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鉴赏 > 导航 >

以现代生活的视角去认知鉴赏艺术品,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以现代生活的视角去认知鉴赏艺术品,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鉴赏 陶瓷文化 艺术瓷砖

2020-03-17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鉴赏。

现代生活中无处不见传统文化的影子。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化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例如蕴含着我国上千年文化与精华的工艺品。试问,又有多少人了解青花瓷、知晓珐琅彩,懂得紫砂壶……因此,从现代生活的视觉去传承这些艺术品,传承精深文化又显得尤为重要了。

市面上有一款传统传统武侠巨制《侠义世界》,它在游戏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受到业内媒体和行内游戏巨头的关注。它能够如此被关注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因为其“真实的武侠人物,真实的游戏场景,真实的历史剧情,真实的武侠元素”等带给玩家们的强烈震撼,而是因为其中的物品道具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真实,它们都是些名家艺术大师们创作的贵重珍品,例如“汉代绿釉陶壶”“唐三彩”“宋白瓷”“元青花”“明斗彩”“珐琅彩”和“釉里红”。玩家们在玩游戏中最著名的场景“七色地狱”时,必须寻找到这些艺术品才能成功闯关,玩下来之后每个玩家基本都对它们耳熟能详。俗话说寓教于乐,这款游戏能让玩家在一边玩的同时还能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不愧是一款经典的游戏。

当然,传统文化不仅仅在这些游戏上得到有所体现,而且在音乐方面也得到了巧妙的传承。还记得周杰伦那首唱红大江南北的“青花瓷”吗!“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优美雅致的歌词透露着浓郁的古典芬芳,美轮美奂好似将我们带入了典雅的青花瓷的世界。

传统文化是历来的艺术大师们创作的旷世美作,虽然总让人在不经意间觉得古老,想到厚重,回忆到很久以前,总认为与我们“摩登”生活的格格不入。但是,当我们褪尽一身的浮华和那层所谓现代化的外衣时,传统文化就像一股精神一样的驻留在这些艺术品当中,值得我们欣赏,值得我们珍藏,它们自然流露出得那种古韵,那种历史的质感如同乐曲流露,或哀或喜,都撩动着我们心灵深处的弦。因此,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得懂得坚守,对于那些收藏品与艺术品,我们得学会认知与鉴赏,因为只有熟识才知道它们的伟大价值。

小编推荐

现代工业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工业化的加速,数千年的陶文化如何对接现代工业文明?中国陶瓷产业如何提升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现代工业品如何传承与创新才能增加产品、品牌的文化厚度和内涵?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产业界做了很多的探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先生在结合佛山建陶工业最新发展态势以及对数千年陶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现摘录其中部分要点,或许对佛山陶瓷产业提升发展有所启迪。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 

当我走进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的时候,见到建筑设计师以最新的产品精心营造的、带示范性且引人入胜的各类型生活空间,我想这必能触发人们重新构筑自我环境的欲望。其中特别引起我关注的是东鹏产品质感和肌理的淡雅与古朴,它脱尽昔日墙地砖的浮华和刺眼的亮丽,体现了后工业时代人们对重返自然的渴望与追求。

工业化推动艺术生活化

十五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把文化艺术向人文性领域推进,随后“工业革命”所导致科学的进步更利于文化艺术的日新月异;对近代艺术有深远影响的毕加索更把现代艺术的追求融合到陶瓷艺术的领域之中,开发了“现代陶艺”的概念,于是陶艺家们不断在作品中追求“质感”与“肌理”,向往陶瓷艺术的“根”。这种寻根的趋向自然追溯到我国宋代汝、定、官、哥、钧等名窑,其中亦包括石湾窑的粗陶器。

石湾窑的含砂陶土与高温柴烧的烟熏效果更是陶艺家们梦寐以求的韵味。陶艺是单件的艺术品不可能人人皆可拥有,如何把这种艺术氛围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普及到人们的每个生活领域便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目标,其中“仿古砖”便是由现代陶艺衍生出来的工业制品,它在光洁无瑕的工业制品所充斥的现代社会里赋予人们难得的重返自然的感觉。

技艺好更要视野阔

俗称“石湾公仔”的石湾陶塑技艺,被我国认可为首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如何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我们今日的物质文化财富,便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传承并不是沿袭古人的一切,而是在前人的文化追求的指引下加以弘扬和发展。

石湾陶艺有几个鲜明的特征:古雅朴拙的形式、应物像形的形象、独特的胎和釉、生动传神的形态……这些特征如何转化和延伸到墙地砖、洁具等工业产品之中呢?

