大些,个别偶尔可见一两个大汽泡在某一区域,可称为“寥若晨星”。80倍放大镜下可见多层泡,大泡于上,中小泡于下,泡外均为雾态充斥粘连。

需要提示的是,宋官窑瓷汽泡的“聚沫攒珠”态,在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浅大小层次,而在30倍放大镜下则显平齐、紧密,这种两重性特点或称做有“立体感”,是现代仿所达不到的。

还有一些属于黑胎器物中的露紫黑或灰褐色足脚的器物,因年代久远其足脚底常含有一种褐黄色土沁(一种洇在胎骨中的带褐黄色的土锈,含氧化铁所致)由里向外渗透出,擦不掉,可在底足见渗印到表面的土沁呈黄红色或褐黄色。

靠近足脚的胎釉结合处往往屯积厚釉,有两种情况:(1)结合处釉层边缘一圈修整得大体上看去较齐整,但仔细看仍有或上下或左右或薄厚或多少的偏差之处,给人的感觉是既认真,又随意,有点信手拈来的意思。这一种情况和清代不同,清代仿品胎釉结合处修得过于认真刻板齐整,其一圈看下来平直如一条线。再就是这种情况的宋官窑瓷胎釉结合处以下露出的足墙宽度有的器物为1至2毫米左右,有的为2至3毫米左右,最宽的北宋器物有达5至6毫米左右不等。

(2)结合处釉层边缘齐整型。这一种往往由于施釉过足墙直达足脚底边,釉屯至足脚边缘一圈嘎然而止,似乎把足墙一圈齐齐埋住,细看却还留有一线尚存,即所留足墙宽度最多不过1毫米左右。此种情况的结合处一圈很齐整,所屯之釉厚而不淌,其工艺相当高超,和清代的刮釉修整是两回事,可说是一个不解之谜。这一点在和清代器物的比较时一定要认真看。

9、口部特征:宋官窑瓷口部大多呈上扬状态,口部边沿比较尖薄,有刮手或挡手感,釉汁下淌微露胎色或胎体。黑胎器物则呈现一圈微黑或紫黑色,被称做“紫口”。有一些器物由于历史阶段造型工艺不同或口沿较平润不能使釉汁下淌则没有明显紫口。灰胎器物也没有紫口。“紫口”一般只在黑胎器物上得以表现。有的口部釉下淌较多在口部以下还形成一圈很明显的屯釉现象。极个别器物还在口部的芒口部位如同定窑那样略施酱色护胎釉进行装饰。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层很亮的光,行话叫做“贼光”。.现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氢氟酸泡半个小时,然后用高锰酸钾和泥包起来闷一个小时。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有一种“旧”的感觉。鉴别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觉;闻,有酸的味道。

宋代官窑瓷器怎么鉴定?


宋代官窑瓷器怎么鉴定?流传至今的宋代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宋代官窑瓷器并不华丽,釉色单一,很少有纹饰装饰,却又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端庄肃穆和庙堂之气。是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诞生了这种无与伦比的宋代官窑瓷器呢?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讨论宋代官窑瓷器的这种内在气质及其不可仿制性。

一、宋代官窑瓷器是历史积淀的产物

在众多的宋代官窑瓷器中,贯耳瓶是出现频率较多的器型,不仅宋代的官窑器有贯耳瓶,宋代五大名窑的其他窑口也有这类器型,其影响所及直到清代都有仿制的贯耳瓶出现。但不同时代的贯耳瓶,在外形上虽然形似,其内在气质却完全不同。

在各大博物馆展出的宋代瓷器中,都可以看到贯耳瓶的身影(北京故宫收藏的宋官窑贯耳瓶,台湾故宫收藏的宋官窑贯耳瓶)。这两件贯耳瓶,其基本造型都是敞口、粗颈、扁腹、高圈足,颈两侧有筒形耳,虽然在器型上略有不同,但都显得古朴庄重。即使是南渡后烧制的官窑贯耳瓶,其基本形状还保留着这种皇室特有的庄重(南宋官窑贯耳瓶)。论者都把这种贯耳瓶称之为仿青铜壶的式样,以示其为文化传承的产物。这种贯耳瓶器型的传承历史和文化内蕴仅仅如此吗?

