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古代磁州边贸瓷

古代磁州边贸瓷

瓷砖墙面 古代瓷器皿 古代瓷器用途

2020-03-18

瓷砖墙面。

公元968年(北宋乾德六年),宋太祖赵匡胤批准越南开国皇帝李公蕴独立施政,时为李朝。为了加强和方便与中原宋朝的联系,公元1010年,李太祖由中部长安迁都北上升龙(今河内)。从此,北部湾海上的航运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合浦沿海造船业和海外贸易的兴旺。

收集于越南的磁州窑剔花梅瓶,高32.1厘米,蘑菇帽形的瓶口,短颈接溜肩,鼓腹收腰张脚。足沿平切,足壁厚1厘米,向内斜挖足深3.2厘米,足壁尚留旋痕,内凹的底较平滑。胎壁下厚上薄,下垂的重心使人感觉自然稳当。胎灰中夹白,胎质粗疏,白胎衣上涂饰白釉。主题纹饰减地剔花为缠枝莲及莲瓣纹,三条阳起的弦纹把花纹的层次按主次分开,上下呼应的水波浪纹构成了意象中的连天波涌莲香飘的图景。剔花的刀工流畅,剔白见地的刀痕圆滑熟练,留白的构图边沿巧用斜刀剔地留花,增强了剔花工艺的立体艺术效果。

同出一地的磁州窑划花梅瓶,短颈接收腰的杯形口,溜肩、鼓腹、收腰,撇脚外张为小八字,施白色的化妆土上涂白釉。娴熟的划花手法讲究轻重缓急、意会虚实,线条自然流畅。大开光里两幅婴戏图构成了主题纹饰,瓶肩的水波纹与瓶脚的莲瓣纹由三条双线弦纹相间,略显粗松的灰白色胎质道出了古代中国北窑瓷大多涂化妆土的信息。所划出来的婴戏纹简洁到多划一笔就少了几分意趣,少刻一刀就无法使人物形象意贯神聚。整个构图在写实中适度的夸张,轻点几笔就留驻童真天趣,飘逸出活泼烂漫的可爱。抬手举足间,表现了古人“莲生贵子”的祈求、美好的祝愿。一柄大莲蓬,一齐放在了孩子的肩头。

梅瓶是中国瓷器家族中的美人儿,它集实用、装饰的功能于一体,置放几中案头亭亭玉立大方得体,两条线造型很适合人们的欣赏品位和眼缘,为古往今来的收藏家垂青。

宋代的磁州窑瓷器不但为交趾人所中意,而且随着边贸的发展由北向南流布,遍及交趾。其艺术品位影响着交趾早期瓷器的生产,越南陈朝朱陶窑生产的剔花和划花瓷器就是中国磁州窑的缩影。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吉州古瓷


吉州古瓷,始制于唐末,其独具特色的产品,一直为国内外人士所珍视和仰慕。在宋元时期,吉州陶瓷就作为商品远销外国。古瓷中的"剪纸贴花盘"、"凤首白瓷瓶""木叶天目盏"等,分别被日本、英国大英博物馆、南朝鲜国立中央博物馆誉为国宝、瓷中尤物和稀世珍宝而珍藏。 吉州古瓷是古代著名的吉州窑产品。窑址位于吉安县永和镇西侧。其古瓷产品据目前掘现的有100余种,其中以碗盏等生活用品为主,鸟兽、虫鱼、杯筒瓶罐等工艺品巧夺天工、出类拔萃。纵观其花色釉颜,有黑釉,白釉、青釉、绿釉、彩画、琉璃等;剖析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贴花和洒釉雕塑等。这些瓷器精致淳朴,独具匠心,极富江南风情。特别是在黑釉碗盏中贴上一片树叶,以"窑变"等特殊方法烧制而成的"木叶天目盏",尤为稀罕,斟上茶水后,那叶子呈现出淡绿色,叶脉依稀可见,且生机盎然,成为我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 为了充分挖掘吉州瓷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吉安县于1982年成立了"吉州古陶瓷研究所"并重建了吉州陶瓷厂。建厂后生产的仿古瓷"木叶天目盏"等,1985年通过了国家级鉴定,产品送往亚太博览会,蜚声中外,以此撰写的两篇论文也震惊了各国陶瓷界和考古界。目前,该厂生产各种仿古产品,相继进入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士、南斯拉夫、匈牙利、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奥地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1986年研制的琉璃釉建筑陶瓷新产品,经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物化测试,各项指标符合标准。从而填补了我省的空白。

