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凯而瓷砖 > 导航 >

品味十八酒坊,陶而不醉

品味十八酒坊,陶而不醉

凯而瓷砖 陶意瓷砖 大理石瓷砖

2020-03-17

凯而瓷砖。

“又是一年中秋到,十八酒坊飘香来。”神州大地的华人,合家团聚邀朋会友,举杯赏月其乐融融,十八酒坊陶藏年份酒带着醇柔情意与美好祝福款款而来,品陶藏美酒,感受团圆滋味十八酒坊,让您陶醉在中秋。

低醉酒度,小分子结构为健康之源。十八酒坊酒符合低醉酒度的标准,酒体微量成分只有100多种,酒体形成与众不同,全部为小分子结构,消费者品尝小分子结构的白酒,最容易与人体消化器官产生更大面积的接触,使其代谢加快,所以醒酒最快,陶醉而不醉。

会呼吸的酒,吐纳之间成就醇柔。十八酒坊采用地缸发酵、陶坛窖藏、陶瓶封装,生产全程隔绝泥土,不受杂菌干扰,不产生有害物质。陶质容器,使酒在生产全程都与外界保持物质交换,就像人呼吸一样,代谢新陈。十八酒坊就这样伴随光阴流逝,渐渐成长,慢慢老熟,宛若青涩孩童,出落成温婉动人的女子,时间愈长,愈有韵味。

地缸发酵,隔绝邪杂孕育健康。十八酒坊特选的陶缸,缸壁内外的釉质涂层,确保酒醅水分、酒精不向外散发,保持缸内温湿环境;密度适宜的缸体,阻挡大分子物质的进入,让酒醅邪杂不侵。

陶坛窖藏,时光历练的醇香。十八酒坊在精心酿制之后,封坛入窖。特别定制的巨型陶坛,质密坚硬。在陶藏陈酿过程中,陶坛多微孔网状结构和极大的表面积特性,能够有效保存高沸点香味物质,排除低沸点物质;祛新酒之青涩,减新酒之辛辣。酒更陈,香更醇。隔着陶坛静静地呼吸吐纳,在呼吸之间,时光流逝,酒色更清冽,酒味更柔美。

陶瓷瓶封装,期待启封的精彩。陶坛储酒,酒体与酒性都在这特制的陶坛里完成老熟。此后十八酒坊用陶瓷瓶封装,借助于陶瓷瓶的特性,继续保持着生命活力。十八酒坊继续在陶瓶里沉静岁月,等待启封时惊艳于世。

延伸阅读

“蓝贵人”因何而贵


菏泽出土了三件元青花,这一爆炸性新闻,随着沉船考古发掘的深入报道已成为世人关注的话题。文博界、收藏界、学术界为之瞩目,菏泽人为之欣喜,就连对元青花一知半解的百姓,也纷纷参与进来,欲探个究竟。于是,元青花的珍贵身价短期内不胫而走。元青花又被称为文物“蓝贵人”。请看——

“蓝贵人”因何而贵

11月23日,在菏泽沉船考古成果鉴定暨新闻发布会上,现场展示了9件出土文物,其中,备受世人瞩目的大件元青花“龙纹梅瓶”首次公开亮相。有人说,它值一个亿,也有人说,值三个亿,甚至更多。还有人说,“龙纹梅瓶”价值不可估量。元青花为何贵不可及?元青花出土的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向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证询。

专家解释,关于元青花,元朝有关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到,之前的朝代,也无人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波普博士在大量研究元青花瓷器的基础上,提出了至正型青花的概念,使国际上产生了研究、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热潮。元青花存世量极少,比较公认的说法,也就三、四百件。2005年7月,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纹故事罐”,以2.3亿元天价成交,首创近年来拍卖史上的高价先河。随着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民间藏家等趋之若鹜的追捧,元青花的身价连年增高。元青花一器难求,大件尤其难得,已为文博、收藏界、学术界所公认。

元青花是汉族、蒙古族、伊斯兰多元文化的缩影。由于长期无史可稽、无人所识,一经亮相,其珍贵价值立现,成为当今无可争议的国宝级文物。在元青花陶瓷没出现以前,中国瓷器通常是以素面的表现手法为主,而元青花的出现,则打破了以往的一些素面表现手法,以青花为主体的彩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品种,以往一贯占主流地位的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学从以素雅为美的中古时代进入了五彩缤纷的近古时代,使艺术观赏和艺术价值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也推动了明清陶瓷艺术的快速发展。青花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以器型高大,纹饰精美,发色艳丽,层次繁多,富丽雄浑,成为中国青花瓷史上的顶峰之作,影响着世界古代艺术。元青花瓷器的创制,是陶瓷史、乃至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元青花为何贵不可及?专家做出总结,元青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开创了釉下彩的先河;其次,元青花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过去更丰富,更具立体感,更有艺术感染力;其三,元青花存量稀少,因此,更凸现了它的价值,即平常说的“物以稀为贵”;其四,它是一个时代文化符号的再现,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五,对后世瓷器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谈到菏泽“龙纹梅瓶”、“鳜鱼纹高足碗”、“元青花盘”的出土,专家说,元青花窖藏从目前掌握的一些情况看,在国内曾陆续发现过一些,比如说河北省保定市窑藏、北京元大都遗址、浙江省杭州元墓、新疆霍城县窑藏、安徽省安庆市元墓、江苏省南京明初墓葬、高安元青花窖藏等20多处,都有出土。菏泽这三件元青花,因为器形大、画工精美、气魄雄伟、特征明显,弥足珍贵。它们的出土,将会吸引国内外相关学界的关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价值和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物层面,它将逐步以外现的文化内涵,彰显菏泽的文化品位。可以说,伴随着人们对元青花的认知,菏泽的知名度也会大大提高。至于三件元青花的价值,不可轻易估量,因为价值也是随时而增高的。