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我们把宋代贯耳瓶的烧制者比作诗人,那他们创作的贯耳瓶形象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想强调的是,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艺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精华的历史积淀,这种积淀不是从青铜器开始的,它有着更为漫长的历史渊源。这种以干净利落的线条勾勒出的厚重丰润的体态,早在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陶器艺术中就已经得到证实,它的重现是在宋代丰腴的文化土壤中的一次再生。如图中的这件陶器,如果不是嘉兴博物馆的展柜中注明了这是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陶器,谁都可能认为这是一件宋代的陶器。这不是器型的巧合,而是文化因子的传承。只有宋代的文化土壤才能孕育这种看似巧合实为传承的文化现象。宋代的贯耳瓶,以无形的线条映衬厚重的丰润,它所再现的不是人类童年的稚拙,而是中国文化成年的富态,这种富态是以宋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为基础的。数千年的传承所积淀的不在于外形的相似,而是器型的内涵。这种内涵,无论是清代的刻意,还是现代仿品的滥情,都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从这点上来说,读懂宋代官窑瓷器所积淀的历史,就能读懂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

同时,贯耳瓶线条的浑圆敦厚,是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在鉴定古代器物时,常常会说“东西会说话”,也就是说,器物的形象会说话,它会告诉收藏鉴赏者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不能简单地看作器物形象的本身,而应该是器物所内蕴的历史文化。宋代理学所阐述的天人相与的命题,是我国哲学发展在宋代的一种创造性的历史积淀,它对有宋一代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毫无疑义,宋代贯耳瓶的造型和线条,也受到了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器物造型的积淀和文化的积淀是同步的,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看似相似的器型所体现的文化背景不同,比如清代生产的贯耳瓶的线条就是挺直张扬的。(清代乾隆贯耳瓶和清代道光贯耳瓶)

二、宋代官窑瓷器是宋代尚古之风的再现

在众多的宋代官窑瓷器的器型中,熟悉我国礼仪文化的学者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特征带有明显的上古时期的青铜器的风韵,具有浓郁的庙堂风格。如图7南宋官窑鼎式炉的造型带有明显的西周青铜鼎的特征,而图8南宋官窑觚则有着商代青铜觚的造型特征,这种共同的器型特征反映的是器物所溢满的庙堂之气。

为什么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会和上古时期的青铜器产生强烈的共鸣呢?冯先铭先生说:宋代官窑瓷器“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者甚多,显然是受北宋徽宗朝帝王提倡的仿古复古风气影响,这类仿古器皿只能是作为宫廷陈设用品而生产。”同时,除了宋代的尚文复古之风以外,瓷器生产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准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商周时期,相当数量的青铜器是作为礼器出现在重大的祭祀场合和国家礼仪上的,不管这些青铜器的类别和造型特征有多少变化,它的总体风格总有一种庄重肃穆之美,其中还带着些许威严和狞厉。这种因祭祀需要而塑造的审美风格,是青铜器型很为特殊的造型特征。那么为什么这种庄重肃穆的审美风格会出现在相隔千年之后的宋代呢?这和瓷器的发展和成熟有关。汉唐时期,瓷器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不仅表现在瓷器的生产工艺上,以及器物的艺术造型和审美情趣的异同,还因为汉唐之际的瓷器表面的装饰风格和庙堂之需有着一定的距离。汉代工艺上的不成熟,使瓷器还不能达到祭祀的要求,而唐代开放的社会氛围,使唐代艺术充满着奔放外露的艺术风格,这些都造成了汉唐两代瓷器还不能适应皇室需求,还不能满足庙堂的祭祀需要。而到了宋代,瓷器的成就已经到达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以瓷器替代青铜器作为庙堂重器已经成为可能。这样,在重大的国家礼仪和祭祀场合,瓷器的出场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为适应这种国家最高礼仪的需要,官窑瓷器的造型特征必然和上古时期青铜器的庄重肃穆的风格相一致,而时代的不同也使青铜礼器的那种狞厉悄然隐去。把握这种和青铜器的风格的承继和异同,是鉴定宋代官窑瓷器的精神所在。南宋官窑鼎式炉和南宋官窑觚虽然已经残缺,但仍不失庙堂之气,这种神韵是仿品难以企及的。把握这种瓷器内蕴的精、气、神,比纠缠于瓷器鉴定的细节更为可靠。问题是这种对精、气、神的把握又恰恰是鉴定瓷器最难以达到的高度。