外销瓷器磁灶窑


磁灶窑是古代陶瓷窑始于南宋,终于元,南宋至元为其盛期。产品有青瓷、黑瓷和绿釉陶器等。胎体较粗,多为灰白色,也有泥黄色。装饰有划花、印花和堆花等。为适应外销需要,装饰花纹有的带有异国风味,产品曾在海外许多国家出土。磁灶窑产品以海外市场为导向,是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磁灶窑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其历史价值和影响,2006年磁灶窑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交椅山窑址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点。

磁灶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产地之一,磁灶窑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典型风格的民间窑场。其始于南朝,窑火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采用龙窑装烧工艺技术,因地制宜,博采众长,品种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磁灶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自南朝以来,这里以开窑设灶制瓷而得名。

磁灶窑窑址大都分布于梅溪两岸,考古调查发现的南朝至清代窑址有26处,即溪口山窑址、狗仔山窑址、虎仔山窑址、后山窑址、后壁山窑址、土尾庵窑址、童子山二号窑址、童子山一号窑址、蜘蛛山窑址、宫仔山窑址、顶山尾窑址、许山窑址、山坪窑址、溪乾山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曾竹山窑址、大树威窑址、镇宫山窑址、宫前山窑址、宫后山窑址、斗温山窑址、铜锣山窑址、路山尾窑址、寨边山窑址、窑尾草埔窑址、下尾湖窑址、瓮灶崎窑址等。宋元时期,磁灶窑陶瓷生产达到鼎盛,产品外销到日本和东南亚诸国,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达到空前。种类有各种单色釉和彩绘陶瓷,以生活日用器为大宗,其中执壶、军持、龙瓮、黄釉铁绘花纹大盘等器专供外销,是宋元磁灶窑中具有典型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产品。

磁灶窑产品胎质粗糙灰白而薄,不够细密,若瓷若陶。釉色种类多样,大体分为黄釉、绿釉、青釉、酱釉、黑釉及黄绿釉等。其中绿釉和彩绘瓷是最富特色的产品,绿釉器呈色鲜艳光泽,彩绘瓷分为素胎褐彩和釉下褐彩。装饰手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刻划、剔花、贴塑、模印、镂雕、彩釉和彩绘等,因器而异。装饰纹样五花八门,纷繁迭出。其主题图案为各种植物花卉和龙、凤等祥瑞动物,辅助文饰一般采用龙纹、回纹、钱纹、弦纹、云雷纹、卷草纹等,也有题写诗赋文字的。

执壶是磁灶窑的代表性产品,多为饮用器,器型、釉色丰富多样。宋元时期,磁灶窑大量烧造执壶,以盘口执壶为多。初时器型为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短直流,壶体矮,平底。

宋元时器身渐高,施半釉或全釉,长曲流,手柄高过壶口,浅圈足;有喇叭口、撇口、直口,有长颈、短颈,有溜肩、斜肩、圆肩,壶身瓜棱形、扁壶形,鼓腹、扁腹、收腹,假圈足、圈足。

元时器型多为玉壶春瓶。明清造型增多。釉色有黄釉、绿釉、青釉、酱釉、黑釉及黄绿釉,也有素胎褐彩等。装饰手法有剔花、贴塑、模印、彩绘等;纹样花卉和龙纹饰一般采用回纹、钱纹、弦纹、云雷纹、卷草纹等。

执壶为土尾庵窑址、蜘蛛山窑址、金交椅山窑址生产,尺寸通高从9至28厘米,腹径8至22厘米,款式多,式样全。磁灶窑产品工艺娴熟,表现手法多样,作品洋溢着民间生活气息和乡土韵味。因执壶器多为外销,目前国内一壶难求,奇货可居,价格看涨,精品价位应在万元以上。