记者在菏泽沉船考古成果鉴定暨新闻发布会上、现场展示的出土文物中看到,元青花“龙纹梅瓶”,器形工整,图案精细,层次丰富,据现场目测,瓶高约有40厘米、,宽约20 厘米左右,属元青花中的大件瓷器,着实稀世罕见。“龙纹梅瓶”为纯青色釉描绘,色彩沉稳,图案共有六个层次,其中,一、三、五为短层间隔辅纹,二、四、六属主纹图案,第二层画工十分精细,花样呈现为二方连续。龙纹是整个瓷瓶的主体部分,龙身腾云架雾,昂首挺胸中作回望状,动感十足。其线条优美,画工上乘,应为高手所绘。巧妙的是,第六层图案一反横式走向,改为竖式描划,使底足部分更趋稳重挺拔。据了解,“龙纹梅瓶”出土时基本完整,仅瓶口处有小残,展示时已做修复。即使如此,也属万分难得。难怪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仔细观看“龙纹梅瓶”后说,这个梅瓶将来是菏泽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要精心保护。

零距离欣赏“原始瓷”品味文物之美


本报讯戴着白手套,拿着放大镜和小电筒,零距离欣赏“国宝”之美。昨天下午,由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一场“文化有约——零距离赏宝活动”在柯桥区越国文化博物馆举行,10多位绍兴文物爱好者有了一个与珍贵的馆藏文物亲密接触的机会。

作为社会历史沉淀的见证者,博物馆通过文物的收藏、陈列、展示和研究,为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文化和智力支持,成为人们拓展视野、满足审美、培养意趣的重要场所。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参观者只能隔着玻璃来欣赏,或者说,很多馆藏文物被锁在库房之中,并不能与公众见面。而这种小型鉴赏沙龙的形式,不仅能让广大文物爱好者非常感性地认识到文物的历史价值,还能获得如何赏析其艺术特点、怎样判别文物时代、鉴别真伪等基本常识。

记者在现场看到,亮相这场活动的十件原始瓷,几乎每一件都是精品。它们堪称是绍兴地区出土的原始青瓷的缩影,也代表着柯桥区越国文化博物馆众多馆藏原始瓷的风韵。该馆长、文物研究员周燕儿告诉记者,这样的零距离赏宝活动今后还将继续举行,下一期沙龙的主题将是越窑青瓷。

夏日花语·品味生活 西班牙顶级手工瓷艺


2010年6月26日,来自西班牙瓦伦西亚的顶级手工瓷艺品牌Lladró在北京怡景园(私人)商务会所举行了一场以夏日花语·品味生活为主题的品牌活动。活动现场以大量的鲜花为装饰,营造了一个夏日恬美的午后花园。席间,Lladró还邀请到了京上知名的室内设计师为来宾讲解全球最新的家居装饰风格,以及如何用花卉和Lladró作品来装点家居。Lladró在现场展示了近六十余件作品,包括其顶尖的华贵瓷艺作品、经典作品以及部分新品。一件件巧夺天工的Lladró瓷艺在清新素雅的各式鲜花的衬托下,更彰显其动人的魅力和精致的手工艺,完美地呈现出Lladró对于美、女性、大自然、童真等各种美好情感的赞颂。

正如Lladró亚洲区总裁JeromeChouchan先生所言,我们希望Lladró的作品不仅能展现其优雅生动的设计、精湛完美的手工艺,更能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好在Lladró作品中定格,留驻生活中的每一个难忘的瞬间。我们也希望将这些美好带给更多的中国消费者,让他们一同来欣赏、体味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享受由Lladró为他们的生活和居家带来的情感上的共鸣和生活中的感动。

开演之前

全球限量发售2500件

《开演之前》之创作灵感

Lladró的艺术家们一直以来对于艺术的题材都特别偏爱,芭蕾少女、舞台上的小丑,这些只有在舞台上才能看到的角色,却恰恰是Lladró的艺术家们关注的题材。

《开演之前》之陶瓷制作技艺亮点

这件作品结构的设计极其巧妙,雕塑师仅通过3个芭蕾少女的脚尖和凳子腿来撑起整件庞大的作品,故而也增加了其制作难度。而作品对于细节的刻画尤其令人赞叹:少女细腻的脸部表情,芭蕾演员优美的身体线条,以及飞扬的舞裙,展现了一幅充满动感的优雅画面。

Lladró礼享家

女孩、少女、少妇……女人们一路长大,却总在所有的年龄总怀揣着对于舞蹈的梦想。身体的美需要保养呵护,灵魂更需要自我关爱与滋养。《开演之前》就是这样一件唯美而优雅的作品,无论是在追梦抑或是在梦中飞舞,这样一件别致的家居装饰总能让你想到自己每一天忙碌生活背后的意义与追寻。

披巾少女

《披巾少女》之创作灵感

创作灵感来自于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主角。自由、独立、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样这件作品也充满了卡门般的力量与才情。这件雾彩的大型雕塑,以细腻质感的人体与鲜艳的披巾形成有趣的对比。少女身上的披巾以珐琅绘饰,并用精湛的陶瓷技艺做出像是在真正的丝绸上绣花的逼真效果。

《披巾少女》之陶瓷制作技艺亮点

雾彩的绘饰一直都是人像雕塑的极佳呈现方式,细腻而温润,不仅完美地呈现出人体肌肤的质感,更能精妙地勾勒出人体优美的曲线。

Lladró礼享家

这件充满雕塑感的作品仿佛有着其独特的表现力。独坐的少女仿佛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心灵伙伴,将其摆放在梳妆台或床头柜,每当你独坐阅读或思考,她仿佛是一个充满力量与魅力的朋友,静默地给予你生命的力量。