在我国文物鉴定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大师级的文化学者,也有一些是从事器型、标型学的鉴定家,后者往往对文化学者的鉴定功力表示怀疑,似乎不从细节讨论就无从鉴定瓷器的真伪。

这种审美能力的差别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述的。

美是形象的真理。当一件外形为宋代官窑的瓷器放在鉴赏者面前时,它的形象直观地告诉鉴赏者它有可能是宋代的官窑器,有可能是清代的仿品,甚至是现代的仿品。当要用较短的时間来判断这个形象时,如何来进行正确的定位呢?这时,个人的艺术修养就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大师的艺术修养经过长期的文化积累所形成的艺术定势,会对眼前的瓷器作出一个符合逻辑的判断,他能根据形象思维的特征来正确判断瓷器所内蕴的艺术个性。而对于真正的宋代官窑瓷器来说,这种艺术个性是宋代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所决定的,它不仅表现在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上,也表现在这件瓷器的线条、釉色和釉面、器物的大小和轻重、器物的工艺特征上,将任何一个因素拆散开来的判断都会形成错误的结论。总之,这种宋代官窑瓷器所特有的艺术个性,是这些所有元素的综合体现。如果没有长期的艺术积累,要对眼前的器物形象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为,无论是清代的仿品还是现代的仿品,虽然它们在器型、工艺和釉面,甚至装饰纹样上都可以仿制得惟妙惟肖,却不能复制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因此,这种长期艺术修养所孕育的对艺术品的直觉而产生的形象判断能力,不是一个缺乏艺术修养的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宋代官窑瓷器所内蕴的尚古之风和庙堂之气,是所有仿品难以企及的高度。从这点上来说,文化学者的判断往往强于普通的鉴定者。

三、宋代官窑瓷器是宋代文人意蕴的图像

宋代是一个崇尚艺术的时代,一个不合格的皇帝却以艺术大师的资质指点着宋代艺术的走向。以赵构为首的艺术群体,他们的审美选择和审美取向决定了宋代官窑瓷器在古朴端庄之余,追求一种宁静淡雅的意境,这种意境充分体现在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上。北宋官窑洗的造型反映了宋代官窑匠的匠心独运。没有夸张,没有喧闹,没有多余,多一分则嫌满,少一分则嫌不足,一个在案头经常把玩、时时观赏的瓷洗,带给主人的是一种生活的淡定和诗意的闲暇。也许正是这种宁静致远导致了宋代的文化不能适应金戈铁马的血腥风雨,徽钦两帝的北狩也就命中注定了。了解宋代官窑瓷器的这种意蕴,就会对俗不可耐的历代仿品有一种天然的排斥,这也是鉴定宋代官窑瓷器真伪的最高境界。

对于宋代官窑瓷器有何纹饰的讨论,因出土瓷器上纹饰的出现而平息。图11是收藏在故宫的北宋官窑弦纹瓶,顾名思义这就是一件带有纹饰的官窑瓶子。南宋官窑莲瓣纹碗、南宋官窑鸭形器和南宋官窑器盖都是出土于杭州的南宋官窑瓷器,在这样几件传世品和出土器面前,恐怕没有人再会说有宋一代的官窑瓷器是没有纹饰的。这些纹饰都有共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又是宋代的艺术氛围和工艺技术所决定的。首先,这些纹饰都采用了模印工艺或贴花工艺,这类工艺在宋代的瓷器制作中已经十分成熟,不要说满足皇家需要的官窑瓷器,即使在民間广泛流行的磁州窑瓷器也运用了这类工艺的成就,也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而这种似隐似现的纹饰表现工艺,不在于绘图技法的娴熟,也不在于纹饰布局的流畅,而在于表现的朦胧和含蓄。这些纹饰都出现在釉下,不是用色彩而是用线条来丰富纹饰所表现的内涵,因此,这种表现手法是宋代文化在陶瓷工艺上的延伸。