长达半个世纪的磁灶窑考古调查及研究资料证实,在日本和东南亚均有相关发现,这些地区发现了不少出土或传世的磁灶窑器物。20世纪末,“南海一号”宋代沉船、“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出水磁灶窑器物;台湾澎湖列岛考古活动,采集到数量很多的磁灶窑器物标本,这是“海上丝绸之路”宋元陶瓷外销的实物证明。

耀州贡瓷小记


耀州窑创烧于唐而终于元,以青釉为主,兼烧黑釉、白釉瓷器。五代末迄宋初,受越窑及龙泉窑的影响,创烧刻花青瓷,故耀州窑青瓷有“越器”之称。其产品以民用为主,也作为当地的贡品,故《宋书、地理志》有“耀州贡瓷”的记载。耀州窑因烧造时间较长,釉色变化极大,青瓷呈色有粉青、豆青、黎青、虾青、蟹青和青中带黄近似草绿多种,釉质光亮而滋润,瓷釉颜色深浅不一,边沿部分发褐黄,人称姜黄色。装饰手法以印花、刻花、划花为主,其中印花和刻花形式最多,最精美。耀州窑器物以日用器碗、盘、杯、壶、盆最多,而瓶、罐、炉之类的陈设器和玩具等较少。

耀州窑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代表,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及玉华宫等窑址。同时模仿耀州窑青瓷或稍晚仿的有河南的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广西的永福窑和广州的西村窑等,形成一个颇大的耀州窑系。在市场上耀州窑的新仿品颇多,几可乱真。主要差别还在于划刻花显得呆板,圈足等细节处理不到位,釉面浮光扎眼不滋润。只要你集藏研究耀州窑古瓷片标本,便可悟出其中真假来。

元耀州窑青瓷菊瓣纹钵式洗(如图),高9.9厘米,深8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5.6厘米。斜腹饼底内微凹,口内敛。洗内无纹饰,洗外用浮雕手法刻菊瓣纹,辅以对称的蓖划纹。施釉青中偏绿,洗近足处积釉滋润如古玉,远观宛如一朵盛开的菊花。虽此洗有一处小残缺,但却为我们研究鉴赏耀州窑古青瓷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磁村古瓷窑址


位于淄川区磁村镇,共包括3处窑址:南北窑洼区,苹果园区和华严寺区。

 (1)南北窑洼区,在村东约0.5公里处,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76年《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在窑址北部发掘窑炉12座,采集了大量标本,按器型和釉色特征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黑釉为主,次为青釉、酱釉、茶叶末釉,釉色较纯正,器物主要有碗、盆、瓶等。中期以白釉为主,有少量青釉,并施护胎釉,白度不高。胎以红胎为主,灰胎次之,很少白胎。以白釉加绿点彩的装饰居多,大都施在碗的内壁近沿处。出土器物以碗最多,次为钵、罐、瓶等;晚期以白釉为主,黑釉少见。出现了划花、剔花等装饰手法,出土的器物有碗、罐、碟、瓶等。从器物造型、釉色、及制造工艺看,南北窑洼区当为唐代晚期至北宋时期的窑址。

 (2)苹果园区,位于磁村南部,窑址现存面积2万平方米。地表散布有许多瓷片,以黑釉居多,青釉、酱釉次之,釉色不纯正。胎骨厚重,色为缸红、白、灰色等。器类主要有碗、盘、罐等。其年代约为唐代。

 (3)华严寺区,在磁村南部,面积1.6万平方米。1976年《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对该窑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烧煤窑2座,料池1个,作坊遗址1处,并采集了大量瓷片标本。釉色以白釉最多,次为黑色、酱色、黄色。白釉的白度很高,釉面光洁。胎亦白色、质薄而匀。制作规整,装饰精巧多样,有划花、剔花、篾纹、白地黑花、加彩、绞胎等。器物有碗、罐、盆、杯、盘,以碗居多。该窑址年代为金代。

 1984年,磁村古瓷窑址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元吉州窑瓷怎么鉴别?