绽放的季节-小鸟

《绽放的季节-小鸟》之创作灵感

作为花见系列的其中之一,这件作品按照日本的花见习俗,所描绘的主角自然是盛开的樱花树。事实上,这些陶瓷花卉的花瓣还经过了日本专家的鉴定,而这也正是这件作品之所以在日本市场上大受欢迎的原因。

《绽放的季节-小鸟》之陶瓷制作技艺亮点

这一充满动感的瞬间定格需要对底座支撑进行详尽的考虑与设计,是对陶瓷制作技术的一大挑战。这件作品中的硕大花朵也是同样,它们与树枝之间的受力支撑点也非常小,这为整个作品的制作也增加了制作难度。

这件作品中灰喜鹊的绘色细腻出彩,头部闪耀的一抹黑色、咽喉与身体上的白色、翅膀上淡淡的掺着灰色的浅黄褐色以及长长的尾巴羽毛上的天青蓝色。整件作品设计为釉面效果,凸显灰喜鹊光亮的羽毛,使它看起来更栩栩如生。而雾面的陶瓷花朵与釉面的灰喜鹊和树干正好形成鲜明对比,平添了丰富的质感,更具视觉冲击力。

Lladró礼享家

家就犹如灰喜鹊栖息的枝头,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人们总需要一个可以停下脚步的地方。这件作品非常适合摆放在客厅中,灵动的画面赋予居住空间更多的气韵,而同时也提醒着自己多为自己保留一方可休憩调养内心的小天地。

女孩与斑点狗

女孩与斗牛犬

创作灵感

Lladró再次以小女孩作为创作题材,着墨于女孩与小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结。除了作品的装饰手法之外,这个系列的整体概念还因为小女孩们服装中的法国格调而得以进一步彰显,为人物增添了鲜明的自我风格。

陶瓷制作技艺亮点

作品的大部分都保留了陶瓷的原色,整体用色看似非常保守,只是很少的几抹红色与黑色,来勾勒出女孩的衣服。而恰恰是寥寥数笔的鲜亮色泽凸显出作品的欧洲风情以及当代的艺术风格。

Lladró礼享家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天生有着对小动物的偏爱与亲近,使得我们从小便学会关心与爱护他人,感受情感的交流。这一组作品将会有各种不同的狗种与女孩陪伴,可以选购自己喜爱的小狗装点房间,不仅可以为家居空间增添一抹生机,也可以提醒自己永葆孩童时的柔软与天真。

双龙戏珠

全球限量发售2000件

《双龙戏珠》之创作灵感

这件作品描绘了两条巨龙围着一团燃烧的珍珠嬉戏,而构图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中国的九龙壁。与九龙壁相同,扇面上所绘的龙有5个爪子,这在中国是皇帝的象征。这件看似传统的釉彩作品沿用雅致经典的着色,并结合了珐琅绘饰以及一些浓烈并具有表现力的绘色。这件作品的构图与图案与传统花瓶非常相似,但这一作品别出心裁地将画面以扇面的形式呈现,使得画作上的每个细节都能同时一览无遗。

《双龙戏珠》之陶瓷制作技艺亮点

这件作品以最少的组件所制成的最大的陶瓷作品:整个作品仅仅使用3个组件制成。并且通过巧妙的挂墙设计,突破了陶瓷装饰禁锢。这件作品是装饰扇系列的第二件作品,与上一件《春色满园》同样限量发售2000件,极具收藏价值。

Lladró礼享家

这件颇具霸气与阳刚气质的作品非常适合放置在书房、办公室或玄关。双龙戏珠本身在中国就有着吉祥如意,盛世太平的寓意,作为家居装饰可以为主人带来开泰之运,同时彰显主人的尊贵与格调。

Lladró背景资料介绍

Lladró,这个位列西班牙奢侈品前三位的瓷器品牌,秉承其精湛的全手工陶瓷制艺在全球享有盛名。Lladró出品的瓷艺因而也获得了西班牙皇室的青睐,在许多外交场合,Lladró都被做为皇室的首选;而凭借其精湛的瓷艺以及在艺术方面的不断突破,亦成为了诸多国际顶级博物馆的永久收藏;许多知名好莱坞明星也将其作为装饰与优雅礼品的上佳之选。

1953年,Juan,Jose和VicenteLladró三兄弟在西班牙的Almassera(即现在的Valencia)创立了Lladró公司,制作极具特色的高品质陶瓷工艺品。现在,Lladró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翘楚。Lladró的所有陶瓷工艺品都在位于西班牙瓦伦西亚市郊的TavernesBlanques制造完成。占地面积超过100,000平方米的Tavernesblanques已成为了西班牙的“陶瓷之镇”。Lladró在全球拥有超过2000名员工。公司在海外拥有8家子公司和21家自营连锁店。此外,遍布世界123个国家的4,412家特许经销商也在销售Lladró的产品。

如今,盛名之下的Lladró在原有的经典瓷器的基础上亦不断尝试新的产品领域,制造出不同风格和种类的产品,如翻新经典之作的Utopia乌托邦系列,颇具设计创意的Re-cyclos再循环创品系列与Re-deco再装饰创品系列、颇具实用性的功能美学系列、时尚新潮的Talismania陶瓷珠宝系列,以及香薰烛台系列等。为了开拓更广泛的作品风格,Lladró还不断地与著名设计师共同设计创作一些全新的产品系列,如西班牙设计师JaimeHayon的Fantasy梦幻创品系列,德国设计师BodoSperlein的再循环创品系列,英国Committee设计工作室的创品系列等,先锋的设计风格赋予了Lladró瓷器更当代的艺术呈现。

