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烧造 > 导航 >

从青釉褐斑贴人物纹瓷壶浅谈长沙窑的瓷器烧造

从青釉褐斑贴人物纹瓷壶浅谈长沙窑的瓷器烧造

古代瓷器烧造 从瓷器底部的旋纹鉴别 柴烧瓷器的鉴别

2020-11-24

古代瓷器烧造。

长沙窑又名长沙铜官窑,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落于五代。长沙窑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它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创造性的完成了从彩陶到彩瓷、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由单彩到多彩的飞跃,彻底打破了我国古代“南青北白”的陶瓷格局,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是中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青釉褐斑贴人物纹瓷壶,就是长沙窑众多瓷器中的难得一见的珍品。瓷壶高22.4厘米,底径14.3厘米。弓形柄,短流呈多棱形,肩两侧有双系,流及双系下方有两种三个模印贴花披甲武士。(来源:中国文物网)流下武士左手执剑,身披盔甲威武神勇。系下武士脚踏小圆毯,右手上举,作舞蹈状。不少学者认为长沙窑是中国第一外销型瓷窑。为赢得海外市场,长沙窑匠师们“洋为中用”、“中西合璧”将波斯、大食、伊斯兰教等文化注入瓷器创作,再销往这些地区。这一点在这件瓷壶上体现的十分明显。这种脚踏小圆毯的舞蹈就是当时流行于当时西亚地区的胡腾舞。晋代传入中原,而且深受中原贵族的赏识,风靡一时。长沙窑的造型艺术别具匠心,装饰手法更是标新立异,有独树一帜的釉下彩绘、喜闻乐见的雕塑、还有美不胜收的模印贴花。这件青釉褐斑贴人物纹瓷壶正是长沙窑模印贴花工艺的一个突出代表。长沙窑的匠师们先是用泥片在印模上印出花纹,然后粘贴在壶罐等器物的外壁,再随意挥洒上酱褐色的块状釉,通过1200度的高温焙烧固定,一个色泽光亮的有着半浮雕立体效果的模印贴花便诞生了。长沙窑模印贴花常见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等,一般装饰在壶、罐、碗、碟、洗等器物上。这些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器物造型,无一不是长沙窑瓷器将审美与实用完美结合的典范。据考证,长沙窑对于开辟举世闻名的海上“陶瓷之路”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8年在印尼打捞的“黑石号”沉船上6万余件瓷器中,长沙窑就占有56000多件。这足以说明长沙窑陶瓷作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已经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和使者,开启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期。虽然长沙窑烧造的历史短暂,但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它是第一个彩瓷之窑;第一个将书画艺术和制瓷工艺相结合的瓷窑;第一个将外来文化广泛吸收的瓷窑;第一个烧造红釉瓷器的瓷窑等等。一件文物,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缩影。承载着大唐的泱泱气度,眼前这件静穆端庄的长沙窑青釉褐斑贴人物纹瓷壶如同一位文化的使者,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陶瓷艺术的卓越成就和东方文化的深邃美丽。(文/知冬)