宋元吉州窑瓷怎么鉴别?吉州窑的窑址在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是宋元时代江南地区的一个主要窑口。晚唐时即已开始烧造瓷器,至宋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至南宋达到顶峰,元初起走下坡路,但后期又一度中兴,到明代中后期逐渐停烧。在晚唐至五代吉州窑的初创时期,釉色比较单一,品种也少,主要是酱褐釉、乳白釉和淡青釉的碗、罐和水注之类;到宋代,吉州窑进入了繁荣期,釉色和品种都增加了,黑釉、乳白釉、绿釉、影青釉、洒釉、窑变釉都有生产,特别是黑釉器成为了这个窑口的一个主要产品。吉州窑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过汝窑、磁州窑、建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等的诸多影响,特别是与磁州窑和建窑渊源关系密切,在鉴识时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共同与不同之点。

吉州窑器一般为正烧,少有大器出现。其胎质较粗松,但很坚硬,器物胎壁较厚,界于瓷与陶之间。胎色以灰白、米黄为主,个别呈紫灰色。这种胎料,现在在当地还有留存,这就给制假者留下了有机可乘的条件。但当时吉州窑窑工的修胎是很有特点的,为了追求时效,熟练窑工往往就在快速的几刀之中完成了修坯的工作,因此,在器物上可见到修坯时所留下的明显刀痕和旋纹。又因当时胎泥淘炼较简单,烧成后胎体上常可见有杂质和孔隙。这是在鉴识吉州窑器识胎时的一个重要特征,须首先予以关注。此种工艺的独特性,常使仿制者露出马脚,大多数仿品制胎过白、过于精细,即便模仿,也常是貌合神离,做不到位。仿品的胎质常比真品还要紧密和精细,胎体常是过重或过轻。此外,宋时,吉州窑器中有一种仿定窑的产品,这种器物胎质较薄,胎色呈粉白或黄白色。识别时要多从胎质、施釉和工艺特点几个方面去仔细分辨。

吉州窑器的施釉一般采用3种方法:即浸釉、吹釉和洒釉。主要是浸釉法,即用手倒拿着底部浸入釉中,因此,器物底部常无釉。另2种施釉法则在浸釉器物上再吹上或洒上别的颜色釉。吉州窑瓷施釉较厚,古瓷釉面光润细腻,有一种温润之光。作伪者常用兽皮或浸油软布来进行抛打,以使其出现温润之光。但用兽皮擦者,在放大镜下可见无数细小平行的擦痕;而用油布擦者,在摸触时会有一种油腻感。还有用稀酸处理来去掉浮光的,但这种器物釉面发涩、呆板,没有古器所应有的包浆,而且在放大镜下可见到酸腐蚀的痕迹。最主要的一种鉴识釉面方法是:吉州窑器一般均是出土器。因南方气候潮湿,泥土中含酸量多,造成其出土器的土锈一般表现为在其釉面上出现明显的结壳现象,犹如皮肤上弄伤后在修复时所结的痂盖差不多。这种结壳的现象,仿品较难做出或做像。此外,吉州窑器的胎釉结合不是很好,釉面多数会出现开片,放大镜下看,开片中应有土浸之痕。仿品有时也可做上开片,但这种假开片,一是开得不自然,二是很难做出开片中的土浸之痕。吉州窑的釉是低温铅釉,经过几百上千年时间,釉内的铅会有部分析出,放大镜下可见点点锡光。仿品是很难做出这种锡光的。以上这些,是鉴识吉州窑釉面的一些重要特征。凡釉面无结壳现象,又无开片和点点锡光者,须小心对待。

黑釉茶盏是吉州窑的重要产品,到南宋达到鼎盛。品种有木叶纹、兔毫毛釉、玳瑁釉、虎皮斑釉、油滴釉、鹧鸪斑釉、黑釉彩绘、黑釉洒彩、素黑釉、剪纸贴花纹等多种。鉴识时,主要是观其胎釉特征。另外,各种茶盏有些相应的特征也要予以注意。如木叶纹盏内的叶子,在烧成后其叶面与底釉釉面应在同一平面上,如遇叶片凸于底釉之上,或与底釉脱节,即是仿品无疑;真品窑变釉的茶盏其釉面上的块状窑变斑应为紫红色,而仿品的窑变斑则常有偏差,不是过深就是过浅。真品的窑变釉是流动的,仿品则常是死板的;真品剪纸贴花纹茶盏常施灰白色玳瑁釉,烧出来的贴花纹饰既清晰又不生硬,而仿品则常见图案模糊不清,或边线过分生硬,釉色也单一,不见变化。可以与建窑相区别的一点是,建窑没有烧造过剪纸贴花瓷和彩绘瓷。