目前在佛山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中,已经淘汰了昔日浮光亮丽的模式,以材料的质感和肌理塑造出古雅朴拙的形象给人以返璞归真的自然风貌,在这方面已经与石湾陶艺有所*拢 

传承应弃形式重神韵

石湾窑一向使用的是当地含铁和岗砂的陶土,以独特的胎质建立了自己的形象,石湾窑昔日以草木灰陶釉仿北宋各大名窑的釉色,在仿的过程中取得了青出于蓝的成就,今天我们淘汰了光滑亮丽并非告别了釉,新的造型、新的功能同样要配合新的釉色,无光釉、哑光釉……不也是釉吗!

石湾公仔的确是生动传神的,东晋时顾恺之(345~406)曾说过:“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句话过去曾被局限性地理解为传神要*眼睛来表达。当然,眼神是神态表达的一种要素,但也并非是惟一的因素,例如花瓶是没有眼睛的,但人们在评价花瓶的造型时会说:“这个花瓶很挺拔,这个花瓶很刚毅,这个花瓶很婀娜……这就说明了瓶子也存在“神”的因素。我们为何不可以给墙地砖、洁具等建筑材料赋予高雅的神韵呢!

在墙地砖、洁具等新的陶瓷领域,石湾陶塑技艺同样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启发与参考。直接的移植、牵强的嫁接是于事无补的。古语有云:“温故知新”,东鹏陶瓷等企业要传承石湾窑五千年的陶瓷文化正是在新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的根源和依据。

当代陶瓷:继承传统 融合现代


中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历史,那么当代陶瓷在创作上还有多大的表现空间?它与古瓷相比,传承和创新又体现在何处?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中的“乾坤”,笔者走访了艺术品策展人于红河先生,他最近正忙于筹备“瓷韵春华”——第八届当代中国陶瓷名家精品展。

通过每一届展览、请艺术家们亲自现场表演,于红河对当代陶瓷的发展之路深有感悟。他认为艺术家要想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于红河以青花瓷为例向笔者诠释了当代陶瓷的新变化。

水墨牡丹景德镇青花瓷茶杯单杯

光影青花:从不经意到着意的追求

青花瓷始于唐宋,经历过不同朝代的审美更迭:纹样繁复、层次多样的元青花;工整细腻、优雅富丽的明青花;率意洒脱、题材丰富的清青花。及至现代,似乎穷尽了各种风格、各种题材的青花,仍然在艺术家的探索中不断“惊艳”登场,时下的青花,让人们找到了传统和时代的新契合。

例如国家一级美术师汪吟泉先生的光影青花,艺术语言鲜明独到,尤其是釉下填白技艺的成熟运用,三维空间的表现手法,打破很多传统的限制。他重视突出光影效果,缭绕的云雾在他手中诞生出“气蒸云梦泽”般的生动质感。汪吟泉只创作自己游历过的山水,那幅山水瓷板画作品《明月松间照》既真实又空灵,远景、中景、近景层次鲜明逼真,朦胧的月色诗意盎然,潺潺的流水似有回声。因为表现“雨、雪、雾、夜”难度很大,所以古人很少在青花作品中创作这样的内容,但这正是汪吟泉的强项所在。