责任编辑:泽恩<TaOcI52.cOM/p>

编辑推荐

耀州窑烧造历史与分期


耀州窑的烧造史可归纳为五大历史时期:第一期 唐代 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段。瓷器有黑、白、青、黄褐、花、茶叶沫、外白内黑、外青内黑等单色釉和复色釉瓷,以及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绿彩等高温彩瓷,还有唐三彩、低温单彩釉和硫璃瓦等。器胎比较粗糙,可见颗粒状物和气孔,以后逐渐改善。胎色有淡土黄、土白、灰、深灰几种。出土瓷器以大底假圈足或玉璧底宽矮圈足的碗、盘、钵、盏及短流壶、盒、高足灯为大宗,还有枕、釜、盂、盅、擂钵、盏托、砚、烛台、漏斗、损、铃、拍鼓、碾槽和碾轮等。晚期玉璧底变窄,成为玉环状矮圈足,器壁开始厚重宽大,逐渐向轻薄和精细转变。装饰手法见有贴花、绘彩,并开始出现划花和戳印花。第二期 五代 瓷器以青瓷为主流,青釉有灰青、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兼烧少数黑釉、酱釉瓷,及白釉褐绿彩瓷。器胎可分为黑胎和白胎两类。黑胎呈黑灰或铁灰色,胎体外施有白色化妆土,化妆土上再施青釉。白胎出现较晚,呈白色或淡灰白色,一律不施加化妆土,釉层直接挂坯上,其数量比黑胎要少得多。五代的器物多酒具、茶具和餐具。主要有以釉裹足为特征的花口碗、盘、洗、高足杯、柳斗杯、多曲盏、盏托、套盒、盒、瓶、杯口曲流壶、盆、罐、小口三足盂、钵、香熏炉等。器物造型由唐代的丰满大方变为秀美精致。器口多花口,器壁往往多曲折。器足多外撇。各种造型多以仿晚唐和五代的金银器为特征。有些器物还往往饰有纹样,采用划花、剔花、贴花手法进行装饰。在五代青瓷标本中,发现了10多片刻有“官”宇款的器底,还发现有装饰龙、风纹图案的器物标本。第三期 宋代 可分为北宋早、中、晚期和南宋四段,是该窑青瓷烧造的鼎盛期。以北宋中、晚期所烧色调稳定的做揽釉青瓷为代表,兼烧少量黑、白、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器胎比唐五代精细,以中期的浅灰白色胎最为均匀细致坚密。器物中碗、盘、碟、盏、洗、壶、罐、瓶、灯、盒枕的造型秀美多样化,同时新增加了盖碗、供盘、花插、花盒、尊、博、鸟食罐、带座灯盏、搂空熏炉、鼎炉、围棋子盒等新的器物。此一时期,凡是瓷器制作的餐具、酒具、茶具、化妆具、照明具、陈设具、医药具、棋具、乐具、供具、鸟食具、儿童玩具等器物种类应有尽有,造型优美秀丽,器类完备多样化。器足增高变窄,以中期最甚。在装饰手法上又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刻花和印花新工艺,其刀锋犀利,圆活生动,纹样流畅,活泼多样,具有一种独到的浅浮雕美感,被誉为我国宋代刻花青瓷和印花青瓷之冠。宋代耀州窑青瓷的鼎盛发展,还表现在装饰图案的丰富多彩和纹样题材的多样化方面。目前己见的该期纹样图案约有200多种,内容有花卉草木、瑞兽珍禽、昆虫蝶蛾、水族鱼类、佛教造像、各类人物、历史故事、庭园山石、流云水波等等。每一个大类中又有多种纹样图案,其纹样之丰富和题材之广泛,在同时期各著名窑口中可说是仅见。此时,该窑的制瓷工艺影响了陕西、河南、甘肃、广西、广东的一些窑场,从而形成了一个范围较广的耀州窑系,该窑的产品被公认为此窑系的代表。第四期 金代 可分为金前期和金后期两段。前段以烧制豆青釉和月白釉青瓷为主。器胎灰色或浅灰色,并往往略呈现灰棕色,胎土的颗粒均匀,质地细密,但比典型的宋胎颗粒要大,反映出加工工艺不够精细的特点。后段以烧姜黄釉青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器物多实用器,以碗盈为大宗,还多见碟、盖碗、瓶、壶、罐、灯、盒等器类。器壁比晚宋明显加厚,口唇尤厚。器足由宋代的窄圈足又渐转宽,以圈足内墙外斜为该时朔的整体特征。造型趋向浑圆耐用。花口瓶、狮座灯、三足鼎炉之类供器和祭器明显增多。刻花印花装饰工艺的图案趋于简练,主题纹样往往饰于开光图案中。金代后期青瓷器的烧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器胎多呈土灰和淡土黄色,瓷釉多呈姜黄色或黄绿色。

在碗盘圆器类的器内心,多见刮削出无釉圈的现象。装烧方法从一器坯一匣钵,以烧成精器,发展成多件器坯叠装在一个长筒匣钵中,以增加产品的数量。鼎盛一时的宋代耀州青瓷,到金代后期,其制瓷工艺则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

第五期 元明代 明显地可分为元代前期、元代后期和明代三段。元代前期以烧姜黄釉青瓷为主;元代后期以烧白地黑花为主,同时兼烧黑、白、酱、茶叶沫釉瓷。出土器物有高足杯、把足碗、折腹盘、大腹玉壶春瓶等日用瓷器。装饰工艺处在由刻花和印花向绘画装饰转变的过程。到元代后期和明代,该窑场烧制瓷器产品的主流,不再是曾经名扬中外的耀州青瓷,而改为宋金以来长期受到民间欢迎的磁州窑系之白地黑花瓷。数代北方青瓷的代表性窑场,就这样由创烧开始,经历了成熟一鼎盛一延续一衰退的发展过程,到明代申叶最后停烧,结束了它的窑场发展史。