从青瓷而黑瓷到白瓷


关于各地茶具的优劣,陆羽有一段著名的论断:“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次,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唐代所崇尚的碾末烹煮的茶风,茶汤显“白红”(即淡红),青瓷色泽沉稳,“相映而成高雅之趣。邢州瓷虽然洁白莹亮,就未免稍嫌轻浮了。”(郑培凯,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序)给茶碗分等级,不是以瓷器的质地而是以瓷器的色调为标准,看它是否能和茶汤的色度调和出最大的美感。正因为如此,以越窑为代表的质朴大方、色泽沉稳的青瓷茶碗,就被陆羽和整个唐代奉为上品了。虽然以邢州瓷为代表的白瓷在当时也不乏拥戴者。

这样就很好理解,为何宋代的“最佳茶碗”从青瓷转为黑瓷了。宋代斗茶更盛,具体方法为:事先用茶末和开水调好茶膏,然后一边用沸水点泡,一边用茶筅回旋击拂,打出白色的沫饽(汤花),要求色泽纯白,汤花保持时间长(“咬盏”)者优,先出现水痕的就失败。这样,为了以黑衬白,更为了便于裁判孰优孰劣,黑瓷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蔡襄所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茶录》),宋徽宗所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大观茶论》),说的都是一个道理。过去被奉为上品的青瓷、白瓷都不再适用,在重黑瓷这一点上,宋代做到了“从认识到行动上的高度一致”。

到了明代,人们对茶碗的色泽选择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在今日,纯白为佳”(许次纾《茶疏》)。因为到了明代,点茶已成往事,饮用散茶蔚为主流,洁白如玉的白瓷衬托绿色的茶汤,清新悦目。屠隆在《考槃余事》中说:“宣庙(指明宣宗)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不但肯定了白瓷的绝对优越地位,而且质疑了蔡襄对黑瓷的看重。其实,这都是茶水惹的祸,蔡襄时代茶贵白,当然瓷贵黑,明代茶贵绿,当然瓷贵白。观点不同,其实其理则一,只是各为其茶。

“严格说来,茶碗的色泽与茶叶的品质是不相干的,然而,饮茶作为美感体验的艺术,茶碗的形制与色调,配合盛出的茶汤色度,就使人在特定的空间氛围中得到相应的感受,从而产生心灵的回响”(郑培凯,出处同上)。诚哉斯言。据此推去,唐代、宋代、明代的茶人们,都追求茶、盏一体的整体艺术美感,虽则时代不同、取舍各异,究其缘由,却是人同此心,心同此趣的。

匀净如牛乳 拙朴而粗狂


核心提示:磁州窑系是宋金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系,窑址在今河北磁县境内,因宋代以地属磁州而得名,但窑场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广有分布。磁州窑系多为综合性瓷窑,白瓷是该窑主要产品,兼烧黑瓷、彩绘瓷、三彩陶器等,以其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拙朴粗狂的风格而卓然自立,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磁州窑以瓶、罐、缸、壶、酒具居多,以剔花、珍珠地划花、白地褐斑为时代特征。

器型

磁州窑民风色彩浓郁,不为士大夫所赏识,故以生产日常生活用瓷为主,主要器物有碗、盘、水注、瓶、盂等。其中碗多为白釉,造型丰富多样,如直壁斗形刻莲瓣碗、折沿碗等,碗内心常有五组斑点组成的草叶纹;盘也是以白釉为多,有敛口曲腹盘、斜壁或直壁花瓣口盘、黑釉星形露胎盘等;炉有白釉、黑釉或青釉珍珠地划花及白釉绿斑装饰;枕的形制不多,传世的仅有元宝枕、枕面及枕墙处装饰珍珠地折枝花。

至北宋中后期,在原有器型基础上新增了一些仿官窑的碗、钵类,另有瓜棱罐、印花盒、三足香炉、变形花瓶等出现。碗类多为高圈足、斗笠式。

胎釉

磁州窑的胎土含有较高的铁和钛,胎色显得较深,呈灰白或灰色,胎体坚致。为弥补胎体不足,白釉器物都在胎釉之间施一层化妆土,使胎面洁白光滑,这是鉴别该窑口的基本特征之一。

磁州窑釉质粗糙,白釉是一种为化妆土的白,釉面匀净如牛乳而略显粉质,另一种白釉则有较强的玻璃质感,釉色奶白带有土黄,伴有细碎本色开片。除白釉外,黑釉亦为大宗,还常见有少量的青釉、籽麻釉。

纹饰

磁州窑不仅造型丰富,而且装饰风格多彩,尽显民间自由洒脱艺术情趣。这个时期在装饰手法上创造出了全新的白地黑彩、白釉绿彩、白釉褐斑、绿釉黑彩、白釉剔花、珍珠地划花等。其中珍珠地划花源于唐代金银器錾花艺术,颇具特色。主要纹饰有缠枝菊、蔓草、半圆形团花纹、斜向回纹、云纹、卷叶纹和钱纹,笔法率意,图文并茂,独具匠心。瓷枕和罐类大件器物常有题诗、人物故事和吉祥寄语等,虽寥寥数笔却颇为传神。

总的来说,宋磁州窑无论是彩绘、刻画还是人物、动植物题材,都能较自然流畅地表现出浓厚的古朴的民风民俗。现代仿品大多笔力滞涩呆板,刻意模仿而矫揉造作。

款识

宋元时期,磁州窑书写铭文盛行,或作坊名称、姓氏,或器物品种、用途以及制作年代等,刻、写在胎体上。有直接书写的,也有以印章打印的,如“x家造”、“某某馆”、“x家用”,为宫廷烧造的装酒梅瓶等多刻写有“内府”字样。

十八世纪赫斯特瓷器中国风与欧洲传统的碰撞


1994年,德国法兰克福历史博物馆在Kronberg的贵族宫殿开设了

赫斯特瓷器博物馆(H·chster Porzellan-Museum),并作为该馆的一个分馆,展示了赫斯特瓷器工厂从1746年成立至今琳琅满目的作品,以及赫斯特瓷器丰富多彩的历史面貌。