汪吟泉早年师从陶瓷大师段茂发,之后从事舞台美术工作30余年,再返陶瓷创作。正是这段特殊的舞台美术创作设计经历,启发他将西画理念融入到青花的装饰技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由最初不经意的尝试,到着意的艺术追求;由对传统的继承,到融合现代艺术的实践,偶然与必然像是创作的两翼,激发着艺术家创新的灵感,把青花的表现力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陶瓷艺术装饰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陶瓷艺术装饰更加强调作品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的作用,且艺术家以传承与发展的设计理念,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到现代陶瓷艺术装饰作品之中,使现代陶瓷艺术装饰作品更具有民族文化内涵。

一、陶瓷艺术装饰蕴含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所谓陶瓷装饰,是根据装饰美的一般规律和表现形式,在限定的陶瓷器物上,将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运用装饰规律和美的法则去组织、安排陶瓷从器型到画面的关系组合,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视觉世界。陶瓷装饰简单地说,就是对陶瓷器物进行修饰、打扮,它是通过釉色、纹饰来美化陶瓷造型,达到釉色、纹饰与造型完美结合,用陶瓷装饰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创意。

景德镇周惠胜手绘青花瓷家居花瓶

陶瓷产品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作品,其在造型及装饰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和形式。陶瓷装饰设计不同于一般绘画性艺术品创作,它的平面构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体形体上完成的,必须服从陶瓷器物的形状和部位对装饰绘画的题材、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从任何一个角度对其立体形态的陶瓷器物及附属的装饰纹样进行审视,使之达到合二为一的完美性,才能称得上成功的陶瓷装饰。因此,陶瓷装饰是一种有局限性、有工艺材料限制及艺术要求的、同时以绘画或雕刻方式来完成的艺术创作,这就是陶瓷装饰的艺术语言。

二、陶瓷艺术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一件绘有精美的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弧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自然界已经脱离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魏晋南北朝的中国,进入了瓷器时代。隋代,中国窑工烧成了白瓷,隋代这项伟大的成就,改变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以邢窑白瓷最为有名,有“类雪”之誉,开创了“南青北白”新格局。有“诸窑之冠”美称的越窑,在唐代创造了中国青瓷艺术的高峰境界,唐代诗人陆龟蒙曾经写出这样的诗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他把越窑的青瓷形容的“千峰翠色”,正是对越窑瓷青翠莹润之釉色特点的诗意写照。

宋、元时期的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国传统瓷艺达到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和类玉的品质体现的最为深刻的时代。钧、汝、官、哥、定五大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中上登峰造极。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静品格,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求的审美风范。

明清时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术的基础上,达到了制瓷业的顶峰。永乐年间的白瓷洁净如玉、薄如纸,给人以甜美的感觉;永乐年间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温单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祭红见于成化,鲜红夺目,祭蓝以氧化钴为色料,蓝色纯正。宣德年间的祭蓝瓷尤为精致。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后期有所发展。康熙时期的青花纹饰采用西洋画技。雍正、乾隆时期彩釉瓷发展最快,雍正时期以清丽媚见长,乾隆时期以富丽堂皇为特点。这期间烧制的仿古窑精品,无论纹饰、造型、款识都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

追溯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陶瓷产品,陶瓷装饰有两大特点:一类是以适合陶瓷器皿的图案纹样装饰形式;另一类是以中国绘画形式在陶瓷器皿上进行的工艺转换表现形式。

三、陶瓷装饰艺术表达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陶器和瓷器是人为制作的物品,它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人的主观意识,陶瓷艺术装饰表达了人的自然观念,人的想象、情绪和理想。陶瓷艺术装饰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历代陶器和瓷器装饰纹饰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龙,又有人类自身,而且在这一纹饰中,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陶瓷艺术装饰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中国瓷器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反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藝术化的追求,它不愧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景德镇陶瓷珐琅彩牡丹凤凰冬瓜瓶工艺品

陶瓷装饰艺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华儿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中国的瓷器从古代就开始流向海外,宋代之后,瓷器更是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陶瓷艺术在作为一种价值交换产物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文化,在这一层面上来讲陶瓷艺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陶瓷制作的工艺从古至今可以说是代代相传,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为了满足人民大众不同的审美要求,生产创作了各式各样的陶瓷产品。可以说陶瓷艺术在世界文化的传递及交流方面起到了一种纽带及桥梁的作用。极大地丰富和繁荣着中国的文化与世界的文化。