宋代是一个崇文偃武的时代,整个有宋一代,文人的环境是我国历代最为顺畅的时代。他们没有廷杖的威胁和文字狱的恐惧,即使受到冤屈,也会绝处逢生。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给宋代文人造就了一个宽适和闲暇的环境。所以,宋代文人的散淡是真实的,它远远真实于魏晋时期七子所谓的肆意酣畅,因为那是他们避免政治高压的伪装。而宋人的这种真实的生活必然反映在宋代的艺术作品上。因此,陶瓷这种形象艺术的突出象征往往就以含蓄作为自己意境的主要表现手法,釉下纹饰装饰工艺的盛行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陈万里先生在评介宋代官窑青瓷时说其“釉色厚润莹亮”,其器型的和顺、线条的柔和、釉色的晶莹单一和纹饰的朦胧,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状态。如果没有厚润的釉层,印花的纹饰就不会朦胧,器物的线条就遮盖不住修胎的张扬,只有厚润莹亮的釉色才能衬托出宋代官窑瓷器的端庄和气度不凡。若不能把握这种和谐统一,对于宋代官窑瓷器的鉴定就只能就事论事,作一个匠人式的摸象,而不能像文化大家那样把握事物的本质,从形象本身来体悟艺术的真谛。

宋代官窑瓷器的开片也是征服收藏家的一个艺术因素。开片是瓷器表面最难控制的一种缺陷,但当人们改变审美情趣,把这种瓷器特有的现象以缺陷美的观念来观赏时,开片就成了美的象征。图9北宋官窑洗上的开片就是宋代官窑瓷器开片的典型。大多数宋代官窑瓷器的开片是大范围的大开片杂以局部区域的小开片,这种特殊现象是鉴定宋代官窑瓷器的一个参照因素。我们不知道宋代为何能烧出这种奇妙的纹路,开片为何在瓷器表面能产生这种大小参差区域間隔的现象?究竟是宋代瓷人的刻意追求,还是无意之中的天工巧合,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它所表现的宋代文人的心胸和宋代文化的度量,却是再恰当不过了。

宋代官窑瓷器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征服了很多陶瓷爱好者,而对宋代官窑瓷器艺术之美的欣赏,却又因各人的艺术修养不同而不同,这不仅阻碍了对宋代官窑瓷器的鉴赏,还制约了在最大程度上对宋代官窑瓷器的认知。那种抛开器物艺术之美而讨论器物的鉴定,是不能从审美本质上来认知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的,而且要做到从文化和艺术的双重角度来鉴定宋代的官窑瓷器则非一日之功,需要长年累月的文化积累和艺术熏陶。

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以自己的文化积累和艺术修养来认识更多的出土和传世的宋代官窑和其他窑口的瓷器。

宋朝官窑瓷器怎么鉴定?


宋朝官窑瓷器怎么鉴定?宋代官窑瓷器,“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宋叶《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文表明,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说,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但确切的窑址尚未发现;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1930年发现窑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与作坊遗迹,并获得大量标本。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以瓶为例,有弦纹瓶、直颈瓶、瓜棱瓶、贯耳瓶、胆式瓶、八方瓶、盘口瓶等,造型各有特点。官窑传世品今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少数的精美作品,已于早年流失国外。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已经说得很明白:“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别细腻精致。而澄泥,特别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斑点,擦不掉,这是由于釉中含有玛瑙缘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多次施釉烧制而成,其难度极大,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而易流散,今天我们所见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特别是其呈现出的如玉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无法做到的。

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浅的颜色品种。另还有其它多种颜色。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开片的角边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边、四边、五边、六边,形成没有规则的不等形。开片的边弯曲回旋多变化,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第一种(此第二种开片情况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类似冰或云母层层开裂)、百圾碎片,属于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较特殊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官窑中的汝官瓷同大众熟称的汝窑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这种叫法不一定合适)。这类器物釉层比通常汝瓷稍厚一点,带有一定光泽和略微透明度,胎色为香灰,烧制方法也是支钉或垫烧,裹足或露足.