另外,黄堡的耀州窑场到金元时期,因为数百年的长期烧制,原料和燃料均大量消耗,埋藏较浅的瓷土柑泥和煤炭数量大减。为了降低成本继续进行传统性的制瓷生产,耀州窑在维持黄堡镇原有窑场烧造的同时,又在黄堡镇以东一二十公里处的上店、立地坡和陈炉等地兴建了新窑场。到明代中叶黄堡镇的耀州窑场终烧之后,立地坡和陈炉仍继续烧瓷。特别是陈炉镇窑场,曾誉有“炉山不夜”之誉称,是继黄堡耀州窑之后西北地区烧瓷数量最大的陶瓷基地,至今还保留有相当多的传统制瓷工艺,近些年前来考察的中外学者和陶艺家可说是络绎不绝。陶艺界多认为陈炉窑场匠人的拉坯轮制技术是国内最优秀的,其工艺应是耀州窑轮制工艺的真传。

从瓷片鉴别看唐代长沙窑的特点


2000年三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广州文明路和文德路交叉口西北角的建筑工地上,觅得五块古陶瓷残片,为唐代长沙窑产品。本着“奇物共鉴赏、情趣相与析”的愿望,现描述如下,与广大陶瓷爱好者共赏之。

一、两块执壶残片。

a.短颈,撇口,肩部近颈处残留原饰的两块酱褐色斑,其中一斑上有一五棱形短流,单眼出水孔。釉色青灰泛黄,玻璃质,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稍粗疏,呈灰中泛黄色,胎釉之间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内壁颈以下无釉。

b.短颈,撇口,肩部近颈处有一八棱状短流,单眼出水孔,腹上近肩部位残留两人物贴塑纹饰,其一为高鼻长髯的胡人,双手举箫,在行进中吹奏,头戴一顶瓜皮形有风披的帽子,身穿饰有飘带的长袍,足蹬饰有编织花纹的长靴。另一为在行进中弹四弦琴的女子,身穿莲瓣形短裙,面庞丰满,头发浓密,单看头部与唐三彩女俑颇为相似。此残片釉色青灰泛黄,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较粗疏,呈青灰色,胎釉之间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而从断截面观察,用以贴塑人物花纹的胎土则极其精细,因此才有人物的神态、服饰都十分清晰的效果。

二、三块碗残片。

a.此碗为深弧形,腹壁,口沿微外撇,腹外壁残存二阴刻竖线(据其分布距离,推知应有四条,将碗分成四等分。)口沿有葵口,釉为米黄色,与米壳近似,施釉到足底端,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釉间薄施一层白色化妆土,胎土较粗疏,呈灰黄色。圈足削成外撇,如喇叭状,足底心施釉,色与碗壁一致。

b.此碗为斜直微弧形腹壁,敞口,口沿上饰有酱褐色斑块(据其分布状况,推知应为相互对称的四块。)。碗内壁饰釉下有飘带状褐色与绿色交织动感极强的花纹。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黄,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较粗疏,呈色灰中泛黄,圈足浅宽,外墙坚直,内墙向外斜削,足根平切后复将外沿棱角削去,足心不平,无釉。

c.此碗腹壁斜直呈45°角向上,直口,碗心阔而平坦,内外壁施满釉,釉色青灰泛黄,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灰黄粗疏,碗内壁及外壁上部的胎釉间薄施一层白化妆土,光素无纹饰,玉壁形底足,足心凹处施釉。

■通过对上述五块瓷片共有特征的观察分析可知,鉴别唐代长沙窑至少要注意如下几个要点:

1、胎土烧成后多呈青灰或灰黄色,较粗疏,均施有白色化妆土。

2、烧成的釉色受胎土、窑内温度气氛及化妆土影响而略有差别。基本上分两种,灰青或米黄色,均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