四、结语

中国陶瓷,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先进的技术、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历经千年的衍变,陶瓷艺术在变迁中并未暗然失色,反而愈加有东方民族的特色,历经时间长河的冲刷,更显出其独有的魅力。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是一个历史的扬弃与发展的过程,从装饰题材到内容和形式,从创造方法到技巧,我们今天无一不是在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天的陶瓷装饰艺术,是在继承与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已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新时期,陶瓷装饰艺术仍然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精华,处理好创新发展与保留传统之间的科学关系,这需要陶瓷艺术工作者为陶瓷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只有一代又一代陶瓷艺术工作者不断传承与发展,就一定能够创造陶瓷装饰艺术更加辉煌的明天。

陶瓷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从泥土烧硬定型而发明了陶器,其后陶器的制作历经泥条盘筑和轮制成型,又由堆烧、穴烧到窑烧,制作方法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器物器形也日益丰富多彩,其中有碗、盆、釜、瓶、瓯、壶、缶、瓮等生活用陶器,也有砖、瓦等建筑用陶器。随着选料和制陶技术的进步,原始瓷器在商代开始出现,到东汉中晚期,开始出现瓷胎坚密、釉层光亮、高温烧成的真正瓷器。此后,中国古代的陶瓷历经唐宋元明清而蔚为大观,如唐代的唐三彩、秘色瓷,宋代的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窑,明代的宣德窑、成化窑、嘉靖窑,清代的郎窑红、粉彩器、珐琅彩等。这些陶瓷有的造型奇特,令人称奇;有的质如美玉,晶莹剔透;有的色彩斑斓,艳丽无比。这些都为中国成为“瓷国”奠定了基础。陶瓷本来是为实用而发明的,但随着质量的提高,其观赏性和艺术性日益增加。

随着陶瓷功能的扩大,其逐渐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成为重要元素构成的一部分。如在汉语中,制陶由原始社会产生的手工技艺,历经数千年生活中的使用,逐渐与道德教化、安邦治国、人格修养等概念相联系,成为语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史记》记载邹阳上书梁孝王,认为“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意即治世要像陶轮转动制陶那样有控制力。又如《汉书》记载董仲舒的对策,认为:人性修养如同制陶,“或仁或鄙,陶冶而成”;社会风尚“犹泥之在钧,唯甄之所为”,需要上层的引领。《后汉书》记载郅恽上书,认为天地“含元包一,甄陶品类”,即天地造化品物,如陶匠之成众品者。如《史记》记载匈奴特点是“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汉书》记载伍被劝说淮南王,认为秦末暴虐,天下大乱,“百姓离心瓦解”,应引以为戒。《明史》记载元朝末年李善长面陈朱元璋,认为“元纲即紊,天下土崩瓦解”,可取而代之。

在文学方面,陶瓷从生活用品到艺术赏玩,渗透到古人生活中,上至皇帝下至臣民,无不通过诗词歌赋,表达对陶瓷的喜爱。如西晋杜预《荈赋》:“水则砥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晋人潘岳《笙赋》:“状黄色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唐代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宋代苏东坡《试院煮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元代吴莱《观唐明皇羯鼓录后赋》:“上皇天宝全盛年,花奴抱鼓踏御筳……宋公守正好宰相,鲁山花瓷闻献豜。”明代王绂《黄广文席上咏白瓷杯》:“愁把相逢一笑开,广文今夕试新杯。浅深自是甄陶出,制作应从模范来。”王世贞《用晦寄四种杯仍系以诗走笔二绝为谢》:“饶瓷宣碗白于霜,鹦鹉螺兼翡翠觞。我欲按来成一钵,大罗天上贮三浆。”乾隆帝则有歌咏哥窑瓷枕、蟾蜍砚、钧窑碗、无当尊、花瓷灯等诗词几十首。