展品包括近1800件赫斯特釉陶和瓷器,其中有出类拔萃的人物雕塑,有出自赫斯特著名画家之手的精细的紫色衣袍、风景、花卉和鸟虫作品,还有在宴会甜点长餐桌上装饰摆放的整套瓷器和精美绝伦的餐具。

这些作品引领了18世纪欧洲日常生活之风骚。

最重要的一位大师是赫斯特瓷器的式样设计师约翰·彼得·梅尔基奥尔。在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即1765至1779年间,他设计了超过300件人物雕塑形象和餐具,同时展现了从洛可可风格到经典主义的转变。他的早期作品显示了洛可可和18世纪中国风格的珠联璧合。

人物瓷器雕塑作品《中国皇帝》

在1765至1766年,梅尔基奥尔完成了他最奢华的一组人物瓷器雕塑作品,即中国皇帝。在这组人物中,皇帝形象高大威严,突出的构图和人物情感的丰富表达,使得此件作品成为传世杰作。中国皇帝高贵地端坐在龙椅上,龙袍具有异域风情。其色调丰富的袍子以及轻盈的碎小网格状的华盖上有用贝壳和石子做成的洛可可式的装饰品。在宝座的台阶上围坐3位朝臣,他们分别代表了科学家、诗人和艺术家,他们毕恭毕敬,诚恐诚惶。

瓷器雕像中的书籍、画卷、调色板、凿子和皇帝脚下的儿童头颅模型,无不展示了皇帝是艺术的赞助者。中国皇帝的雕塑形象是当时中国风格的盛大的宴会台桌装制品的中心。节日盛宴的甜点餐桌上摆放精美瓷器作为饰品,在18世纪欧洲上层社会寻常可见。在西方雕塑中,中国皇帝站在台子上,陪伴他的是妃子、宫女,四周有打起遮阳伞的仆从人员以及唱歌、跳舞和杂耍的宫廷人物,这是欧洲人想象中的中国皇帝的生活。

赫斯特瓷器中的中国式绘画

赫斯特的中国风格题材在装饰瓷器中也是很受欢迎的。在17世纪中期的欧洲出现了“中国风”的巨大潮流,到18世纪则达到高潮。由于中国出口的瓷器特别畅销,价值连城,荷兰和德国的釉陶和瓷器手工作坊都以来自亚洲的瓷器为样本,尝试尽可能地进行精确的仿制。

从1720年起,欧洲艺术的“中国风”装饰有了发展,艺术家们利用东方的主题、纹饰和样式,并结合欧洲传统的洛可可式风格纹饰,以适应欧洲艺术的偏好。工匠们完全是有意识地与中国装饰品的原有风格进行竞争。

从同时代的奥格斯堡和纽伦堡出版的铜版画和旅行报道中的部分铜版画中,赫斯特的艺术家获得了灵感和启发。他们也借鉴麦森瓷器工厂的题材,当时麦森瓷器作坊的约翰·格利高里·核罗德 在1725至1726年间勾勒了超过1000个“中国式”的草图,这些草图后来被收入到“舒尔茨图样集”(Schulz Codex,因为这些瓷器在19世纪为商人Georg Wilhelm Schulz收藏而得名),而其中的部分设计图作为铜版画出版,也是瓷器画家为瓷器装饰的图样。赫斯特瓷器博物馆展出的一套带杯托的杯子,展示了这些中国式的草图的使用。

对于瓷器绘画家来讲,在绘画装饰上不是只把这些不同人物进行精确的复制, 而是要把艺术家自由想象的那种异域风情的氛围表现出来。他们模仿这些东方的题材,但是并不理解其象征意义,也不追寻其真正的含义。甚至他们时常不能完全搞清楚“中国式”和“日本式”的区别。

根据传教士、商人和东印度公司学者如画般的游记描述,中国对于欧洲人来说是充满智慧的地方,人世间的乌托邦。提到中国,人们便会联想到富裕、财富、美丽诸如此类的词汇,在他们的想象中,中国是一个由皇帝管理的国度,这里的政府可以保证人们在和谐享乐中无忧无虑地生活。

在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后,严格的宫廷礼仪和风俗也随之不复存在。中国式的这种想象迷住了欧洲宫廷。法国画家如弗朗索瓦·布歇、让安东尼·华托和皮兰蒙,德国的雕刻师如维格尔、沃尔夫和尼尔森,都勾勒了中国风格草图。他们不是对自然界的再现,而是虚拟出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无忧无虑的世界,他们作品中的人物身穿华服,喜欢狩猎,如18世纪上层戏剧节上展示的场景。画家有时候还经常混淆亚洲(远东)的和东方(中东)的这些主题。他们陶醉于异域的魅力,将这种装饰的表现方式和自己的想象结合。因此安德利阿斯·飞利浦·埃特纳所描绘的中国人物总是置身自然风景之中,身穿华丽的异域风情袍子,这些都结合洛可可式的装饰品被画在赫斯特的茶具中,我们可以在赫斯特的瓷器博物馆中看到它们。

中国的文化元素对于赫斯特餐具的样式发展有一定影响,例如球形的茶壶、罐子和葫芦瓶都是以中国的瓷器形制为范例的。中国的茶杯成了赫斯特的无柄茶杯模仿的对象,这些瓷器大量从赫斯特出口到中东地区,人们特别喜欢这些具有异国情调装饰的茶具。