白釉彩绘瓷也是宋元时代吉州窑的一个主要瓷品。尤其是到元代,窑变花釉器有所衰落,但彩绘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彩绘瓷都是釉下彩。鉴识彩绘瓷,除了观其胎特征外,主要看其彩绘。吉州窑的釉下彩绘以铁质为彩料,烧成后呈黑、褐、赭、棕等多种色调,色彩明彻晶亮。与磁州窑不同的是,磁州窑器是用笔在施有化妆土胎体上作画,烧成后花纹呈铁锈般的赭红色,成色偏黑。吉州窑瓷一般不在胎体上施化妆土,花纹直接画于胎坯上,烧成后,颜色更偏酱红色。真品在白釉面上的褐彩似有一种化开的感觉,好像在玻璃上涂彩而不能完全黏附于表面一样,这是一个重要特征。仿品就没有化开的感觉,黏附力好。现在,市场上出现有老胎新彩的伪品。这种伪品常见绘画功力不到位,彩绘呆板、草率,缺乏灵动之气。另外,就是器物釉面不见老气,新彩部位常会在胎釉间鼓出气泡。吉州窑彩瓷在清代就有仿制,清代仿品彩绘显得拘谨,线条显柔和,没有真品那种灵动和放达。

吉州窑瓷的器型


吉州窑作为宋代著名的民间窑口,以烧造日常生活用瓷为主。与宋代其他著名民间窑口,如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相比较,器型不是很丰富。常见的有碗、罐、壶、瓶、盘、碟、钵、盏、坛、粉盒、炉、枕、瓷塑等,造型较为单一。

瓶有梅瓶、胆瓶、小口瓶等,其中梅瓶为小口,圆唇,长颈,椭圆腹,高圈足。花瓶造型敦厚有余,秀美不足。

罐有大口罐、盖罐、系罐、筒形罐等。瓷器器型变化不大,基本造型为大口,短颈或长颈,深腹,圈足。

炉有三足炉、鬲式炉、圈足炉等。三足筒式炉因炉身似筒而名,基本造型为口底相若,口、底均向内微敛,腹部微鼓,腹底贴有三足。鬲式炉为敞口,束颈,圆腹,下有三足。圈足炉为筒形腹,矮圈足,造型变化不大。

碗为吉州窑的大宗产品,造型多为敞口碗和竖式碗。

枕的造型较为丰富,有如意形枕、长方形枕、八角形枕等。

壶有执壶和系壶两大类,以六方瓜腹执壶为宋代吉州窑代表。

瓷塑多以捏塑手发制作。以佛像、顽童居多,且多为小件陶瓷雕塑。人物或单独出现,或组合在一起,动作夸张。

吉州窑罐

磁洲窑与民间文化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和最著名的民间瓷窑。根据解放后多次文物的普查和考古发掘所知,窑址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处是以河北省磁县观台窑址为中心,其中包括冶子、东艾口、申家庄、观兵台、南莲花和荣华寨一带;另一处是在邯郸市彭城镇峰峰煤矿一带,①窑址分布极为广泛。从出土器物和地层关系看,其始烧年代应在五代末年。但因各窑建造年代不同,其始烧年代也不完全一致。总之,早期器形显得单调,釉色单一。北宋中期以后有了很大发展,直至金代前期是它的成熟期。从出土器物看,有盘、碗、各式梅瓶、各式玉壶春瓶,及各式盆、罐、钵、香炉、薰炉、瓮、盒、水注、枕、盏托、人物、佛像、菩萨像、观音像、佛龛、佛座、塔等。此外,北京大学考古系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上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其中包括瓦件、鸱吻、宝刹脊座等。据清代出版的《明会典》称:“明代在彭城设官窑四十余座。岁造瓷坛堆积官坛场,舟运入京,纳入光禄寺。明弘治十一年进贡于皇家之瓷坛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个。”这说明磁州窑后期也曾为官府烧制过瓷器,据说这些瓷坛多属盛酒之物。除贡品外,都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特性。