在艺术方面,陶瓷构成的雕塑是最主要的代表。陶俑自诞生起,就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从祭祀神灵和祖先到殉葬明器,充斥着原始意义的祖先与神灵崇拜。陶制雕塑的范围后来逐渐扩大,却又与儒、释、道及各种民间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大量孔庙、佛寺、道观、祠堂以及各类神祇建筑中的塑像,包括圣贤、菩萨、神仙、英烈和各类神灵,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和对祖先的追忆物化为偶像崇拜,陶瓷成为连接精神与物质的纽带,以此满足着人们的各种需求。据统计,唐宋以来全国每个县几乎都有孔庙、佛寺、道观、土地庙等,祠堂更是为数众多,因此陶瓷塑像数不胜数,成为中国古代的一大奇观。宗教信仰与思想意识促进了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也将无生命的陶瓷与令人敬畏的历史人物和宗教代表完美结合,使之成为传统文化元素中的明显符号。

陶瓷从实用品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构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糅入了大量优秀文化元素,集语言、文学、艺术、历史为一身,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符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中国陶瓷无论是外形还是内涵,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因此,深入研究其构成和影响,显得尤为必要。

关于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融合的分析


为了有效研究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融合。本文首先分析传统文化与涛子造型艺术融合的意义,其次对陶瓷造型艺术的内涵进行分析,最后对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融合的形式与方法进行探究。

一、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融合的意义

1.1有利于传统文化与陶瓷产品服务效能的发挥

陶瓷产品作为一种服务于消费者的载体,以人为根本是其核心内涵的准确表述,这同千百年来沿袭至今的传统文化的服务功能也不谋而合,将二者做出良性的结合,能够进一步促进二者服务效能的发挥。文化服务于设计,同时也主导者设计。设计需要文化的融入,方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1.2有利于增加陶瓷产品的附加值

现代陶瓷产品设计发展的一种重要契机是因为各行业学科之间呈现出交叉化发展的趋势,彼此界限愈发模糊。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逐步改变了以往的单纯功能性设计思想,开始关注产品的外观造型和精神内涵。在人们思想多元需求的现实条件下,实现陶瓷造型的个性化发展是陶瓷企业生存的重要途径,将传统文化融入陶瓷造型设计之中,是增加其设计附加值的重要方式,也是形成一套别具一格的陶瓷造型设计体系的重要方式。

1.3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陶瓷是我国历史悠久和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怎样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被世界接纳,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陶瓷艺术一直以来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载体,将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融合,不仅有助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更有利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二、陶瓷造型艺术的内涵探析

陶瓷产品通常有着艺术欣赏和实用功能两种属性,所以,陶瓷材质具备特殊性,主要决定了陶瓷造型与其他造型艺术种类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我们通过对陶瓷造型设计来达到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陶瓷造型设计的悠久历史而言,经历了长期的制作活动,积累了诸多经验,进而形成了其一套固定的方法及规律。与此同时,陶瓷造型在设计方面注重凸显继承性,即在产生新的造型之时,都会对以往传统的造型进行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创新。如若细细品味这些新型的陶瓷造型,可认识到新的陶瓷产品类型更注重引入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使传统文化更多地融入新兴陶瓷产品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陶瓷产品的艺术情感和文化内涵。

三、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融合的形式与方法

3.1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融合的形式

理性的知识信息传递,即通过产品材料工艺及功能性向用户进行信息传递,这是产品基础性信息传递。感性的知识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产品的外观造型及色彩等形态,向用户进行心理维度上的信息传递是现代产品向人们进行信息传递的两种主要方式。在进行陶瓷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基于这两种信息传递的基础上予以展开,促使陶瓷艺术更深层次的效能发挥,而非仅局限于表层装饰的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陶瓷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主要存在三种形式:装饰图案、产品造型、思想内涵,基于三个层面分别对应着具体的应用方法。