3、圈足有玉壁底,浅宽圈足,高而外撇喇叭形圈足等。

4、纹饰有在肩部、口沿等显著部位加酱褐色斑块,人物贴塑,釉下褐彩,绿彩绘画等。

5、执壶多为椭圆形,瓜棱形腹,其短流较粗,一般为多棱状,单孔,置于壶的肩顶靠近颈部。

总之,唐代长沙窑制瓷技艺,折射着大唐朝的灿烂与辉煌,对后世制瓷技艺产生了重要影响。仅仅眼前这几块残破的瓷片,就足以让我们从中想象产生她们的一定是一个昌盛的时代,是一个国内国外多民族友好交往交融的时代,是一个善于借鉴吸收并创新发展的时代,是一个色彩斑斓充满激情的浪漫时代。

从古代陶瓷残片对长沙窑的联想


2000年三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广州文明路和文德路交叉口西北角的建筑工地上,觅得五块古陶瓷残片,为唐代长沙窑产品。本着“奇物共鉴赏、情趣相与析”的愿望,现描述如下,与广大陶瓷爱好者共赏之。

一、两块执壶残片。

a.短颈,撇口,肩部近颈处残留原饰的两块酱褐色斑,其中一斑上有一五棱形短流,单眼出水孔。釉色青灰泛黄,玻璃质,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稍粗疏,呈灰中泛黄色,胎釉之间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内壁颈以下无釉。

b.短颈,撇口,肩部近颈处有一八棱状短流,单眼出水孔,腹上近肩部位残留两人物贴塑纹饰,其一为高鼻长髯的胡人,双手举箫,在行进中吹奏,头戴一顶瓜皮形有风披的帽子,身穿饰有飘带的长袍,足蹬饰有编织花纹的长靴。另一为在行进中弹四弦琴的女子,身穿莲瓣形短裙,面庞丰满,头发浓密,单看头部与唐三彩女俑颇为相似。此残片釉色青灰泛黄,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较粗疏,呈青灰色,胎釉之间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而从断截面观察,用以贴塑人物花纹的胎土则极其精细,因此才有人物的神态、服饰都十分清晰的效果。字串7

二、三块碗残片。

a.此碗为深弧形,腹壁,口沿微外撇,腹外壁残存二阴刻竖线(据其分布距离,推知应有四条,将碗分成四等分。)口沿有葵口,釉为米黄色,与米壳近似,施釉到足底端,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釉间薄施一层白色化妆土,胎土较粗疏,呈灰黄色。圈足削成外撇,如喇叭状,足底心施釉,色与碗壁一致。字串9

b.此碗为斜直微弧形腹壁,敞口,口沿上饰有酱褐色斑块(据其分布状况,推知应为相互对称的四块。)。碗内壁饰釉下有飘带状褐色与绿色交织动感极强的花纹。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黄,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较粗疏,呈色灰中泛黄,圈足浅宽,外墙坚直,内墙向外斜削,足根平切后复将外沿棱角削去,足心不平,无釉。

c.此碗腹壁斜直呈45°角向上,直口,碗心阔而平坦,内外壁施满釉,釉色青灰泛黄,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灰黄粗疏,碗内壁及外壁上部的胎釉间薄施一层白化妆土,光素无纹饰,玉壁形底足,足心凹处施釉。

■通过对上述五块瓷片共有特征的观察分析可知,鉴别唐代长沙窑至少要注意如下几个要点:

1、胎土烧成后多呈青灰或灰黄色,较粗疏,均施有白色化妆土。

2、烧成的釉色受胎土、窑内温度气氛及化妆土影响而略有差别。基本上分两种,灰青或米黄色,均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

3、圈足有玉壁底,浅宽圈足,高而外撇喇叭形圈足等。

4、纹饰有在肩部、口沿等显著部位加酱褐色斑块,人物贴塑,釉下褐彩,绿彩绘画等。

5、执壶多为椭圆形,瓜棱形腹,其短流较粗,一般为多棱状,单孔,置于壶的肩顶靠近颈部。

总之,唐代长沙窑制瓷技艺,折射着大唐朝的灿烂与辉煌,对后世制瓷技艺产生了重要影响。仅仅眼前这几块残破的瓷片,就足以让我们从中想象产生她们的一定是一个昌盛的时代,是一个国内国外多民族友好交往交融的时代,是一个善于借鉴吸收并创新发展的时代,是一个色彩斑斓充满激情的浪漫时代。

相关推荐