从其胎质看,主要采用当地煤系中出产的高岭石质泥岩,当地人称它为大青泥,故胎质普遍较粗。从瓷片的断面看,多有细小颗粒,胎一般呈灰褐或灰黄色。瓷化程度与景德镇产品相比明显不同。为了提高烧成温度和产品质量,普遍采用装入匣钵用煤烧制。因胎质粗、釉面多不够光润,有的呈现有细小棕眼,这也是北方民间窑的普遍特点。为弥补这一缺陷,便于在器物表面彩绘和刻划各种图纹,多在器胎外壁施一层细白的高粘度化妆土,之后再外罩一层透明釉,从而为各种器物增添了美的效果。

从釉色和装饰工艺上讲,有青釉、白釉、黑釉、红釉、黄釉、绿釉、酱釉、白地黑彩、白地绿彩、绿釉黑花、白釉刻花、铁锈花、琉璃釉、宋三彩、珍珠地、凸线纹、兔毫纹、乳浊釉、油滴釉、鹧鸪斑等。其中窑变黑釉,所用原料是采用当地的黄土,因含铁量高,烧成后成黑褐色。又因施釉厚薄、窑温高低、火焰气氛的不同,往往在烧成后出现黑赭、黑褐、黑蓝、黑绿等不同釉色。还有绞胎、镂空、模印等。此外,还分釉上彩、釉下彩、高温釉、低温釉和仿定窑、仿钧窑、仿建窑等。清末和民国初年在彭城、富田两地还烧制青花瓷器。从已发现的器物中有各种盘、碗、瓶、罐、枕、盒、笔筒、帽筒、痰盂、绣墩以及书写“民国二十一年”、“民国二十三年”纪念瓶和“民国四年”纪年枕等。青花颜色一般偏淡,与清代前期青花瓷明显不同,均属民用瓷。

0制1瓷工艺种类极为繁杂,并且很多器物上书有各种铭款,为国内各地民间窑所少见。因此在宋、金、元时期对周边地区影响很大。除河北本省外,外省如河南的鹤壁窑、登封曲河窑、修武窑、当阳峪窑和禹县扒村窑、山西介休窑等,特别是它的白地黑花绘画工艺,还影响到南方的四川、江西、广西、广东、福建和东北辽宁的缸瓦窑等,形成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从考古材料发现,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出土,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在北京元大都遗址发掘中,出土有大批磁州窑瓷片标本和许多完整器物。如元白地褐彩罐、白地褐彩四系龙纹扁瓶、白地褐彩鱼纹盆等。同是在元代窖藏出土文物中也常有发现,如1969年11月在房山良乡南关窖藏出土文物中,就曾发现一白地黑彩凤纹罐。同时在房山城里文物窖藏中也发现三件白地黑花罐及两件黑釉梅瓶。1975年3月在东城区鼓楼中学窖藏中出土一白地黑彩凤纹大罐,高44厘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前后在西城区白塔寺白塔的北侧二层台上一龛内出土一白地黑彩罐,上题有诗文:“夹岸苍苔蔽绿苔,红林黄叶画屏开,彩船遥指十洲去,一派韶音天畔来(游十洲)。”其出土地点和诗文内容均为过去所少见。资料表明,磁州窑瓷器当时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大量出口国外,解放后在我国明州(宁波)古港遗址中就出土过不少磁州窑瓷器,其中有罐、盆、碗、缸、瓶和瓮等。当时磁州窑瓷器大量出口,在非洲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岛就曾出土过白釉赭色菊花纹盘、碗、罐之类的器物。并与元大都遗址中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日本九州福冈修建地铁时,在发现的大量中国瓷片中不少都属磁州窑制品,这在当时我国北方民窑中是不多见的。