3.2产品造型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产品的形状和材质的肌理效果等是陶瓷产品的造型。将传统文化与陶瓷形状进行结合主要采用象征化处理法。即将陶瓷的形状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使得陶瓷的形状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内涵,可以进行特定语意的表述,使人们的情感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得到宣泄和共鸣为象征化处理法。传统文化与陶瓷艺术的结合,除了可以将图案直接装饰于陶瓷产品表面之外,将其与产品形状结合也是非常好的一种创新方式。

视觉与触觉是人们在与产品的交互使用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增强产品的情趣感,丰富了画面层次,又满足了用户情感体验,进一步加大用户的视觉体验及触觉感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对选择的传统文化元素依托陶瓷这种材质进行镂空等相应的处理。当然在将传统文化元素同陶瓷造型做出关联的时候,应当注意合理化的选取,以免破坏陶瓷外观的整体性,导致关联生硬,使产品趣味性降低。

3.3思想内涵层面传统文化的应用

赋予产品的内在语意是陶瓷艺术的思想内涵。在内涵层面,将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进行结合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概念关联法”。“概念关联法”具有抽象化的特征,有效应用的关键是确定的产品语意能否合理结合传统文化,要求设计师必须具有很好的生活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首先确定一个设计的主题,然后总结整理出能够与设计主题产生关联性的传统文化,并对其分析筛选,确定一项或几项传统文化,最后利用发散性设计思维将设计对象与确定的传统文化有效结合,使其具有一定的设计语意和精神内涵为概念关联法的主要含义。为了让设计更能给人以持续旷久的触动,才更具有生命力。首先确定设计主题语意,在设计主题语意确定后,对其进行关联分析,以动静结合的情节构思想象形式,进行主题的精确化定位,将主题转化为具象的设计语言要素,继而再将此设计语言要素的内在含义转化为与陶瓷造型有效对应的传统文化元素。利用“概念关联法”将传统文化融入陶瓷造型设计之中,使其具有特定的思想内涵,是陶瓷艺术的最高境界。

四、总结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陶瓷,陶瓷艺术已经被世界各地得到认知与熟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纳中国传统文化。

贯穿中国传统文化 “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国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价的精品,但部分国宝级瓷器并不在中国国内。欧美人士在结婚时,便特别喜欢送赠高级瓷器茶具。

从目前的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元明清时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国瓷器。从艺术性来评估(即艺术价值)。主要包括造型、装饰、图案三个方面。造型上以陈设器价值最高,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陈设器、文房用具、冥器、日用器。装饰上目前以彩装饰价值最高(如雍正时期珐琅彩),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彩装饰、釉装饰、胎装饰。图案上以人物图案价值最高,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人物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山水图案、吉祥图案等。从研究价值来评估(即科学研究价值)。如有纪年款的瓷器、在纪年墓中出土的瓷器,这些瓷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不是评估价值的主体,因此在古代瓷器价值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不高。

继承传统立足创新


——谈柯宏荣、陈桂玉瓷塑艺术

陶瓷雕塑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上,作为一种独具品格的艺术形式,在长期发展中不断丰富,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材质和不同形式的优秀作品出现。陶瓷雕塑发展到现代,陶塑以广东石湾最有代表性,瓷塑则以福建德化最具艺术特色。

福建德化的瓷塑艺术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曾经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明代陶瓷巨匠何朝宗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德化瓷塑在历史上的地位,形成了具有典型特色的瓷塑艺术风格,影响是深远的,在国内以至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化的瓷塑艺术匠师们,以辛勤的劳作和创造的智慧,构筑了独特的艺术传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提供了继承和发展的典范。

学习和继承传统艺术,理解和发扬传统艺术,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确实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应该认真地去临摹分析;去芜存菁,认清传统艺术精华之所在,这是需要判断力的,是需要通过创作实践加以吸收和消化的。

柯宏荣和陈桂玉是近十几年内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瓷塑艺术家。他们植根于德化瓷塑艺术传统之中,广泛地吸纳姊妹艺术多方面的营养和国外艺术创作的经验,不断地充实自己,在瓷塑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老一辈工艺美术师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全国陶瓷创新设计评展中获奖。他们的作品都是共同合作而成的,在陶瓷艺术专业方面的合作是和谐的;而在生活中又是亲密的伴侣,共同的爱好和事业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又在共同的事业中创造着优异的成绩。