6、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幅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有的器物常有一条纹从底部曲折延伸到顶部不断,或中途又折返回来到底部,也有称这种纹为牛毛纹的(除颜色如下一条所述的牛毛色外,更强调的是其形态多变化)。但大多为普通的开片纹,有称其为龟背纹,依据开片大小走势形成,或其包围面积大小差不多,或差异较大。但总体上说,纹路状态比较活泛。

7、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最著名为鳝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鳝鱼之污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来于裂纹中自己从内部逐渐生成的,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即胎内老色长久渗出所为,在放大镜下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就像深夹于缝隙间的褐色的已凝结的老锈(褐色偏红或偏黄有深浅,属于牛毛纹的其色有的线段深、有的线段浅、有的线段变白,如同牛毛的自然态),其间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纹,再过几百年也会逐渐生成鳝血的颜色(如一些器物鳝血纹并未全布满或连续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纹正处在延续生成变化中)。鳝血色这种老锈感对鉴定非常有效,往往对一件真品的属性起到极关键的作用。此外,白裂纹器物也不少,其纹色属白或无色态。

8、汽泡:以失透润泽型为例。其特点如古人形容该类宋官窑瓷汽泡时所说的“聚沫攒珠”形态,放大镜下可见如吹出的液体沫般一个泡紧挨一个泡,如下面三种:

(1)细密形。汽泡极细小密集。30倍放大镜下仿佛密集细小针尖紧挤在一块儿。80倍放大镜下,如煮米粥,汽泡分多层,上层汽泡仿佛从被煮烂雾化的米粒肚子中钻出,而下层有更小汽泡浸在模糊雾状背景之中。

(2)雾态形(难见汽泡型)。30倍放大镜下平润模糊如雾态。能见一些极小汽泡浮出表面或难看到汽泡。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处球形白色雾团中埋藏有数量不多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的汽泡。比正常的“聚沫攒珠”汽泡量少得多,也有专把这类在30倍放大镜下看不到多少汽泡的定为无汽泡型。

(3)密集形。30倍放大镜下可见汽泡密集紧挨如阵,泡比第一种略大些,个别偶尔可见一两个大汽泡在某一区域,可称为“寥若晨星”。80倍放大镜下可见多层泡,大泡于上,中小泡于下,泡外均为雾态充斥粘连。

需要提示的是,宋官窑瓷汽泡的“聚沫攒珠”态,在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浅大小层次,而在30倍放大镜下则显平齐、紧密,这种两重性特点或称做有“立体感”,是现代仿所达不到的。

还有一些属于黑胎器物中的露紫黑或灰褐色足脚的器物,因年代久远其足脚底常含有一种褐黄色土沁(一种洇在胎骨中的带褐黄色的土锈,含氧化铁所致)由里向外渗透出,擦不掉,可在底足见渗印到表面的土沁呈黄红色或褐黄色。

靠近足脚的胎釉结合处往往屯积厚釉,有两种情况:(1)结合处釉层边缘一圈修整得大体上看去较齐整,但仔细看仍有或上下或左右或薄厚或多少的偏差之处,给人的感觉是既认真,又随意,有点信手拈来的意思。这一种情况和清代不同,清代仿品胎釉结合处修得过于认真刻板齐整,其一圈看下来平直如一条线。再就是这种情况的宋官窑瓷胎釉结合处以下露出的足墙宽度有的器物为1至2毫米左右,有的为2至3毫米左右,最宽的北宋器物有达5至6毫米左右不等。

(2)结合处釉层边缘齐整型。这一种往往由于施釉过足墙直达足脚底边,釉屯至足脚边缘一圈嘎然而止,似乎把足墙一圈齐齐埋住,细看却还留有一线尚存,即所留足墙宽度最多不过1毫米左右。此种情况的结合处一圈很齐整,所屯之釉厚而不淌,其工艺相当高超,和清代的刮釉修整是两回事,可说是一个不解之谜。这一点在和清代器物的比较时一定要认真看。

9、口部特征:宋官窑瓷口部大多呈上扬状态,口部边沿比较尖薄,有刮手或挡手感,釉汁下淌微露胎色或胎体。黑胎器物则呈现一圈微黑或紫黑色,被称做“紫口”。有一些器物由于历史阶段造型工艺不同或口沿较平润不能使釉汁下淌则没有明显紫口。灰胎器物也没有紫口。“紫口”一般只在黑胎器物上得以表现。有的口部釉下淌较多在口部以下还形成一圈很明显的屯釉现象。极个别器物还在口部的芒口部位如同定窑那样略施酱色护胎釉进行装饰。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层很亮的光,行话叫做“贼光”。.现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氢氟酸泡半个小时,然后用高锰酸钾和泥包起来闷一个小时。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有一种“旧”的感觉。鉴别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觉;闻,有酸的味道。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官窑瓷器怎么鉴赏 只需看这四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官窑瓷器怎么鉴赏 只需看这四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鉴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