磁州窑不仅因为它规模大、产量高和历史悠久而出名,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各种制造工艺具有民间艺术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尤其是它各种器物上的绘画和题铭最具特色,完全摆脱了官府的各种规制,而按照民间习俗和需要自由发挥。装饰内容的选题,主要来源于自然和生活。以写实为主,重于创新,其纹饰内容多为自然界的山水、树木、花草、牡丹、荷莲、菊花、水藻、云纹、龙纹、凤纹、游鱼、老虎、奔马、奔鹿、跃兔、芦雁、鹭鸶、飞鹤等。并且还常以人物画来装饰各类瓷枕,如《童子钓鱼》、《童子竹马》、《二童比武》、《童子风筝》、《童子牧鸭》、《少女蹴鞠》、《柳荫读书》、《柳荫观鱼》、《马戏》、《拜月》、《望月》等。还有的把整个幼童雕刻成枕面,呈趴卧状、仰头、跷脚、两眼圆睁、手提绣球,下面再精雕一长方形座,把幼童托起,显得十分精美生动。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两件磁州窑人物枕,一为1980年在房山区出土的宋三彩人物枕,高13厘米、长42厘米、宽20厘米,主题画是西汉萧何追韩信的故事。周边纹饰为山石、花卉、祥云、垂柳。另一件为金代赭色人物枕,高136厘米、长39厘米、宽17厘米,主题纹为一男士与一妇女似在讲话,旁立一少年,山后有一老者目向前方呈观望状。周边画有山石、花卉、树木和房舍等,枕底题:“王氏寿明”款。每一件瓷枕上的画面,都充满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磁州窑的另一特点是以各种纪年、题句、姓氏、题诗款来装饰器物,其书写方法无一定规格,非常随意。如纪年款的写法,与后来的官窑写法完全不同,官窑款识只反映朝代和皇帝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等,不加其它内容。民窑款的写法却另有一番风味,如一件白釉罐上所书:宋“阿弥陀佛天寿二年三月李吉泰叩敬造”罐的主人显然是位佛教徒,为敬佛而烧制的。又如1988年山东省城武县出土的一件瓷碗上所书:金“泰和三年十二月买二只”,但“二只”属何物没有说明,类似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在各类题句款识中,常见有警句、吉祥语、俗语等,如“众人无语,无事早归”、“孤馆雨留人”、“国家永安”、“镇宅大吉”、“利市大吉”、“天地大吉”、“长命枕”、“牛羊千口”、“天地大吉一日无事深谢”、“贫居闹市无相识,富住深山有远亲”、“风吹前院竹,雨折后院花”、“清风细雨,黄花绿叶”、“清吉美酒,醉乡酒海”、“甜香味美最为善”、“红花满院”、“道德清净”、“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风花雪月”等。上述题句多写在各种瓷枕上,完全采用民间白话语言,既增加了民间文化气息,又具有吉祥之意,故深受百姓喜爱。