柯宏荣和陈桂玉都是土生土长的德化人,这里的传统文化滋养了他们的灵性,这里的前辈陶瓷匠师们为他们打下了良好的工艺基础,培养了他们对陶瓷艺术热爱的情感。如果说在新中国建立后成长起来的那一批老的工艺美术师们,在陶瓷艺术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的话,那么柯宏荣和陈桂玉这一代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陶瓷家,则是进行着继往开来的工作。

柯宏荣和陈桂玉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正式学习陶瓷艺术的。在这之前,由于他们生长在瓷区的环境里,从小耳濡目染,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薰陶。柯宏荣的母亲在德化瓷厂工作,使他有机会经常在母亲身旁看如何制作瓷塑,有时还在放学后帮着做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80年代初期,德化瓷厂的工艺美术人才济济,创作设计正处在繁荣时期,在国内是很有影响的,自然也影响了柯宏荣。当时几位著名的瓷塑艺术家陈其泰、陈德卿、许兴泰和陶瓷设计家杨剑民都正值创作的旺盛时期。柯宏荣则从高中毕业走出学校,正处于对艺术和技术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如饥似渴地吸收时期。应该说,当时良好的学艺环境,为柯宏荣创造了学习各家之长的条件,提供了感受和理解传统陶瓷艺术最生动的课堂。柯宏荣从一开始就十分努力地学习,而且也显示出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得到老师们的指导和鼓励。在他步入陶瓷艺术领域的前期,便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这对他以后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陈桂玉迈进瓷塑艺术领域是先从临摹名家作品开始的,她具有比较强的把握造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领悟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悟性比较强。在临摹古人或今人的名作时,善于分析和思考,不是表面地简单地复制,而是循着作者构思的印迹去推断造型方法。她不仅仅追求的是准确和形似,而是更进一步追求神似。在这方面她所显示的才能和特质,受到她父亲的重视和保护,并支持她考进了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专业训练,提高了艺术修养,为她毕业后回到德化从事瓷塑创作打下了比较全面的基础。

如果说柯宏荣在瓷塑艺术方面最初更多是接受传统技艺的影响,得到工艺美术匠师们的口授心传的话,那么陈桂玉则是接受学校课堂训练,学习了西方的雕塑方法。但是。最后他们是殊途同归,都在德化瓷塑艺术创作上落脚,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在他们的艺术成长过程中,同时都受到富有创新精神的雕塑艺术家王则坚老师的指导和启发,对于他们后来在专业上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专业创作方面他们两人各有自己的长处,在艺术观点上又能取得共识,相辅相成,共同切磋,正像有的人评论他们的合作是“一加一大于二”,所以在专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人们所称道。他们在共同进行创作时,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创新,广泛吸收国外雕塑的表现技法来丰富新的作品。为我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会很自然地感到这是德化的瓷塑,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格十分鲜明,同时又会感到新的形式处理和新的表现方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自从1986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陶瓷美术设计创作展评会上,他们的作品《济公》获得二等奖之后,每四年一届的展览评奖都能看到他们的作品,而且每届都获得很高的奖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非常勤奋的,永远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艺术上不断地追求创新,所以才会不断有新作品问世,而且总是在探索和进步。他们是靠自己作品的艺术质量和工艺质量,还有那创新精神来取得评委认可的。在为人为艺方面,他们都是老实的,在全国陶瓷创作设计展评会上得到大家的公认。