印度花鸟

自从赫斯特瓷器厂成立以来,亚洲风格的花卉已经用于瓷器绘画装饰,这些题材被称为“异域样式”“印度风格”“中国风格”或“日本风格”花卉。特别是印度式的花卉装饰在早期赫斯特的釉陶和瓷器中很常见。他们的设计可能是回到了麦森著名的陶器画家亚当·佛里德离席·冯·莱文芬克的风格。许多赫斯特的茶具、酒器和花瓶绘有印度式的花卉纹样,这些来自野外的零星的花朵,诸如菊花、牡丹或者是盛开的牡丹花束。其中最流行的是菊花、牡丹、樱花、石榴、山桃枝、竹、荷花。它们没有任何象征意义和远东的意境表达,赫斯特的画家将其作为纯粹的装饰元素,不管其植物的形式。有时,他们是用钴蓝色的蜡菊装饰将其进行风格化、程式化或平面化的再现。最流行的是花瓣丰富或简单的牡丹,因为它们和当地的芍药和大丽花非常相似。它们往往被与花茎、花藤和长穗画在一起。

赫斯特瓷厂鸳鸯粉彩瓷盘 鸳鸯粉彩瓷盘

赫斯特瓷厂也直接复制中国的绘画样式,这可以从两个粉彩装饰的瓷盘上看出来。这个在1750年模仿制作的中国瓷盘用了非常精细的玫瑰色、红色、绿色、蓝色和绿松石色绘成,表现的是荷花、水草和鸳鸯。另外一个约在1755年于赫斯特制作的盘子由画家按照中国式的构图精确完成,通过强烈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更增强了其绘画的色彩。

赫斯特瓷厂粉彩花鸟盘

直到18世纪70年代,赫斯特依然很流行印度飞禽的绘画。在中国山水画中,表现自然界中不同姿态的各种鸟类有悠久的传统。受到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启发,法国的铜版雕刻家皮兰蒙在1760年完成了一件题为“中国风格鸟类”的作品,此作品展现了无数有着闪光、多彩羽毛的想象中的奇异鸟,它们栖息在粗糙的树枝和灌木上。这激发了法国艺术家路易斯·维克多·格尔温罗塔尔斯的灵感。他曾从1771年至1773年在赫斯特瓷器厂工作,是赫斯特博物馆所陈列的东方情调最突出的鸟画的代表画家。这些中国式样和中国文化的持续影响在赫斯特瓷器博物馆的展品中都有体现。

粤海名陶


清末石湾陶素胎螃蟹篓

位于广东佛山的石湾镇,素有南国陶都之誉,制陶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考古材料证明,唐、宋已有艺术陶器的生产,真正的艺术陶器则盛于明、清,陶塑艺术享誉遐迩,习惯称为“石湾公仔”。其制陶悠久,基础深厚,善创善仿,独具风格,反映出各阶层人们的喜好和社会风尚,百姓的喜、怒、哀、乐。其品种有:人物神仙、神话传说、瓜果器物、鸟兽虫鱼、建筑装饰、丧葬祭器以及现实生活等题材,都十分逼真、生动,历来就是广东收藏家收藏的热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富足,收藏之风更盛,石湾陶艺名家的原作品,收藏价格从20世纪80年代低价格的几千元到90年代上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2000年后的现在,个别名家作品涨到上百倍。2003年,广东省博物馆到韩国举办馆藏石湾陶塑展览,展览效果非常之好,很多国际爱好者对广东石湾陶器艺术评价很高,“鬼斧神工,简直不是人做的,太神奇”,等等;2004年春节,广东省博物馆又在本馆举办了大型“石湾大师作品展览”,把现代19位国家级和省级石湾陶艺大师的作品展示出来,同时博物馆本身为配合展览提取了部分馆藏明、清石湾陶器一并展览,效果很好,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受到收藏家的喜欢。为此,笔者挑选部分馆藏明、清至民国的石湾艺术陶供大家鉴赏。

石湾艺术陶器,不像云南彩陶,它从唐代开始已经出现,但留传至今的很少,每每谈起唐代石湾,都是指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广东南海墓葬出土的唐代陶罐,和靠近石湾的南海澜石墓葬出土的宋代南海窑褐彩人物梅瓶和其他文物等贯穿历史。真正广泛普遍流传的石湾艺术陶器应从明代算起,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传世文物数量之多,工艺之精,品种之广,艺术品位之高,一直兴盛不衰,究其原因,就是陶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之优势,更重要的是艺术扎根于民间,所反映内容都是亲近生活和百姓喜爱的作品,这是石湾陶塑最大的特点。同时,石湾陶能继承传统风格,模仿全国各著名窑口的品种,在此基础上,又有许多独特的创新制作方式,如塑造生动传神的仙佛人物、活灵活现的鸟兽鱼虫、工艺绝伦的瓦脊壁画、微塑自然的山石盆景、生活实用的日用品和各种艺术装饰的器物等大自然中所有景物无奇不有。特别是塑造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和露出的胸腹部,一般总是不上釉,以保持胎色和线条的刻划,不论是大型雕塑或是只有一二厘米高的小件作品,都极为讲究传神,即不但形肖,而且神似。为此,本文略选各种代表器物介绍,大致可分为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建筑雕塑类、盆景瓜果装饰类等。

清石湾陶蓝釉药酒大壶

一、器皿鉴赏

一般为摆设之用,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器物,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典型作品有:

1.明代石湾陶钧蓝釉蟠螭纹瓶,高19.5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6.5厘米。直口,长颈溜肩,腹下收,浅圈足。肩部双凸弦纹间印四凸起的蟠螭纹,形成装饰带。满施钧蓝变釉,浓艳美观。底无釉呈酱褐色,刻“仿周蟠螭瓶,可松制”楷书款。可松姓苏,明代晚期石湾制陶名家,善仿制钧窑颜色釉,款多用刀刻在器物底部。