姓氏款,均见于各式瓷枕上。常见有:“张大家造”、“吉祥张家造”、“张大家枕”、“张白家造”、“花瓶刘家造”、“滏阳陈家造”、“漳宾逸人造”、“赵家造”、“李家造”、“王家造”、“申家造”、“王氏寿明”、“王氏天明”、“赵小奇”、“程三程小”等。以上可看出在当时可能都是为不同姓氏人家所烧制,但以张姓为最多,这说明张姓在本地属于大姓,同时也可看出当时民间用瓷枕作枕具也是一种时尚。考古资料表明,磁州窑烧制瓷枕的窑址已发现多处,并且延续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题诗款在各种器物上也可经常看到,但以瓷枕为多见,其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有的悲观消极,有的欢乐向上。如,一瓷枕上写道:“时难年荒事业空,兄弟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十戈后,骨肉流离道途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时余游颖川,闻金兵南窜,观路两旁骨肉遍地,可叹可叹。为路途堵塞,不便前往,仍返原郡,又闻一片喧哗,自觉心慌,思之伤心悲叹,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只有作诗,少觉心安,余困居寒城半载,同友修枕二十有余。时在绍兴三年清和望日也。”瓷枕二,“左难,右难,莫把功名干;烟波名利不如闲,到头来无忧患,积玉堆金,无边无岸,限来时后悔晚。病患过,谁救得贪心汉”。瓷枕三,“常忆离家日,双亲拂背言,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叫早看天,古来冤枉者,尽在路途边”。另在一张白地黑花壶上又书道:“晨鸡初报,昏鸦早噪,哪一个不在红尘里闹?路遥遥,水迢迢,利名人上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好,人不见了——调寄山坡羊。”以上题文多反映了人们的遭遇和生活艰辛的消极心态。然而故宫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瓷枕上题写的一首《小桃红》,曲却有所不同,曲曰:“幸奉佳诞笑声喧,喜贺今辰宴,馥郁响香小庭院,画楼前,祥祥冉冉分明现,南级老人持丹诏,寿赐一千年”,这应是一件为人所烧制祝寿求平安的常用枕。另一瓷枕上的题诗为:“寒暑难迁,名利萦牵,得禄时平地神仙,忙中光影,醉哀长年,也由人,也由地,也由天,千卷窗前,有时行,有时坐,有时眠”。还有的瓷枕上题写:“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怀念千张纸,心藏万卷书”。这两件瓷枕上的题诗,反映了当时读书人自由安详的生活和潜心研究学问的心态。同时上述题诗也反映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其生活状况和心态的差异。另外也有在瓷枕上题写“福”“寿”“德”“禄”等单字,表示吉祥的。此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书有“仁和馆”款名的小口四系瓶,瓶上部施白釉,下部施黑釉“仁和馆”三字斜书在瓶肩上,属常见的磁州窑器型,山东博物馆也收藏一件与此相同的四系瓶,肩部斜书“太平馆”三字,两瓶造型完全相同,应同烧于一窑,近年在河北省彭城发现的宋代窑址中,常有斜书“馆”字瓷片的发现。根据史料记载,“仁和馆”似为宋代馆驿的名字,笔者收藏的一件小口四系瓶,胎质、釉色和造型与“仁和馆”瓶完全相同,只是肩部没铭款,而以几片草叶纹代之,这种小口四系瓶,在我国北方各地博物馆及旧货市场上常能见到,但带铭款的极为罕见。这种瓶当时属于一种盛酒或盛水的容器。

以纪年、题句和题诗等装饰在器具物上的工艺手法,始于我国湖南唐代长沙窑,常见的纪年款有,如唐“元和三年”(808年),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年)五月五日造也”等,题句款有如“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等。题诗款,有“万里人南去,三秋雁北飞,又知何岁月,得共汝同归”;“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亲人。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等。因此,磁州窑以各种题铭在器物上作装饰,应是在长沙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运用上更加广泛,在内容上也更加丰富了。这在我国北方,甚至全国诸多民窑中,是极为少见的。元代,我国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后,北方各地绝大部分民间窑都停烧了,唯独磁州窑仍在继续烧造,并且还有新的发展,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直至新中国成立,从未停烧过,它之所以有如此强的生命力,这与它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适应广大人民的需要,因而深受人民大众之喜爱是分不开的。

吉州窑绿釉划花瓷枕


瓷枕是我国古代夏季纳凉的寝具,北宋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说:“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是古人对瓷枕的赞美,其按用途可分为生活实用枕、随葬冥器和医用脉枕。

瓷枕最早见于隋,唐以后大量生产,宋代以磁州窑系制品最为丰富,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椭圆形、银锭形等样式,也有塑成孩儿、卧女等人形枕,卧虎、卧龙、双狮写实的卧兽形枕,以及镂雕成宫殿、戏台等建筑形枕。典型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定窑白釉孩儿枕、江苏镇江出土的青白瓷卧女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金代雀鸟纹虎枕等。

宋代吉州窑绿釉划花枕,高9厘米,面26厘米×22厘米,底24厘米×19厘米。枕面前低后高,枕体中空。为防止烧造变形,在后壁留有一个出气孔。从侧面一边留有4个支烧痕看,当时为竖立烧制。宋代烧造绿釉划花瓷枕的,在磁州窑和吉州窑,为低温铅釉。两者区别,宋磁州窑瓷枕支烧痕一般在枕底,胎土淡红,且绿釉表面有反银现象。而宋代吉州窑瓷枕支烧痕在一侧面,胎土灰白,绿釉表面一般无反银,釉层有剥落现象。

目前,古玩市场磁州窑新仿宋代瓷枕最多,有的枕底有“张家造”等作坊戳记,蒙骗了不少人。收藏者应小心为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代磁州边贸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代磁州边贸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