在福建德化的青年瓷塑艺术家中,柯宏荣和陈桂玉两人在掌握传统技艺方面是出类拔萃的,纯熟精干,得心应手,能够很准确地驾驭材料。以往在陶瓷产区也不乏这样的人才,但是有的人在传统技艺方面虽然有很高水平,但在另一方面却忽略了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在创新设计方面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只能限在传统作品复制,表现传统技艺而已。但是,柯宏荣和陈桂玉却是特别重视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读了很多文史方面的书籍,欣赏各种优秀的艺术作品。他们从来没有满足于传统技法的熟练,认识到技术应该为艺术服务,靠着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在新题材、新构思、新形式、新风格等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柯宏荣和陈桂玉的瓷塑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严谨的,却又是豪放的。从整体气势来看是很放得开的;而细部关键之处的刻划却是很深入、很精到的,能放能收,收放结合,以写实手法为基础,结合概括和变形的处理,融合贯通,整体合谐。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艺术劳动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决不作欺世之举。他们在艺术的追求中完成的作品,尽管还有不成熟和不尽人意之处,但相信有这种认真严肃的思想指导,作品会逐步更接近完美。艺术的动人力量总是通过一定的造型形象展现的,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靠作者苦心的惨淡经营,才会赋予作品以情感和精神。

艺术劳动需要才能,同时更需要勤奋。柯宏荣和陈桂玉所取得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十几年来,他们辛勤劳作,苦心构思,不只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诚实的工人。他们学习陶瓷工艺,掌握材料的性能和烧成技术,分析和认识德化瓷质的特点,加以选择和利用,充分发挥材料的表现力。他们在创作实践中注重理论思考,写出了具有实践价值的文章。他们为了表现历史题材的作品,阅读大量的历史和文学书籍,在作品之外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因而他们的作品才会是感人的,受到人们的欢迎。

我相信有天才,我更相信努力。这一对青年人是有才能的,但他们的努力更令我肃然起敬。他们不浮躁,不空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前进着,祝愿德化的陶瓷艺术传统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好地发扬光大。

最早的艺术品创造是什么


艺术品一般指造型艺术的作品,艺术品是现代人们装点生活的最爱,是个人品味的彰显,一些大师艺术作品更是现代收藏爱好者收藏的热门。那么,你知道最早的艺术品创造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就来和您说一说。

人曾以“古玩地摊上寻找失落文明的考古者”来形容民间收藏家,这是一个高品位的光环,唯美而深沉。但民间收藏与考古涉及的范围是有差异的。考古在历史相关范围内无所不及,民间收藏则侧重以历代艺术品、工艺品和各种器物为主要收藏品。说起人类最初的艺术创造当然非陶器莫属。

民以食为天,器以食为先。原始器物的出现也必然因饮食而起,所以饮食具总是最早的器物。在人类学会使用火并且开始定居生、估以后,谷物或水产等成了人们的主食时,用于水煮食物的烹饪容器成了迫切的需求。有人说,每一次容器革命都是人类文明的坐标。视角很独特,想来又是妙趣横生。经过漫长的实践,先民们终于在火的作用下凝土成陶,朴拙的坛坛罐罐满足了生活的需要,也在人类文日月_史上定位了第一个容器坐标。

早在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并开始广泛使用陶器。但是由于找不到发明人,便把功劳给了神农,还煞有介事地将此事记载于《周书》。于是可爱的先民们又赋予了圣人爱护百姓的美吏象,并以此来解释陶的起源。

现代生活中,眼皮子底下的实用陶器大概就剩下朴实无华的陶泥花盆了。但是这朴实的容器在史前意义可是非比寻常的。浴火的陶泥曾经照亮了人类的史前黑暗时代。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物件。

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风格粗犷、朴实大方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后来,虞舜依照夷人发明的方法改进了制陶,夏桀用陶土建造房屋。周朝的礼制注重使用陶器,故设官吏专门掌管制陶。在战国时发明了铅釉陶器。秦代有兵马俑,缶、量之类的陶制器具,汉代有砖瓦,三国有精美的陶制器具,南北朝时有土佣,隋唐时有陶制的佛像及杂物,唐代的三彩釉陶达到了一个顶峰。到了五代末期,瓷器发明了,制陶工艺也就不再改进。历经宋、元、明、清数代,制陶之法沿袭并无太多改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