2.明代石湾陶仿宋钧窑三足炉,高13.9厘米。炉形似鼎,唇口,短颈,双耳,圆腹,三乳钉足。通体施仿钧蓝变釉。石湾陶历来善仿宋代名窑瓷器,这件作品不管从釉色还是器型都是十分成功的仿钧器。

3.明代石湾陶酱黄釉鼓形三足炉,高3.3厘米,口径14厘米。器身呈鼓形,敛口,浅腹,平底,口沿和近底处各饰鼓钉纹一周,腹两侧堆贴狮首耳。底附三蹄形足,通施酱黄色釉,底中间留有一道模印痕迹,足间钤有椭圆形楷书“祖唐居”款。祖唐居为明代晚期名店号,善作日常生活用具,器物较讲究,习惯施用黄、绿、青、蓝等颜色釉,底部多钤有楷书椭圆形“祖唐居”三字印,另外还有钤“集古”、“墨客”、“美玩林”等印。清代仿祖唐居款的较多。

4.清代石湾绿釉镂孔鼓形绣墩,高40厘米。坐墩上下呈圆鼓形,鼓面略上凸,鼓底略下凹,鼓壁浑圆,上下边沿处各饰一周鼓钉纹饰,酷似真钉,主题纹饰为镂空钱纹环绕一周,下壁绘缠枝花卉,鼓壁通体施绿釉,鼓墩面施窑变红釉。整体感觉似清中期的石湾陶作品,釉色莹润自然,形状稳重大方,似一个真正的鼓放在那里,鼓面的红釉似牛皮红色,上下边饰的鼓钉一个一个的好像靠它把鼓皮绷紧,真实得体。

5.清代石湾陶虎皮斑釉花瓶,高20厘米。撇口,长颈,圆腹,圈足。通体施虎皮斑釉,黄、黑、绿素三彩色,是石湾陶仿景德镇素三彩窑变釉的品种,色彩搭配协调,应为清中期的作品。

6.清末石湾陶素胎螃蟹篓,高13厘米。活似一个真实的竹篓,编织的竹条纹饰纹丝可见,两只红、绿螃蟹趴在篓耳系的两边,整体感觉逼真、生动,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石湾陶高超艺术所在。

7.民国石湾陶红釉加彩松鹰纹瓶,高43.4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8.8厘米。盘口,直颈,长筒形身,一边画松树老鹰,另一边书七言诗“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辛酉(1921年)中秋节二日,广州市裕华公司作,少秩笔。”圈足内盖圆形“广州市裕华制”楷书印,“裕华”为民国时黄祥华在广州开设的陶瓷店,“少秩”是制陶和绘画艺人。裕华公司当时聘请陈渭岩、潘玉书、廖坚及刘全星等陶塑名家,以制作大型花瓶、花盆等日常用品弛名。

8.清代石湾陶蓝釉药酒大壶,高60厘米。唇口,粗颈,丰肩,双系,短流,平底,半釉,似蓝宝石般的蓝釉,釉色莹亮。是冠以“少林寺”药酒名义在石湾定做的跌打药酒壶,药酒壶之大,可供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使用。胎体厚重,才经得起药酒长期的浸泡,使药效更佳。壶腹部中间刻着清楚的文字“桥康斋少林寺跌打还魂药酒”。

二、人物仙佛类鉴赏

仙、佛、人物,是石湾陶器中最常见、最重要、作品最多的品种。从明清到民国甚至建国后一直到现在的石湾陶,仙佛人物都是石湾陶器制作的重头戏。明代以佛像、观音、土地公和佛道崇拜的偶像为主,制作工艺较为简单明了。清代工艺明显精致,品种要丰富的多,有各种历史英雄人物、小说戏剧人物、宗教、仙佛罗汉、神话传说人物等,特别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题材,有渔、樵、耕、读等作品。十分生动形象,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收藏品,为石湾陶器开辟了广阔天地。代表作品有:

9.明代石湾陶白釉观音像,高21厘米。观音盘腿而坐,双手捧经书,目光低视看书。观音通体满施白釉,为明代中期石湾陶制作特点。石湾陶器在明代制作人物的特点是,脸面有釉,而且施釉不够均匀,而且凸出部位隐约可看出胎色。这件观音像具有比较典型的明代石湾陶人物特点。

10.民国石湾陶孩童持蛤立像,高58厘米。孩童持蛤立于石台上,上穿肚兜,下着长腿宽裤,腰系一宽布腰带拖至膝部,脚穿布鞋,头留一桃形发,盖于脑门上,光头赤膀,左手持蛤,右手伸出拇指,喜笑颜开,活泼可爱,表现出一孩儿捡到一大蛤时的喜悦。立座左方留一长方空白,上书“广州石湾陈渭岩塑”楷书款。陈渭岩为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陶塑名家,号养云居士,别号诚一道人,又名惠南。偷师于黄炳,善作人物和动物。曾偕艺徒潘玉书应邀去江西景德镇交流雕塑技术,仿景德镇瓷塑作法,用瓷土塑造一批作品,目前这批作品的价格十分昂贵,为收藏家炒作石湾陶器的热点。

11.晚清石湾陶仿哥釉读书人,高11厘米。一书生身着白色宽袖长衣,坐在地上,右埋手,左手持书,两眼认真看着书,形象逼真。石湾陶善于塑造小型人物,观察社会生活细致,善作小件人物,颇能抓住人物的典型个性,把精神动态刻划得入木三分。这是石湾名家刘佐潮的得意之作,刘佐潮是清代末年至民国早期的石湾制陶名家,擅长人物的制作,而且善仿宋代哥窑釉,不管白釉还是蓝釉都有仿哥窑的开片。

12.清末石湾陶背诵课文人物坐像,高17厘米。作品反映了过去学生读书的刻苦样子,一瘦弱男学生,赤裸着上身,露出骨瘦如柴的身躯,坐在土坡上,手捧着书本,抬头、张嘴、高声背诵课文,可以想象当时社会学生刻苦读

书的艰苦生活环境,作品真实生动。

13.民国石湾陶李白醉酒卧像,长9.5厘米。李白身着长衣,扶坛醉卧在地上,埋双手,伸出一脚,衣施白釉,有小开片。李白两眼微合,枕手依坛而睡,甚安祥。作品虽很简练,作者亦能抓住人物醉酒之后入睡的安祥神态,颇传神。座盖方印“霍厚制造”,霍厚名霍小厚,民国年间人,擅长制作人物,代表作有“太白醉酒”、“刘伶醉酒”、“关羽”等。常用印章有“霍文厚制”、“霍厚记”、“霍厚记造”。

14.清末石湾陶铁拐李坐葫芦,高21.9厘米。白釉葫芦红釉人物衣衫,素胎原色表现裸露皮肤,铁拐李手持芭蕉扇,独坐在葫芦上。据说,铁拐李的葫芦是其法宝,坐在上面犹如乘帆艇,任意逍遥,石湾陶大师利用这一传说,把铁拐李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之 紫砂珍品“曼生十八学士壶”


紫砂珍品“曼生十八学士壶”是清代著名金石篆刻家、书画家陈曼生设计并与当时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创制的代表作,被紫砂界奉为经典。陈曼生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将文人艺术与制壶技艺有机结合,从而完成将紫砂壶由工艺品到文人艺术珍品的转变,也才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紫砂壶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

二百年沧桑变换,曼生壶流传至今,早已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而完整的全套曼生十八式,因其几乎不可求而成为一个神话。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文人紫砂探索与研究的学术机构——玉露(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参照历史遗存,经过九年精雕细琢的打造,将曼生十八学士壶这一高雅与高档并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精品再现于世人面前。

曼生十八学士壶集艺术、历史、文物、赏玩、实用、收藏等价值,承载有紫砂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古文学、书画、篆刻、金石文化等众多文化元素,融合儒家、佛家、道家等思想精华,从而成为几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精髓的代表者,其完美再现,不仅是对于紫砂文化的一种推动与完善,更是一项重大的紫砂学术研究与紫砂科研成果,填补了中国紫砂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而同时由紫砂专家培宗先生编著的《曼生十八学士壶秘笈》更是一部全面而详尽介绍文人紫砂壶的学术专著,对于文人紫砂学术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1月11日,由玉露(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主办的重现曼生十八学士壶国宝级紫砂珍品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正式宣布重现曼生十八式国宝级紫砂珍品。

“玉露”在中国紫砂史上第一次科学、完整、真实地对曼生十八式进行了复原,按天干地支年号排序,限量出品六十套。而“曼生十八式”、“曼生壶”“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阿曼陀室”已由出品机构玉露(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成为了玉露公司珍贵的紫砂文化品牌。

由玉露文化公司发起成立的“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是以热爱紫砂的文人群体为基础的紫砂学术研究群体,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家文化机构提供学术支持,有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著名艺术家组成的学术专家顾问,有国内一流的紫砂造型设计群体,有专业的紫砂研究中心、设计中心、制作中心,有专业的出品机构,有以紫砂艺术教授、研究生导师为主体的文人紫砂制作队伍,同时也拥有供喜好文人紫砂作品的人士进行学术交流的阿曼陀室茶社,更有以经典的曼生十八学士壶为主体的多种文人紫砂作品。作为中国专业的文人紫砂学术研究机构,“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将以宏扬中国文人紫砂文化为宗旨,致力于优秀的中国文人紫砂作品的发掘与研究,引导中国紫砂研究与创作群体的发展方向,为喜好紫砂文化的群体提供经典的文人紫砂作品,使传统的紫砂艺术焕发光彩。 

让茶具道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深厚


在开始学习茶的阶段,我们所需要准备的基本器具有:煮水壶(随手泡)一只、茶道组合一组、茶海(茶船)一个、无色透明玻璃杯若干、四~六人量紫砂壶一把、公道杯一只、小品闻香饮杯若干套(包括品杯和闻杯)、大盖碗若干(陶瓷紫砂随意)、新茶巾(小毛巾)一条、还有就是对茶艺的好奇心一颗了。

茶在我国的传播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让茶具道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深厚。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具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陶溪川


景德镇陶溪川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项目是一个以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运作主体,集现代服务业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于一体的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65亿元,计划用地240公顷,其范围以朝阳路至珠山路东西方向延伸为轴线;以为民、宇宙、雕塑、景陶、建国、艺术等老城核心地段六家城市老工厂为依托,构建“陶溪川”、“学生村”、“窑作群”、“红店街”四大板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项目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要求,遵循“工厂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环境营造”的原则,抢救性保护文化遗产,建设七十二坊陶冶图全景客厅,陶瓷工业遗产活态博物馆,学徒传习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展示场所,建造精品酒店、咖啡馆、美术馆,引进时尚品牌,导入现代经营理念,着力打造一个国际范、强体验、混合业态、跨界经营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秉持“开创一个创意时代,搭建一个战略平台,创造一个艺术殿堂”的战略理念,开创“陶瓷+X”的复合发展模式,打造全业态、全产业链的文化体验综合体。

项目以建成“世界艺术创意交流平台、国家文化复兴先锋示范区、江西特色旅游目的地和城市工业文明保护典范”为战略定位,力求达到“保护文化湿地,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城市建设,集聚八方人才”的目标。同时项目还涉及到项目核心区老工厂棚户区5800户的搬迁改造,所以它又是一项民心工程和惠及民生的公益事业。项目工期约为5年,预计建成后将催生形成一个300亿元规模的特色文化产业带。

陶溪川活动

陶溪川夜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